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應用氣象學原理進行森林火災的救火
氣象學是把大氣當作研究的客體,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說明大氣特徵的學科,集中研究大氣的天氣情況和變化規律和對天氣的預報。
中文名
氣象學
外文名
meteorology
定義
從定性和定量說明大氣特徵的學科
主體
大氣科學
研究的任務
觀測,解釋,分析等
快速
導航
研究的任務研究的任務歷史發展的進程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主題現象氣象分支
簡介
氣象學(meteorology)
氣象學是把大氣當做研究的客體,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說明大氣特徵的學科,集中研究大氣的天氣情況和變化規律和對天氣的預報。氣象學是大氣科學的一個分支。
農業氣象學
研究大氣中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氣象學的研究領域很廣,研究方法的差異很大。
研究的任務
氣學、動力氣象學、氣候學等等。隨著生產的發展,氣象學的應用日益廣泛,又相繼出現海洋氣象學、航空氣象學,農業氣象學、森林氣象學、污染氣象學等應用學科。現代科學技術在氣象學領域的應用,又有新的分支學科出現,如雷達氣象學、衛星氣象學、宇宙氣象學等。氣象學是一門和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涉及許多學科的應用科學。
研究的任務
觀測
和研究各種各樣的大氣現象,大氣層與下墊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及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氣象效應。
解釋
系統地,科學地解釋這些現象,作用和效應,闡明它們的發生和演變規律。
㈡ 煤煙型大氣污染的簡介
根據燃料性質和大氣污染物組成和反應,可將大氣污染劃分為四種類型:煤炭(煤煙型)型、石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
煤煙型大氣污染是指污染物是由煤炭燃燒時放出的煙氣、粉塵、二氧化硫等所構成的一次污染物,以及由這些污染物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的硫酸、硫酸鹽類氣溶膠等二次污染物。主要污染源為工業企業煙氣排入物,其次,家庭爐灶的排放物也起重要作用。 「我國煤煙型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危害的定量研究」是國家「九五」環保科技攻關專題之一。此研究採用環境流行病學、環境化學、污染氣象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建立暴露濃度數學模型和大氣顆粒物源解析確定燃煤污染物暴露水平,並定量研究其對人群健康危害程度的技術方法,獲得了大氣環境常規監測資料不能得到的燃煤大氣污染物PM10、PM2.5、B(a)P等的人群歷史暴露水平、燃煤對大氣污染物的貢獻率及煤煙型大氣污染的現狀污染水平;確定了燃煤污染物對人群健康危害的影響程度。
㈢ 氣候系統的內容
氣候系統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系統,它有5個主要組成部分:大氣圈、水圈、冰雪圈、陸面和生物圈,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氣候系統的演變進程受到其自身動力學規律的影響,也受到外部驅動力(如火山噴發、太陽變化)以及由人類引起的驅動(如對大氣的組成及土地利用的改變)的影響。
氣候系統由大氣、海洋、陸地表面、冰雪覆蓋層和生物圈等五個部分組成。太陽輻射是這個系統的主要能源。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氣候系統內部產生一系列的復雜過程,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通過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緊密地聯結成一個開放系統。
大氣是氣候系統中最容易變化的部分 氣候系統的屬性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熱力屬性,包括空氣、水、冰和陸地的溫度;動力屬性,包括風、洋流及與之相聯系的垂直運動和冰體移動;水分屬性,包括空氣濕度、雲量及雲中含水量、降水量、土壤濕度、河湖水位、冰雪等;靜力屬性,包括大氣和海水的密度和壓強、大氣的組成成分、大洋鹽度及氣候系統的幾何邊界和物理常數等。這些屬性在一定的外因條件下通過氣候系統內部的物理過程(也有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而互相關聯著,並在不同時間尺度內變化著。
有的科學家把氣候狀態定義為:氣候系統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時段內的平均統計特徵。這個定義的可取之處在於:
(1)它指出氣候的物質基礎是氣候系統,而不僅僅是大氣,它和天氣系統是有區別的;
(2)氣候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和特定的時間階段相聯系,而不存在絕對的氣候概念;
(3)某一時段的氣候狀態是指這一時段氣候系統各屬性的平均統計特徵,不像天氣是指某一瞬時或某一短時間內大氣中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綜合。
㈣ 那氣象學呢
氣象學是把大氣當做研究的客體,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說明大氣特徵的學科,集中研究大氣的天氣情況和變化規律和對天氣的預報。氣象學是大氣科學的一個分支。
研究大氣中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氣象學的研究領域很廣,研究方法的差異很大。
氣學、動力氣象學、氣候學等等。隨著生產的發展,氣象學的應用日益廣泛,又相繼出現海洋氣象學、航空氣象學,農業氣象學、森林氣象學、污染氣象學等應用學科。現代科學技術在氣象學領域的應用,又有新的分支學科出現,如雷達氣象學、衛星氣象學、宇宙氣象學等。氣象學是一門和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涉及許多學科的應用科學。
㈤ 空氣污染氣象學的主要影響
空氣污染對城市氣候的影響比較明顯,但還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這種污染會造成全球的氣候變化。可能有兩種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
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氣候變暖。
②氣溶膠增多,增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使全球大氣的氣溫降低(見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70年代以來空氣污染對天氣氣候的影響已受到各方面的注意,各國為此建立了大量的日常監測工作,進行研究和模式計算。如何確定這兩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對全球氣溫變化的影響,是主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㈥ 污染氣象學的簡介
污染氣象學主要研究近地層大氣運動對污染物擴散、輸送、沉降等物理過程和分解、化合等化學過程,以及大氣污染對天氣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污染氣象學是氣象學與物理學、化學以及技術科學的交叉學科。研究方法主要採用施放煙體,搜集空氣樣品和用攝影等辦法研究污染物濃度的時空分布以及傳播和擴散規律。數學模擬也是普遍採用的方法。70年代以來污染氣象學已成為國際科學協作的重大項目和聯合國有關環境問題的大型國際會議的重要議題。
研究大氣運動同大氣中污染物相互作用的學科。它是現代氣象學的一個分支,也是環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㈦ 哪有介紹氣象學的
氣象學
氣象學(meteorology)
研究大氣中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氣象學的研究領域很廣,研究方法的差異很大。氣象學分成許多分支學科:大氣物理學、天氣學、動力氣象學、氣候學等等。隨著生產的發展,氣象學的應用日益廣泛,又相繼出現海洋氣象學、航空氣象學,農業氣象學、森林氣象學、污染氣象學等應用學科。現代科學技術在氣象學領域的應用,又有新的分支學科出現,如雷達氣象學、衛星氣象學、宇宙氣象學等。氣象學是一門和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涉及許多學科的應用科學。
幾千年前,人們對大氣現象已有記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氣象觀測儀器的發明、探測手段、通信裝備及計算工具的發展,人類對大氣現象探索的擴大及加深,使之逐步發展為科學的氣象學。20世紀以來,現代科學技術新成果在氣象科學領域廣泛應用,使氣象科學進入嶄新時期。如電子技術的引進,使大氣探測走向自動化、遙感化、系統化;天氣雷達的出現使氣象工作者能監測、追蹤強風暴的移動和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數值預報變為現實,使天氣預報走向客觀化、定量化;氣象衛星的應用,填補了沙漠、高原、海洋等地區的氣象資料;空間技術的發展,使大氣的研究向宇宙空間擴展,人類可從外層空間俯瞰地球大氣等等。當前,隨著信息科學的發展,世界正面臨以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及海洋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革命,必將促進氣象科學的飛速發展。
㈧ 污染氣象學的展望
污染氣象學是氣象學和技術科學的結合體,又是氣象學和化學、空氣動力學等學科的結合體。它的發展將促進氣象科學和相應科學的發展。大氣污染證明了人類本身也參加了氣象過程,並且影響越來越大。因此,污染氣象學的出現也是氣象科學向綜合性學科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㈨ 一些空氣中的污染氣體對人有什麼危害
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危害? 大氣污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健康,引起感官和生理機能的不適反應,產生亞臨床的和病理的改變,出現臨床體征或存在潛在的遺傳效應,發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 成人每天約呼吸10~12立方米的空氣,大氣中的有害化學物質一般是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的。也有少數的有害化學物質經消化道或皮膚進入人體。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取決於大氣中有害物質的種類、性質、濃度和持續時間,也取決於人體的敏感性。例如飄塵對人體的危害作用就取決於飄塵的粒徑、硬度、溶解度和化學成分以及吸附在塵粒表面上的各種有害氣體和微生物等。有害氣體在化學性質、毒性和水溶性等方面的差異,也會造成危害程度的差異。另外,呼吸道各部分的結構不同,對毒物的阻留和吸收也不盡相同。一般地說,進入愈深,面積愈大,停留時間愈長、吸收量也愈大。成年人肺泡總面積約為55~70平方米,而且布滿毛細血管。毒物能很快被肺泡吸收並由血液送至全身,不經過肝臟的轉化就起作用,所以毒物由呼吸道進入機體的危害最大。 大氣中化學污染物的濃度一般比較低,對人體主要產生慢性毒作用。但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如工廠發生事故,使大量污染物驟然排出,或氣象條件突然改變(如出現無風、逆溫、濃霧天氣),或地理位置特殊(如地處山谷、盆地等),使大氣中有害物質不易擴散,這時有害物質的濃度會急劇增加,引起人群急性中毒,尤其對患有呼吸道慢性疾病和心臟病的人會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如本書前述某些公害事件就是典型事例。 直接刺激呼吸道的有害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硫、硫酸霧、氯氣、臭氧、煙塵)被吸入後,會引起支氣管反射性收縮、痙攣、咳嗽、噴嚏和氣道阻力增加。在毒物的慢性作用下,呼吸道的抵抗力會逐漸減弱,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嚴重的還可引起肺水腫和肺心性疾病。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城市大氣污染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的直接原因或誘因。大氣污染嚴重的地區,呼吸道疾病總死亡率和發病率都高於輕污染區。慢性支氣管炎症狀隨大氣污染程度的增高而加重。 大氣中的無刺激性有害氣體,由於不能為人體感官所覺察,其危害比刺激性氣體還要大。如一氧化碳通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可形成碳氧血紅蛋白,造成低血氧症,致使人體組織缺氧,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和酶的活動,出現頭暈、頭痛、惡心、乏力,嚴重時會昏迷致死。 在城市,特別是某些工廠附近的大氣中,還含有潛在危害的化學物質,如鎘、鈹、銻、鉛、鎳、錳、汞、砷、氟化物、石棉、有機氯殺蟲劑等。它們雖然濃度很低,但可在體內逐漸蓄積。大氣中的這些有毒污染物,還可降落在農作物上、水體和土壤,然後被農作物吸收並富集於蔬菜、瓜果和糧食中,通過食物和飲水也能在人體內蓄積,造成慢性中毒。這些物質對機體的危害,在短期內並不明顯,經過長期蓄積,也會影響神經系統、內臟功能和生殖、遺傳等。 大氣中某些有害化學物質還具有致癌作用。它們大部分是有機物,如多環芳烴及其衍生物,小部分是無機物,如砷、鎳、鈹、鉻等。在大氣污染嚴重的城市,煙塵和汽車廢氣中,可檢出30多種多環芳烴組分,其中苯並(a)芘的存在比較普遍,致癌性也最強。五十年代以來,各國城市居民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漸增高,而且顯著高於農村。 大氣中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的另外一類污染物是放射性物質,其主要來自核爆炸產物。一些微小的放射性灰塵能懸浮在大氣中很多年。放射性礦物的開采和加工、放射性物質的生產和應用,也能造成對空氣的污染。污染大氣起主要作用的是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元素,如鈾的裂變產物,其中重要的是90鍶和137銫。放射性元素在體外,對機體有外照射作用;通過呼吸道進入機體,則有內照射作用。放射性物質在肺中的濃度,通常比在其他器官中大,因而肺組織一般受到較強的照射。肺部的巨噬細胞,在吞噬了放射性微粒後,可形成電離密度相當高的放射源。進入肺中的放射性物質能十分迅速地散布到全身。除核爆炸地區外,大氣中的放射性物質,一般不會造成急性放射病,但長時間超過允許范圍的小劑量外照射或內照射,也能引起慢性放射病或皮膚慢性損傷。大氣中放射性物質對人體更重要的影響是遠期效應,包括引起癌變、不育和遺傳的變化或早死等。 大氣中的生物性污染物是一種空氣變應原,主要有花粉和一些黴菌孢子。這些由空氣傳播的物質,能在個別人身上引起過敏反應。空氣變應原可誘發鼻炎、氣喘、過敏性肺部病變。另一種是病原微生物。抵抗力較弱的病原微生物在日光照射、乾燥的條件下,很容易死亡,一般空氣中,數量很少。抵抗力較強的病原微生物,如結核桿菌、碳疽桿菌、化膿性球菌,能附著在塵粒上污染大氣。
㈩ 查找資料關於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是大氣科學的一個新分支,它是研究在不同氣象條件下,進入大氣的污染物在大 氣中輸送、擴散稀釋、轉化和移除的規律及應用的科學。本學科萌芽於20世紀20年代, 1921年英國人便進行大氣擴散試驗,但只是到了50年代後,現代工業的發展和城市人 口高度集中,相繼出現了嚴重的城市或工業區污染事件,以1952年12月的倫敦煙霧事 件為例,奪去了四千多人的生命,這些促使人們對大氣污染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到60 年代便逐漸形成這門獨立的新學科。
空氣污染氣象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
①污染源和污染物的種類和特性。
②污染物在大氣中的風輸送、湍流擴散過程與規律。
③污染物濃度觀測與計算技術方法。
④空氣污染防治方法。
⑤空氣污染的危害及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等。空氣污染氣象學對環境保護、城市規 劃和能源、化工、冶金、衛生、國防等部門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空氣污染氣象學的 研究方法有: 野外測量、實驗室(如風洞試驗)和數值模擬研究等。
1) 空氣污染
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向大氣中排進了一些有害物質(稱污染物),當排入量夠多(污染物濃度達一定限度),則使原來潔凈空氣的品質下降,若這種情況維持時間 夠長,便會對人類、動物、植物和大氣中的物品產生危害和不良影響,這種大氣狀態 稱為空氣污染。組成空氣污染有三個要素:污染源、污染物濃度、對人和生物有危害。
潔凈大氣是人類賴於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一個人在五個星期內不吃飯或5天內不 喝水,尚能維持生命,但超過5分鍾不呼吸空氣,便會死亡,人體每天要吸10—12立方 米的空氣。由此可見,消除空氣污染或保持污染濃度低於某個限度之下,是何等重要。
大氣有一定的自凈能力,現代大工業發展以前,因自然過程等排進大氣的污染物, 與由大氣自凈過程而從大氣移除的量基本平衡。但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現代 大工業迅速發展,人類排進大氣的污染物量大大超過了大氣的自凈能力,致使目前全 球大氣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這引起了各國的關注,我國已把保護環境(大氣環境、 水環境等)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
2)污染源與污染物
向大氣排入有害物質的源地稱污染源,進入大氣的有害物質稱污染物。大氣污染 源分人工源和自然源,
自然源包括火山噴發、森林著火、風吹揚塵等,它們每年向大 氣排入約5.5億噸污染物,人工源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城鄉交通和居民生活 污染源等,它們平均總計向大氣排入的污染物在20世紀90年代約每年超過6.5億噸,其 中以工業污染排放量最為主要。我國1990年工業源共排放大氣污染物約0.4億噸,按人口平均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排發水平。
大氣污染物分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它們的種類超過100多種。從污染源排 進大氣後,直接污染空氣的稱一次污染物,其中最主要的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CO)、 氮氧化物(NO)、二氧化氮、顆粒物(飄塵、降塵、油煙等)、CO和氨氣、及含氧、 氮、氯、硫有機化合物以及放射性物質等。所謂二次污染物則是由於陽光照射污染物、 污染物間相互發生化學反應、污染物與大氣成分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有害物質,光化煙 霧就是一種二次污染物。
3)大氣環境質量(品質)
大氣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優劣程度,稱大氣環境質量或大氣品質。空氣潔 凈則其大氣環境質量便高,如遠離城市或工業區的山區;大城市或工業區的空氣污 染嚴重,其大氣環境質量便低。
大氣環境質量高低或好壞,常用大氣污染物濃度的大小來具體衡量,單位體積 空氣中,含某種污染物的多少,稱為該種污染物的濃度。根據不危害人體和生態系 統與物品的考慮,人為規定污染物濃度的允許值,稱為大氣環境質量標准。空氣的 相應污染物濃度低於規定值,稱大氣質量合標准,高於規定值則稱大氣質量超標准 (簡稱超標),超標越多,則大氣環境質量越壞。世界各國都先後制定了各自的標准,我國於1982年首次頒布了大氣環境質量標准,按地區類別執行三種等級的標准。 對於風景名勝和自然保護區等,執行一級標准;對於居民區、商業與文化區等,執行 二級標准;對於工業區、交通樞紐等,執行三級標准。部分污染物具體標准如表所列。大氣污染物濃度常用大氣采樣儀, 採集空氣樣品並進行分析而確定。
4) 大氣污染的危害與影響
大氣污染對人類及其生存環境造成的危害與影響,已逐漸為人們所認識,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①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人體受害有三條途徑,即吸入污染空氣、表麵皮膚接觸污染 空氣和食入含大氣污染物的食物,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還可對心血管系統、 肝等產生危害,嚴重的可奪去人的生命。
②對生物的危害。動物因吸入污染空氣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發病或死亡,大氣污染 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響生長發育、葉面產生傷斑或枯萎死亡。
③對物品的危害。如對紡織衣物、皮革、金屬製品、建築材料、文化藝術品等,造 成化學性損害和玷污損害。
④造成酸性降雨,對農業、林業、淡水養殖業等產生不利影響。
⑤破壞高空臭氧層,形成臭氧空洞,對人類和生物的生存環境產生危害。
⑥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多會導致地球大氣增曖,導致 全球天氣災害增多,又如煙塵等氣溶膠粒子增多,使大氣混濁度增加,減弱太陽輻射, 影響地球長波輻射,可能導致天氣氣候異常。
如何防治大氣污染,減輕大氣污染的危害與影響,構成了當今重大而緊迫的研究課題。
5)大氣污染的防治
防治大氣污染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個人、集體、國家、乃至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可考慮採取如下幾方面措施:
①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多採用無污染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改革能 源結構,用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氣)、對燃料進行預處理(如燒煤前,先進行脫硫)、 改進燃燒技術等均可減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進入大氣之前,使用除塵消煙技 術、冷凝技術、液體吸收技術、回收處理技術等消除廢氣中的部分污染物,可減少進 入大氣的污染物數量。
②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氣自凈能力。氣象條件不同,大氣對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 排入同樣數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濃度便不同。對於風力大、通風好、湍流盛、 對流強的地區和時段,大氣擴散稀釋能力強,可接受較多廠礦企業地逆溫的地區和時 段,大氣擴散稀釋能力弱,便不能接受較多的污染物,否則會造成嚴重大氣污染。因 此應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段進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
③廠址選擇、煙囪設計、城區與工業區規劃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戶過渡集中,不 要造成重復迭加污染,形成局地嚴重污染事件發生。
④ 綠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減輕大氣污染程度
。
空外空氣污染的來源
懸浮粒子 主要由燃燒燃料產生,包括汽車汽油、柴油;垃圾焚化業、建 業、混凝土製造業、金屬冶煉業等
二氧化硫(SO2) 以煤炭及石油作燃料的熔爐、金屬冶煉業
一氧化碳(CO) 大氣中86%的一氧化碳由汽車排出。開啟暖氣系統時亦排放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工業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樹木日漸減少,未能有效發揮調節作用,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
各類碳氫化合物 很多工業的工序也會產生此污染物,如乾洗、工業塗料蒸發、工業製品清洗等。
氟氯碳化物 氟氯碳化物的產品,如作為冷卻劑用於冷氣系統及冰箱;作為發泡劑用以製造發泡膠;作為噴霧劑的噴射物質;作為溶劑、清潔電路板及電腦配件。
鉛 汽車柴油
空氣污染的影響
更多人會罹患呼吸系統的毛病,如咳嗽、哮喘、支氣管炎、呼吸困難等。據研究,空氣中濃度和懸浮粒子每增加一倍,死亡率即增加15%。
一氧化碳是有毒物質,過量吸入可以致命。本來一氧化碳較空氣稍輕,不會聚集在地面,但由於一氧化碳的主要來源是汽車廢氣,因此街道上的一氧化碳濃度較高。
二氧化硫會刺激眼部,引起紅筋。長遠而言,會破壞植物的細胞膜組織和根部,引致養分流失,提早枯萎。此外,二氧化硫會令土壤酸化,使土壤中的一些生物死亡,破壞生態循環。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硫會使大理石的雕刻產生變化而剝落,破壞古跡。
懸浮粒子會通過空氣進入肺部。超過50%的0.1mm粒徑的粉塵會沉積在肺部。吸入含硅的粉塵更會對人體造成永久傷害。香煙塵是常見的懸浮微粒,由於粒徑小,在0.001-0.1mm之間,因此擴散力強,在靜止空氣中幾乎可以不沉落,不僅即時可見污染惡果,長期吸入更可以導致肺癌。
二氧化硫及氮化合物會產生酸雨,影響植物的生長及土壤里的礦物質。
氟氯碳化物是破壞臭氧層的兇手。臭氧層越來越薄,令紫外光增多。過多的紫外光輻射會破壞植物的葉綠素,抑制植物的生機,甚至使果實減產。此外,會令人類免疫能力低下,導致皮膚癌、白內障等。
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令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一項研究指出,到2050年,地球溫度將上升2-5度,兩極的冰山將會大量溶化,導致低窪地帶水浸,還會影響全球氣候。
影響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