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常用的給葯途徑有哪些
不同的給葯途徑能影響葯物的吸收速度,因而也影響葯物作用的快慢。個別葯物也因給葯途徑不同,甚至影響葯物作用的大小。鴨由於個體小,大都集約化飼養,其給葯方法不同於其他動物,因此,要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給葯途徑。
(1)常用的給葯方法①經口給葯:此法適用於鴨群體小,在病重時不食不飲,必須逐只經口投葯,此法是用注射器或合適的膠管直接注入嗉囊。雖然操作費工費時,但劑量准確,效果可靠。
②注射給葯:葯物通過皮下、肌內和靜脈注射進入體內,其優點是劑量准確,效果可靠,常用於緊急治療。
③吸入給葯:氣體或揮發性葯物以及氣霧劑可用此法。其特點是作用快而短暫,且給葯方法簡便。此法常用於某些呼吸道疾病和大規模養鴨場氣霧免疫。
④體表用葯:主要是發揮葯物的局部作用,以治療皮膚損傷或消滅體表寄生蟲等。
⑤飲水給葯及混飼給葯:在集約化養鴨場,用於群體防治疾病時,飲水給葯及混飼給葯是常用的給葯方法。(2)注意事項①針對性用葯:不同疾病,用葯不一樣,要針對性地選擇葯物,不可濫用,否則會產生抗葯性。
②用葯拌料時混合要均勻:這樣才能使所有鴨吃到大致相等的葯物,防止個別鴨超量中毒。
③選擇適宜的劑量:劑量小,療效不可靠,且易導致耐葯菌株的產生;劑量大,既造成浪費,又會產生毒副反應和葯物殘留。
④合理的療程:一般3~5天為一療程,用葯時間過短,起不到徹底殺滅病菌的作用,用葯時間過長,同樣會造成浪費和殘留。
⑤注意休葯期:根據葯物殘留特性,在屠宰前要有足夠的時間停葯,以免葯物殘留於肉食品內。
2. 最常用的給葯方法是
最常用的給葯方式是口服給葯,口服給葯最安全也最方便,但口服給葯屬於血管外給葯需要一個吸收的過程不適合重大疾病的治療
3. 臨床上同一葯物在採取不同的給葯途徑時,為什麼應用的劑量也不同..
不同的治療目的選擇合理葯物。相對劑型因素較復雜,涉及到葯物化學、物理化學、葯劑學、生物葯劑學等學科,臨床醫生和護士葯學背景不足,目前臨床用葯涉及葯物劑型問題較多,醫療機構對劑型因素與合理用葯關系缺乏足夠重視。劑
型因素已成為醫院葯學和臨床葯學研究的一個「盲點」。【1】
合理的葯物劑型及給
葯途徑的選擇是保證和提高葯物療效的重要因素,本文就目前新劑型在給葯途徑上的合理應用進行分析。
1給葯途徑選擇的基本原則 1.1根據臨床治療的需要選擇。
臨床疾病種類繁多,為了適應治療疾病的性質、治療的方式、病人的年齡和疾病狀態,針對疾病的種類和特點,確定合適的給葯途徑和相應的劑型。諸如:患嚴重心、肺疾病和腎功能不良者,不宜靜滴,以免加重心肺的負擔。非用不可時應使葯液呈小滴,滴速要慢,同時密切觀察心、肺、腎功能。
嬰幼兒期吞咽能力差,肌內注射可因局部血液循環不足而影響葯物吸收,故常用靜脈滴注,老人、嬰兒、搶救危重、急症患者、昏迷患者等,為更好地發揮或增加葯物的療效,加速或延緩葯物的作用,增加葯物對某些系統的靶向性、靶組織的滯留性、組織細胞的滲透性等,可選用適宜的賦形劑和新技術制備成新劑型。
抗病毒葯利巴韋林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濃度大多高於血葯濃度,用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病毒性肺炎與支氣管炎時,考慮該葯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好的選擇是氣霧吸入,此用法必須嚴格按照給葯說明中所述氣霧發生器和給葯方法進行。
如硝酸甘油選擇上,葯膜在體內起效時間比片劑快三倍;有一些葯物肌內注射後吸收緩慢而不完全,如:西地泮、苯妥英鈉、地高辛、奎尼丁等葯物肌內注射的吸收並不比口服好。
1.2根據葯物理化性質和生物學特點選擇
葯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為葯物在劑型的制備中葯用輔料的應用配伍提供依據。葯用輔料可溶解、混懸、增稠、稀釋、乳化、穩定、保護、著色、矯味或改觀葯物使之形成有效而適宜的葯物制劑。生物葯劑學認為葯物的分布與療效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同時亦與葯物在組織內的蓄積及副作用有關。如生物黏附給葯
系統(bioadhesive drug delivery system,BDDS)是現代給葯劑型中的一個新分枝,按制劑作用於人體組織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黏附制劑、鼻腔黏附制劑、胃腸道口服黏附制劑、眼部黏附制劑、子宮及陰道黏附制劑、直腸黏附制劑等多種
劑型。
【2】
不同給葯途徑可以影響葯物吸收的量和速度,吸收速度快慢比較如下:靜脈
注射﹥吸入注射﹥肌內注射﹥皮下注射﹥直腸黏膜﹥口服﹥皮膚。【3】
1.3根據臨床用葯的安全性選擇
口服是較安全、方便和經濟的用葯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葯物口服
吸收後,可經胃腸道吸收而作用於全身,或滯留在胃腸道作用於胃腸局部。但遇到以下情形時不宜採用:①患者昏迷不醒或不能吞咽;②因胃腸有病,不能吸收;③由於葯物本身的性質,不易在胃腸道吸收或能被胃腸的酸鹼性、酶所破壞(如胰島素、青黴素等);④口服不能達到葯物的特定作用(如口服硫酸鎂只能起瀉下作用,如需發揮鎮靜作用必須注射)。在上述情況下都必須採用其他給葯方法。
【4】
嬰幼兒期口服時以糖漿劑為宜;周歲以上兒童以咀嚼片為宜,咀嚼片劑量准
確、有利於吸收;兒童還可選擇沖劑、滴劑、散劑、膠囊劑、混懸劑在使用前充分搖勻。
1.4根據患者用葯順應性的選擇
葯物治療的依從性是指患者對醫生開具的葯物應用的服從程度,也是葯物發揮療效的重要保證,不好的依從性會導致疾病的急劇惡化甚至死亡,也增加了醫療臨護的費用。據報道每日用葯一次,依從性達75%、每日用葯二、三次、四次,依從性分別為70%、52%和42%。從療程上,三天為一療程,依從性為51%,
六天、七天為一療程,依從性分別為30%和20%。【5】
葯物的口味、復雜的治療方案和使用方法、用葯種類多和頻率高以及葯物的療效和葯物不良反應等也影響治療依從性。而長效緩釋劑型、泡騰片、分散片、口腔崩解片等便於老人、兒童、可提高順應性。透皮吸收給葯制劑(TDDS)局部用葯全身起效作用,臨床順應性較好。非注射途徑的給葯系統有益於增加病人的順應性(compliance)。非注射途徑的給葯方式包括鼻腔、口服、直腸、口腔、透皮和肺部給葯,然而口服給葯還是最受歡迎的給葯途徑。
2常用葯物劑型的正確使用 葯物的劑型各有特點,正確的使用關繫到葯物療效
的充分發揮,因此在選擇使用時應了解葯物劑型的特性。
2.1經胃腸道給葯劑型 指葯物制劑經口服用後進入胃腸道,起局部或經吸收而發揮全身作用的劑型。 2.1.1不能壓碎,非嚼碎不可
緩釋片的外觀與普通片劑相似,但在葯片外包有一層半透膜。口服後,胃液可通過半透膜進入片內溶解部分葯物,形成一定的滲透壓,使飽和葯物溶液通過膜上的微孔,在一定的時間內非恆速地緩慢排出,待葯物釋放完畢,外殼即被排出體外。控釋片指將葯物置入一種合成的優質惰性聚合物中,口服後,葯物按要求緩慢恆速或接近恆速地釋放,葯物釋放完畢,聚合物隨之溶化排出體外。服用時,不能壓碎,否則影響葯物療效,造成刺激,引起惡心、嘔吐等,或失去腸溶或控釋效果。
控釋片劑分可分與不可分兩種,如:布洛芬緩釋膠囊內按一定比例組成非等速釋放的葯物顆粒(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使葯物間斷釋放,從而持久地保持有效濃度,若把葯物從膠囊倒出來服用,很難保證葯物原來的配比,勢必會影響葯物的緩釋效果。
緩釋微丸是可按所需劑量分開服用,如美托洛爾緩釋片採用多單位微囊系統,由數百至數千個直徑約0.5㎜或更小的球型微囊組成,每個微囊均為獨立的恆速釋放單位。製成緩釋微丸的葯還有鹽酸阿比朵爾,鹽酸青藤鹼,氧氟沙星。在應用中要注意到是否微丸制劑。
有一部分葯片依其所對病作用非嚼碎不可,如復方胃舒平、氫氧化鋁片、膠體次枸櫞酸鉍片,嚼碎後進入胃中很快在胃壁上形成一層保護膜,從而減輕胃內容物對胃壁潰瘍的刺激;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發作時取硝酸甘油片嚼碎含於舌下,才能迅速緩解心絞痛症狀;高血壓患者在血壓突然增高[舒張壓達13.33kPa(100mmHg)以上時,立即取一片硝苯地平片嚼碎舌下含化,則能起到速效降壓作用,從而避免血壓過高可能帶來的危險。另外有些葯物的劑型為咀嚼片(孟魯司特咀嚼片、鋁鎂加咀嚼片、西咪替丁咀嚼片 鹽酸西替利嗪咀嚼片),更
需要咀嚼細碎後而發揮作用。【6】
2.1.2無需用水與需加水服用
無需用水口腔崩解片:遇到唾液就能在口腔內迅速溶解,服用方便。特別
適合兒童、吞咽困難者和長期卧床的老人。現在用於臨床常用有琥乙紅黴素口腔崩解片,對乙醯氨基酚口腔崩解片。
需加水服用有:①分散片一種速效制劑,它在水中可以迅速崩解形成均勻混懸液,服用方便、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臨床上有阿莫西林分散片 頭孢拉定分散片 血塞通分散片。 ②泡騰片:特點遇水可產生大量氣泡,很快溶解為澄明液體,服用方便、可口,劑量准確,吸收良好。適宜兒童、老年人和不易吞服葯物的人使用。臨床常用維生素C泡騰片、替硝唑陰道泡騰片、阿司匹林泡騰片。③胃內滯留緩釋片(Gastric relenting-floating tablets)是根椐流體動力學平衡原理,口服後可以漂浮於胃液之上的一種緩釋制劑,其在胃內滯留時間長達7~8小時,但它需要相當的胃液才能使制劑起漂並發揮療效,可在服葯同時服200~250ml的水,增加胃液體積。臨床常用環丙沙星,當歸多糖鐵胃內漂浮緩釋片。
2.2非經胃腸道給葯劑型
2.2.1注射給葯劑型:靜脈給葯常常會遇到稀釋濃度的問題,例如長春西汀注射液靜脈滴注時必須稀釋成0.06mg/ml,否則會出現溶血可能性;克林黴素靜脈滴注時必須稀釋成0.6mg/ml;更昔洛韋10mg靜脈滴注時需用500 ml溶液稀釋,阿奇黴素注射液最終濃度為1.0~2.0mg/ml靜脈滴注。另一容易被忽略的是容器給物帶來的影響,如硝酸甘油靜脈注射時不可用聚氯乙烯(PVC)塑料容器,因為硝酸甘油可吸附在聚氯乙烯(PVC)上。
2.2.2呼吸道給葯劑型:用於肺部給葯新劑型有吸入的納米粒、多孔納米粒集合體粒子、微球、大多孔粒子和脂質體等肺部緩控釋劑型,具有緩控釋劑型可延長葯物作用時間、減少服葯頻率、提高患者順應性特點。吸入葯物劑型主要有定量壓力氣霧劑(metered dose inhaler,MDI)和乾粉吸入劑(dry power inhaler,DPI),其代表葯物分別為布地奈德粉吸入劑和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值得提出注意是:專業技術人員要指導患者正確掌握使用方法,避免葯物末能吸入或造成葯物的浪費。臨床常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
2.2.3皮膚給葯劑型 經皮給葯系統(TDDSs)能促進具治療量的葯物透過皮膚,進入體循環發揮系統作用。理想的經皮給葯系統是,葯物滲透入皮膚後,能夠進入血液而不在皮下蓄積。選擇部位應按說明書中推薦的部位並在該范圍內不
同位置輪換,以保證每次用葯獲得正常的滲透率和避免皮膚刺激性。TDDSs應用於清潔、乾燥的皮膚,幾乎無毛發,不油膩,不易受刺激,不發炎,不擦破或結
硬塊部位。TDDSs不可切割(如需要降低劑量),因為這會破壞系統的完整性。
【7】
3根據臨床經驗劑型的特殊用法:氯化鉀注射劑口服用於補鉀,林可黴素滴眼劑用於滴鼻用於消炎,止瀉葯思密達可直接塗於口腔,治療口腔潰瘍。牙周病治療可用多種劑型來治療,主要方法是將葯物物制劑直接置於牙周局部,使其在病患部位直接釋葯。目前主要有四環素纖維葯線(Actisite)、多西環素凝膠注射劑(Atridox)、米諾環素軟膏注射劑、米諾環素微球注射劑(Arestin)、甲硝唑凝膠注射劑(Elyzol)、甲硝唑棒劑(牙康)、牙周病治療還包括含漱液、沖洗劑、塗布劑及膜劑等【8】。
隨著醫葯科學事業的飛速發展臨床治療葯物品種越來越多,但臨床葯物治療水平在某些方面並沒有隨著葯物品種的增加而大有提高。以患者為中心,與醫生、護士合作,加強用葯的每個環節管理、協助臨床搞好合理用葯,使醫院合理用葯水平進一步提高。因此了解葯物劑型及給葯途徑才能制定合理的給葯方案,提高臨床用葯水平,促進安全用葯、合理用葯。
參考文獻:
[1]丁玉峰 論臨床劑型因素與合理用葯(J)醫葯導報 2007 26(5):447-450 [2]劉娜 林華慶 生物黏附給葯新劑型的發展近況 中國葯師(J)2007,(10)11:1133~1134
[3]國家基本葯物處方集編委會, 國家基本葯物處方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6
[4]中國執業葯師協會 全國執業葯師繼續教育教材(J)北京: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06,92
[5]李天媛 淺談兒童的合理用葯 葯學與臨床研究(J) 2007,15(1): 63~64 [6]中國執業葯師協會 全國執業葯師繼續教育教材(J)北京: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06,95
[7](美)Ansel, (美)Allen, (美)Popovich著,江志強譯 葯物劑型和給葯體系(M),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3:289~300
[8] 趙炎龍 包泳初 陳慶華 牙周病局部治療葯物及其新制劑臨床應用進展(J) 世界臨床葯物 2009 30(6) 370—373 2
4. 小兒有哪些常見的給葯方法最重要的是哪種詳細點,追加獎勵,急
靜脈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鼻飼、霧化吸入、葯粉吸入、直腸灌注、經皮滲透、口服噴霧劑、鼻腔噴霧劑、口腔內噴粉劑、各種外用的葯膏、葯水、葯粉等。對於兒科來說最常見和最重要的是靜脈注射和口服,還有霧化等。其實常見和重要與科室有關,每個科室均有各科的常見和最重要的給葯方法。
5. 膜劑的給葯途徑不包括
這個我知道!
①外用給葯。比如說皮炎平、膚輕松等葯品,只需直接將葯物塗抹在皮膚上即可。外用給葯最安全,風險最小。因為葯物外用時不經人體內臟器官吸收、不接觸血液,只要塗於皮膚表面就可以達到治療作用;此外,葯物外用時即使用量超過規定量也不會有很嚴重的後果。當然安全性大並不是說一點風險都沒有,比如一般的皮膚外用葯都為激素類,長期使用會產生依賴性,對整個機體都有不良的後果。(這里所說的外用給葯並不包括粘膜創傷給葯,粘膜創傷給葯是指人體大面積燒傷、或者皮膚外表皮已經損傷的給葯方式。)
②口服給葯。最常用的給葯方法,適用於大多數葯物和病人,安全性僅次於外用給葯。口服給葯的風險主要在於:葯物本身都有其不良反應,並且不良反應因人而異,可能服用同一種葯物,大家都沒事,某個人卻出現了嚴重的過敏反應;葯物必須按照規定的用量服用,一旦超過了規定量,就可能會出現各種不良的後果,不如安眠葯服用過多就很可能導致死亡;有些葯物單獨使用時很安全,但一起使用時卻會出現一些人體不良反應,而這恰恰是消費者不太了解的東西,必須由葯師進行提醒。
③注射給葯。包括常見的扎屁針、打滴流、皮下注射(注射部位為上臂及骨外側)和靜脈推注(直接用注射器將葯物快速推入靜脈內)。注射給葯是所有給葯途徑中安全性最低、風險最大的給葯方式。注射給葯的風險在於一次性給葯量過大、形成局部過高的葯物濃度,而且葯物直接接觸血液或者人體內臟器官,比較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有一定的危險性。使用注射給葯時一定要有醫師、葯師在旁邊觀察,一旦出現不良症狀(如頭暈、惡心、身體發抖等),應立即停止用葯,必要時還需進行搶救。
各種給葯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消費者可以根據其病情和葯物特點在臨床醫師或葯師的指導下進行選擇。
有幫助的話希望你支持我一下!
6. 名詞解釋臨床最佳給葯方案
臨床給葯方案設計
一 、 給葯方案(dosage regiman)的定義:
為達到合理用葯而為治療提供葯物劑量和給葯間隔的一種計劃表。
臨床最佳給葯方案
二 、基本要求:保證血葯濃度在治療窗(MEC~MTC)之內。
三 、設計給葯方案應考慮的因素
1 葯物的葯效學性質;
2 葯物的葯動學性質;
3 患者的生理及病理因素;
4 其它:如合並用葯,病人依從性,某些外源性物質(如煙,酒)等。
四 、給葯方案制定的一般步驟
1 確定期望的血葯濃度
(1)查閱文獻: MEC ,MTC
(2)臨床觀察最佳療效值:Ceff
2 確定必要的參數
(1)文獻參數
(2)個體參數
3 確定模型;盡可能簡化
4 計算
(1)給葯間隔
(2)給葯劑量
第二節 治療葯物監測與個體化給葯
一、血葯濃度與葯理作用
(一)大多數葯物的血葯濃度可以作為反映葯效的—個客觀指標。
如地高辛其有效血葯濃度0.8~1.7ng/ml,超過1.7ng/ml時則可出現心率失常的毒性反應,安全范圍比較窄。
例如:保泰松在兔與人的抗炎作用中,有效劑量各為300mg/kg及5~10mg/kg,相差達幾十倍,但有效血葯濃度都在100~150ug/ml之間。
又如:苯妥英鈉在大部分患者抗驚厥和抗心率失常的有效血葯濃度在10~20ug/ml之間,隨著血葯濃度的升高,毒性反應增大;在血葯濃度達20~30 ug/ml時出現眼球震顫;達30~40ug/ml時出現運動失調;超過40ug/ml即可出現精神異常。
水楊酸在不同的的血葯濃度下,可表現出不同的葯理作用。當血葯濃度為
50 ~100ug/ml 鎮痛作用
>250ug/ml 抗風濕作用
350~400ug/ml 抗炎作用
(二) 影響血葯濃度的因素
1 生理因素(Physiological Factors)
(1)年齡(age)
(2)性別(male or female)
(3)種族(民族);
(4)肥胖(fat);
(5)遺傳(heritage):機體的血漿蛋白水平及葯物代謝酶的差異等。
2 病理因素(Pathological Factors)
肝功能損害(hepatic injury)
腎功能損害(renal injury)
心臟疾患(heart disease)
胃腸疾患(gastric disease)
3 葯物因素(Drug Factors)
制劑因素(preparation factor)
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
影響的結果(The Result)
不同病人接受相同的常規劑量後,有的病人達不到療效,也有的病人已出現了毒性反應(即產生了個體差異)。
長期以來醫生們一直希望能實現給葯方案個體化,這一願望可以通過TDM幫助實現。TDM越來越多的改變著按常規劑量給葯的傳統做法。
二、治療葯物監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基本理論
(一)TDM的定義 :TDM是以葯動學和葯效學基礎理論為指導,藉助先進的分析技術與電子計算機手段,通過測定患者的血液或其它體液中的葯物濃度,探討臨床用葯過程中人體對葯物的體內過程的影響。
(二)TDM的核心:給葯方案個體化。
(三)TDM的目的:提高療效及避免發生毒副反應,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四) TDM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1 臨床葯理學:理論基礎
2 血葯濃度分析技術:建立准確,精密,靈敏的血葯濃度或其他體液濃度的測定方法, 這是治療葯物監測的前提。
常用的方法有
(1) 高效液相色譜法( HPLC法):
優點:
可測定大部分葯品, 且干擾小,還可測定代謝物。
在新葯研究中又不需要免疫試劑盒,價格相對便宜。
缺點:
(2) 熒光偏振免疫法(FPLA):有專用設備即TDX快速血葯濃度測定儀。
TDx的優缺點:
快速方便
微量准確
費用昂貴,使用受限
(3) 酶免疫(EMIA)法等。
其中以高效液相色增法與熒光偏振免疫法為常用。
總結 進行TDM的必要條件
1 血葯濃度與葯效關系密切的葯物;(平行關系)
2 有效治療濃度范圍已經確定的葯物。
3 TDM實驗室的建立;
4 專業人員;
三、 需進行TDM的葯物
1 治療指數低、毒性反應強的葯物;
2 具有非線性動力學特性的葯物;
3 葯物的毒性反應與疾病的症狀難以區分的葯物;
4 用於防治—些慢性疾病發作的葯物。
5 個體差異大,具有遺傳種族差異的葯物。
6 有效血葯濃度隨治療目的不同的葯物。
4 確定合並用葯的原則;
5 醫療事故的鑒定依據。
四 、 哪些情況下需要進行TDM
1.治療如果失敗會帶來嚴重後果時;
2.病人的肝腎功能損傷時;
3.在個別情況下確定病人是否按醫囑服葯;
4.提供治療上的醫學法律依據。
5. 合並用葯。
五、 TDM在給葯方案個體化中的應用
Page 291 1~9
六、 TDM的意義
1 指導臨床安全有效用葯
下表列出6例患者慶大黴素血葯濃度監測結果,測定方法是用TDX儀,6份血樣同次操作。
Cmax是在給葯後1小時測定,而Cmin是下次給葯前測定,結果如下:
表 六例患者慶大黴素血葯濃度監測結果
慶大黴素有效血葯濃度為11~8mg/L,要求Cmax<12mg/L,Cmin〈2mg/L。
第1例系停葯後1天測得,故未能檢出,第六例Cmax為6.5mg/L,但Cmin卻高達4.8mg/L,這將會帶來嚴重毒副反應,其原因是兩次給葯間隔時間太短,故立即進行調整,避免了嚴重不良後果。
2 臨床診斷的輔助手段
在治療過程中,有時病人症狀增多,是病情加重還是葯物中毒需診斷清楚,否則帶來嚴重的效果。
病例:某癲癇病人.連續服用苯妥英鈉,發作仍不能控制,出現共濟失調、醉漢狀步態、雙手有意向性震顫、視力模糊、語言不清、牙齦增生明顯等諸多症狀,此時是繼續服用苯妥英鈉還是苯妥英鈉中毒,需迅速作出決擇。
經采血用TDx熒光偏振免疫分析監測.患者苯妥英鈉血葯濃度>40mg/L.正常治療范圍應為10~20mg/L,故患者確系苯妥英鈉中毒。
於是停服苯妥英鈉,後症狀緩解,3d後測定血葯濃度6.4mg/L,未再發生癲癇。這說明在用葯過程中進行監測是非常必要的。
3 葯物急性過量中毒的診斷
TDM能及時准確對中毒物進行定性與定量監測,有針對性地採取救治措施,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病例報道:某醫院有一患者吞服大量安眠葯.但具體葯名不詳,患者意識不清,聽診兩肺無呼吸音,雙瞳放大,立即採取救治措施,入院時即采血用HPLC法以多種安眠葯為外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速可眠呈陽性反應,血葯濃度高達34mg/L,進行血透析,再次採取血進行HPLC監測,速可眠血濃下降至11.5mg/L.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次日神志恢復,經支持療法,四日後痊癒出院。
臨床給葯方案設計
一 、 給葯方案(dosage regiman)的定義:
為達到合理用葯而為治療提供葯物劑量和給葯間隔的一種計劃表。
臨床最佳給葯方案
二 、基本要求:保證血葯濃度在治療窗(MEC~MTC)之內。
三 、設計給葯方案應考慮的因素
1 葯物的葯效學性質;
2 葯物的葯動學性質;
3 患者的生理及病理因素;
4 其它:如合並用葯,病人依從性,某些外源性物質(如煙,酒)等。
四 、給葯方案制定的一般步驟
1 確定期望的血葯濃度
(1)查閱文獻: MEC ,MTC
(2)臨床觀察最佳療效值:Ceff
2 確定必要的參數
(1)文獻參數
(2)個體參數
3 確定模型;盡可能簡化
4 計算
(1)給葯間隔
(2)給葯劑量
第二節 治療葯物監測與個體化給葯
一、血葯濃度與葯理作用
(一)大多數葯物的血葯濃度可以作為反映葯效的—個客觀指標。
如地高辛其有效血葯濃度0.8~1.7ng/ml,超過1.7ng/ml時則可出現心率失常的毒性反應,安全范圍比較窄。
例如:保泰松在兔與人的抗炎作用中,有效劑量各為300mg/kg及5~10mg/kg,相差達幾十倍,但有效血葯濃度都在100~150ug/ml之間。
又如:苯妥英鈉在大部分患者抗驚厥和抗心率失常的有效血葯濃度在10~20ug/ml之間,隨著血葯濃度的升高,毒性反應增大;在血葯濃度達20~30 ug/ml時出現眼球震顫;達30~40ug/ml時出現運動失調;超過40ug/ml即可出現精神異常。
水楊酸在不同的的血葯濃度下,可表現出不同的葯理作用。當血葯濃度為
50 ~100ug/ml 鎮痛作用
>250ug/ml 抗風濕作用
350~400ug/ml 抗炎作用
(二) 影響血葯濃度的因素
1 生理因素(Physiological Factors)
(1)年齡(age)
(2)性別(male or female)
(3)種族(民族);
(4)肥胖(fat);
(5)遺傳(heritage):機體的血漿蛋白水平及葯物代謝酶的差異等。
2 病理因素(Pathological Factors)
肝功能損害(hepatic injury)
腎功能損害(renal injury)
心臟疾患(heart disease)
胃腸疾患(gastric disease)
3 葯物因素(Drug Factors)
制劑因素(preparation factor)
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
影響的結果(The Result)
不同病人接受相同的常規劑量後,有的病人達不到療效,也有的病人已出現了毒性反應(即產生了個體差異)。
長期以來醫生們一直希望能實現給葯方案個體化,這一願望可以通過TDM幫助實現。TDM越來越多的改變著按常規劑量給葯的傳統做法。
二、治療葯物監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基本理論
(一)TDM的定義 :TDM是以葯動學和葯效學基礎理論為指導,藉助先進的分析技術與電子計算機手段,通過測定患者的血液或其它體液中的葯物濃度,探討臨床用葯過程中人體對葯物的體內過程的影響。
(二)TDM的核心:給葯方案個體化。
(三)TDM的目的:提高療效及避免發生毒副反應,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四) TDM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1 臨床葯理學:理論基礎
2 血葯濃度分析技術:建立准確,精密,靈敏的血葯濃度或其他體液濃度的測定方法, 這是治療葯物監測的前提。
常用的方法有
(1) 高效液相色譜法( HPLC法):
優點:
可測定大部分葯品, 且干擾小,還可測定代謝物。
在新葯研究中又不需要免疫試劑盒,價格相對便宜。
缺點:
(2) 熒光偏振免疫法(FPLA):有專用設備即TDX快速血葯濃度測定儀。
TDx的優缺點:
快速方便
微量准確
費用昂貴,使用受限
(3) 酶免疫(EMIA)法等。
其中以高效液相色增法與熒光偏振免疫法為常用。
總結 進行TDM的必要條件
1 血葯濃度與葯效關系密切的葯物;(平行關系)
2 有效治療濃度范圍已經確定的葯物。
3 TDM實驗室的建立;
4 專業人員;
三、 需進行TDM的葯物
1 治療指數低、毒性反應強的葯物;
2 具有非線性動力學特性的葯物;
3 葯物的毒性反應與疾病的症狀難以區分的葯物;
4 用於防治—些慢性疾病發作的葯物。
5 個體差異大,具有遺傳種族差異的葯物。
6 有效血葯濃度隨治療目的不同的葯物。
4 確定合並用葯的原則;
5 醫療事故的鑒定依據。
四 、 哪些情況下需要進行TDM
1.治療如果失敗會帶來嚴重後果時;
2.病人的肝腎功能損傷時;
3.在個別情況下確定病人是否按醫囑服葯;
4.提供治療上的醫學法律依據。
5. 合並用葯。
五、 TDM在給葯方案個體化中的應用
Page 291 1~9
六、 TDM的意義
1 指導臨床安全有效用葯
下表列出6例患者慶大黴素血葯濃度監測結果,測定方法是用TDX儀,6份血樣同次操作。
Cmax是在給葯後1小時測定,而Cmin是下次給葯前測定,結果如下:
表 六例患者慶大黴素血葯濃度監測結果
慶大黴素有效血葯濃度為11~8mg/L,要求Cmax<12mg/L,Cmin〈2mg/L。
第1例系停葯後1天測得,故未能檢出,第六例Cmax為6.5mg/L,但Cmin卻高達4.8mg/L,這將會帶來嚴重毒副反應,其原因是兩次給葯間隔時間太短,故立即進行調整,避免了嚴重不良後果。
2 臨床診斷的輔助手段
在治療過程中,有時病人症狀增多,是病情加重還是葯物中毒需診斷清楚,否則帶來嚴重的效果。
病例:某癲癇病人.連續服用苯妥英鈉,發作仍不能控制,出現共濟失調、醉漢狀步態、雙手有意向性震顫、視力模糊、語言不清、牙齦增生明顯等諸多症狀,此時是繼續服用苯妥英鈉還是苯妥英鈉中毒,需迅速作出決擇。
經采血用TDx熒光偏振免疫分析監測.患者苯妥英鈉血葯濃度>40mg/L.正常治療范圍應為10~20mg/L,故患者確系苯妥英鈉中毒。
於是停服苯妥英鈉,後症狀緩解,3d後測定血葯濃度6.4mg/L,未再發生癲癇。這說明在用葯過程中進行監測是非常必要的。
3 葯物急性過量中毒的診斷
TDM能及時准確對中毒物進行定性與定量監測,有針對性地採取救治措施,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病例報道:某醫院有一患者吞服大量安眠葯.但具體葯名不詳,患者意識不清,聽診兩肺無呼吸音,雙瞳放大,立即採取救治措施,入院時即采血用HPLC法以多種安眠葯為外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速可眠呈陽性反應,血葯濃度高達34mg/L,進行血透析,再次採取血進行HPLC監測,速可眠血濃下降至11.5mg/L.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次日神志恢復,經支持療法,四日後痊癒出院。
7. 護士在工作中應遵循哪些給葯原則
護士在工作中應遵循給葯途徑選擇的基本原則:
1、根據臨床治療的需要選擇:為適應繁多的疾病種類,根據疾病的性質和特點以及患者的年齡和疾病狀態,明確在醫院用還是家庭用,用於何種經濟狀況的人群等因素來確定合適的給葯途徑和相應的劑型。
2、根據葯物理化性質和生物學特點選擇:葯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為葯物在劑型的制備中葯用輔料的應用配伍提供依據。葯用輔料可溶解、混懸、增稠、稀釋、乳化、穩定、保護、著色、矯味或改觀葯物使之形成有效而適宜的葯物制劑。
3、根據臨床用葯的安全性選擇:口服是較安全、方便和經濟的用葯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4、根據患者用葯依從性的選擇:葯物治療的依從性是指患者對醫生開具的葯物應用的服從程度,也是葯物發揮療效的重要保證,不好的依從性會導致疾病的急劇惡化甚至死亡,也增加了醫療臨護的費用。
5、注射給葯原則是施行一切注射術必須遵循的原則: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及針頭;選擇合適的注射部位;排盡空氣;檢查回血;掌握無痛技術;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預防交叉感染。
(7)臨床最常用的給葯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護士在工作中常用的給葯途徑:
1、靜脈注射:靜脈注射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給予方式之一,其具有起效快的特點但是也存在著長時間的輸液造成的靜脈炎、肺動脈炎等並發症的發生還有可能導致體內的菌群失調。
2、注射用葯:注射用葯也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給葯方式。因其具有劑量准確、葯效迅速的特點。
3、口服給葯:一般口服給葯的產品性狀較為穩定且方便。但缺點是起效較慢,部分葯物會受到胃酸等作用破壞葯效。
4、舌下給葯:舌下給葯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特點。如米索前列醇在產婦中的應用。其可在產婦娩出胎兒後通過舌下含服葯片的形式達到防治產後出血的目的。
8. 常用給葯途徑有哪些注意事項是什麼
不同的給葯途徑能影響葯物的吸收速度,因而也影響葯物作用的快慢。個別葯物也因給葯途徑不同,甚至影響葯物作用的大小。鴨由於個體小,大都集約化飼養,其給葯方法不同於其他動物,因此,要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給葯途徑。
(1)常用的給葯方法①經口給葯:此法適用於鴨群體小,在病重時不食不飲,必須逐只經口投葯,此法是用注射器或合適的膠管直接注入嗉囊。雖然操作費工費時,但劑量准確,效果可靠。
②注射給葯:葯物通過皮下、肌內和靜脈注射進入體內,其優點是劑量准確,效果可靠,常用於緊急治療。
③吸入給葯:氣體或揮發性葯物以及氣霧劑可用此法。其特點是作用快而短暫,且給葯方法簡便。此法常用於某些呼吸道疾病和大規模養鴨場氣霧免疫。
④體表用葯:主要是發揮葯物的局部作用,以治療皮膚損傷或消滅體表寄生蟲等。
⑤飲水給葯及混飼給葯:在集約化養鴨場,用於群體防治疾病時,飲水給葯及混飼給葯是常用的給葯方法。(2)注意事項①針對性用葯:不同疾病,用葯不一樣,要針對性地選擇葯物,不可濫用,否則會產生抗葯性。
②用葯拌料時混合要均勻:這樣才能使所有鴨吃到大致相等的葯物,防止個別鴨超量中毒。
③選擇適宜的劑量:劑量小,療效不可靠,且易導致耐葯菌株的產生;劑量大,既造成浪費,又會產生毒副反應和葯物殘留。
④合理的療程:一般3~5天為一療程,用葯時間過短,起不到徹底殺滅病菌的作用,用葯時間過長,同樣會造成浪費和殘留。
⑤注意休葯期:根據葯物殘留特性,在屠宰前要有足夠的時間停葯,以免葯物殘留於肉食品內。
9. 常用的給葯途徑有哪些
不同的給葯途徑能影響葯物的吸收速度,因而也影響葯物作用的快慢。個別葯物也因給葯途徑不同,甚至影響葯物作用的大小。鴨由於個體小,大都集約化飼養,其給葯方法不同於其他動物,因此,要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給葯途徑。
(1)常用的給葯方法①經口給葯:此法適用於鴨群體小,在病重時不食不飲,必須逐只經口投葯,此法是用注射器或合適的膠管直接注入嗉囊。雖然操作費工費時,但劑量准確,效果可靠。
②注射給葯:葯物通過皮下、肌內和靜脈注射進入體內,其優點是劑量准確,效果可靠,常用於緊急治療。
③吸入給葯:氣體或揮發性葯物以及氣霧劑可用此法。其特點是作用快而短暫,且給葯方法簡便。此法常用於某些呼吸道疾病和大規模養鴨場氣霧免疫。
④體表用葯:主要是發揮葯物的局部作用,以治療皮膚損傷或消滅體表寄生蟲等。
⑤飲水給葯及混飼給葯:在集約化養鴨場,用於群體防治疾病時,飲水給葯及混飼給葯是常用的給葯方法。(2)注意事項①針對性用葯:不同疾病,用葯不一樣,要針對性地選擇葯物,不可濫用,否則會產生抗葯性。
②用葯拌料時混合要均勻:這樣才能使所有鴨吃到大致相等的葯物,防止個別鴨超量中毒。
③選擇適宜的劑量:劑量小,療效不可靠,且易導致耐葯菌株的產生;劑量大,既造成浪費,又會產生毒副反應和葯物殘留。
④合理的療程:一般3~5天為一療程,用葯時間過短,起不到徹底殺滅病菌的作用,用葯時間過長,同樣會造成浪費和殘留。
⑤注意休葯期:根據葯物殘留特性,在屠宰前要有足夠的時間停葯,以免葯物殘留於肉食品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