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如何描述研究方法的基本進展

如何描述研究方法的基本進展

發布時間:2022-09-11 10:47:59

如何在論文中介紹研究方法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祝你成功朋友,加油。。

② 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

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

導語:論文寫作有哪些研究方法呢?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在撰寫論文過程中非常的重要。下面是我分享的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歡迎閱讀!

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1

調查法

調查法是指通過書面或口頭回答問題的方式,了解被試的心理活動的方法。調查法的主要特點是,以問題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針對問題進行陳述的方法。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調查者本人作調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調查者的人作調查。調查法可以分為書面調查和口頭調查兩種。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

實驗法

實驗法是研究者有意改變或設計的社會過程中了解研究對象的外顯行為。實驗法的依據是自然和社會中現象和現象之間相當普遍存在著的一種相關關系——因果關系。實驗法有實驗室實驗法與自然實驗法兩種。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文獻法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通過對文獻的定量分析,統計描述來實現對事實的科學認識。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研究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麼」的問題。實證研究法試圖超越或排斥價值判斷,只揭示客觀現象的內在構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聯系,歸納概括現象的本質及其運行規律。

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方法。在企業管理上,定量分析法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為主要數據來源,按照某種數理方式進行加工整理,得出企業信用結果。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亦稱非數量分析法,主要依靠預測人員的豐富實踐經驗以及主觀的判斷和分析能力,推斷出事物的性質和發展趨勢的分析方法,屬於預測分析的一種基本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是解決研究對象「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指對某一個體、某一群體或某一組織在較長時間里連續進行調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種研究方法也稱為案例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社會調查的一個研究方式。對所研究的現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獲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認識,為今後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又稱為描述流行病學(descriptive epidemiology),是流行病學研究方法中最基本的類型,主要用來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狀況及暴露因素的分布情況,目的是提出病因假設,為進一步調查研究提供線索,是分析性研究的基礎;還可以用來確定高危人群,評價公共衛生措施的效果等。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系統科學方法是指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觀點,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從整體和全局出發,從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結構與功能以及系統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對研究對象進行考察、分析和研究,以得到最優化的處理與解決問題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知識擴展:論文寫作題目如何定

選擇研究課題。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是指選擇寫作論文的題目;廣義是指選擇研究領域、確定科研方向。這里我們主要是指前者。正確的選擇題目是論文撰寫的關鍵一步。

1、選題的一般原則

(1)學術價值和社會急需原則

要選擇有科學價值的課題。經濟領域中有科學價值的新發現、新創造、新成果、新經驗,是每個經濟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標。科學價值體現在提示規律、探求真理、有益於經濟事業發展上。因此。對於凡是有科學價值的課題。都應在選擇之列,尤其是要選擇處於經濟學科前沿領域和經濟體制改革中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2)量力而行原則

選擇課題要充分考慮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主觀條件主要是指個人興趣與愛好、知識水平和研究能力等統籌考慮,切不可好高騖遠,強行為之。實踐證明,凡是勉強為之的題目,是不可能出好的成果的。而選題適中,難易適度,通過努力可以取得成功。

2、選題方法

每個人從事經濟論文的基本條件都不同,因而選題方法也是不同的,我們必須在堅持上述選題原則的基礎上,尋求適合自己的基本條件的選題方法,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個人偏好法。

即從自己的專長和興趣人手選題。經濟理論文章大體可以分為總結實踐經驗的理論文章、探討研究經濟理論、政策的文章等。可以根據自己擅長和興趣,進行選擇。

(2)尖刀法

選擇問題的開口要小,就是說選題在保證有充分的發揮餘地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小一些,小一些的問題容易說透,如同尖刀,可以插的深一些一樣。還以消費信貸問題為例,如果籠統的寫如何開展消費信貸,或如何解決消費信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當然也可以,但顯然缺乏足夠的深度,但是如果僅僅寫消費信貸某一方面的問題,就較容易寫出深度來,例如,個人信用制度建立問題、個人信用調查問題、個人信貸風險防範問題、個人信貸保險問題等等。

(3)眼觀六路法

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尤其是經濟學科研究歷史與現狀的知識儲備,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在多方面開拓思路,不能局限於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而應從更廣泛的領域,更高的視點來觀察研究選擇課題。選題本身就是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要選擇出理想的課題,就需要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全方位開拓思路,進行創造性思維。具體地說:

①延伸法,即對某個總是的研究方向不變,增加深度。

②補差法,即對所研究的領域中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問題進行研究。

③爹雜交法,即利用其他學科研究成果,運用於經濟學科。

④比較法,即通過對幾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幾個方向的比較研究來認識事物。

⑤換角度法,即對同一問題可以選取一個新的角度加以論述。這樣從不同角度來研究同一問題,研究相對也較為容易一些。

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2

論文寫作要點

1、選題要小,開掘要深;不要題目很大,內容卻很單薄。

2、寫作前要讀好書、翻閱大量資料、注意學術積累,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重利用網路,特別是一些專業資料庫。

3、「選題新、方法新、資料新」的三新原則。

4、「新題新做」和「小題大做

總之,一點之見即成文。

一個比喻:寫論文就如同蓋房子

1.蓋房子的程序大家是熟悉的,即要選好址、制好圖、打牢基、立起架、壘實牆、細裝修,寫論文的程序也與此十分相似。

2.好址就是要選好主題。主題的選擇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結合自己的興趣、學科特點、當前的熱點(也可反其道而行之,如:科學課原先表面呈現的熱熱鬧鬧,而有人卻提出這熱鬧背後的浮躁,提倡有序的操作、冷靜的思考)。選好主題非常重要,可以說,選對了主題就等於把論文寫成了一半,選錯了,下面的`一切努力都白搭。此環節便如王國維的第一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是要選擇好自己研究的目標。

3.制好圖,就是要對選好的主題進行規劃、設計寫作的大體思路,就如建房的平面設計圖。

4.打牢基,就是要緊緊圍繞主題盡可能多地收集需要的素材,使需要闡述的主題有一個牢固的基礎。

5.立起架,就是要將深思熟慮後的思路以條條杠杠的形式搭成論文的框架。這個框架可大可小,可高可低,這就看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才力去構建論文的框架,千萬不要貪大求全。壘實牆,就是要將收集到的材料放到合適的位置。充實和豐富論文的內容,使其和框架溶為一體。

6.細裝修,就是要對寫好的論文進行潤色、修改,有時甚至要忍痛割愛。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自己下力氣寫好的論文,就如同自己懷胎十月後臨盆的孩子,有那一位母親會嫌棄他?修改論文既需要站在一定的高處去審視全文的立意、構架和所用的材料;也要從小處著手,仔細推敲字、詞、句、段的運用,甚至是標點符號的使用都很關鍵。通過這個環節,可以使自己的論文「熠熠生輝」。以上幾個環節便是王國維的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兩個基點:興趣和熱點

興趣是寫論文的動力,而且是內在的永不枯竭的動力。沒有興趣的寫作,就味同嚼蠟,寫出來也乾巴巴的,形如枯槁。只有情趣盎然的投入,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充滿活力和朝氣,充滿青春的氣息,才能進入「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第三境界!不過,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只要堅持不懈地寫下去,·旦你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在刊物發表處女作之後,你的興趣就會如決口的黃河一瀉千里了。

熱點一方面是指要與時俱進,要緊跟時代的腳步,緊隨教育改革的步伐,要瞄準當前改革的焦點;另一面是指要有新意,千萬要注意不要老生常談,不要人雲亦雲;要寫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的觀點,要有創新。創新點在論文寫作中的地位就如同論文的生命一樣,沒有創新點就不要寫。創新點從那裡來?實踐、研究就是它的活水源頭!三個體會:及時抓拍、趁熱打鐵、慢火煎熬平時可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及時抓拍頭腦中閃現的點滴靈光,不管成熟與否。也可以隨時隨地記日誌,保存起來備用。

在學習時,有什麼好的想法,妙的做法,新的體會,及時抓拍後,還要趁熱打鐵,不要讓它時過境遷。如果當時不寫,過了一段時間後,當時的激情可能就煙消雲散了。當有想法後,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們都寫下來。然後需要的就是潤色、修改。這個過程既是一個慢火煎熬的過程:不斷地刪改、不斷地提取精華、不斷地汲取可用的素材、不斷地推敲字詞句段,直至最後定稿;同時也是一個享受的過程:當你突然冒出一個靈光時、發現一個好的論證方法時、找到需要的素材時,那種愉悅是精神上的一種極高享受。

細節:撰寫前的准備工作

復習和准備好相關文獻;再次審定實驗目的(學術思想,idea);實驗資料完整並再次審核

Introction:

問題的提出;研究的現狀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礎;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說);對象;方法;結果。在… 模型上,觀察 … 指標, 以探討 … (目的)

M & M:

⑴ 材料的寫法和意義; 倫理。

⑵ 程序與指標。操作程序:能序貫,可操作性;方法: 多指標方法的排序;引出參照文獻簡述;改良之處;哪些詳或簡?

⑶ 統計學處理 。

Results:

⑴指標歸類描述,忌流水帳。不分析不解釋,但要體現思路

⑵ 文字、圖、表相對獨立,但避免重復

⑶ 避免統計錯誤:對照,均衡,隨即,重復。計量-計數、絕對值-相對值、專一指標—綜合指標的轉換。盲判與非盲判。技術資料直接概率法與卡方檢驗;多組資料與兩組資料;等級相關與直線相關;多因素與單因素分析;配對資料與獨立樣本資料;非正態分布資料;例數不當;平行管,混合樣本;突出差異(絕對值, Δ值,變化%; 聯合×、÷比值,分亞組等)有效位數的保留。統計學結論與專業結論。

Discussion:

⑴ 背景材料:展開問題的提出;有關本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識內容(不要離題太遠)

⑵ 本實驗結果分析:各指標的意義(與文獻值比較),結果說明什麼問題

⑶ 進一步對結果機理分析:結合文獻

⑷ 本工作的意義、結語或小結,進一步提出的新問題

其它注意點:

① 引證討論文獻知識太多(不同於學位論文),掩蓋了本工作的貢獻;② 分析不合邏輯,結論不當;③ 討論太浮淺,文獻知識不熟悉;④ 寫成工作總結,缺乏學術高度;⑤ 要正確使用縮寫詞,尤其是組別縮寫詞

參考文獻:

為什麼要引文獻:⑴ 立論依據的文獻:新,權威性文獻,不用快報或摘要;⑵ 自己工作的自引:工作連續性;⑶ 實驗結果與文獻資料比較:新,可用快報, 會議及個人咨詢資料;⑷ 方法學:經典文獻,注意引文准確,不要轉引

摘要:

問題的提出(Background);本工作目的;對象;方法(指標,分組);主要結果(數據,統計);結論與展望。

再推敲文章題目:

不切題,過大、過小

投稿:

按雜志稿約修定(留底)、引用該雜志文章、忌一稿兩投

致命傷:

目的不明確;重復性工作無創新;方法學問題致結果不可信。

三種寫法:

論文的寫法有很多,此處把寫作方法歸納為三類。

1.點石成金法就是在平時的學習中,會突發靈感,會發現一些新的方法、遇到感人的事例等。這時就可以結合新的理念將它們糅合起來,使它們閃爍出新理念的光彩。這種方法特別適宜寫作隨筆、札記、反思一類的論文。而且極易發表。

2.巧串項鏈法是指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許多感人的片段、反思、札記、評析等。到期末的時候,再根據這些材料的內在聯系,提出一個鮮明的主題,把它們首尾串接起來,便可成為一個完整的、閃爍出熠熠光輝的美麗的「項鏈」。這種方法最適合寫經驗總結類的論文。

3.主幹生枝法就是當確立一個主題後,圍繞這個主題,再衍生出一些分論點、小論點,再用這些分論點、小論點去論證主題。這樣,就會使論文的整體結構十分沉穩,思路清晰,論證嚴密。

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3

一篇合格的碩士論文,至少包含:序言(前言)、相關知識(背景)、主要研究工作、驗證結果、結論五個部分的內容。那麼,具體我們在寫作碩士論文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1.序言的寫法

讀者閱讀論文首先會從序言開始,序言部分應該回答:

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

作者一定要回答為什麼要開展該課題的研究,就是需求的問題。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理論探索、或生產需要解決某些問題而進行研究,應說明研究工作是有意義的,理由要充分。很多研究生的論文一上來用很大的篇幅講述自己做了這樣那樣的研究工作,讀者不知道這些研究工作是否需要,大大降低了論文的價值。

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如何,現有的研究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有的研究工作,盡管實際需要,但已經有了現成的結果,不需要重新研究,這類課題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必須對國內外的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進展如何,能否滿足實際的需要。要分析現有研究成果或方法的優點和缺點,重點放在對其不足的分析上面,描述他人的不足正是為了顯示自己研究工作的意義。分析他人不足時,可引出其原理、方法可能存在的問題,為自己的研究工作作好鋪墊。當然,在描述他人工作不足時,一定要客觀、實事求是,不要引起糾紛。

作者的研究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准備採用什麼策略?

主要是針對他人研究的不足展開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者補充、或者完善、或者改進、或者創造等,一定要說出作者的研究工作與別人的研究工作的不同。可以簡略的介紹作者研究工作所採用的原理和方法。要作到這一點,首先對他人工作有充分的了解,要有針對性。真正熟悉該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論文所採用的原理、方法的了解,大體上可以對論文的結果作出初步的判斷。讀者在深入閱讀論文時,就會有一定的思想准備,那些是最關心的,那些是要重點了解的。

簡要說明論文的框架結構

介紹各個章節的內容是什麼,讀者會在腦海對論文形成粗略的框架結構,有利於讀者選擇重點。

極為簡要的闡明本文的創新性工作

主要目的還是給讀者加深印象,與文章的結尾相呼應。

總之,序言是論文非常重要的部分,有的研究生不太注重這部分內容,認為只要將自己的研究工作闡述清楚就行,實際上,專家從序言部分就可大體判斷出作者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了解本研究領域的程度。

2.相關知識和背景導引

論文涉及到不少其他學科和專業的知識,需要預先作些介紹。在介紹相關知識時,應該重點介紹論文中所要用到的部分。例如,在介紹器件時,論文中將要用到的參數、性能等要重點介紹。有的論文在這一部分可能要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兩者盡量能合理的結合在一起,做到自然合理。所謂的背景導引就是通過所要用到的相關知識引導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上來。

3.論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這一部分是重點內容,作者要將自己的研究內容闡述清楚,可能會分為2~3個章節,劃分章節時,根據研究工作性質來定,最好根據模塊來劃分,模塊的劃分可以按任務劃分,可以按性質劃分,也可以按結構劃分。例如作者研究的是一個測試系統,就可按結構劃分為硬體模塊和軟體模塊,在每個模塊中又有若干個子模塊,硬體中涉及器件選擇、結構涉及等,軟體涉及結構設計和演算法設計等。在介紹自己研究工作過程中,有的部分是利用現成技術和結果的,有的是自己設計、推導或創造的,一定要描述清楚。不少論文對這一部分介紹的很詳細,分不清那些工作是作者做的,那些工作是引用他人的。也看不出來特色是什麼,能解決什麼問題,該細的部分粗略帶過,該簡要的地方太過冗長。

一般作者至少要用兩個章節來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包括原理介紹、定理、公式的證明推導等。有的作者可能會用到三個章節完成這部分工作,但不能更多。否則,一方面會使論文太分散,另一方面,作者在一年多的研究時間內也很難做更多的工作。

在這幾個章節的結尾處,要將自己獨立完成的作以工作總結,增加讀者的印象:首先要把思路交代清楚,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才用怎樣的思路;要把概念闡述明白;推導過程要符合邏輯;內容安排要條理清楚。讀者通過閱讀這一部分內容,知道作者想解決什麼問題,怎樣去解決,能否解決,作者要圍繞這個目標去寫論文。

4.驗證結果

我們鼓勵研究生做課題時要結合實際(純理論研究除外),最好能完整的參與課題的全過程,所以最後的結果應和實際對比,接受實際檢驗,鼓勵學生完成實驗驗證,要通過對比數據說明研究成果的實際效用。充實的實驗驗證數據無疑增加了論文的價值,也可給讀者提供應用的範例。在這一部分應該有分析和結論,那怕是不十分完美的驗證結果也是有意義的,因為科學研究本身就是探討的過程。

目前,許多研究工作離不開計算機,用來模擬、模擬、或數據處理等。所以,驗證系統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5.結論部分

作為論文的結尾,對論文起總結作用,通過閱讀全文,讀者基本了解了作者所做的工作,結尾主要是再給讀者一個完整的印象,所以,要將主要內容再提綱攜領的復述一下,特別要註明論文的創新點。同時,要自己指出研究工作還需要改進的地方,或者今後繼續努力的方向。實際上,專家在閱讀完論文後,可能已經在腦子里對論文的內容、意義、價值、不足有了基本的印象,通過作者自己的敘述,說明作者對本研究工作還是比較透徹的,成績和不足是心中有數的。另外,結尾部分和序言部分應該有一定的對應性,作者對結尾部分也應充分重視,不要給讀者匆匆收場的感覺。就象一頓宴席,開頭、中間過程都很豐盛,最後一道果盤清淡乏味。

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4

一、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

1.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依託寫下水文,提升自身寫作能力,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能避免教學中的許多誤區(如最常見的命題作文,命題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實踐出真知」,老師自己動手,才會懂得評價學生的作文,如果一個題目寫不出,就可以更寬容學生的作品;如果一個題目寫得很好,那講授就有了依據,學生學習也有了方向。這是教學相長的好辦法。在作文教學改革中,教師勤於動筆不僅是言傳身教,更重要的是通過寫下水文,教師能真正體驗寫作規律,在教學中把寫作規律和教學規律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2.點燃學生的寫作興趣

第一,教師在設置作文題目時,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這樣學生才會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第二,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第三,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范讀優秀的文章,鼓勵學生參加形式多樣的作文比賽,在競爭中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快樂,從而使學生的寫作興趣得以提高。

3.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為了讓學生輕松、容易地完成寫作內容,教師應該加強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寫作題目,使之賦予文章趣味性和生活性,從而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流露於文字之間。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趣味,並使之把感情抒發出來,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協調性強的集體活動,如拔河比賽、足球比賽、踢毽子比賽等等,在活動結束後可要求學生描述對活動的認識,或者是對夥伴的認識,抑或是對集體的認識等等,同時教師在學生寫作時要引導學生多使用修辭手法,從而使文章生動與活潑。

4.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課外活動的開展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課外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切身體會到的寫作素材,而且能夠讓學生在寫作中流露真情實感、開啟創新思維。如自己坐車回家,自己去看醫生等,通過接觸社會來開啟學生對事物的思考;通過體育比賽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通過開展義務勞動,積累勞動的感受和素材;通過游覽名勝古跡,積累學生的游記素材等等,切身融入生活,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會有很大的提高。

5.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

優秀的作文是具備創造性和真情實感的,小學生寫不出好的作品,主要原因在於學生沒有良好的創造精神、缺乏想像力、知識積累不足、生活體驗不足、情感投入不豐富等。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豐富寫作教學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語言活動,如詞語接龍、講故事比賽、小型辯論會等,這樣的寫作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在愉悅的環境中豐富學生的知識。同時,教師可以採取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評論和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別人的文章中感受到寫作的不同思路以及借鑒別人的優美語句,進行加工再創造並恰當地用於今後的寫作中,使自己的寫作思路得以擴寬、知識得以豐富,從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二、結語

綜上可知,教師要結合小學生自身的特點來完善寫作教學,幫助學生樹立寫作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在自信與興趣的驅使下主動貼近生活、感受生活,願意表達、善於動筆,為以後的學習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

③ 存在問題、研究方法與主要進展

1.存在問題

通過半個多世紀的地質研究,基本查明了南嶺地區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徵,總結了花崗 岩的時空演化規律,對中生代構造-岩漿作用和成礦機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認識,發現 了一大批鈾礦礦床。然而,以往的研究工作多是孤立地研究花崗岩,或是孤立地研究沉積 盆地,尚未把盆地-山脈作為一個統一體來研究,因而,影響了人們對研究區構造演化的 認識。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對佔南嶺花崗岩2/3以上的過鋁花崗岩的成因機制以及構造-岩漿演化未能給 予足夠的重視;導致對晚中生代強過鋁花崗岩的起源、成岩動力學機制、大地構造背景、 花崗岩與鈾成礦的關系等基礎問題,長期爭論不休,認識分歧頗大。

(2)南嶺地區花崗岩的研究程度相比較高,而沉積盆地研究薄弱,發表甚少。以往 盆地研究多屬填圖調查,處於幾何學和岩石學描述階段。尚未開展典型沉積盆地的精細解 剖,缺乏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缺乏現代定時定量數據,影響了該區地質研究的步伐。

(3)研究表明,南嶺東段在早、中侏羅世經歷了一次從EW向特提斯構造域向NE向 古太平洋構造域的體制轉換(任紀舜等,1998;舒良樹等,2002a,2004),導致早中生 代近EW向盆地被晚中生代NE向的盆地所置換和疊置。重力計算表明,研究區上地幔是 虧損的,指示區內殼-幔物質曾發生過大規模交換作用(陳培榮等,1998;陳躍輝等, 1998)。但是,許多與之關聯的基礎地質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比如,盆地對構造體制轉換 的響應方式如何?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的時間和原因如何?盆地與深部構造-岩漿活動的 關系如何?板塊俯沖作用有無影響到南嶺? 至今尚未有人回答。

(4)贛江斷裂和吳川-四會斷裂是縱貫南嶺的兩條大型NNE向走滑斷裂帶(舒良樹 等,2002;鄭家儀,1996)。斷裂帶兩側重力場東高西低、地殼厚度東薄西厚;斷裂兩側 盆地物質成分、沉積厚度差異明顯;盆中多處發育基性岩、鹼性玄武岩、雙峰式火山岩及 復合岩流(廖群安等,1999;俞雲文等,1993;董傳萬等,1997),表明贛江斷裂和吳 川-四會斷裂均屬區域控盆斷裂,深達上地幔岩漿房的超岩石圈斷裂。但這兩條斷裂的控 盆機制如何、與盆-嶺構造有何聯系? 目前尚不清楚。

(5)南嶺東段是我國著名的花崗岩型鈾礦大型礦集聚區。但其成礦物質來源、成礦 機制、成礦規律和控礦因素尚存在較大分歧。其深部構造、地幔流體和鹼交代作用、伸展 構造在鈾成礦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等尚不十分清楚,值得深入研究。

2.研究方法

採用野外調查與室內研究相結合,點、線、面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典型礦床 研究與區域成礦地質條件研究相結合,沉積學、礦物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地球物理學、 地球化學、礦床學、同位素地質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研究。重點加強野外調查、 室內測試和研究總結三方面工作。

野外調查包括區域地質路線踏勘、典型盆地剖面測制、盆-山邊界斷裂和構造要素產 狀的系統測量和統計。對主要邊界斷裂的形成時代、力學性質、構造屬性、變形期次進行 全面調查取證,對岩層中的火山岩夾層、岩牆進行系統采樣和分析。

通過對特徵岩石的薄片觀察,對主元素、不相容元素、稀土元素定量數據的分析,進 行構造背景和物源屬性的研究。應用電子探針、同位素測年等現代測試手段,獲取必要的 基礎數據。根據地球物理資料,進行莫霍面深度與起伏、岩石圈底面深度及形態、盆地基 底深度及起伏等正、反演計算,提供深部構造的數據。

跟蹤掌握並應用國內外最新理論、方法和成果,進行多學科資料綜合對比研究,以建 立盆嶺構造地球動力學演化模型。根據鈾礦成礦理論,分析探討盆地構造、區域構造與鈾 成礦的相互關系。

3.主要研究進展

(1)研究表明,贛江斷裂帶是縱貫江西全省的一條規模巨大的NNE向斷裂帶,與郯 廬斷裂帶和吳川-四會斷裂帶具有許多相似的特徵。該斷裂對研究區褶皺、盆地、沉積地 層、岩體和大地構造演化具有十分明顯的控製作用。斷裂帶兩側盆地沉降中心不同,岩石 構造組合差異明顯、空間展布迥然不同。

(2)通過對典型盆地的精細解剖,基本查明了盆地演化與板塊運動的關系,認為區內 盆地受太平洋構造域的影響明顯,具有NE向延伸、SN向分帶、NE向雁列展布的特徵。盆 地形成與演化先後經歷了近EW向基底構造(AnMz)、陸相山前磨拉石盆地(T3-J1早)、裂 谷盆地(J1晚-J2)、火山斷陷(K1)、沉積斷陷(K2-E)和擠壓抬升(N-Q)六個階段。

(3)南嶺東段閩西—贛南—粵北地區存在一個中侏羅世陸相裂谷盆地帶。東起閩西 永定,經贛南尋烏、龍南到粵北始興。受後期構造-岩漿的破壞和改造,現呈肢解散碎的 殘留盆地面貌出現。區域應力場分析表明,區內盆地經歷了一個從近SN向的水平擠壓→ SN向的垂向擠壓(近EW向水平伸展)→SE-NW方向擠壓→EW向擠壓(SN向伸展) 的復雜地球動力學演化過程。

(4)諸廣山岩體是一個發育在前泥盆紀變質基底之上,以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花崗 岩為主體的多期復式岩體。早-中三疊世南側北越、北側大別強烈的陸-陸碰撞可能是誘 發陸內岩漿活動的動力學原因。早白堊世太平洋板塊俯沖產生的強大側向擠壓則誘發了花 崗岩漿的上涌,促進了盆嶺構造的形成。南嶺地區盆山格局的最終形成是晚白堊世—古近 紀陸內伸展作用的結果。

(5)南嶺地區盆-山耦合機制與太平洋板塊朝大陸的俯沖角度和速度變化具有密切 聯系。從低角度到高角度的俯沖帶角度變化和從快速到慢速的俯沖速度變化,致使南嶺地 區從強烈擠壓、擠壓-剪切向伸展拉張轉變,致使陸殼和岩石圈被拉張減薄,發生玄武岩 漿底侵和殼幔混合作用,形成獨特的盆-嶺構造和豐富的礦產資源。

(6)通過對代表性產鈾岩體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Nd、Sr、Pb、O 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的研究,確定南嶺地區產鈾岩體均為殼源型花崗岩,是由古-中元古 代地殼衍生的,是富鈾古陸塊部分熔融的產物。Pb、Sr、S、C等同位素示蹤結果顯示, 區內花崗岩型鈾礦成礦物質來源於殼源;H、O同位素數據反映成礦前期和成礦期成礦流 體的δ18OH2O為1.4‰~6.6‰,δDH2O為65‰~-34‰,即成礦流體主要由地幔流體組 成。礦脈中方解石的δ13C=-8.5‰~-3.1‰,反映礦化劑∑CO2來自地幔,地幔流體 對區內鈾成礦具有重要貢獻。結果表明,富鈾礦體集中分布在含鈾岩體內;中-新生代盆- 山動力學演化、深部構造以及拉張型構造-岩漿活動背景,是導致南嶺地區鈾礦質大規模 富集的主導因素。南嶺地區是鈾成礦的有利地區,存在著尋找隱伏富大鈾礦的巨大潛力。

④ 描述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觀察法
通過觀察法(有時也稱為現場勘察),研究者能夠緊密觀察人類以及動物的行為。觀察法主要可以分為兩類:1、自然觀察法;2、實驗室研究。在研究中使用自然觀察法最大的優勢是研究人員可以觀察到被試在自然環境中的行為。因此,該方法的自然效度會高於實驗室研究的。
所謂的自然效度,即,研究與現實情況的匹配程度。實驗室研究的支持者認為,實驗室研究得到的結果比自然觀察法的更有意義,因為在實驗室研究中能設置更多的控制變數。而且實驗室研究比自然觀察法更加省時、省資金。當然,上述兩種方法之於科學研究的進步都是極為重要的。

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需要對個人或群體進行深入研究。此類方法中建立的假設通常能夠被重復驗證,並且幫助我們研究罕見的現象。但是案例研究不能夠被用於因果分析,因為此類方法對於精確預測的作用十分有限。
調查法
在此類方法中,被試通過回答提問人員或問卷上的問題參與調查。被試答完問題後,調查人員對應答進行描述。如果要提高調查的信度和效度,最重要的就是合理地組織調查中涉及的問題,並且問題要寫得通俗易懂。

⑤ 研究概況及主要進展

自從人類進行煤炭開采伊始,就存在煤炭頂板安全問題。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煤礦頂板穩定性研究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別是近 30 多年來, 「塊體理論」、「模糊評判法」、「灰色理論法」、「模糊聚類法」、「人工神經網路法」、「沉積學方法」、「層次分析法」、「地震屬性法」、「地應力分布法」等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頂板穩定性,對煤礦的安全生產起到了指導性作用。

1.2.1 國外研究歷史

1.2.1.1 引入沉積作用分析

據郭德勇等 ( 2002,2003) 資料,20 世紀 60 年代,Zienkwicz ( 1977) ,Goodman( 1968) ,Desai 等就將有限元引入地質研究中。20 世紀 70 年代,Elliott ( 1974) ,Ferm 等( 1978) ,Horne 等 ( 1978) ,Hylbert ( 1977) 等學者注意到沉積作用與頂板穩定性的聯系,將沉積學理論引入到頂板穩定性的研究中,著重分析了河道作用和決口扇沉積對頂板穩定性的影響。20 世紀 80 年代初,Petranoff ( 1980) ,Bunnell ( 1982) 等嘗試從沉積學角度對頂板條件進行了分類,Houseknecht 等 ( 1982) 則進一步將沉積條件與煤和瓦斯突出、煤層變化相聯系,Truman 和 Horne ( 1982) 已開始嘗試將此類研究成果用於指導生產: 查明了影響煤礦頂板岩層穩定性的主要沉積地質因素有沖刷與凸頂、滑面、擦痕、夾薄頂煤層的砂頁岩互層等; 發現煤礦頂板岩層在垂向上和側向上厚度和岩性變化很大,在礦井煤炭開采過程中頂板冒落、老頂來壓和岩煤層突出往往發生在老頂砂岩與頁岩的過渡部位。T.V.Petranoff ( 1980) 和 H.H.Damberger ( 1980) 指出,井下回採時,煤層頂板的質量取決於各種岩石類型的內在聯系、同沉積構造、沉積早期的壓實強度和後期構造特徵諸因素。其中頂板的大部分特徵可能與沉積作用或早期壓實過程有關,後期的構造運動起著強化這些早期特徵的作用。1982 年,美國學者 C.D.Elifrits 將地理信息系統 ( GIS) 技術應用於房柱式開採煤礦地面塌陷,開拓了 GIS 在煤礦災害方面應用之先河。

20 世紀 90 年代,V.R.Shear-Albin ( 1993) 總結認為煤礦井下遇到的大多數控制問題可歸因於開採煤層圍岩的沉積作用或早期壓實強度和後期構造特徵諸因素。其中頂板的大部分特徵表現在沉積特徵和構造特徵兩方面。與此同時,在地質構造復雜的礦區多採用儀器探測技術,如利用地質雷達探測工作面前方地質構造和地質異常體等技術。前蘇聯地質學家更重視利用各類地質參數預測開采前方地質變化,如研究煤的物理化學特徵來預測斷層,統計地質數據進行構造變形分析; 前聯邦德國在魯爾區採用構造成因解析法、槽波地震等方法對工作面前方構造及頂板穩定性進行分析預測,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1.2 引入地震分析技術

20 世紀 70 年代與 80 年代期間,在石油地震勘探中用得最多的地震屬性研究是基於振幅的瞬時屬性。90 年代,地震屬性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其范圍從計算單道瞬時同相軸屬性到提取復雜的多道分時窗的地震同相軸屬性以及到生成地震體屬性。地震屬性技術的應用范圍也從簡單檢測振幅異常發展到檢測流體前緣隨時間的變化。

1994 年,Amoco 石油公司開發了可用於描繪斷層和地層特徵的三維相干演算法,在1995 年的第 65 屆 SEG 年會上,Amoco 石油公司公布了一項用於描述斷層和地層特徵的解釋性處理技術,即相干體 ( Coherence Cube) 技術。相干體技術的出現在地球物理界引起很大的反響,被視為三維地震領域尤其是資料處理解釋方面的革命,加深了人們對三維數據體的地質理解。

1995~ 1996 年,Bahorich 和 Farmer 把地震相乾性技術從其他地震數據處理技術中分離出來,將相乾性作為一種獨立的地震屬性展示在物探工作者面前,並指出,對應於該項技術的相干演算法在地質構造檢測方面特別有效,可突出地下地層的細微變化。

在此期間,Mikes S.Bahorich 發表了關於相干數據體的論文,藉助三維相干數據體解釋地震資料不連續性成像的斷層和岩性變化區帶。Kenneth A.Ortmann 應用三維相干數據體研究大地構造的扭曲運動,延伸了相干數據體的應用領域。Schlumberger-GeoQuest 地震解釋軟體公司也把與相干體技術對應的軟體推向市場,加速了相干體技術的應用和普及。

Marfurt 等在 1998 年和 1999 年分別提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 李增學,1994) ,討論了用基於相似的相干演算法計算三維地震屬性和存在構造傾角的相干計算方法。Marfurt 等人在原有的 C1、C2和 C3相干演算法的基礎上,對相干演算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

1.2.2 國內研究進展

1.2.2.1 傳統地質學分析

國內一些學者從含煤地層沉積環境入手,在分析煤層及其頂板形成沉積條件的基礎上,按不同沉積模式分別建立了區域性沉積模式與頂板穩定性關系,對頂板穩定性進行了成功預測。葛道凱 ( 1994) 、彭蘇萍 ( 2000) 、孟召平 ( 2002) 等就沉積層序和頂板砂體厚度變化諸方面對頂板冒落性影響進行相似模擬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頂板穩定性地質模型,並指出煤層頂板性質基本上取決於沉積建造亞相特徵,頂、底板原始沉積環境的空間分布控制了采場頂板整體質量。提出從影響頂板穩定性的地質因素入手,結合岩石力學和采礦工程學的研究方法對煤層頂板穩定性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

於雙忠 ( 1994) 和彭向峰 ( 1997) 等從工程地質分析方法入手提出了煤礦巷道圍岩穩定性評價新方法: 首先選定 4 個主要的影響因素,即岩石強度、結構面、水對岩體的影響及原岩地應力狀態,然後把這 4 個指標綜合到一張分類圖表中。丁述理 ( 1998) 等建立了單因素分析、綜合評判的研究方法: 根據能獨立反映某地區某段岩石 ( 體) 工程穩定性的一些獨立的因素或變數,如岩石的單向抗壓強度、分層厚度、裂隙發育程度、岩性、岩石的形成環境、岩心完整性、岩心採取率等鑽孔資料獲得的信息,分析這些單因素的評價結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綜合評判,從而有效地削弱各種技術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最終分析結果能更准確地反映頂板岩石工程穩定性的實際情況。孟召平、程浪洪 ( 2007) 等分析了淮南礦區地應力條件,通過現場地應力測量和理論分析以及數值模擬計算,探討了圓形硐室圍岩應力分布和不同側壓下回採工作面頂板穩定性分布,得出了回採工作面頂、底板穩定性與側壓系數大小密切相關的結論。

徐東強 ( 1999,2000) 等提出運用塊體理論法進行礦體頂板穩定性分析,通過詳細的現場結構面調查,採用赤平極射投影或矢量分析方法,確定采場中的優勢結構面產狀,判斷由優勢結構面所切割塊體的穩定性。

1.2.2.2 頂板穩定性的定量分析進展

從 20 世紀 70 年代起,我國的一些科研工作者開始了針對頂板穩定性的岩體工程力學數學方法及結合計算機進行的模擬運算,以期對煤層頂板穩定性進行定量評價和預測。塗敏 ( 1995) 利用模糊類聚法分析了煤層頂板穩定性; 楊雙鎖等 ( 1997) 利用有限元法對采場頂板穩定性進行了定量分析及分類研究; 張樹光等 ( 2000) 應用離散元法對頂板穩定性進行了分析,如通過採用水平層狀、正交節理模型頂板建立模型,檢測整個頂板的變形來實現其穩定性預測和分析; 曹慶奎、蔡振禹 ( 2004) 利用加權灰色模型評價了煤層頂板穩定性,經過實例分析提出了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相結合的灰色加權關聯度綜合評價法,該方法可較好地反映出煤層頂板地質條件的灰色性特徵,使評價結果客觀合理; 文曉紅、楊曉東 ( 2004) 提出了將單因素分析、模糊二級評判法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煤層頂板穩定性,合理選擇能反映煤層穩定性的單因素地質因素,可以極大限度地利用現有勘探成果資料,合理地考慮各種因素來評判頂板綜合質量,該方法簡單、靈活,評判結果較為准確; 夏玉成、樊懷仁 ( 1998) ,朱寶龍、夏玉成 ( 2001) ,凌標燦等 ( 2003) 針對模糊綜合評判模型需要確定因素權重集和隸屬函數的人為性等缺點,提出運用人工神經網路定量評價礦井構造,通過構造網路,進行學習訓練,得到評價模型,然後進一步計算和預測,該方法可避免偶然性引起的誤差,在條件比較復雜或應用單因素難以判斷時,獲得了明顯效果; 李增學、劉海燕等 ( 2004) 提出了應用層次分析法評價煤層頂板穩定性,在確定影響因素權值後,對研究區進行綜合分區,依據沉積條件、構造發育特點和岩石力學特徵,按照基本因素權重大小進行復合疊加,最終完成定量評價。

1.2.2.3 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研究

( 1)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應用

從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礦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如岩體原位應力測量、高精度重磁探測、各種波法、直流電場層析成像、放射性紅外測量、孔中電視與防爆測井、磁偶源頻率探測與地電法等。近幾年,隨著計算機技術水平的提高,各種測試儀器的現代化水平也不斷提高,體積小、靈敏度高、存儲信息量大、操作簡單而功能強大的聲波測試儀的應用,給煤層頂板穩定性監測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對地質構造探測有顯著優勢的煤田地震勘探在我國起步較晚。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以後,蓬勃發展並臻成熟的高解析度數字二維地震勘探技術在煤田勘探中得到廣泛應用。魏樹滿 ( 1998) 利用鑽孔聲波測試數據,提出了對岩體進行較精確的速度分層的一種數據處理方法,並通過理論模型及實際聲波測試資料對層析技術進行了分析論證。王宏圖等( 1989) 利用岩體地應力聲波測試方法確定了四川某礦岩體內松動圈范圍。徐東強等( 1999) 利用聲波測試技術在金廠峪金礦難采礦體頂板穩定性研究中成功預測出了頂板松動圈厚度以及破碎帶位置和厚度。郭學彬等 ( l999) 應用聲波探測技術探測爆破作用對礦柱損傷的程度和影響范圍,為研究礦柱的穩定性提供了依據。王輝、黃鼎成 ( 2000) 利用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根據岩體結構理論和地震波在軟弱結構面的傳播特性,利用地震層析成像技術,實現了岩體穩定性的准確探測與軟弱結構面的空間定位。吳文金等 ( 2000)運用岩體聲波探測技術測定了淮北蘆嶺煤礦巷邁圍岩松動圈,進行了圍岩穩定性分類,為蘆嶺煤礦今後的巷道支護設計提供了依據。

( 2) 地震信息解釋技術的應用

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有效探測小構造的三維地震技術得到應用,近年來基於三維地震信息精細解釋構造的地震屬性技術和相干/方差體技術得到重視和發展。

相干/方差體技術利用相鄰道地震信號之間的相似性來描述地層、岩性等的橫向非均勻性,特別是在識別斷層以及了解與儲集層特徵密切相關的砂體展布等方面非常有效。利用相干/方差演算法對三維地震數據體進行相干處理後就可得到對應的三維相干/方差數據體。應用三維相干/方差時間切片進行構造解釋和岩性解釋,可以幫助解釋人員迅速認識整個工區斷層等構造及岩性的整體空間展布特徵,從而達到加快解釋速度及提高解釋精度、縮短勘探周期的目的。

國內對相干技術的討論相對較晚,基本上是借鑒、吸收消化國外的先進成果。石油行業於 1996 年開始使用相干體技術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佘德平、曹輝 ( 1998) 等發表了相干數據體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干數據體的製作方法並論述了三維相干數據體在實際資料解釋中的應用,證明了相干體技術有效、快速和無需人工干預等特點; 杜文鳳 ( 1998)的研究表明,在斷層解釋、采空區圈定、巷道檢測等方面應用相干體技術能解釋落差為3m 左右的小斷層,並且比常規解釋方法更直觀、快捷。

對於方差數據體,目前研究成果較少。林建東 ( 2000) 的研究表明,方差技術能夠更好地滿足礦井建設的要求,准確解釋含煤地層中落差更小的斷層,而且可以更加准確地給出斷裂帶的產狀和延伸方向,也可探明更小的地質異常體。常鎖亮 ( 2003) 等則在方差體技術應用小斷層、陷落柱等地質異常體良好的自動識別能力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地球物理技術已經成為高產高效煤礦生產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幾年來,地震屬性技術受到地球物理界的極大關注。地震屬性研究已經成為地震數據處理和解釋中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地震屬性技術在我國的發展,起步於 20 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主要的目的是將地震屬性應用於油藏描述。郭彥省、孟召平 ( 2006) 等介紹了應用地震屬性技術預測煤層頂板岩性的方法,通過應用交會圖、相關分析方法,對鑽孔處地震屬性與煤層岩性關系進行分析,優選地震屬性,將得到的地震屬性用神經網路來識別,進而進行應用和預測,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

地震屬性 ( seismic attribute) 指的是那些由疊前或疊後的地震數據,經過數學變換而導出的有關地震波的幾何形態、運動學特徵和統計特徵,它是地震資料中可描述的定量化特徵,代表了原始地震資料中所包含的總信息的子集。現在廣泛應用的地震屬性有 20 多種,並且新的地震屬性還不斷地從地震數據中被挖掘出來。單一的地震屬性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需要對眾多復雜而又相互關聯的地震屬性進行更深入、更貼近本質的認識。

地震屬性的分類至今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同的學者分別提出過不同的屬性分類。結合煤田地震勘探的特點,可以根據運動學/動力學特徵把地震屬性分成 8 個類別: 時間、振幅、頻率、相位、波形、相關、吸收衰減、速度。地震屬性的類型很多,要根據解決的地質問題來選擇相應的地震屬性。

( 3) 地震反演技術

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地球物理學家提出了多種地震反演方法。地震反演具有明確的物理意義,是預測岩性的確定性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地質效果。

地震反演是利用地表觀測地震資料,以已知地質規律和鑽井、測井資料為約束,對地下岩層空間結構和物理性質進行成像 ( 求解) 的過程,是反演地層波阻抗 ( 或速度) 的地震特殊處理解釋技術。

地震反演通常指波阻抗反演。波阻抗反演技術是岩性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據鑽孔測井數據縱向解析度很高的有利條件,對井旁地震資料進行約束反演,並在此基礎上對孔間地震資料進行反演,推斷煤系地層岩性在平面上的變化情況,這樣就把具有高縱向解析度的已知測井資料與連續觀測的地震資料聯系起來了,實行優勢互補,大大提高了三維地震資料的縱、橫向解析度和對地下地質情況的勘探研究程度 ( 李慶忠,1993) 。

地震反演方法基於介質模型的假設條件不同,有直接離散反演方法和波動方程連續估計反演方法; 基於研究域的不同,有時域反演方法和頻率域反演方法; 從實現方法上可分為 3 類,即遞推反演、基於模型反演和地震屬性反演; 基於求解方式的不同,有直接反演方法、迭代反演方法和搜索類反演方法。

近年來,隨著勘探地球物理學的發展,非線性反演方法突飛猛進。除一些傳統的非線性反演方法,如梯度法 ( Gradient method) 、牛頓法 ( Newton method) 和蒙特卡洛法( MonteCarlo method) 外,一些啟發式的反演方法,如模擬退火法 ( Simulated Annealing) 、遺傳演算法 ( Genetic Algorithm) 、人工神經網路法 (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小波分析法( Wavelet Analysis) 等應運而生。隨著並行計算機的出現,需要大量計算時間的非線性的反演方法有了發展的前提。

波阻抗反演是利用實際地震資料,以地質鑽井和測井信息為約束條件,對地質構造和儲層物性進行求解的過程,是進行儲層預測和描述的必要手段。普通的高解析度地震剖面不能分辨薄儲層,而測井約束波阻抗反演技術以測井資料豐富的高頻信息和完整的低頻成分補充地震有限帶寬的不足,綜合地質、測井信息作為約束條件,得到高精度的波阻抗資料。

目前地震反演軟體主要有: 俄羅斯地礦部的 PARM,法國 CGG 公司的 ROVIM,中國石油大學的 ANNLOG,加拿大 Hampson-Russell 公司的 STRATA,荷蘭 JASON 公司的 JA-SON,丹麥的 ISIS。這些軟體各有特色,使用最多的反演軟體是 STRATA,它使用起來相當方便,無論是地質人員還是物探人員都可以直接做反演工作。

1.2.2.4 多源信息預測方法

1982 年,美國學者 C.D.Elifrits 將地理信息系統 ( GIS) 技術應用於房柱式開採煤礦地面塌陷,開拓了 GIS 在煤礦災害防治方面應用之先河。從 80 年代後期起,我國學者也引進了 GIS 技術,並且不斷拓展它的應用范圍,主要包括煤層頂板穩定性預測、煤礦突水預測、岩溶陷落柱的探測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GIS 技術的引入,為煤層頂板穩定性預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⑥ 論文的研究方法一欄該怎麼

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調查法

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3、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和控制性。

4、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5、實證研究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⑦ 畢業論文中研究方法,手段和步驟怎樣寫

(1)文獻研究法:根據所要研究內容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獲得充足的資料,從而全面地了解所研究課題的背景、歷史、現狀以及前景。

(2)研究項目分析法:在進行理論的搜集與分析之後,根據現有的研究項目整體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使理論有理有據,設計更合理。

根據許多論文的選題經驗,這一級論文的選題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本專業的研究空白、發生爭議的話題(自己的觀點感到較為充分)、對比性的話題、從其他專業角度研究本專業的話題(這是一種選題的邊際效應)、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話題、剛剛冒出來的本專業的新問題。



(7)如何描述研究方法的基本進展擴展閱讀:

畢業論文的基本教學要求是:

1、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學生處理數據和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3、培養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文獻資料收集、閱讀和整理、使用;提出論點、綜合論證、總結寫作等基本技能。

⑧ 開題報告中研究方法怎麼寫啊

研究方法

我們首先要弄清的是哪些是我們科研中科學的研究方法,在大中小學教研中,運用比較廣泛的是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等。

我們在介紹自己的論文方法時,不是對方法概念的解釋,而是要介紹你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問卷調查法,你就要闡述清楚你的問卷是自製的呢?還是沿用的前人的呢?我們在研究用,不要羅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煉一兩種研究方法,側重研究就可以了。

(8)如何描述研究方法的基本進展擴展閱讀

寫作要點

第一、要寫什麼

這個重點要進行已有文獻綜述把有關的題目方面的已經有的國內外研究認真介紹一下先客觀介紹情況要如實陳述別人的觀點然後進行評述後主觀議論加以評估說已有研究有什麼不足說有了這些研究但還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

其中要包括選題將要探討的問題。由於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論文要寫什麼是根據文獻綜述得出來的,而不是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如果不做綜述很可能你的選題早被別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為什麼要寫這個

這個主要是說明你這個選題的意義。可以說在理論上你發現別人有什麼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論價值了。那麼你要說清楚你從文獻綜述中選出來的這個題目在整個相關研究領域占什麼地位。這就是理論價值。 然後你還可以從實際價值去談。就是這個題目可能對現實有什麼意義可能在實際中派什麼用場等等。

第三、怎麼寫

在開題報告里你還應當說清楚你選了這個題目之後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有了問題你准備怎麼去找答案。要說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時重點闡述你要用什麼方法去研究。如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問卷法、定量研究、實驗研究、理論分析、模型檢驗等等。

在上述三個方面中間文獻綜述是重點。沒有文獻綜述你就無法找到自己的題目也不知道這個題目別人已經做得怎麼樣了所以你要認真進行綜述。當然綜述的目的還是引出你自己的話題所以不能忘記評述。

研究階段主要是指我們選題從思考階段到論文成熟,這個部分我們一定要細化,各個階段干什麼,目的明確且應呈現什麼樣的成果;階段分工要明確,在各個階段具體由誰負責、由誰處理相關事項;階段時間分配要合理,有步驟、有計劃的實行

⑨ 什麼叫研究進展

所謂研究進展,就是對相關方面研究的前沿動態所作的總結性的文章。

「研究」一詞常被用來描述關於一個特殊主題的資訊收集。利用有計劃與有系統的資料收集、分析和解釋的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是主動和系統方式的過程,是為了發現、解釋或校正事實、事件、行為、理論,或把這樣事實、法則或理論作出實際應用。

研究是應用科學的方法探求問題答案的一種過程,因為有計劃和有系統的收集、分析與解釋資料的方法,正是科學所強調的方法。

(9)如何描述研究方法的基本進展擴展閱讀:

研究進展,是對某一領域,某一專業或某一方面的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搜集大量相關資料,然後通過分析、閱讀、整理、提煉當前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或建議,對其做出綜合性介紹和闡述的一種學術論文。

好的研究,不但可以為下一步的學位論文寫作奠定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提供某種延伸的契機,而且能表明寫本綜述的作者對既有研究文獻的歸納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綜合能力,從而有助於提高對學位論文水平的總體評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研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進展

⑩ 畢業論文中的研究方法該怎麼寫啊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什麼?——怎樣確定研究課題
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則就不是研究);進步與成果即成長。
教育科研課題主要來源於兩大方面:
A.實踐來源——客觀存在的或潛在的教育實際問題,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教學與其外部的矛盾(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校、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
B.理論來源——現有教育理論所揭示的問題以及理論體系中的空白和矛盾點(例如《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產生的過程)

2、怎樣進行研究課題的論證?

我們既然已選定了一個課題,我們就必須對這個課題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怎樣對一個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A.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性質和類型的問題?
B.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麼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在理論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D.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E.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步驟如何?
F.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3、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觀察法 ⑵ 調查法 ⑶ 測驗法 ⑷ 行動研究法 ⑸ 文獻法 ⑹ 經驗總結法 ⑺ 個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實驗法(在一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會用到兩種以上方法)
3.1 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3.1.1 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3.1.2 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1.3 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3.1.4 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3.1.5 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3.1.6 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3.1.7 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3.2 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3.3 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3.4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一)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三)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四)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五)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分利用錄象、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3.5 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經驗的 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四、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3.6 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3.7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3.8 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描述研究方法的基本進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ed燈接線柱焊接方法視頻 瀏覽:657
ipad如何隔空手勢操作方法 瀏覽:423
如何起小運的方法 瀏覽:373
有什麼草本方法祛痘 瀏覽:307
北京幼兒教育方法培訓班哪裡有 瀏覽:586
用什麼方法可以去除手機後面雜質 瀏覽:458
光纖測量尺的使用方法 瀏覽:376
磯竿不帶漂的使用方法 瀏覽:663
如何與異性正確相處方法 瀏覽:789
不合格模具回收方法有哪些 瀏覽:927
八門運用最佳化解方法 瀏覽:27
養豬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600
骨架穩定的正確鍛煉方法 瀏覽:127
離散型數據適合什麼方法分析 瀏覽:386
ph的測量方法必須滿足的條件 瀏覽:350
化學降溫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37
鋼筋根數有哪些表示方法 瀏覽:229
食品分析介紹過的方法類型 瀏覽:994
去火的治療方法 瀏覽:624
動作連接方法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