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概念
置換: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復分解:兩種化合物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化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
分解: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
❷ 置換反應概念
置換反應是無機化學反應的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之一,指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可表示為:A+BC→B+AC 置換關系是指組成化合物的某種元素被組成單質的元素所替代.
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等。
1、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3、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4、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5、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❹ 置換反應的定義是什麼啊
1.概念名稱,「置換反應」。
2概念定義,「由一種單質跟一種化合物起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
應叫做置換反應。」它是一類事物共同屬性(關鍵特徵)的概括。
3.概念實例,一切符合置換反應定義特徵的反應都是置換反應這個概念的實例,如 Fe + H2SO4 = FeSO4十H2↑,Zn十2HC1=ZnCl2+H2↑這又稱為概念的正例。一切不符合置換反應定義特徵的反應,如CO2+C=2CO,CuO+CO=Cu+CO2被稱為置換反應概念的反例。
4.概念屬性,又稱關鍵特徵。是指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質屬性。「置換反應」這一概念的關鍵特徵是:反應物與生成物都只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
概念學習決不僅是記住概念的名稱和定義,而是需要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對各種各樣的概念實例進行分析、概括,從而把握同類事物的共同關鍵特徵。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概念實例的選擇和分析,概念關鍵特徵的突出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
❺ 如何對概念及命題進行操作化
如何對概念及命題進行操作化
操作化,也稱具體化,或分解化.所謂操作化是指在社會調查研究中,將抽象的概
念和命題逐步分解為可測量的指標與可被實際調查資料檢驗命題的過程.它是對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定量研究的一種方法.此種方法在現代社會調查研究中被廣泛地應用.
操作化是現代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必經的一個階段.操作化的作用之一,在於使概念或命題具體化,使調查研究得以進行;操作化的作用之二,在於使概念或命題量化,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從定性、定量兩個方面進行,避免了對社會現象的分析的片面性.操作化的作用之三,對社會現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礎上,使定性分析即結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而不是一種主觀的臆斷.
❻ [高分]+[高分追加] 求助,關於「置換群」的畢業論文。
論題:置換群運算與證明的數學機械化
目錄
摘要
ABSTRACT
' 1.1科學計算和計算機代數系統.
' 1.2論文的主要結果及安排
第二章群論知識背景
' 2.1置換群
' 2.2置換群的運算及其在集合上的作用
' 2.3小結
第三章置換群運算與證明的計算機實現
3.1置換群上運算的實現 3.2置換群證明的計算機實現
3.3小結
第四章計算對稱群的子群
4.1數據表示和計算方法
4.2對稱群中的交換子群.
4.3例子
第五章結束語
杯.1群論和演算法
5.2對A。為單群的計算機證明的展望.
5.3計算機代數系統的局限性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A置換群運算的Mathematics程序
群論的演算法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群大都十分復雜,需要藉助於計算機來實現其運算。本文用計算機代數系統Mathematica實現了置換群上的運算和證明問題。
針對置換群上的基木運算、子群的運算和生成以及群對集合的作用等問題,我們設計了相應的演算法並用Mathematica實現了這些演算法。
把交代群A。的元素按共扼分類,將除單位元所在共扼類之外的其它共轆類的階數進行所有可能的組合相加,對所得的每個數加上單位元所在共扼類的階數1,然後用所得結果依次去除{An,如果其中存在某個數k,使得k能夠整除{An I,則只有階數相加為k的那些共扼類的並集所生成的群才有可能成為A。的非平凡的正規子群。從這個理論出發,我們設計了用計算機代數的方法判斷A。是否為單群的演算法,當n< 10時都能很快地得出An (n } 4)為單群的結論。
Caley定理揭示了一個抽象群G和一個具體的群Sn的關系。如果能把Sn中所有不
同構的n階子群都找出來,那麼也就能把所有可能存在的n階群都找出來了。本文討論了計算對稱群的所有子群並對其進行共扼分類的演算法,作為例子,我們完成了}S(n_7)的所有子群的共扼分類。
論題:置換群_PSL_3_p_PSL_2_7_的次軌道結構
目錄
摘要
Abstract .
1.引言
2.預備知識
3.主要定理證明
3.1長為7的自阮擠寸次軌道
3.2長為8的自配對次軌道
3.3長為14的自配對次軌道
3.4長為21的自配對次軌道
3.5長為24的自配對次軌道
3.6長為28的自配對次軌道
3.7長為42的自配對次軌道
3.8長為56的自瓦織寸次軌道
3.9長為84的自配對次軌道
參考文獻
致謝
摘要
設群G是有限集合幾上的傳遞置換群,對任意aES2,令G。二{9〔G}as二a}
是G關於點a的穩定子群.我們稱G。在幾上作用的軌道為G關於a的次軌道,
而次軌道的個數稱為G的秩.對任一次軌道△,設as E△,則把as_,所在的次軌道△,稱為與△配對的次軌道.當二者重合時,稱其為自配對的.
決定一個置換群的次軌道結構是置換群理論的基本間題之一,它在組合結構的研究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在文!21】中,作者決定了PSL(3,川關於極大子群 PSL(2, 7)的本原置換表示的次軌道,其中p三1(mod 168),但未研究其次軌道的瓦妞寸情況.而在多數情況下,群在組合結構方面的應用要求決定次軌道的配對情況.本文將決定該置換表示的全體非正則自配對的次軌道.
❼ 簡答題:如何將概念轉化為研究變數
有兩個可以轉化為變數的:a、合理的 可以轉化為 具體數值范圍,如在40%-60%間為合理,低於40%為某某結構,高於60%為某某結構等
❽ 社會學研究中怎樣對一個概念進行操作化處理
概念的操作化處理:
(1)明確概念的確切涵義。
(2)進行概念和命題的操作化步驟(1)明確概念的確切涵義.(2)進行探索性研究確定概念操作化的框架.(3)對概念或命題進行分解。所謂分解就是將整體分解為部分,將復雜的事物或命題分解為簡單的要素,然後對各個部分或要素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4)確定命題的評價體系,就是指在設計操作化框架中,確定各部分或各因素在整體框架中所佔的地位或權重,也就是把命題分解為若幹部分或若干因素之後還須確定每一部分或因素在整體中所佔的地位。探索性研究確定概念操作化的框架。
(3)對概念或命題進行分解。所謂分解就是將整體分解為部分,將復雜的事物或命題分解為簡單的要素,然後對各個部分或要素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
(4)確定命題的評價體系,就是指在設計操作化框架中,確定各部分或各因素在整體框架中所佔的地位或權重,也就是把命題分解為若幹部分或若干因素之後還須確定每一部分或因素在整體中所佔的地位。
操作化是現代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必經的一個階段。操作化的作用之一,在於使概念或命題具體化,使調查研究得以進行;操作化的作用之二,在於使概念或命題量化,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從定性、定量兩個方面進行,避免了對社會現象的分析的片面性。操作化的作用之三,對社會現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礎上,使定性分析即結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而不是一種主觀的臆斷。
❾ 概念分析的基本方法
概念分析法也稱術語分析法,它是指研究確定術語所表示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研究方法。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其內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對象的特有的屬性;其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事物。
方法:
(1)應嚴格區分某一概念(術語)的客觀內容和可能出現的主觀曲解。概念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對立統一,是抽象與具體的對立統一,是確定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概念所反映的對象來自於客觀世界,它不依賴於人們的認識而存在。我們要用全面、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概念(術語)。如「革命」一詞,最始的解釋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而人們認為它是人類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活動。又如「市場經濟」原來被認為只是資本主義國家才有的,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建立市場經濟。
(2)應從歷史的觀點來分析概念的變化,准確把握其內容實質。由於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水平要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所以不同的時代對於事物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在我國,對於情報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科技情報——經濟情報——社會情報——大情報的過程,把情報定義為一種信息、一種知識或者是一種智能等。由此可見,情報的概念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當中。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來對待事物的發展變化,准確地把握概念在不同時期所包含的內在的本質。
(3)應用簡潔的語言准確表述有關概念或術語。概念作為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想,作為認識的一定階段的總結,它是概括大量個別現象的結果。概念的形成,標志著人的思維已從具體的東西上升到抽象的東西。概念的表述力求簡明、准確,能充分地反映事物的內涵和外延。如數學中的常量、變數、函數微分等,物理學當中的力、功、質量、密度等,生物學中的物種、細胞、染色體、基因、突變等,都十分簡潔和准確地表達了一定含義的概念或術語。
(4)應比較中外文有關概念或術語異同點。比如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管理學均起源於西方國家:20世紀初圖書館學概念引入我國,情報學起源於西方國家,20世紀50年代情報學在國內出現。由於對於Information,Intelligence,Library and Information等在翻譯和認識上的差異,情報學、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等學科間的關系問題一直糾纏不清。《圖書館學、情報學與信息科學、信息管理學等學科的關系問題》[1]對信息、知識、情報及圖書館等概念進行了比較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信息科學是個大學科群,包括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管理學等;信息管理學是信息科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學科;圖書館學與情報學基本重合。
❿ 化合反應 分解反應 置換反應 復分解反應概念
置換反應是無機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之一,指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
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它物質的反應.
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復分解反應。
可簡記為ab+cd=ad+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