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競爭損害分析方法

競爭損害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9 20:58:34

Ⅰ 不正當競爭的賠償標準是什麼

法律分析: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因不正當競爭行為受到損害的經營者的賠償數額,按照其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經營者惡意實施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經營者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六條、第九條規定,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權利人五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十七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Ⅱ 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法律分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表現形式如下:1.採用假冒或仿冒等混淆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的行為;2.商業賄賂行為;3.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4.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5.經營者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於成本價格銷售商品;6.附條件交易行為;7.違反規定的有獎銷售行為;8.損害競爭對手信譽的行為;9.投標招標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10.公用企業或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強制交易的行為;11.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的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職責的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查處;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其他部門查處的,依照其規定。

Ⅲ 不正當競爭的賠償

法律分析:不正當競爭行為受到損害的經營者的賠償數額,按照其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經營者惡意實施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經營者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權利人五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十七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因不正當競爭行為受到損害的經營者的賠償數額,按照其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經營者惡意實施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經營者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六條、第九條規定,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權利人五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Ⅳ 不正當競爭的法律界定和處罰

法律分析:不正當競爭行為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為了防止和消除限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從而達到保護和鼓勵「競爭」這一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促進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目的。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給予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行政處罰反不正當競爭是調整企業競爭行為的規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Ⅳ 競爭法案例分析。

問題一,「君子蘭」從開始的9元價格,到了最後的以4元價格投放市場,而「潔玉」從開始的5元到在企業每瓶賠1.5的情況下投放市場,從《反不正當競爭法》來看,「潔玉」存在「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低於成本價格銷售商品」,該行為的主要特點是故意的以損害競爭對手為目的的,低於成本價進行銷售---也就是說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第二章第十一條。

問題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構成要件和例外情況:
(一)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璜,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璜,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於不正當行為:
(一)銷售鮮活商品:
(二)處理有效期限即將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積壓的商品;
(三)季節性降價;
(四)因清償債務、轉產、歇業降價銷售商品。

問題三,影響可分為有影響和沒影響。就這個案例來看:有影響的是低於成本的價格將商品投放市場可能存在著產品原材料來源和質量無法保障,和對生產安全和市場經營秩序存在著隱患和威脅。而從沒有影響的方面來看,如果是商家的一時促銷,在原商品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單單是從價格的角度來降低,自然對消費者而言,以最少的錢來買質量合格的商品自然是好的了。

Ⅵ 企業不正當競爭的手段有哪些

法律分析:1、採取賄賂或變相賄賂等手段推銷商品或采購商品,如採用各種形式的帳外回扣和獎金等方式推銷商品或采購商品。2、弄虛做假,進行商業欺詐。如假冒名牌商品、以次充好、虛假宣傳、摻雜使假、從事虛假的有獎銷售等非法營銷。3、搭售商品,將緊俏商品與滯銷商品搭配銷售等。4、強買強賣,欺行霸市。如強迫交換對方接受不合理的交易條件,限制購買者的購買選擇,用行政等手段限制商品流通等。5、編造和散布有損於競爭者的商業信譽和產品信譽的不實信息,損害競爭者形象和利益。6、侵犯其它經營者的商業秘密。7、為排擠競爭對手而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商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六條 經營者不得實施下列混淆行為,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

(一)擅自使用與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

(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名稱(包括簡稱、字型大小等)、社會組織名稱(包括簡稱等)、姓名(包括筆名、藝名、譯名等);

(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域名主體部分、網站名稱、網頁等;

(四)其他足以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的混淆行為。

第七條 經營者不得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賄賂下列單位或者個人,以謀取交易機會或者競爭優勢:

(一)交易相對方的工作人員;

(二)受交易相對方委託辦理相關事務的單位或者個人;

(三)利用職權或者影響力影響交易的單位或者個人。

經營者在交易活動中,可以以明示方式向交易相對方支付折扣,或者向中間人支付傭金。經營者向交易相對方支付折扣、向中間人支付傭金的,應當如實入賬。接受折扣、傭金的經營者也應當如實入賬。

經營者的工作人員進行賄賂的,應當認定為經營者的行為;但是,經營者有證據證明該工作人員的行為與為經營者謀取交易機會或者競爭優勢無關的除外。

Ⅶ 反不正當競爭法侵權賠償標準是什麼

法律分析:反不正當競爭法侵權賠償標准如下:

被因不正當競爭行為受到損害的經營者的賠償數額,按照其因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經營者惡意實施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經營者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第九條規定,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權利人五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七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因不正當競爭行為受到損害的經營者的賠償數額,按照其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經營者惡意實施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經營者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六條、第九條規定,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權利人五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Ⅷ 分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產生原因及反不正當行為的重要性

一、不正當競爭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不正當競爭」即指經營者違反該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具體而言,是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違反自願、平等、公正、誠實信用和公認的商業道德,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它包括經營者的欺騙性市場交易、商業賄賂、虛假廣告、侵犯商業秘密、降價排擠、搭售、不正當有獎銷售、抵毀商譽、串通投標、限購排擠、及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等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作為一種特殊侵權行為具有自己的特徵:一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是經營者和在某種意義上行政機關。一般來說,只有市場競爭行為的主體,才能成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但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利用行政手段限制市場競爭,考慮到這類行為對市場公平競爭的嚴重危害性,《反不正當競爭法》也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市場競爭的行為納入了其中。二是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損害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這種行為客觀上侵犯了所有同業競爭對手的公平交易權利和正常競爭秩序,損害社會一般消費者乃至整個社會公共利益。一般民事侵權行為所侵害的對象是特定的,數量有限。三是不正當競爭行為主觀方面強調行為人明知實施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會損害其他競爭者或一般消費者乃至社會公共利益,而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而一般民事侵權行為既有故意,也有過失,有的還要承擔無過錯責任,如產品質量責任等。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成因不正當競爭行為從表面上看是由於產品供大於求,經營者為在競爭中獲勝而採取的行為。事實上,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出現不僅與經營者有關,而且與市場、政府及相關體制有關。只有認真地分析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出現的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規制辦法。在我國現有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競爭行為短期化由於受利益的內在驅動,不法競爭者就選擇短期化競爭行為,為謀求短期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對個體而言,從不正當競爭往往更容易獲得利益。因此,獲取最大利潤的沖動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產生的內在根源。(二)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體系不完善經濟發展迅速,可是許多市場行為規則嚴重滯後,這就在客觀上為許多不正當競爭行為提供了便利條件。市場作用的充分發揮,離不開完善的市場體系、合理的市場結構、通暢的市場機制。(三)市場引力與市場容量的矛盾加劇初期市場引力巨大,誘使過多經營企業進入,而當期市場容量狹小導致市場供需失衡,這是導致競爭混亂的根本原因之一。(四)許多競爭者缺乏正確的競爭意識一部分經營者沒能隨經濟發展而相應地提高道德素質和遵紀守法的觀念,急功近利的心理帶來公平競爭意識的缺失、商業道德的淪喪,在行為上引發了一系列消極後果。(五)企業競爭觀念落後由於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模式,我國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競爭觀念十分落後,加之目前產業結構失衡,為數眾多的企業在同一行業、層次、時間和地區過度競爭,從而引發不正當競爭行為。運用市場競爭本無固定之規定,各種競爭手段都可以帶來機會和利益,這就要求經營者學會根據自身的實際結合客觀環境的變化,靈活、巧妙地綜合運用多種競爭手段開展競爭。(六)法律規定不完善現行法律過於規定原則,還停留在一種「宣言」或「綱領」的層次上,未能准確地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各種法律法規中一些重要概念含義不一致,缺乏系統性和統一性,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亂和困難。立法本身的滯後性也導致一定時期內「法律缺位」。(七)執法不公執法不公使得不正當競爭在部分地區、行業愈演愈烈。執法不公後果嚴重。首先,它構成對守法主體的不公。執法過程一旦偏離了公平、公正的軌道,就無法實現甚至背離立法的宗旨,勢必導致守法主體心理失衡,進而成其所信賴的價值標準的扭曲,最終使守法主體不得不演化為違法主體。其次,它在地區、部門之間人為地築起不合理的法律屏障,對身處其中的不同競爭主體來說,就會成為不正當競爭的重要誘因。二、反不正當行為的重要性我國於1993年制定並實施了第一部《反不正當競爭法》,它在保護知識產權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提供附加保護,這種保護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附加保護的積極作用
據統計,僅2006年全國工商機關就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查辦案件12384件,案值2.06億元。《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的附加保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規制與知識產權有關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列舉了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其中5種與知識產權有關,即仿冒行為、虛假表示行為、虛假宣傳行為、商業詆毀行為及侵犯商業秘密行為。
2.對知識產權起補充保護作用。
①對《專利法》的彌補作用。如對在先使用裝潢權的保護,《專利法》保護外觀設計專利,但規定所保護的外觀設計專利不與在先使用權相沖突。而在先使用權要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二)項和國家工商總局《關於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予以保護。
②對《著作權法》的彌補作用。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是文學、藝術作品,而作品的標題因其不是獨立的作品,無法受《著作權法》的單獨保護,對此只能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反仿冒理論予以制止。
③對《商標法》的彌補作用。我國《商標法》對商標權的保護採取注冊主義原則,主要保護注冊商標。《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二)項對知名商品標志的保護性規定,實際上就是把未注冊商標納入其保護范圍。
3.對實施知識產權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規制。知識產權人在實施知識產權中,如果濫用優勢地位實施搭售和附加條件、制定掠奪性價格實行傾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屬於比較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應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規制。
二、《反不正當競爭法》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存在的缺陷
1.所規定的知識產權領域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范圍太窄,對新出現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缺乏有效的調控力。例如,侵犯未注冊商標的行為,對注冊商標的搶注行為,侵犯作品標題或其他書刊名稱的行為,專門製造或銷售他人知名商品的包裝、裝潢的行為,域名搶注的行為等等,無法納入到現行法律的調整范圍之內。
2.缺少關於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一般性條款,未賦予執法機關認定權,無法對知識產權進行兜底保護。
3.沒有設立規制知識產權濫用的條款,不能對濫用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有效控制。
4.規制知識產權壟斷條款不夠完善。一些跨國企業利用優勢地位,將知識產權保護作為壟斷手段,遏制他人發展,以達到控制和壟斷市場的目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這些行為不能有效加以規制。
三、工商機關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知識產權存在的幾個問題
工商機關作為《反不正當競爭法》授權的主管行政機關,要加大執法力度,自覺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來保護知識產權,充分發揮該法在保護知識產權上的附加保護作用。
1.應增強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提高執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能力,充分發揮該法在保護知識產權上的作用。
2.充分認識工商部門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知識產權的便利性。工商部門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知識產權具有這樣一些便利性。一是監督檢查的主動性。工商機關可以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授權,主動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行使行政執法權。二是調查取證的正當性。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查處時,工商機關可以依據職權進行調查取證。三是解決爭端的便捷性。從節約法律資源和爭端解決的便捷程度來看,行政救濟是解決爭議的簡便易行的途徑。
3.正確運用法律轉致適用規制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如對假冒他人注冊商標和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的行為,轉致適用《商標法》加以規制。對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字型大小或冒用他人字型大小的行為,依《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一條轉致使用《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三條處理。
4.依職權主動加強商業秘密保護。國家工商總局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制定了《關於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工商機關可以依職權主動處理有關商業秘密糾紛。
5.認真處理商標權與商號權沖突問題。在處理此類沖突時,除堅持保護在先權利、權利覆蓋原則外,應運用保護公平競爭原則。國家工商總局頒布的《關於解決商標與企業名稱中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商標中的文字和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相同或者近似,使他人對市場主體及其商品或服務的來源產生混淆(包括混淆的可能性),從而構成不正當競爭的,應當依法予以制止。」
6.對《反不正當競爭法》沒有規定的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制問題。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沒有明文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要依據「誠實信用」原則進行認定和處理。從長遠看,要強化《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知識產權的功能,必須對該法進行修訂,增設一般性條款,盡可能地增列現實生活中業已出現的而傳統知識產權法又規制不到的典型不正當競爭行為,充分發揮對知識產權的兜底保護作用。
7.推動《反不正當競爭法》修改,強化其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功能、作用,特別是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兜底功能。工商機關要認真總結執法實踐中的經驗與問題,積極推動《反不正當競爭法》修改,使之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真正發揮其對知識產權的兜底保護功能。

閱讀全文

與競爭損害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離散型數據適合什麼方法分析 瀏覽:384
ph的測量方法必須滿足的條件 瀏覽:348
化學降溫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35
鋼筋根數有哪些表示方法 瀏覽:227
食品分析介紹過的方法類型 瀏覽:992
去火的治療方法 瀏覽:620
動作連接方法 瀏覽:239
曲面屏手機防爆方法 瀏覽:762
干天麻的簡單食用方法 瀏覽:80
腎虛怎麼恢復正確方法 瀏覽:674
雙陽鹿茸片正確食用方法 瀏覽:541
金剛藤功效與作用與食用方法 瀏覽:456
小紅瓦安裝方法 瀏覽:180
研究內容方法有什麼 瀏覽:833
裝修牆面方法有哪些 瀏覽:328
增強腹部鍛煉方法 瀏覽:829
貨車發動機左右搖晃解決方法 瀏覽:321
電燈帶插座安裝方法 瀏覽:608
史上最全分析問題的7種方法 瀏覽:9
小林發燒貼使用方法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