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麻醉面罩固定帶是幹嘛用的
麻醉面罩固定帶也就是我們麻醉時常用的四頭帶,顧名思義這是一種用於固定麻醉面罩用的裝置。這種固定帶上有四條小臂,每條臂上都有小孔,可用於與面罩上的小圈上的小鉤進行固定。當麻醉師需要進行單人麻醉誘導或者需要讓患者用面罩吸氧時都要用到四頭帶和麻醉面罩,否則只有面罩而沒有這個小圈和四頭帶,麻醉面罩就會從患者面部滑落下來,或者你只能一直站在那扣面罩走不開。
Ⅱ 麻醉面罩的使用ec手法
所謂EC手法是在進行全身麻醉誘導和面罩通氣時都會用到的一種扣面罩的手法,因其單手扣面罩的動作形似EC兩個字母而得名。在操作時以左手中指、無名指、小指這三個手指(呈E字形)托住患者下頜,而大拇指和食指(呈C字形)按住面罩的兩端。
Ⅲ 心肺復甦面罩的幾種扣法,和開放氣道有幾種方法
一般常用的扣面罩方式也就兩種,一種為單手扣面罩手法,因其手形稱「EC手法」,在操作時以左手中指、無名指、小指這三個手指(呈E字形)托住患者下頜,而大拇指和食指(呈C字形)按住面罩的兩端。另一種為雙手扣面罩手法,可以選擇使用雙手都用EC手法的方式,也可以使用抬下頜的方式,屆時用雙側大魚際壓住面罩避免漏氣。
至於開放氣道最常見的即是仰頭抬頜法,經常被用於單人心肺復甦操作,還有就是為了避免頸部損傷而用的抬下頜法。另有一種不太用的叫仰頭抬頸法。
Ⅳ 為什麼術前麻醉醫生在患者口鼻上扣面罩
有很多患者以為手術前給患者扣的這個面罩里是麻葯,吸一口就睡著了。
其實是這樣的,對於幼兒全麻,這個面罩里確實是吸入麻醉葯。因為幼兒進手術室後不配合護士扎針,所以先用吸入麻醉葯讓他們睡著,再扎輸液針,這時麻醉醫生再通過輸液管路給於鎮痛葯、肌松葯及其他麻醉葯。
而對於能配合的兒童、成年人、老年人,手術前這個面罩真的是給患者吸氧氣的。
而為什麼你感覺吸幾口就睡著了呢?
因為在你吸一陣後,麻醉醫生會通過你扎針的輸液管路進行推葯,靜脈麻醉葯推進體內後的短時間內,你就會睡著。所以讓你誤認為是吸了面罩里的「麻葯」才睡著的。
在手術的過程當中,面罩會被替換成氣管插管或者喉罩,插入你的呼吸道,繼續供氧以及輸出吸入麻葯進行麻醉。
有的患者會說,我不缺氧,為什麼要吸氧?
因為在平時,你的肺臟有一部分是「不工作」的,這一部分肺不含氧或氧含量很低。在日常生活中,靠其他正常工作的肺臟就可以滿足你的需氧。
但全麻給葯後,你的呼吸已經停止,麻醉醫生需要在呼吸停止的幾分鍾內,給你進行氣管插管再連接呼吸機。而你術前吸入的高濃度氧可以提高肺部的氧儲備,當你是困難插管(比如呼吸道異常)時,這一部分「重新工作」的含氧肺能給你贏得寶貴的時間。
在臨床當中,基本上每一個全身麻醉的患者,在麻醉之前都要在患者口鼻上面扣面罩,這個主要就是維持你自身的正常氧氣,供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面罩里邊所含有的是高濃度的氧氣。
大家一定要理解整個過程。
首先患者是躺在病床上的,麻醉科的醫生要想給你做全身麻醉的話,之前他肯定要有一個誘導的過程,通俗點說就是一個准備的過程,而在這個准備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維持你生命體征的穩定,所以最基本的就是維持呼吸狀態的穩定。那這個時候經過口鼻吸氧是最常見的一種處理措施。
而這個面罩裡面出來的是高濃度的氧氣,這個時候可以有效的保持人體的氧氣供給,不至於出現缺血缺氧的狀態。
其次大家一定要明白,當一個麻醉師在給你扣氧氣罩的同時,另一個麻醉醫生是在你的靜脈里推葯的,這些葯它就是我們真正的麻醉葯物。而這些葯物才是真正的起到麻醉的作用,並不是扣氧氣面罩的問題。
最後就是進行一系列的氣管插管操作,大家要知道一旦形成了一種麻醉的狀態,全身的肌肉鬆弛,這個時候舌頭就會出現舌後墜的情況,而如果麻醉醫生掌握實際不正確的情況下,舌後墜就非常容易干擾正常的呼吸,所以維持高濃度氧氣供給,在麻醉前和麻醉中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氣管插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就能夠維持一個正常的呼吸通路減少,因為缺血缺氧而造成的損傷。
所以總的來講,扣面罩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持你氧氣的供給,減少缺血缺氧帶來的危害。而當你不知覺的情況下,另一個麻醉醫師靜脈推的靜脈麻醉葯物,這個才是根本關鍵的因素。
祝福大家都能夠身體 健康 !
你好,作為一名天天進出手術室的外科醫生,我來回答一下。
為什麼麻醉醫生在患者口鼻上扣面罩,是不是吸入麻醉葯,然後讓患者睡覺?
答案是否定的,這種情況主要見於全身麻醉的時候,往患者的口鼻上扣面罩,然後讓患者深呼吸,這時候吸入的並不是麻醉葯,而是高濃度的氧氣,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一會麻醉醫生會靜脈給你推麻醉葯,大概幾秒鍾之後,你就會馬上睡著,沒有意識,沒有呼吸。這時候麻醉醫生會給你做氣管插管,把一根管子放到你的氣管裡面,然後接上呼吸機,讓呼吸機輔助呼吸。因為全麻的病人沒有自主呼吸,需要依靠呼吸機。從睡著了到麻醉醫生插管的這段時間,我們稱為麻醉的誘導期。
說了這么多,你可能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吸高濃度的氧氣,這主要是為了增加你的肺裡面的氧含量,因為氣管插管的這幾分鍾,你無法呼吸,外界又不能給你氧氣,就靠你自己肺裡面儲存的氧氣了。
當氣管插管成功,到你手術結束之前,這段時間稱為麻醉的維持期,這個時候你吸入的就不僅是氧氣了,還有麻醉機里的吸入性麻醉葯。現在的全身麻醉,一般都是採用靜脈麻醉和呼吸麻醉相結合,稱為復合麻醉。
所以,全身麻醉之前,給你扣面罩是讓你多吸一些氧氣,這個時候,你只需要大口深呼吸即可。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清楚,歡迎留言咨詢,更多醫學科普,請關注我。
前兩天給一年輕漂亮姑娘做一個婦科手術全麻,姑娘對我意見很大。到底是什麼意見呢?文後有答案。
面罩大多有氣味
大多三甲醫院的全麻率超過50%,很多達到70%以上,專科性三甲醫院全麻比例會更高 。全麻一般要使用鎮靜葯,鎮痛葯,肌松葯這三種基本用葯,這三種葯物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呼吸,所以全麻前一定要對呼吸進行評估。
氣管插管後
患者進入手術室後麻醉醫生要先選擇合適的面罩給患者試用。 一般面罩有小號,中號,大號,特大號等規格。嬰幼兒用小號,兒童用中號,成人大多選擇大號,肥胖患者選擇特大號。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面罩有比較重的塑料氣味,很多患者很拒絕這種氣味,更有患者扣上面罩後竟然屏氣,多見於小孩,女性,老年人。 臨床上有些全麻可能不需要面罩,比如面罩困難患者(我見過患者無下巴,所以無法使用面罩),過度肥胖患者面罩給氧有困難,所以此類病人就可能要清醒氣管插管(另文有介紹)。
扣面罩一般分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去氮給氧 ,即扣上面罩後患者自主呼吸5分鍾左右,增加患者的氧儲備,提高抵抗意外的能力; 第二個過程是全麻誘導給氧 ,單純靜脈誘導,面罩內只有氧氣;使用吸入性麻醉葯時,面罩內既有氧氣也有吸入性麻醉葯。目前臨床使用的大多是快速誘導,所以大家幾十秒就可能失去意識,5分鍾左右被插入氣管導管或者置入喉罩。這么快失去意識不是面罩的強大功能哦,是多種麻醉葯協同作用的強大效力。 心臟手術全麻,體外循環
麻醉蘇醒時,拔除氣管導管或者喉罩後,麻醉面罩還會起到巨大作用。臨床上每個科室都要配備簡易呼吸囊,簡易呼吸囊加面罩就能快速的給患者做一個簡單的氣道管理,可能會拯救某些人的生命。
回頭說說美女的意見,她非常抗拒面罩的氣味,扣上面罩就會不自主屏氣。面罩的氣味就是她有意見的地方。所以我希望面罩生產企業能夠生產擁有甜蜜氣味的面罩。如果可以在一個香甜的味道中入睡麻醉,這樣的體驗應該會更好。
大家怎麼說?全麻還有什麼不適
做過全麻手術的朋友是不是記得在手術前有個醫生給自己口鼻上扣了一個面罩然後自己就睡著了?你是不是想知道麻醉醫生為什麼要給自己扣一個面罩?這個面罩里是什麼?為什麼自己就睡著了?下面小花醫生就來給大家說說這是怎麼回事!
面罩里是什麼?為什麼會睡著?所謂的全麻就是全身麻醉,一般的成人全身麻醉前扣的面罩里的氣體其實就是氧氣。不能夠配合麻醉醫生的小兒一般面罩里吸的是吸入式麻醉葯。小兒吸了麻醉葯品就睡著了。
為什麼吸了氧氣也會睡著呢?其實成人全身麻醉是通過胳膊或者手上的留置針推注麻醉葯品,然後患者才能睡著。一般我們在給病人扣面罩吸氧的的同時,也在留置針推葯,如果患者能夠留心觀察是會發現有這個步驟的!並且常用的有一種麻醉葯會使注射部位疼痛,很多病人在麻醉時都會反應這一情況,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吸入式麻醉葯物有一種刺激性香味,在術前一般不會給成人用,因為可能會泄露出來,會被工作人員吸入身體,只有小兒不能配合打留置針時會先吸點吸入式麻醉葯睡著後再打針!
術前為什麼要在口鼻上扣一個面罩?全身麻醉的葯物主要分為鎮靜葯、鎮痛葯、和肌肉鬆弛葯。其中鎮靜葯和鎮痛葯都有抑制呼吸和循環的功能,肌肉鬆弛葯,顧名思義,就是讓肌肉鬆弛的葯物,這其中包括呼吸肌也鬆弛了。這時候病人是沒有自主呼吸的,需要通過氣管導管連接麻醉機(也是呼吸機)和病人的氣管來進行通氣。 (使用肌肉鬆弛葯一方面是手術需要,保持術中肌肉良好鬆弛;另一方面是為了便於氣管內插管。)
在進行氣管插管的時候,不能進行通氣,這一分鍾左右的時間里患者是沒有呼吸的,所以術前吸氧也叫預充氧,是為了保證在插氣管導管時病人不會出現低氧血症。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麻醉前要扣面罩了嗎?是不是覺得麻醉也沒那麼神秘了呢?歡迎大家來討論、分享自己的體驗!
知麻糖來啦。可能我們有些朋友做過手術,在做手術時如果麻醉採用的是全身麻醉的話就肯定有這么個感覺,那就是,在麻醉前,麻醉醫生會將一個面罩扣在你的口鼻上,然後大概過一分鍾,你就會睡著了,然後當你醒過來的時候,手術已經完成了。過程很簡單,但是很多朋友可能並不了解麻醉前扣面罩到底是什麼用,難道是面罩里有吸入性的麻醉葯物?吸著吸著就睡著了?答案肯定不是的,那麼就讓小糖為大家解密下這個事情吧。
首先,我們先來解密下朋友們在做麻醉時到底是怎麼睡著的。其實,睡著不是因為你吸入了麻醉葯,面罩里一般是沒有麻醉葯的(當然也可以有,一般做吸入麻醉時就會有),一般都是氧氣。那麼吸氧氣又是為什麼會睡著呢?在麻醉的時候一般有兩個麻醉醫生,一個會扣面罩讓你吸氧氣,而另一個就會在你的靜脈針里給麻醉葯物,這樣你就會在短時間內睡著了。所以就是這么神不知鬼不覺的把你麻醉了,而你就只會覺得醫生只讓我吸了點氧氣。
那麼,扣面罩又是什麼原因呢?必須扣嗎?答案是,必須扣!其實做全身麻醉的話,當你睡著時,麻醉醫生還會為你做一個很重要的操作—氣管插管。氣管插管什麼用呢?當麻醉葯注射完畢後,患者的肺就漸漸的不工作了,也就是說患者自己本身不會呼吸。所以在手術過程中人體會缺氧,所以需要用呼吸機來為患者進行通氣,輸送需要的氧氣。那麼呼吸機和人體的氣道就是通過氣管插管來建立的,所以氣管插管是一個全身麻醉必須的一個操作。那麼氣管插管和扣面罩又是有什麼聯系呢?我們都知道,我們吸空氣時,吸入的氧氣濃度是大概只有21%,大部分是氮氣,所以為了給我們氣管插管留出時間,需要我們人體內的氧氣濃度高於平時,那麼通過麻醉前吸入100%的氧氣來提高人體內氧氣含量。只有這樣,在我們氣管插管時人體不會因為沒有通氣而缺氧,這在我們臨床上叫做「給氧去氮」。所以,這個術前麻醉醫生在患者口鼻上口面罩是必需要做的。
By:褲褲
扣面罩是麻醉醫生的基本功,而為什麼會給患者扣上面罩呢,可能是很多患者心裡的疑惑。
其實也聽過不少被扣過面罩的患者反應說面罩味道不好聞,聞著太難受了。這種情況出現的還不少,確實,因為材料和做工問題,這個味道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確實沒辦法,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異味。
很多人可能也會很緊張,當一個東西放在的臉上,蓋住自己的口鼻。所以一般在患者清醒的時候,我們都是輕輕的將面罩搭在患者面部,不會緊緊扣住,而只有在給葯以後,患者呼吸被我們打掉,才會以專業的手法緊扣面罩。
回到正題,為什麼要扣面罩呢,主要是兩個原因。
1.給氧去氮
在沒有麻醉前,就是在患者清醒的時候,我們會用面罩給氧,而且是100%的純氧,時間一般是三到五分鍾,這個時候的目的是為了把患者體內的氮氣排出來,保證肺泡里都是純氧,這樣可以為我們麻醉後發生無法預估的困難氣道爭取到五分鍾左右的搶救時間。所以,這是為了安全。
2.通氣
麻醉給葯後,到沒有插氣管導管這段時間,過渡通氣的一種方式。用葯以後,患者很快就沒有呼吸,但還未達到插管的時機,就需要靠面罩通氣幾分鍾,等葯物全部起效,可以進行插管了,就不需要面罩了。其實也可以一直扣著面罩通氣,但那樣太累了,而且太浪費人力,有呼吸機就不需要用那種方式了。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我們平時在電視上看到有些人做手術時會在臉上扣一個面罩。這個面罩有什麼用?是讓病人吸入麻醉葯睡覺嗎?
其實這個面罩里提供的並不是麻醉葯,而是高濃度的氧氣,當病人需要進行全身麻醉時,就常常需要用到它。
這是因為當麻醉師讓你全身麻醉後,你會陷入一種沒有意識的狀態,這時候也不會自主呼吸,醫生需要把一根管子放到你的氣管里。
然後連上呼吸機這樣才能維持你的呼吸。
但在插這根管子之前你是沒有辦法呼吸的,所以需要你在麻醉前,吸入高濃度的氧氣。
這樣你的肺里就提前儲存好氧氣了。不過當氣管插管完成後,這個面罩里還是會釋放一些麻醉葯。讓你保持麻醉的狀態。這下你清楚了嗎?
因為有些麻醉病人不能自主呼吸 扣面罩是要吸氧
本人沒有進過手術室不知道怎麼回事[捂臉][捂臉]
Ⅳ 手術麻醉問題
在你進手術室之後護士會給你手上打針,對嗎,麻醉師就是通過你手上的靜脈通道,將麻醉葯注入的。一般闌尾炎手術採取全身麻醉,所以在你眼前晃的是面罩~~是用來給你機械通氣的,而真正的麻醉葯是從靜脈打進去的~~
Ⅵ 全身麻醉打哪裡
全身麻醉是通過靜脈或者吸入方式給葯,前者通過比較粗的靜脈留置針進行給葯,所以在進入手術室、麻醉之前護士(有些醫院是麻醉醫生親自做)會給病人進行一個或者多個靜脈留置針置管,也就是俗話說的「打個套管針」,對於某些特殊的患者,也可能需要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或者PICC,不過這兩個只限於特殊病人,例如燒傷或者全身狀況極差的患者。
對於一般的患者來說,就是進手術室打一針,麻醉醫生就會從這個靜脈留置針給予靜脈葯物,或者通過一個扣在面部的面罩讓病人吸入麻醉葯物,隨後患者就會失去意識,麻醉醫生會進一步給葯然後進行氣管插管了。
Ⅶ 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
臨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靜脈麻醉和復合麻醉。全身麻醉的實施主要可分為麻醉前處理、麻醉誘導、麻醉維持和麻醉恢復等幾個步驟。
1.吸入麻醉
(1)吸入麻醉是指揮發性麻醉葯或麻醉氣體由麻醉機經呼吸系統吸收入血,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在麻醉史上吸入麻醉是應用最早的麻醉方法,乙醚是廣為知曉的吸入麻醉劑,但是由於其不穩定和易燃易爆等特性,現代手術室內多需要電刀等設備,由此乙醚可能導致爆炸,現在臨床已棄用。吸入麻醉已經發展成為實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吸入麻醉葯在體內代謝、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從肺排出體外,因此吸入麻醉具有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根據呼吸氣體與空氣接觸方式、重復吸入程度以及有無二氧化碳吸收裝置,吸入麻醉可以分為開放法、半開放法、半緊閉法及緊閉法四種。按照新鮮氣流量的大小分為低流量麻醉、最低流量麻醉和緊閉迴路麻醉。
(2)吸入全麻的實施①麻醉前處理主要包括患者身體與心理的准備,麻醉前評估、麻醉方法的選擇、及相應設備的准備和檢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葯。此外還應根據吸入麻醉誘導本身特點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及呼吸道上的准備。②誘導分為濃度遞增慢誘導法和高濃度快誘導法。單純的吸入麻醉誘導適用於不宜用靜脈麻醉及不易保持靜脈開放的小兒、困難氣道和喉罩插管等,對嗜酒者、體格強壯者不宜採用。慢誘導法是用左手將面罩固定於患者的口鼻部,右手輕握氣囊,吸氧去氮後打開揮發罐開始予以低濃度的吸入麻醉葯。麻醉葯的選擇以氟烷為最佳,也可選用其他吸入性麻醉葯。如果需要可以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氣導管,以維持呼吸道通常,同時檢測患者對刺激的反應,如果反應消失,可通知手術醫生准備手術。麻醉開始後靜脈擴張,應盡可能早的建立靜脈通道。這種濃度遞增的慢誘導方法可以使麻醉誘導較平穩,但誘導時間的延長增加了興奮期出現意外的可能,患者也容易產生不配合的情況。
高濃度快誘導法是先用面罩吸純氧6L/min去氮3分鍾,然後吸入高濃度麻醉葯,讓患者深呼吸多次意識消失後改吸中等濃度麻醉葯,直至外科麻醉期。可行氣管插管,實施輔助或控制呼吸。
在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會詢問吸入誘導是否像影視作品中紗布捂住口鼻導致意識消失那樣,其實臨床應用的吸入麻醉劑不會那麼快起效,而且需要專用的密閉儀器才能儲存,在開放的環境中易揮發。③維持麻醉誘導完成後即進入麻醉的維持階段。此期間應滿足手術要求,維持患者無痛,無意識,肌肉鬆弛及器官功能正常,應激反應得到抑制,水、電解質及酸鹼保持平衡,血液丟失得到及時補充。目前低流量吸入麻醉是維持麻醉的主要方法。術中應根據手術特點,術前用葯情況以及患者對麻醉和手術刺激的反應來調節麻醉深度。在不改變患者的分鍾通氣量時,改變麻醉深度主要是通過調節揮發罐開啟濃度和增加新鮮氣流量來實現。吸入麻醉葯本身能產生微弱的肌松作用,為了獲得滿足重大手術的完善肌松,往往需要靜脈給予肌松劑,以避免為增強肌松作用而單純增加吸入濃度引起的循環抑制。揮發性麻醉葯可明顯增強非去極化肌松葯的神經阻滯作用,二者合用時可以減少肌松葯的用量。④蘇醒及恢復吸入麻醉患者的蘇醒過程與誘導過程相反,可以看作是吸入麻醉葯的洗出過程。由於迴路內氣體的低流量,無法迅速把麻醉葯洗出,因此在手術結束時應比高流量麻醉更早關閉揮發罐。整個手術操作結束後,用高流量純氧來快速沖洗患者及迴路里的殘余麻醉葯。當肺泡內吸入麻醉葯濃度降到0.4MAC(最低肺泡氣有效濃度)時,約95%的患者能夠按醫生指令睜眼。吸入麻醉葯洗出越干凈越有利於蘇醒過程的平穩和患者的恢復,過多的殘余不僅可能導致患者煩躁、嘔吐,甚至抑制清醒狀況和呼吸。在洗出吸入性麻醉葯時,靜脈可給予一定的止痛葯來增加患者對氣管導管的耐受,以有利於吸入葯的盡早排出,同時還可減輕拔管時的應激反應。
2.靜脈麻醉
(1)靜脈全身麻醉是指將一種或幾種葯物經靜脈注入,通過血液循環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給葯方式的不同,靜脈麻醉可分為單次給葯法、分次給葯法和持續給葯法。由於受到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影響,靜脈全身麻醉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臨床葯理學研究方法的不斷改進,新的強效、短效靜脈麻醉葯的開發以及計算機化的靜脈自動給葯系統的問世,使靜脈麻醉得到極大的改善和發展。
根據給葯方式的不同,靜脈麻醉可分為單次注入、分次注入、連續注入和靶控輸注(TCI)。
(2)靜脈全麻的實施①麻醉前處理與其他全身麻醉相同,主要包括患者身體與心理的准備,麻醉前評估、麻醉方法的選擇、及相應設備的准備和檢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葯。②麻醉誘導靜脈麻醉誘導更為舒適,適合多數常規麻醉情況(包括吸入性全身麻醉),這特別適合需要快速誘導的患者。可以利用單次靜脈注射麻醉葯物來實現,也可利用TCI技術來完成靜脈麻醉的誘導。在手術麻醉所產生的各種刺激中,氣管插管要高於普通的外科手術,因而麻醉誘導所需要的血葯濃度可能會大於術中麻醉維持所需的血葯濃度。靜注的首劑量可以根據負荷劑量公式CTVd峰效應計算,同時還應兼顧患者的實際情況。麻醉醫生還應熟悉所用葯物的峰效時間,這對於麻醉誘導非常重要。利用TCI技術實施靜脈誘導時應注意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靶濃度。誘導時患者意識消失所需時間隨著所選擇的靶濃度的增高而減少。
利用靜脈麻醉來實施麻醉誘導時還應注意到靜脈麻醉本身的一些特點。首先應強調個體化原則。葯物的選擇和劑量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如體重、年齡、循環狀況、術前用葯等。其次,對於老年患者或循環時間較慢的患者(如休克、低血容量及心血管疾病等)用葯量應減少,且注射應緩慢速度,同時密切監測心血管系統的變化。最後,誘導時一些麻醉葯的注射可能會引起局部疼痛,術前或誘導前給予阿片類葯或所注射的靜脈全麻葯里混入利多卡因可以減少疼痛的發生。③麻醉維持利用麻醉葯靜脈連續滴入或泵入來維持患者的麻醉,需要包括兩方面的劑量,即從中央室消除的葯物劑量,加上向外周室轉運的葯物劑量。根據手術刺激強度及每個患者具體情況來調節靜脈麻醉葯的輸注速率,也可以提供相對合理的麻醉維持血葯濃度。利用TCI技術,通過靶濃度的設定,可以更加精確和方便的達到上述目的。但應注意,由於傷害刺激在術中並非一成不變,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手術的大小、刺激的程度及患者的反應等)選擇合適的靶濃度。此外還應強調,預先的主動調節靶濃度以適應即將出現的強刺激比等到出現傷害刺激後才去被動調節其效果要好得多。
麻醉維持時應強調聯合用葯。完善的麻醉在確保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前提下,至少應該做到的意識消失、鎮痛完全、肌肉鬆弛以及自主神經反射的抑制。為了實現這四個目的,顯然但靠某一類麻醉葯是行不通的,這就需要麻醉葯的聯合使用。完善的靜脈全身麻醉主要涉及到三大類葯:一是靜脈全麻葯,如異丙酚、咪唑安定等,這類葯物可以使患者入睡,意識消失,對手術過程無記憶;二是麻醉性鎮痛葯,如芬太尼、度冷丁等阿片類葯物,可以減少疼痛,抑制應激反應;三是骨骼肌鬆弛葯,如去極化肌松葯琥珀膽鹼及非去極化肌松葯維庫溴銨、泮庫溴銨等,可以鬆弛肌肉,提供良好的手術視野,但是需要呼吸機控制呼吸。④麻醉恢復靜脈麻醉後,患者蘇醒時間與中央室(血漿)麻醉葯的濃度密切相關。對於單次注入的葯物,其血葯濃度的降低主要取決於葯物的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按等效劑量單次注入給葯,恢復快慢的順序為:異丙酚、依託咪酯、硫噴妥鈉、咪唑安定、氯胺酮。對於較長時間持續輸注麻醉葯物,其血葯濃度下降的快慢則不僅取決於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還與其外周室是否遲鈍有關。良好的恢復除了迅速,還應沒有副作用,並尚存足夠的鎮痛作用。異丙酚恢復期副作用最少。氯胺酮及依託咪酯麻醉後,蘇醒期常出現躁動,咪唑安定可以較好地減少這些副作用,但使得恢復延遲。氟哌啶可能會增加噩夢的發生率。患者在恢復期出現躁動首先應該排除缺氧、二氧化碳蓄積、傷口痛及肌松葯殘余;如果使用了吸入麻醉葯還應考慮其洗出是否徹底。
3.復合麻醉
目前臨床麻醉中都是同時或先後使用幾種不同的麻醉葯物或技術來獲得全身麻醉狀態。這種同時或先後應用兩種以上的全身麻醉葯物或麻醉技術,達到鎮痛、遺忘、肌松、自主反射抑制並維持生命體征穩定的麻醉方法,稱之為平衡麻醉。平衡麻醉強調聯合用葯,聯合用葯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體現每類葯物的葯理作用,而且還可減少各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這種方法在提高麻醉質量、保證患者的安全和降低醫療費用等諸多方面都發揮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麻醉理念。
靜吸復合麻醉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對患者同時或先後實施靜脈全麻技術和吸入全麻技術的麻醉方法稱之為靜脈-吸入復合麻醉技術,簡稱靜吸復合麻醉。其方法多種多樣,如靜脈麻醉誘導,吸入麻醉維持;或吸入麻醉誘導,靜脈麻醉維持;或者靜吸復合誘導,靜吸復合維持。由於靜脈麻醉起效快,誘導平穩,而吸入麻醉易於管理,麻醉深淺易於控制,因此靜脈麻醉誘導後採取吸入麻醉或靜吸復合麻醉維持在臨床麻醉工作中佔主要地位。靜脈麻醉誘導和吸入麻醉維持充分展現了靜脈麻醉與吸入麻醉各自的優點,是麻醉技術向麻醉藝術的升華。
除以上三種全身麻醉外,還有基礎麻醉、監護性麻醉等全麻技術,它們的麻醉程度不同,但本質上並無明顯區別。現在臨床上開展的無痛檢查/治療技術越來越多,例如無痛胃鏡,無痛人流等,這其實也是一種全身麻醉技術,給予靜脈麻醉劑(丙泊酚常用)和鎮痛葯物,達到患者入睡和無痛的狀態,但是多為短小操作,大多不需要插管控制呼吸,但是有呼吸抑制、誤吸性肺炎等風險。
Ⅷ 麻醉時 單手托下頜的手法
通氣時,拇指和食指向下用力扣緊面罩,其餘三指將下頜托起。我是小指和無名指扣在下頜角的位置,中指托住下頜骨。一定要置於骨性位置,不然病人蘇醒後不舒服。
Ⅸ 人工呼吸固定面罩手勢ec,ok是什麼意思
所謂EC手法是在進行全身麻醉誘導和面罩通氣時都會用到的一種扣面罩的手法,因其單手扣面罩的動作形似EC兩個字母而得名。在操作時以左手中指、無名指、小指這三個手指(呈E字形)托住患者下頜,而大拇指和食指(呈C字形)按住面罩的兩端。而OK手法不過是EC手法的一種訛變,你觀察過就會發現,OK手法就是EC手法,只是其中原先組成C形的大拇指和食指被看作組成O,而其餘三指被看作組成K(在EC中的E)。
Ⅹ 使用簡易呼吸器做人工呼吸時,用什麼手法固定氧氣面罩
有兩種方法,EC手法和雙手抬下頜法。其中EC手法一般是單人操作時使用,也是急救操作時最常有的手法;而雙手抬下頜法則需要兩人配合通氣,一般是在參與搶救人數多或手術室麻醉誘導時使用的一種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