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方面,孔子的哪些主張對你有所啟發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無類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孔子辦學是面向全社會的,屬於開放辦學。對待學生,不論貧富貴賤、門第高低,一律平等。
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對於教育者而言,要永不滿足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熏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和老師,不能有任何的鬆懈。作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
3、全面教育
孔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全方位地塑造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單方面發展,也不能只學習一技之長。在孔子看來,教育內容應廣而全,不能約束在一個方面,要讓學生廣泛而全面地學習各種內容。
4、因材施教
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他們的智力水平和個性差異,來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孔子倡導教育者不能漠視每個人天資稟賦的客觀區別而任意行事,否則事倍功半。在實際教學中,孔子便遵循這一教育理念,對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5、學思並重
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學」與「思」結合起來。
二、啟發: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1)孔子反映學生自習能力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孔子的教育實踐: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賢士」。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⑵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對今天
孔子的課程設置圍繞著教學目的展開。《論語·述而》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意思是,孔子開設了「文、行、忠、信」四門課程。類似於今天的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這四門主課。這些課程更側重於思想道德的培養和教人為人處事的原則。「行」就是做人做事的處世之道;「忠」就是做事盡心竭力為官之道;「信」就是誠實無欺的交友之道。在這三門課程中,「行」是總領,「忠」、「信」既是做人的准則,又是每個立志於做官的人必須具有的政治品德。
孔子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文質彬彬的君子,直接目的是學而優則仕,通俗地說,就是培養優秀的學生,然後去考公務員,做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孔子的教學方式有點特別,叫「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去開導;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去啟發。如果學生們不能舉一反三,就不再講了」。也就是說,孔子上課的方式,就是出題目讓你想,想不出來——抓破頭皮繼續想;坐在講台上等著你來問問題,不來問——你就等著補考吧,特別強調學生的智商和積極性。
孔子特別善於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比如對司馬牛那樣的笨學生,孔子就說的特別簡單,對子路那樣的太勇猛的學生,孔子就告訴子路悠著點。對特別自負的子貢,孔子就告訴他,其實顏回比他厲害多了,對有哲學家氣質的曾子,孔子經常和他談一些高深的問題。
⑶ 孔子常用的教學方法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
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
⑷ 論述孔子的教學方法與意義
孔子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作為一份珍貴的教育遺產,至今對我們後來的教學者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 、學思結合
在《論語·為政》中,孔子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精闢見解。一個人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孔子提倡獨立思考,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他說過:「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並教育學生要「多聞闕疑」,敢於發現問題,以培養思考能力。一個人苦思冥想,就會陷入瞎想的境地,孔子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不益,不如學也。」而且他提倡要「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不恥下問」,要放下架子,甘當學生,要「學而不厭」,向人學,向書本學。
二、因材施教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
也》)這句話意思很清楚,對於智力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對於智力中等以下水平的人 ,則不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根據這個原則,進行教育活動,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不同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通過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志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勢必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孔子善於了解學生們不同的習性和興趣,循循善誘。他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孔子認為一個人不僅應該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且要樂於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只有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自覺主動地去學習,不會感到厭倦。
孔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例子,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來比喻節操,用「逝者如斯夫」來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學生珍惜時間。孔子的這種教學方法,受到學生的稱贊,顏回總結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論語·子罕》)孔子對學生耐心誘導,使學生自覺主動進行學習,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很值得借鑒。
三 、觸類旁通
孔子提倡啟發式教學。孔子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在《論語·述而》中,孔子指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教育學生不應採取灌注式的方式,而要結合教學去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生想說出自己意見又說不出來時,要啟發他自己去說出來。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孔子這一教學方法是很高明,現在還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 、教學相長
《論語·學而》中記載孔子和子貢師生之間互相討論問題的兩段對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與他的弟子在教學上是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他認為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啟發,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對孔子的話句句唯從,從不提意見,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論語·先進》)孔子提倡「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鼓勵學生主動求學,發揮主體作用。孔子在教學上是民主的、開放的,這對於我們這些後來的教學工作者,還是有重要的啟迪和示範意義的。
⑸ 孔子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我來試試,希望滿意!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乾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於教育指導思想。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其二,關於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 」、「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應該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贊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八佾》)能啟發我的人是子夏啊!現在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顏淵聽老師講學後「亦足以發」(《為政》),子貢也說他「聞一以知十」(《公冶長》),所以孔子特別稱贊顏淵的聰明好學。這正是啟發誘導式教育的必然結果。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例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即:「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關於教育的基本內容。
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述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由此可見,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於「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並付諸教學的內容,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只有少數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麼,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麼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這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內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四,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
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著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再說關於學習————————————————————————
《論語》中關於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關於學習的態度。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孔子贊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 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於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在這里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2、關於學習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3、關於學習的內容。
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里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4、關於學習的目的。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於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餘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系,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了學習與應用的關系,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於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⑹ 孔子的教學方法
1、學、思結合
孔子認為,要使一個人成才,就必須通過培養,使他既善於佔有資料又勤於對資料進行獨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教好學生。
2、因材施教
孔子能夠正視學生資質上存在的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選擇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論語·由膽大,欠考慮,孔子怕他冒失惹禍,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弟子們的德業修養的。
3、善於啟發,循循善誘
孔子主張教育學生不能簡單地採取灌輸的方式,而應該以學生為主,在學生思考後仍不得要領時再開導他,在學生想表達自己思想而苦於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啟發他說出來。另外,如果學生僅停留在對知識的了解,而不能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強教下去了。
軼事典故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⑺ 孔子有哪些先進的教學和學習方法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長期的育人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理論,孔子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思想寶庫里的一塊瑰寶.
孔子從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學而時習」、「溫故而知新」、「學思並重」、「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這些都值得我們結合今天教學改革的實際,認真學習、繼承、借鑒和創新.
一、教學相長原則
《學記》明確提出「教學相長」,它源於孔子.孔子對教與學、師與生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辨證的.他認為只有很好地當學生,才能更好地當先生.他不但提倡學生要向老師學習,而且提倡老師要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他說:「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相長是一條教育規律,它反映了教學雙主體相互作用產生的一種因果必然聯系.《學記》有這么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 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意思是說: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夠,只有擔任教學工作才會真正感到困惑.知道不夠,才能回頭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斷努力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學相長」對於教師的要求,應該是明確教也要學習,教也是一種學習,這是至理名言,只有勤奮刻苦學習,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才能對教學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准確掌握和熟練運用;對學生來說,應是刻苦學習,從「知不足」而激勵「自反」,能從教師的「教」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學習遷移,培養自學能力.
二、啟發式原則
孔於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認為教學應該注重啟發誘導,循序漸進,比古希臘蘇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提出引導學生自己學思索,自己得出結論的教學主張要早幾十年.
孔子認為,不論是培養道德品質,還是學習、掌握知識,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以現在的話說叫做有學習需要才能有學習動機;必須使學生自己對問題能加以深入思考,獲得切實的體驗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為了引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孔於反對注入式的教學,主張啟發式教學.
孔子對啟發式教學是這樣表述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於學生,先讓他苦心思索,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再去啟發他;當學生經過思考,有所體會,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去開導他.比如對一個方的東西,教師已指出一個角的樣子,如果學生不能由此類推其餘三個角的樣子,教師就不必再告訴他了,因為他不肯動腦筋思考.「憤」與「悱」是學生學習心理狀態在外表面容和言語上的表現.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是這樣解釋的:「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返者 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學生經過相當時間還想不通時,就可以去啟發;學生雖然經過思考,又有所體會,但卻不能用恰當的言辭表述出來,這時候就可以去開導他.開導之後,讓學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如今啟發式已成為廣大教師「授人以漁」,教學生「會學」的重要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必須注意創設憤悱學習情境,必須啟發學生感悟自得,經過自己的思考獲得知識,經過自己反復訓練形成能力,用《學記》上的話說,教師只能「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通過設疑,鼓勵和啟發學生求異探新,感悟自得.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領會到開動腦筋、探求知識是一種快樂的勞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溫故而知新原則
孔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第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復習舊的知識(學過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可以做老師.這是孔子從自己教書育人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規律,對於今天的教學工作仍然有指導意義.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新知識的獲得必須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溫故」,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思考,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就能夠自動地「知新」.為什麼「溫故」可以「知新「?這是因為在「新」與「故」知識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必須的邏輯聯系,兩者組成了連續的、不間斷的知識序列.因此,「溫故」的結果才導致自動地「知新」.如果「新」與「故」之間的差距太大了,不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相關、相互銜接,那麼,「溫故而知新」是不可能實現的.溫故而知新是一種很重要的思考問題的方法,也是一種認知策略.例如,學習「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先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計算長方形面積是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然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又如學習「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把它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然後再計算.
四、學思並重,學思結合原則
孔子有句論述學習方法的名言,叫做「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它精闢地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系:「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入和拓展,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在學習活動中,學和思是一個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學中有思,思中有學的緊密聯系的統一體,是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正確方法之一.例如,小學語文《羅盛教》一課,通過「摸」、「托」、「頂」三個動詞,記敘了志願軍戰士羅盛教三次潛入水中搶救朝鮮兒童的經過,生動感人地表現了羅盛教捨己救人的高尚品格和國際主義精神.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是通過學習課文獲得的.但是作者為什麼選用這三個動詞?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緊扣詞語,聯系課文內容,深入思考才能領悟.
以上教例說明,學生通過學、思的過程,仔細品味、揣摩三個動詞所表達的深刻內涵,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思想感情,不僅學習了羅盛教捨己救人的高尚品格,而且學習了如何准確地選用詞語,具體形象地描寫人物行為動作,揭示人物內心的道理和方法.這些都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思維.
五、因材施教原則
孔子是我國古代第一位重視「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其經驗十分豐富.他認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學生,「不可以不知人」.怎樣了解學生?孔子認為應「聽其言而觀其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通過觀察和談話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政治態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學習基礎、年齡特點、個性特徵等,因而對學生的了解較為全面、准確、深刻.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為後人樹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他十分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然後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發展,這恰恰是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發展學生個性,培養特長,就得注意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應當繼承和創新.
不少教師、家長往往忽視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人與人之間在志趣、智力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在現實中,早慧與大器晚成的例子不勝枚舉.國外有一項有趣的統計發現,在大有作為的科學家、發明家中,小時候學習就特別突出的只佔5%,而不突出的竟然佔55%.有的學生雖然學業上暫時後進,其實智力潛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由於沒有得到適當機會來表 現自己的才華,或者沒有符合自己興趣的對象而不願意學習,或者沒有良好的教育時機來發展其智力而已.假如我們無視個別差異的客觀存在,一味採用單一的教學內容和劃一的教學方法,就難以取得教育的成功.
實踐證明,教學只有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深入實施,因材施教原則正在創造性地被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北京市十一學校大面積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實驗,實質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又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是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培養學生特長的因材施教.據介紹,該校分層次教學是在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實施的.不允許按成績分層次,而是把ABC三個層次的教學內容、要求、方法、進度和授課教師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學目標保底不封頂,學生管理分層不分班,做到面向全體,有選擇而無淘汰,努力創造一種盡量適合全體學生的教學模式.這是運用因材施教原則的創新.
據報載,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1981年發表的一個宣言中 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 年,以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是什麼?這是很難用幾段文字就能表述清楚的.但是,從教學的角度說,孔子教育教學思想中的許多方面,對於我們思考和實施今天的素質教育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⑻ 孔子的教學方法
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方法。
一是主張「學」和「思」結合起來,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精闢見解。
二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善於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差異而「因材施教」。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而對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則不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內容。
三是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主動性。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說教育學生時要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同時誘導學生主動思考,思考後仍不得要領時,再去開導他。
四是提倡師生之間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 》中記載了不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他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志趣,並談了自己的志趣,然後將各自的志趣進行點評,可說是一種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
孔子還創造了通過人物評價和時政評論,向學生闡發自己的政治觀點和哲學思想的教學方法。孔子點評過很多人物,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 春秋 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連自己的弟子,他都曾加以評價。
⑼ 孔子的教學方式是什麼
孔子的教學方式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代表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不管他是市井小民,還是王公貴族,在教育面前都是平等的。
因材施教,代表著要針對學生群體制定合適的教育方案,不能籠統的填鴨式教學,就像不能教魚上樹一樣,要發現每個人的長處和短處。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⑽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是什麼
1、教育思想: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學習方法:
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10)孔子反映學生自習能力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孔子教書育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