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戲曲基本功
戲曲基本功主要包括:唱、念、做、打。
基本功之一:唱
京劇唱腔的抒情性較強,在戲劇沖突強烈﹑ 人物情緒激動時, 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盡情發揮;此外在敘事、 寫景、爭論、 斥責等場合, 藉助唱功, 也可增強藝術感染力。
學習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擴大音域、音量,鍛煉歌喉的耐力和音色,還要分別字音的四聲陰陽、尖團清濁、五音四呼,練習咬字、歸韻、噴口、潤腔等技巧。當演員掌握了這一切時,更重要的則是善於運用聲樂技巧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與精神狀態。幾百年來,戲曲美學中一直有傳聲與傳情的分歧,有的演員側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講究唱出韻味;有的演員則著重中氣充沛、字正腔圓,主張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員大都把傳聲與傳情結合起來,通過聲樂的藝術感染力,表現劇中人的心曲。
基本功之二:念
京劇的念白, 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和節奏感, 是加工形態的藝術語言, 便於與唱相協調。念白與唱相互配合、補充,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藝術手段。戲曲演員從小練基本功,念白也是必修課目之一。掌握了口齒、力度、亮度等要領之後,還須結合具體劇目,根據人物的特點和情節的開展,妥善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達到既能悅耳動聽,又能語氣傳神的藝術境界。
基本功之三:做
做是舞蹈化的形體動作的泛稱, 是加工形態的生活動作,通過手﹙手勢﹚、 眼﹙眼神﹚、 身﹙身段﹚、步﹙步法﹚等的靈活運用, 使人物的形象、 氣質更增光彩。 在京劇里,大祇當戲劇沖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動時, 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揮灑就更誇張起來。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是戲曲有別於其他表演藝術的主要標志之一。
基本功之四:打
打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 用以表現戰斗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掙扎、暈厥等。凡用古代兵器刀槍劍戟等(習稱「把子」)對打或獨舞的, 稱「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滾跌撲的﹐ 稱「毯子功」, 還有成套的連續性的武功技術,如「起霸」、「走邊」、「趟馬」等, 一般用來渲染戰斗氣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面貌。
『貳』 怎麼練戲腔
戲曲唱腔優美深長,但要想練就一副好嗓子卻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多加練習,練習戲腔的方法:
1、首先要練習氣息,用「抽泣」的方法練習快速吸氣;用「聞花」 的方法練習慢深吸氣,將氣息沉於小腹;用輕輕「吹灰」的方法練習呼氣,動作要慢、要勻。
2、經過氣息練習,聲音開始逐步加入,用傳統戲曲喊嗓法,用字頭的噴口帶動小腹和兩肋,小腹托送氣息,並打在口蓋上,發出拋線式的「依」、「啊」等長音。
3、發聲位置要正,發聲正確的位置就是不同母音在口蓋上有個集中點,聲音位置的排列點是:依一一哎——安一一啊一一噢——昂——嗚。
4、再就是咬字要清晰,咬字時嘴巴要橫向拉伸,舌尖抵住下牙齒,舌根向上閉合。
5、最後將鼻腔和發音結合起來,配合旋律,多多練習,很快就能練好戲腔的。
1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2、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
『叄』 戲曲水袖的練習方法有哪些
指、腕、肘、肩四者的協調和統一,就是舞好水袖的關鍵所在。這就是協調好「三節」、「六合」的關鍵所在。所謂「三節」以手臂來說,手是稍節、肘是中節、肩是根節;以腿來說,腳是稍節,膝是中節、胯是根節;以整個人體來說,頭是稍節、腰是中節、腳是根節。水袖的運動規律是稍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三節」不僅是水袖舞起後外部動作運動的程序,重要的是完成每一個水袖表演動作時內部力量的必經渠道。「六合」分「內三合」與「外三合」。「外三合」為: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為: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 從外部動作講,首先要求頭(上)、腰(中)、腳(下)的相互對稱與力量的均衡;其次是胯、膝、腳的統一與配合;然後是肩、肘、腕的追與隨。所謂追、隨是分清動作的主次關系,各部位所用的力量的強弱、活動幅度的大小等。肩、肘、腕與運動中的相互關系是微妙的,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這都是自身內部協調與統一的關系,演員自身必須做到鬆弛、協調,內緊外松,挺拔含蓄,剛勁而柔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舞動起來才能處理好水袖在運動中的「線中有點」、「點中有線」的外部動作與身體內在節奏層次、對比關系。水袖技術的用力方法從訓練的全過程來看,遵循的是從動律、動作、短句到組合的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 (一)動律:水袖的用力大多是「反襯勁」。即依循「一切從反面做起」的韻律。其特點表現為:欲左先右、欲前先後,逢開必合、欲上先下。「反襯勁」在古典舞身韻中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之美。「這種相反相成的逆向勁勢,可以產生人體動作的千變萬化,給觀眾一種出其不意的特殊效果」(唐滿城《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形、神、勁、律》)。「反襯勁」的動律用於水袖的修長來延伸藝術形體的點與線之間的動、靜關系。更重要的是,水袖技術的用力方法關鍵就在於一個「反襯」的「勁」。 (二)動作:即我們常說的「字」。所謂「字」就是單一的動作或技巧。「字」可以發展、變化;可以放大了做、朝不同方位做、交織組合做;但無論怎樣千變萬化,其規律是「萬變不離其宗」收攏回來還是單一的技法,即作為母體的「字」。 以上是最基礎最具體的方法,是初級階段的基本用力方法。每個字的訓練都單手做,再雙手做,然後才雙手交叉進行。 水袖的基本動作有:甩、撣、撥、勾、挑、抖、打、揚、撐、沖10種。 水袖靠著這些眾多的基本功的相互搭靠,可以組合出表現豐富情感的多種手法,來塑造各種人物形象。並且在舞台上有著很多功能: 1 扇子的功能:用水袖在臉前來去。 2 行禮:在躬身行禮的時候,一隻手橫著扯起另外一隻水袖,表示很有禮貌並且很恭敬。 3 哀痛、害羞:用一隻手扯起另一隻水袖遮著臉。 4 拭淚:用水袖輕輕的虛拭。 5 拂塵: 用水袖輕輕的在衣服上撣拂。 6 握手相擁:雙方把水袖輕輕的揚起來,互相的搭在一起。 7 示意:演員在舞台上到了要演唱的時候,示意樂隊時,運用水袖。
『肆』 曲藝有哪些形式步驟
曲藝表現形式:
(一)以「說、唱」為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段。說的如相聲、評書、評話;唱的如京韻大鼓、單弦牌子曲、揚州清曲、東北大鼓、溫州大鼓、膠東大鼓、湖北大鼓等等鼓曲;似說似唱的(亦稱韻誦體)如山東快書、快板書、鑼鼓書、萍鄉春鑼、四川金錢板等;又說又唱的(既有無伴奏的說,又有音樂伴奏的唱)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恩施揚琴、武鄉琴書、安徽琴書、貴州琴書、雲南揚琴等;又說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轉、十不閑蓮花落、寧波走書、鳳陽花鼓、車燈、商花鼓等。正因為曲藝主要是通過說、唱,或似說似唱,或又說又唱來敘事、抒情,所以要求它的語言必須適於說或唱,一定要生動活潑,洗煉精美並易於上口。
(二)曲藝不像戲劇那樣由演員裝扮成固定的角色進行表演,而是由不裝扮成角色的演員,以「一人多角」(一個曲藝演員可以模仿多種人物)的方式,通過說、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種各樣的故事,表演出來,告訴給聽眾。因而曲藝表演比之戲劇,具有簡便易行的特點。只要有一兩個人,一兩件伴奏的樂器,或一個人帶一塊醒木,一把扇子(評書藝人所用),一副竹板兒(快板書藝人所用),甚至什麼也不帶(如相聲藝人),走到哪兒,說唱到哪兒,與聽眾的交流,比之戲劇更為直接。
(三)曲藝表演的簡便易行,使它對生活的反映快捷。曲目、書目的內容多以短小精悍為主,因而曲藝演員通常能自編,自導,自演。與戲劇演員相比,曲藝演員所肩負的導演職能,尤為明顯。比如一個曲目、書目,或一個相聲段子,在表演過程中故事情節的結構、場面的安排、場景的轉換、氣氛的渲染、人物的出沒、人物心理的刻劃、語言的鋪排、聲調的把握、節奏的快慢等等,無一不是由曲藝演員根據敘事或抒情的需要,根據對聽眾最佳接受效果的判斷,來對說或唱進行統籌安排,進行調度,導演出一個個令聽眾心醉的精彩節目。
(四)曲藝以說、唱為藝術表現的主要手段,因而它是訴諸人們聽覺的藝術。也就是說曲藝是通過說、唱刺激聽眾的聽覺來驅動聽眾的形象思維,在聽眾形象思維構成的意象中與演員共同完成藝術創造。曲藝表演可以在舞台上進行,也可劃地為台隨處表演,因而曲藝聽眾的思維與戲劇觀眾相比,不受舞台框架的限制,曲藝所說、唱的內容比戲劇具有更大的時間和空間的自由。為了把聽眾天馬行空的形象思維規范到由說、唱營造的藝術天地之中,曲藝演員對聽眾反應的聆察更其迫切,也更為細致,因而他與聽眾的關系,比之戲劇演員更為密切。
(五)為使聽眾享受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藝術美感,曲藝演員必須具備堅實的說功、唱功、做功,並需具有高超的摹仿力。只有當曲藝演員具有了活潑潑的動人技巧,對人物的喜怒哀樂刻劃得維妙維肖,對事件的敘述引人入勝,才能博得聽眾的欣賞。而上述堅實功底之底蘊是來自曲藝演員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與積累,以及對歷史生活的分析、研究和認識。這一點對一個曲藝演員顯得尤為重要。
以上是400來個曲藝品種藝術特點的不同程度的近似之處,是它們的共性。而400多個曲種各自獨立存在,自有其個性。不僅如此,同一曲種由於表演者之各有所長,又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即使是同一流派,也因為表演者的差異各有特色,這就形成曲壇上百花爭艷的繁榮景象。
『伍』 戲曲表演的四種基本功
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中的四種藝術手段。
1、學習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擴大音域、音量,鍛煉歌喉的耐力和音色,還要分別字音的四聲陰陽、尖團清濁、五音四呼,練習咬字、歸韻、噴口、潤腔等技巧。當演員掌握了這一切時,更重要的則是善於運用聲樂技巧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與精神狀態。
2、京劇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和節奏,是加工形式的藝術語言,便於與歌唱相協調。唱白和歌唱相輔相成,是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重要藝術手段。歌劇演員從小就開始練習基本技能,背誦白色也是必修課之一。掌握了發音、力量、亮度等要素後。
一個人還必須根據人物的特點和情節的發展,恰當地處理好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才能達到賞心悅目、音色生動的藝術境界。
3、「做」是舞蹈身體運動的總稱,是經過加工的形體的生命運動。通過靈活運用手(手勢)、眼睛(眼睛)、身體(身材)、腳步(步法)等。,人物的形象和氣質得到了增強。
在京劇中,當戲劇性的沖突加劇,人們的情緒波動時,工作的范圍增加,工作的努力變得更加誇張。做工作通常指的是表演技巧,通常指的是跳舞的身體動作。這是歌劇不同於其他表演藝術的主要標志之一。
4、打是傳統武術中的一種舞蹈,用來表現格鬥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境,如摔倒、掙扎、暈厥等。那些使用古代武器如劍、矛、劍和戟(通常被稱為「戰爭武器」)單獨作戰或跳舞的人被稱為「戰爭武器」。那些滾在毯子上摔倒的人被稱為「戰爭毯子」。
還有一整套連續的武術技巧,如「控制」、「邊走邊走」和「騎馬」,一般用來渲染戰斗氣氛和英雄戰士的精神面貌。
(5)傳統曲藝形式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戲曲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和表演藝術組成,有360多種。它的特點是許多藝術形式被組合在一個標准中,它們各自的個性反映在共同的屬性中。
中國歌劇、希臘悲劇和喜劇以及印度婆羅門歌劇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種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他們逐漸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鞠萍戲、豫劇」為核心的中國戲曲園。
中國歌劇有很多種。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約有360種戲曲和數萬種傳統戲曲。
『陸』 戲曲中的四功五法是什麼
戲曲表演技巧中的四功指的是唱、念、做、打,五法則指的是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是戲曲演員必備的表演技藝和基本功,主要是用於表現人物,是戲曲演員的基本藝術修養。
戲曲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起源於原始歌舞。 其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和表演藝術等綜合而成。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特性。我國戲曲劇種種類據不完全統計,各民族地區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芙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生」、「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臉譜化妝,主要是用於「凈"、「丑」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麵"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凈」、「丑"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
戲曲臉譜的變形大膽而誇張,但是,這種大膽和誇張,又不是隨便塗抹而成的,是有一定的規律和方法的。臉譜藝術非常講究章法,將點、線、色、形有規律地組織成裝飾性的圖案造型,由此也就產生了戲曲臉譜各種各樣的格式與規則,也就是形成了一定的程式。
譜式分類
譜式分類是從臉譜的構圖上來分類。一般可以分為以下一些基本類型:
整臉:臉部的化妝顏色基本上是一個色調,只是在眉、眼部位有變化,構圖簡單。如《鍘美案》中的包拯為黑整臉、《戰長沙》中的關羽是紅整臉,《赤壁之戰》的曹操為白整臉。
三塊瓦臉:也稱三塊窩臉,最基本的譜式。以一種顏色作底色,用黑色勾畫眉、眼、鼻三窩,分割成腦門和左右兩頰三大塊,形狀像三塊瓦一樣。如晁蓋、馬謖、關勝等。
花三塊瓦臉:也稱花三塊窩臉,在三塊瓦臉的基礎上,增添了許多紋樣,將眉窩、眼窩、鼻窩的紋路勾畫得較復雜。如竇爾墩、典韋、曹洪等。
十字門臉:從額頂到鼻尖畫一通天立柱紋,兩眼窩之間以橫線相連,立柱紋與橫線交差形成十字形,故命名「十字門臉」。如《草橋關》中的姚期、漢津口中的張飛等。
六分臉:腦門上的立柱紋與眼部以下部位均畫成一種顏色,腦門上立柱紋以外的顏色佔全臉十分之四,眼部以下的顏色佔全臉十分之六,上下形成四六分的形式,故稱「六分臉」。如《群英會》中的黃蓋等,《將相和》中的廉頗等。
碎臉:由「花三塊瓦臉」演變而來,比「花三塊瓦臉」更花哨。構圖形式多樣,色彩種類豐富,線條復雜而細碎。如《取洛陽》中的馬武,《金沙灘》中的楊七郎等。
歪臉:構圖、色彩不對稱,給人以歪斜之感。如《打龍棚》中的鄭子明(鄭恩)、《落馬湖》中的於亮等。
元寶臉:腦門和臉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寶,故叫「元寶臉」。如徐盛、麻叔謀等。
『柒』 新手戲腔怎麼練
1、無聲練習呼吸
用「抽泣」的方法練習快速吸氣;用「聞花」的方法練習慢深吸氣,將氣息沉於小腹(即丹田);
用輕輕「吹灰」的方法練習呼氣(吐氣),要慢,要勻。
2、有聲練習呼吸
用傳統戲曲喊嗓法,用字頭的噴口帶動小腹和兩肋,小腹托送氣息,並打在口蓋上,發出拋線式的「依」、「啊」等長音。
藝術特點
中國戲曲
1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2、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
『捌』 戲曲的練聲方法
戲曲的練聲方法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下面是我分享的戲曲的練聲方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第一階段: 未曾出聲先練氣研究資料表明人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鍾呼吸16—19次,每次呼吸過程約3、4秒鍾,而演唱時,有時一口氣要延長十幾秒,甚至更長,而且吸氣時間短,呼出時間長,必須掌握將氣保持在肺部慢慢呼出的要領。
(一)「深吸慢呼氣息控制延長練習」。 其要領是:先學會「蓄氣」,先壓一下氣,把廢氣排出,然後用鼻和舌尖間隙像「聞花」一樣,自然松暢地輕輕吸,吸的要飽,然後氣沉丹田,慢慢地放鬆胸肋,使氣像細水長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勻,控制時間越長越好,反復練習4—6次。
(二)「深吸慢呼數字練習」 我們把第一步驟稱為「吸提推送』,「吸提」的氣息向里向,「推送」的氣息向外向下。(三)「深吸慢呼長音練習」 經過氣息練習,聲音開始逐步加入。這一練習仍是練氣為主,發聲為輔,在推送同時擇一中低音區,輕輕地男生發「啊」音(「大嗓」發「啊」是外送與練氣相順),女生發「咿」音(「小嗓」咿」是外送)。一口氣托住,聲音出口呈圓柱型波浪式推進,能拉多長拉多長,反復練習。
(四)「托氣斷音練習」 這是聲、氣各半練習。雙手插腰或護腹,由丹田托住一口氣到額咽處沖出同時發聲,聲音以中低音為主,有彈性,腹部及橫膈膜利用伸縮力同時彈出,我們介紹三種練習: A.一口氣托住,嘴裡發出快速的「噼里拍啦,噼里拍啦」(反復)到這口氣將盡時發出「嘭一啪」的斷音。反復4—6次。
B.一口氣綳足,先慢,後快地發出「哈工哈)—(反復)(加快)哈,哈,哈……」鍛煉有進發爆發力的斷音,演唱中的「哈哈…」大笑、「啊哈」、「啊咳」常用。
C.一口氣綳足,先慢後快地發出「嘿—厚、嘿—厚」(反復逐漸加快)「嘿厚,嘿厚……」加快到氣力不支為止,反復練習。
經過這一階段練習,氣為聲之本,氣為聲之帥的氣息,已基本飽滿,「容氣之所」已基本興奮、活躍起來,而聲音一直處於醞釀、保護之中,在此基礎上即可開始准備聲音練習了。 第二階段:氣、聲、字的練習
戲曲演員尤其京劇演員包括戲曲愛好者在喊嗓練聲上容易犯急於求成的毛病,恨不能很快地就能喊出又高又亮的嗓音來,急著喊高音,猛喊甚至瞎喊亂喊,這往往是事與願違的。我們在研究喊嗓練聲時,有意地先練氣息不急於發聲,是利於發聲練習,要大家明確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和持之以恆的毅力。
在這第三階段, 我們建議還是不急於爬音階喊高音,而從氣、聲、字結合練起。這三者關系應排成這樣一個順序:氣為音服務,音為腔服務,腔為字服務,字為詞服務,詞為情服務。
從這個順序中,我們可以看到字的'位置居於中心,前面牽著「音」和「腔」,後面聯著「詞」與「情」。當中一塌,滿盤皆輸。
字音的真切,決定著聲音的圓潤,「以字行腔」正是這個理兒。
在喊嗓練聲中的字、音、氣的關系,應是托足了「氣」,找准了「音」,咬真了「字」。第三階段:吟詩、吟唱練習
把吟詩、吟唱放在第四階段目的是練習和挖掘「低音寬厚,中音圓潤,高音堅韌"的嗓音素質,不盲目拔高、爬高,而是鞏固中音、低音,使其音色華美、音質純正,保住一條好聽好用的嗓子,同時鍛煉高音的堅韌有彈性。此時的念白練唱都是無伴奏的,演唱更難,要求更高,在 第三階段練,有氣、音、字墊底,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爬上來的,嗓音並不疲勞,練習有實效,把握性大。
第四階段:弧形氣聲練習
這是京劇里非常獨特的一種發聲技巧,它像舞蹈里的彈跳,跳起來蹲下去又彈起來,也像體育里的擲鉛球,轉起來,縮回來,再擲出去,氣息和聲音推出形成一條/型,拋物線,拉回來,再拋出去。
如武生:啊/咳/ 老生:馬/來/ 花臉:酒/喔啊來/ 丑:啊/哈/ 青衣:苦/哇/ 容⌒稟/
這類雙弧形氣、聲,如不好好練,極容易出「岔音」,「轉」或「呲花」。一般要領是:運好氣——托好字(像「漢語拼音」一樣分解字音)——拋出去——收——再拋出去,控制好氣息、音量,選出最佳音色,一環扣一環,相得益彰。尤其程派吟誦的「容——稟」似斷不斷、細若游絲、欲斷又起至飽滿地送到家。歸音歸韻更是需要努力練習和掌握的。
第五階段:爬音階及高難音練習
「嘎調」、「翻高」、「高腔」是演唱中不可缺少的,我們稱其為高難音。在喊嗓練聲中練習這路音,注意不可多練,關鍵是找方法找位置,如果拚命去喊去叫,前面練習的會全部做廢,還會傷及嗓子。練習這路音最忌擠、卡、捏、壓、強努、硬拼橫氣。老先生說「如字要高唱不必用力反呼(使拙勁去喊),惟將此字做狹做細,做銳,做深,則音自高矣……,凡遇高揚之字照上法將氣提起送出……則聽者已清晰明亮,唱者又不費勁。」這里有竅門,有方法,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進行練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