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行草轉筆訓練方法

行草轉筆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0 00:12:25

1. 怎樣轉筆圖解基本功

1.將筆用中指輕輕夾住,中指向下壓,小指向上支持,筆頭用虎口鉤住,此時受力平衡。

拓展資料

連續招式(Combo)的意思是將很多的基本招式串在一起,連續招式需要在打好基本功之後才可學習,連續招式沒有特定的步驟,只是隨意發揮出來即可。

21世紀轉筆界已發明出不同的連續招式,有以Infinity為基本功的Infinity combo、以Fingerpass為基本功的Fingerpass combo,又有以Back around為基本功的Reverse to Backaround、cont ta和cont bak等等。

截至目前為止,轉筆的招式不少於100款,單一招式通常都較短。最容易的招式可以於幾個小時內就學懂,而比較復雜的招式則需時幾個月才可學會。將幾個獨立的招式串連成為一連串的招式,可以使得動作更加美觀,這也是眾多轉筆手夢寐以求的東西。

2. 怎樣連續轉筆最簡單的方法

1將鉛筆夾在你的食指、中指和大拇指之間。用你較有靈活優勢的一隻手來掌控鉛筆——食指和中指之間的間隔是你的大拇指的寬度。換句話說,如果手上不拿鉛筆,你的大拇指應該剛好能夠合適地伸進食指和中指之間。

關於應該抓住鉛筆的哪一部分來轉的問題,眾說紛紜。有些人喜歡抓住鉛筆中部,靠近鉛筆的重心位置,而其他人則喜歡抓住鉛筆的一端來轉。抓鉛筆的位置取決於你自己——試著轉轉,看抓住鉛筆的哪個部位轉對你來說容易點。

2像扣動扳機那樣拉動中指。在轉筆的過程中,中指提供了絕大部分的支撐力。如上文所述,將鉛筆夾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間,像扣動手槍的扳機那樣,向內拉動或彈動中指。理想的話,鉛筆就會開始繞著大拇指轉了。如果鉛筆沒有乖乖地繞著大拇指旋轉,就得檢查一下你的握法——如果中指和大拇指並得太攏,就容易把鉛筆帶到大拇指「內側」,而不是繞著它旋轉了。

至於要用多大的力度彈動中指才能轉得更好,實在是難以把握。力度太大容易將鉛筆轉飛,但力度太小呢,鉛筆就難以持續地旋轉。熟能生巧——多加練習,就能養成掌控力度的手感,使鉛筆轉得「剛剛好」。

3. 怎麼學轉筆.要很簡單的入門

轉筆新手入門教程:

一、握筆 如圖所示,握筆。注意COP位置。 

1、中指在拇指左邊  

2、COP在拇指右邊   

註:其他各指的位置無關緊要。舒適且不妨礙旋轉即可。 

(3)行草轉筆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轉筆是一項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用手指來轉動筆的休閑活動,是一種小眾文化。可由多個不同的招式組合而成。

如今,全世界有超過30個國家有自己的轉筆組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轉筆技術已經形成了比較龐大的動作庫和風格體系。轉筆有時候會被分類為一個訓練形式的雜技運動。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學生都愛好轉筆。

腦科學教育顧問周家儀指出,人的小腦負責身體平衡及感官協調,經常玩轉筆可訓練手、眼及小腦。小腦活動同時,也會刺激大腦的神經細胞,長期訓練有助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及學習能力。

4. 怎麼轉筆 初學者, 最好是有慢動作!

1、將筆用三指輕輕夾住,三指向下壓,小指向上支持,筆頭用虎口鉤住。

5. 怎麼轉筆最簡單易學

01握筆。注意COP位置。
中指在拇指左邊
COP在拇指右邊
註:其他各指的位置無關緊要。舒適且不妨礙旋轉即可。

02
用力一推 食指蜷曲,向筆施加壓力。(儲存勢能)
微微蜷曲食指,用力一推(亦不可過用力!!)
張開中指。

03
旋轉 繞拇指順時針旋轉一周
旋轉時,COP應靠在拇指上。
放開食指,以免食指阻擋了筆的旋轉
註:旋轉時,拇指應盡量保證不動,以促旋轉平穩。

04
抓握 以免筆掉落
旋轉完成後,用食指、中指(譯者註:拇指如有必要亦可!

6. 怎麼轉轉轉筆

轉筆是一項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用手指來轉動筆的休閑活動。可由多個不同的招式組合而成。轉筆有時候會被分類為一個訓練形式的雜技運動。這運動仍然在雜技運動的世界發展中,它普及程度的快速增長很可能是源於它的方便,因為只要有一支筆,不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轉筆。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學生都愛好轉筆。腦科學教育顧問周家儀指出,人的小腦負責身體平衡及感官協調,經常玩轉筆可訓練手、眼及小腦。小腦活動同時,也會刺激大腦的神經細胞,長期訓練有助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及學習能力。
招式:

將筆夾在中指和無名指,並以拇指為軸心旋轉,最後用拇指和食指捉住。從這個招式中衍生出很多轉筆招式:
1,把筆放在大拇指中指無名指之間,以拇指為軸心,中指推筆,逆時鍾旋轉
2,把筆放在大拇指食指中指之間,以拇指為軸心,食指推筆,順時鍾旋轉
3,用虎口夾住筆,以大拇指為軸心用手腕的力量使筆逆時鍾旋轉(或者逆時針旋轉)
4,筆放在大拇指中指無名指之間,以拇指為軸心,中指推筆,逆時鍾旋轉一圈,碰到食指時再逆時針旋轉一圈
5,把筆放在大拇指食指中指之間,以食指為軸心,用手腕的力量使筆順時鍾旋轉一圈,碰到大拇指時再使筆滑入大拇指中指無名指之間
6,用虎口夾住筆,以大拇指為軸心用手腕的力量使筆逆時鍾旋轉一圈,碰到食指時再逆時鍾旋轉一圈
等等,很多種轉筆招式,不管什麼招式,最主要的還是要練熟.

7. 怎麼轉筆圖解

比較簡單的動圖入門講解:

第四步:

抓握 以免筆掉落

旋轉完成後,用食指、中指(註:拇指如有必要亦可)抓住。

拓展資料:

轉筆是一項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用手指來轉動筆的休閑活動,有時候會被分類為一個訓練形式的雜技運動。下面介紹的就是一個最簡單的新手入門轉筆教程,別以為轉筆是小孩子瞎玩,長期進行轉筆訓練有助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及學習能力!

8. 轉筆的基本技巧

轉筆的基本技巧:

轉筆有時候會被分類為一個訓練形式的雜技運動。這運動仍然在雜技運動的世界發展中,它普及程度的快速增長很可能是源於它的方便,因為只要有一支筆,不管什麼地方都可以轉筆。經常玩轉筆可訓練手、眼及小腦,小腦活動同時,也會刺激大腦的神經細胞,長期訓練有助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及學習能力,教您一步步成為高手本教程很系統的教會您從最基本的開始只要您練 一定可以成為高手。

反轉比較難,需要手指之間的平衡,如果你天天玩幾個月就能學成許多,比較簡單的是筆先夾在尾指與無名指間,然後無名指彎進去,筆就會向上,然後無名指在收回來,筆就夾在無名指與中指間,在按上面方法收中指,筆就會到中指與食指間,這個動作多練點就可以熟了,等你的動作練多後就可以自創連續動作了。之後就可以自己創意更多的動作。

9. 怎樣學習書法

學習書法從哪種字體入手好呢?對於這個問題,書法家們各自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從篆書入手好;有的說從隸書入手好;有的說從行書入手好。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認為從楷書入手較好。

我之所以不同意從篆、隸入手學書,是因為學篆書首先遇到一個難以認識的問題,增加了學習的困難;其次,篆書興起和通用的時代距離現在比較遙遠。現在的入們,絕大多數不識篆字。當今,篆書作為一種字體,仍有其藝術欣賞價值,而其實用價值卻已今非昔比。我認為,對於只想通過學習書法寫出工整美觀的楷書、行書以適應學習、工作需要的人來說,可以不學篆書。隸書比篆書易識易寫,但與楷書比較起來,點畫顯得優柔有餘,剛勁不足,並且結構易於分布平正,學好隸書再學楷書難,而學好楷書再學隸書易——這是就初學而言的,如果要想窺其堂奧,達到高深的藝術境界,學好任何字體都不是輕而易舉的。

宋代書法家蘇東坡說:「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楷在這里是楷模、典範的意思。楷書點畫分明,搭配勻稱,形體方正,應規入矩,宜於初學。明朝書法理論家豐坊說:「學書須先楷法……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對於初學者來說,繞過楷書,直接學行書或草書,就會因為忽視了楷書的基本點畫、結構的訓練、寫出的字容易出現點畫不規矩,筆力不剛勁,疏密不勻稱,結構不安穩,比例不適當等弊病。所以唐孫過庭說:「圖真不悟,習草將迷。」明代汪砢玉也說:「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學真而先習草,如人未學立而欲走,蓋可笑也。」

對於初學書法從哪種字體入手為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必要也不可能強求一致,只要得法並下得深功,從任何字體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謂殊途同歸。但其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所走路程的遠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徑庭了。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固執地認為宜從楷入。

楷書從漢朝就已有其雛形,魏、晉大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學者學習哪一朝代的為好呢?

我認為從唐楷入手學書,有法可依,能把筆畫寫得方中矩,圓中規,直中繩,長短合度,輕重合宜,結構穩健,從而奠定堅實的基礎。

有人認為,唐楷法度森嚴,學習時容易被那嚴格的規矩所束縛,而提出初學應從魏晉入手,說這樣可以把字寫得天真爛漫,自由放縱。我認為要把字寫得或古拙,或俊俏,或莊重,或飄逸,或豐偉,或瀟灑,或肅穆,或飛動,總之具有一定的風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對於初學者卻應力求結構的工整規矩。正如孫過庭所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學不學平正,字就會歪斜無儀;但過於平正,又將呆板而無生氣,所以又必須追求險絕;險絕過甚,便會狂怪無態,因此又要歸於平正。這就是學書循環往復,不斷升華的過程。以平正論,唐楷當之無愧。清代梁 說:「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健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先學法度森嚴的還是先學自由放縱的,唐徐浩《論書》雲:「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這話很有見地。我贊成先從點畫瘦硬的唐楷起步。

初唐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用筆潔凈,結構精嚴,對後世影響很大。歐書《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歐書險勁的風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歐體字中最清晰、神氣最完足的。《九成宮醴泉銘》用筆樸厚凝重而又挺拔勁健,結體平穩中追求險峻。梁 對歐字極為推崇,說:「寫透歐書,碑版皆可書矣。」清朝楊守敬說:「歐陽信本之醴泉銘,趙子固推為楷法極則,人無異議。」初學者學此二碑,可避免結構鬆散的毛病。

中唐書家顏真卿44歲時書寫的《多寶塔碑》多用方筆,橫輕豎重對比鮮明,富於立體感,結構方整嚴謹,宜於初學。顏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筆畫豐滿雄強,結體寬舒,往往追求天真爛漫,返樸歸真的意趣,初學易失於臃腫丑怪,不宜作為入門途徑。

晚唐書家柳公權所書《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用筆方圓兼備,點畫清勁,有如錚錚鐵骨,結體中心緊聚,四外舒展,學之能夠得到瘦硬的筆畫與嚴謹的結構。

以上所舉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學者持之以恆,在半年至一年內「入帖」是不成問題的。

執 筆

執筆問題並不怎麼玄奧。

人們拿東西都是用手指指肚部分,執筆也是用這個部分。執筆時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部分捏著筆管,用無名指指甲和肉相接的部分頂住筆管,小指自然地附著在無名指下——這就是最通用的五指執筆法。

執筆的要領可以用「指實、掌虛、腕平、掌豎、身正、足安」來概括。

指實是執筆要松緊適當,過緊會僵死,又容易疲勞、抖動,過松寫出的點畫又可能軟弱無力。

掌虛是手指與手掌之間、拇指與食指之間要有空隙,不可大把攥。

指實掌虛的要求,就好比手裡攥著一隻小鳥,攥得太緊,鳥就會被攥死;太鬆了,鳥又會飛掉。也就是說要松緊適度。

腕平是指腕上部兩個骨節之間的平面與桌面大致平行,並且要腕低於掌,這樣掌也就豎起來了。寫字是講究腕力的,坐著寫字,以肘著案如果不做到腕平掌豎,寫出的點畫就可能軟弱無力。腕平,指的是執筆時要接近平,但運筆時卻不需總是這樣。執筆在於手,運筆在於腕,執筆要實,運腕要活。運筆時手腕的左右兩個骨節是在不停地上下轉換著運動的,否則寫字時就變成了胳膊機械地平行移動了。

在執筆問題上,還有一點要說及的,就是我國漢字的構造及寫法都是適合右手執筆的。如果用左手執筆,書寫時多有不便,如寫橫時就必須由左至右推著筆運行,這樣就顯得笨拙。漢字下筆順序有先左後右的原則,所以提倡初學者用右手執筆。

身正就是寫字時要坐端正,胸部自然挺起並與桌面保持一拳之隔。右手書寫時左手按在紙面上,以求力的均衡。寫字時如果低頭曲背,不但字寫不好,日久天長,視力和脊柱都會受影響。清朝末年,江蘇武進縣有個書法家叫唐駝。唐駝學書勤奮,每日黎明即起,刻苦習書,寒暑無間,三年後楷書大進,但因坐姿不正,致成駝背。這個教訓值得學書同志記取。

足安就是寫字時兩腳微開,與肩同寬,平放地上,以保持身體安穩。

運 腕

執筆在指間,指連於腕,腕連於肘,要想運筆靈活,必須指。腕、肘互相配合,而關鍵在於腕的運動。贈送給別人的書法作品,上款有時題「某某正腕」,就包含著請受書者指正腕的運用是否靈活或腕力是否雄強的意思。運腕就是靠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前後左右起伏往返而操縱筆鋒,寫出合乎要求的點畫。書寫時因手腕與桌面的距離不同而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著腕:即手腕貼在桌面上寫字。著腕法因腕與桌面接觸,妨礙筆的運動,寫小楷時可用,寫稍大的字就不適宜了。

枕腕;即用左手墊在右手腕下寫字。這種方法與著腕法沒有多大區別,腕的活動仍受很大局限,而且一旦養成習慣,就扔不掉左手這根「拐棍」,寫大字時就感到力不從心。我曾見到一位老先生,寫了一輩子字,左手仍墊在右手腕下,小楷及一寸以內的字寫得不錯,但寫二寸左右的字就缺乏氣勢了。

提腕:即用肘部支撐在桌面上,而把手腕提起來,這是坐著寫中字最多見的腕法。

懸腕:寫字時自腕至肘都不放置在桌面上叫懸腕。寫大字必須懸腕,只有懸腕,才能力從肩臂出而達於紙上,而且由於手臂不受桌面的阻障,筆的縱橫牽掣、上下提頓隨心所欲,所以是最自由靈活的方法。

有的初學者問我:寫蠅頭小楷為什麼不必懸腕?寫盈尺大字為什麼腕與肘不依附桌面?我回答說:寫小楷實無必要,寫大字非懸不可。蠅頭小楷筆畫短、字小,只需運指就足以應付,何必要懸起整個手臂?而且楷書在點畫、結構等方面要求極嚴,手臂全懸既不穩定,又不會持久,很難寫好,為什麼說寫大字肘部非離開桌面不可呢?大字筆畫長,手臂不離開桌面,筆的揮運就不自如,以寫長橫為例,假如以肘著案,如同以肘為圓心,以小臂為半徑循規作圓,這樣寫出的長橫必然不能平直,如此寫字,豈能寫好?另外從字體方面看,篆書、隸書、楷書在點畫、結構等方面比起行、草書來,要求比較嚴格,用筆較為規矩,腕與桌面的距離就要近些。行、草書則比較放縱飛動,腕與桌面的距離就要遠些。所以我認為腕肘離開桌面與否、離開桌面的遠近,要根據字的大小和字體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運 筆

學會了執筆,就可以進一步學習運筆。學習寫字,首先要學習點畫,點畫猶如字的建築材料。建造摟閣亭台,不準備好材料,或是准備的材料不合乎質量要求,那摟閣亭台就不會美觀堅固。學書亦然,點畫寫不好,字也肯定不會美觀。學習運筆,就是學習如何通過筆把墨落在紙上,形成合乎要求的點畫。

本文所述的運筆方法,主要以丁文雋先生的意見為依據。現將幾種主要的運筆方法介紹如下。

筆的運動可分為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縱面運動是指筆與紙面垂直方向的高低運動。橫面運動是指筆與紙面平行方向的前後左右的運動。

縱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落筆:筆最初接觸紙面叫落筆,也叫起筆。落筆一般較輕,像鳥兒由空中落在枝頭上。落筆是運筆的開始。

頓筆:把筆往下按叫頓筆。頓筆不可過重,過重了點畫就會太肥。

提筆:把筆往起提叫提筆,一般在頓筆之後都要提筆。提筆如鳥兒將要離地高飛。

橫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行筆:筆鋒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筆,行筆也叫走筆、過筆。

挫筆:筆頓後微提,使筆鋒轉動,微離頓處叫挫筆。挫筆大多用在筆畫轉折處,如寫口字的橫折時,先提筆,用筆尖寫出稜角,然後頓筆,這時把筆微提,於是出現第二個稜角,再略微轉動筆鋒,使筆尖朝著筆畫的上方——這時叫挫筆,最後繼續行筆,橫折就寫成。

折筆:寫點畫時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斷然改變方向,有意顯露稜角叫折筆。如寫橫時先向左上方落筆,然後往右下折,寫出方棱來,即為折筆。

轉筆:筆鋒旋轉叫轉筆,轉筆是為了寫出不帶稜角的點畫,如寫「馬」字第二筆或寫「元」字第四筆時,為了使轉折處不露稜角,就要像用圓規畫圓一樣轉動筆鋒。

回筆:筆停後返回來時的方向叫回筆。回筆是為了「護尾以避免「折木」。

衄筆:筆下行而逆反叫衄筆,與回鋒不同,回筆用轉,衄筆用逆。如寫左豎鉤,豎寫至長短合度時,提筆左行再逆反使筆鋒朝即將挑出的鉤的相反方向——此即為衄筆——最後提筆挑出。

縱筆:筆鋒邊行邊提,去而不返叫縱筆。如寫撇時,用筆由重到輕,最後出鋒就用縱筆。

除了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之外,還有一種介於二者之間的運筆方法,這種筆法既不提也不頓,即不轉也不行,而是筆停在紙上,這就叫駐筆。駐筆是為了取勢,即取得點畫的某種態勢。

以上講的是幾種常用的運籌方法,初學者在寫字實踐中,只要細心揣摩,是會逐漸掌握更多的筆法的。

中鋒與側鋒

歷代書法家在講用筆時都強調中鋒行筆,什麼叫中鋒行筆呢?

毛筆筆頭的尖端部分叫筆鋒,又叫筆心,四外較短的毛叫副毫。中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經常在點畫當中運行。這樣順著使用筆毛,筆毛平鋪在紙上,寫出的點畫看起來渾厚圓潤,有立體感。

側鋒即偏鋒,側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不在點畫中間運行,而是偏在點畫的一側,寫橫畫時常偏在上邊,寫豎畫時常偏在左邊。側鋒行筆,起筆處易見稜角,但點畫往往缺乏立體感,而且由於沒有順著筆毛的方向用筆而是橫著刷,容易出現筆畫一邊整齊,另一邊不整齊的現象。

富於變化是我國文字及書法的顯著特色之一。從漢字的構造上看,橫豎、撇捺、繁簡、寬窄、長短、斜正,各具其態;從用筆上看,提頓、行駐、縱收、藏露、轉折、疾徐,無所不用,因而使得點畫的方圓、粗細、俯仰、曲直變化多姿;從結構上看,疏密、開合、聚散、穩險,各盡其美;從用墨上看,枯潤、濃淡、干濕交映生輝;從章法上看,大小、虛實、斷連,參差錯落。可以說,進行書法創作的過程,就是正確處理這一對立矛盾的過程。在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中,這些矛盾都達到了對立統一。

中鋒、側鋒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種用筆方法,只用中鋒或只用側鋒都顯得單調,中鋒取勁、側鋒取妍,中鋒為主,側鋒為輔方能燕瘦環肥,各盡其美。因此筆筆中鋒實無必要,況且筆筆中鋒也不可能,如果寫字時,尤其在寫流速較快的行書、草書時,總是斤斤計較是否中鋒行筆,肯定會影響到行筆的疾徐,章法的錯落,氣韻的生動諸方面。試看被說成是筆筆中鋒的懷素《自敘帖》,不也是兼用側鋒的嗎!所以明朝豐坊說:「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即中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側也。」

有人說,要保持中鋒行筆,就要在寫字時保持毛筆筆身的端正和筆頭的圓錐形態。這種說法不夠確切。

丁文雋先生的《書法精論》說得更明確:「筆管直豎不欹,亦不能盡掠磔波撇之勢,除作古文籀篆外,不能始終用腕平管直之法」,「包世臣論此法最精,他說:『石工鐫字畫,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驗而類之,紙猶石也,筆猶鑽也,指猶錘也。鋒既著紙,即宜轉換,於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是以指得勢而鋒得力』……故管不能終直,腕亦不能終平也。」

歷代書家都強調運腕要輕靈虛活的作用。虞世南說:「用筆須手腕輕靈。」康有為說:「左腕挺開貼案,則氣勢停勻,右腕益虛活,如此則八面完全,險勁雄深,篆真行草,無不得勢矣。」腕要輕靈「虛活」就不可能保持筆身的端正,而要保持筆身的端正,腕將會何等僵死?據我臨池的體會,筆身正,寫出的點畫也可能是偏鋒,筆身不正也可以寫出中鋒,筆在運行過程中,筆身端正的時刻是短暫的,而上下左右傾倒則是經常的。

寫字過程保持筆頭的圓錐形態也不可能。嚴格地說,只要筆一著紙,圓錐形態即遭到破壞。筆越下按,點畫就越粗壯,筆毫也越平鋪,此時筆頭的前端呈現的形狀是齊而不是尖;反之,筆越上提,點畫就越細瘦,筆毫也越收攏,越接近圓錐形,但要保持筆頭圓錐形態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說、即使真能做到保持筆頭的圓錐形狀,也如清朝吳育所說:「專用筆尖直下,以墨裹鋒,不假力於副毫,自以為藏鋒內轉,只形薄怯。」

點畫寫法

我國歷史上擅長楷書的書家眾多,他們的書法作品各具風格,初學楷書的同志,應該先學習點、橫、豎、撇、捺、鉤等基本點畫的寫法,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碑帖臨摹,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寫出的點畫和結構就能逐漸接近所臨的碑帖。

現將基本點畫的寫法列表說明:

撇的藏鋒法:落筆、折筆與點的寫法大致相同,然後向左逐漸提筆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過尖過細,這樣會形成病筆「鼠尾」,並旦筆畫的長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會鈍而無鋒。

露鋒法是筆鋒直落,然後調整筆鋒成中鋒撇出。

橫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右先左,到左端時折筆下頓,再輕提筆用中鋒向右行,至長短合度時先輕提筆用側鋒寫出右上端的稜角,然後頓筆,至右下端時轉筆左收。

露鋒法是筆往右下方一落在紙上,立即用中鋒往右行,其餘提筆、頓筆、收筆都與藏鋒法同。用露鋒法寫橫時,特別要注意落筆不可過於往右下方切鋒,否則橫的左端會菲薄虛浮。

點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下先上,到頂端折筆,不能用轉筆法,轉則頂端不尖銳,然後往右下方行筆,至底部左下方轉筆,最後往左上方收筆。點的形狀是上尖下圓,腹(左邊)平背(右邊)圓。

露鋒法是順鋒直下筆——這種用筆法又稱切鋒,其餘行筆、收筆都和藏鋒法相同。

捺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有先左,然後向上轉筆(如用圓規畫圓,又像用毛筆畫半個小圓點),再立即往右下行並逐漸按筆使筆畫逐漸加粗,將出鋒時駐筆,最後順勢提筆出鋒。書寫的全過程可以用「逆入平出」來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時不可以有折角。

捺中較陡直者稱為縱捺,又稱金刀,用於木、本、來、史等字;較平緩者稱為橫捺,又稱游魚,用於走之等。凡縱捺首端與其他筆畫相銜接而不外露者,起筆可順而不逆。

橫捺的露鋒法是順鋒直落,然後側鋒上行,其餘行筆、駐筆、出鋒均與藏鋒法同。

豎有懸針、垂露之異,下部收筆呈露水將滴狀者稱垂露部出鋒尖銳如針狀者稱懸針。

垂露豎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折筆向下,調整筆鋒成中鋒下行,至長短合度時稍提筆往左(或右)回鋒收筆。

露鋒法是切鋒直落,調整筆鋒成中鋒行筆,其餘筆法均與藏鋒法同。

懸針豎的藏鋒法、露鋒法起筆、行筆均與垂露豎同,至長短合度時緩緩提筆出鋒,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為懸針豎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鋒過快,可能出現歪斜、虛飄的現象。懸針最難的是寫得不偏不斜,有如鐵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學者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得心應手。

鉤的變化最多,這里先講最基本的兩種——左鉤和右鉤。

左鉤和右鉤都附屬於豎。豎至下部將出鉤時先微提筆向左下行(這樣就在豎的右方出現了稜角),至鉤的底部時衄筆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鉤。右鉤與左鉤筆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種右鉤,看上去像是兩筆寫成的,稱之為搭鉤,用於辰、氏等右邊有長捺或長戈等字。其寫法是,豎至長短合度將要寫鉤時,先駐筆,然後提筆左行,折筆下頓,最後提筆挑出。

學會了左鉤、右鉤之後,可進一步學習獅口、鳳翅、寶蓋、龍尾、直戈、橫戈等。

獅口的寫法是:用筆如寫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調整筆鋒成中鋒向左下行筆,至長短合度時衄筆向上,順勢提筆挑出。獅口法用於句、勻、蜀、南、馬、為等字。

鳳翅的寫法是: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調整筆鋒成中鋒,然後中鋒行筆如循規作圓,至長短合度時,衄筆順勢挑出。寫鳳翅時要求轉折處和將出鉤處要粗些,中間部分要細些。鳳翅法用於風、鳳等字。

寶蓋的寫法分為方筆式和圓筆式:

方筆式: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回鋒至轉折處再鋪毫用中鋒或側鋒出鉤。

圓筆式: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用中鋒迴旋至轉折處出鉤。此法多見於柳體。

無論方筆式、圓筆式,所出之鉤宜平不宜垂,以便與寶蓋下的部分相呼應。寶蓋法用於空、寶、予、冠等字。

龍尾的寫法是:用筆如同豎畫,轉折時如循規作圓,邊行邊轉動筆鋒,行過彎轉處後用筆如同橫畫,至長短合度時覷筆上挑出鉤。

龍尾的彎轉處除歐體外都應作弧線,而不應作方角,此處運筆應稍快,以表現鐵畫銀鉤的力感。過了彎轉處如作橫畫的部分宜微上翹不可下垂,下垂則有懈怠之感。龍尾用於也、元、見、筆等字。

直戈的寫法是:起筆如豎,然後向右下方行筆,至長短合度時衄鋒向右上方挑出鉤。

寫直戈上段與下段宜稍直、稍粗,而中段宜稍曲、稍細。辟如人的身體,肩寬臀豐腰細則健美,腰粗肩臀窄則顯得笨拙。直戈不宜過直或過曲,過直顯得生硬,過曲顯得柔弱,貴在剛柔相濟。直戈用於戈、武、成、盛等字。

橫戈的寫法是:順鋒直落筆,以求尖銳,如循規作圓隨行隨轉,行筆至如新月形時即駐筆,然後衄筆向左上方出鉤。

橫戈宜曲不宜直,宜短不宜長,所出之鉤較龍尾之尾略長橫戈用於心、必等字。

病 筆

字的點畫有方有圓,有斜有正,有直有曲,有粗有細,有銳有鈍,有短有長,但都必須符合一定的書寫法則,才能各具意態,否則即為病筆。

實際上只要運筆失度,則百病齊生,如鋸齒、釘頭、僵直、枯瘦、臃腫、散尾、凹腹、殘缺、牛頭、鼠尾、蜂腰、鶴膝、竹節、稜角、折木、柴擔等等。

閱讀全文

與行草轉筆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離散型數據適合什麼方法分析 瀏覽:384
ph的測量方法必須滿足的條件 瀏覽:348
化學降溫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35
鋼筋根數有哪些表示方法 瀏覽:227
食品分析介紹過的方法類型 瀏覽:992
去火的治療方法 瀏覽:620
動作連接方法 瀏覽:239
曲面屏手機防爆方法 瀏覽:762
干天麻的簡單食用方法 瀏覽:80
腎虛怎麼恢復正確方法 瀏覽:674
雙陽鹿茸片正確食用方法 瀏覽:541
金剛藤功效與作用與食用方法 瀏覽:456
小紅瓦安裝方法 瀏覽:180
研究內容方法有什麼 瀏覽:833
裝修牆面方法有哪些 瀏覽:328
增強腹部鍛煉方法 瀏覽:829
貨車發動機左右搖晃解決方法 瀏覽:321
電燈帶插座安裝方法 瀏覽:608
史上最全分析問題的7種方法 瀏覽:9
小林發燒貼使用方法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