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乙醯丙酸液相分析方法

乙醯丙酸液相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9 15:58:24

『壹』 雞蛋的營養價值很高,蛋殼顏色與雞蛋的營養價值也有關系

蛋殼的顏色與雞蛋的營養價值無關。雞蛋的營養價值與母雞的喂養方式和品種有關。

雞蛋的蛋殼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是因為母雞在生產雞蛋的時候蛋殼腺中的氨基乙醯丙酸合成了一種色素塗抹在原本是白色的蛋殼上,色素沉積之下讓原本白色的蛋殼變色。由於母雞的品種不同,體內蛋殼腺中的氨基乙醯丙酸能合成的色素就不同,產下雞蛋的蛋殼顏色也就不同。


目前科學家並未找出任何除送入實驗室分析外僅憑肉眼就能判斷雞蛋營養含量高低的方法。

『貳』 中葯炮製過程化學機理

中葯炮製過程化學機理【1】

【摘要】中葯炮製是我國傳統的制葯技術。

當中葯材經過炮製加工後,其化學機理就會發生變化,從而使得的中葯具有治療的功效。

本文初步闡明了中葯在炮製過程中發生的化學反應及其成分變化,主要的化學反應包括水解反應、氧化反應、置換反應、異構化反應和分解反應等。

然後對未來中葯炮製的發現方向和前景進行探討。

【關鍵詞】中葯炮製;化學反應;化學機理

炮製是中葯使用之前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

中葯炮製是一項傳統制葯技術,中葯材料在炮製之後使得中葯本身的化學性質發生了復雜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也使得中葯具有葯用價值發生改變。

所以對中葯炮製的化學機理進行研究,了解中葯在炮製過程中中葯的化學機理的變化,對於掌握中葯的治療原理,提升中葯的治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中葯炮製過程中的化學機理研究方法

中葯一般情況下不能夠直接飲用,只有通過炮製後,才能夠達到治病的效果。

這是因為葯材在炮製後的化學性質發生變化,使得一些有毒物質失去效用,從而變得對治療有利。

對於大小分子的研究應該藉助與先進的儀器和現代技術,如當前應用較多的GC-MS/MS等分析儀器,能夠對於中葯炮製前後的成分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研究中葯炮製的化學機理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在實際炮製過程中,中葯除了具有化學機理變化,還伴隨著物理變化,所以想要研究中葯的化學機理,還需要對其物理成分和葯效進行有機結合分析,才能夠更加透徹的了解中葯炮製的化學機理。

2.中葯炮製過程中的化學機理分析

2.1 水解反應

中葯一般都含有黃銅苷類、環烯醚萜苷類以及皂苷類等苷類成分,苷類具有水解的特性。

苷類在發生水解後,會形成新的成分,使得中葯的治療效果發生變化。

中葯的炮製過程中,對於不同的葯材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處理,但是不同的葯材都有一個共同的處理程序,在有水的環境中進行加熱處理,無論是蒸、煮、潤都是如此。

所以水解反應能夠將中葯的葯理作用發揮出來,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常見的水解反應的中葯有以下幾種情況:

2.1.1 黃銅苷類成分

黃銅苷類成分是中葯中存在較廣泛的物質,在中葯炮製的過程中,黃酮類成分會發生變化,從而使得中葯的療效發生改變。

如甘草能夠解毒清熱,潤肺止咳。

在甘草的炮製過程中,黃銅苷類會發生水解而失去糖鏈,從而生產甘草素和異甘草素,這也是甘草能更改潤肺止咳的原因。

2.1.2 多糖類成分

中葯中的多糖具有多種葯理活性,有些重要在炮製過程中發生水解反應,使得其活性發生變化,如地黃在炮製後的成分中不再含有水蘇糖等,但是對於一些炎症的療效會提高。

2.1.3 生物鹼類成分

常見含有鹼類成分的中葯有苦參,麻黃,黃連等,而這些含有生物鹼的中葯一般都附帶一定的烏頭鹼,烏頭鹼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是經過中葯炮製後,生物鹼成分會被水解,使得毒性降低,同時對於止痛的效果更好。

2.1.4 皂苷類成分

皂苷類成分在中葯中廣泛存在,且具有多種葯理活性,如柴胡中的柴胡皂苷、知母中的知母皂苷和桔梗中的桔梗皂苷等。

皂苷類成分由皂苷元和1個或多個糖基組成,在炒制、炙制或蒸煮制過程中常發生脫糖基水解反應,生成新的成分,進而引起臨床療效發生改變。

2.1.5 環烯醚萜苷類成分

中葯中的環烯醚萜苷類成分水解情況與其在該中葯中的含糖量有關,環烯醚萜苷類成分水解後會失去糖基,使得中葯的治療效果發生改變。

如山茱萸在炮製後失去糖基而變成紫黑色,並且5-HMF等的含量提升,從而能夠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

2.2 異構化反應

異構化反應指在中葯炮製過程中將一種化學成分轉化成其異構體的過程,然後使得中葯的效果發生改變。

如人參在經過加熱炮製後,其中天然S-構型人參皂苷在發生水解的時候發生異構化反應,轉化成為R-構型的次級苷,使得臨床治療效果發生改變。

2.3氧化反應

中葯在經過加工炮製後會發生氧化反應,從而改變中葯的成分,使得其臨床效果發生改變。

如自然銅具有散瘀止痛、接骨續筋的功效,是常見的中葯之一,一般情況下在炮製後入葯。

其具體氧化過程是,將自然銅置於30-800℃的環境中加熱,通過氧化後,二硫化銅轉變成一硫化銅,並且還有四氧化三鐵、三氧化二鐵以及一氧化鐵等成分。

而其原理是自然銅經煅燒和醋淬後表面生成醋酸亞鐵,且能使葯物質地疏鬆易碎,便於粉碎,並使葯物中鐵離子溶出物增加,易於體內吸收。

2.4置換反應

置換反應是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中葯在炮製過程中發生置換反應,使得物質中的某些基因與一些小分子發生置換反應,生成新的成分,從而改變葯物的療效。

如烏頭和附子都具有驅寒止痛的功效,但是都具有較強的毒性,需要經過炮製後才能入葯。

烏頭和附子在炮製過程中,烏頭鹼類的生物鹼的乙醯基被脂肪醯基置換,生成毒性較小的脂類生物鹼。

從而達到減小毒性,較好入葯的效果。

2.5分解反應

分解反應在中葯炮製過程中,是將一種化合物分解成二中或者二種以上的化合物的反應過程。

因為中葯中所含的成分較為復雜,有些成分在經過加熱後發生分解反應,從而引起葯性改變,從而改變臨床療效。

如人參、西洋參和三七中廣泛存在的田七素是一種特殊氨基酸,又名田七氨基酸,屬二元酸類,對熱不穩定,且具有一定的神經毒副作用。

研究發現,在紅參加工炮製過程中,田七素受熱發生脫羧降解反應,生成1-醛基-二氨基丙酸,並釋放二氧化碳和水,從而降低人參的毒性。

從而達到入葯的標准。

2.6縮合反應

縮合反應是指中葯在炮製過程中,由於一些復雜的加工,產生縮合反應,生成新的成分,使得治療的'效果發生改變。

如川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中葯,能夠活血化瘀,在一般情況下使用酒制。

就是將川芎中部分化學成分在通過酒制後發生縮合反應,生成新的化學成分,而這些新成分能夠對於具有治療效果。

3結束語

中葯治療是我國的寶貴財富,在幾千年的時間長河中,凝結了祖先們的智慧結晶,並且中葯炮製學從產生發展到現在,其理論和實踐都在不斷的完善,特別是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新型的理論和新型的技術不斷的出現,對於中葯炮製學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相信人們不斷對中葯炮製學進行研究,未來會取得更多的成果,並且為廣發人們群眾服用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標准中葯飲片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孫培葉. 中葯炮製過程的化學機理應用研究[J]. 中國衛生產業,2015,26:187-189.

[2]孫娥,徐鳳娟,張振海,賈曉斌. 中葯炮製機制研究進展及研究思路探討[J]. 中國中葯雜志,2014,03:363-369

中葯杜仲炮製配伍的化學研究【2】

【摘要】 目的 通過測定杜仲炮製過程中化學成分的變化情況,來研究並總結重要杜仲的適用范圍。

方法 分別採用清炒,砂燙,烘烤三種炮製方式對等質量的杜仲進行加工,並將成品依次用紫外線――可見吸收光譜法,薄層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三種光譜分析法進行觀察,統計杜中原產品和炮製後成品化學成分的變化情況。

結果 通過分析可知,無論通過哪種途徑來對中葯杜仲進行加工,炮製後中葯杜仲的化學成分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結論 在配製中葯時,一定要考慮中葯杜仲在炮製過程中的成分變化情況。

【關鍵詞】 中葯;杜仲;炮製;配伍;化學成分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中葯杜仲是指杜仲科植物杜仲體表乾燥的表皮,是我國特有的珍貴中葯材。

杜仲喜好生長在溫帶陰涼地區,一般長在500米以上的高山上。

其表皮,枝葉,雄性花朵都是非常難得的滋補原料。

可以用於滋補肝腎,強壯筋骨,控制血壓,對於腎臟虧虛,血壓高等疾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為其葯用功效顯著,得到了醫療界的高度重視,國內外很多醫療機構都致力於研究其化學成分,以期待其更好的參與化學成分醫學治療,本文研究的中葯杜仲,主要取其葉片,據權威資料記載:杜仲葉片的主要構成成分為木脂素,環烯醚萜類化合物,膠質,不同種類的微量元素,氨基酸等。

本次研究採用三種不同加工方法對中葯杜仲葉片進行炮製,將炮製後成品通過光譜分析法進行觀察,研究中葯杜仲炮製後化學成分的變化情況,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和試驗可以為中葯杜仲用葯提供更多的依據。

1.2 研究方法

1.2.1 炮製方式 中葯杜仲並沒有統一的加工方法,人們樂於採用以下三種炮製方式對其進行加工:清炒,砂燙,烘烤。

杜仲經過炮製,化學成分往往會發生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葯用性能,它的配伍比例和配伍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也應該相應發生改變。

不同的炮製方法,成分的變化也不盡相同,炮製方式的選擇相當重要。

1.2.1.1 清炒炮製法 清炒即在炮製過程中不加入任何輔助材料,清炒法一般分為以下步驟:①將葯物按照品種和加工方式進行分類,並按照葯物大小進行劃分,分數次對其進行加工,避免葯物因大小不同而受熱不均。

②將炒鍋溫度調至中檔,夾取5克重量的杜仲,將其放置於炒鍋中,先急火後慢火,不停翻炒。

③肉眼觀察杜仲出現斷絲情況,還有的邊框出現煙霧,表皮成黑色,炒制完畢,取出。

1.2.1.2 砂燙炮製法 砂燙法的主要原料為河砂。

一般加工步驟為:①將適量的潔凈河砂放置於鍋內,加熱並不斷攪拌。

②當河砂流動順暢時,將分好類的葯物放入其中,不斷攪拌,當葯物被燙至符合標准時,快速將河砂分離出來,並將其降溫。

③夾取5克重量的杜仲,將其放置於滾熱的砂鍋中,不停翻炒。

④肉眼觀察杜仲出現斷絲情況,肉眼觀察呈現深褐色,並散發焦香氣味時,加工完成。

1.2.1.3 烘烤炮製法 烘烤法指將中葯放置於烘烤儀器內,進行保溫烘乾處理,這種炮製方式簡單便於操作,受到了醫學界的普遍認同。

本次加工中葯杜仲,只需將5克重量的杜仲,鋪平放置於鐵盤之中,將鐵盤放入烘烤箱,溫度調節至180攝氏度,進行烘烤,當杜仲表皮呈現深褐色時,加工完成,停止烘烤。

1.2.2 中葯杜仲炮製後化學成分分析 將炮製後的中葯杜仲依次用紫外線――可見吸收光譜法,薄層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三種光譜分析法進行觀察,統計杜中原產品和炮製後成品化學成分的變化情況。

1.3 統計學原理 使用SPSS13.1軟體進行統計,將計算出的百分率進行對比,使用t檢驗結果,當P<0.05時,統計結果符合規定,具有意義。

2 結 果

2.1 三種炮製方法結果比較 見表1。

2.2 中葯杜仲炮製後化學成分的變化情況 以烘烤炮製法為例來分析中葯杜仲炮製前後化學成分的變化情況。

經過統計學分析,符合規定,可以進行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分析以上數據可知,炮製後杜仲的化學成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木脂素和環烯醚萜類化合物的含量在炮製後遞減明顯。

3 討 論

中葯杜仲含有大量的木脂素,環烯醚萜類化合物,膠質,不同種類的微量元素,氨基酸等。

微量元素主要涵蓋,鈣,鐵,鋅,銅,磷,猛等。

這些化學成分對人體有益,可以滋補肝腎,強壯筋骨,控制血壓。

經過提取分離本次炮製後的中葯杜仲,可以得到兩個化合物,經過科學檢測可知,兩個化合物均為環烯醚萜類化合物,這可以證明炮製對中葯杜仲的環烯醚萜類化合物影響比較嚴重。

鑒於環烯醚萜類化合物的特別性質,炮製者應該特別注意炮製對於環烯醚萜類化合物的影響,探究炮製後中葯杜仲所含的環烯醚萜類化合物的含量變化很必要。

參考文獻

[1] 白潤娥,張晉陽.杜仲不同片型及其製品煎出率的比較[J].長春中醫葯大學學報,2009(03).

[2] 常曉紅,王榮芳,於越.杜仲炮製的歷史沿革與現代研究[J].中國葯業,2011(11).

[3] 劉聖金,狄留慶,吳德康.杜仲炮製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葯,2010(09).

『叄』 葉綠素ab在藍光區也有吸收峰,能否用這一吸收峰

不能,有關葉綠素定量分析方法很多,因此,在有其它靈敏方便的定量分析方法的情況下,一般不考慮這個吸收峰。

定量分析的吸收峰必須要穩定,還要有強的吸收。另外,還需要考慮干擾的問題。而且要規避類胡蘿卜素的影響,所以選在紅光區的吸收峰進行對比。因為葉綠素對紅橙藍紫光敏感,主要吸收紅光、藍紫光,而類胡蘿卜素對藍紫光敏感,所以用藍光區測的是兩種色素總量。

葉綠素a、葉綠素b 和類胡 蘿卜素的含量,只需測定該提取液在三個特定波長下的吸光度A,並根據葉綠素a、葉綠素 b 及類胡蘿卜素在該波長下的吸光系數即可求出其濃度。在測定葉綠素a、葉綠素b 時,為 了排除類胡蘿卜素的干擾,所用單色光的波長應選擇葉綠素在紅光區的最大吸收峰。

葉綠素a和葉綠素b在紅光區的吸收峰值有何區別

葉綠素a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葉綠素b主要吸收藍紫光,所以葉綠素a和葉綠素b在紅光區的吸收峰值不同。色素提取實驗中加入少許CaCO3能避免葉綠素被破壞,加入少許二氧化硅能使研磨得充分。

在顏色上,葉綠素a 呈藍綠色,而葉綠素b 呈黃綠色。 葉綠素a的生物合成途徑,是由琥珀醯輔酶A和甘氨酸縮合成δ-氨基乙醯丙酸,兩個δ-氨基乙醯丙酸縮合成吡咯衍生物膽色素原。

然後再由4個膽色素原聚合成一個卟啉環──原卟啉Ⅳ,原卟啉Ⅳ是形成葉綠素和亞鐵血紅素的共同前體,與亞鐵結合就成亞鐵血紅素,與鎂結合就成鎂原卟啉。

『肆』 冰醋酸是指什麼急急,請大家幫忙

乙酸(acetic acid)分子中含有兩個碳原子的飽和羧酸,是烴的重要含氧衍生物。分子式C2H4O2,結構 乙酸分子模型
簡式CH3COOH,官能團為羧基。因是醋的主要成分,又稱醋酸。例如在水果或植物油中主要以其化合物酯的形式存在;在動物的組織內、排泄物和血液中以游離酸的形式存在 普通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乙酸是無色液體 ,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熔點16 .6℃,沸點117 .9℃, 相對密度1.0492(20/4℃)密度比水大,折光率1.3716。純乙酸在16.6℃以下時能結成冰狀的固體,所以常稱為冰醋酸。易溶於水、乙醇、乙醚和四氯化碳。當水加到乙酸中,混合後的總體積變小,密度增加,直至分子比為1∶1 ,相當於形成一元酸的原乙酸CH3C(OH)3,進一步稀釋,體積不再變化。 分子量:60.05 分子結構:
冰醋酸
冰醋酸 純的無水乙酸(冰醋酸)是無色的吸濕性液體,凝固點為16.6 °C (62 °F) ,凝固後為無色晶體。盡管根據乙酸在水溶液中的離解能力它是一個弱酸,但是乙酸是具有腐蝕性的,其蒸汽對眼和鼻有刺激性作用。乙酸是一種簡單的羧酸,是一個重要的化學試劑。乙酸也被用來製造電影膠片所需要的醋酸纖維素和木材用膠粘劑中的聚乙酸乙烯酯,以及很多合成纖維和織物。
編輯本段歷史
醋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文明史。乙酸發酵細菌(醋酸桿菌)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發現,每個民族在釀酒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發現醋——它是這些酒精飲料暴露於空氣後的自然產物。如中國就有杜康的兒子黑塔因釀酒時間過長得到醋的說法。 乙酸在化學中的運用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在公元前3世紀,希臘哲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詳細描述了乙酸是如何與金屬發生反應生成美術上要用的顏料的,包括白鉛(碳酸鉛)、銅綠(銅鹽的混合物包括乙酸銅)。古羅馬的人們將發酸的酒放在鉛制容器中煮沸,能得到一種高甜度的糖漿,叫做「sapa」。「sapa」富含一種有甜味的鉛糖,即乙酸鉛,這導致了羅馬貴族間的鉛中毒。8世紀時,波斯煉金術士賈比爾,用蒸餾法濃縮了醋中的乙酸。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通過金屬醋酸鹽的干餾制備冰醋酸。16世紀德國煉金術士安德烈亞斯·利巴菲烏斯就描述了這種方法,並且拿由這種方法產生的冰醋酸來和由醋中提取的酸相比較。僅僅是因為水的存在,導致了醋酸的性質發生如此大的改變,以至於在幾個世紀里,化學家們都認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物質。法國化學家阿迪(Pierre Adet)證明了它們兩個是相同的。 1847年,德國科學家阿道夫·威廉·赫爾曼·科爾貝第一次通過無機原料合成了乙酸。這個反應的歷程首先是二硫化碳經過氯化轉化為四氯化碳,接著是四氯乙烯的高溫分解後水解,並氯化,從而產生三氯乙酸,最後一步通過電解還原產生乙酸。 1910年時,大部分的冰醋酸提取自干餾木材得到的煤焦油。首先是將煤焦油通過氫氧化鈣處理,然後將形成的乙酸鈣用硫酸酸化,得到其中的乙酸。在這個時期,德國生產了約10000噸的冰醋酸,其中30%被用來製造靛青染料。
編輯本段制備
乙酸的制備可以通過人工合成和細菌發酵兩種方法。現在,生物合成法,即利用細菌發酵,僅占整個世界產量的10%,但是仍然是生產醋的最重要的方法,因為很多國家的食品安全法規規定食物中的醋必須是由生物制備的。75%的工業用乙酸是通過甲醇的羰基化制備,具體方法見下。空缺部分由其他方法合成。 整個世界生產的純乙酸每年大概有500萬噸,其中一半是由美國生產的。歐洲現在的產量大約是每年100萬噸,但是在不斷減少。日本每年也要生產70萬噸純乙酸。每年世界消耗量為650萬噸,除了上面的500萬噸,剩下的150萬噸都是回收利用的。
發酵法
有氧發酵 在人類歷史中,以醋的形式存在的乙酸,一直是用醋桿菌屬細菌制備。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這些細菌能夠從含有酒精的食物中生產出乙酸。通常使用的是蘋果酒或葡萄酒混合穀物、麥芽、米或馬鈴薯搗碎後發酵。有這些細菌達到的化學方程式為: C2H5OH + O2 → CH3COOH + H2O 做法是將醋菌屬的細菌接種於稀釋後的酒精溶液並保持一定溫度,放置於一個通風的位置,在幾個月內就能夠變為醋。工業生產醋的方法通過提供氧氣使得此過程加快。 現在商業化生產所用方法其中之一被稱為「快速方法」或「德國方法」,因為首次成功是在1823年的德國。此方法中,發酵是在一個塞滿了木屑或木炭的塔中進行。含有酒精的原料從塔的上方滴入,新鮮空氣從他的下方自然進入或強制對流。改進後的空氣供應使得此過程能夠在幾個星期內完成,大大縮短了制醋的時間。 現在的大部分醋是通過液態的細菌培養基制備的,由Otto Hromatka和Heinrich Ebner在1949年首次提出。在此方法中,酒精在持續的攪拌中發酵為乙酸,空氣通過氣泡的形式被充入溶液。通過這個方法,含乙酸15%的醋能夠在兩至三天制備完成。 無氧發酵 部分厭氧細菌,包括梭菌屬的部分成員,能夠將糖類直接轉化為乙酸而不需要乙醇作為中間體。總體反應方程式如下: C6H12O6 → 3 CH3COOH 更令工業化學感興趣的是,許多細菌能夠從僅含單碳的化合物中生產乙酸,例如甲醇,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與氫氣的混和物。 2 CO2 + 4 H2 → CH3COOH + 2 H2O 梭菌屬因為有能夠直接使用糖類的能力,減少了成本,這意味著這些細菌有比醋菌屬細菌的乙醇氧化法生產乙酸更有效率的潛力。然而,梭菌屬細菌的耐酸性不及醋菌屬細菌。耐酸性最大的梭菌屬細菌也只能生產不到10%的乙酸,而有的醋酸菌能夠生產20%的乙酸。到現在為止,使用醋酸屬細菌制醋仍然比使用梭菌屬細菌制備後濃縮更經濟。所以,盡管梭菌屬的細菌早在1940年就已經被發現,但它的工業應用仍然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
甲醇羰基化法
大部分乙酸是通過甲基羰基化合成的。此反應中,甲醇和一氧化碳反應生成乙酸,方程式如下 CH3OH + CO → CH3COOH 這個過程是以碘代甲烷為中間體,分三個步驟完成,並且需要一個一般由多種金屬構成的催化劑(第二部中) (1) CH3OH + HI → CH3I + H2O(2) CH3I + CO → CH3COI(3) CH3COI + H2O → CH3COOH + HI 通過控制反應條件,也可以通過同樣的反應生成乙酸酐。因為一氧化碳和甲醇均是常用的化工原料,所以甲基羰基化一直以來備受青睞。早在1925年,英國塞拉尼斯公司的Henry Drefyus已經開發出第一個甲基羰基化制乙酸的試點裝置。然而,由於缺少能耐高壓(200atm或更高)和耐腐蝕的容器,此法一度受到抑制 。直到1963年,德國巴斯夫化學公司用鈷作催化劑,開發出第一個適合工業生產的辦法。到了1968年,以銠為基礎的催化劑的(cis−[Rh(CO)2I2])被發現,使得反映所需壓力減到一個較低的水平並且幾乎沒有副產物。1970年,美國孟山都公司建造了首個使用此催化劑的設備,此後,銠催化甲基羰基化制乙酸逐漸成為支配性的孟山都法。90年代後期,英國石油成功的將Cativa催化法商業化,此法是基於釕,使用([Ir(CO)2I2]) ,它比孟山都法更加綠色也有更高的效率,很大程度上排擠了孟山都法。
乙醇氧化法
由乙醇在有催化劑的條件下和氧氣發生氧化反應製得。 C2H5OH + O2 CH3COOH + H2O
乙醛氧化法
在孟山都法商業生產之前,大部分的乙酸是由乙醛氧化製得。盡管不能與甲基羰基化相比,此法仍然是第二種工業制乙酸的方法。乙醛可以通過氧化丁烷或輕石腦油製得,也可以通過乙烯水合後生成。當丁烷或輕石腦油在空氣中加熱,並有多種金屬離子包括鎂,鈷,鉻以及過氧根離子催化,會分解出乙酸。化學方程式如下: 2 C4H10 + 5 O2 → 4 CH3COOH + 2 H2O 此反應可以在能使丁烷保持液態的最高溫度和壓力下進行,一般的反應條件是150℃和55 atm。副產物包括丁酮,乙酸乙酯,甲酸和丙酸。因為部分副產物也有經濟價值,所以可以調整反應條件使得副產物更多的生成,不過分離乙酸和副產物使得反應的成本增加。 在類似條件下,使用上述催化劑,乙醛能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生成乙酸 2 CH3CHO + O2 → 2 CH3COOH 使用新式催化劑,此反應能獲得95%以上的乙酸產率。主要的副產物為乙酸乙酯,甲酸和甲醛。因為副產物的沸點都比乙酸低,所以很容易通過蒸餾除去。
乙烯氧化法
由乙烯在催化劑(所用催化劑為氯化鈀:PdCl2、氯化銅:CuCl2和乙酸錳:(CH3COO)2Mn)存在的條件下,與氧氣發生反應生成。此反應可以看作先將乙烯氧化成乙醛,再通過乙醛氧化法製得。
丁烷氧化法
丁烷氧化法又稱為直接氧化法,這是用丁烷為主要原料,通過空氣氧化而製得乙酸的一種方法,也是主要的乙酸合成方法。 2CH3CH2CH2CH3 + 5O2=4CH3COOH + 2H2O
編輯本段命名
乙酸既是常用的名稱,也是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規定的官方名稱。俗稱醋酸(acetic acid),該名稱來自於拉丁文中的表示醋的詞「acetum」。無水的乙酸在略低於室溫的溫度下(16.7℃),能夠轉化為一種具有腐蝕性的冰狀晶體,故常稱無水醋酸為冰醋酸,冰乙酸,冰形醋酸,乙酸冰。 乙酸的實驗式(即最簡式)為CH2O,化學式(即分子式)為C2H4O2。常被寫為CH3-COOH、CH3COOH或CH3CO2H來突出其中的羧基,表明更加准確的結構。失去H後形成的離子為乙酸根陰離子。乙酸最常用的正式縮寫是AcOH 或 HOAc,其中Ac代表了乙酸中的乙醯基(CH3CO)。酸鹼中和反應中也可以用HAc表示乙酸,其中Ac代表了乙酸根陰離子(CH3COO),但很多人認為這樣容易造成誤解。上述兩種情況中,Ac都不應與化學元素中錒的縮寫混淆。
編輯本段易錯點
乙酸與「蟻酸」「己酸」不同 ① 蟻酸(formic acid) = 甲酸(methanoic acid) 化學式:HCOOH(HCO2H) ② 羊油酸(caproic acid) = 己酸(hexanoic acid) (網路小詞典中譯「乙酸」為「caproic acid」有誤) 化學式CH3(CH2)4COOH 乙酸(acetic acid)
編輯本段物理性質
乙酸在常溫下是一種有強烈刺激性酸味的無色液體。 乙酸的熔點為16.6℃(289.6 K)。沸點117.9℃(391.2 K)。相對密度1.05,閃點39℃,爆炸極限4%~17%(體積)。純的乙酸在低於熔點時會凍結成冰狀晶體,所以無水乙酸又稱為冰醋酸。 乙酸易溶於水和乙醇,其水溶液呈弱酸性。乙酸鹽也易溶於水。 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工業乙酸的國家標准 指標名稱 指標
優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色度, Hazen 單位(鉑 - 鈷色號)≤ 10 20 30
乙酸含量, % ≥ 99.8 99.0 98.0
水分, % ≤ 0.15 - -
甲酸含量, % ≤ 0.06 0.15 0.35
乙醛含量, % ≤ 0.05 0.05 0.10
蒸發殘渣, % ≤ 0.01 0.02 0.03
鐵含量(以 Fe 計), % ≤ 0.00004 0.0002 0.0004
還原高錳酸鉀物質, min ≥ 30 5 -

編輯本段化學性質
酸性
羧酸中,例如乙酸,的羧基氫原子能夠部分電離變為氫離子(質子)而釋放出來,導致羧酸的酸性。乙酸在水溶液中是一元弱酸,酸度系數為4.8,pKa=4.75(25℃),濃度為1mol/L的醋酸溶液(類似於家用醋的濃度)的pH為2.4,也就是說僅有0.4%的醋酸分子是解離的。 乙酸的酸性促使它還可以與碳酸鈉、氫氧化銅、苯酚鈉等物質反應。 2CH3COOH + Na2CO3 =2CH3COONa + CO2 ↑+ H2O 2CH3COOH + Cu(OH)2 =Cu(CH3COO)2 + 2H2O CH3COOH + C6H5ONa =C6H5OH (苯酚)+ CH3COONa
二聚物
乙酸的二聚體,虛線表示氫鍵 乙酸的晶體結構顯示 ,分子間通過氫鍵結合為二聚體(亦稱二締結物),二聚體也存在於120℃的蒸汽狀態。二聚體有較高的穩定性,現在已經通過冰點降低測定分子量法以及X光衍射證明了分子量較小的羧酸如甲酸、乙酸在固態及液態,甚至氣態以二聚體形式存在。當乙酸與水溶和的時候,二聚體間的氫鍵會很快的斷裂。其它的羧酸也有類似的二聚現象。 (兩端連接H)
溶劑
液態乙酸是一個親水(極性)質子化溶劑,與乙醇和水類似。因為介電常數為6.2,它不僅能溶解極性化合物,比如無機鹽和糖,也能夠溶解非極性化合物,比如油類或一些元素的分子,比如硫和碘。它也能與許多極性或非極性溶劑混合,比如水,氯仿,己烷。乙酸的溶解性和可混合性使其成為了化工中廣泛運用的化學品。
化學反應
對於許多金屬,乙酸是有腐蝕性的,例如鐵、鎂和鋅,反應生成氫氣和金屬乙酸鹽。因為鋁在空氣中表面會形成氧化鋁保護層,所以鋁制容器能用來運輸乙酸。金屬的乙酸鹽也可以用乙酸和相應的鹼性物質反應,比如最著名的例子:小蘇打與醋的反應。除了醋酸鉻(II),幾乎所有的醋酸鹽能溶於水。 Mg(s)+ 2 CH3COOH(aq) → (CH3COO)2Mg(aq) + H2(g) NaHCO3(s) + CH3COOH(aq) → CH3COONa(aq) + CO2(g) + H2O(l) 乙酸能發生普通羧酸的典型化學反應,特別注意的是,可以還原生成乙醇,通過親核取代機理生成乙醯氯,也可以雙分子脫水生成酸酐。 同樣,乙酸也可以成酯或氨基化合物。如乙酸可以與乙醇在濃硫酸存在並加熱的條件下生成乙酸乙酯(本反應為可逆反應,反應類型屬於取代反應中的酯化反應)。 CH3COOH + CH3CH2OH<==> CH3COOCH2CH3 + H2O 440℃的高溫下,乙酸分解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或乙烯酮和水。
鑒別
乙酸可以通過其氣味進行鑒別。若加入氯化鐵(III),生成產物為深紅色並且會在酸化後消失,通過此顏色反應也能鑒別乙酸。乙酸與三氧化砷反應生成氧化二甲砷,通過產物的惡臭可以鑒別乙酸。
編輯本段生物化學
乙酸中的乙醯基,是生物化學中所有生命的基礎。當它與輔酶A結合後,就成為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新陳代謝的中心。然而,乙酸在細胞中的濃度是被嚴格控制在一個很低的范圍內,避免使得細胞質的pH發生破壞性的改變。與其它長鏈羧酸不同,乙酸並不存在於甘油三酸脂中。但是,人造含乙酸的甘油三酸脂,又叫甘油醋酸酯(甘油三乙酸酯),則是一種重要的食品添加劑,也被用來製造化妝品和局部性葯物。 乙酸由一些特定的細菌生產或分泌。值得注意的是醋菌類梭菌屬的丙酮丁醇梭桿菌,這個細菌廣泛存在於全世界的食物、水和土壤之中。在水果或其他食物腐敗時,醋酸也會自然生成。乙酸也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靈長類生物的陰道潤滑液的一個組成部分,被當作一個溫和的抗菌劑
編輯本段製取方式
主要製法有: ① 乙醛催化氧化法: 2CH3CHO+O2→2CH3COOH ② 甲醇低壓羰基化法(孟山都法): CH3OH+CO→CH3COOH 其他方法
③ 低碳烷或烯液相氧化法: 2C4H10+5O2→4CH3COOH+2H2O 以上各反應皆需催化劑與適宜的溫度、壓力。除合成法還有發酵法,我國用米或酒釀造醋酸。 乙酸最初由發酵法及木材幹餾法製得,現一般由乙醇或乙醛氧化製得,近年來利用丁烷為原料通過催化、氧化製得(醋酸鈷為催化劑,空氣氧化後,得到的乙酸是含有酮、醛、醇等的混合物)。
編輯本段對環境的影響: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徑:吸入、食入、經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後對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對眼有強烈刺激作用。皮膚接觸,輕者出現紅斑,重者引起化學灼傷。誤服濃乙酸,口腔和消化道可產生糜爛,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 慢性影響:眼瞼水腫、結膜充血、慢性咽炎和支氣管炎。長期反復接觸,可致皮膚乾燥、脫脂和皮炎。 二、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為 毒性:屬低毒類。 急性毒性:LD503530mg/kg(大鼠經口);1060mg/kg(兔經皮);LC505620ppm,1小時(小鼠吸入);人經口1.47mg/kg,最低中毒量,出現消化道症狀;人經口20~50g,致死劑量。 亞急性和慢性毒性:人吸入200~490mg/m3×7~12年,有眼瞼水腫,結膜充血,慢性咽炎,支氣管炎。 致突變性:微生物致突變:大腸桿菌300ppm(3小時)。姊妹染色單體交換:人淋巴細胞5mmlo/L。 生殖毒性:大鼠經口最低中毒劑量(TDL0):700mg/kg(18天,產後),對新生鼠行為有影響。大鼠睾丸內最低中毒劑量(TDL0):400mg/kg(1天,雄性),對雄性生育指數有影響。 危險特性:其蒸氣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與強氧化劑可發生反應。 燃燒(分解)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醋酸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化工產品,它在有機化工中的地位與無機化工中的硫酸相當。醋酸的主要用途有: (1)醋酸乙烯。醋酸的最大消費領域是製取醋酸乙烯,約占醋酸消費的44%以上,它廣泛用於生產維綸、聚乙烯醇、乙烯基共聚樹脂、黏合劑、塗料等。 (2)溶劑。醋酸在許多工業化學反應中用作溶劑。 (3)醋酸纖維素。      醋酸可用於制醋酐,醋酐的80%用於製造醋酸纖維,其餘用於醫葯、香料、染料等。 (4)醋酸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是醋酸的兩個重要下游產品。醋酸乙酯用於清漆、稀釋料、人造革、硝酸纖維、塑料、染料、葯物和香料等;醋酸丁酯是一種很好的有機溶劑,用於硝化纖維、塗料、油墨、人造革、醫葯、塑料和香料等領域。
編輯本段其他補充,滿足國際運輸操作人員需要
中文名稱:醋酸 別 名:醋酸、冰醋酸 英文名稱:ACETIC ACID,Ethanic acid,Vinegar acid 英文縮寫:A C 聯合國編號(UNNO):2789 化學式:CH3COOH
編輯本段理化性質
相對密度(水為1):1.050 凝固點(℃):16.7 沸點(℃):118.3 粘度(Pa.s):1.22 20℃時蒸氣壓(KPa):1.5 外觀及氣味:無色液體,有刺鼻的醋味。 溶解性:能溶於水、乙醇、乙醚、四氯化碳及甘油等有機溶劑。 相容性:材料:稀釋後對金屬有強烈腐蝕性,316#和318#不銹鋼及鋁可作良好的結構材料。 國家產品標准號 :GB/T 676-2007
編輯本段燃燒爆炸危險性
閃點(℃):39 爆炸極限(%):4.0-17 靜電作用:可能有 聚合危害: 燃燒性: 自燃溫度: 危險特性:能與氧化劑發生強烈反應,與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鉀等反應劇烈。稀釋後對金屬有腐蝕性。 消防方法:用霧狀水、乾粉、抗醇泡沫、二氧化碳、滅火。用水保持火場中容器冷卻。用霧狀水驅散蒸氣,趕走泄漏液體,使稀釋成為不燃性混合物。並用水噴淋去堵漏的人員。
編輯本段泄漏處理
污染排放類別:Z 泄漏處理:切斷火源,穿戴好防護眼鏡、防毒面具和耐酸工作服,用大量水沖洗溢漏物,使之流入航道,被很快稀釋,從而減少對人體的危害。
編輯本段健康危害性
健康危害性評價:2, 3, 2 閾限值(TLV):50 大鼠經口LD50:3530(mg/kg) 健康危害:吸入後對鼻、喉、和呼吸道強烈的刺激作用。皮膚接觸,輕者出現紅斑,重者引起化學灼傷。誤服農醋酸,口腔和消化道可因休克致死。
編輯本段急救
皮膚接觸:皮膚接觸先用水沖洗,再用肥皂徹底洗滌。 眼睛接觸:眼睛受刺激用水沖洗,再用干布拭擦,嚴重的須送醫院診治。 吸 入:若吸入蒸氣得使患者脫離污染區,安置休息並保暖。 食 入:誤服立即漱口,給予催吐劑催吐,急送醫院診治。
編輯本段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深度濃度超標時,應佩戴防毒面具。 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手防護: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後,淋浴更衣,不要將工作服帶入生活區。
編輯本段儲運
適裝船型:3 適裝艙型:不銹鋼艙 儲運注意事項:注意貨物溫度保持在20-35℃,即貨物溫度要大於其凝固點16.7℃防止凍結。裝卸貨完畢時要盡量排盡管系中的殘液。
編輯本段冰醋酸用途
冰醋酸是最重要的有機酸之一.主要用於醋酸乙烯、醋酐、醋酸纖維、醋酸酯和金屬醋酸鹽等,也用作農葯、醫葯和染料等工業的溶劑和原料,在照相葯品製造、織物印染和橡膠工業中都有廣泛用途. 冰醋酸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之一,它在有機化學工業中處於重要地位.醋酸廣泛用於合成纖維、塗料、醫葯、農葯、食品添加劑、染織等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冰醋酸按用途又分為工業和食用兩種,食用冰醋酸可作酸味劑、增香劑.可生產合成食用醋.用水將乙酸稀釋至4-5%濃度,添加各種調味劑而得食用醋.其風味與釀造醋相似.常用於番茄調味醬、蛋黃醬、醉米糖醬、泡菜、乾酪、糖食製品等.使用時適當稀釋,還可用於製作蕃茄、蘆筍、嬰兒食品、沙丁魚、魷魚等罐頭,還有酸黃瓜、肉湯羹、冷飲、酸法乾酪用於食品香料時,需稀釋,可製作軟飲料,冷飲、糖果、焙烤食品、布丁類、膠媒糖、調味品等.作為酸味劑,可用於調飲料、罐頭等. 洗滌通常使用的冰醋酸,濃度分別為28%,56%,99%的.如果買的是冰醋酸,把28CC的冰醋酸加到72CC的水裡,就可得到28%的醋酸.更常見的是它以56%的濃度出售,這是因為這種濃度的醋酸只要加同量的水,即可得到28%的醋酸. 濃度大幹28%的醋酸會損壞醋酸纖維和代納爾纖雛. 草酸是有機酸中的強酸之一,在高錳酸鉀的酸性溶液中,草酸易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草酸能與鹼類起中和反應,生成草酸鹽. 醋酸也一樣,28%的醋酸具有揮發性,揮發後使織物是中性;就象氨水可以中和酸一樣,28%的醋酸也可以中和鹼. 鹼也會導致變色.用酸(如28%的醋酸)即可把變色恢復過來. 這種酸也常用來減少由丹寧復合物、茶、咖啡、果計、軟飲料以及啤酒造成的黃漬.在去除這些污漬時,28%的醋酸用在水和中性潤滑劑之後,可用到最大程度.
編輯本段乙酸反應化學方程式
乙酸與碳酸鈉:2CH3COOH+Na2CO3==2CH3COONa+CO2↑+H2O 乙酸與碳酸氫鈉:NaHCO3+CH3COOH=NaCH3COO+H2O+CO2↑ 醋酸與鹼反應:CH3COOH+OH-=CH3COO- +H2O 醋酸與弱酸鹽反應:2CH3COOH+CO32-=2CH3COO- +H2O+CO2↑ 醋酸與活潑金屬單質反應:Fe+2CH3COOH=Fe(CH3COO)2+H2↑ 醋酸與金屬氧化物反應:2CH3COOH+ZnO=Zn(CH3COO)2+H2O 醋酸與醇反應: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條件是加熱,濃硫酸催化,可逆反應) 乙酸與鋅反應:2CH3COOH +Zn =(CH3COO)2Zn +H2↑ 乙酸與鈉反應:2CH3COOH+2Na=2CH3COONa+H2↑

『伍』 純保鮮劑對人的危害有多大

純保鮮劑對人的危害有多大

保鮮劑 食品中常用的保鮮劑有:苯甲酸,是世界各國允許使用的一種食品保鮮劑,它在動物體內易隨屎液排出體外,不蓄積,毒性低且價格低廉,目前占據國內大部分保鮮劑市場;丁基羥基茴香醚(BHA),是目前國際廣泛應用的抗氧化劑之一,並有很強的抗微生物作用,主要用於食用油脂,最大用量為0.2g/kg,缺點是成本較高;二丁基羥基甲苯(BHT),是目前我國生產量最大的抗氧化劑之一,價格低廉,為BHA的1/5~1/8,但抗氧化性不入BHA強,使用范圍與BHA相同,缺點是毒性較高;沒食子酸丙酯(PG),抗氧化作用較BHA、BHT強,主要用於油炸食品、方便麵和罐頭,最大用量為0.1g/kg,缺點是與金屬離子產生呈色反應;異抗壞血酸,用於一般食品抗氧化、防腐,且無毒性;叔丁基對苯二酚(TBHQ),對於油脂、不飽和的粗植物油很有效,對高溫很穩定,且揮發性比BHA、BHT小,因此對加工和食用中需加熱的食品非常適用。 2. 天然食品保鮮劑 為了適應人們崇尚自然、健康的思想,開發應用高效安全的食品保鮮劑已成為當今世界食品保鮮劑重要的研究領域。據有關資料證實,在人們長期食用的食品中,天然保鮮劑成分的毒性遠遠低於人工合成的保鮮劑。因此,近年來從自然界尋求天然保鮮劑的研究已引起各國科學家的高度重視。各國開發的大量天然保鮮劑產品,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2.1 茶多酚類 即從茶葉中提取的抗氧化物質,對人體無毒。含有4種組分:表沒食子兒茶素、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以及兒茶素。它的抗氧化能力比VE、VC、BHT、BHA強幾倍,因此日本已開始茶多酚類抗氧化劑的商品化生產。 2.2 天然維生素E(生育酚混合物) 天然VE大量存在於植物油脂中,無毒,且存在狀態通常比較穩定。在油脂精製過程中,可回收大量的精製VE混合物。該成分抗氧化性較好,使用安全,在食品保鮮中已得到大量使用。限用於脂肪和含油食品,是目前我國唯一大量生產的天然抗氧化劑。價格較高,一般場合適用較少,主要用於保健食品、嬰兒食品和其它高價值食品。 2.3類黑精類(melanoidins) 它們是氨基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加熱後的產物,其抗氧化能力相當於BHA和BHT,且具有抗菌作用。耐熱性很強,可賦予食品良好的香味。 2.4 紅辣椒提取物 紅辣椒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質,是VE和香草醯胺的混合物。如能將其中辣味去掉,則是一種極好的抗氧化劑。 2.5 香辛料提取物 早在20世紀30年代,人們就開始對香辛料的抗氧化作用進行研究。到50年代,科研人員對32種香辛料進行分析,發現其中抗氧化性能最好的是迷迭香和鼠尾草。這類產品多含有黃酮類、類萜、有機酸等多種抗氧化成分,能切斷油脂的自動氧化鏈、螯合金屬離子,並起到與有機酸的協同增效作用。法國從迷迭香乾葉粉中提取出兩種晶體抗氧化物質———鼠尾草酚和迷迭香酚,它們比人工合成的氧化劑BHT和BHA的抗氧化能力強4倍多。

2. 以水為溶劑 反應器中加入水和碳酸鈉,攪拌升溫至40。C,碳酸鈉全部溶解,緩慢加入乙酸,投料比n(乙酸):n(碳酸鈉):n(水)=1:0.27:0.54,升溫至70。C,恆溫反應3h,冷卻、結晶、乾燥得成品。濾液經薄膜蒸發脫去30%的含水量後循環使用,產品收率在96%左右。該法工藝簡單,原料價廉易得,能耗低,收率高,母液可循環使用,無「三廢」污染環境。 3. 不加溶劑 加入碳酸鈉與乙酸,投料比為1:3.77~4.33。攪拌並加熱至90。C,反應3h,結晶、冷卻、乾燥,得產品。產品分散均勻且顆粒性好,母液可完全循環利用,反應過程無廢液排出,符合環境友好生產工藝的要求。 5.2.2 乙酸—燒鹼法 反應式:2CH3COOH+NaOH====CH3COONa.CH3COOH+H2O 此反應不用外加溶劑,一步合成雙乙酸鈉。將乙酸加熱攪拌,緩慢加入氫氧化鈉,控制溫度為105~125。C,投料比為2.1~2.2:1,反應時間45~120min。反應後將產物冷卻結晶,取結晶晶體在105。C下乾燥,所得產品產率達97%以上。該法不存在母液回收問題,原料價廉易得,操作容易,反應時間短,質量穩定,無「三廢」排放,產率高,是綠色環境生產工藝。 5.2.3 乙酸—乙酸鈉法 反應式:CH3COONa+CH3COOH+xH2O====CH3COONa.CH3COOH.xH2O 該法分為氣相法和液相法,氣相法由德國開發成功,以N2和CCl4作流動介質,將乙酸鈉與乙酸在20~200。C的流化床反應器中反應。氣相法生成能力大,但必須嚴格控制操作條件,廢氣中有大量酸霧,必須回收。 液相法最早是由印度開發成功,將乙酸鈉與乙酸要乙醇溶液中反應製得,該方法工藝簡單,操作方便,設備投資少,收率較高。但半成品熔點很低(50~60。C),乾燥溫度必須嚴格控制,而且乙醇必須回收。 1. 以乙醇為溶劑 0.1mol乙酸鈉和5ml 50%乙醇水溶液攪拌混合後,加熱到60。C,再滴加0.1mol冰乙酸,約30min滴完。控制乙酸鈉與乙酸投料的物質量比為(1.004~1.025):1。然後於60~80。 C加熱4h,冷卻至室溫,靜至結晶,分離後的濾液經濃縮後再次結晶,合並兩次結晶產物,烘乾後可得產物13.3g。該法產品收率在95%左右,母液可重復利用,產品質量好。缺點是需用乙醇作溶劑,原料成本稍高,反應時間較長。 2. 以水為溶劑 加入乙酸鈉、乙酸和水,其量比為1:1:1.25,攪拌混合,緩慢加熱至乙酸鈉熔化,迴流反應30min,冷卻、過濾、乾燥即得雙乙酸鈉成品,產品收率在95%左右。該法制備工藝簡單,生產成本低,無三廢排放,易於工業化操作。設備投資少的優點,宜於小廠小規模生產。 5.2.4 醋酐—乙酸鈉法和醋酐—乙酸—純鹼法 醋酐—乙酸鈉法, 反應式:(CH3CO)2O+ CH3COONa=== CH3COONa.CH3COOH+CO2 是將配比為1:2的醋酐和乙酸鈉在一定量的水存在下,進行反應,再結晶而得雙乙酸鈉產品。 該法反應收率高,但反應時間長,醋酐的成本也較醋酸高,因成本問題不易工業化。 醋酐—乙酸—純鹼法,反應式:(CH3CO)2O+2CH3COOH+Na2CO3====2CH3COONa.CH3COOH+CO2 是將純鹼預先溶於水中,然後交叉滴加冰乙酸和醋酐,滴完後於70。C反應3h,再冷卻,靜置8~10h,結晶而得雙乙酸鈉產品。用醋酐作原料,具有產品質量好,符合FDA飼料級標准。用水作溶劑,母液可重復利用的優點;缺點是醋酐價格昂貴,生產成本高,反應時間長,收率低。因此國內對以醋酐為原料的生產工藝開發研究較少。 我國主要是以乙酸—乙酸鈉液相反應法生成雙乙酸鈉,但是最理想的生產工藝是乙酸—碳酸鈉法和乙酸—氫氧化鈉法,原料價廉易得,工藝操作簡單,生產成本低,收率高。用水作溶劑或不用溶劑,不會帶來環境污染問題。並可增加疲軟的乙酸、純鹼、燒鹼等化工基礎原料的市場需求,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3 市場前景 總的來說,雙乙酸鈉具有諸多優點。如防霉效果好、用量少(用量為丙酸鹽的一半即可揮發相同的防霉效果)、價格低、毒性低、投資少、生產簡易、原料易得、增加飼料營養價值,省卻糧食晾曬處理等。應成為首選的飼料及糧食防霉劑。目前我國僅有10家左右的雙乙酸鈉生產企業,在防霉劑市場中只有很少的分額,全國雙酸鈉總的生產能力不超過3000t/a,年產量約2000t/a。由此可見,雙乙酸鈉的潛在巨大市場,前途廣闊。雙乙酸鈉的生產和推廣應用可為國內疲軟的乙酸、純鹼、燒鹼等化工原料帶來新的市場需求,扭轉國內丙酸短缺而又大量進口的不利局面。國內研究單位應加強雙乙酸鈉生產工藝的開發,並不斷開拓其應用領域,推動我國防霉防腐劑的更新換代。

一、塗膜液配方 山梨酸鈉10克,抗壞血酸8克,乙_二醇5克,乙醇4克,硬脂酸酯類(以甘油脂為佳)10克,蔗糖酯2克,苯甲酸鈉(防腐劑)2克.水50克,乙酸1克(凋節pH值用)。 二、配製方法 先將固體山梨酸鈉、硬脂酸酯類、蔗糖酯、苯甲酸鈉投入盛水的不銹鋼反應器具中,在攪拌下加熱使其混合溶解(溶解溫度40℃)。溶解後的溶液應用涼水降溫到15℃,加入易揮發的消毒、殺菌劑乙醇、乙二醇,混合均勻即為塗膜液,置於陰涼處保存。 三、使用方法 先將塗膜液用乙酸調節pH值為4~5,鮮蔬果類洗凈、晾乾,放人15℃的塗膜液中。2分鍾後撈出,於陰涼處晾 F即可在果蔬表面形成半透氣性、可食用的透明保鮮膜。塗膜後的果蔬應放人陰涼的房內或地窖貯存。保鮮期可達6個月

『陸』 高中化學選修五 66頁 學與問。如何以2-甲基丙烯酸為原料,製取卡托普利。過程四步,請附上詳細過程。謝謝

國內卡托普利的生產路線主要是硫代乙酸法,即由甲基丙烯酸經與硫代乙酸縮合,生成的側鏈酸經醯氯化、縮合、分拆、脫乙醯基等反應製得卡托普附圖溴代甲基丙酸法的合成路線利。

此路線的缺點是環境污染嚴重:反應中所用硫代乙酸是由乙酐與硫化氫作用而得,而硫化氫是對人體有害的氣體,生產上外漏的硫化氫以及產生硫化氫的殘液都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中間體硫代乙酸及側鏈酸的毒性也較大,且有一種令人討厭、難以去除的氣味。

鑒別

(1)取本品約25mg,加乙醇2ml溶解後,加亞硝酸鈉結晶少許與稀硫酸10滴,振搖,溶液顯紅色。

(2)取卡托普利二硫化物項下的供試品溶液,用流動相稀釋製成每1ml中含0.1mg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卡托普利對照品,加甲醇適量溶解,再用流動相稀釋製成每1ml中約含0.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卡托普利二硫化物項下的色譜條件,取供試品溶液與對照品溶液各20μl,分別注入液相色譜儀,供試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時間應與對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時間一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卡托普利

『柒』 乙醯丙酸的其他資料

從植物型生物質資源水解生成葡萄糖並進一步脫水和脫甲酸後得到的化合物--乙醯丙酸,用途十分廣泛,有可能成為一種新的平台化合物。本文對乙醯丙酸、甲酸和葡萄糖三種模型物質在六種陰離子交換樹脂上的吸附行為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合理的乙醯丙酸的離子交換分離條件,為吸附工程設計提供參考。在分析部分,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定量分析單糖、有機酸、糠醛類物質含量的條件,選用Shodex公司的Sugar SH1011氫型陽離子交換柱。考察了純水、不同濃度硫酸水溶液及乙腈含量對混合溶液的分離效果,最後確定使用0. 051g/L的硫酸水溶液作為流動相。並選擇了流速0. 5ml/min,柱溫60℃,示差折光檢測器40℃檢測。在靜態吸附性能研究部分,研究了乙醯丙酸、葡萄糖和甲酸在六種陰離子樹脂上的靜態吸附行為,篩選出吸附性能最好的335樹脂,Freundlich方程比Langmuir方程能更好的描述樹脂對乙醯丙酸和甲酸的吸附。

『捌』 正丙醇如何合成正丁酸

氯代,做成格氏試劑,再加二氧化碳。

天然原料正丁酸的合成方法,是以糧食發酵產物的正丁醇為原料,以醋酸錳為催化劑,使正丁醇蒸汽與空氣按體積1∶(1.5~2.5)的比例混合後,先在100~110℃和常壓條件下通過醋酸錳催化劑層。

然後在同樣溫度和壓力為1.3~1.7千克/平方厘米的條件下再次通過醋酸錳催化劑層,對經兩次催化反應後的產物作常規精餾處理即可得到精製的正丁酸產品。

正丙醇

從異丙醇副產物中回收法:丙烯直接水合制異丙醇時,副產正丙醇,從中回收制正丙醇。環氧丙烷加氫法。丙醛加氫法:由丙醛、丙烯醛加氫制正丙醇和烯丙醇。

由乙烯經羰基合成得丙醛,再經加氫後得正丙醇。或者以金屬羰基化合物為催化劑,由乙烯和水直接生成正丙醇。也可以以丙烷或丁烷為原料,經液相氧化製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正丙醇

與乙醯丙酸液相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離散型數據適合什麼方法分析 瀏覽:384
ph的測量方法必須滿足的條件 瀏覽:348
化學降溫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35
鋼筋根數有哪些表示方法 瀏覽:227
食品分析介紹過的方法類型 瀏覽:992
去火的治療方法 瀏覽:620
動作連接方法 瀏覽:239
曲面屏手機防爆方法 瀏覽:762
干天麻的簡單食用方法 瀏覽:80
腎虛怎麼恢復正確方法 瀏覽:674
雙陽鹿茸片正確食用方法 瀏覽:541
金剛藤功效與作用與食用方法 瀏覽:456
小紅瓦安裝方法 瀏覽:180
研究內容方法有什麼 瀏覽:833
裝修牆面方法有哪些 瀏覽:328
增強腹部鍛煉方法 瀏覽:829
貨車發動機左右搖晃解決方法 瀏覽:321
電燈帶插座安裝方法 瀏覽:608
史上最全分析問題的7種方法 瀏覽:9
小林發燒貼使用方法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