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定性研究方法的發展歷程
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設並確定具有因果關系的各種變數,然後使用某些經過檢測的工具對這些變數進行測量和分析,從而驗證研究者預定的假設。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所產生的科學技術,使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在輝煌的成就面前,人們對科學的態度由喜愛而走上了崇拜,進而形成了科學主義。在科學主義的指導下,無論是自然還是人都成了科學方法作用的對象,科學成了世界的主宰。「科學既是知識合理性的評判標准,又是知識合法性的衡量尺度,惟有進入科學之域,知識才有合理性並獲得合法性」[1]。科學主義在社會領域的盛行,導致了定量研究統轄社會研究成為必然。
德國學者梅伊曼和拉伊在20世紀初提出並創立了「實驗社會學」,他們認為實驗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應是通過對事實的實驗研究、分析結果,從中推導出各種社會原則,用以指導並接受實踐的檢驗。與此同時,隨著對兒童研究的重視和心理學理論的發展,人們更強調用嚴格的觀察、統計、實驗來研究社會。法國心理學家比奈 -西蒙於1905年公布的《智力量表》標志著智力測驗運動的誕生,它藉助於對人類智力的定量描述,在現代社會的「科學化」進程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桑代代克則提出了「所有的存在都表現為一定的數量」[2],強調要對所收集的信息作精確的定量處理。從20世紀初到30年代,絕大多數社會研究是定量取向的,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定量研究的全盛時期。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現代化的技術成果運用到社會研究領域之中,定量研究的地位又一次提升,斯金納的「機器教學」理論更是使社會研究中定量化傾向走到了極致。 關於定性研究的定義,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國外學術界一般認為定性研究是指;「在自然環境中,使用實地體驗、開放型訪談、參與性與非參與性觀察、文獻分析、個案調查等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和長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歸納為主,在當時當地收集第一手資料,從當事人的視角理解他們行為的意義和他們對事物的看法,然後在這一基礎上建立假設和理論,通過證偽法和相關檢驗等方法對研究結果進行檢驗;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個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必須加以考慮;研究過程是研究結果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必須詳細記載和報道」[3]。近年來盛行的所謂質的研究方法,實際上也是屬於定性研究的范疇。
定性研究發端於19世紀,在20世紀20、30年代因社會調查運動而開始得到發展。早期的定性研究是從調查社會中的實際問題開始的。在社會調查運動中,定性研究仍是一種附帶性工作,沒有人意識到它的價值。但這一種局面由於人類學的興起而改變,人類學的興起標志著定性研究開始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實踐而存在。人類學研究因強調現場調查、人種志研究而使定性研究逐漸得到認可。
隨著人類學研究的發展,定性研究在社會研究中的作用開始凸現。拉伊提出了應強調在課堂研究中定量與定性方向的並重。而真正向社會研究中的定量化傾向發起挑戰的是沃勒爾。他認為,兒童和教師不是教與學的機器,而是與復雜的社會聯系須臾不可分隔的一個完整的人,學校本身也就是一個社會,因為人生活於其中。因此,他主張不要用統計等定量的方法來研究社會。1965年皮亞傑對「心理測驗」提出了批評,認為只進行數量上的研究不從屬於質量上的分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與此同時美國的研究者提交了許多使用定性方法的論文,在定性研究者與定量研究者出現了大量的對話,一些在定量研究界享有很高聲譽的研究者開始探究定性研究的特點、規律並提倡應用。
② 簡述幼兒園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分別用於哪些研究對象,怎樣運用
幼兒園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用於的研究對象於運用方法如下:
定性,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用數量語言進行描述,幼兒園有好多小朋友,幾個老師,還有園長。
定量,對社會的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的分析,也就是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幼兒園有40個小朋友,4個老師,1個園長。
③ 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介紹
1、定性研究大多是採用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而獲得第一手資料,具體的方法主要有參與觀察,行動研究,歷史研究法。
2、參與觀察的優勢在於,不僅能觀察到被觀察者採取行動的原因、態度、努力程序、行動決策依據。
3、通過參與,研究者能獲得一個特定社會情景中一員的感受,因而能更全面地理解行動。
4、定性研究是基於「有根據的理論」為基礎的。這種方式形成的理論,是從收集到的許多不同的證據之間相互聯系中產生的,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
④ 定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定性研究具體的方法主要有參與觀察、行動研究、歷史研究法、人種志方法。
定性研究大多是採用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而獲得第一手資料,其中參與觀察,是定性研究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指的是根據社會現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和在運動中的矛盾變化,從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來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或角度。
進行定性研究,要依據一定的理論與經驗,直接抓住事物特徵的主要方面,將同質性在數量上的差異暫時略去。
⑤ 定性調查研究的方法有
定性調查研究的方法有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分析與綜合。
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據社會現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和在運動中的矛盾變化,從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來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或角度。進行定性研究,要依據一定的理論與經驗,直接抓住事物特徵的主要方面,將同質性在數量上的差異暫時略去。
(5)兒童定性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分類:
根據研究活動的特徵或認識層次,可以分為經驗方法和理論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規模和性質,可以分為戰略研究方法和戰術研究方法;以研究方法的規則性為依據,可以分為常規方法和非常規方法;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根據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什麼樣的研究方法,就有什麼樣的科學研究。如果說歸納法產生經典科學,假說演繹法產生相對論,那麼系統方法則產生復雜科學,恰如手工鐵鏟代表農業社會、蒸汽機代表資本主義社會、計算機代表信息社會一樣。研究方法對於社會進步、學科建設和學術規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定性研究方法
⑥ 學前教育中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區別
定性研究是根據社會現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和在運動中的矛盾變化,從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來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和角度,它以普遍承認的公理、一套演繹邏輯和大量的歷史事實為分析基礎,從事物的矛盾性出發,描述和闡釋所研究的事物。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運用數據和量度來描述研究的內容的特徵或變化的研究,定量研究注重對研究過程進行設計和控制,因而具有客觀性和精確行。(選自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⑦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是什麼
一、定量研究設計的主要方法有調查法、相關法和實驗法。
1、調查法
調查法是一種古老的研究方法,是指為了達到設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計劃全面或比較全面地收集研究對象的某一方面情況的各種材料,並作出分析、綜合,得到某一結論的研究方法。
2、相關法
相關法是指經由使用相關系數而探求變數間關系的研究方法。相關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確定變數之間關系的程度與方向。變數關系的程度,有完全相關、高相關、中等相關、低相關或零相關等;而變數關系的方向有正相關和負相關等。
3、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操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變數,並且控制研究環境,藉此衡量自變數與因變數間的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實驗法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實驗法,另一種是實驗室實驗法。
二、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與幾個人面談的小組訪問,要求詳細回答的深度訪問,以及各種投影技術等。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區別
1、著眼點不同
定量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定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
2、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
定量研究是為了更准確地定性。
3、依據不同
定量研究依據的主要是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定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
4、手段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運用經驗測量、統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則主要運用邏輯推理、歷史比較等方法。
5、學科基礎不同
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論、社會統計學等為基礎,而定性研究則以邏輯學、歷史學為基礎。
6、結論表述形式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以數據、模式、圖形等來表達;定性研究結論多以文字描述為主。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時運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確定量的根據下准確定性。
⑧ 5、請簡要論述為什麼說教育觀察法特別適用於對學前兒童的研究
研究方法推理、實驗,或兼而有之。對小孩,交流有困難,還是靠研究者觀察為主,溝通、互動為輔比較適合。
教育觀察法在自然情形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形中對人的行為進行觀察記錄,以了解其心理活動及其變化發展規律的研究方法。觀察法具有目的性且不能讓被觀察者知道自己處於被觀察的情形中。
(8)兒童定性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學的方法,對教育有關的因素進行分析測試,研究教學的過程。
數據有兩種類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數據。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數據。數據的特徵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數據包括:觀察、訪談、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論文、日記、照片或者博客)
教育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基礎,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地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言之,是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象,探索新的未知規律,以發現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為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務。
⑨ 定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定性研究方法有資料分析方法,連續接近法,舉例說明法,比較分析法,流程圖方法等。連續接近法指的是通過不斷地反復和循環的步驟,使研究者從開始時一個比較含糊的觀念以及雜亂、具體的資料細節,到達一個具有概括性的綜合分析的結果。
具體地說,研究者從所研究的問題和一種概念與假設的框架出發,通過閱讀和探查資料,尋找各種證據,並分析概念與資料中所發現的證據之間的適合性,以及概念對資料中的特性的揭示程度。
定性方法
一種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認的 公理、一套演繹邏輯和大量的歷史事實為分析基礎,從事物的矛盾性出發,描述、闡釋所研究的事物。進行 定性研究,要依據一定的理論與經驗,直接抓住事物特徵的主要方面,將同質性在數量上的差異暫時略去。
定性研究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沒有或缺乏數量分析的純定性研究,結論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較濃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 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定性研究。在實際研究中,定性研究與 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
在進行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須藉助定性研究確定所要研究的現象的性質;在進行定量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又須藉助定性研究確定現象發生 質變的數量界限和引起質變的原因。
⑩ 兒童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年齡特徵的科學,它應該以下列基本原則為自己研究的指針。
(一)客觀性原則
兒童心理是客觀存在在兒童頭腦中的反映,因此,必須依據兒童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以及兒童機體的發展,特別是兒童高級神經活動的發展來進行研究。
(二)實踐性原則
兒童心理不是對客觀存在的機械的反映,而是在兒童的實踐活動中的能動的反應。因此,必須從兒童的行動和活動中去研究,從兒童主體跟其客體(環境和教育)的矛盾統一的關系中去研究。
(三)矛盾性原則
兒童心理發展也跟一切事物的運動發展一樣,是一種矛盾運動,是按照矛盾法則進行的。因此,必須從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來研究,必須從兒童心理發展的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繫上來研究。
(四)教育性原則
一切兒童心理的研究,都必須符合教育的要求。不允許進行足以損害兒童身心健康的研究(例如,資產階級行為主義所進行的關於兒童懼怕的研究,或那些不考慮兒童健康情況的心理實驗),不允許向兒童提出跟共產主義教育目的任務相矛盾的圖片、問題或作業等等。
(五)理論與實際結合原則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應當密切結合我國兒童教育事業中所提出的實際問題來進行。在研究過程中應當注意更多地通過實際來進行,而不是脫離實際地研究而研究。當然,這也決不意味著把研究工作局限在很狹小的「實用」范圍內,更不是排斥那些跟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問題的研究。
(六)一般與個別結合原則
兒童心理發展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因此,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事實和規律,也應當考慮到兒童心理發展的特殊規律和個別差異,而不應當把一般和個別絕對對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