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水滸傳內容方法和過程

研究水滸傳內容方法和過程

發布時間:2022-09-09 06:47:15

① 《水滸傳》的寫作技巧是什麼

1) 深刻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 在前七十回表現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農民起義的醞釀、形成和發展過程, 深刻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小說把高俅「發跡」和徽宗寵信他的故事, 放在故事的開端來寫, 以示「亂自上作」, 體現了「官逼民反」的思想。《水滸傳》在揭露貪官污吏的殘暴腐敗時, 也歌頌梁山好漢的英雄氣概。
(2) 善於描寫人物
《水滸傳》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環境中, 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遭遇, 成功地塑造了李逵、魯智深、林沖、武松等眾多鮮明的英雄形象。而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 總是把人物置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以其行動和語言顯示其性格特徵。如在「劫法場可秀跳樓」一回, 通過石秀幾個異常敏捷動作的白描, 把他當機立斷, 臨危不懼的性格表現得入木三分。
(3)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在塑造人物時, 作者既植根於現實, 又把自己的愛憎感情熔鑄在人物身上, 如吳用的機智過人, 李逵的赤膽忠心, 以及對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撥垂楊柳等誇張的描寫, 結合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寫作手法。
(4) 情節引人入勝
《水滸傳》的情節生動曲折, 大小事件都寫得騰挪跌宕, 引人入勝。有一些段落, 集中了很多人物、精彩的場面, 如「智取生辰綱」、「三打祝家莊」等。而每一組的情節又往往是人物的性格發展史, 如「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等情節, 使人不期然想起武松。
(5) 人物性格的對比/ 多用對比手法
在塑造人物時, 作者亦多用對比手法。如在武松斗殺西門慶的事件中, 何九叔與鄆哥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何九叔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 處處預留退步, 表現其世故機變而怯懦的性格; 鄆哥則好管閑事, 反映其年青好勝、幼稚天真而又抱打不平的態度。
(6) 語言明快洗練/ 生動准確
《水滸傳》的語言, 以北方口語為基礎, 經過加工, 故其語言特色, 明快、洗練。如寫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 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 打得鮮血迸流, 鼻子歪在半邊, 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 鹹的, 酸的, 辣的, 一發都滾出來。」既通俗, 又生動。《水滸傳》的語言生動准確, 富有表現力。如寫魯智深打店小二時, 「魯達大怒, 開五指, 去那店小二臉上只一掌。......」用「大怒」和「一掌」還不足表現魯達之憤怒, 而用了一個「 」字, 表現出其神韻。
(7) 語言個性化
書中人物的語言各自顯示其個性, 成就甚高。如閻婆惜語言的刁鑽潑辣, 王婆語言的老練圓滑, 予人深刻的印象。
(8) 串珠式的結構
《水滸傳》書中人物與情節的安排, 主要是單線發展, 每組情節既有相對的獨立性, 又是互相勾連的, 採用串珠式的結構。
(9) 粗線條的筆法
《水滸傳》用的是粗線條的筆法, 著墨多, 色彩濃烈, 用豐富多彩的辭匯和粗豪潑刺的語言, 描繪出生龍活虎的梁山泊英雄形象。

② 水滸傳的主要內容,及各個要點

水滸傳》寫的是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1前後)宋江等聚眾起義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筆記里有多種記載,雖不一致,但都說到力量強大,威脅朝廷,在民間影響深廣.南宋人龔聖與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說書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間,話本,雜劇廣泛演說,有些存留到現在,如話本《大宋宣和遺事》和元人雜劇.施耐庵把宋元以來史書,傳說,話本和雜劇等"水滸"故事加以匯集,選擇,加工,創作而寫成《水滸傳》.它以梁泊起義敘寫了農民反封建斗爭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以深刻的思想,廣泛的內容,傑出的藝術譜出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英雄史詩,革命悲劇,反映出沒落衰敗的封建社會深重的剝削和殘酷的壓迫激化著階級矛盾,反動統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廣大人民的反抗斗爭.
起義發生是"亂自上作".統治者上起皇帝,大臣,下至地方貪官污吏,土豪惡霸乃至吏役獄卒,全國上下,朝廷內外,形成統治網,公然用惡.像梁中書兩年就搜刮幾十萬貫給丈人蔡京慶賀生日,賄賂公行;高俅為報私仇迫害王進,為高衙內霸佔人妻而害林沖,逼得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義發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說真實地敘寫了起義斗爭的發展過程:從個人反抗到集體反抗,從分散斗爭到有組織斗爭,規模從小到大.魯智深,林沖,武松等開始都是個人抗爭,只為逃避官府緝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雖有梁山,二龍山,桃花山等許多山頭,但彼此孤立,不能抵禦逐步升級的官府"進剿";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現實.封建社會作為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階段,確實創造了燦爛的封建文化與封建文明.但在封建社會中有許多制度,朝廷統治政策是違反人性的,造成社會在一定時期非常黑暗,腐敗.因此,人民起來對不合理的社會抗爭,反抗,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應該予以歌頌.許多年來,歷史學家對農民起義進行了研究,說明農民起義在反抗封建專制統治方面的進步作用,應予以贊揚,但它對社會也有很大的破壞作用.《水滸傳》所描寫的時代是北宋末年,朝廷腐敗無能,社會黑暗無度,人民起來抗爭那是必然的.《水滸傳》的人物與一般強盜,草寇不同,在最早的一篇序文中說,這些人物把不義之財搶了,卻沒害人;奪取不義之財,不加害善良之人,有俠客之風,無暴客之惡.《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是站得住腳的,因此它是一部歌頌英雄反抗封建統治的作品.

③ 《水滸傳》這本書的解讀.(文章內容,情感,寫作手法等)

《水滸傳》通常被評價為一部正面反映和歌頌農民起義的小說.當然,小說中描寫的梁山泊的某些基本宗旨確與歷史上農民起義所提出的要求有相同的地方,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水滸傳》中的人物和故事,基本上都是出於藝術虛構,可以說,除了「宋江」這個人名和反政府武裝活動的大框架外,它與歷史上宋江起義的事件沒有多少關系.這部小說的基礎,主要是市井文藝「說話」,它在流行過程中,首先受到市民階層趣味的制約.而小說的作者羅貫中、施耐庵,也都曾在元後期東南最繁華的城市杭州生活,他們的加工,並未改變水滸故事原有的市井性質.所以,梁山英雄的成分,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並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卻幾乎沒有真正的農民;梁山英雄的個性,更多地反映著市民階層的人生嚮往.這些基本特點,是首先應該注意到的.
用封建統治者的眼光來衡量,梁山上的人們當然只能算是「盜賊流寇」之流.小說要公開歌頌這樣的「盜賊流寇」,並為社會所接受乃至喜愛,首先必須為他們的行為提出一種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合乎社會傳統觀念的解釋(哪怕這種解釋不可能圓滿和充分),賦予這些英雄好漢以一種為社會所普遍認可的道德品格,在這種總的前提之下,來描繪他們的反抗斗爭.梁山泊一桿杏黃旗上寫著的「替天行道」的口號,和梁山議事大廳的匾額所標榜的「忠義」這一準則,就是作者為梁山事業所設立的道德前提.
在通常情況下,「天」這一居於人間權力之上的最高意志,總是被解釋為佑護朝廷的;「道」作為合理的政治原則與道德原則的抽象總和,也是為統治階級所專有.但另一方面,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向來也承認:當一個時代的政治情形發生嚴重問題時,政權本身的行為也可能是「違天逆道」的.在這種情況下,由另一種力量出來「替天行道」,至少在表面的理論上可以說得通.而《水滸傳》正是通過大量揭露北宋末政治的普遍性的黑暗現象,證明了梁山好漢「替天行道」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忠義」是梁山好漢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則,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它是傳統道德的范疇.尤其「忠」,首先和主要地表現為對皇帝與朝廷的忠誠,甚至梁山義軍的武裝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釋為「忠」的表現——「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其實,梁山上不主張「忠」的也大有人在,像黑旋風李逵便動輒大喊「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只是這一種力量始終處在以宋江為代表的主「忠」力量的抑制下,而最終把梁山大軍引到了投降朝廷的道路.「忠」的道德信條既是作者無法跨越的界限,卻也是這部小說在封建時代能夠成立和流傳的保障.
「替天行道」和「忠義」的前提,為《水滸傳》蒙上一層社會所能夠接受的道德正義色彩.在這種前提下,確實包含了許多與正統觀念相一致的東西,不僅是對朝廷對皇帝的「忠」,諸如對清明政治的要求,以及對「姦夫淫婦」的仇恨,也莫不如此.但《水滸傳》並不因此而失去它的光彩.它的前提其實是相當浮廓的、有時真有時假的,在這些前提下,同時也包含了許多與正統觀念完全不一致的東西.小說不僅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而且反映了民間、尤其是市井社會生氣勃勃的人生理想.
這部以北宋末年社會為歷史背景的小說所揭露的社會黑暗現象,實際在封建專制時代具有普遍意義.小說中第一個正式登場的人物是高俅,這個因善踢球而得到皇帝寵信的市井無賴,居然不到半年就升到殿帥府太尉的高位,從此連同他的「衙內」倚勢逞強,無惡不作.在全書正文的開端,這樣寫寓有「亂自上作」的意味.不僅如此,作為社會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權的上層,有高俅、蔡京、童貫、楊戩等一群禍國殃民的高官;在政權的中層,有受前者保護的梁世傑、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賀太守等一大批貪殘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鄭屠、西門慶、蔣門神、毛太公一類胡作非為、欺壓良善的地方惡霸.如此廣泛的對於社會黑暗面的揭露,是隨著長篇小說的誕生而第一次出現.
在「替天行道」的堂皇大旗下,作者熱烈地肯定和贊美了被壓迫者的反抗和復仇行為.梁山好漢們並不是出於純粹的主持正義的目的而「替天行道」的,他們大多本身是社會「無道」的受害者.武松欲為兄伸冤,卻狀告無門,於是拔刃雪仇,繼而在受張都監陷害後,血濺鴛鴦樓;林沖遇禍一再忍讓,被遇到絕境,終於復仇山神廟,雪夜上樑山;解珍、解寶為了索回一隻他們射殺的老虎,被惡霸毛太公送進死牢,而引發了顧大嫂眾人劫獄反出登州…….李逵雖然不斷被他的宋江「哥哥」所斥責,但作者畢竟還是讓他再三發出徹底推翻朝廷的吼聲.可以說,人民的反抗與復仇權力,從未像在《水滸傳》中那樣得到有力的伸張.
《水滸傳》的全稱是《忠義水滸傳》,另有一個別名叫《英雄譜》(與《三國演義》合刻).對一般讀者來說,小說中的英雄氣質才是最能夠吸引他們的東西.日常的生活終究是平庸的,在強大的惡勢力面前,受欺凌而忍讓,見不平而迴避,是普通人的選擇.但人們的內心卻不甘於此.梁山好漢卻是另一種人物,是傳奇式的理想化的人物.他們或勇武過人,或智謀超群,或身具異能,而胸襟豁達、光明磊落、敢作敢為,則是他們共有的特點.像魯智深好打抱不平,「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武松宣稱:「我從來只要打天下硬漢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見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也不怕!」確是豪氣干雲,令人激奮.就是像黑旋風斗浪里白條、花和尚倒拔垂楊柳、武松景陽崗打虎一類與社會矛盾無關的情節,同樣由於主人公的個性、力量、情感的奔放,而給人以生命力舒張的快感.在污穢而艱難的現實世界中,這些傳奇式的英雄,給讀者以很大的心理滿足.
《水滸傳》在標榜「忠義」的同時,肯定了金錢的力量,贊美一種以充分的物質享受為基礎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表現出濃厚的市井意識.小說中晁蓋、宋江、盧俊義、柴進這一類具有凝聚力、號召力的人物,其主要的憑借就是有錢而又能「仗義疏財」.在儒家傳統的「崇義黜利」的信條中,「義」和「利」常被視為相對立的存在;而在梁山好漢那裡,「義」卻是要通過「財」來實現,倘無財可疏,宋江等人在集團中的聚合力也就無法存在.在「義」的背後,作者有意無意地寫出了物質所具有的力量.許多好漢上樑山的動機,也和物質享樂有關.如吳用勸阮氏三兄弟入伙造反,為的是「大家圖個一世快活」,而「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盤分金銀」,幾乎是梁山好漢的口頭禪.當然,這不能僅僅理解為口腹之慾的滿足,但作者無疑認識到一種自由快樂的生活首先直接表現於對物質的充分佔有.

④ 水滸傳閱讀技巧

水滸傳閱讀技巧
一、指導精讀,培養閱讀能力
很多學生在閱讀《水滸傳》的時候都是粗略閱讀,認為掌握了其中的故事梗概即可,對於其中的細節並不需要仔細留意,使得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著浮於表面的現象。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水滸傳》進行精讀,重視品味其中的句子,感受作者的寫作風格和人物特點,從而對《水滸傳》形成立體化的認識。
例如,我在《水滸傳》中抓取描寫「三打祝家莊」的內容,讓某個學生分析,其中的人物關系是怎麼樣的?情節方面有哪些描寫特點?你有哪些認為描寫得比較精彩的部分?為什麼呢?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對這一部分進行詳細的閱讀,對故事情節、人物特徵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讓學生用簡單的語言概括「三打祝家莊」的主要過程,並且對每次攻打祝家莊的主要領導人、主要方法和戰鬥成果進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實現了對《水滸傳》內容的精讀,不是泛泛地進行閱讀,而是深入故事核心,從人物、環境、情節等方面,對《水滸傳》的內容進行更加深刻的認識,在進一步掌握《水滸傳》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閱讀能力的發展。
二、激發興趣,貼近生活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男生對《水滸傳》比較感興趣,而女生對《水滸傳》缺乏興趣,究其原因,是女生喜愛的很多是散文類、情感類的題材,認為《水滸傳》中的內容建立在宋江起義的基礎上,並且屬於歷史英雄傳奇的故事,缺乏吸引力,無法順利完成閱讀。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拉近學生與《水滸傳》的距離,讓學生能夠自然地走入《水滸傳》的世界。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對《水滸傳》的內容更加感興趣,我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水滸傳》人物。大部分男生都非常興奮,向大家介紹了宋江、魯智深、武松等自己喜愛的英雄人物,整個課堂彷彿成了男生的討論會。我發現很多女生沉默不語,於是我向學生介紹:「提到《水滸傳》可能很多人對其中的英雄角色非常喜愛,但是我們常常忽略了其中的女性人物。其實,《水滸傳》中還有三位女英雄,例如其中有個扈三娘,使用兩口日月雙刀,並且馬上武藝了得,也是《水滸傳》中非常著名的英雄,大家在閱讀《水滸傳》的時候,也可以適當關注一些女性角色。」很多女生對《水滸傳》中的女性角色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在其中看到女性的社會地位和能力,因此重新燃起了對《水滸傳》的好奇心。通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到《水滸傳》中的趣味性,從而引導學生深入作品中去探索、去感受。

⑤ 水滸傳賞析

水滸傳賞析範文

水滸傳賞析範文,《水滸傳》是一本非常著名的小說,很多人都喜歡看,看的過程中能夠領悟到一些道理,還會寫一些賞析和評論,這樣子可以加深對這本書的理解。那麼水滸傳賞析怎麼寫呢?讓我們看一看下面的範文吧!

水滸傳賞析1

1、內容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長篇章回小說。它以北宋末年史書記載的宋江起義作為主要依據,結合民間傳統的戲曲、話本中有關故事加工創作而成。

小說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為主線,通過一百零八位傳奇式英雄被逼上樑山的不同經歷,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發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官逼 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小說以他的發跡作為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污吏和地方惡霸,如西門慶、鄭屠、毛太公等,正是他們狼狽為奸,魚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鋌而走險,奮起反抗。小說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官逼 民反,傾向鮮明地描寫了人民群眾反抗壓迫者的行動。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通過對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描寫,概括了當時不同階層的人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從覺醒到反抗的斗爭道路。像魯智深的反惡霸,林沖的受凌辱,宋江的被迫害,武松報殺兄之仇,晁蓋、吳用劫取不義之財,以及潯陽江上的張橫、張順,揭陽嶺上的李俊、李立,梁山泊岸邊的阮氏兄弟等,他們都是由於受迫害而不得不起來反抗,從而匯成一股狂波巨瀾,奔向梁山泊。小說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斗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救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樑山之後,「替天行道」,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由於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義事業登上峰巔之時選擇了妥協、接受招安,終於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2、主題

在《水滸傳》的主題研究中,目前還存在著不少爭議,主要的觀點有三種:一是認為歌頌的是忠義(「忠義」說),二是認為寫的是農民起義(「農民起義」說),三是認為表現的是市民的意識與追求(「為市井細民寫心」說)。其他的觀點都是從這三種基本觀點中派生出來的。

其實這些爭論並非產生於現代,而是自該書出現後就一直存在。比如在明清兩代便有該書究竟是寫「強盜」還是表現「忠義」的激烈爭論,而魯迅就說過該書是為市井細民寫心的話。應該說這些觀點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揭示了作品所包含的一些思想意蘊。

解放後一直到現在,楊紹萱、王利器、馮雪峰等學者先後提出「農民起義」說或「農民運動」「農民革命」說。稱《水滸傳》是「農民起義的教科書」;是「無數次農民起義的經驗、教訓,以文學形象為手段所做出的一個總結」;是「雄偉的農民戰爭史詩」;「是一部反映封建社會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小說」等。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郭預衡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等採納了這種觀點。

我們認為,小說主題出現多元理解,與幾種基本事實有關:一是北宋末年宋江起義屬於農民起義,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規律和客觀意義;二是水滸故事長期在都市流傳,既有對市民生活的描寫,又有對市民階層感情的滲透;三是小說成書時經過文人加工改造,成書後又有不少修飾評點,所以儒家忠義思想始終貫穿全書。

作為一部長篇小說,其故事又在民間經過幾代人的不斷積累和加工,全書的思想內涵就顯得豐富復雜,並非「忠義」兩字所能概括。長期以來,廣大群眾之所以喜愛這部小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它歌頌了英雄,歌頌了智慧,歌頌了真誠。

水滸傳賞析2

英雄人物的塑造

《水滸傳》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對既真實又帶有強烈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小說描寫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雖然人數眾多,但每個人的面目都很清晰,李逵的心粗膽大、率直忠誠,魯達的粗中有細、仗義剛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細,林沖的忍讓,宋江的謙恭,吳用的足智多謀,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正所謂「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金聖嘆語)。

首先,《水滸傳》的人物是傳奇性與真實性的完美結合。這里的人物大都是草莽英雄,他們又多帶有傳奇色彩,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景陽岡打虎,石秀跳樓救人,花榮箭無虛發等等。但作者在寫這些時,又將傳奇行為置於真實的基礎之上,不給人以虛假之感。比如寫武松打虎,先寫他因醉酒而壯著膽子上岡,又寫他得知有虎後礙著面子硬著頭皮上山,再寫他發現老虎後慌亂中打折哨棒而不得不徒手搏虎,最後寫他打死老虎後用盡力氣而又遇兩虎時失聲驚叫等等,都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

其次,注意到人物性格的矛盾與發展變化。《水滸傳》將許多人物統合在「忠」與「義」的矛盾統一體中,同時又寫出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增加了性格的立體感,使人物更富於個性化。比如宋江本是鄆城縣押司,家庭富足,受父親的封建傳統思想熏陶極深,因此他雖然仗義疏財,結識不少江湖好漢,但並不主張造反。他的性格中既有忠孝的成分,又有對江湖義氣的追求。在上樑山前,他為了江湖義氣,私自將官府緝捕生辰綱要犯的消息通報給晁蓋等人;在殺死閻婆惜後,又因為要盡孝於父親,便到處躲藏不願落草為寇。但他最終還是受到造反者的「牽連」,處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之中,直到報效朝廷無望,無路可走才上了梁山。上山後,他一面用義來投合李逵、武松等江湖好漢的野性,一面又用忠來滿足朝廷降將的心理平衡,從而使他成為大家都能接受的領袖人物。但是他又始終不能與封建正統思想決裂,一旦有了適宜的氣候,又念念不忘朝廷招安,如此等等,都充分顯示出人物的個性特徵。除了宋江,整部小說中,林沖的性格發展變化可以說是描寫得最為突出的。下邊引文還將有詳細的分析,可供參考。

再次,《水滸傳》多使用白話文,使人物語言個性突出。金聖嘆說:「《水滸傳》並無之乎者也等字,一樣人便還他一樣說話。」這句評語點明白話對於語言個性化的重要性。如李逵初見宋江時,其語言就顯示出高度的個性化色彩:

李逵看著宋江,問戴宗道:「哥哥,這黑漢子是誰?」戴宗對宋江笑道:「押司,你看這廝恁么粗鹵,全不識些體面!」李逵便道:「我問大哥,怎地是粗鹵?」戴宗道:「兄弟,你便請問『這位官人是誰』便好,你倒卻說『這黑漢子是誰』。這不是粗鹵,卻是甚麼?我且與你說知,這位仁兄便是閑常你要去投奔他的義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東及時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這廝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喚,全不識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幾時!」李逵道:「若真個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閑人,我卻拜甚鳥。節級哥哥不要賺我拜了,你卻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東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爺!你何不早說些個,也教鐵牛歡喜!」撲翻身軀便拜。

這段對話全用日常口語,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李逵和戴宗兩人不同的性格特徵。李逵出身於農民家庭,目不識丁,性格爽快粗魯,不拘禮節,不會客套,所以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粗話;戴宗多年混跡官場,習慣於官場的禮數,養成了敬上的性格,語言帶有拘禮自高的成分。

水滸傳賞析3

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水滸》的人物描寫,向來就受到最高的評價。所謂一百單八人個個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過甚,但全書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卻是事實……

個個面目不同,這是一句籠統的評語;僅僅這一句話,還不足以說明《水滸》的人物描寫的特點。試舉林沖、楊志、魯達這三個人物為例。這三個人在落草以前,都是軍官,都有一身好武藝,這是他們相同之處;他們三個本來都是做夢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終於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頗不相同。因為高衙內想把林沖的老婆弄到手,於是林沖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滄州,而對這樣的壓迫陷害,林沖只是逆來順受,所以在野豬林內,魯達要殺那兩個該死的解差,反被林沖勸止;到了滄州以後,林沖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內又派人來害他性命,這他才殺人報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楊志呢,因為失陷花石綱而丟官,復職不成,落魄賣刀,無意中殺了個潑皮,因此充軍,不料因禍得福,又在梁中書門下做了軍官,終於又因失陷了生辰綱,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魯達,他的遭遇卻是「主動」的。最初為了仗義救人,軍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後來又為了仗義救人,連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水滸》從這三個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畫了三個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滸》又從這三個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識上表示出三個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楊志一心想做官,「博個封妻蔭子」,結果是賠盡小心,依然落得一場空。林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結果被逼得無處容身。只有魯達,一無顧慮,敢做敢為,也就不曾吃過虧。對於楊志,我們雖可憐其遭遇,卻鄙薄其為人;對於林沖,我們既寄以滿腔的同情,卻又深惜其認識不夠;對於魯達,我們卻除了贊嘆,別無可言。《水滸》就是這樣通過絢爛的形象使我們對於這三個人發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但如此,《水滸》又從這三個人的思想意識上說明了這三個人出身於不同的階層。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蔭子」,只要有官做,梁中書也是他的好上司。林沖出自槍棒教師的家庭,是屬於小資產階級的技術人員,他有正義感,但苟安於現狀,非被逼到走投無路,下不來決心。至於魯達,無親無故,一條光棍,也沒有產業,光景是貧農或手藝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軍官。《水滸》並沒敘述這三人的出身(只在楊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將門之後),但是在描寫這三個人的性格時,處處都扣緊了他們的階級成分。

因此,我們可以說,善於從階級意識中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滸》的人物描寫的最大一個特點。

其次,《水滸》人物描寫的又一特點便是關於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作者絕不下一按語。仍以林沖等三人為例,這三個人物出場的當兒,都是在別人事件的中間驟然出現的;魯達的出場在史進尋找王教頭的事件中,林沖的出場在魯達演習武藝的時候,而楊志的出場則在林沖覓取投名狀的當兒。這三個人物出場之時,除了簡短的容貌描寫而外,別無一言介紹他們的身世,自然更無一言敘述他們的品性了;所有他們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們的後來的行動中逐漸點明,直到他們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時候,我們這才全部認清了他們的身世和性格。這就好比一人遠遠而來,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衣或短褂,然後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後又看清了他是方臉或圓臉,最後,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這時候,我們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滸》寫人物,用的就是這樣的由遠漸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勝,非常生動。

⑥ 水滸傳的寫作方法

《水滸》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環境中,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遭遇,成功地塑造了李逵、魯智深、林沖、武松等眾多鮮明的英雄形象。

而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總是把人物置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以其行動和語言顯示其性格特點。如在“劫法場石秀跳樓”一回,通過石秀幾個異常敏捷動作的白描,把他當機立斷、臨危不懼的性格表現得入木三分。

在塑造人物時,作者既植根於現實,又把自己的愛憎感情熔鑄在人物身上,如吳用的機智過人,李逵的赤膽忠心,以及對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 等誇張的描寫,結合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寫作手法。

《水滸》的情節生動曲折,大小事件都寫得騰挪跌宕,引人入勝。有一些段落,集中了很多人物、精彩的場面,如“智取生辰綱” 、“三打祝家莊”等。而每一組的情節又往往是人物的性格發展史,如“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15] 、“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等情節,使人不期然想起武松。

在塑造人物時,作者亦多用對比手法。如在武松斗殺西門慶的事件中,何九叔與鄆哥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何九叔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處處預留退步,表現其世故機變而怯懦的性格;鄆哥則好管閑事,反映其年輕好勝、幼稚天真而又抱打不平的態度。

《水滸》的語言,以北方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故其語言特色,明快、洗練。如寫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既通俗,又生動。《水滸》的語言生動准確,富有表現力。如寫魯智深打店小二時,“魯達大怒,扎開五指,去那店小二臉上只一掌……”用“大怒”和“一掌”還不足表現魯達之憤怒,而用了一個“開”字,表現出其神韻。

《水滸》的藝術成就,最突出地顯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書巨大的歷史主題,主要是通過對起義英雄的歌頌和對他們斗爭的描繪中具體表現出來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滸》中,至少出現了一二十個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點是作者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的歷史環境中,扣緊人物的身份、經歷和遭遇來刻畫他們的性格。

誠然,全書幾乎沒有什麼具體的社會環境的介紹,但通過對各階層人物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的描繪,一幅北宋社會生活的圖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以及受壓迫人民“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地網上樑山”的願望,則是組成這幅歷史圖景的經緯。

書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和成長起來的。林沖、魯達、楊志雖同是武藝高強的軍官,但由於身分、經歷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上樑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樣,作者正是這樣表現了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的。

禁軍教頭的地位,優厚的待遇,美滿的家庭,使林沖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種安於現實,怯於反抗的性格,對統治階級的逼害一再隱忍;同時這種經歷,又使他結交了四方好漢,形成了豪爽、耿直、不甘久居人下的品德。因此林沖的隱忍不同於逆來順受。在他“忍”的性格中,蘊藏著“不能忍”的因素,聚集著復仇的怒火。

最後,他被逼上樑山,正是這種怒火的總爆發,是他性格發展的必然結果。與林沖相比,魯達並未遇到那樣的不幸,但他在和統治階級長期周旋中,看透了他們荒淫腐朽的本質,加之他一無牽掛的身世,形成了他酷愛自由,好打不平的性格。這種性格和當時黑暗的現實,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因此,魯達是向整個封建統治階級挑戰而主動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三代將門之後”的楊志,走上樑山的道路更為曲折。“一刀一槍,博個封妻蔭子”是他的生活目的。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可以委曲求全。

失陷“花石綱”並沒有動搖他追求“功名利祿”的意願,高俅的排斥也未能把他從這條路上拉回來,在充軍得到梁中書的青睞後,追求名利的慾望也更加熾烈了。

在比武場上的鬥狠逞能,護送生辰綱時的兢兢業業,都充分表現了這一點。直到“生辰綱”被劫,不僅功名的道路被截斷了,而且有落入牢獄的危險,他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上了梁山。

此外在對招安的不同態度上,來自社會底層的李逵等人是堅決反對的;封建文人出身的吳用主張有條件的招安;來自官軍的.絕大部分的將領則是殷切地盼望著招安。這種不同的態度,可以從他們各自的身分、經歷中找到充分的根據。

在人物塑造上,《水滸》總是把人物放在階級斗爭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於生死存亡的關頭,以自己的行動、語言來顯示他們的性格特徵。

在“劫法場石秀跳樓”一回中這樣描寫:“樓上石秀只就一聲和里,掣出腰刀在手,應聲大叫:‘梁山泊好漢全夥在此!’……石秀樓上跳將下來,手舉鋼刀,殺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殺翻十數個;一隻手拖住盧俊義投南便走。”

只此寥寥數筆,通過對石秀幾個異常敏捷激活的白描,把他當機立斷,臨危不懼的性格表現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動、語言和內心的復雜活動,緊緊地交融在一起,雖無靜止的心理描寫,卻能准確、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樣以劫法場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扯住盧俊義便走。

在他被捕後大罵梁中書時,道出了梁山大軍即將臨城的形勢,這才使梁中書不敢殺害他們。透過石秀果斷的行動,機智的語言,又看到了他細微的內心活動。

小說中類似這樣的精彩的描寫是很多的,像當林沖抓住高衙內提拳要打而又未敢下落時的微妙心理,像宋江吟反詩時流露出的那種壯志未酬,滿腔郁悶的心情,都是通過行動、語言來表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並進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

《水滸》的版本可以分為繁本、簡本兩大系統:繁本描寫比較細膩,在大聚義以後為征遼、平方臘等情節;簡本文簡事繁,文字比較粗略,卻比繁本多出平田虎、平王慶兩大情節。簡本曾在明清時的中下層讀者中流行,但進入20世紀後迅速沒落,並成為版本演變史的研究材料;繁本系統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容與堂百回本和袁無涯120回本;簡本系統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評林本(水滸志傳評林)和劉興我本。以上幾種版本皆出版於明代後期。

此外又有明末清初人金聖嘆據繁本(一般認為是根據120回本)刪節、潤色而成的70回,他將原一百回的第一回作為楔子,正文70回,所以這個70回的本也可以稱為71回本。這個本子只到大聚義為止,然後讓盧俊義做了一個108將全部被俘的噩夢。金聖嘆本在客觀上保留了《水滸》的精華部分,經他修改、潤飾過的文字水平更高,得到了文人階層的很大推崇,流傳很廣。

閱讀全文

與研究水滸傳內容方法和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讓安卓手機出故障的方法 瀏覽:397
銅的顯微結構分析方法 瀏覽:758
繞組電阻檔的測量方法 瀏覽:66
devondale奶粉使用方法 瀏覽:243
黑枸杞剪枝方法圖片 瀏覽:549
汽車導航拆卸安裝方法 瀏覽:533
流鼻涕需要用什麼方法讓他治好 瀏覽:246
電熱棒使用方法 瀏覽:144
統計指數的計算方法 瀏覽:936
鐵皮石斛種植方法能種在石頭上 瀏覽:174
高冰種翡翠原石鑒別方法圖解 瀏覽:401
租房喝水的正確方法 瀏覽:821
月見草油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4
玉樹菇食用方法 瀏覽:955
子宮上長了瘤子消除最佳方法 瀏覽:476
led燈接線柱焊接方法視頻 瀏覽:657
ipad如何隔空手勢操作方法 瀏覽:423
如何起小運的方法 瀏覽:373
有什麼草本方法祛痘 瀏覽:307
北京幼兒教育方法培訓班哪裡有 瀏覽: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