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練出太極拳內氣的主要技巧
練習 太極拳 時間久了就會有產生內氣的感覺,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練出太極拳內氣的 方法 ,希望你們喜歡。
練出太極拳內氣的方法
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遠行決定於兩大因素,即意識的干預與正確形體的引導,根據意到、氣到、勁自到這一原理,太極拳的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處於極度鬆弛的狀態下,隨著呼吸的鼓盪和形體緩慢的運行,促使內臟器官和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松肩垂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都直接關繫到太極拳身法的正確性。要想長內氣,首先應有正確的意,這個意應該是內斂的意,松靜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內,意在形之中,意有動,形體隨之動,做到動作與內氣一致。這就是拳經上講的內外相合。
有人練拳多年沒有得氣感覺,或得氣不明顯,時有時無,練一趟拳,全身不得溫暖,手掌不得紅潤,健身效果不夠理想,其原因多屬於意識不正確,整體不鬆柔,形體運行不合理,不是憋氣就是四肢起僵勁。在行拳時,神要領,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勻,思想要集中,否則氣感即行消失,其得氣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導鬆柔,以鬆柔產生內氣。
內家拳強調用意不用力,全身鬆柔,緩慢運行,不尚拙力等,這樣內氣就會加強。拳經上講:太極拳的練習要分三個階段,即練體、練氣、練神。在練氣階段其運行規律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由內及外,特別突出以腰帶動四肢,追求松、穩、圓、沉、勻、整等規則,在這個階段里,四肢絕非自動,一定要用腰脊帶動,這也是捨去拙力,走向鬆柔的關健。當然要做到這些絕非易事,口頭上講的全身放鬆,腰帶四肢,而實際上即是滿身僵勁,四梢亂動。要想真正做到腰帶四肢,本人的體會是:①聽名師的話,按規矩辦事,做到明規矩而守規矩。②拳速要慢,要勻,像貓步一樣輕勻。③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僅能支承重量的量小的力,此時大腦應該給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動,四肢絕不能動,手腳一動就馬上聯想到腰脊的帶動。
楊澄甫式太極拳強調腰拉、腰轉、腰腳手,明確地告訴我們,手腳不要自動,只能用腰脊來帶動,突出腰的作用。這樣做有許多好處,首先培養出全身的整動,是鍛煉全身鬆柔的基礎,是捨去拙力的關健。太極拳是用腰脊練拳,而不是用四肢練拳,如果四肢自動,亂動,妄動,就會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摟抱頂抗等劣根性部帶到拳中來,使太極拳面貘全非。腰帶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內勁長一寸),從而才能逐漸進入到經絡運氣這一境界。
習練太極拳的根本目的是丹田氣的養成以及由此逐漸滲化的周身一勁。丹田氣的集聚與遠行必須在極端鬆柔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而丹田氣的集聚與遠行就產生了內勁。
內家拳的訓練是在經絡與精氣更深層次人體物質上進行的,實際上太極拳的訓練也就是全身鬆柔的訓練,鬆柔訓練到一定程度就會練精化氣,氣沉丹田,逐漸在腹內蓄積成一個氣團,這就是丹田之精氣。它是健身之必需,成為內臟的源泉和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內氣對人的健康和生命是如此之重要。以下分幾個方面進行敘述:
人的內氣是構成的技巧
人的內氣亦稱真氣,是由元氣、宗氣、營氣、衛氣構成的,元氣是先天這氣,為腎之動氣;宗氣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清氣,貫於心臟,上行於肺,推動營氣、衛氣的流動;營氣是由消化得來的水谷之精氣,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行於脈中,營養全身的細胞;衛氣是由水谷之悍氣散於脈外,抵抗外來的邪氣和病毒的侵入。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其內聯臟腑,外絡肢節,構成內外表裡,是客觀存在的一個獨立系統,氣血通過經絡將營養發往全身。
習練太極拳增強內氣的方法
1、意念、形體與內氣的關系
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遠行決定於兩大因素,即意識的干預與正確形體的引導,根據意到、氣到、勁自到這一原理,太極拳的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處於極度鬆弛的狀態下,隨著呼吸的鼓盪和形體緩慢的運行,促使內臟器官和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松肩垂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都直接關繫到太極拳身法的正確性。要想長內氣,首先應有正確的意,這個意應該是內斂的意,松靜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內,意在形之中,意有動,形體隨之動,做到動作與內氣一致。這就是拳經上講的內外相合。
有人練拳多年沒有得氣感覺,或得氣不明顯,時有時無,練一趟拳,全身不得溫暖,手掌不得紅潤,健身效果不夠理想,其原因多屬於意識不正確,整體不鬆柔,形體運行不合理,不是憋氣就是四肢起僵勁。在行拳時,神要領,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勻,思想要集中,否則氣感即行消失,其得氣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導鬆柔,以鬆柔產生內氣。
內家拳強調用意不用力,全身鬆柔,緩慢運行,不尚拙力等,這樣內氣就會加強。拳經上講:太極拳的練習要分三個階段,即練體、練氣、練神。在練氣階段其運行規律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由內及外,特別突出以腰帶動四肢,追求松、穩、圓、沉、勻、整等規則,在這個階段里,四肢絕非自動,一定要用腰脊帶動,這也是捨去拙力,走向鬆柔的關健。當然要做到這些絕非易事,口頭上講的全身放鬆,腰帶四肢,而實際上即是滿身僵勁,四梢亂動。
要想真正做到腰帶四肢,本人的體會是:
①聽名師的話,按規矩辦事,做到明規矩而守規矩。
②拳速要慢,要勻,像貓步一樣輕勻。
③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僅能支承重量的量小的力,此時大腦應該給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動,四肢絕不能動,手腳一動就馬上聯想到腰脊的帶動。
楊澄甫式太極拳強調腰拉、腰轉、腰腳手,明確地告訴我們,手腳不要自動,只能用腰脊來帶動,突出腰的作用。這樣做有許多好處,首先培養出全身的整動,是鍛煉全身鬆柔的基礎,是捨去拙力的關健。太極拳是用腰脊練拳,而不是用四肢練拳,如果四肢自動,亂動,妄動,就會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摟抱頂抗等劣根性部帶到拳中來,使太極拳面貘全非。腰帶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內勁長一寸),從而才能逐漸進入到經絡運氣這一境界。
2、呼吸與內氣的關系
呼吸與內氣是什麼樣的關系呢?呼吸對誘導內氣的產生起關健性的作用,內氣趨於丹田與呼吸的關系是這樣的,吸氣時丹田閉合,內氣由督脈上升,過百會至舌尖,內氣有待充實;呼氣時丹田開啟,即橫隔肌氣機打開,內氣沿任脈動下降至丹田,稱氣沉丹田,此時腹部極松,只靠地心引力,使腹部下墜,並有孔穴感。此時肩、腰、胯、碗要松勁,要虛領,讓其氣血沖入手腳指的頂端及神經末梢。切忌拉、逼、收、翻、托等一切拙力出現。拳經曰:腹內松凈氣騰然。腹內不松凈氣就不會騰然,因此丹田氣產生的前提下是全身松透,腹內松凈,並合理地配合呼吸。拳經曰:“能呼吸然後能靈活。”這樣舉體自然和順,運用自能隨意。經過長期艱苦的鍛煉,內氣就會充盈起來。呼吸像氣筒,隨著呼吸的運動,像氣球一樣的內氣充滿身,內氣便向外萌發,可能按經脈運行,也可能向四周彌散。沿經脈運行時,或通周天,或趨病灶,疏通經絡,防病治病;向四周彌漫時,內氣充滿全身,這種氣就能洋溢四體之內,浸潤於百骸之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拳的開合動靜,即據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也由此氣而得,內氣所到之處,身體自覺輕靈,輕飄和失重感。
四、太極拳的氣功狀態
太極拳的用意就是要在身內落實拳理,用內意,行內氣,走內勁,通過內在的意念指揮氣血運轉,牽動人體的經脈與骨骼進行全身環狀圓弧運動,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境界。太極拳原是練體、練氣、練神三步功夫,先求肢體的鬆柔舒適,再求心情舒暢,自在安樂,量後達到氣勢磅礴,內氣充盈,神舒體靜,內外皆美,一練拳,就進入到這種極為舒服輕松愉快的境界中,這就是太極拳進入所謂的氣功態,也是後天返先天的先天狀態,也是練拳應該練到的拳味。到了這個時候,良性循環代替了日常生活因種種壓力帶來的惡性刺激,去掉的是病痛和煩惱,剩下的只有快樂和健康,練太極內功拳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暢通內氣,驅百病,長氣血,健壯體魄,精滿神旺,氣充勁足的健康境地。
太極拳練出內氣的表現
一是手指發麻、發脹、發紅。長時間的放鬆練太極拳就會打通了全身的“氣路”,讓內氣有規律地通過經絡在全身的傳導,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使毛細血管打開,“氣“達四梢,手指乃至手掌就會發麻、發脹、發紅,這是太極內氣表現之一。
二是體內流動感。通過放鬆練太極拳,會讓內氣充盈腰腹,再給上意念,讓內氣以丹田為中心旋轉,並用手臂動作配合,引領內氣在體內旋轉,節節貫穿,自然內氣在腰腹發脹並有流動的感覺。
三是內氣外感。太極內氣不僅有體內反應,而且在體外也有感覺。
一方 面相 吸相斥感。當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可以試驗,我們兩手掌左右相對,會有相吸感,而且太極拳練的越好,吸力越大,吸的距離越遠。當吸合到一定距離時又會相斥,兩掌自然打開。打拳時開合氣感很強,動作有張力,很柔美。所以,太極拳練好了妙趣橫生。
另一方面,身體被氣托著,有輕靈感。如太極拳起勢時,意念一給,想讓手臂抬起,一點力不用,手臂會自然飄起。走架時,氣託身輕,就如太極拳論所說的,“ 一舉動周身須輕靈”,“邁步如貓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輕而不浮,如太空行走,圓滑自然。
四是加大自身功力。隨著放鬆練拳,內氣會自盈,身如氣囊,拳路也會變得更加和順自然,發力時內氣會從丹田爆炸,波及四肢末梢,讓腳下迅猛沉實,加大地面反作用力,再借地球之力,催大未稍的冷脆抖彈力。
總之,太極拳練得內氣十足,就會沉穩又輕靈,極柔又堅剛,外似淑女,內似金剛。
猜你喜歡:
1. 習練太極拳如何增強內氣
2. 陳式太極拳的內氣及練習方法
3. 如何測試太極拳的內氣
4. 用太極拳內氣打通經絡養生
5. 練習太極拳的重點
6. 練太極內氣打通經絡
7. 太極健身手法之內氣外放
❷ 太極拳練氣方法有哪些要領
想把太極練深,練氣是十分必要的。長期練習 太極拳 的人一般都知道,氣在太極拳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太極拳練氣 方法 ,希望你們喜歡。
太極拳練氣方法一:太極行功法
太極行功,功在調合陰陽,交合神氣,打坐即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猶應治臟,使內臟清虛,不著渣滓,則神斂氣聚,其息自調。
進而吐納,使陰陽交感,渾然成為太極之象,然後再行運各處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慮,絕情慾,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盤膝曲股,足跟緊抵命門,以固精氣,此身功也。
兩手緊掩耳門,疊指背彈耳根骨,以祛風池邪氣,此首功也。
兩手擦面待其熱,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兩手按耳輪,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緊合其睫,睛珠內轉,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張其口,以舌攪口,以手鳴天鼓,以治其熱,此口功也。
舌抵上顎,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潤其內,此舌功也。
叩齒三十六,閉緊齒關,可集元神,此齒功也。
兩手大指擦熱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鎮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奧竅,還須正心誠意,冥心絕欲,從頭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證悟大道。長生不老之基,即胎於此。若才得此太極拳法,不知行功之奧妙,挈置不顧,此無異煉丹不採葯,采葯不煉丹。莫道不能登長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絕不能成就。必須功拳並練,蓋功屬柔而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柔互濟,動靜相間,始成太極之象,相輔而行,方足致用。此練太極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極之妙道也。
太極行功歌
一
兩氣未分時,渾然一無極。陰陽位即定,始有太極出。人身要虛靈,行功主呼吸。呵、噓、呼、哂、吹、加嘻成六數。六字意如何?治臟不二訣。治肝宜用噓,噓時睜其目,治肺宜用哂,哂時手雙托。心呵頂上叉,腎吹抱膝骨。脾病一再呼、呼時把口嘬,仰卧時時嘻,三焦熱退郁,持此行內功,陰陽調胎息,大道在正心,誠意長自樂,即此是長生,胸有不老葯。
二
春噓明目木滋肝, 夏至 呵心火自閉。秋哂定知金肺潤,冬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食。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命丹。
三
肝若虛時目睜睛,肺知哂氣手雙擎。心呵頂上連叉手,吹腎還知抱膝平。脾症呼時須撮口,三焦客熱莫生驚。仙人嘻字真玄秘,日日行功體漸寧。
四
肝本青龍旺在春,病來還覺好酸辛。眼中赤色兼多淚,噓法行功效若神。肺生咳嗽作痰誕,胃膈煩焦喉舌干。卻病急行哂字訣,上焦火降肺安然。心神煩躁急須呵,此法通靈更莫過。喉病口瘡並熱痛,行之漸覺體安和。腎為水府是生門,保命藏精養蒂根。眉蹙耳鳴兼黑瘦,吹之精氣返昆侖。脾家屬土太倉名,飲食成痰濕熱生。瀉痢脾鳴兼吐水,調和四季得和平。三焦火症報君知,靜坐蒲團須用嘻。此法通玄傳上古,清涼三部是良醫。
太極拳練氣方法二:太極打坐法
修煉不知玄關,無論 其它 。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從何下手?玄關者,氣穴也。氣穴者,神入氣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氣相戀,則玄關之體已立。
古仙雲:"調息要調真息息,煉神須煉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總要無人心,有道心。將此道心返入虛無,昏昏默默,存於規中,乃能養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學必須從呼吸下手,此個呼吸,乃是離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從此處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時,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大凡打坐,須將神抱住氣,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結於丹田。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游於泥丸,旋復降下絳宮而下丹田。神氣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了,總是要勤虛煉耳。
調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古雲:"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調後天呼吸,須任他自調,方能調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虛守靜而已。真息一動,玄關即不遠矣。照此進功築基,可翹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二句可渾講,亦可析講。渾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析言之,則虛是虛無,極是中極,靜是安靜,篤是專篤,猶言致吾神於虛之間而准其中極之地,守其神於安靜之內必盡其專篤之功。
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覓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真心之性格最寬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以真心理事,千條一貫。以真心尋道,萬殊一本。然人要用他應事,就要養得他狀大,就要守得他安閑,然後勞而不勞,靜而能應。丹訣雲"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後復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誰雲鬧中不可取靜耶?
遊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遊行於城市雲山,當以氣遊行於通身關竅內。乃可不打坐於枯木寒堂,須以神打坐於此身妙竅中乃可。
學道以丹基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養親,做幾年高士醇儒。然後人山尋師,了全大道。彼拋家、絕妻、誦經、焚香者,不過混日之徒耳,烏足道哉?
保身以安心養腎為主,心能安則離火不外熒,腎能養則坎水不崩,火不外熒,則無神搖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崩,則無精涸之症,而腎愈澄。腎澄則命火不上沖,心安則神火能下照。神精交結,乃可以卻病,乃可以言修矣。
凡人養神養氣之際,神即為收氣主宰。收得一分氣,便得一分寶。收得十分氣,便得十分寶。氣之貴重,世上凡金凡玉雖有百兩不換一分。道人何必與世人爭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屬火,氣亦火種,忿恚一生,氣隨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連母帶子,一齊飛散,故養氣以戒忿恚為切。欲戒忿恚,仍以養心養神為切。功名多出於意外,不可存干祿之心。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預貪效驗。每逢打坐,必要心靜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內呼吸做功夫。
煉心之法,自小及大。如今三伏大炎,一盞飯可也,再求飽不可也。一片涼可也,再求大涼不可也。數點蚊不足畏也,必求無蚊不能也。自微及巨,當前即煉心之境。
苦中求甘,死裡求生,此修道之格論也。
學道之士,須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葯物也。毋逞氣質之性,毋運思慮之神,毋使呼吸之氣,毋用交感之精。然真精動於何時,真神生於何地,真氣運於何方,真性養於何所,是不可不得明辨以皙者而細言之也。
凡下手打坐,須要心神兩靜,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誠於中自形於外,是以君子必慎其獨也。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調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長功夫者。
凝神調息,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經之玄關一竅也。
打坐歌
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性要悟,命要傳,休將火候當等閑。閉目觀心守本命,清靜無為是根源。百日內,見應驗,坎中一點往上翻。黃婆其間為媒妁,嬰兒奼女兩團圓。美不盡,對誰言?渾自上下氣沖天。這個消息誰知道?啞子做夢不能言。急下手,采先天,靈葯一點透三關。丹田直上泥丸頂,降下重樓入中元。水火既濟真鉛汞,若非戊己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堅,神光照耀遍三千。無影樹下金雞叫,半夜三更現紅蓮。 冬至 一陽來復始,霹靂一聲震動天。龍又叫,虎又歡,仙葯齊鳴非等閑。恍恍惚惚存有無,無窮造化在期間。玄中妙,妙中玄,河車搬運過三關。天地交泰萬物生,日飲甘露似蜜甜。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三教原本是一家,飢則吃飯困則眠。假燒香,拜參禪,豈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齋錯過了,一失人生萬劫難。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漢夜走入深山。天機妙,非等閑,泄露天機罪如山。四正理,著意參,打破玄關妙通玄。子午卯酉不斷夜,早拜明師結成丹。有人識得真鉛汞,便是長生不老丹。行一日,一日堅,莫把修行眼下觀。三年九載功成就,煉成一粒紫金丹。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虛道人三豐仙。
太極拳練氣方法三:太極早功法
日將出即起,面對太陽光,吸氣三口,即將口閉。提起丹田之氣到上,即將口閉之氣與津液咽下,然後將身往下一蹲,兩手轉托腰眼。左足慢慢伸直,三伸,收轉左足。又右足伸直三伸,收轉右足。將頭面朝天一仰,又朝地一俯,伸起腰,慢立起,兩手不用就拿開。立起之時,將右手掌慢慢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聳。又左手慢伸,將掌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聳(松),然後一步一步作一周圍,一步步完,將兩足在圈圈內一跳,靜坐片刻,取葯服之。
太極拳練氣方法四:太極午功法
正午,先盤膝坐,兩手按膝,腰直起,閉目運氣,一口送下丹田,念曰:"本無極之化身,包藏八卦真因。清通一氣精其神,日月運行不息。陰陽甲乙庚辛,生克妙用,大地回春。掃除六賊三屍,退避清凈。開天河之一道,化玉之生新。圓明有象,凈徹無垠。養靈光先在頂,三慧照於三清,不染邪崇之害,不受污穢之侵,水火既濟,妙合地、天、人。學道守護五方,主令元神,四時八節,宰治之神,養我魄,護我魂,通我氣血,生育流行,天罡地煞,布出元精。二十四氣十二辰,妙應靈感,觀世音,太上老君,道祖呂真人,一一玉清真王長生大帝,化作太極護法神王,日月普照來臨。"(念七遍)開目,運動津液,徐徐咽下。將左手按腰,右足伸出,右手按腰,左足伸出。伸出後將兩足並合,往前一伸,頭身後一仰,立起。將兩掌擦熱,往面一擦,擦到兩耳,左右手各按其耳,兩手中指上下交,各彈三下,往項下一抹到胸。左手擦心,右手在背腰中一打,然後兩手放開,頭身往下一勾,再以右手往前頭一拍,抬起腰身,左手腹中一抹,然後前足換後足,往前跳三步退三步,口中津液,作三口咽下,朝西吐出一氣,復面東吸進一氣,閉鼓氣一口送下,此導陰補陽也。
太極拳練氣方法五:太極晚功法
面朝北,身立住。左右手,捧定腹,兩足並,先提起一氣,運津液,待滿口,一氣咽下。兩手左右一伸如一字,掌心朝外豎起,將少蹲作彎弓之狀。左手放前,對定心。右手抬過頭,掌朝上,四指捻定,空中指直豎,右掌朝下,捻大小指,中三平豎。兩 手相 對,如龍頭虎頸抱合之相。頭於此時側轉,面向東,往前一起一蹲,起七步,立正,將兩手平放,以右手抱左肩,左手抱右肩,蹲下。頭勾腹胸前、兩目靠臂膀中間,呼吸一回。將兩目運動,津液生起,以舌尖抵齶,上下齒各叩四五下,將津液徐徐咽下。兩手一抄,蹤起一步,右手向上一抬,放下。左手往上一抬、放下。輪換三次。左足搭右足,往下一蹲,立起,右足搭左足,往下一蹲,立起,將腰扭轉一次。乃呵氣一口。收轉氣,兩手在膝上各捻兩三下,左邊走至右邊,右邊走左邊,共八十步,此要對東北走,東北對西南走,完,坐下。略閉神一會,將兩手對伸一下,站起,再服晚葯。以清水漱凈口,仰眾到寅,再住,翻動睡之,此通養神功,收魂聚魄也。
太極拳練氣方法六:太極走功法
邁步如貓行,輕捷似鶴立,靈腳神鹿意;起步活躍莫抬高,行時如風才逍遙。昂首舒步,眼平視含而非露;身形要活,胸心開張;放鬆兩臂,兩手輕握,微屈肘垂肩下。心指腰意,精力集臍下,氣實丹田中;腰引胯動,股引小脛,腿靈腳活,腳落要輕,腳底低平;先腳跟著地,存想湧泉穴,時抓十指,順理呼吸,以神馭氣,神氣混凝,氣運雙腿,與丹田之氣上下循環呼應,讓血脈流通,而不傷筋,使意達松活,且微輕靈力。集中存思小腹丹田或腳底湧泉而健步不知疲倦也。
太極拳練氣方法七:太極睡功法
若習睡功玄訣者,不拘於日間及夜間,或一陽來復之時,叩齒三十六通,以集身中諸神。然後松寬衣帶面側卧。閉目垂簾,舌抵上齶,並膝收一足。十指如鉤,一手掐子午訣,掩生門臍,一手握劍訣,屈肱而枕之。以眼對鼻,鼻對生門,合齒,心目內觀。要如鹿之運督,鶴之養胎,龜之喘息。要虛靜自心,勿為一毫慮念所擾,綿綿呼吸,默默行持,以至虛極靜篤。
至人之睡,留藏全息,飲納玉液,金門牢而不可開,土戶閉而不可戶。蒼龍守乎青宮,素龍伏於西室。真氣運轉於丹池,神水循環乎五內。呼甲丁以直其時,召百靈以衛其室,然後吾神出乎九宮,恣游青碧。履虛如履實,升上若就下,冉冉與祥風遨遊,飄飄其閑雲出沒,坐甚昆侖紫府,遍履福地洞天。咀日月之精華,觀煙霞之絕景,訪真人問方外之理,期仙學為異域之游。看滄海以成塵,提陰陽而舒嘯。興索欲返,則足躡清風,身浮落景。故其睡也,不知歲月之遷移。
古傳之睡功之法,用五龍蟠體之形,面南背北,首東足西,側身而卧。左掌勞宮穴緊貼左耳(勞功穴為心經竅穴,耳為腎之外竅),右手勞宮穴貼於腹部神闕穴,神闕穴亦是腎經之俞穴。如是,上下皆致心腎相交。右足微伸,左足捲曲,置於右足之上。息念(呼吸與意念)注於神闕,以神闕吸氣,毛孔呼氣,乃至人之息深深,無聲之中獨聞知也。靜察出人之息,有聲則聽,無聲則守,不即不離,如疏雨滴梧桐,有意無意,如微雲澆河漢。寄心於耳,寄耳於息,心息相依漸人心息兩忘。至於大定之境,及至靜極而動,恍然一陽生,蒸薰如醉,睡功之大成也。
太極拳的養生拳法
養生太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 健身運動 。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陽自和能力——即西醫所說的抗病康復能力和免疫力。
練養生太極拳有療疾健身、修身養性、健美益智,開悟智慧、激發潛能、技擊防衛,達到維持健康、提升氣質、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養生太極拳內外兼修。內練意氣勁力,運太極陰陽;外練拳勢招式,顯氣勢神態。通俗說法:形體力量和精神氣質同時鍛煉。
養生太極拳練身、心、意三家,合精、氣、神三元的太極修煉功法。符合中西醫學科學原理,具有神奇的療疾健身、修性養生功效。
養生太極拳的功法特點
養生太極拳理精法密,練形、意、松、息、氣、勁、神,由淺入深,逐階進修,層次修煉,真修實證。按層次功階進修,功夫深淺,各有功效。練一式得一式,練成一階進一階。進門學習,學一式練一式,學練結合,以練為主,以迅速顯效。
養生太極拳練拳練氣和靜功練氣,動靜相修,得氣快、顯效迅速。功法有聚氣養氣——練丹田氣,意氣升降——氣通任督,升降開合——行氣通經。這是療疾健身和功夫性鍛煉的太極修煉基礎功夫。
❸ 太極拳如何練氣養氣
太極拳如何練氣養氣
俗話講「外練筋骨皮,內煉一口氣」,太極拳運動的特點之一,就是煉氣、養氣。接下來,我為您介紹了太極拳如何練氣養氣的一些技巧方法!
首先,對太極拳的「氣」要有正確的感知
對於氣,中醫學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病可及於血,血病可累及氣」。可見,在人體中,氣與血密不可分。
太極拳中所說的「氣」,一面概括了中醫學中的「正氣」、「元氣」、「經絡之氣」、「真氣」等物質的氣,另一方面還包含有武術、氣功中說的「內勁」、「內功」等功能的氣。這兩種氣的相互作用,共同組成太極拳中所說的太極內氣。
二要區別太極拳與氣功的運氣法
談到太極拳的運氣,必先論及太極拳的呼吸。練太極拳初級階段的呼吸,純任自然,以順遂為准,不必強求與動作合拍,呼吸的方法主要是鼻吸鼻呼。這一點,是太極拳有別於其他氣功的.。
但是,隨著功力的增強,太極拳的呼吸便自然而然地與動作合拍。十三勢行功心解曰:「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就是說呼吸與動作要努力做到合拍,該呼就呼,該吸就吸。比如蓄勁時吸,發勁時呼;提升時吸,沉降時呼;開時吸,合時呼。
三是要知松。
拳論曰:「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不能松,勁就會僵,氣就會滯,氣勁僵滯就不能做到一氣貫通。所謂「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氣遍身軀不少滯」,這串珠子是用一根線串著的,線不能斷,線斷了珠子就會散落。這根線就是內氣。所有的動作,要由內勁(內氣)帶動,所謂內不動外不動,以氣運身,內氣鼓盪,外形飽滿。
四要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這一點,太極拳與氣功家的運氣有所不同,一般氣功家煉氣是意念專注於一點,而太極拳練的是活勁,氣由意導,所謂「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氣為形體的動力,氣行之內,體形之於外,表裡一致,是為完整。
所以,太極拳的整個修煉過程完全應以意氣為主導,行拳走架時全身放鬆,要用意引導氣之運行,內氣鼓盪,外形飽滿,全身皮毛與大自然之大氣相互鼓盪,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呈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融融自然之情景。
五是行氣之法
太極拳的氣行之源在腰部(丹田),發勁前身體先要放鬆,氣沉丹田。發勁時呼氣,命門之氣前翻入丹田形成一小周天。拳論所謂「內有海水波浪翻,外有珍珠倒卷簾」。此行氣之法,初時渺茫,時間久之亦能掌握。陳鑫曰:「出腎入腎是真訣。」丹田是氣之源、勁之發動機,出勁入勁都離不開腰部(丹田)的樞紐作用。
孟子日:吾善養吾浩然之正氣。拳論雲:氣以直養而無害。太極拳修煉的正是這種「正直之氣」。
❹ 太極拳怎樣練氣
太極拳能修身養性、健全體魄,它的內涵極其豐富,不論從肌肉活動、內氣運行,以及技擊格鬥、培養情操等方面,都臻於至善之妙境,而且這諸方面又都統一於一體。本文只談談太極拳是怎樣練氣的。
一、通過架子導引內氣運行
太極拳有一系列的動作,俗稱架子。架子是前人鍛煉的經驗在姿勢上的表現。一個架子,總是要經過多方面的反復實踐與總結才能創造出來,它是鍛煉者的入門階梯,因為有形的要比無形的好學。架子除了有技擊的作用外,與某些氣功動作有相似之處,即通過外部動作來導引內部的氣血運行。故習拳姿勢必須正確,要講規矩,唯有這樣,才能達到練拳的功效。王宗岳《行功論》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這就告訴我們,要想使氣渾身周流,姿勢就必須上下順遂,勁不逆扭。過去許多著名拳師,不講什麼理論,只是認真練好架子,就有了一身好功夫,原因就在於架子體現著法則,包含著體、用、氣。只滿足於能練套路,而不求其准確,則收效不大,甚至練拳多年而無氣感。
王宗岳《拳論》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架子不僅要准,而且要熟。楊澄甫的弟子董英傑說過,練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開展筋脈,第二趟矯正姿勢,第三趟再加形意。純熟之後,一出手便有意形,則進步更速。拳勢正確,又認真鍛煉,就會由外引內,逐漸產生內氣的周流,從最初的腹部充實,到手指麻脹感,到氣遍身軀。有志於練太極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確,否則徒耗精力,得不償失也。
二、通過陰陽虛實變化調動內氣的運行
有人說,太極拳的奧妙精華,盡在虛實二字的運用。陰陽虛實的變化是靠架子的正確體現的,尤其是在練拳的初級階段。王宗岳《拳論》開宗明義提出:「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人體的陰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對平衡的。陰進則陽退,陽進則陰退,偏盛偏衰,就會形成疾病。太極拳在鍛煉身體方面,就是力求達到陰陽平衡。其手段即通過不斷的虛實變化,使氣血周流全身。例如一拳勢左腿實右腿虛,一變換姿勢即成右腿實左腿虛,由於重心的不斷轉移變換,一會兒左實右虛,一會兒右實左虛,這樣氣血也就在身體內部轉換、周流。練拳時只要注意心靜體松,分清架子的虛實轉換,就會感到體內氣血流動,從而得圓活之趣。虛實有前後上下左右之分,進一步則要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占煞。細言之,一足應分虛實,一指亦應分虛實,甚至每個細胞都應分虛實,這就是「一處有一處虛實」。同時又以丹田為主,一變百變,故又謂「處處總此一虛實」。練到此境界,就會「行氣如九曲珠,無處不到」,氣在體內運行亦如太極圖了。
三、通過呼吸促進內氣運行
所謂呼吸即氣之表現。太極拳的呼吸除鼻吸呼外,還採取腹式逆呼吸法,即吸氣時,腹部往後(命門穴)吸,呼氣時,腹部從後向前釋放。這就是內功,與氣功的以後天練先天,以先天為後天是一致的。吸時後天之氣下降,先天之氣便上升,呼時後天之氣上升,先天之氣下降。通過這樣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氣升降,開合,達到練氣之目的。練拳有一定造詣的同志,一吸氣能感到身體內部氣血向心藏及命門穴流動,一呼氣氣血則走向四肢。
太極拳的腹式呼吸運動,來自吐納術,因此也要求細、勻、深、長。但拳勢包含著技擊,因此,它的動作有一定的尺寸、走向,必須要了解架子的起承轉合,以及蓄發轉變的抑揚頓挫才能和呼吸結合得很好。當呼吸和架子一時不易配合得當時,可先抽出一些開合分明的架子,如按的動作等拿來反復練習,直到呼吸順時,至中氣升降,前後晃動的感覺明顯後,再來配整套的拳。初學腹式呼吸,結合架子練習,一定要自然,切勿逆氣,或強行深呼吸。否則有害無益。氣是可以練出來,但更重要的是靠養。「氣以直養而無害」,練太極拳是養氣之法,勉強出力使氣,則違反自然,易傷內臟,靜心養性,內氣自生。
四、通過意識指揮內氣運行
練太極拳的最重要的原則是「心靜用意」(顧留馨《太極拳術》),太極拳以意運動.並非故意運氣,故運氣膨脹,反??而不靈。所以王宗岳《行功論》提出「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練拳時,要用心使氣緩緩流行於骨肉內外之間。俗話說「意到氣到」意為向導氣隨行,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運行,則氣隨左右手足更迭運行,如意欲轉圈,則氣就轉圈。故練拳姿勢要沉舒,心意要寧靜。心不靜不能沉著,就不虛不靈,氣也不能收斂入骨。「心為令,氣為旗」,即是以心行氣的最好說明。練拳不能像靜坐那樣,身體不動以意領氣,這是因為拳有許多動作。因此,要意隨動作移動,從而帶動氣血運行。例如作單鞭動作時,意由右手通過脊背而達左手,這樣就有一部分氣血隨意通過肩、肘、腕而達左手,當左手到定點時,則覺指關發脹,這就是體內氣血在流注。練拳尤要注意眼神,眼為心靈窗戶,眼到也即意到,氣也就會跟著到。因而陳氏太極的理論家陳鑫言:「內氣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這就通俗地說清了太極拳是以意識來指揮內氣運行的。(張以民)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❺ 太極拳怎樣練氣
教我太極拳的師傅告訴我,在練太極拳練拳時練氣,必須先要把拳架的動作練正確了,其次要保證在練拳架時要以太極拳的十大要領的指導下練太極拳的拳架,第三,就是舌頂上牙堂,最後,堅持以上幾點要求保證每天練幾小時、幾十遍的練拳架。以上幾點就是我所知道的太極拳的練氣方法。
❻ 太極拳練氣方法
1.通過架子導引內氣運行
太極拳有一系列的動作,俗稱架子。架子是前人鍛煉經驗在姿勢上的表現。一個架子,總是要經過多方面的反復實踐與總結才能創造出來,它是鍛煉者的入門階梯,因為有形的要比無形的好學。架子除了有技擊作用外,與某些氣功動作有相似之處,即通過外部動作來導引內部的氣血運行。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腹松氣斂入骨……牽動往來氣貼骨而斂入脊骨。”故習拳姿勢必須正確,要講規矩,唯有這樣,才能達到練拳的功效。王宗岳《太極拳論》“十三式歌”日:“氣遍身軀不少滯……腹內松靜氣騰然……意氣君來骨肉臣。”太極先輩告訴我們:要想使氣渾身周流,姿勢就必須上下順遂,勁不逆扭。許多著名拳師,不講什麼理論,只是認真練好架子。就有了一身好功夫,原因就在於架子體現著法則,包含著體、用、氣。只滿足於能練套路,而不求其准確,則收效不大,甚至練拳多年而無氣感。
王宗岳《太極拳論》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架子不僅要准,而且要熟。楊澄甫的弟子董英傑說過,練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開展筋脈,第二趟較正姿勢,第三趟再加形意。純熟之後,一出手便有意形,則進步更速。拳勢正確;又認真鍛煉,就會由外科內,逐漸產生內氣的周流,從最初的腹部充實,到手指麻脹、眼睛微光,到氣遍身軀。有志於練太極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確,否則徒耗精力,白費工夫,得不償失也。
2.通過陰陽虛實變化調動內氣的運行
有人說,太極拳的奧妙精華,盡在虛實二字的運用。陰陽虛實的變化是靠架子的正確體現的,尤其是在練拳的初級階段。王宗岳《太極拳論》開宗明義提出:“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人體的陰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對平衡的。陰進則陽退,陽進則陰退.偏盛偏衰.就會形成疾病。太極拳在鍛煉身體方面,就是力求達到陰陽平衡。其手段即通過不斷的虛實變化,使氣血周流全身。拳意催氣動,氣催肢動,目隨手動,手隨目動,足步穩健,左旋右轉,矯捷如龍。例如一拳勢左腿實右腿虛,一變換姿勢即成右腿實左腿虛,由於重心的不斷轉移變換,一會兒左實右虛,一會兒右實左虛,這樣氣血也就在身體內部轉換、周流。練拳時只要注意心靜體松,分清架子的虛實轉換,就會感到體內氣血流動,從而得圓活之趣。虛實有前後、上下、左右之分,進一步則要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占煞。細言之,一足應分虛實,一指亦應分虛實,甚至每個細胞都應分虛實,這就是“一處有一處虛實”。同時又以丹田為主,一變百變,故又謂“處處總此一虛實”。練到此境界,就會“行氣如九曲珠,無處不到”,氣在體內運行亦如太極圖了。宋代二程語錄有雲:“人有壽考者,其氣血脈息自深”。氣息既長,自有推動臟瓣、自我按摩的作用,臟腑強盛,百病何生?
3.通過呼吸促進內氣運行
所謂呼吸即氣之表現。太極拳的呼吸除鼻吸鼻呼外,還採取腹式逆呼吸法,即吸氣時,腹部往後(命門穴)吸,呼氣時,腹部從後向前釋放。這就是內功,與氣功的以後天練先天,以先天為後天是一致的。吸時後天之氣下降,先天之氣便上升,呼時後天之氣上升,先天之氣下降。通過這種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氣升降,開合,達到煉氣之目的。太極拳的氣功,每式都配合呼吸,陰吸陽呼,一納一吐。練拳有一定造詣的人,一吸氣能感到身體內部氣血流向心臟及命門穴,一呼氣則走向四肢。
太極重命門,氣功重丹田。丹田氣充,氣可貫通背部三關直入泥丸。練太極拳要時刻注意發揮命門穴的樞紐作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捷效。命門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執中可達四旁。勁貫脊中,力由脊發。動作時命門穴為原動力之源泉。勁向前去,命門穴後撐:合吸蓄勢,命門穴先後拉。發勁時,是人身爆發力的來源。意氣勁力的吞吐開合皆自此出入,還可調節全身的平衡,知命門方可知太極了。
太極拳的腹式呼吸運動,來自吐納術,因此也要求細、勻、深、長。但拳勢包含著技擊,因此,它的動作有一定的尺寸、走向,必須要了解架子的起承轉合,以及蓄發轉變的抑揚頓挫,才能和呼吸結合得很好。當呼吸和架子一時不易配合得當時,可先抽出一些開合分明的架子,如按的動作進行反復練習,直到呼吸順時,至中氣升降,前後晃動的感覺明顯後。再來配整套的拳。初學腹式呼吸,結合架子練習,一定要自然,切勿逆氣,或強行深呼吸。否則有害無益。氣是可以練出來的,但更重要的是靠養。“氣以直養而無害”,練太極拳是養氣之法,勉強出力使氣,則違反自然,易傷內臟.靜心養性,內氣自生。
4.通過意識指揮內氣運行
練太極拳的最重要的原則是“心靜用意”(顧留馨《太極拳術》),太極拳以意運氣並非故意運氣,故運氣膨脹,反滯而不靈。所以王宗岳《行功論》提出“以心行氣,務令沉著,萬能收斂入骨。”練太極拳時,要用心使氣緩緩流行於骨肉內外之間。俗話說:“意到氣到。”意為向導氣隨行,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運行,則氣隨左右手足更迭運行;如意欲轉圈,則氣就轉圈。氣功強調意念鍛煉,調心存神凝神,恬淡虛靜,排除雜念,從心齋到坐忘。太極拳是以意識引導動作,以心行氣,用意不用力。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全身在意不在氣,意動身隨。二者均強調心意的統帥主導作用。它們都有嚴格的姿勢動作要求,特別是太極拳動作變化較多,意識集中、精神貫注是完成動作全面協調的保證。
太極拳為武當門的內家拳,故練法有重意氣不重形之說。它們均強調以心意為主導,氣要暢達充沛,神要虛靈凝聚,體要鬆柔綿軟,故練拳姿勢要沉舒,心意要寧靜。心不靜不能沉著,就不虛不靈,氣也不能收斂入骨。‘‘心為令,氣為旗”,即是以心行氣的最好說明。練太極拳不能像靜坐那樣,身體不動以意領氣,這是因為拳有許多動作。因此,要意隨動作移動,從而帶動氣血運行。例如作單鞭動作時,意由右手通過脊背而達左手,這樣就有一部分氣血隨意通過肩、肘、腕而達左手,當左手到定點時,則覺指關節發脹.這就是體內氣血在流注。練拳尤要注意眼神,眼為心靈的窗戶,眼到也即意到,氣也就會跟著到。因而陳氏太極的理論家陳鑫說:“內氣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這就說明了太極拳是以意識來指揮內氣運行的。
太極拳和氣功都講“氣”,但這個“氣”不是呼吸之氣.而是指人體“真氣”,它是人體固有的“元氣”和後天水谷精微以及自然界之氣的結合產物。前日推廣的一種智能開發功叫形神樁,這種功雖重在練形,但還是形、氣、神的結合。這種功法是與太極拳很好的結合,如太極拳的起勢中的曲膝下蹲同時兩陰掌下按,可意念雙手下按地氣,外導內行,氣沉丹田。又如野馬分鬃的定式,可意念上手接天氣,下手接地氣,同時氣貫四梢。
5.通過練拳達到效果和體會
我練拳已有10年的歷程,通過幾年的鍛煉,高血壓性心臟病、胃萎縮等病症已痊癒。使我身強力壯。精力充沛.我雖已七旬,但發黑眼明,臉色紅潤,而且心情樂觀開朗。我體會,要練好太極拳,首先『必須排除雜念,練好氣,只有這樣,才能真心真氣練拳。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是這個道理。其二,練拳必須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安格爾說:“所有堅韌不拔的努力遲早會取得報酬的。”我牢記這句話,一直堅持打太極拳,晨昏無間、寒暑不易、雪雨無阻、繁忙不止,堅持每天早晨打太極拳。其三,練功打拳,適宜於寂靜的庭園與廳堂或安靜清新之地,這樣全身放鬆,精神集中,有利於練好太極拳。正是:欲聞回生絕妙處,勸君日日運太極。
❼ 太極拳練拳時如何練氣
我個人為,首先要做到動作規范、正確;其次,要做到動作和順簡潔、速度均勻、綿綿不斷、中正圓滿,輕靈沉著;第三,要按照太極拳的十大要領(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去練拳;第四,在練拳時要舌頂上牙堂。
基本上做到幾點,就可以做到練氣。
❽ 太極拳呼吸方法
目前練 太極拳 的呼吸 方法 就三種,一是自然呼吸;二是逆腹式呼吸;三是腹式呼吸。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拳呼吸方法。歡迎閱讀!
太極拳呼吸方法
自然呼吸大家好理解,後兩種不太好理解。所以我把後兩種的呼吸方法用區別對比的方法來加以闡述。總之,他們之間的區別並不太大。
首先,各門派的太極拳,起吸落呼兩者都是一樣的要求,什麼叫起吸落呼?如所有太極拳的起式,均是兩臂慢慢向上抬起時,為吸氣。兩臂慢慢向下落時,為呼氣。
第二,他們的不同點是,逆腹式呼吸是合吸分呼。而腹式呼吸是分吸合呼。如逆腹式呼吸在抱球式,或兩臂向回拉時,為吸氣。兩臂向外或向上走勢時,如野馬分鬃或斜飛勢就為呼氣。而腹式呼吸則相反。
第三,氣沉丹田,兩者也是一樣的。但有些同志還不太清楚什麼叫氣沉丹田,我不從理論上闡述,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清楚了。如練舉重的,氣必須沉到丹田,否則他就不會舉出你要舉的重量。練太極拳也一樣,氣沉不到丹田,你在實戰的技擊中,你就發不出力。所以過去的老拳師在傳受太極拳時總是強調,要氣沉丹田,怎樣氣沉丹田?我舉的例子是一方面,另一面就是要求以意領氣,氣到力到,以氣運身。
太極拳呼吸方法
第四 ,是口鼻呼吸法,兩者也是一樣的。口鼻呼吸法,就是在練拳時用鼻子吸氣,口呼氣。呼氣時口不須張大。呼吸要慢勻。
第五, 在練太極拳時,還遵循兩條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靜和松與呼吸相結合,兩者也是一致的。在練拳時要慢慢入靜,頭腦無雜念,逆腹式呼吸氣才順,在加上全身放鬆那就如虎添翼,就會很快進入氣功態,當然任督二脈也就任轉自由了。目前大多數練太極拳的都在練逆腹式呼吸,如果沒有老師的當面的指導,最好不要強調配合呼吸了。
陳氏太極拳的呼吸
我國源遠流長的養生健身法——導引術和吐納術,在公元前四世紀已見於老子、莊子、孟子諸人的著作中。
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虛其心,實其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其意為呼吸的一開一合要自然,氣息要由粗到細,由細到微,綿綿不斷。保持腹實胸寬狀態。做深呼吸運動和柔軟運動配合自然呼吸,使人精神和身軟。莊子在《大宗師》說:“古之真人,……其息深深。”莊子把“真人”作為“眾人”的對稱,“眾人”是不練習深呼吸運動的人們。“息”就是“氣”,就是“呼吸”,莊子《人間世》說:“氣息茀(音勃)然”。一呼一吸,稱作一息。
孟子說:“氣……以直養而無害”,意思呼吸要循乎自然。
陳氏太極拳的呼吸法是采自源遠流長的導引述和吐納法,因此它的呼吸法和靜氣功的呼吸法是同出一源的。不過,陳氏太極拳是動靜交修,內外兼練的整體的和內外統一的拳術,它的姿勢復雜多變,全身各部分的動作“清規戒律”很多,配合呼吸一時不易恰到好處;靜氣功是靜中求動,姿勢單純,呼吸自然協調,做到“形神合一”。
陳氏太極拳九世祖陳王廷在遺詞中說:“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黃庭”即《黃庭經》,指《黃庭經》中的“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
陳王廷把 武術 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協調動作同“導引”、“吐納”結合起來,這就使陳氏太極拳成為整體的、內外統一的內功拳。在練習時,要求意識、呼吸、動作松圓三者密切結合,達到“內外合一”的目的。
陳氏太極拳呼吸法主張: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方法是立身端正,有意識地配合動作引導氣流徐徐有下行的感覺,沉入腹部臍下,不許使力硬壓。明代高濂所編《遵生八箋》中引《心書》說:“出息入息,長收緩放,使之綿綿,長養神氣”,“皆出於自然,不可……拔苗助長”,這與拳論引用孟子的話:“氣……以直養而無害”是一致的。
練拳時心平氣和,凝神一致,以意運動,要求做到:心靜無物,物我兩忘,氣定神閑,心息相依,呼吸自然。這就是要消除雜念,心靜用意,呼吸自然,內外兼修,形神兼練的方法。
陳氏太極拳主張用意識指導動作,調節呼吸,在極為寧靜的情緒下進行適度練習,在“氣沉丹田”的基本要求下,隨著動作的變換,使呼吸與“內氣潛轉”協調,逐漸達到“氣遍身軀不稍痴”的要求。通過腹式呼吸運動,膈膜一上一下,內臟作輕微的帶有淺弧形的自然按摩運動,促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
在調節呼吸方面,陳氏太極拳採用我國七世紀記載的“調息法”,即“悠、勻、細、緩”,“不徐不疾”的呼吸法。是純自鼻孔呼吸,“呼吸無聲、不結不滯、出入綿綿,若存若止”。這種“吐唯細細,納唯綿綿”的呼吸法,可以降低肺換氣的次數,控制呼吸,緩和心臟跳動,有助於人靜。
陳氏太極拳的呼吸方法除了上面所說的“調息法”,還有一種“口呼鼻吸”的“迎氣法”。這是陳氏老架太極拳家所採用的呼吸法,例如陳發科師爺練拳時有時就用“口呼鼻吸法”;我的老師洪均生先生也有時用這種呼吸法,他在練拳時“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這種呼吸方法,見於十七世紀唐代孫思自然“。這種呼吸方法,見於十七世紀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所述的”迎氣法”:“以鼻引氣,口呼之,少微吐之,不得開口”;“從口細細吐出盡,還從鼻細細引人”。
練太極結合“迎氣法”從療病保健上來講,不如用“調息法”更為柔和,對體弱和多病者更為合造。
陳氏老架太極拳,根據運動量大小,對竄、蹦、跳、發勁不同的要求,可以採用“調息法”和“迎氣法”。
運動量大,特別在發勁時須口吐氣發聲,以適應發勁的速度,因此採用了“調息法”。運動量的大小,因人而用,不可強為,以自然為好。
洪均生先生對呼吸的練法,他認為:“動作熟練後,呼吸自然協調,不可強為。”又說:“吐氣發聲,和勞動中發力是一樣的,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不是有意做作的,練拳發勁吐氣發聲也須如此。”洪師在他88歲時,給我寫了有關練拳心法的書法橫幅,其中有“無令常時心似水,有時每覺氣如去雲”字句,可見呼吸練法與“心靜”有關。
“口呼鼻吸法”的缺點在於練拳時(特別是初學者)容易引起喉頭乾燥,不如舌舔上顎、呼吸以鼻容易內生津,潤濕喉頭合乎生理衛生。“調息法”還有一個好處,它可以減少肺臟運動量,對肺弱和身體弱者有利無弊。
因此,我認為練陳氏太極拳時,初練時,一般也應採用“調息法”,以自然為好。
十、陳氏太極拳開合虛實,呼吸自然
從陳氏太極拳的開合虛實,呼吸自然的要求,可以說陳氏太極拳是採用了陰陽學說、經絡學說和導引吐納之術的。開合虛實由內動來支配,因此與經絡學說有關聯,腹式呼吸則與導引吐納之術有關聯。
1、腹式呼吸的練法
陳氏太極拳採取腹式呼吸,古人稱作“練氣”。即通過呼吸的鍛煉來達到調節神經,按摩內臟,暢通氣血,促進新陳代謝等功用。並要求在練拳時做到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密切結合。
練拳時,在全身放鬆,虛領頂勁,立身中正的姿勢下,口唇輕閉,齒輕合,舌舐上顎,進行腹式呼吸。緩緩從鼻孔吸氣,用意引導氣流有徐徐下行的感覺,送入腹部臍下;力求自然,不許使力硬壓。在吸氣過程中,橫膈膜下降,壓擠腹腔內臟器官,腹部隨之隆起,胸廓也自然收縮;隨即從鼻孔呼氣。呼氣時橫膈膜上升,下腹部隨之回縮;隨即從鼻孔呼氣。呼氣時橫膈膜升,下腹部隨之回縮,肛門部分自然隨著一松一緊(松的時間較長,緊的時間較短),有助於練精化氣,還精補腦。通過“氣沉丹田”的呼吸運動,橫膈膜一上一下,帶動內臟輕微的自我按摩運動,促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
呼吸與動作自然結合,對太極耐用推手的引動和發勁技術有極大關系。
陳氏太極拳要求動作輕松、柔和、纏轉、沉著、靈活,使呼吸逐漸做到有節奏的“深、長、細、緩”。動作熟練後,呼吸順遂,就能夠調節呼吸、控制呼吸。為了保證配合身體代謝作用強弱的需要,就必須使練習者能夠進行不同程度的呼吸,在動作有快有慢時,呼吸也能適應而沒有氧債,不致因為速度改變而引起氣喘現象。
初練時,只要在運動過程中感覺到呼吸順暢,也就夠了。等到動作熟練和正確以後,由於各式各樣的拳勢轉換速度有快有慢,幅度有大小,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然呼吸,在呼吸中也就自然地產生輕微的聲音來輔助。這種輔助聲音,有“哼、哈、咳、噓、呵、曬、吹、呼”八音,有了這種輔助聲音,就表明呼吸與動作已經密切結合,並提高了內勁的運用,由於有這種聲音的輔助,使呼氣中的動作就更顯得自然而沉著,吸氣中的動作就顯得自然和輕顯得自然而沉著,吸氣中的動作就顯得自然和輕靈,從而使肢體的活動無形中貫注了一種內在的力量。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拳勢中蓄發相變,蓄得足,便能發得巧。這種呼吸練法,可以稱做“拳勢呼吸”。
陳氏太極拳強調任何時候呼吸都要自然。太極拳的練氣,就是要在自然呼吸基礎上,順應動作的開合虛實來提高呼吸的強度與深度。但如果有胸悶憋氣的現象,說明肢體某一部分有鼓勁不放鬆的緣故,或者是在屏氣而停止呼吸的毛病,應即細心找出原因,調整呼吸。如經過調整呼吸而還有此種現象,說明呼吸方法調節不佳,也就是提高呼吸強度與深度未能順循呼吸自然而引起的,還應該從呼吸與拳勢動作的速度是否一致上檢查糾正。
2、開合虛實
陳鑫先生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一開一合,足盡拳術之妙”。他把開合虛實提到首要地位,並且說得詳細全面。
陳氏太極拳如果只講究外形的開合,不講究內動的開合,那麼,不論練拳或交手都會降低其養生保健、增強體質和提高技術的作用,也就不能稱作內外合一的拳了。太極拳一直被稱做是“內功拳”的一種,那就是在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地配合,“練意”、“練氣”、“練身”同時進行,要求肌肉、關節、內臟器官在內部活動來配合身軀四肢的外部運動。
開合著重在內動,而不在於外表的形態。內動的開合,仍然是“運勁似螺旋”,“運勁如纏絲”的作用,就是所謂“勁由骨換”,或所謂“內氣潛轉”。開為伸展、放大,合為收斂旋,有沾連粘隨之意,故能開進不頂撞,合時不躲閃,通過推手的長期訓練,即能充分發揮“以輕制重”、“以柔克剛”、“以小力勝大力”、“借人之力,乘人之勢”的特殊的技擊方法。練習內外統一開合時,應該揣摩“內不動,外不發”,這兩句話要求每一個動作,都做到 “始而意動,斷而內動、然後外動”。
動作開時內外俱開,動作合時內外俱合,神氣貫串,周身一家,渾然無間,轉接要一氣呵成,勁力集中到一點,並能隨時靈活變換。
在一開一合之中,還要進一步要求“開合有合,合中有開”。“開中有合,合中有開”,乃是“運勁如纏絲”的中心作用。陳氏太極拳的行氣運勁,由腰脊主宰,運用纏絲的勁螺旋形的動作向著四梢方向延動的叫做“開”,從四梢回歸丹田的叫做“合”。試舉手臂旋轉動作來加以說明。以逆纏為開,順纏為合。一圈之中,逆纏外開上半圈為逆;順纏內合下半圈為順。順逆、開合變化一圈之中;有上下、有內外、有左右、有左右、有前後、有大小、有有形、有無形,都離開開合之8法。循環往復,滔滔不絕。“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是陳氏太極拳奧妙所在,是陳氏太極拳功夫深厚的高級技巧,它松圓靈巧,螺旋形動作極為細微,達到“渾身柔軟若無骨”而身法螺旋中正不偏,才能“忽然放開都是手”。也就是陳鑫先生主張的“周身上下都是拳,挨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技擊功夫。
虛實是從意念上說的,以手劃圈為例:如意念集中於右手劃圈,則右手為實,左手為虛;意念集中於左手劃圈,則左手為實,右手為虛,這是兩手的分虛上,還要進一步要求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仍為手為例:原來已經分清虛實的手再要求分清虛實。虛的手要虛中有實,實的手須實中有虛。前擠的手為實,虛的手前擠出的一側為實,另一側為虛。這種實中虛,是為了把力量集中於一點,不該用力處都要放鬆,貫徹處處用力經濟的原則。例如,在陳氏太極拳中雙推手一勢,推的一面為實,譬喻為刀口,背面為虛,譬如為刀背,意為力點要集中在刀口上。後手為虛,但也要求有意念貫注其中。這種虛中有實,是為了平衡重心,並使前手發力更足。
陳氏太極拳每有一個動作就劃一個圓圈,在轉圈中間,虛實是在變換的。以手為例,如果手劃圈時的上半圈為實。這是一虛一實。在一虛一實之中,仍然包含著“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進一步做到虛就是實,實就是虛。在推手中,一圈之內,隨時有無陰非陰,忽隱忽現,使人不可捉摸,陳鑫先生用“全身處處皆太極”之語來闡明這種細微的變化。
腿部的虛實變化,不論前虛後實,都要進一步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完全站煞。這樣,才能使步法的變換靈活迅速。
古人把開合、虛實用陰陽二字作代表;合、虛為陰,開、實為陽。陰變陽,陽不離陰;“陰極陽生,陽極生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就是“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要互相滲透,潛移默化,而且還要求“忽隱忽現”變化非常靈活,為了做到這點,內外上下,前後左右都要求螺旋運轉得靈,虛實才能螺旋得“忽隱忽現”。陳氏太極拳每一勢,要求能在“八面支撐”的同時,也要求能“八面轉換”,意念一轉,則周身螺旋過轉;意念一動,眼神領先,故又說:“一轉眼,則周身轉動。”這些都是在螺旋纏法的虛虛實實、實實虛虛的妙用。
虛實的變換,跟開合一樣,也是在意識指導下先內動而及外動,內外合一的,也仍然是“運勁似螺旋”和“運勁如纏絲”起到中心作用。
開合虛實貫徹在陳氏太極拳的每一動作之中,隨著動作纏法的變化,總是一開一合,一虛一實,合中有開,開中有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地交替變換。如果意念連續集中於一手或兩手同時向同一方向運動,那麼虛實的變換應該隨著動作的開合去變換,亦即開時為實,合時為虛。
由開到合,由合到開,由虛變實,由實變虛,是漸變的,不是突變的。其變換過程與動作變換運行的起止、速度等相適應。這種漸變的練法,最能發展耐力和力量,不但運動量極大,並且動作可以細膩熨貼,內勁逐漸增強,柔中寓剛,全身松靜沉著。
虛實不能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僅僅是手足要分虛實,實際上胸腹背的胸脊、關節和內臟器官的活動都要分虛實,並且這是動作的主要部分。所以,拳論說:“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一處自有一御之虛實,處處總此一虛一實”;“勁由內換”;“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如果只有手足的虛實,沒有胸腰腹部的虛實,那就沒有內動來支撐外動,那就不是整體的、內外合一的運動,在技擊上也就不可能“內動不令人知”,“外動發人不見其形”。另外也不能認為,單純是一呼的內動來支配四肢運動,就算是內功拳。這還不是全面的,因為呼吸僅利用橫膈膜的一上一下來帶動內臟作輕微的自我按摩,還缺乏有意識的引導胸腹背部的肌肉、骨節和骨臟器官來進行活動,因此,還不能達到“一動內外全動”的要求。只有運勁似纏絲,意氣換得靈,“才能使內臟、肌肉、血管、經絡都能同時得到運動,”一動無有不動“。陳氏太極拳雖然強調處處要有虛實,但總得有個主次。究竟以哪一部分的虛實為主,來統攝全身上下、前後左右各部的虛實呢?在古典太極拳論中是可以找出這個關鍵性答案的,《十三勢行功歌訣》說:“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陳鑫先生說腰為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並行不悖。”洪均生先也說:“腰膝虛實轉換,纏絲勁之整勁也。”這些都清楚地指出,全身各部的虛實的轉換,關鍵在於“腰隙”(洪均生先生主張腰膝)。有些人把“腰隙”改作“腰間”或“腰際”,這是不對的。“腰隙”俗稱“腰眼”,則左右兩腎,中醫把腎稱作“性命之源”,“真氣之所從出”,認為“腎壯則精足氣充”。陳氏太極拳家陳鑫先生說:“中氣何歸?歸於兩腎。”
腰隙管著兩腿,步法的轉換,是由腰隙的內動來支配的。腰隙的轉換,實則於兩膝一提一垂有關,但腰隙轉換的樞何在呢?陳鑫先生指出在於“命門”。他說:“訣竅以兩腰眼之中,兩腎之間命門,為上下體之關鍵樞紐。”
《扁鵲心書》說:“腎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原,本勞則不死。”中醫經絡學說以正對臍後兩腎中間腰椎處為命門穴。陳鑫先生《任脈督脈》論說:“打拳也是運其任督二脈,使之順隨往來,循環無間,也是調養氣血。一吸一呼,任其自然。掃除妄念,卸盡濁氣,先定根基,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功久則頃刻水中火發,雪中開花,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氣由腎而生,至靜歸於腎,一呼一吸,真氣出入,皆本於此……打拳,每一勢陽氣一動一周身。至於靜、陰氣一動一周身;心之一念動,陽氣一周身;一念靜,陽氣一周身;一念靜,陰氣一周身。所謂運氣者即此,但使無間斷已……志藏於腎,而機發於心,心機一動,志即帥命門之真陽從之。至於動極生靜,心氣一降,志即帥氣歸於丹田……氣必歸丹田者,蓋丹田生氣之原,不歸於此,則下勢之動,氣必漸竭而運動無力矣。故必歸之於此”;又說“命脈者,腎也,中氣只所由來也。動則出,靜則入。有定無定,言不時變易勢,故陰陽二氣變易亦無定”;“心為一身之主,腎為生命之源”。
命門,是腰的中軸,腰隙轉動是膝的上下提落自轉的根本,陳氏太極拳把腰的松沉虛實轉動稱作為“下塌外碾”。
胸的虛實轉換:兩肩鎖骨往下松沉,用意固定,胸微內含大,逢腰膝起落旋轉之時,左右胸肌也轉換了虛實。
腰隙和胸肌的虛實轉換,仍然要貫徹“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原則,虛的一面,有轉動之意,不使偏浮;實的一面,以精神貫注,不使偏沉。
3、開合虛實與呼吸
練陳氏太極拳和打手一樣,都是合虛是蓄、吸,開和實是發、呼。開合虛實的動作要自然地與呼吸結合起來。一開一合,就是一呼一吸,一呼一吸稱作“一息”或“一氣”。
開合虛實與呼吸要自然結合,合、蓄是吸,在做“合”的動作(如屈、退、仰、起等動作)時,應當吸氣;從虛上講,就是由實逐漸變為虛時,也應當吸氣。開、實是呼,在做開的動作(如伸、進、俯、落動作)時,應當吸氣;從實上講,就是由虛為實時,也應該呼氣。至於開合虛實的突然變換的快速動作,乃是練拳純熟後的自由變換,並且一般為了技擊性的目的,才主張有閃電式的爆發力強的快速動作。沒有這種迅速變換的能力,在技擊上是一個缺點,不可能應付對方迅速的襲擊,也不可能迅速進攻和退卻,決勝負於俄頃。所以,王宗岳主張“纏繞迴旋,至疾至速”。古典太極拳論是從來沒有主張過速度的絕對“均勻”的練習方法的。“運勁如纏絲”說明了柔緩的一面、“發勁似放箭”又說明了剛速的一面。原來是極為辯證的。陳氏老架太極拳套路中有緩慢柔和的套路,也有快速和間的套路,主要為適應技擊性的發展。但初學時,練拳速度要勻,則是另外一回事。
試舉陳氏太極拳一路“六封四閉”這一勢子,來說明動作和呼吸的結合。第一動作當左右手收變順纏,身向左轉。成左反弓步(撲步)胸向正前方,兩手左右分開時,從形態上說,這個動作通常叫合、屈或退,從虛實上說,乃是由實逐步變虛。這時應當吸氣,胸肌向下作弧形松沉的胸肌,其路線實經小腹(丹田)轉面斜角按出時,通常叫做開、伸或進,從虛實上說,是由虛逐漸變實。這時應該吸氣,內部原來身下做弧形松沉,氣聚小腹,這是“蓄勢”。第二動作,身右轉45°,胸向右前斜角,兩手前托變逆纏向胸前下斜角按出時,通常叫做開、伸或進,從虛實上說,是由虛逐漸變實。這時應該吸氣,內部原來向下做弧形松沉的胸肌,其路線實經小腹(丹田)轉向前面斜角射出,配合雙手變逆纏,向前斜下發出。這是“發勁”。這就是一合一開,一虛一實,一蓄一發,一吸一呼的鍛煉方法。第一動作是合、虛、蓄、吸,第二動作是開、實、發、呼。這種“勁由內換”的練法,也就是胸部大小肌的“折迭轉換”的練法(配合外部動作)。
腰部的轉換與形態上四肢的手法“折迭”同步法轉換是統一的,互為表裡的。所以單從外形手足上來講解“折迭”和“轉換”,也是不全面的,不是內動支配外動的,也就不是內外合一,周身一家的。
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最為重要,它是富於韌性與彈性的一種內勁,螺旋勢的伸縮進退,決不可丟失,否則成為丟勁的斷勁,光知道“虛”而不懂得“虛中有實”。沒有棚勁也的走化動作,推手時就容易被對方壓扁而破壞身法。拳論所說的:“松開我勁弗使屈”,“勁似松非松”,就是虛中有實的妙用。凡伸進的動作,即使看似直線而出(是自轉前進),而勁也是螺旋地前進、絕無直來直去,又極為纏綿曲折不柔不剛,若有若無,“將展未展”,任其自然,不犯直率、僵硬之病,這是實中有虛的妙用,久練純熟,自然能夠輕靈而沉著兼而有之,外似棉花,內似鋼條,變化非常靈活迅速。
陳氏老架太極拳動作的一開一合,一虛一實編排得很正確,合乎一吸一呼的原則,可是在初練拳時,仍然強調動作與呼吸自然結合,不應拘泥執著,這樣才符合“氣直養而無害”的要求。練習整套拳勢從頭至尾要求結合拳勢呼吸晃必要的,並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勉繰去做反而是不自然的,甚至是有害的。
呼吸的深、長、細、勻、緩是陳氏太極拳腹式呼吸的要求,應力求自然達到,不能故意做作,才會有利而無害。
❾ 太極拳如何練氣
想把太極練深,練氣是十分必要的。練氣就要先站樁,站樁和扎馬步一樣,馬步是外家樁,內家拳站樁是內家樁,不過也有相通的地方。
太極拳站樁,站的是「無極樁」,由淺入深,之後站「太極樁」。
無極樁久站,年復年。必會內氣充盈,拳腳有勁。發勁剛猛。
無極樁的站法是
無極樁
樁功
太極精神,是天人合一,守靜生動。第一步,要學會守靜。同時,作為內家拳,必須養氣練氣,先養後練。既能守靜,又能養氣的方法,就是站樁。站樁是基礎,站樁同時是真正太極拳演練的開始,入門功夫。
站樁是外養形態,內固精神。站什麼樁呢?應該站「無極樁」為好。太極拳論中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就是:「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無極樁是基礎中的內核。什麼是無極樁?無極樁的上樁口訣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樁的狀態為「無我無他,無天無地。虛無縹緲,運行無始。」;還有說的是「掛衣架」和「西山懸磬」。是開始。後面定式、單操和盤架實質是活樁。整個架子似打非打,保持樁的狀態才是真打。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能達到無極樁態。其基本過程是先松後靜,我總結為「中正,平衡,去對峙,等,忍,時,忘,無」是進步的過程。形狀姿態,可以千差萬別,心法恐怕會是歸一的。
形狀姿態,可以千差萬別,就保證了任何時刻均可以,生活在無極樁態中。這時更重要的是心態,而非體態。
話雖如此,總要有一個框框才好跳進去。下面就勉強畫一個,但願你還能記住這是畫的,不用跳就應該能出來。出來時,你就自由了。
無極樁練習法:
該樁法簡單易學,男女老少、體質強弱均可練習。不講究行氣,更不會出偏差。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對治療慢性疾病和強健身心均有顯著的效果。
練法:先自然站立,想像面前是一潭靜水,波瀾不興,深而清冽,是所謂「如臨深淵」。水面一層薄冰,剛剛能支撐自己,而自己將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懼感,有利於提氣,是所謂「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先提起一腳放在冰上,再將另一腳輕輕放上,兩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全身自然站立,身體中正。兩眼向前平視,兩肩松開微前合。兩手下垂,腋下自然留有餘地,手指自然松開,中指輕貼兩腿外「風市穴」(初學者兩手可任其自然下放)。視線從遠處收至眼前一尺許後輕輕閉目或留一縫也可,自然呼吸。
站定後,從上向下節節調整,使之平衡輕松。然後從兩腳湧泉穴開始,向上經兩踝、兩小腿、兩膝、兩大腿、兩胯、腰、前丹田、後命門、前胸、後夾脊、兩肩、自然由雙臂及手,節節放鬆,最後到大椎骨。到兩胯時,注意檢查臀股上肉坑要添滿,就是臀部上肉是平或外鼓的。到命門時,注意命門松的方向是向後,俗稱「添腰」或「塞腰」,也有稱「命門外努」的。到上面,注意要開胸和開脊。放鬆的過程,象腳底湧泉有兩團氣膨脹騰起,又象兩眼泉水渙渙注入渾身三百六十穴,以及八萬四千毛孔,舒通暢快。頸部自然放鬆,俗稱「強項」或「貼衣領」,因為脖子輕輕碰到後衣領時,位置最佳。下頜微含,如果舌尖出現上挺,且流出津液,稱為金津玉液。可自然咽下,最好分三次,汩汩有聲。頭部要正直虛領,做到「三點」一線,既兩腳湧泉連線中點、尾閭、大椎三點連成一線,並呈鉛垂線位置。該線向上指向天空,彷彿天上有線將你拎起,稱為「掛衣架」或「西山懸磬」。松靜自然,物我兩忘,達到「無我無他,無天無地。虛無縹緲,運行無始。」最好。
無極樁要點:
1、不要意守。初學者難以屏除雜念,可以想像綠原大海青山流水,或守竅,或數吸,或念經。但是,具備一定定力後,應努力驅除意守。此節是與各種意拳相區別的關鍵所在,切切謹記!有意,則停留在有界。只有無意,自然生出真意,才能跨越無、有無、有三界,才能無極生太極。這是太極拳與其他內家拳的大差別所在。不知道這一點,功夫依然進步,只是你說你練的是太極拳,實際上卻是別的什麼。當然,別的內家拳,一旦悟透關節,能夠破除心意,立即也就會了太極拳,尤其是個中高明者。
一般,我們平常所說的意,指的是在後天通過學習和環境熏陶造就的認識基礎上自己的主觀想法,如果任由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則真正希望心靈和肉體回歸於自然的目的,就成了南轅北轍,由於後天思想的添滿和堅守,而永遠不能達到了。
而我們追求的意,可稱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導激勵產生能量的意識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論你想不想,它都在運作。我們學習修煉的目的是:求得後天與先天得溝通,最終達到用後天意指揮先天真意。
意為外在,屬於陽,真意為內有,歸於陰。相互溝通,陰陽相合。
2、不可用百會穴上領。既三點連線,不要用百會代替大椎。否則,可能出偏。雖然表面上功夫進展更速,卻離邪法不遠了。當然,若老師高明,能夠護理,也無不可。很多門派常講「頂頭懸」,對其認識,多為懸百會。這里可能有更好的法門,我不知道。對於讀我的書,幫助理解和修煉者,還是不用百會為好。時機發動,頂頭自然會懸。
3、不要強迫自己舌頭上接,既「搭鵲橋」。船到橋頭自然直,有了渡客,才需要船家。該接的時候,自然就接上了。否則,舌頭就松不下來,而且可能接錯了位置。不要瞎操心,無為而為,會有為你答理一切的。要真誠地崇敬和感謝上蒼,崇敬和感謝如果存在的造物主,他們恩賜我們的,精美的自己能夠管理治理自己。
4、三點連線向上領,是上樁過程中的一步。不能一直想像著,這將違背第一條要點。以後只是跳出自己,加一個觀照自己的意念後,就力求去掉意念。這時六祖惠能法師的「心無所住而生其心」,老子李耳的「能嬰兒否」,「來者不追,去者不留」,會幫助你的。
5、「前一後二」。飯前一小時,飯後兩小時;房事前一天,房事後兩天。不能站樁,這是古訓。由於一般練功者,不超過數十分鍾,尚不劇烈。「前半後一」可矣。
收功:做三次微深呼吸。呼氣時意想將全身的病濁之氣排出體外;吸氣時意想把自然界的精華之氣收進體內。然後張開眼睛,稍做散步,或作搖櫓功等基本功。
練功時間、次數、方向:時間因人而異,可長可短,初學者一般以20-30分鍾為宜。若連續百天站樁一、二小時以上,且不行房事,稱為「築基」。方向朝南。一曰早晚醒後睡前各一次為好。
上面談的是上樁下樁的方法,其實並不全面。雖然夠用,但還沒有涉及內在的變化過程,沒有涉及入靜守定的心法。「應景自然,物我兩忘」八字,確實是根本。但說的說了,聽的聽了,真正的過程,還是不甚了了。愚以為用為「中正,平衡,去對峙,等,忍,時,忘,無」來描述,比較細致。「中正、平衡」不消說了。最重要的是「去對峙」。什麼是對峙?對峙是相對加上執著。相對的好壞,松緊、大小、左右、有無等等,為進入無極態,自然要去掉。尤其要去掉前面的中正與否、平衡與否,因為這些本身都是後天強加的名相。一旦有了比較,心上就懸著計較,實在害人。而執著物象,尤其是執著於相對,更是要不得的。去不掉,就等。等不了,就忍。忍不住,*時間。到了一定火候時候,終於忘卻。無天無地,無我無它,無往無來,無始無終。這是我個人的心法,它永遠不涉及我現在到了幾階幾層、進步退步,我就是我。幾階幾層,是相對的東西,不破除,就一定會象毒蛇纏在心口,你喘不過氣來。
太極拳真正是中華數千年文明的結晶。可惜能真正體會個中真味的太少。一旦用心去練太極,就會發現太極不只是一項運動,而是生命的一部份。公園里大部份人練的與其說是太極,不如說是體操。太極拳其實質是「活樁」。正確的呼吸是進入真太極的鑰匙。靜樁時能進行正確的呼吸都已很不容易,更何況「活樁」。呼吸涉及肩胛骨、胸椎、肋骨、尾椎的牽連配合,稍一不慎,便會「緊張」。稍一「緊張」,便會「起意」。從表象上看,太極拳的關鍵在於「呼吸」是不錯的。
❿ 太極運氣功法動作和練法
“太極運氣法”屬動功,是以運氣為基礎,把 太極拳 的意識、動作、呼吸三者融為一體,以內外統一為其指導思想,以“動靜相兼,陰陽開合、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為基本要領。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運氣功法動作和練法。歡迎閱讀!
太極運氣功法動作和練法
一、起勢
身體要站好,然後將兩條腳並在一起,身體要放鬆。
兩臂自然放在大腿兩側,舌尖抵上齶;中指領勁,兩手平舉,掌心朝下,與肩同寬同高;然後,兩臂微外旋自然下落、胯前座掌。
二、左右分掌
兩手中指領勁,兩臂左右分開,向上提起(與身體成為一條直線),與肩同高,掌心朝下。
三、胸前合十
把兩只手放在胸前,靠在一起,手的掌心向下,右掌放在左手的上面。
四、翻掌
兩掌外旋弧形下落、往裡、往上旋轉,胸前向外翻出(兩手不離同時運動),掌心向上,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同高;松肩墜肘,以肘帶手,自然下落兩胯旁。
五、托掌
兩掌中指領勁向前、向上托起,與肩同寬、同高。
六、左右開掌
兩掌平托,左右展開,與肩同高,掌心向上,與身體成為一條直線。
七、屈臂握拳
身體肩膀自然的放鬆,然後將手臂稍微彎曲。
兩手外旋由掌變拳,移至太陽穴處,拳心朝里,拳眼朝上,拳面對著太陽穴。
八、轉拳
兩拳對准太陽穴內旋,使拳心向外,拳眼朝下。
九、展臂
接上式,兩拳內旋上托變掌,掌心朝上,十指相對,向頭頂托起;然後,再向左右弧形分開,自然下落,兩臂一線,與肩同高,掌心朝下。
十、屈臂握拳
松肩墜肘,兩臂自然彎曲,同時握拳,移至太陽穴處,拳心朝外,拳眼向下,拳面對著太陽穴。
十一、上托(托天)
接上式,兩拳內旋上托變掌,掌心向上,兩掌十指相對,向頭頂托起。
十二、旋臂落掌
兩臂外旋,松肩墜肘,以肘帶手,兩掌自然下落至小腹前。
十三、托掌轉腰
接上式,兩掌在小腹前右掌托左掌,拇指相對,先向左後轉腰,腰胯齊轉,目光隨腰向後望,反復數次;然後,托掌向右轉腰回望,反復數次。
十四、合抱折腰
上式動作結束後,兩掌在小腹前自然分開,松肩沉肘,十指相對,合抱於胸前;兩掌內旋,十指相對,掌心朝下,彎腰下按;兩掌合抱彎腰下按,反復數次。
十五、十字手
接上式,起身兩掌手腕交叉,掌心向內,合抱於胸前,左手在里,右手在外。
十六、上托下按
左掌內旋,掌心朝上,向頭頂托起;同時,右掌內旋,掌心朝下,向胯旁下按;然後,左掌外旋,松肩墜肘,以肘帶手,自然下落到胸前。
同時,右手外旋,上提到胸前,兩掌手腕相交,掌心朝內,左手在外,右手在內;接著右手內旋,掌心朝上,頭頂上托,左手內旋,掌心朝下,胯旁下按,要領與左式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向上托掌時,抬頭目送,上托、下按兩手對拉時,目光平視。兩手托掌、下按相互交替,反復數次即可。
十七、翻掌
上式結束,兩手腕相交於胸前,右手在外,左手在里,掌心朝內;兩掌外旋弧形下落、往裡、往上旋轉,胸前向外翻出(兩手不離同時旋轉),掌心向上,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同高;松肩墜肘,以肘帶手,自然下落兩胯旁。
十八、托掌
兩掌中指領勁向前、向上托起,,掌心朝上,與肩同寬、同高。
十九、按掌
兩臂內旋,掌心朝下,松肩墜肘,以肘帶手,兩掌自然下落,胯前座掌。
太極運氣法的鍛煉要領編輯
1、入靜。練功時,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都要求在入靜的狀態下進行,動作包括外形動作的“外功”和意識引導的“內功”。動靜相兼的入靜,指的是摒除雜念,處於無思無慮而又覺醒的一種特殊安靜的狀態,從而專心一致地貫徹練功的全部內容,而決不是迷迷糊糊、閉眼欲睡的狀態,也不是萬念俱息、寂然無物的境界。
2、放鬆。松和靜是相互協調的,先松而後靜,入靜又是放鬆的必要條件,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練功所要求的放鬆,首先是在意識指導下,四肢肌肉要放鬆,更主要的是思想精神上放鬆。只有經過長期認真的鍛煉,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身心全面放鬆。通過全身肌肉放鬆,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擴張,肌肉電位活動明顯降低,可以使交感神經興奮性減低,從中樞走向周圍的張力性沖動減少,副交感神經活動相對增強,因此對許多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3、下沉。下沉一定要在松、靜的基礎上進行,這樣意識才能引導氣血下降,達到上虛下實。上虛是指上體(臍以上)虛靈;下實是指下體(臍以下)充實。並要注意氣沉丹田,再進一步從丹田沉到湧泉。氣沉丹田是在松靜的基礎上,通過沉肩、含胸、斂腹、松腰、收胯等動作在意識的引導下,有機地聯系起來,以引導氣息下降為實現的,在意守丹田或湧泉時,會感到頭腦清醒;相反,意守上半身則有時會感到氣上沖,出現頭腦昏脹或胸悶等現象。患有慢性病,平時又缺乏鍛煉的病人,往往會出現頭重腳輕,步履不穩,或上盛下虛、心情容易沖動等情況。通過練功,即可獲得改善。
4、調息。古今的氣功都很重視內氣的鍛煉,調息是在意識引導下的一種呼吸 方法 ,結合練功的升、降、開、合,達到勻、細、深、長的呼吸,而吸短呼長更有利於治病。太極運氣法的呼吸強調不聲不滯,出入綿綿,若存右止、神氣相依。初始練功則先以自然呼吸為宜,隨著功夫的逐步深入,達到結合動作的逆腹式呼吸,並且強調意守“吸氣由丹田,呼氣歸湧泉”,這樣不但容易與入靜相配合,而且還可避免練功者腹圍增粗的弊病。
5、運氣。“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是太極運氣法鍛煉的一個特點,以心行氣是心為發令者,氣是奉命而行的“傳旗”;先意動而後形動,主要是將內存意識貫注於外部動作之中。練功時要把意念注於動作之中,而不要存想氣在體內如何運行,即是“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顯於外部動作的神態是內氣活動顯露於外的表現,所以內意和外神是一定要緊密配合,緊密配合以後就會有得氣感,只有經過實踐獲得“氣感”後,才會理解氣的存在。得氣感不可強求,如果強求則會使意氣兩者俱蒙其害。
6、協調。太極運氣法最終的目的,要求做到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緊密結合,達到練意、練氣、練身的目的。首先是呼吸與動作協調,然後在意識指導下,三者融為一體。初學時先注重姿勢,鍛煉一個時期然後注意意識引導,這樣可以做到先由外帶內,然後再由內帶外。太極運氣法動作比較簡單,容易在短時期內做到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