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莖尖脫毒訓練方法

莖尖脫毒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9 23:33:49

Ⅰ 植物脫毒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點應如何選擇應用

植物脫毒是利用高溫處理,莖尖組織培養等方法脫除植物所感染的病毒,在超凈無菌的條件下培養不帶病毒的動植物株,進行營養繁殖,快速繁育和生產出無病毒的種苗,提高品質與產量,復壯種苗縮短繁種周期,節省種子費用及不受季節限制和生產脫毒苗等優點。
有三種方法:熱處理法,組織培養法,微體嫁接法。
這三個中我學過的是組培法,組織培養脫毒法還可依據所選材料不同分為:微莖尖培養,愈傷組織培養,珠心組織培養脫毒。熱處理一般不單獨使用,而常和其他兩種結合。
1、熱處理脫毒
熱處理之所以能夠去除病毒,主要是利用植物體內某些病毒顆粒受熱以後的不穩定性,使病毒失去活性,導致病毒含量不斷降低,這樣持續一段時間,病毒自行消失而達到脫毒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
1)熱風處理法:將植物種植在花盆中,放在35~40℃的溫度下2~8周後,切取植物莖尖作接穗進行檢測達到脫毒目的。熱處理大多採用這種方法。如桃黃萎病的植株,在34~36℃ 的溫度下處理兩周,可使病毒失去活性;葡萄蔓放在人工氣候箱內30分種可以除去扇葉病毒。
2)溫湯浸漬法:將植物材料放在50℃左右的溫湯中浸漬數分種至數小時,使病毒失去活性。方法簡便易行,但易導致材料受傷。
熱處理方法主要缺陷是並非能脫除所有病毒(例:如在馬鈴薯中,應用這項技術只能消除卷葉病毒。一般來說,對於球狀病毒和類似紋狀的病毒以及類菌質體所導致的病害才有效,對桿狀和線狀病毒的作用不大。而且對寄主植物作較長時間的高溫處理有鈍化植物組織中的阻抗因子,致使寄主植物抗病毒因子不活化,從而增加無效植株的發生率)。因此熱處理需與其他方法,主要是莖尖培養方法配合應用,才可獲得良好的效果。
2、莖尖培養脫毒
病毒在植物體內的分布是不均勻的,病毒的數量隨植株部位及年齡而異,越靠近莖頂端區域的病毒的感染深度越低,生長點(約0.1-1.0mm區域)則幾乎不含或含病毒很少。這是因為分生區域內無維管束,病毒只能通過胞間連絲傳遞,趕不上細胞不斷分裂和活躍的生長速度。切取莖尖培養脫毒,因為脫毒效果好,後代遺傳性穩定,所以是目前生產無病毒苗最安全、最有效、最重要的一條途徑。
3、其他脫毒方法
1)愈傷組織培養脫毒:通過植物器官和組織的培養,分化誘導產生愈傷組織,愈傷組織再分化產生芽,長成小植株,可以得到無病毒苗。原因是受感染植株的組織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中,細胞不攜帶病毒或細胞不含病毒。其原因是:病毒的復制速度比細胞的增殖速度慢;有些細胞通過突變體獲得了抗病毒的特性,抗病毒侵染的細胞甚至可能與敏感型細胞一起存在於母體組織中。
試驗表明,愈傷組織培養脫除病毒的效果比莖尖培養成功率高,但愈傷組織培養所產生的植株遺傳性狀不穩定,在生產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2)珠心胚培養脫毒:柑橘類多胚品種中除一個受精胚以外,尚有多個由珠心細胞形成的無性胚,稱為珠心胚。珠心胚與維管束系統無聯系,因此由珠心胚產生的植株全部均無病毒。但珠心大多是不育的,必須分離培養才能發育成正常的幼苗。珠心胚培養技術對除去柑橘主要病毒都十分有效。
3)莖尖微體嫁接脫毒:木本植物莖尖培養難以生根形成植株。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可將實生苗砧木培育在培養基上,再從成年無病毒樹枝上切取莖尖,在砧木切斷面上進行試管微體嫁接,就可獲得無病毒的幼苗。利用這個方法,柑橘類嫁接成活率為30-50%,移載成活率約95%,嫁接兩年後即可結實。應用這個技術,可獲得柑橘類的無病毒苗。
4)培育抗病毒栽培種:上述各法可以脫毒,但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培育抗病毒的栽培種,可以一勞永逸。可採用導入抗病毒的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得到抗病毒雜交種。例如煙草和黃花煙草原生質體融合,得到的細胞雜交種,對TMV的抗性;馬鈴薯栽培種與野生種有性雜交產生的後代,可抗PVY的作用。

有點亂,希望能幫到你!!

Ⅱ 比較熱處理脫毒及莖尖培養脫毒 兩種方法如何選擇

熱處理脫毒主要是利用病毒受熱的不穩定性而失去其活性達到脫病毒目的。一般採用35—55℃的熱水或高溫蒸汽、高溫空氣處理,溫度越高處理的時間越短。通常是將熱處理中伸長生長出的新梢頂端部分嫩枝嫁接到無病毒砧木上,或進行進一步的莖尖培養,或莖尖微芽嫁接以增大脫去病毒的機率。 莖尖脫毒是利用植物莖尖組織培養,結合血清病毒檢測技術,在防蚜傳毒條件下,將影響植物正常生長的植物病毒脫除的高新農業生物技術。 幾種方法的配合使用是提高植物脫毒效果的關鍵: 1、高溫熱處理與微莖尖脫毒培養技術。 2、高溫熱處理與微(體)莖尖嫁接培養技術。 3、化學處理與莖尖脫毒培養技術。 4、愈傷組織熱處理與化學處理配合。

Ⅲ 植物脫毒的方法主要有什麼

組織培養技術在植物病理和植物檢疫工作中的應用,主要是通過組織培養技術對有價值的植物繁殖材料進行脫毒(脫除病毒等),並大量繁殖無菌苗。當前,植物脫毒的方法主要有:熱治療脫毒、莖尖培養脫毒、熱治療和莖尖培養相結合脫毒、利用抗病毒葯劑與莖尖培養相結合脫毒等。①熱治療脫毒。其原理是利用高溫可抑制病毒的增殖、減緩病毒在植株體內擴散的速度;而高溫對許多植物卻有加速其生長作用。針對不同的植物、不同品種和不同的植物病毒對溫度的敏感程度上的差異,對需要脫毒處理的植株進行一定溫度和時間范圍內的熱力處理具優良種性的植株。②莖尖組織培養脫毒。其原理是利用有些病毒在植株的生長點附近的莖尖、根尖等分生組織不含有病毒的特點,切取生長點附近的0.2~0.5毫米小組織放到專用於組織培養的培養基中,在適當的溫度和光照條件下進行培養,使最終長出無病毒的植株。這項技術在國外早已廣泛應用,我國也在柑橘、葡萄、花卉等植物上應用,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③熱治療和莖尖組織培養技術相結合脫毒法。對於單用莖尖或熱治療難以脫除的病毒,可以先進行熱力處理,先使植株莖尖組織無毒化,再採用莖尖組織培養法,可以有較多獲得成功的機會。④利用抗病毒葯劑和莖尖培養相結合脫毒。三氮唑核苷對多種植物病毒的增殖有抑製作用。用添加三氮唑核苷等的培養基培養蘋果幼苗莖尖,可以脫去蘋果上的褪綠葉斑病毒和凹莖病毒。

Ⅳ 馬鈴薯栽培的脫毒技術

馬鈴薯在栽培過程中易感染多種病毒,產生卷葉、花葉、束頂矮化等復雜症狀。馬鈴薯是無性繁殖作物,體內的病毒可以逐代積累,嚴重時減產幅度可達40%-70%,嚴重降低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所謂「脫毒」,就是脫去馬鈴薯自身積累和感染的病毒。方法是切取馬鈴薯幼芽莖尖生長錐0.2-0.3毫米,進行組織培養,育成脫毒試管苗,進而結出無病毒的塊莖。該項技術稱作「莖尖脫毒」技術,它已成為防治馬鈴薯病毒,提高馬鈴薯產量最好的方法。 1、漢中平川和丘陵露天馬鈴薯的安全播種期為2月4日的立春前後,山區氣溫低播種期相對推遲。
2、品種選擇。經近幾年的試驗示範推廣,漢中露天馬鈴薯的適宜品種有克新6號、克新一號、沙雜15、安薯58號、安薯56號、台灣紅皮等。 1、播種前的15天,挑選具有本品種特徵,表皮色澤新鮮、沒有龜裂、沒有病斑的塊莖作為種薯。
2、為了保證馬鈴薯出苗整齊,必須打破頂端優勢。方法為從薯塊頂芽為中心點縱劈一刀,切成兩塊然後再分切。
3、場地消毒。切芽塊的場地和裝芽塊的工具,要用2%的硫酸銅溶液噴霧,也可以用草木灰消毒。減少芽塊被感染病菌和病毒的機會。
4、切刀消毒。馬鈴薯晚疫病、環腐病等病原菌在種薯上越冬,切刀是病原菌的主要傳播工具,尤其是環腐病,目前尚無治療和控制病情的特效葯,因此要在切芽塊上下功夫,防止病原菌通過切刀傳播。具體做法是:准備一個瓷盆,盆內盛有一定量的75%酒精或0.3%的高錳酸鉀溶液,准備三把切刀放入上述溶液中浸泡消毒,這些切刀輪流使用,用後隨即放入盆內消毒。也可將刀在火苗上燒烤20-30秒鍾然後繼續使用。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環腐病,黑脛病等通過切刀傳染。
5、切芽塊的要求。芽塊不宜太小,每個芽塊重量不能小於30克,大芽塊能增強抗旱性,並能延長離乳期,每個芽塊至少要有一個芽眼。切好的薯塊用草木灰拌種,既有種肥作用,又有防病作用。 1、選擇地塊:適合栽培馬鈴薯的地塊,要土質疏鬆,通透性好,有機質含量豐富,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灌方便。
2、合理輪作:馬鈴薯不宜連作,因為連作能使土傳性病蟲害加重,容易造成土壤中某些元素嚴重缺乏,破壞土壤微生物的自然平衡,使根系分泌的有害物質積累增加,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前茬作物可以是水稻、玉米、蔥蒜、瓜類等。
3、合理施肥:施肥最好採用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按馬鈴薯的需肥規律施肥,試驗證明,畝產塊莖1000公斤時,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5.6公斤、磷2.2公斤、鉀10.2公斤。馬鈴薯對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以鉀最多,氮次之,磷較少。氮、磷、鉀的比例為5:2:9。不具備平衡施肥條件的地方,中等地力每畝施農家肥3000公斤,含鉀量高的三元復混肥75-100公斤。
4、播種:按照壟距為50-60厘米開溝,溝深10厘米,在溝內施化肥,化肥上面施有機肥。在有機肥上面播芽塊,盡量使芽塊與化肥隔離開。按照馬鈴薯品種要求的密度播種,早熟品種株距為20厘米,中熟品種株距為25厘米。覆土達6-10厘米厚。中等地力條件下,保證每畝種植5000穴以上。大田播種完成後,在地頭、地邊的壟溝里播一定量芽塊,以備大田缺苗時補苗用。 1、幼苗期(出苗-現蕾)管理:
(1) 中耕培土。第一次中耕培土時間在苗高6厘米左右,此期地下匍匐莖尚未形成,可合理深鋤。10天後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此期地下匍匐莖未大量形成,要合理深鋤,達到層層高培土的目的。現蕾初期進行第三遍培土,此期地下匍匐莖已形成,而且匍匐莖頂端開始膨大,形成塊莖,因此要合理淺耕,以免傷匍匐莖。苗期三次中耕培土,增強土壤的通透性,為馬鈴薯根系發育和結薯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2) 防治害蟲。苗期乃至結薯期、長薯期的主要蟲害是蚜蟲、地老虎和紅蜘蛛,田間發現個別蟲害時,即可防治。防治葯物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葯。
(3) 追肥。在土壤肥力好,底肥充足的條件下,一般不需要追肥。但有追肥之必要時,可在6葉期追肥,追肥過早,起不到追肥作用,追肥過晚增產效果差,甚至貪青徒長,造成減產。
2、結薯期(現蕾-落花)管理
(1) 對於大量結實的品種,要摘除過多花蕾,節約養分,尤其節約光合產物,促進地下部結薯。摘除花蕾時,不要傷害旗葉。
(2) 此期是需水最多的時期,要避免乾旱,遇乾旱要澆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
(3) 此期易發生、流行馬鈴薯晚疫病,可在發病前期,用甲霜靈錳鋅、瑞毒霉、代森錳鋅、百菌清、硫酸銅、敵菌特進行預防。
3、結薯期(落花-塊莖生理成熟)管理
此期根系逐漸衰老,吸收能力減弱,要注重防早衰,葉面噴施一次0.5%-1%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可有效地防早衰,使地下塊莖達到生理成熟。 (1)提高地溫,增加有效積溫。有效積溫不足是早春馬鈴薯高產的限制因子,覆膜可充分利用冬天和早春的光熱資源,可使表層土壤溫度提高3-5℃,能促進馬鈴薯芽的生長,使其早出苗10-15天,增加馬鈴薯生長期內的積溫達到早結薯,實現高產的目的。
(2)保持墒情,穩定土壤水分。覆膜能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保持土壤含水量相對穩定,有利於抗旱保墒。覆膜可防止澆水或雨水造成土壤沉重而使土壤保持疏鬆狀態,有利於塊莖的形成和膨大。
(3)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土壤養分轉化。覆膜的土壤孔隙度增大,通氣效果好。覆膜後地溫提高,有利於土壤微生物活動,加快有機質分解,提高養分利用率。
(4)是有利於改善土壤理化結構。進行地膜覆蓋能始終保持土壤表面不板結,膜下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疏鬆,土壤容重降低,通透性增強,有利於根系生長;
(5)可以防除雜草,減少草害。 (1)整地、施肥。選擇土層肥厚,質地疏鬆,前茬種植禾穀類作物的土地,在種植前結合施基肥進行深翻。基肥的用量為:每畝農家肥1500-3000公斤,碳酸氫銨50公斤,草木灰200公斤。
(2)種薯准備。選擇高產的脫毒馬鈴薯,如早大白、東農303、費烏瑞它、尤金及克新6號、克新一號等優良品種,剔除芽眼壞死、臍部腐爛、皮色暗淡等薯塊。一般每畝需備種150-180公斤。
(3)切塊。為了保證馬鈴薯出苗整齊,必須打破頂端優勢,方法為從薯塊頂芽為中心點縱劈一刀,切成兩塊然後再分切,每個種薯塊不能少於30克,並保證每塊有1-2個芽眼。切種時為防止病菌從切刀傳染,應備用兩把切薯刀,一把放於高錳酸鉀水溶液中消毒,當遇到病薯時及時取除然後再換經消毒的切薯刀,也可將刀在火苗上燒烤20-30秒鍾然後繼續使用。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環腐病,黑脛病等通過切刀傳染。切好的薯塊用草木灰拌種,既有種肥作用,又有防病作用。
(4)催大芽。地膜覆蓋栽培可以直接播種,也可以先催大芽再播種。催大芽可以有效地防治由於土壤濕度過大造成的爛薯現象,增加出苗率。時間是從每年的公歷12月間農戶播種期開始。催芽可以在室內、溫床、塑料大棚、小拱棚等比較溫暖的地方進行。在室內催芽可用兩三層磚砌成一個長方形的池子,如在室外就挖一個20厘米深的坑,然後放2厘米厚濕潤的綿砂土,將切好的著塊擺放一層,再鋪放2-3厘米厚濕潤的綿砂土,反復擺放4-5層後,將上部用草蓋住,20天左右馬鈴薯芽可達1-3厘米,這時將莖塊扒出,平放在室內能見光的地方,2天後幼芽變成濃綠色則可播種。注意在催芽時經常翻動薯塊,發現爛薯馬上清除。
(5)栽種。保持每畝種植5000株左右。用1米寬的地膜種2行,2米寬地膜種4-5行。大小行種植時,大行距6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20-25厘米(7寸左右),最好開溝播種,種芽向上栽種薯塊。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再用50公斤15-15-15的硫酸鉀型復合肥做種肥,也可用20公斤磷酸二銨、20-30公斤碳銨再加20-25公斤的硫酸鉀做種肥,施於播穴或播溝內,注意肥料盡量減少與種薯接觸,蓋土厚度控制在8-10厘米,然後覆蓋地膜。蓋時膜要讓地膜平貼畦面,膜邊壓緊蓋實,防止風吹揭膜,以利增溫。如用除草劑時需要注意栽種好一行噴施一行乙草銨除草劑,然後在土壤濕潤的情況下馬上覆蓋地膜可提高效果。為節省地膜成本以2000×0.006毫米或1000×0.006毫米規格為宜。
(6)適時放苗。在公歷3月5日前後,當馬鈴薯苗破土出苗在3厘米以上時,要及時在破土處的地膜上劃一個4-5厘米的口子,使馬鈴薯苗露出地膜,並同時在地膜破口處放少許細土壤蓋住地膜的破口,以防地膜內過高溫度的氣流灼傷馬鈴薯幼苗。
(7)馬鈴薯病害預防。早熟馬鈴薯易感晚疫病,在3月下旬如遇連陰雨,應及時進行馬鈴薯病害預防,這個時期如天氣晴朗,則必須在4月5日時進行一次防治,這樣晚疫病就很少會發生。防治葯劑常用甲霜靈錳鋅、瑞毒霉、代森錳鋅、百菌清、硫酸銅,防治時任選一種葯劑,如需第二次防治時可再另換一種噴施。
(8)收獲。在4月中、下旬的結薯期內,隨時可早採收上市。在漢中平川地區,早熟品種在5月5日前後,中晚熟品種在5月底前後,莖葉由綠變黃並逐漸枯萎,馬鈴薯生長完全成熟,這時應及時選擇土壤適當乾爽時的晴天進行收獲。

Ⅳ 莖尖培養除去病毒的方法的原理是什麼

近幾年來,採用莖尖培養法除去病毒,獲得無病毒種苗,已經在很多國家被廣泛採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去病毒的花卉,具有質量好、產量高的優點。

所謂莖尖培養,也叫做莖頂培養、分生組織培養或生長點培養。早在1943年,White採用離體培養的方法成功地培養了被煙草花葉病毒(TMV)侵染的番茄根,發現根尖部分不存在病毒。以後很多人也發表了類似的文章。根據這些現象,Morel等人從感病的大麗花植株上切取莖尖培養,獲得了去病毒植株,從而為拯救優良品種開辟了一條新的有效途徑。至今已有幾十種花卉植物採用莖尖培養法取得了成功。Hollings(1960)以香石竹為材料研究莖尖大小與脫去香石竹斑駁病毒的關系,結果發現,當莖尖大小為0.11mm時,脫毒率為66%;0.25mm時,脫毒率為40%;0.5mm時,為13%;0.75mm時,為11%;1.0mm時,則全部帶毒。這說明,愈接近莖尖,病毒濃度愈低。病毒在植物體內的分布情況很不一致,其中以分生組織中含毒量最低,甚至完全不帶病毒。因此,取一定大小的莖尖(一般為0.2~0.8mm長,帶1~2個葉原基為好)進行莖尖培養,可獲得脫毒種苗。

目前國際上已獲得無病毒種苗,並在生產上大規模應用的花卉植物有大麗花、香石竹、菊花、蘭花、矮牽牛、百合、小蒼蘭、鳶尾等幾十種花卉。

1 無病毒種苗的生產流程

1.1 莖尖的切取與消毒

植物頂端分生組織的形態大小,依植物品種、生長期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有變化。如百合的頂端為半球形,比較大,容易製取;香石竹的莖尖比較小,為對生葉,由十字交叉的葉原基交互發育而成,頂端分生組織的橫切面呈橢圓形,有長短徑之分,旁邊為葉原基;矮牽牛的莖尖外形及大小與香石竹相似;大麗花的葉原基為對生,著生在分生組織附近,因此要切取不帶葉原基的分生組織就比較困難;菊花的葉原基被密生的絨毛所纏繞,分生組織很小,比較難切割。因此,所謂莖尖,也就是指莖端最前面的分生組織以及由數個葉原基組成的部分。

取外表生長健康、品種優良的花卉植株作為莖尖培養的材料,摘取長度為2~3cm的頂芽或側芽,最好是隨采隨處理。剝去外邊葉片後,在自來水中用紗布輕輕擦洗3~4次,再在清水中沖洗多次,在濾紙上吸干後,在70%的酒精中浸0.5~1min,迅速轉移到10%的漂白粉溶液(加入若干滴吐溫-20)中處理10min,取出,於無菌水中漂洗40~5次。漂白粉中效果更好。取出材料,放在無菌培養皿中的濾紙上,待用。不同的植物材料採用不同的表面消毒劑,其濃度與消毒時間也常有變化。

莖尖培養要求技術熟練,開始時憑肉眼或藉助擴大鏡進行粗剝,除去莖外面的葉片,然後移到解剖鏡下,將葉片層層剝離,或者沿莖的縱向,將莖表及葉片切開,使生長點暴露出來,然後切取帶有1~2個或3~4個葉原基的莖尖,迅速轉移到培養基上,切口向下。注意不能碰破莖尖。

1.2 培養基及培養條件

莖尖培養成敗的關鍵在於尋找合適的培養基。莖尖培養基的成分與一般組培用培養基基本一致,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有機成分。由這三類成分構成的培養基稱為基礎培養基。對多數植物來說,只靠基礎培養基還不行,還須加入必要的生長調節物質,如赤黴素(GA)、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激動素(KT)、2,4-D和6-BA等。有些植物的莖尖培養還需加入天然復合物,如椰乳、酵母或麥芽糖提取液等。

目前採用的培養基有很多種。常用的種類有Murashigeskong(簡稱MS培養基)、White培養基、Eriksson(簡稱ER培養基)、Gamborg(簡稱B5培養基)、Shenk-Hildbrandt(簡稱SH培養基)、Heller(簡稱HE培養基)等。各類培養基都各具特色,尤其是MS及White培養基使用較為普遍。例如,香石竹莖尖培養,採用的是MS培養,培養溫度為25℃,1000~1500lx、12~14h的光照,3~4d後莖尖轉為綠色,25~40d後組培苗轉綠,繼代培養後,轉移到1/2培養基上發根,獲得完整植株。

1.3 莖尖培養成敗因子

莖尖培養的目的是為獲得無病毒優質種苗。成敗的標准首先是莖尖苗是否成活、成苗。其次,成活的莖尖苗是否帶有病毒,因為培育出仍然帶有病毒的莖尖苗是毫無意義的。也就是說,莖尖培養的成功率包括莖尖苗的存活和脫毒率兩個方面。

影響莖尖培養成敗的因子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培養基種類、無菌操作技術、培養條件等因素外,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莖尖的大小。莖尖的大小與莖尖苗的成活率和脫毒率有相關性。所取莖尖越大,越易成苗,但脫毒率低;莖尖越小,脫毒率越高,但過小的莖尖難以成苗。因為葉原基的存在是莖尖成活的必要條件。一般採用帶有1~2個或3~4個葉原基的莖尖比較合適,這樣大小的莖尖既保證一定的成活率,又能使一定數量的莖尖苗不帶有病毒。

第二,培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在正常情況下,接種在培養基上的莖尖放在合適的培養條件下,由原來的白色或淡灰色轉為綠色,莖尖增大,有時形成少量的愈傷組織。如香石竹莖尖培養大致經過1個月時間,形成綠色小莖及小葉,經過繼代培養後轉移到發根培養基上很快形成根系,成為完整植株。

接種的莖尖經過1~2周後仍不見明顯變化,也無莖、葉分化,這可能是培養基中分裂素濃度低或分裂素與生長素二者比例不合適,或者是培養溫度偏低所致。

接種後如果莖尖增長過快,形成大量愈傷組織,但很少見到莖尖伸長,顏色也較淡,或呈透明狀,時間一久就會死掉,這可能是由於激素濃度過高、光照不足或溫度偏高所致。

第三,熱處理與去病毒。利用某些病毒受熱以後的不穩定性使病毒失去活性,從而獲得無毒苗。這在花卉脫毒方面已經被廣泛採用。不同花卉品種熱處理時間及溫度高低有所不同,一般是將盆栽植物在35~45℃的溫度下持續培養一至數月。將這種高溫下培育出來的側芽用作莖尖培養材料,其脫毒率可以大大提高。

Ⅵ 馬鈴薯莖尖脫毒的意義,附操作方法

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由於受到不同自然環境的影響感染上不同病毒,破壞了植株內的正常功能,經過莖尖脫毒技術處理後,把種薯體內的病毒清理出去,使它從病態恢復到健康的水平,恢復原品種的特性。馬鈴薯莖尖脫毒的原理是在無菌的特別環境和設備下,切取很少的莖尖組織置於專用培養基上,經過培養使之長成幼苗。
一、馬鈴薯莖尖脫毒的意義
1、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由於受到不同自然環境的影響就會感染上不同的病毒,這樣會破壞植株的正常功能,導致馬鈴薯不能正常生長,造成減產,成為退化株,還會給生產造成很大的損失。
2、馬鈴薯一般經過莖尖脫毒技術處理後,就可以把種薯體內的病毒清理出去,這樣就能使它從病態恢復到健康,使原品種的特性恢復。而且它還能使馬鈴薯的生理功能達到旺盛狀態,保證新陳代謝可以正常進行,大幅度的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增加種植戶的收益,所以一定要將其進行脫毒。
3、馬鈴薯莖尖脫毒的原理是根據病毒在馬鈴薯植株組織中分布的不均勻性,也就是病毒的侵染速度稍慢於新生組織的生長速度,所以靠近新生組織的部位,比如根尖和莖頂端的生長點、新生芽的生長錐等處。在無菌的特別環境和設備下,切取較少的莖尖組織放置在專用培養基上,經過培養使其長成幼苗。
二、馬鈴薯莖尖脫毒的操作方法
1、田間株選
(1)選擇的植株一定要表現出典型的本品種特性,符合脫毒品種的要求,包括株型、葉形、花色等植物學性狀及成熟期等農藝性狀。
(2)一般植株生長健壯,有明顯病毒性,比如真菌性、細菌性病害的症狀,單株產量和大薯率高的品種都可以進行脫毒。
(3)收獲後一定要再對薯塊細選,選擇范圍包括皮色、肉色、薯形、芽眼等,一般無病斑、蟲蛀和機械創傷的大薯可以作為脫毒材料。
2、脫毒材料表面消毒
(1)先將馬鈴薯的芽在75%的酒精中過一遍(幾秒鍾),然後用飽和漂白粉上清液或用次氯酸鈉溶液稀釋為5%-7%,浸泡15-20分鍾。
(2)然後用無菌水清洗3-4次,消毒完的材料一定要置於封口的無菌瓶中。
3、撥取莖尖組織
(1)取經過處理的莖尖,以無菌鑷子進行固定,在30-40倍解剖鏡下進行分生組織剝離。
(2)用解剖刀小心的除去莖尖周圍的葉片組織,暴露出頂端圓滑的生長點,然後用解剖針細心切取所需的莖尖分生組織。
(3)一般切取莖尖的長度為0.1-0.3mm,帶有1-2個葉原基即可。
(4)將剝離的莖尖置於馬鈴薯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的培養基中進行培養即可。

Ⅶ 莖尖培養脫毒分為哪幾個步驟

莖尖培養脫毒的基本程序與具體操作方法與常規的組織培養相同,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即培養基的選擇與制備、待脫毒材料的消毒處理、莖尖剝離與培養、誘導分化和小植株的增殖、誘導生根和移栽。

取材可在春、秋兩季,選擇田間生長旺盛的新梢,摘取2~3cm長,去掉較大葉片,用自來水沖洗片刻即可消毒。對於多年生植物,休眠的頂芽和腋芽也可作為試驗材料。

幼葉和葉原基的剝離、莖尖的切取操作最好在雙目解剖鏡下用解剖針進行。莖尖培養不僅用於獲得無病毒植株,而且適合於保存和繁殖無病毒材料。無病毒材料的離體保存是一種最為安全和經濟有效的方法,在有限的空間內可長期保存大量的種質材料。

閱讀全文

與莖尖脫毒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離散型數據適合什麼方法分析 瀏覽:384
ph的測量方法必須滿足的條件 瀏覽:348
化學降溫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35
鋼筋根數有哪些表示方法 瀏覽:227
食品分析介紹過的方法類型 瀏覽:992
去火的治療方法 瀏覽:620
動作連接方法 瀏覽:239
曲面屏手機防爆方法 瀏覽:762
干天麻的簡單食用方法 瀏覽:80
腎虛怎麼恢復正確方法 瀏覽:674
雙陽鹿茸片正確食用方法 瀏覽:541
金剛藤功效與作用與食用方法 瀏覽:456
小紅瓦安裝方法 瀏覽:180
研究內容方法有什麼 瀏覽:833
裝修牆面方法有哪些 瀏覽:328
增強腹部鍛煉方法 瀏覽:829
貨車發動機左右搖晃解決方法 瀏覽:321
電燈帶插座安裝方法 瀏覽:608
史上最全分析問題的7種方法 瀏覽:9
小林發燒貼使用方法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