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會計理論與方法研究

會計理論與方法研究

發布時間:2022-01-07 07:50:22

❶ 中外會計理論與會計研究方法的名著

現行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兩大類:
第一類,規范研究方法
(一)歸納法(Inctive approach)

•歸納法的特點是,通過對大量現象進行觀察,然後加以分類,從中概括出有關概念的內在聯系,再把它們組織或表述為理論。

•步驟:觀察(觀察與記錄全部的觀察結果)→分類(分析與分類記錄結果)→概括(從觀察到的關系中推導出會計的一般概念或原則)→驗證(驗證推導出的結論)

•歸納法的優點:不受預定模式束縛,把理論或結論建立在大量現象的基礎上。

•缺陷:個人的觀察對象和范圍有限,每個企業或經濟組織的情況不同,有關的內在聯系或數據關系也可能不同,使歸納的結論難免以偏概全。
(二)演繹法(Dective Approach)

•演繹法是從一定的基本概念出發,推導出研究對象的邏輯性結構。在會計上,演繹法應以有關財務報告目標、假設或其他概念為前提,推導出能指導會計實務的原則、准則以及相應的會計方法程序。

•推導程序:

前提命題 →推導結論→驗證→具體問題

•優點:可以保持相關概念之間的內在關系,使理論構建具有邏輯嚴密性。
缺陷:演繹法推導的結論取決於前提命題,如果前提命題錯誤,則整個結論結構都將是錯誤的
(三)規范研究方法的評價

•優點:⑴研究方法較為成熟 發展歷史悠久,較為完善

⑵可以較好地發展會計理論和實務

規范會計理論的著眼點是導致良好的會計實務,也就是力求規范和超越現行的會計理論和實務,而促其發展。現有會計理論研究中的絕大部分成果是規范方法所形成的。例如美國等國家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出台,大大推動了會計理論研究的內在邏輯性,財務會計准則的嚴密性大大加強。


缺點:⑴方法論上有缺陷

不重視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不少理論未經過驗證,仍屬於學術上的假設和推論。受個人視野、知識結構等影響,有些理論實際意義較小。

⑵研究方法不夠精確

側重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涉及變數較多時難以揭示事物間微妙的區別聯系。現今會計目標不再單一,根據單一目標建立起的理論有效性受到懷疑。

第二大類,實證研究方法
實證法作為構建會計理論的一種方法,就是要根據實際效用或

實在的因果關系來選擇會計概念、原則、准則和各種程序。並

且,如果這些概念、程序有助於實現管理當局的經營目的,或

有助於投資人、債權人或其他使用者理解財務報表,並幫助他

們進行合理的決策,則它們是有用的,否則就是不可取的。

(一)背景和理論基礎

•高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的時代背景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滯漲」階段,基於歷史成本的傳統會計理論體系由於通貨膨脹失去了有效性,規范會計理論的研究成果也因為持續經濟衰退失去了現實意義。

•方法論基礎

美國經濟學家 M.弗里曼
「實證經濟理論」

卡托斯
「精緻證偽主義」

瓦茨和齊默爾曼 1978《論建立會計准則的實證研究》
《實證會計理論》

•經濟學與財務基礎

20世紀60年代起對有效市場假設進行的大規模試驗驗證,結果證明有些假定條件實際並不存在。
(二)實證研究方法的程序

•⑴提出命題

實證理論的發展通常是從人們意欲解釋的某種現象開始的。

命題既可以是探索性的,也可能是確認性的。前者的目的在於創建新的理論,後者的目的在於檢驗和修正現有理論。命題經過驗證後可能證明是正確的,也可能證明是不正確的。

•⑵建立假設

每一命題都有其賴以存在的客觀環境,如對某一命題所處的環境不加以限定,就很難對命題的正誤進行驗證。

•⑶收集資料

實證研究方法對意欲驗證的命題要求完全根據實際資料進行驗證。為了實證材料更恰當,往往需要將假設具體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具體而言就是對假設中的概念予以嚴格定義,使之轉化為可以計量的變數,確定變數的計量方法,檢查命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⑷設計研究方案

兩種基本的設計方法:

①實驗設計。一般需將研究對象分成兩群,一群接受實驗,另一群則不接受實驗,將兩組的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比較來體現實驗效果。

②調查設計。社會調查的主要方法包括問卷調查、訪談調查及利用現有資料。

•⑸驗證真偽

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採用設計的研究方案,分析數據,從而驗證假設的真偽。假設的測試方法多種多樣,例如單變數分析法、雙變數分析法和多變數分析法等。具體選擇方法要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假設涉及的變數數目與變數類型。

•⑹分析預測

除證實或否定假設外,研究者還應對其研究結果加以引申,明確假設的現實意義和作用,以對日後可能發生的結果進行預測。預測方面:

①說明假設的證實或否定對現有理論的意義,指出現有理論的正確性或者重建和修正的必要性,並提出實際的思路做法

②討論研究結果的實際政策意義,包括對會計准則制定者、公司管理人員等意味著什麼

③討論進一步研究的餘地和前景
(三)實證研究方法的評價

•優點:

•研究方法較為科學和准確

用假設的實證檢驗代替研究者的價值判斷,對先提出命題使用客觀、可觀察、可實驗的實際證據來進行檢驗。

其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從理論到假設再到假設的操作化,依靠數理統計等方法,分析數據,有較高的准確性。

•實踐意義較大

建立在考察和驗證會計實務所得到的實際數據的基礎上的,旨在解釋會計為何如此並進行預測,側重於現實目標而不是理想目標,緊密聯系會計實務。

•拓展和深化了會計研究領域

為會計理論研究提供了良好地支撐,研究者可以廣泛地利用這種研究方法,從而使會計理論覆蓋領域日益寬廣,實證會計理論成為當代西方會計理論的重要分支。
•缺點:

•關於方法論的批評

關於會計政策涵義及其影響的討論也明顯帶著研究者的價值取向;仍要藉助於規范性概念結構有關的理論命題假說。

•關於研究方法的批評

仍不完善的表現:

①過分強調盈利對證券價格及收益的影響,而忽略了其他相關變數的影響。

②對被觀察企業或實證證據帶有選擇偏向,即選取有利於實現假設或命題的樣本和數據。

③在驗證特定會計信息或事項的影響是,通常忽略非會計信息或事項因素的影響。

④實證研究依賴的「有效市場假說」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帶有較多假設前提,未必與經濟現實吻合。

•研究結論缺乏現實指導意義

實證會計理論不承認會計應當如何,認為會計理論的任務是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因此其提出的概念理論和具體程序與方法拘泥於現行會計實務的水平。
迄今為止探索性實證會計研究的進展甚微,實證研究的大量增加並沒有帶來會計理論增加。 會計准則制定還主要依靠規范性
(四)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的互補性

•規范會計理論研究由於是從邏輯高度來把握整個會計理論研究過程,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和會計實務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實證會計理論研究則立足於會計實務,其研究成果與實務中結果比較吻合

•實證會計研究適合於對具體的會計理論問題進行證實或證偽,但如果涉及到對整個會計理論框架的研究則無能為力,此時便必須依賴規范會計研究。

•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兩方面涵義

階段上的結合。

開始時排除主觀價值判斷,通過實證性研究客觀地揭示該會計理論問題所蘊含的規律;在此基礎上,通過理性邏輯思維再對所揭示出的規律驚醒利用,從而構建規范會計理論。

層次的結合。

會計問題目標的層次越低,該會計問題與會計實務的具體方面的聯系越密切,其研究越具有實證性。例如,對會計政策選擇問題的研究實證性更強,所形成的會計理論主要是實證會計理論。

反之,層次性越高,其研究越具有規范性。例如會計准則制定問題的研究規范更重。

❷ 現在會計理論特徵的研究方法

一、會計理論與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之間的關系

會計理論從不同角度有不同定義。從認識論角度,會計理論是指會計認識主體在會計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發展成的關於會計本質及其規律的系統化理性認識。從定義中可見,會計理論是會計認識主體與會計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僅僅相互作用=空洞無物,因而需要中介」(列寧)①,中介就是方法,簡言之,就是會計認識主體(以下簡稱「研究者」)把握會計客體的物質的或思維的途徑、手段、工具和方式的總稱。由於會計理論是抽象思維的結果,所以,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指的是上述中介中的思維的方法。
會計理論與其研究方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具體而言:
1、會計理論是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前提。首先,會計理論內容構成其研究方法的基本內涵。「在科學已經完成。成熟的時候,觀念就應當以自己為出發點,科學本身已不再從經驗所予開始」(黑格爾)②。經過實踐檢驗的會計理論,在發展新的會計理論和從事會計實踐活動時具有方法的功能。如會計理論的滲透,指導、影響研究目的的確定、對象的選擇、事實的解釋和結果的處理。沒有會計理論指導時的會計現象即使被發現,因其無法納入認識領域而失之交臂,從而延緩會計科學的發展。從根本上講,會計理論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它的結論,而在於它所提供的方法。

其次,會計理論的相對性決定了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性和發展性。由於既有的會計理論不是絕對無誤的知識體系,會計理論的發展面對的是本知的領域,會計理論指導的是無法窮盡的紛繁復雜的會計實務,這決定了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不能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它經歷著一個探索、發展、曲折的過程。
再者,會計理論的屬性決定了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一個構成體系。科學的會計理論具有功能上的解釋力和預見力,結構上的嚴謹性和前提簡單性,背景知識上的相容性(與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性(與本學科的歷史知識),表達形式上的簡潔性和推確性,以及事實涵蓋上的廣泛性等。會計理論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會計理論建構不能依靠單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各種研究方法綜合運用的結果。選擇使用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必須符合會計的特點,有助於實現會計理論的某一屬性的要求,並且能使其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構成一個體系。
最後,能否靈活、有效地把會計理論轉化為研究方法並予以改進,也是研究者素質的體現。獲得了關於會計客觀規律的理性認識,並不等於就掌握了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創造性地運用理論知識的產物。沒有發揮創造性思維、巧妙地運用理論的技巧和藝術,就不能從會計理論中提煉出研究方法來。
2.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創新推動青會計理論的發展。追溯會計發展歷史,會計理論的歷次重大突破,無不源於採用了正確的研究方法。相應地,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達到的層次決定了不同時期會計理論發展的水平。如中世紀帕喬利時代只能運用經驗歸納方法,將現存的良好的會計實務予以總結,用於指導對會計實務的操作。如果說當時有會計理論,那也只是關於復式簿記記賬規則的系統化知識;至十九世紀初期,隨著股份公司的興起,持續經營假設有了特殊重要的意義,採用演繹方法才逐步形成了影響重大的資產計價、收益計量和穩健主義等個別會計觀念,真正的會計理論才開始萌芽;本世紀70年代,在會計理論日益豐富和相關學科的推動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增加了實證研究等新鮮血液,以會計理論概念框架的建立為標志,會計理論逐步達到了系統化、科學化的程度。
總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既是以往研究的理論結果,又是以後研究的出發點和條件;會計理論的發展依賴於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創造和創造性地運用研究方法,二者互為依存、互為條件。沒有不以會計理論為依據的研究方法,也沒有不藉助於研究方法的會計理論。在形成上,二者表現為『會計方法——會計理論——新會計方法——新會計理論……」的加速循環過程。

二、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特徵

1、客觀性。首先,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產生的基礎是客觀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是內化於研究者頭腦中的思維定勢,但它不是先驗的,而是長期會計實踐、人類會計認識和其它知識凝聚的結果;其次,它的影響是客觀的。無論人們對其總結、認識程度如何,從事會計理論研究肯定要藉助於一定的研究方法,而且對研究方法的掌握、運用程度如何,決定了研究者理論修養的高低和理論研究成果質量的好壞。
2、全面性。就個體而言,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一旦形成為研究者的一種思維定勢,便對研究者的心理素質、行為導向和思維模式產生全面影響。它決定了研究者對問題的審視是著眼於全面還是拘泥於局部?對問題的思考是採用發展的觀點還是靜止的觀點?對問題的解決是抓住本質還是滿足於現象?等等;就整體而言,對研究方法的重視和研究程度,決定了一國或一地區同一學科的理論水平和不同學科的成熟程度。美國的會計理論研究水平本世紀初期特別是中期以來一直執世界之牛耳,這固然有經濟的促進、法律和法庭判決的強化以及社會公眾抨擊等方面的因素,但與美國會計職業界能及時審視傳統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不足,推出並大量採用實證研究方法卻有著直接的關系。再如,相對於屬於社會應用學科的會計而言,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等理論研究一直居於前沿,會計被斥之為非科學而歸類為「藝術」,其中的緣由除了會計有「人」這一理性動物的參與而使其復雜化以外,未形成自己體系化的理論研究方法也是重要的原因。
3、抽象性。首先,從形成過程上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在會計實踐的基礎上,根據經驗事實經過抽象加工而形成的理性認識,以一系列的概念、范疇表徵著現實中存在著的普遍規律;其次,從表現形式上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抽象的會計理論體系的構成內容,且居於主導的地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豐富、發展著會計理論體系,使會計科學更臻成熟與完善;最後,從作用上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以潛移默化的滲透方式形成為研究者的思維模式,研究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某種研究方法的引導與影響。
4、社會歷史性。從本質上講,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會計需要與會計能力結合的產物。會計需要和會計能力既是有限的(就一定的歷史時期而言),又是無限的(就人類的歷史發展而言),前者決定了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既有水平,後者決定了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無限發展。一定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現了本歷史時期會計需要的層次,反映了會計職業界所達到的實踐水平和認識能力。隨著會計需要的擴大和會計能力的提高,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也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豐富,達到逐步完善。相關學科理論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水平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也產生著重大影響,但它取決於研究者的認識和借鑒以及會計學科本身的特點,歸根結底仍是由會計能力所決定的。即使採用同一研究方法,由於研究者認識能力、實踐水平、經濟地位、階級利益和社會分工的不同,也會導致調異的研究結果。這說明研究方法本身不具有質的差別,僅由於「人」的因素的影響,而使其具有了不同的功能。

三、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就其普遍性而言,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由哲學方法、一般方法和專門方法構成的完整的體系。三者之間有著內在的有機聯系:在層次上,前者指導、約束後者,是後者的基礎;在內容上,前者依賴、來源於後者,後者是對前者的豐富和發展。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簡示如下:(參看《四川會計》2000年第6期第13頁)。
1.哲學方法
哲學方法是對各門學科理論研究發生普遍指導作用的方法,包括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中的方法。由於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主要是思維中的方法,哲學方法的各組成部分從思維的不同側面對會計理論研究產生影響。具體而言,辯證法以一系列客觀規律(如對立統一規律、肯定否定規律與質量互變規律)和范疇(如現象與本質、聯系與發展),限定了思維的內容,為思維提供了素材;認識論從認識與存在的關系及如何正確認識存在出發,闡明了思維的過程,指出實踐是檢驗思維正確性的唯一標准;邏輯(指形式邏輯)則以思維形式結構及其規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邏輯范疇(如定義、劃分)作為前提,為思維的合理組織和表達提供了指導。
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在思維方法上是一致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三者的有機統一形成一種合力,從內容、過程和結構等方面,搭起了研究者的思維框架,決定著研究者的立場,對研究者的思維起指導、限定和支配作用。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哲學方法,才能樹立起正確的觀念,基於辨證的思想,遵循邏輯的規律,去建構來源於並用於指導會計實踐的會計理論。
2.一般方法
一般方法是適應於某類學科而採用的方法。在科學分類上,按照屬性,會計學歸屬於社會應用性科學。相對於自然科學,該類科學面臨著如下困境:影響因素復雜、多變,因果關系難以把握;變化趨向不可逆轉,難以置於嚴格的可重復實驗操作下;人的主觀能動性決定了他能根據環境的變化和預測趨向而改變自身的行為,從而使研究目的的實現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人處於社會關系網的束縛中,人際間的相互影響、人對利益的企圖以及個體素質上的差異等,給研究的實施增加了難度,等等。社會應用科學所具有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必須將居於最高層次的哲學方法具體化,對從研究歷史悠久、研究水平領先的自然科學中借鑒的研究方法賦予新的內涵,才能適應社會應用科學的需要。
在具體內容上,一般方法就認識的深度和水平,可以分為經驗方法和理論方法。這種區分是相對的,在實際的理論研究中,兩者是相互滲透、互有反復、彼此依存的:
首先,就辨證統一性而言,經驗方法與理論方法分別從現象和本質的把握上,達到了對事物的認識任何事物都是現象與本質的統一,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現形態和表面特徵,是感官能直接感知的;本質是事物內在的根本聯系,是蘊涵在事物內部不能直接被感官感知的,要靠抽象思維才能把握。經驗方法和理論方法分別通過感覺、直覺、想像等形式對大量經驗事實的獲取和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理性認識的形成,達到了對事物的初步了解和深刻掌握。事物現象和本質的統一,決定了經驗方法和理論方法對思維認識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現象的復雜和本質暴露的過程性決定了思維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
其次,就認識過程而言,經驗方法與理論方法從實踐、認識與再認識的反復轉化上,實現了對理論的創新、檢驗和對真理的不斷逼近。經驗方法獲取的復雜、零碎、個別或特殊的經驗事實,經理論方法的抽象加工形成為條理化的一般性原理或假設,這些假設能否上升為理論,則需重新採用經驗方法予以驗證,因為抽象加工的結果不是真實的再現,其中受到研究者認識水平的限制,既有理論慣性的影響,以及豐富多變的實踐與相對僵化的理論之間矛盾的沖擊等。但是,假設的檢驗不是過程的簡單重復,而是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如對實驗的設計更周密,調查的范圍更廣泛,經驗的獲取更豐富,觀察的目的更明確,等等。
顯然,從現象與本質這一辨證范疇和認識論角度將經驗方法與理論方法有機結合,與當今十分推崇的實證研究模式取得了一致的吻合。實證方法在方法分類上不是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以哲學方法為基礎、融經驗方法與理論方法為一體的綜合方法,從這一角度講,它是一種更先進的方法。
3、專門方法
專門方法是結合某一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在哲學方法的指導下,對一般方法的具體運用。會計學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具有不同於其隸屬大類——社會科學的屬性,本著「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毛澤東)「一切隨時間、地點、條件而變化」(斯大林)的思想,在會計學研究中必須對一般研究方法加以改制,即通過擴大內涵和縮小外延,賦予一般研究方法以新質,使其適應於會計這一個別情況。會計理論研究中盡管採用著名稱各異、多種多樣的研究方法,究其實質,只不過是對一般研究方法的具體運用。
就現實來看,西方國家會計理論研究中所採用的道德法、社會學法、經濟學法和事項法等研究方法,只不過是對理論方法中的假說方法的運用,即選擇某一視角作為出發點,進一步建構會計理論。如事項法中的假說前提是會計應提供與決策模型有關的經濟事項信息,使用者自己有選擇適當信息的能力,會計理論在這一限定的前提下建構;就歷史發展而言,會計理論研究中依次採用過的描述性方法(60年代以前)、規范性方法(60年代至70年代)及實證方法(70年代至今),也只是分別以歸納法、演繹法和實證研究作為重點,所建構的會計理論分別是對會計實務的總結、會計理論的推演和用於解釋、預測會計實務,會計理論的科學性日益增強,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

四、幾個具體的研究方法

前已述及,具體到會計領域,就應對一般方法賦予新質,以適合會計的性質和特點。以下從會計理論研究的角度,闡述幾個具體的方法:
1、歷史法
會計在其產生、發展中體現著自身的發展規律,會計認識是一個無限的發展過程,而任何特定的會計認識都與會計歷史有著繼承和蘊涵的邏輯關系,是在某種歷史形成的範式中產生並表現出一定的發展趨向。歷史的追溯不僅是現實會計發展的基礎,也是未來會計發展的導向,還是衡量會計認識正確性的標准,即對任何事物的考察都必須聯系特定的歷史條件,不能以過去的歷史約束現在,也不能以現實的狀況去否定歷史。「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進程在抽象的、理論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進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恩格斯)③
採用歷史方法,需掌握宜粗不宜細的原則。因為會計歷史的發展淵源流長,細枝末節地追溯會過多地分散、消耗精力,現象的混雜反而不利於對本質的把握。只要弄清會計「在歷史上是怎樣產生的,在發展中經歷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它的現在是怎樣的」(列寧)④,掌握了會計的發展規律,就達到了目的。但由於人們只能從既有的認識水平出發來認識歷史,不同時期、不同人員對會計發展規律的認識程度有所不同。
2、借鑒法
W.L.貝弗里奇曾說過:「有時候,決定一項研究的基本思想是來自運用或移植其它領域里發現的新原理或新技術,移植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方法」。⑤始於中世紀的科學分化,於本世紀表現出統一發展的趨向,各種橫斷學科、交叉學科紛紛涌現,體現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發展規律。會計科學在歷經閉門造車式的研究而走入窮途之時,將自身的觸角深入到相鄰學科,去吸納、借鑒三論、數理統計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尋求到了研究的捷徑。這不僅豐富了會計的理論體系,加速了會計理論的建設,而且為會計的合理定性和定位奠定了基礎,為最終實現科學理論體系的和諧統一奠定了基礎。
會計的定性在歷史上曾有「藝術論」「工具論」之爭,70年代以後,「信息系統論」成為主流,這與三論(即資訊理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的形成和普及影響不無關系。根據馬克思關於一門科學只有當它達到了能夠運用數學時,才算真正地發展了的觀點。為了提高會計的科學性,數學方法伴隨著實證研究的採用而大量地運用於會計理論研究。
借鑒應以合理為限度,運用過濫,會失去本學科的特性。會計的社會科學屬性,決定了再有效的數學方法也不可能窮盡和准確量化所有的影響因素,在哪些方面、以何種程度運用數學方法,仍是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中應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3、假說法
採用有關的理論方法,對經驗方法中發現的新經驗、事實、材料中隱含的規律性所進行的或然性判斷過程,就是假說法。
假說法對任何科學的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③任何一個結論在未經實踐檢驗和理論論證之前,它就是假說。假說既是理論研究的暫時結論,又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不斷提出、檢驗、修正和補充假說的過程。就是認識進一步深化、逼近真理的過程。科學理論不經假說階段,根本建立不起來,即使後來證明為錯誤的假說,也對於建立新假說具有積極意義,不失為形成科學理論的「拓荒者」。
會計科學的理論發展亦遵循著同樣的規律。特別是自本世紀中期以來,會計科學認識領域日益擴大,大至宏觀的社會責任會計,小至微觀的管理人員利益動機等被納入會計的視野,會計理論思維的探索性、創造性日益增強,相應地,會計認識過程的可直接證實性日益減弱,會計理論研究的對象越來越復雜。但是,任何復雜現象的背後,都有著十分簡單的規律。假說方法的終極目標,即在於尋求會計復雜現象背後所隱藏著的簡單規律,以使會計理論的建構能從「盡可能少的假設或公理出發,通過邏輯的演繹,概括盡可能多的經驗事實」(愛因斯坦)⑦,以符合理論建構的邏輯簡單性原則。
假說方法的過程:首先,提出假說,即依據從經驗方法中得到的大量事實材料,憑借思維中的直覺和想像,依靠邏輯分析的力量,從分析中分清主次,從比較中抓住特徵,從類比中得到啟發,從歸納中引出線索,從演繹中擴大加深研究結論;然後,檢驗假說,即檢驗假說結論是否與已知的經驗事實相矛盾,是否與已有的科學理論相矛盾,能否很好地解釋已有的事實,並排除理論與事實之間的矛盾。如果這些矛盾未能解決,假說就不能成立,尚需反復修正,甚至推翻舊假說代之以新假說;最後,形成理論,經過嚴格的會計實踐檢驗和邏輯證明的假說結論,構成為新理論或已有理論的一部分。

❸ 會計理論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哪幾種

會計理論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從許多前人的過去經驗所積累起來的思想、著作中汲取的;二是自覺總結分析、認識現實而形成的思想、觀念;三是基於對會計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預測而形成的推理、判斷。不管哪一種情況,要形成理論,都需要運用一定的思維、論證的方法。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人們研究會計理論時所運用的思維、判斷和推理的方法。常見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有:
1.演繹法.
演繹法是指從某種目的和假設出發,從中推導出個別結論、概念、程序,而形成會計理論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認為,理論的主要目的在於為開創新概念和新程序提供一種體系,以及幫助對一些備選程序進行抉擇,在建立切實可行的程序間題上,也不必要求理論完全切合實際和實用。典型的演繹法是從會計報告目標和假設出發,推導出能指導會計實務的准則、原則、會計處理方法程序。演繹法非常強調邏輯推理的作用。這種方法的基本研究程序為:
假設、前提→推導→結論→驗證→具體問題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保持相關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使理論構建具有邏輯嚴密性;其缺點是如果假設和前提是虛偽的或錯誤的,其結論也將是虛偽或錯誤的。
2.倫理法.
倫理法又稱道德標准法,是指將制定會計處理和編制會計報表應遵循的道德標准,作為建立會計准則或理論體系依據的一種專門方法。在西方會計理論中,會計道德標准論將重點放在正當(Justice)、真實(Truth)和公正(Fairness)上。公正、(會計學習網http://www.2361.net)正當和無偏見是指會計報告和報表不受不正當的權勢或偏見的影響,它們不應帶著損害別人而為任何特定個人或集體服務的目的來編制;真實是指財務報告應當毫不歪曲地作真實和正當的陳述。
在中西方會計原則、會計處理方法程序中都滲透著道德標準的要求,如人們在選用會計方法上通常以道德標准為基礎進行判斷。但是,道德標准法的缺點是它不能為會計原則的形成或現行會計原則的評價,提供合理的基礎。
3.經濟學法.
經濟學法是指構建會計理論時,將不同會計方法、技能的選擇置於對宏觀經濟指標變動影響能力的基礎之上。它強調總體的經濟效益。其理論支點是:作為規范方法,會計的目的之一是將企業和人個的行為引向特定國民經濟政策的執行。(亨德里克森,1965)會計政策、會計程序應當反映經濟現實,會計方法的選擇應當考慮宏觀經濟效果。
4.系統法.
系統法是指將系統論的原理與方法,引人到會計理論的研究中去,來解釋或表述會計現象及其規律的一種方法。進人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借鑒系統論原理將會計看作一個企業管理的子系統加以研究。《現代會計基本理論》(於玉林,1995)一書中指出:「會計是一個系統。它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會計系統的組成部分或者說基本要素是人、資金、會計方法、計算工具和會計信息。」
5.實證法.
實證法是指要根據實際效用或實在的因果關系來判斷、選擇會計概念、准則和各種程序的一種理論研究方法。美國會計學家詹森(M. T. Jensen)最早倡導會計實證研究,他在1976年發表的《關於會計研究和會計管制現狀的反映》中提出「由於規范的理論占優勢,會計研究是不科學的」。1986年美國R·L·瓦茨和J·L·齊默爾曼出版了《實證會計理論》一書,把實證會計理論推向一個嶄新的水平。

❹ 財務會計理論與方法,現代財務管理,現代管理會計,這幾個研究方向有什麼不同,如何讓選擇,速求答案。

財務會計理論與方法,主要是研究會計的賬務處理、會計核算方法及相關理論等;比較偏重學術研究方面。
現代財務管理主要是研究企業的資金籌集運用、財務可行性評價、財務報表分析、稅務籌劃等的經濟管理;偏重實務操作方向。
現代管理會計主要是通過一系列專門方法,利用財務會計提供的資料及其他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報告,使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能據以對日常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進行規劃與控制,並幫助決策者作出各種專門決策的一個會計學分支;個人認為學術性和實務操作各占部分吧。
個人覺得,考研選擇研究方向時,還是需要多考慮下自己未來的就業及今後的職業發展規劃的,另外還有報考院校各專業的相對優勢及考試競爭狀況的。

❺ 會計理論研究的內容是什麼

〔提要〕本文從科學研究方法論角度,對會計理論研究歷史作了簡要的回顧與展望。首次將會計理論研究的百年歷史劃分為20世紀初至70年代前、70年代至 8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中期迄今三個階段,並分別總結了其相應的方法和方法論特徵。本文認為,一部會計理論研究史表明,新會計理論不斷替代舊會計理論的過程實質上是在會計環境變遷影響下,科學研究方法和方法論不斷完善和更替的過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會計理論研究終將遵循精緻證偽主義方法論、完成以公允價值會計取代歷史成本會計為核心的全方位的變革。
人類會計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已有數千年歷史。根據會計史學家的考證,早期的復式簿記系統最初出現於12至13世紀的義大利若干城市的商人和銀行家的賬簿中(葛家澍、林志軍,2001)。如果從復式簿記這一現代會計產生的標志算起,則有近八百年的歷史。而對於會計理論的研究,一般認為始於斯普拉格(Sprague)1907年出版的《賬戶原理》(Philosophy of Accounting)。該書一反以往教科書純粹羅列和介紹會計實務的做法,從一定的理論高度來討論賬戶原理,並且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資產負債表等基本概念作了詳細的討論。從這一意義上講,該書「是構建會計理論最初的嘗試」(葛家澍、劉峰,1998)。由此也可認為會計理論研究的歷史尚未逾百年。但在這不到百年的歷史中,會計理論研究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繁榮的背後必有著正確的科研方法論作為指導。本文擬從科學研究方法論的視角,對會計理論研究的進程做一述評,並展望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會計理論研究
從古典歸納法與演繹法的對立到邏輯實證主義占統治地位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前,會計實務界與理論界似乎並沒有建立起應有的密切關系。會計師們還是憑借他們的職業判斷來確定每一問題的恰當實務,而對於會計理論的研究僅僅局限於學術界。一些學者運用英國哲學家培根所發展起來的古典歸納法,通過對現存會計實務和慣例的歸納,形成了描述性的會計理論。這一學派認為,會計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處於不斷的發展進化之中,那些已經經歷了外部環境沖擊、檢驗,並在實務中得到保留的會計理論和方法,在現行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中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葛家澍、劉峰,1998)。因此,其主要特點是最大限度地認可現行實務,只對其提出局部的改良意見。其代表作有哈特菲爾德(Hatfield,1927)的《會計學:原理與問題》(Accounting-Its Principle and Problem)等。另外一些學者則試圖運用「假說-演繹」方法,從少數幾個會計學科最核心的概念出發,通過對這些概念的討論和界定,來逐步構建起邏輯嚴密的會計理論體系,其代表作有佩頓(Paton,1921)的《會計理論》(Accounting Theory)、坎寧(Canning,1929)的《會計中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Accountancy)等。這一時期由於會計理論研究正處於起步階段,因而所體現的方法論也較為簡單,即古典的歸納法和演繹法。但規范會計研究的兩大學派-歸納會計學派和演繹會計學派已逐漸形成。
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迫切要求改變會計實務界的混亂局面,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須遵守的統一的會計規則或准則。當時美國對會計實務界進行變革的要求大大地促進了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與繁榮,也使得會計理論的研究與公認會計原則(GAAP)的制定緊密相連。在歸納與演繹兩大會計學派的較量中,由於邏輯實證主義的統治地位和歸納會計學派對這一現代歸納主義科學哲學的引入,歸納會計學派對會計原則的制定和會計實務的影響一直處於支配地位。邏輯實證主義繁榮於20世紀20年代至「二戰」期間,但其對會計理論研究的支配地位卻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這一時期,歸納會計學派的代表性著作有:桑德斯、哈特菲爾德和莫爾(Sanders Hatfield Moore,1938)的《論會計原則》(A State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吉爾曼(Gilman,1939)的《會計中的利潤概念》(Accounting Concepts of Profit)、佩頓與利特爾頓(Paton Littleton,1940)的《公司會計准則緒論》(An Intro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利特爾頓(Littleton,1953)的《會計理論結構》(Structure of Accounting Theory)和格雷迪(Grady, 1965)的《企業會計原則匯編》(Inventory of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等。這些研究雖然大部分都沒有形成邏輯嚴密、前後一致的理論體系,但對會計准則的制定卻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大部分的研究成果被會計准則制定機構直接採納。然而,演繹會計學派的遭遇卻截然相反,雖然也有麥克尼爾(K.MacNeal,1939)的《會計的真實性》(Truth in Accounting)、莫立茨 (M.Moonitz,1961)的《會計的基本假設》(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即後來的第1號會計研究公報,ARS1)、斯普羅斯與莫立茨(R.Sprouse M.Moonitz,1962)的《試論企業廣泛適用的會計原則》(A Tentative Set of Broad Accounting Principle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即後來的ARS3)和美國會計學會(AAA,1966)的《論會計基本理論》(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等一大批研究成果,但由於當時邏輯實證主義在會計界的統治地位,加上演繹法「假設原則」邏輯思路自身論證的難以嚴密,尤其是會計計量理論與方法(特別是其中的現值計量理論與方法)的落後(謝詩芬、戴子禮,2003),這些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會計准則制定機構在承認其「對會計思想是非常有價值的貢獻」的同時,卻明確表示不能接受。
從准則的制定方面來看,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先後成立了會計准則研究和制定機構,致力於會計准則制定和起指導作用的會計理論的研究。這一時期,會計准則研究成果主要有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CAP)發布的51份《會計研究公報》(Accounting Research Studies,ARS),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1970年發布的《企業財務報表編制的基本概念和會計原則》(Basic Concepts and Accounting Principles Underly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發布的《會計原則推薦書》以及加拿大特許注冊會計師協會所屬會計與審計研究委員會於1946年發布的《公告》第1號等。
然而,由於受邏輯實證主義的證實原則強調經驗證實的影響以及環境的壓力,會計職業界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發展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從而限定了可供選擇的會計方法。因而,其研究方法實質上仍是僅僅運用古典歸納法對現行會計實務和慣例加以選擇和認可,發布的研究公報都是就事論事,缺乏前後一貫性。總之,邏輯實證主義與歸納法的內在一致性使得這一哲學方法主導下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會計環境對會計理論變革的需求,其證實原則和歸納法窒息了需要通過演繹邏輯推導出來的對會計原則的制定起指導作用的會計理論的產生和繁榮。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雖然與歸納法內在一致的邏輯實證主義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占據了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論的統治地位,但不可忽視的是,邏輯實證主義認為命題的證實分為「邏輯證實」與「經驗證實」的思想也對會計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邏輯證實注意「一方面強調經驗證實的意義,另一方面又強調對命題進行語義分析的地位」(解戰原、胡明,1991),這在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上主要表現為演繹學派和歸納學派的相互借鑒和融合。「歸納法和演繹法兩者的理論都可能是描述性的(如實的)或規范性的」(亨德里克森,1983)。歸納會計學派為增強自己描述性理論的一致性和說服力,大量採納了演繹的方法論,井尻雄士(Ijiri,1975)的《會計計量理論》(Theory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便是一種以歸納推理命題和演繹推理理論兩者為依據的描述性理論的例子。演繹會計學派為使其理論及其前提假設更符合現實和更具說服力,也採納了歸納會計學派歸納推理的方法論。如錢伯斯(Chambers,1966)的《會計、計量與經濟行為》(Accounting, Measurement and Economic Behavior)就是一本使用歸納推理命題和演繹推理理論的規范性理論著作(亨德里克森,1983)。
證偽主義主導下的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會計理論研究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落後,導致了會計理論的研究在相當一段時期跟不上環境的瞬息萬變。於是一些學者開始引進由波普爾(K.Popper)所開創的證偽主義科學研究方法論。證偽主義又名批判理性主義、可錯主義,其核心思想可歸納為「反歸納主義」和「經驗證偽原由」。過去,許多科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科學是「經驗的科學」,科學知識來自對經驗事實的歸納,因此,歸納法是科學發現的方法。而波普爾則認為,任何科學命題都無法用觀察經驗來證實,因此,不可能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建立普遍真理,應該是「理論先於觀察」,科學的發展模式應該是「問題→理論猜測→反駁→新問題」。波普爾還提出了與邏輯實證主義「證實」 原則針鋒相對的「證偽原則」,他認為,經驗觀察的重要性不在於證實,而在於證偽。證偽主義雖然是隨著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但其對於包括會計理論研究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有著同樣的指導意義。
反歸納主義對會計理論研究的影響表現在繼續運用演繹法進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從而對會計准則的制定起指導作用。在認識到「會計假設-會計原則」 這一演繹邏輯所形成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在缺陷和對現行財務會計問題解決乏力後,1971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理事會決定成立以特魯伯羅特(R.M.Trublood)為首的財務會計目標委員會,這標志著形成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另一條思路已經開始啟動。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取代會計原則委員會(APB)後,以特魯伯羅特報告為基礎,繼續進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最終在1973到1985年陸續發布了第1輯至第6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英國會計標准籌劃委員會(ASSC,1975)的《公司報告》(The Corporate Report)也是「反歸納主義」運用於會計理論研究結出的碩果。「經驗證偽原則」則是通過經濟學等其他學科間接影響到會計學的,即實證經濟學和財務學的發展導致了實證會計的產生,但對會計理論研究的影響卻是革命性的。實證會計研究以美國的鮑爾(R.J.Ball)和布朗(P.Brown)於1968年在《會計研究雜志》發表的《會計收益數據的實證評價》(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為起始標志。隨後,比弗(Beave)、瓦茨(Watts)和齊默爾曼(Zimmerman)在70年代所做的一系列開拓性貢獻,使實證會計理論在西方財務會計理論中獲得認可、普及和發展。實證會計研究的興起,結束了會計理論界規范研究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規范與實證兩大學派,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促進,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會計理論的發展。可以說這一時期會計理論的研究是在證偽主義科學研究方法論的主導下進行的。雖然理論界一直在為實證會計與規范會計的優劣而爭論不休,兩派之間也是口角不斷,但從方法論上講,它們(尤其是實證會計理論與規范會計理論中的演繹會計學派,二者都共有證偽的特徵)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但是,證偽主義也有其內在的缺陷與不足,主要表現在「把檢驗看成是理論與實驗的兩角斗爭」、「把檢驗的唯一結局看成是對理論的證偽」(解戰原、胡明,1991)。這在規范會計理論研究上表現為:沒有堅持以演繹法建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初衷而中途倒向了具有歸納法典型特徵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以FASB的前6輯SFAC為代表)。在實證會計理論研究上表現為信息觀的提出(以Ball和Brown的上述實證會計研究開山之作為代表)。信息觀認為:有效市場上的投資者有能力尋找和吸納所有有關信息,會計師沒有必要去幫助他們;不要改變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只需通過充分披露補充信息就可以提高歷史成本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謝詩芬, 2003)。可見,經驗「證偽了」規范的演繹,信息觀「證偽了」本應演繹出完美的現值會計模式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信息觀和方法論前後不一貫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隨著欠發達的市場經濟、工業經濟向發達的市場經濟、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轉變,越來越表現出其不適應性。在面向復雜多變、日趨激烈的外部環境時,外部投資者、經營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面向未來、面向市場作出適合現在的正確的經濟決策」(謝詩芬,2004),這對信息觀和中途轉向歷史成本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形成了新的挑戰,甚至威脅著會計的地位。
80年代中期以來精緻證偽主義思想的引入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論上的缺陷使得學術界對會計理論的研究再次陷入了困境。環境的變化迫使理論工作者繼續尋找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科學研究方法論。拉卡托斯(I.Lakatos)在批判地吸收其老師波普爾的樸素證偽主義思想和庫恩(T.S.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範式」 (paradigm)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精緻證偽主義思想,即把證偽不是簡單地歸結為理論與實驗的關系,而是看作相互競爭的理論和實驗的至少三方以上的復雜關系,當理論與實驗觀察不符時,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證偽,「實驗是不能簡單地推翻理論的」(解戰原、胡明,1991)。
精緻證偽主義方法論的引入使得建立在一系列假設基礎上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不再屈服於經驗的實證。會計理論研究人員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繼續深化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從會計目標到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會計要素的定義,再到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直至要素的報告。目前,包括FASB、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IASB)及其金融工具聯合工作組(JWG)、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和英國會計准則委員會(ASB)等在內的諸多機構,對價值計量的關鍵技術- 現值技術的每個細節及計量結果的可靠性進行了持久深入的研究,並大量運用了包括現值在內的復合計量屬性「公允價值」概念。FASB於2000年2月發布的第7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7)《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Using Cash Flow Information and Present Value in Accounting Measurements)是這一時期規范會計理論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他的成果還有IASC現值籌委會的《現值問題文稿》(Issues Paper on Present Value)、IFAC國際審計與鑒證准則委員會(IAASB)2002年7月發布的國際審計准則(IAS545)《審計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Auditing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and Disclosures)和AICPA 2003年2月發布的第421號審計准則公告(SAA421,名稱同IAS545)等。可以預計,在會計計量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後,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下一階段研究將再次聚焦於財務報告的變革。當然,這種變革顯然不同於基於信息觀的在保持歷史成本模式下增加披露的改革或對財務報告的局部改良①。這一時期,一部分實證會計理論研究者針對信息觀下市場對凈收益反映非常微弱這一事實,開始放棄有效市場假設等與現實不相符合的前提條件,並以奧爾森(Ohlson,1995)的凈盈餘理論(Clean Surplus Theory, CST)為基礎,逐步形成了實證會計研究的計量觀(Measurement Perspective),即會計人員有日益增加的責任把公允價值體現在財務報表本身中,以提高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計量觀與規范會計研究中的演繹會計學派所主張的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模式研究結論不謀而合,它對規范會計研究中的歸納會計學派和早期的實證會計理論-信息觀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眾所周知,我們通常所說的廣義實證會計,不僅包括以資本市場為研究對象的經驗會計(empirical accounting),而且包括以會計政策的選擇等為研究對象的狹義實證會計(positive accounting)。信息觀和計量觀屬於經驗會計理論,而以分紅計劃假設、債務契約假設和政治成本假設三大著名假設(Watts Zimmerman,1986)為代表的契約觀屬於狹義實證會計理論(PAT)。「如果對實證會計的哲學方法論作更加嚴格的分析,並結合瓦茨和齊默爾曼在《實證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十年回顧》中的論述,可以發現,他們對證偽主義思想的運用,更接近於拉卡托斯的精緻證偽主義而不是波普爾的樸素證偽主義。」(葛家澍、劉峰,1998)。
簡言之,國際上的當代會計理論研究在規范會計理論方面,以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為對象、以會計准則的國際趨同為目標、以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為核心和特徵;在實證會計理論方面,契約觀、計量觀方興未艾,信息觀也仍有一席之地。這些理論相互競爭、相互補充和印證,共同昭示了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未來發展趨勢。它們也很好地詮釋了精緻證偽主義「應將證偽看作是相互競爭的理論和實驗的至少三方以上復雜關系」(舒煒光、邱仁宗,1987)的思想。
總結與展望
會計理論研究一直在經歷著科學研究方法和方法論上的變革,受益於此,新的會計思想、會計概念和會計原則不斷涌現,如世界各國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財務報告的變革、「真實與公允」觀念的提出、現值與公允價值會計模式對傳統歷史成本會計模式的挑戰等。可以預見,隨著科學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的不斷改進和不斷引入,會計理論將經歷以公允價值會計取代歷史成本會計為核心的全方位的變革。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每一次科學的重大發現都與研究方法的進步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以至於可以說「正確的研究方法,已成為科學進步的首要、甚至先決條件。我們說方法論的形而上,涵義之一就在於此。」(葛家澍、劉峰,1998)但我們始終不要忘記,推動會計變革的根本力量並非科學研究方法和方法論,而是會計環境。會計環境的變化對一定科研方法和方法論指導下的會計理論提出挑戰,使其只能消極地為自己辯解,而不再能積極地去預言和指導新的經驗事實的發現(即拉卡托斯所謂的「退化的研究綱領」)。會計理論界為應對這種挑戰,改進了原有的科研方法和方法論,或引進新的科研方法和方法論對無法適應環境變化的會計理論進行變革或重構,這使得新的會計理論這一「進化的研究綱領」能夠重新適應新的環境的需求,預言和指導新的經驗事實的發現。會計理論研究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這種「進化的研究綱領」不斷取代「退化的研究綱領」,亦即新理論不斷取代舊理論的過程,這也就是拉卡托斯的科學發展的動態模式。
總之,一部會計理論研究史表明,新會計理論不斷替代舊會計理論的過程實質上是在會計環境變遷影響下,科學研究方法和方法論不斷完善和更替的過程;在會計理論的研究中從來就不存在唯一的、包羅萬象、無所不能的科研方法和方法論;會計理論研究的不斷演進既不是純粹的邏輯演繹和邏輯實證過程,也不是純粹的經驗歸納和經驗實證過程,而是量變和質變、連續和間斷、積累與創新、進化與革命相互交替的發展過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會計理論研究終將遵循精緻證偽主義方法論、完成以公允價值會計取代歷史成本會計為核心的全方位的變革。
注釋:
①我們認為這種增加披露的改革或對財務報告的局部改良(如財務業績報告的改進)是運用歸納法構造會計理論的必然結果。這是因為財務報告直接面向使用者,會計對於環境的不適應性將直接表現為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的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的降低,依據歸納法「科學知識來自對經驗事實的歸納」的思路,環境對於會計所形成的挑戰必然迫使歸納主義者從財務報告開始對會計進行改革,但由於其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不可能提出根本性的對財務報告的徹底改革。

❻ 研究會計理論與方法的方向好嗎,主要研究什麼

1、會計理論與方法
如果你想考博的話,這是個很好的選擇,這個方向的老師往往都是資深的老學究,如果你在碩士期間表現得好的話,有可能直博哦。

2、國際會計
英語要非常好,就業前景應該不錯,也許能進個大型外企也說不準。

3、管理會計-推薦!!!!!!
實用,好找工作。

4、計算機會計
選的人少,除非你對計算機有興趣並且有一定的基礎。

5、財務管理-推薦!!!!!!
實用,好找工作。

6、審計學
除非你立志於這一行,並且想考公務員。

❼ 現行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我國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研究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研究還不很深入,雖說我國在建國以後尤其是80年代以來會計理論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理論研究中自覺不自覺地採用了這樣那樣的方法,但對研究方法的專題研究還是不夠的。
會計作為一門世界通用的商業語言其理論、理論的研究方法也應該是沒有國界的,至少西方國家的研究方法應有值得我國借鑒的地方。西方對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多種,但究其本質主要有三種時間上先後相繼,空間上並存的研究方法,這就是:描述性方法、規范性方法和實證法。描述性方法通過描述現行實務「是什麼」,歸納形成的概念結構。這種方法強調會計實務,認為會計實務是發展會計理論的基礎。所以應用這種方法所形成的會計理論在相當程度上很實用。但「存在不等於合理」,而且對於存在的東西很難說明其道理,由於這種方法存在明顯的缺陷,因而規范法隨之而產生。
規范性方法,主要運用演繹和歸納等邏輯方法,從會計活動的規則來概括會計的理論概念,並試圖導致「良好的會計實務從邏輯性方面概括或指明會對應當「是什麼」。但要建立一套首尾一致、前後一貫的會計理論卻很困難,有可能會造成眾說紛壇,莫衷一是的局面。同時,運用歸納法時.很難概括或者引出各企業都可以適用的原則;演繹法一般是以歸納法得出的結論為其假設或前提,如果假設、前提是虛偽的、錯的,那麼推出的結論也必然是虛偽的、錯的。當然歸納與演繹法是不能截然分開的。
無論是描述性方法,還是規范性方法形成的會計理論,用於指導會計原則或准則的制定,使會計實務得到規范化都應得到實踐的檢驗。因為這種理論缺乏足夠的令人信服的論證,找不到充分的依據證實他們的觀點,所以他們可能被人們信任也可能不被人們信任。為了克服傳統會計理論中主觀臆想的缺陷,出現一種運用實證法產生的解釋與預測會計實務的實證會計理論。
實證法要求對現實提出一些假說或假定然後通過經驗或實際證據來證明,進而取捨有關的會計原則、准則和程序直至整個會計理論體系。實證法的應用目前還未能全面展開,尤其對綜合性項目的研究還很不夠,主要因為綜合性項目構成因素很多,社會經濟環境經常發生變化,對這樣的綜合
性項目作出假設並進行分析論證,目前是非常困難甚至可能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三種方法應該說並沒有窮盡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相關科學的不斷發展,會有更多的研究方法隨之產生並發展。同時,這幾種研究方法的內涵都是非常豐富的,很好地把握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還應作深人的研究。
在我國一些介紹西方會計理論的著作中還列舉了諸如倫理法、社會學法、經濟學法、事項法、系統法(有的書中所用術語不同,其實質含義一致)等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我們來粗略地看看這些所謂的「方法」。倫理法提出一些要求財務報告或會計信息應符合的道德標准,作為建立會計原則、准則或理論體系的依據;社會學法強調會計信息要能反映企業經營活動對社會的影響,或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經濟學法的宏觀經濟目標作為會計概念和會計實務的依據;事項法認為會計目
標在於提供各種可能的決策模型有關的經濟事項,會計人員的任務只是提供有關事項的信息而讓使用者自己選擇適當的事項;系統法認為,會計可以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即會計有自己的目標及構成要素,在此基礎上利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引進到會計學科中來構建會計理論。
我們認為這些並不是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而是形成會計理論的第一個步聚必須限定的備選行為目的,即從哪一個角度考慮問題.作為研究的起點,是構建會計理論的依據而不是立法、比如說倫理法主要在」公正、真實、合理、不偏不簡的道德標准下通過人類的思維運用判斷、推理、分析與綜合等思維方式,採用描述性方法、規范性方法甚至是實證法構建會計理論。如歐共體第4號指令,把「真實和公允」作為財務報表的最高標准。可見這些所謂的「方法都是從預先給定的一定假設出發,運用了描述性方法、規范性方法或實證法來構建會計理論。而方法則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採用的途徑、手段、工具及方式。而上述這些所謂的方法只是為了達到研究會計理論的目的而從不同的角度預先給定一定的限定。因此這些到底能不能認為是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值得討論,在王殫如、施仁夫翻譯的享得里克森所著的《會計理論》一書中譯為「xxxx論」倒是恰當的。至少不能將這些與描述性方法、規范性方法等並列納入會計理論的研究方式。只是在概念的外延上有交叉,不符合定義分類的要求。
為何這些備選引為目的不是研究方法,而實證法卻是研究方法?實證法不是以單一的某個假設為前提的,而是對影響會計與審計實務的因素進行調查研究,以客觀環境為基礎,根據不同問題所處的不同環境(客觀世界錯綜復雜,影響因素繁多)為了便於檢驗而對所作的認為是科學的假設。實證法雖說本身無法對會計實務進行限定,但它可以對描述性方法、規范性方法形成的會計理論進行檢驗,判別現有理論是否合理這與上述的各備選引為目的以某一特定的假設作為研究理論的前提有著本質的差異。所以,實證法是一種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雖不能單獨利用它構建會計理論.但在利用其他方法構建會計理論時,實證法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
會計理論的研究應根據客觀環境的需要靈活運用各種備選行為目的,這些行為目的不是彼此孤立的,一般而言在會計理論的構建時,都必須明確地使用一種以上的目的。同時還應看到,任何一種理論的研究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萬能的,都有其不足之處,應用時應靈活掌握、相互補充.共同應用於會計理論的研究。

❽ 所謂的研究方向指的是什麼意思啊,比如說,研究方向是會計學,研究方向是會計理論與方法

研究方向後面一般是跟著某個學科的分類 有些專業領域涵蓋的范圍很大 就需要用到研究方向這個次 比如會計學是個專業 你學這個專業 主要學習會計理論和方法 會計理論和方法就是你的研究方向 再比如歷史專業 你學歷史的 主要研究方向是近現代史 還有其他的研究方向 如中國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等 明白了吧?

❾ 會計理論研究的主要學術流派及其基本觀點是什麼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在會計理論發展的歷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一門科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科學研究方法的運用,因而,進行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探討和研究,必將對會計理論及會計實務產生直接的影響。但目前會計學界對於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探討主要偏重於某一方法或某些方法的介紹、比較或是將各種方法進行簡單的羅列,而缺乏全局性的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和各方法間相互關系的研究。 筆者認為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應是一個由多個要素組成的分層次的大系統,在每一層次中,各方法應能自成體系,不會相互有所重復或包含,而上一層次的方法可以普遍適用於下一層次。以此作為思路,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可分為4個層次:第1層次是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礎,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現代信息管理論等;第2層次是會計理論研究中思維加工的形式和方法,包括演繹法和歸納法;第3層次是會計理論研究的一般運用方法,包括規范研究法和實證研究法;第4層次是會計理論研究的具體方法,包括數學、統計、經驗等獲取感性知識的方法以及研究會計對象的具體步驟和程序。他們的具體內容和相互關系如下: 一、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礎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礎是從事會計理論研究所應持有的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考察和研究事物所應持有的一些基本觀點。其主要內容包括: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存在的事實,以事實為根據,用聯系的、發展的和對立統一的觀點來觀察、研究一切事物和社會發展史,強調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 (二)現代信息管理論,包括「老三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和「新三論」(協同論、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它主張要注意以下六大觀點:(1)整體性觀點,即會計及會計理論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整體,從本質上講,整體不是各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大於各部分之和,整個系統有不同於它的組成要素的性質、功能和運動性規律。因而在研究會計理論時,必須從會計整體出發,全面思考,注意會計整體的集合性,考慮如何從提高集體功能的角度去提高和協調各要素的功能。(2)相關性觀點,即會計系統、各組成要素和會計環境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在進行會計理論研究時,必須從這些關系出發,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3)結構性觀點,即會計系統各要素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是有一定方式和秩序的,它形成了有序的結構。(4)層次性觀點,即會計系統和會計理論是由處於不同層次的各個子系統組成的。(5)動態性觀點,即會計系統和會計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受到一定會計環境的影響,並隨會計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從而不斷發展和完善。(6)目的性觀點,即系統及各個子系統都有其各自的運行目標,這一目標決定了該系統應有哪些要素組成,各要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三)邏輯實證主義,它認為一切關於事實的知識都是以經驗的確實材料為依據,即凡是與事實有關的知識領域,都要以確實的實際材料為依據,具有可證實性,它是實證研究法產生的思想基礎。 (四)證偽主義,它認為在有限的、確實的事實上得出的命題可能是不正確的,只要能舉出一個反例,就可以證偽某一全稱命題。

❿ 會計理論與方法和財務理論與方法哪個更好考些

你好,當然是會計理論與方法更好考一些。因為會計理論與方法是專業的會計知識,而後者則囊括了會計理論與方法和財務方面的知識,較前者更復雜一些。

閱讀全文

與會計理論與方法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褥瘡貼使用方法 瀏覽:510
袖子夾毛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643
無痕祛斑的最佳方法 瀏覽:189
安裝天然氣表的正確方法 瀏覽:304
圖層蒙版使用方法 瀏覽:178
冬蟲夏草的使用方法 瀏覽:750
魚秋串食用方法 瀏覽:198
如何用多種說明方法描寫雪 瀏覽:232
99乘以16用簡便方法 瀏覽:604
山楂研究方法 瀏覽:362
萬用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瀏覽:746
桂花栽培種植方法 瀏覽:279
多變數分析方法與應用 瀏覽:652
電腦電源雜訊測量方法 瀏覽:630
汽車座椅清洗方法有哪些 瀏覽:779
如何用線圈纏繞方法確定電流 瀏覽:421
電腦筆記本惡搞方法 瀏覽:654
如何長高方法12歲 瀏覽:400
真皮皮帶質量好不好的鑒別方法 瀏覽:916
脊柱炎物理治療方法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