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具體怎樣操作和判定結果
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試驗具體操作和結果判定程序如下:
(1)材料准備
a.96孔V型微量反應板,微量移液器(配有滴頭)。b.配製阿氏(Alsevers)液、雞血紅細胞懸液。c.pH7.2的0.01摩爾/升磷酸鹽緩沖液(PBS)。d.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分型抗原和標准分型血清以及陰性血清。
(2)操作方法
①血凝(HA)試驗(微量法)
a.在微量反應板的1~12孔均加入0.025毫升PBS,換滴頭。
b.吸取0.025毫升抗原加入第1孔,混勻。
c.從第1孔吸取0.025毫升抗原加入第2孔,混勻後吸取0.025毫升加入第3孔,如此進行對倍稀釋至第11孔,從第11孔吸取0.025毫升棄之,換滴頭。
d.每孔再加入0.025毫升PBS。
e.每孔均加入0.025毫升1%(V/V)雞紅細胞懸液(將雞紅細胞懸液充分搖勻後加入)。
f.振盪混勻,在室溫(20~25℃)下靜置40分鍾後觀察結果(如果環境溫度太高,可置4℃環境下1小時)。對照孔紅細胞將呈明顯的紐扣狀沉到孔底。
g.結果判定。將板傾斜,觀察紅細胞有無呈淚滴狀流淌。完全血凝(不流淌)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釋倍數代表一個血凝單位(HAU)。
②血凝抑制(HI)試驗(微量法)
a.根據血凝試驗結果配製4HAU的病毒抗原。以完全血凝的病毒最高稀釋倍數作為終點,終點稀釋倍數除以4即為含4HAU的抗原的稀釋倍數。例如,如果血凝的終點滴度為1∶256,則4HAU抗原的稀釋倍數應是1∶64(256除以4)。
b.在微量反應板的1~11孔加入0.025毫升PBS,第12孔加入0.05毫升PBS。
c.吸取0.025毫升血清加入第1孔內,充分混勻後吸0.025毫升於第2孔,依次對倍稀釋至第10孔,從第10孔吸取0.025毫升棄去。
d.1~11孔均加入含4HAU混勻的病毒抗原液0.025毫升,室溫(約20℃)靜置至少30分鍾。
e.每孔加入0.025毫升的雞紅細胞懸液輕輕混勻,靜置約40分鍾(室溫約20℃,若環境溫度太高可置4℃條件下1小時),對照紅細胞將呈明顯的紐扣狀沉於孔底。
(3)結果判定
以完全抑制4個HAU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釋倍數作為HI滴度。
只有陰性對照孔血清滴度不大於2log2,陽性對照孔血清誤差不超過1個滴度,試驗結果才有效。HI價小於或等於3log2判定HI試驗陰性;HI價等於4log2為陽性。
⑵ 簡述常見的抑制血液凝固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抗凝----應用化學或物理學的方法,抑制或除去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抗凝劑----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學試劑。
一、枸櫞酸鈉
【原理】枸櫞酸鈉(檸檬酸鈉)是枸櫞酸鈉的三鈉鹽。它能與血液中的鈣離子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從而阻止血液凝固。
【應用范圍】血沉、凝血象、血小板功能檢查及血液保養液。
【用量】凝血象: 109mmol/L水溶液,與血液之比為1:9;血沉: 106mmol/L水溶液,與血液之比為1:4。
二、乙二胺四乙酸鹽
【原理】乙二胺四乙酸(EDTA)鹽可與血液中的鈣離子結合形成配位化合物,從而阻止血凝。
【應用范圍】一般血液學檢查和血液粘度測定。不適於凝血象及血小板功能檢查。
【用量】其有效抗凝濃度為1~2mg/ml血液。血細胞分析儀用EDTA-K2作抗凝劑,用量為EDTA-K2•2H2O 1.5~2.2mg/ml血液。
三、肝素
【原理】通過與抗凝血酶Ⅲ結合,增強抗凝血酶的作用,滅活絲氨酸蛋白酶,從而可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和阻止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液凝固。
【應用范圍】血細胞比容測定、血液粘度測定和多種生化分析。
用量:通常用肝素的鈉鹽或鉀鹽粉劑配成1g/L肝素水溶液。取0.5ml置小瓶中,37~50℃烘乾後,能抗凝5ml血液。
四、草酸鹽
草酸鹽也是常用的抗凝劑,優點是溶解度大,作用原理是溶解後解離的草酸根與標本中的Ca2+形成草酸鈣沉澱,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過程被阻斷。
⑶ 血凝抑制試驗和elisa的區別
血凝抑制試驗
有血凝素(HA)的病毒能凝集人或動物紅細胞,稱為血凝現象,血凝現象能被相應抗體抑制稱為血凝抑制試驗,一種測定抗原或抗體的技術。即加入特異性抗體或特異性抗原後,使原有的血凝反應被抑制。
正常值
試驗後的結果呈陰性。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相應抗體與病毒結合後,阻止病毒表面HA與紅細胞結合,常用於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及黃病毒等的輔助診斷、流行病調查,也可用於鑒定病毒型與亞型。需要檢查的人群:新生兒和孕婦者有需要,和帶有相關病毒的患者,以做醫療的測定。
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
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簡寫ELISA)指將可溶性的抗原或抗體結合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載體上,利用抗原抗體結合專一性進行免疫反應的定性和定量檢測方法。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為免疫學中的經典實驗,本詞條從定義、基本原理、分類方法、操作要點等方面對其進行了詳細介紹。
⑷ 紅細胞凝集試驗的試驗方法
血凝及血凝抑制試驗
有些病毒具有凝集某種(些)動物紅細胞的能力,稱為病毒的血凝,利用這種特性設計的試驗稱血球凝集(HA)試驗,以此來推測被檢材料中有無病毒存在,是非特異性的,但病毒的凝集紅細胞的能力可被相應的特異性抗體所抑制,即血球凝集抑制(HI)試驗,具有特異性。通過HA-HI試驗,可用已知血清來鑒定未知病毒,也可用已知病毒來檢查被檢血清中的相應抗體和滴定抗體的含量。
目的要求
掌握病毒HA和HI試驗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其實用價值。
材料與試劑
1. 96孔「U」形或「V」形微量反應板,50 uL定量移液器,滴頭,微型振盪器。
2. 生理鹽水,0.5%雞紅細胞懸液,新城疫病毒液(尿囊液或凍干疫苗液),新城疫陽性血清,被檢雞血清。
實驗內容及操作方法
(一)血球凝集(HA)試驗
1. 在96孔微量反應板上進行,自左至右各孔加50 uL生理鹽水。
2. 於左側第1孔加50 uL病毒液(尿囊液或凍干疫苗液),混合均勻後,吸50 uL至第2孔,依次倍比稀釋至第11孔,吸棄50 uL;第12孔為紅細胞對照。
3. 自右至左依次向各孔加入0.5%雞紅細胞懸液50 uL,在振盪器上振盪,室溫下靜置後觀察結果(表4-1)。
表4-1 病毒血凝試驗的操作方法(單位:uL) 孔 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病毒稀釋度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1:1024 1:2048 對照 生理鹽水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病毒液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0.5%紅細胞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棄50 結果觀察 ++++ ++++ ++++ ++++ ++++ ++++ +++ + + - - 4. 結果判定:從靜置後10 min開始觀察結果,待對照孔紅細胞已沉澱即可進行結果觀察。紅細胞全部凝集,沉於孔底,平鋪呈網狀,即為100% 凝集(++++),不凝集者(-)紅細胞沉於孔底呈點狀。
以100% 凝集的病毒最大稀釋度為該病毒血凝價,即為一個凝集單位。從表4-1看出,該新城疫病毒液的血凝價為1:128,則l:128為1個血凝單位,1:64、l:32分別為2、4個血凝單位,或將128/4=32,即1:32稀釋的病毒液為4個血凝單位。
(二) 血球凝集抑制(HI)試驗
1. 根據HA試驗結果,確定病毒的血凝價,配製出4個血凝單位的病毒液。
2. 在96孔微量反應板上進行,用固定病毒稀釋血清的方法,自第1孔至第11孔各加50 uL生理鹽水。
3. 第1孔加被檢雞血清50 uL,吹吸混合均勻,吸50 uL至第2孔,依此倍比稀釋至第10孔,吸棄50 uL,稀釋度分別為:1:2、1:4、1:8 …… ;第12孔加新城疫陽性血清50 uL,作為血清對照。
4. 自第1孔至12孔各加50 uL 4個血凝單位的新城疫病毒液,其中第11孔為4單位新城疫病毒液對照,振盪混合均勻,置室溫中作用10min 。
5. 自第l孔至12孔各加0.5% 雞紅細胞懸液50 uL,振盪混合均勻,室溫下靜置後觀察結果(表4-2)。
表4-2 病毒血凝抑制試驗的操作方法(單位:mL) 孔 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血清稀釋度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1:1024 病毒
對照 血清
對照 生理鹽水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被檢雞血清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4單位病毒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室溫中靜置 10 min 0.5%紅細胞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棄去50 結果觀察 - - - - - - + ++ +++ ++++ ++++ - 6. 結果判定:待病毒對照孔(第11孔)出現紅細胞100%凝集(++++),而血清對照孔(第12孔)為完全不凝集(-)時,即可進行結果觀察。
以100%抑制凝集(完全不凝集)的被檢血清最大稀釋度為該血清的血凝抑制效價,即HI效價。凡被已知新城疫陽性血清抑制血凝者,該病毒為新城疫病毒。
從表4-2看出,該血清的HI效價為1:64,用以2為底的負對數(-log2)表示,即6log2。
⑸ 簡述常見的抑制血液凝固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抗凝----應用化學或物理學的方法,抑制或除去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抗凝劑----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學試劑。
一、枸櫞酸鈉
【原理】枸櫞酸鈉(檸檬酸鈉)是枸櫞酸鈉的三鈉鹽。它能與血液中的鈣離子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從而阻止血液凝固。
【應用范圍】血沉、凝血象、血小板功能檢查及血液保養液。
【用量】凝血象:
109mmol/L水溶液,與血液之比為1:9;血沉:
106mmol/L水溶液,與血液之比為1:4。
二、乙二胺四乙酸鹽
【原理】乙二胺四乙酸(EDTA)鹽可與血液中的鈣離子結合形成配位化合物,從而阻止血凝。
【應用范圍】一般血液學檢查和血液粘度測定。不適於凝血象及血小板功能檢查。
【用量】其有效抗凝濃度為1~2mg/ml血液。血細胞分析儀用EDTA-K2作抗凝劑,用量為EDTA-K2•2H2O
1.5~2.2mg/ml血液。
三、肝素
【原理】通過與抗凝血酶Ⅲ結合,增強抗凝血酶的作用,滅活絲氨酸蛋白酶,從而可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和阻止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液凝固。
【應用范圍】血細胞比容測定、血液粘度測定和多種生化分析。
用量:通常用肝素的鈉鹽或鉀鹽粉劑配成1g/L肝素水溶液。取0.5ml置小瓶中,37~50℃烘乾後,能抗凝5ml血液。
四、草酸鹽
草酸鹽也是常用的抗凝劑,優點是溶解度大,作用原理是溶解後解離的草酸根與標本中的Ca2+形成草酸鈣沉澱,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過程被阻斷。
⑹ 臨床上常用的血清學檢查方法有哪幾種
主要有沉澱試驗、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及與標記抗體有關的試驗。
(1)凝集試驗
包括玻板凝集法、全血平板凝集法、試管凝集法和瓊脂擴散法。
①全血平板凝集反應
此法常用於傳染性鼻炎、雞白痢、雞傷寒、雞慢性呼吸道病等禽病的檢疫和監測。
②瓊脂擴散反應
當適當比例的抗原抗體在含有電解質的瓊脂網狀基質中自由擴散相遇時,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沉澱線。此法常用於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馬立克氏病、禽流感、禽腦脊髓炎、禽腺病毒感染等病的診斷,還常用於抗體監測和血清學流行病學調查。
(2)血凝與血凝抑制試驗
試驗原理:某些病毒能夠與人或動物的紅細胞發生凝集,稱為血凝反應(HA)。這種凝集反應可被加入的特異性血清所抑制,稱為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即血凝抑制反應(HI)。
此方法常用於雞新城疫、禽流感、雞產蛋下降綜合征等病毒的診斷和血清學監測。
⑺ 血凝實驗與血凝抑制實驗的原理是什麼
血凝實驗:當血液流出血管後,由於血漿中可溶性之纖維蛋白元變為不能溶解之纖維蛋白,,將所有的血球都網羅在內,於是流體會凝結成塊。
血凝抑制實驗:檸檬酸鈉等抗凝劑能抑制血液凝結。
⑻ 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常用的血清學方法有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等傳統的方法,以及應用免疫學標記技術發展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放射免疫試驗(RIA)及免疫熒光試驗(IF)等特異、靈敏的微量血清學方法。
1.中和試驗(NT)是指病毒在活體內或細胞培養中,被特異性抗體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種試驗。它既可用來檢查患病後或人工免疫後機體血清中抗體的增長情況,也可用來鑒定病毒或研究其抗原結構。中和抗體特異性高、持續時間較長,因此流行病學調查也常用此指征。
2.血凝抑制試驗許多病毒能凝集雞、豚鼠、人等的紅細胞,稱為血凝現象。這種現象能被相應抗體所抑制,稱血凝抑制試驗。其原理是相應抗體與病毒結合後,阻抑了病毒表面的血凝素與紅細胞的結合。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放射免疫試驗(RIA)及免疫熒光試驗(IF)參見第八節細菌感染的血清學診斷方法的介紹。
4.蛋白印跡試驗(Westernblot,WB)用於檢測HIV抗體,是HIV感染的確認試驗。應用WB也可檢測病毒抗原,但一般不常用。
5.檢測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學試驗檢測患者血清等標本或病毒培養物中病毒基因或核酸片段的技術有多種:①病毒核酸擴增試驗即聚合酶鏈反應(PCR);②核酸雜交技術,包括點雜交、原位雜交、DNA-DNA印跡雜交(Southernblot)及RNA-DNA印跡雜交(Northernblot)等;③基因晶元技術(genechip);④病毒基因測序等。目前,分子生物學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對病毒及其感染的檢測和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