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要敘述法布爾研究昆蟲的方法與一般昆蟲學家有什麼不同
在法布爾那個時代,一般昆蟲學家的研究是把昆蟲裝在木盒裡,浸在酒精里,睜大眼睛觀察昆蟲的觸角、上顎、翅膀、足等,極少去思考這些器官的功能,不重視研究昆蟲的本能與習性。
法布爾一反常規,用野外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昆蟲的本能與習性。法布爾從不滿足於僅僅記錄昆蟲的生活,他關注的是昆蟲活生生的生命過程。
(1)昆蟲常用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資料分析法等。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對昆蟲的研究屬於觀察法,這種研究方法要求觀察者在觀察某種動物的行為時,對動物不施加任何影響。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科學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要有計劃、要耐心;要積極思考,及時記錄;要交流看法、進行討論。
㈡ 昆蟲分類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昆蟲種類繁多,生境復雜,許多同種昆蟲由於適應不同的環境,其形態和行為都可以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異,在昆蟲分類學中,經常依據下列特徵給昆蟲分類。
形態學特徵: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特徵,包括外部形態和內部形態,重要的特徵有成蟲翅、口器、觸角、足、雌雄外生殖器、卵和幼蟲形態、化石形態等。
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徵:包括昆蟲的生活環境、寄主、食性、活動規律。
地理學特徵:主要是地理分布格局。
生理學特徵:包括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指標和信息素等。
細胞學特徵:包括精子、細胞核和染色體。
分子生物學證據:包括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
依據形態特徵可以區分大多數的物種,但關鍵的特徵必須完整,不完整的標本有時會發生鑒定錯誤,例如,觸角的缺失,我們可能把鱗翅目的蛾子鑒定為蝴蝶。
在步甲科分類中,由於對關鍵特徵把握不準,歷史上多次出現把擬步甲科的標本鑒定為步甲科。同樣,一些距甲科的標本,粗心的研究者曾經作為天牛科的新種發表。
但是,僅依靠形態特徵也有不少弱點,在鑒定隱存種時很容易失效。隱存種是指一組形態非常相似,甚至有些時候完全一致的物種,但它們符合生物學對於物種的定義,也就是說彼此不能夠交配繁殖,或者在遺傳特徵上有明顯的差異。
昆蟲種類繁多,那麼家中經常出現的害蟲,如廁所經常出現的蛾蠓、家裡養寵物可能出現的跳蚤以及蟑螂、衣魚、蠹蟲等等,昆蟲種類很,大家都知道使用葯物去滅治,但具體使用什麼葯物,有太多的抉擇了。
1、重點對狗舍、貓墊、床鋪、褥子、毛毯等進行噴灑,噴灑至表面微微潮濕。(衣物床單可稀釋葯液加水浸泡,30分鍾後正常清洗,有效的消滅幼蟲及蟲卵)
2、 床鋪、褥子、枕套等與人接觸的物體表面不太適合直接噴在枕頭床單上,但是可以稀釋葯液加水浸泡,然後30分鍾後正常清洗,這樣可以有效的消滅粘附在絲織品上的幼蟲及蟲卵。
㈢ 如何用昆蟲推斷死亡時間和是否移屍
利用昆蟲學知識來推斷死後間隔時間,主要有三種方法:(1)根據昆蟲的蟲齡和蟲體長度,推斷死亡發生的時間。即將昆蟲的蟲齡大小和蟲體長短與死亡時間進行比較,這種方法也稱為「屍體上蛆長推斷死亡時間」。大致方法是:結合環境溫度、濕度等條件,測量蒼蠅幼蟲(蛆)蟲體長短,再粗略估算幼蟲生長年齡,藉以推斷死後間隔時間。(2)根據屍體上昆蟲類型,推斷死亡時間。研究發現,屍體上昆蟲不僅僅只有蠅類,也不僅只有某種蠅類,有時還有許多其他昆蟲,而且不同品種的昆蟲在屍體上的出現的順序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規律。這樣通過研究昆蟲相互交替的品種及其規律,就可以推斷死亡時間。這比單一昆蟲品種推斷死亡時要准確,也可靠些。(3)通過模擬培養,推斷死亡時間。方法是把現場提取的活蛆、活蠅帶回實驗室,模擬現場氣溫、濕度、光照等條件進行培養,得到蠅從產卵到成蟲所需要的生活周期數據。這樣,可以通過對比現場提取蠅蛆的大小和實驗室模擬培養得到的相關數據,准確推斷「死亡時間」。利用昆蟲學知識,推斷是否發生死後移屍,主要是原理是:在自然界中,每一種昆蟲都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生態環境,以及各自不同的習性和棲息習性,這些構成了每個地區的一定昆蟲區相。人死後各類昆蟲到達屍體的時間和順序也有差別,先是蠅類、隨之甲蟲、蠍、蜘蛛等肉食昆蟲。根據昆蟲的這些特徵,可以為法醫學推斷死後移屍提供參考。通常推斷移屍,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方法:(1)屍體上出現當地沒有的昆蟲,可以推斷屍體曾出現或經過其他地區,即發生了移屍;(2)屍體上有當地多見的昆蟲,同時又發現當地沒有或少見的昆蟲,而且這種當地沒有或少見的昆蟲幼蟲比當地多見昆蟲的蟲齡要「老」,說明屍體先在外地停留或經過,可推斷屍體已被移動;(3)如果在從水中打撈上來的腐敗屍體上發現有活的蠅蛆,說明入水前已經招引蒼蠅產卵,並孵化出蛆。說明很可能是陸上殺人後移屍水中,而且移入水中時間不長;(4)如果發現陸上屍體上有水生昆蟲,表明屍體是從水中撈出,即水中屍體移到陸地;(5)根據蠅蛆分布及屍體毀壞部位和程度加以分析。通常,蠅蛆一般主要出現在屍體向上、裸露的部位,這些部位毀壞也比較嚴重,而屍體接地、接物、受壓的部位毀損相對較輕或無毀損。若屍體不易受侵襲部位發現大量蠅蛆,則說明可能移屍,而且目前接地受壓部位可能是原始現場屍體的暴露部位。其實,利用昆蟲學知識,除了可以進行死亡時間和是否存在移屍的推斷外,在刑事偵查和民事訴訟中,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應用價值,如:(1)從汽車牌照、雨刷和雷達天線等汽車外部穿起部位,可以找到許多被撞死的昆蟲,分析這些昆蟲的種類和主要棲息地,就可以非常精確地揭示出汽車的行車路線。(2)某些毒品的植物,如大麻葉可黏附一些蟲卵,通過鑒定這些蟲卵的種類和發源地,可以幫助警方判斷出毒品的產地。(3)在經濟貿易,特別是國際貿易以海運方式運輸時,由於運輸時間較長,有時在收貨後會發現貨物有昆蟲破壞。這些昆蟲破壞造成的損失應當由誰來承擔,常產生糾紛。
㈣ 怎樣觀察昆蟲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觀察自己喜歡的昆蟲品種,也可以就地取材,觀察一些常見的品種,無論觀察什麼,都先要了解一下要觀察昆蟲種類的習性啊,特徵啊,生活環境啊,什麼的,一來是方便野外尋找,二來是為我們的安全.
下面有一些昆蟲的基本介紹,你可以看看,了解下
昆蟲的習性
昆蟲具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習性,包括它們的活動和行為,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趨性
趨性是指昆蟲對某種刺激所表現出來的定向活動.最常見的趨性有:
趨光性:大多數夜出性的昆蟲對短波光有強烈的趨性.因此,我們常用黑光燈進行誘集;蚜蟲對黃色的光有趨性,所以在菜田中可用黃板進行誘殺.
趨化性是指昆蟲對某種化學物質具有趨性.在菜田中,你看菜粉蝶總是在甘蘭菜上飛來飛去,原來它們對十字花科蔬菜中含有的芥子油有強烈的趨性.近年來科學家們根據雄蟲能在很遠的地方聞到雌蟲所散發出的性外激素氣味的道理,研製出很多害蟲的性誘劑,利用雄蟲的這種趨性來引誘和消滅它們.
菜粉蝶 趨化性
二、食性
昆蟲取食的習性叫食性.昆蟲的食性可有兩種不同的分法.如果按昆蟲取食食物的性質將它們分為:
植食性:以植物的各部分為食物的昆蟲,這類昆蟲約佔全部昆蟲的40~50%,如:粘蟲、棉鈴蟲、麥蚜等.
肉食性:以其它動物為食物的昆蟲,如:瓢蟲、草蛉、各種寄生蜂等.
腐食性:以動物的屍體、糞便、腐敗的植物為食料的昆蟲,如蒼蠅、屎克郎等.
雜食性:是指象蟑螂一樣既吃植物性食物,又吃動物性食物的昆蟲.
粘蟲 棉鈴蟲 寄生蜂 屎克郎 食性
如果按昆蟲取食食物范圍的廣狹來劃分,可將昆蟲分為:
多食性:可在不同科的植物上取食的昆蟲,如棉鈴蟲可為害幾十個科的200多種植物.
寡食性:只在一科植物上取食的昆蟲,如菜粉蝶和小菜蛾只在十字花科不同屬的植物上生活.
單食性:而只能在一種植物上或者與它親緣關系很近的幾個種上取食的昆蟲,例如梨大食心蟲,只在梨屬的植物上取食為害,綠豆象只為害綠豆,豌豆象只為害豌豆等.
三、假死性
有些昆蟲,例如很多甲蟲,當受到震動時,立即呈麻痹狀態,從樹上掉到地下,這種習性叫假死性.在害蟲防治中,人們常常利用它們的假死習性,將它們集中消滅.
假死性
四、群集性和遷飛性
一種昆蟲的大量個體聚集在一起的現象叫群集性.
昆蟲群集在一起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臨時性的,象舟形毛蟲從卵塊中剛剛孵化出來的低齡幼蟲,群集生活,高齡以後四散為害.另一種是持久性的.例如東亞飛蝗,它們的群集性是受遺傳基因控制的,從小到大,它們總是生活在一起.
東亞飛蝗 群集性 稻縱卷葉螟 小地老虎
還有的昆蟲,象燕子一樣有規律的飛來飛去,叫遷飛性昆蟲.如粘蟲,每年秋天飛到南方越冬,第二年春天再飛回北方,周而復始.在我國,許多農林害蟲都具有遷飛性.例如,為害水稻的稻縱卷葉螟,為害作物根頸的小地老虎等等.
五、保護色和擬態
昆蟲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昆蟲在漫長的演化道路上進化了一些其它保護自己的絕招,其中的一項就是具有保護色.在生長季節草地上的螞蚱是綠色的,而當草葉枯黃後,螞蚱的顏色也隨之改變成與枯草一樣的枯黃色.還有的昆蟲,既有保護色,又能配合自己的體型和環境背景來保護自己.如尺蛾的幼蟲、枯葉蝶的成蟲、竹節蟲等 .
希望採納謝謝!!
㈤ 昆蟲分類是什麼
(insect taxonomy)
(侯陶謙)
認識昆蟲的一種方法。其內容包括:用昆蟲的外部形態特徵進行對比分析與歸納,並逐個加以描述和命名;對鑒定出來的物種按其親緣關系的遠近,歸納成一個有次序的分類系統;以種群的觀點研究昆蟲的物種淵源、分布中心、進化過程和趨向,以及整個昆蟲區系的形成、發展和演替,使人們能更有效地防治有害昆蟲和利用有益昆蟲。
昆蟲的分類單元
昆蟲是動物界(Animalia)、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中的一個綱——昆蟲綱(In-secta)。綱以下的分類和其他動物一樣,採用目、科、屬、種等一系列單元。其中種是客觀存在的實體,也是基本的分類單元。種以上的分類等級則是代表在形態、生理、生物、生態特性等方面相近的若干種的集合單位。由於昆蟲種類繁多,類群復雜,常在種以上的分類等級間添加新的分類單元。即:設亞級如亞綱、亞目、亞科、亞屬;在目、科上添加總級,如總科;在亞科和屬間添加族級等。種以下由於分布地域不同所產生的變異而形成地理亞種。以中國的馬尾松毛蟲為例說明昆蟲分類的系統如下: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亞門 有氣管亞門Tracheata
綱 昆蟲綱Insecta
亞綱 有翅亞綱Pterygota
目 鱗翅目Lepidoptera
亞目 韁翅亞目Frenatae
總科 蠶蛾總科Bombyciodea
科 枯葉蛾科Lasiocampidae
屬 松毛蟲屬Dendrolimus
種 馬尾松毛蟲punctatus
亞種 文山松毛蟲wenshanensis
昆蟲的名稱和模式
昆蟲在科學上的名稱採用林奈(C.Linn'e)所創立的雙名法,即由屬名和種名組成,均為拉丁或拉丁化了的詞,在種名之後附命名人的姓。如為亞種則採用三名法,亞種名排在種名之後。如一個種已從原來的屬移到另一個屬,應將原命名人的姓加以括弧。屬以上各單元的名稱和命名人的姓第一個字母一律大寫。一種昆蟲作為新種公開發表以後,若沒有特殊的理由,名稱不能隨意更改。如後人將該種昆蟲定為別的學名,按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的規定,應作為異名而不予承認。同一學名只能用於一種昆蟲,如用作另一種昆蟲(或動物)的名稱則視為異物同名,也不能予以承認。後人有權對同名和異名進行訂正。
描述新種時所根據的標本稱模式標本。在屬於新種的同一批標本中應選出一個典型的作為正模(Holotype),另選一個與正模性別不同的作配模(Allotype),其餘用作參考的標本稱副模(paratype)。模式標本是科學上的寶貴財富,是建立一個新種的主要依據。在鑒定種類中,如對原記載發生疑問或記載不詳盡時,核對模式標本可避免誤定。因此,模式標本要妥善保存,以備長期核對之用。各級分類單元都應有其模式,建立新屬、新科等時均需指明所根據的模式種和模式屬名。
昆蟲的分類方法
世界各國的昆蟲學工作者自開展昆蟲分類以來,一直根據昆蟲的外部形態進行分類。這一方法使用比較簡便,且所鑒定的種類絕大多數正確無誤。但近緣種,特別是種下分類單元,由於差別微小,有時難以根據形態特徵進行明確區分。為此,人們在形態分類的基礎上採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如將昆蟲近緣種類的主要特徵編製程序,通過電子計算機進行運算,求出相關數值繪制圖表,依其相關位置而決定它們的關系親疏;利用電鏡區分近似種類精子或某部分的細微差別;利用血清反應研究昆蟲的親疏關系;通過層析測定近緣種的游離氨基酸,了解種間差異;查定染色體橫紋次序的差異,區分近緣種類。這些新方法對研究昆蟲親緣關系有重要的作用,使人們能在新的水平上探索進化途徑,及時解決形態特徵不易區別的近緣種和種下分類單元的區分問題。但這些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技術和設備條件,每次鑒定的標本用量也大,使用不如形態分類簡便,而且只能得出一些數字或生化指標。因此,它們在昆蟲分類中只是形態分類的輔助辦法。
在鑒定昆蟲種類和類群時常使用檢索表。其編制方法是,用分析和歸納的方法從不同種類或分類單元的特徵中挑選出比較重要和穩定的特徵作成簡短的條文,然後將條文按一定格式進行編排。檢索表的格式有雙項式(對列式)、單項式(系列式)、分叉式、鋸齒式(退格式)等,其中前二類較常用。
昆蟲的分目
昆蟲綱根據翅的有無、翅的類型、變態的類型、跗節的數目等進行分目。分目的數目變化較大,林奈(1758)分為7目,勃勞爾(F.Brauer,1885)分為17目,波爾納(Q.J.Borner,1904)分為22目,布魯斯和梅蘭德(C.T.Brues & A.L.Melander,1933)分為34目;中國昆蟲學者陳世驤(1958)、周堯(1964)分為33目,蔡邦華(1955)分為34目。蔡的昆蟲各目如下:
無翅亞綱Apterygota
增節變態類Anametabola
1.原尾目Protura
表變態類Epimetabola
2.彈尾目Collembola
3.雙尾目Diplura
4.纓尾目Thysanura
有翅亞綱Pterygota
原變態類Prometabola
5.蜉蝣目Ephemerida
不全變態類Hemimetabola
6.蜻蜓目Odonata
7.蠊目Blattaria
8.螳螂目Mantodea
9.等翅目Isoptera
10.缺翅目Zoraptera
11.翅目Plecoptera
12.竹節蟲目Phasmida
13.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14.直翅目Orthoptera
15.紡足目Embioptera
16.重舌目Diploglossata
17.革翅目Dermaptera
18.同翅目Homoptera
19.半翅目Hemiptera
20.嚙蟲目Psocoptera
21.食毛目Mallohaga
22.虱目Anoplura
23.纓翅目Thysanoptera
全變態類Holometabola
24.鞘翅目Coleoptera
25.捻翅目Strepsiptera
26.廣翅目Megaloptera
27.脈翅目Neuroptera
28.蛇蛉目Raphidiodea
29.長翅目Mecoptera
30.毛翅目Trichoptera
31.鱗翅目Lepidoptera
32.雙翅目Diptera
33.蚤目Siphonaptera
34.膜翅目Hymenoptera
森林昆蟲分目概述
不同種類的昆蟲有各自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繁衍環境。常見的森林昆蟲主要隸屬於等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鱗翅目、脈翅目、膜翅目、雙翅目。
等翅目
俗稱白蟻。全世界已知2000餘種,中國已記錄250種。體小而柔軟,暗色或灰白色。口器咀嚼式。觸角念珠狀。有或無翅,有翅者前後翅大小、形狀、脈相和質地均相似。跗節4或5節。尾須短,1~3節。營群體生活,每個蟻巢內有幾種不同類型的個體,包括生殖蟻和非生殖蟻。生殖蟻有原始生殖蟻和補充生殖蟻兩類。原始生殖蟻由若蟻變為成蟲後,兩對翅充分發達,稱長翅型,在春末夏初的悶熱天氣離巢分飛,找到配偶後落地交配,翅沿基縫脫落,入土建立新群。每個蟻巢中一般僅有原始生殖蟻一對,稱蟻後和蟻王。蟻後專司產卵,繁殖後代,可生活6~15年。補充生殖蟻的翅短或無翅,在蟻後夭折或生殖力減退時,可發育成為生殖個體。非生殖蟻包括工蟻和兵蟻,均為無翅個體,各有大小不同的類型。工蟻在群體內數量最多,司覓食、築巢、撫育幼蟻、培養菌圃等勞務活動。兵蟻頭部發達,上顎強大,司保衛群體的職責。白蟻生活隱蔽,怕光,除原始生殖蟻在分群時離巢婚飛外,其他時間不暴露於外。按其築巢習性可分為木棲性、地棲性和地木兩棲性三類。取食木材或含纖維的加工品,如紙張、書籍等。有些種類可取食苗木根莖及活立木。
直翅目
包括蝗蟲、蟋蟀、螽蟖、螻蛄等常見昆蟲。全世界已知22500餘種,中國記錄約2000種。體中到大型。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或劍狀。前胸發達。前翅狹長,皮質;後翅膜質,臀區大,不飛行時作扇狀褶疊於前翅下。有無翅或短翅種類。後足大多為跳躍足,少數前足為開掘足。雌蟲除螻蛄外,產卵器均較發達。尾須1對。漸變態。若蟲一般5齡,其形態、食性和生活環境均與成蟲相似。多數種類生活於地下或樹上。大多善跳躍,能遷飛,如飛蝗可以成群遷飛幾百至幾千里。一年1~2代。多數為植食性,竹蝗、非洲螻蛄和大蟋蟀等是林業上的重要害蟲。螽蟖科的一些種類為肉食性,取食鱗翅目幼蟲,是害蟲的天敵。
半翅目
俗稱蝽象。全世界已記載約28000種,中國已知約1300種。體扁平。觸角絲狀。口器刺吸式,由頭端生出。前翅基半部皮質,端半部膜質,不飛行時平覆於體背面,兩翅端部互相重疊;後翅膜質。少數種類翅退化或無翅。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發達。後足基節附近有臭腺開口,受驚擾時可放出似臭椿的氣味。漸變態。一年1代,以成蟲越冬。多數陸生。成蟲和若蟲一般以植物汁液為食,不少種類是林業上的重要害蟲。部分種類獵食其他昆蟲,是害蟲的天敵。有些種類吸食人畜血液,傳播疾病。水生種類許多為捕食性,除捕食其他昆蟲和蝌蚪外,還捕食魚卵和魚苗,對養魚業有一定危害。
同翅目
全世界已記載約3萬種,中國已知1200餘種。體小至中型。觸角剛毛狀或絲狀。復眼發達。口器刺吸式,從頭部後端生出。前翅質地均一,膜質或稍加厚,不用時呈屋脊狀或平置於體上。有的種類無翅。介殼蟲雄蟲後翅退化成平衡棒。除雄介殼蟲及粉虱為全變態外,其餘為漸變態。植食性,吸食葉或幼嫩枝、干汁液。除直接為害外,有的能傳播植物病毒,有的形成蟲癭,有的產卵於植物組織內而造成傷害。許多種類是林業上的重要害蟲。白蠟蟲、紫膠蟲和五倍子蚜等是重要的資源昆蟲。
鞘翅目
俗稱甲蟲。是昆蟲綱中最大的一個目,全世界已知33萬余種,中國記錄6000餘種。體堅硬。頭部發達,有的種類頭部延長成喙狀。口器咀嚼式。觸角一般11節,形狀不一。前胸發達,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外露。前翅角質或皮質,無翅脈,稱鞘翅,置於體背面覆蓋於中後胸、後翅及腹部背面上,起保護作用。腹部一般10節;有的癒合或消失,只可見5~8節。多數全變態,少數復變態。大部分陸生,少數水生。完成一個世代的時間隨蟲種而異,一至幾個月甚至幾年不等。幼蟲的食性和生活環境一般和成蟲不同。植食性的種類許多是林業上的重要害蟲,如金龜子、叩頭蟲、象甲、葉甲、天牛、吉丁蟲、小蠹蟲等。捕食性的種類如瓢蟲、步甲、郭公蟲等,是害蟲的天敵。
鱗翅目
俗稱蝶、蛾。是昆蟲綱第二個大目,全世界已知25萬種,中國記錄8000餘種。體小至大型。復眼發達。觸角絲狀、羽毛狀、球桿狀等。口器虹吸式或退化。翅兩對,膜質。翅面、身體和附肢密被鱗片。少數種類雌蟲無翅。翅不用時呈屋脊狀置於體兩側或豎立於體背面上(蝶類)。跗節5節,有的種類前足退化。幼蟲除3對胸足外,還有2~5對腹足,腹足的端部有趾鉤。全變態。多數成蟲取食花蜜或不取食,少數吸食果汁而造成危害。蝶類多在白天活動;蛾類一般在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幼蟲多數為植食性,食葉、蠹莖、蛀果或取食種子,許多種類是林業上的嚴重害蟲。桑蠶、柞蠶、蓖麻蠶等幼蟲吐絲結的繭是紡織絲綢的原料,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脈翅目
全世界已知約4000種。體小至中型。觸角細長。絲狀或櫛齒狀、念珠狀等。口器咀嚼式。前胸一般短。翅2對,膜質,形狀大小和脈序相似,翅脈多,脈序網狀,各縱脈到翅緣多分叉。少數種類翅脈簡單,體、翅被覆有白粉。足細而短,跗節5節。腹部細長。全變態。幼蟲衣魚型或蠕蟲型,頭前口式,咀嚼式口器,上顎和下顎左右各合成尖銳的長管,適於吸食其他昆蟲的體液。幼蟲大部分陸生。成蟲和幼蟲均捕食蚜蟲、介殼蟲、木虱、葉蟬及鱗翅目、鞘翅目的幼蟲和卵,是害蟲的天敵。
膜翅目
包括蜂類和蟻類。全世界已知12萬種。體微小至中型。復眼發達,單眼3個(少數無單眼)。觸角絲狀或膝狀。口器除蜜蜂為嚼吸式外,其餘為咀嚼式。翅膜質,兩對,有些類群的翅脈顯著退化;前翅大於後翅,後翅前緣有一列翅鉤和前翅相聯接。腹部第一節常合並入胸部,稱並胸腹節。產卵器一般較發達,鋸狀或刺狀。全變態。幼蟲食葉性的為蠋式,有腹足6~8對,無趾鉤,頭的每側只有一個單眼;蛀莖的種類足常退化;其他種類的幼蟲無足。蛹為離蛹,多包於絲質繭中。本目昆蟲食性復雜,捕食性和寄生性種類捕食或寄生農、林業害蟲,對人類有益。葉蜂、樹蜂和莖蜂等植食性種類,食葉或鑽蛀莖干造成危害。大多進行兩性生殖,有些種類則進行孤雌生殖或多胚生殖。蜜蜂、蟻及胡蜂有群棲的習性,稱社會性昆蟲,同一群體內的個體在形態及生理上有所分化。後蜂(蟻)和雄蜂(蟻)專司交配繁殖。工蜂(蟻)專司籌食、營巢及撫育幼蜂(蟻)。蟻類還有兵蟻,負責保衛群體,防止敵害侵擾。
雙翅目
包括蚊、蠅、虻等類。全世界已知9萬余種。體小到中型。觸角絲狀、環毛狀、具芒狀等。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僅一對發達的膜質前翅,後翅特化為平衡棒。少數種類無翅。腹部僅可見4或5節,末端數節內縮為偽產卵器。全變態。幼蟲蛆形。蛹為被蛹或圍蛹。生活習性復雜,幼蟲和成蟲的食性、生活場所往往不同,約有半數種類的幼蟲生活於水中。植食性的幼蟲蛀果、潛葉、蛀干及造成蟲癭等,如癭蚊科、實蠅科、潛蠅科等多屬農林害蟲;腐食性或糞食性幼蟲取食腐敗的動、植物殘體或糞便;捕食性幼蟲生活於水中、土中、樹木中、作物上等,有些是害蟲的天敵;寄生性幼蟲寄生於害蟲體內,是影響害蟲發生數量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但有的是養蠶業的害蟲和家畜的寄生蟲。許多成蟲取食植物汁液、花蜜作為補充營養,有些種類則吸食人、畜血液。
㈥ 昆蟲的積溫法怎樣的
就是利用有效積溫法則進行測報的方法。有效積溫(K)是指昆蟲完成某一發育階段所需要的發育起點以上的溫度的累加值,是用來分析昆蟲發育速度與溫度的關系。有效積溫法則是:昆蟲完成某一蟲態或一個世代的發育所需要的有效溫度積累值是一個常數,單位以日度表示。
㈦ 殺蟲劑的常規活體生物測定有哪幾種
殺蟲劑的常規活體生物測定技術是在長期的殺蟲劑篩選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技術。有些經典的方法和配套的設備在現在的應用中仍然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現將各類方法介紹如下:
(1)觸殺作用(contactaction)。由於許多殺蟲劑都具有觸殺活性,因此,這方面的毒力測定方法及儀器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噴霧法、噴粉法、浸液法、點滴法、葯膜法。
①噴霧法:噴霧法及噴粉法都是基於模擬田間實際防治時的施葯情況,盡量使昆蟲體表獲得的葯劑劑量相同且均勻。現在主要的試驗用噴霧儀器有Hoskings橫筒噴霧器、Campbeil轉盤式噴霧器、沉澱降霧裝置、Potter噴霧塔。
②噴粉法:噴粉法與噴霧法目的大致相同。此方法的優點在於噴灑不僅均勻,同時不只局限於上表面,而可使被噴的對象各個表面均可噴到。
③浸液法:浸漬法使用的對象一般是水生昆蟲(如蚊子幼蟲、水蚤)、儲糧害蟲、介殼蟲及蚜蟲、供試昆蟲的卵。對蚊子幼蟲,可做長時間的浸液接觸處理,即直接浸於一定濃度的葯液中,一定時間後觀察結果。其他的陸生昆蟲時間較短,一般幾秒鍾到幾分鍾不等。
④點滴法:其原理是將一定劑量的葯劑滴在昆蟲體壁上,以觀察葯劑對穿透昆蟲體壁的觸殺毒力。此方法是殺蟲毒力測試中最精確的方法,也是目前普遍採用的一種測試技術,大多數的目標昆蟲及蟎類都可以運用。
在滴加葯液前一般要先將昆蟲麻醉,以免因為昆蟲的自身運動影響實驗操作準確性。麻醉的一般方法有冷凍法、乙醚處理法、二氧化碳處理法。另外,還需要注意昆蟲的握拿方法,盡量不對供試昆蟲造成機械傷害,對體型較大的昆蟲可以用手拿,對較小的昆蟲可以將昆蟲吸在吸管管口上加葯,在管口上加上細紗布效果更好。
⑤注射法:該法的使用也相當廣泛,且使用儀器與點滴法有所類似,也有施葯量精確的特點。只不過注射法是將葯劑注入供試昆蟲的體內,而非點滴在體表。
⑥葯膜法:該方法是一種接觸處理方法。原理是通過噴霧、噴粉、點滴、塗抹、浸液等方法,將一定量的葯劑均施於濾紙、玻璃板或蠟紙上,形成一個均勻的葯膜,再將供試昆蟲放在上面,爬行一定的時間,然後再轉移到正常的環境下,一定的時間後觀察記錄昆蟲死亡情況。
此法適用於一切爬行的昆蟲,也可用於某些飛翔的昆蟲(如蚊、蠅等成蟲),可以製作一個方形的玻璃盒,盒的6個面的內部都經過葯膜處理,使得無論昆蟲停息在哪裡,都一樣接觸到葯劑。另外,葯膜放置不同時間後,或經過風化或日曬等處理後,再放入供試昆蟲,可以測定葯劑的持效性。
(2)胃毒作用(stomachaction)。其原理是利用昆蟲的貪食性,在昆蟲取食正常食物的同時將葯劑食入,檢測葯劑是否能通過昆蟲的消化道對昆蟲產生毒力。一般方法有飼喂法、飼飲法、口腔注射法。
①飼喂法:飼喂的方法又分為無限制給食法及定量給食法。根據飼喂的方式又分為葉片夾毒法及單葉飼喂法。其中葉片夾毒法(sandwichmethod)最為常用。葉片夾毒法是在兩葉片中間均勻的加入一定量的葯劑,飼喂昆蟲,葯劑隨葉片一起被昆蟲食入,根據被吞食的葉片面積計算吞食的葯量。為使加在葉片上的葯劑量均勻,通常在一張葉片的一面通過噴粉、噴霧、塗布或滴加葯劑等方法予以施葯。待葯液干後,將另一張葉片的一面塗抹漿糊或明膠後相互黏連,投喂昆蟲。其優點是避免了葯劑與蟲體的直接接觸,排除了葯劑對昆蟲的觸殺作用。
吞食葯量的計算是以試蟲吞食葉面積乘以單位面積葉片的劑量,從而求得每頭試蟲單位體積中所取食的劑量(μg/g)。葉面積的計算有幾種方法:1)方格紙法:將試蟲吞食剩餘的葉片放在方格紙上,計算所食方格紙的數量,算出方格的面積,2)葉面積測定儀法:採用葉面積測定儀直接測定吞食的葉面積;3)電腦掃描法:用數碼相機攝下每個處理中試蟲吞食後剩餘的葉片,通過電腦計算出葉面積。
致死中量的求法是按每頭蟲吞食劑量的大小順序排列,並標明該劑量下試蟲的死活情況,從而將蟲劃分成生存組、生死組和死亡組。
1~8號為生存組,9~40號為生死組,41~47號為死亡組。生死組中既有生存的又有死亡的,分別計算生死組中生存個體和死亡個體平均吞食的葯量,記為A和B。即A=(生死組活蟲劑量總和)/生死組活蟲總數,B=(生死組死蟲劑量總和)/生死組死蟲總數,LD50=(A+B)/2。
殺蟲劑對某種昆蟲的食葯量反應示範
A=(0.21+0.23+0.28+……+0.64)/16=6.00/16=0.375
B=(0.20+0.22+0.25+……)+0.65/17=5.89/17=0.368
LD50=(A+B)/2=(0.375+0.368)/2=0.372(μg/g)
該法的缺點是無限制飼喂法無法控制單一供試昆蟲的取食量,定量給食法也不能排除昆蟲吞食後嘔吐行為等未知因素的影響,且計算昆蟲食用葉片面積的方法不是十分精確,從而影響所食葯劑的劑量。另外,也比較費事、費時,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咀嚼式口器的昆蟲。
飼喂法中,除了飼喂葉片外,還有飼喂毒餌等方法。
②飼飲法:此法適用蠅類、蝽類等有吸食習性的昆蟲。也分為自由飼飲法和強制飼飲法。自由飼飲法是一種無限制的飼飲方法,讓昆蟲自己取食配好的混有葯劑的糖液,通過測定吸食前後昆蟲的重量或葯液的體積計算昆蟲吸食葯劑的量。而強制性飼飲法就是將昆蟲固定後,將裝有葯液的移液管口放在昆蟲的口邊,昆蟲吸食到一定的體積後就移開移液管,這樣可以保證每頭蟲體吸取葯劑的量相同。另外,還有一種口腔注射法,該方法是將含糖的葯液直接用注射器注入昆蟲口腔內,強迫其吞食。一般要求針尖光滑,以免刺破口腔內的組織,並且要求操作技術熟練。
(3)熏蒸作用(fumigationaction)。熏蒸劑可以是氣體,也可以是液體或固體,但最終都要以氣態的形式通過昆蟲的呼吸系統起到毒殺作用。氣體易擴散的性質決定了熏蒸劑必須在密閉的環境下使用的特點。因此,葯劑的熏蒸作用的檢測也必須在密閉的條件下進行,並且要求不能以固態或液態的狀態與昆蟲直接接觸。所有的熏蒸作用測定的方法都是基於該點來設計的。
目前熏蒸劑的儀器裝置主要有靜止氣體的測定方法裝置、有氣流出入控制的熏蒸器。一般一些簡單的熏蒸器都屬於前一種,通過一定的方法使密閉的容器內充入飽和的氣體,通過控制放入供試昆蟲的時間來控制對充入氣體的吸收量或調節容器內氣體的濃度,達到控制劑量的目的。
另外,對土壤熏蒸劑在設計實驗方法時還應考慮到土壤的物理及化學性質上的調節等問題。
(4)內吸作用(systemicaction)。內吸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將葯劑通過處理植物的某一特定部位(根、莖、葉或種子)後,葯劑能被植物吸收,並通過傳導,到達其他部位,讓昆蟲取食未直接用葯的部位後觀察昆蟲是否中毒死亡,以判定葯劑是否具此特性。
據此原理處理方法通常被稱作直接測定法。不同的施葯部位,處理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果是從根部吸收的處理方法,可將植物主根頂端切除,留存部分插入盛葯液的小指形管內,保存側根浸入營養液中,或將營養液中加入葯液配成所需的濃度,主側根全浸在其中;如果從葉部施葯,可用滴灌或毛筆蘸葯塗抹甚至局部噴霧的方法將葯劑施於葉片的正面或正反兩面;如果是從莖部施葯,木本植物可在莖部包紮一圈具有一定濃度葯劑的脫脂棉,外部再以塑料布纏繞後包紮,如果植物較幼嫩可用塗抹的方法將葯液塗在莖上,老樹則需要將老樹皮颳去一層後施葯;如果試驗種子的內吸作用,一般可將種子用浸液的方法處理,葯液一般相當於種子重量的兩倍,或以浸泡時完全淹沒種子為度。
另一種被稱為間接測定法,用葯液處理植物的局部,一定時間後取未處理的部位加以研磨,稀釋成不同濃度的汁液,再放入一定數量的孑孓或水蚤觀察其死亡情況,利用此浸液法間接測定該葯劑是否有內吸作用。
(5)拒食作用。拒食作用的設計方法通常跟胃毒作用的方法相同。但是觀察的結果通常不是供試昆蟲的死亡率,而往往是昆蟲的取食量或是昆蟲對食物的所食部位和昆蟲體重的變化等做的分析,作為葯劑對供試昆蟲是否有拒食活性的依據。
一般對食葉咀嚼式口器昆蟲的拒食活性的測定方法為葉碟法。即將葯劑均勻施加在葉片上,製成大小相同的葉碟,放在保濕的培養皿中,後放入供試昆蟲。其中在同一培養皿中交錯放入處理葉碟與對照葉碟的方法叫做選擇性拒食活性測定法。僅放入對照或處理葉碟的方法叫非選擇拒食活性測定法。如,黑色圓圈表示加葯的葉片,白色圓圈表示未加葯的葉片。A表示選擇拒食活性的測定,B、C表示非選擇拒食活性的測定。讓供試昆蟲取食一定時間後,將殘存的葉片取出,算出昆蟲取食葉片的面積。通過公式計算出拒食率:
葉碟法
(6)引誘作用。引誘劑基本上可分為性引誘劑、食物引誘劑和產卵引誘劑。
粗略的測定方法可以通過設置誘惑陷阱。如在紗籠中放入一個有黏膠的架子,黏膠中央黏上滴有葯劑的棉花,引誘目的昆蟲。對體型較大的昆蟲,可以將黏膠換成毒氣瓶,通過計算誘集昆蟲的數量,判斷葯劑的有效率。
這些方法多數是在田間操作的,易受氣候因素及田間昆蟲數量多少的影響。在實驗室測定的方法中很多要用到嗅覺計。基本原理是讓昆蟲在兩個可選擇的道路的分叉處,這兩個道路一個支路放有待測葯劑,另一個則沒有。觀察昆蟲進入哪一個支路。如果葯劑沒有作用,則昆蟲進入兩條支路的幾率是相等的,而一旦引誘劑有作用,作用越強,昆蟲被引誘的數量越多。
(7)驅避作用。其原理與引誘劑的原理類似,在試驗設計時也可以用到嗅覺計,方法大致相似。
(8)生長發育與生育干擾作用。有此性質的化合物通常不直接殺死昆蟲,而是通過干擾昆蟲腦激素、保幼激素、蛻皮激素和幾丁質的合成導致昆蟲生長、變態、滯育等生理現象發生改變,間接導致為害降低的目的。試驗方法可以通過以上介紹的胃毒、接觸、熏蒸、內吸等處理方法,觀察昆蟲蛻皮、化蛹、羽化的變化及其形態的變化、產卵量及卵的孵化率等指標來觀察葯劑作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