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植物生長的物質從哪裡來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細胞接受特定環境信號誘導產生的、低濃度時可調節植物生理反應的 活性物質。它們在細胞分裂與伸長、組織與器官分化、開花與結實、成熟與衰老、休眠與萌發以及離體組織培養等方面,分別或相互協調地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與分化。這種調節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可通過使用外源激素或人工合成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濃度與配比變化,進而改變內源激素水平與平衡來實現。植物激素有六大類即生長素(auxin)、赤黴素(GA)、細胞分裂素(CTK)、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乙烯(ethyne,ETH)和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獨腳金甾醇、水楊酸、茉莉酸。它們都是些簡單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但它們的生理效應卻非常復雜、多樣。例如從影響細胞的分裂、伸長、分化到影響植物發芽、生根、開花、結實、性別的決定、休眠和脫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重要的調節控製作用。
⑵ 植物生長調劑包括哪些
植物生長調節劑
隨著對植物內源激素的研究,人們也在不斷地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製成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類似物用於農業的生產中,這就是植物生長調節劑,也叫外源激素。植物生長調節劑與內源激素相比,其生理效應針對性、目的性更強。其分為如下幾大類。
根據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農業生產中所發揮的作用可以把植物生長調節劑可分為五大類,分別是:植物生長促進劑、植物生長抑制劑、植物生長延緩劑、保鮮劑、抗旱劑。
今天只給大家介紹植物生長促進劑。
植物生長促進劑(外源激素、合成激素)的種類和主要作用
能夠促進植物細胞分裂、分化和延長生長的化合物都屬於生長促進劑,它們能促進植物營養器官的生長和生殖器官的發育。這是植物生長調節劑種類最多﹑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類。
赤黴素(GA)其它名稱 九二0,GA
農業生產中用到的產品制劑多為85%赤黴素結晶粉,4%赤黴素乳油,40%水溶性片劑,40%水溶性粉劑。
外源赤黴素進入植物體內,具有內源赤黴素同樣的生理作用。赤黴素主要經葉片、嫩枝、花、種子或果實進入到植物體內,然後傳導到生長活躍的部位起作用。赤黴素在農、林、園藝上使用極為廣泛。
萘乙酸(NAA)
常見的制劑為 80%原粉,市售劑型還有99%精製粉劑、2%鈉鹽水劑、2%鉀鹽水劑、4.2%萘乙酸水劑。
萘乙酸是類生長素物質,是一種廣譜性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植物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和擴大,誘導形成不定根,增加坐果,防止落果,改變雌雄花比率,並能促進植物的新陳代謝和光合作用,加速生長發育及增強抗性等。萘乙酸由葉片、樹枝的嫩表皮、種子進入植物體內,隨營養流輸導至作用的部位。
生長素(IAA)其它名稱 吲哚乙酸,異生長素,茁長素3-吲哚乙酸等
農業生產中用到的產品制劑多為粉劑,可濕性粉劑,為人工合成產品加輔料而成。
人工合成的可經由莖、葉和根系吸收,由於施用濃度不同,既可起促進作用,也可起抑製作用。
2,4-D 其他名稱 坐果靈,防落素
常見的劑型為80%可濕性粉劑,72%丁酯乳油,55%、50%胺鹽水劑。
2,4-D隨使用濃度和用量不同,對植物可產生多種不同的效應:在較低濃度(0.5-1.0mg/L)下是植物組織培養的培養基成分之一;在中等濃度(1-25mg/L)下可防止落花落果,能有效刺激生長,誘導無籽果實和果實保鮮等作用;更高濃度(1000mg/L)下作為除草劑可殺死多種闊葉雜草。因此在對作物施用時一定要注意所用的量。較高濃度,抑制生長,更高濃度可使植物畸形發育致死。作為芽後使用的除草劑,單子葉的禾本植物對其一定的耐受力,雙子葉的闊葉植物對其非常敏感,利用這種選擇性,可用於水稻、麥類禾本科作物田間防除闊葉雜草。50%2,4-D胺鹽在200ml/畝,劑量下葯後20天,對柑桔園的水花生、律草、鳥蘞莓、鐵莧菜、繁縷、酢漿草、地錦、刺兒草、打碗花等闊葉雜草有極好的防效,除草效果為92.5%-100%。對一年蓬、凹頭莧、蒼耳、有氏蓼也有較好的防治,葯效在80%左右。防效偏低可能與上述四種雜草草齡較高,大多已開花結果有關。在參試劑量下50%2,4-D胺鹽對柑桔樹安全。
激動素(KT)其它名稱 KT,動力精
激動素的化學名稱6-糠基氨基嘌呤,分子式C10H9N5O。一般由6-氯嘌呤與呋喃甲基胺縮合而成。不溶於水,溶於強酸、鹼及冰醋酸中。是第一個被發現具有細胞分裂素作用的物質,首次從脫氧核糖核酸降解產物中提出。在組織培養的情況下,激動素濃度低地方可促進根的分化,在濃度高的地方則有枝葉芽的分化,其中間濃度可顯著地促進胞質分裂而形成愈傷組織塊。激動素顯有抑制衰老的作用,特別是對分離的成熟葉片,用激動素處理,發現它可抑制葉綠素、蛋白質、核酸等含量的降低,也能推遲細胞結構的破壞。延緩蛋白質和葉綠素的降解,延遲植物衰老,可用於果蔬保鮮。
膨大劑
氯吡苯脲
屬苯脲類物質,主要是刺激細胞分裂素的物質,是一種高活性的化合物,具有細胞分裂素活性,可促進細胞分裂和擴大,施用在瓜果植物上,可促進花芽分化,保花保果,提高坐果率、促進果實膨大。
乙烯利
乙烯利化學名稱為2-氯乙基膦酸,常見的制劑為 40%乙烯利水劑。
乙烯利本身並沒有生理活性,釋放的乙烯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理功能的植物激素,已經明確的生理效應有:促進果實生理成熟(目前生產上為了提早香蕉、柑橘、桃子、番茄等水果的上市時間,普遍使用乙烯利處理),促進葉片衰老和脫落,促進種子發芽和植株開花,促進根和苗的生長。如果施用不當會葉片、果實的脫落,矮化植株,改變雌雄的比率,誘導某些作物雄性不育等。
DA-6其他名稱 胺鮮酯等
DA-6能提高植株體內葉綠素,蛋白質,核酸的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過氧化物酶及硝酸還原酶的活性,促進植株的碳,氮代謝,增強植株對水肥的吸收和干物質的積累,調節體內水分平衡,增強作物,果樹的抗病,抗旱,抗寒能力;延緩植株衰老,促進作物早熟、增產、提高作物的品質;從而達到增產,增質。
DA-6,是新發現的一種高效植物生長物質,對多種農作物具有顯著的增產、抗逆、抗病,改善品質、早熟等功效,具有很高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能與多種元素復配,還可以和殺菌劑復配使用,增強植物的抗病能力,提高殺菌效果;DA-6以它獨特的多功能作用,在農業上得到廣泛應用。
DA-6為白色或談片粉狀結晶體,含量在98%以上,可與多種農葯、肥料復配使用,在弱酸性和中性介質中穩定。
DA-6單獨使用以10-15PPM效果最好,即一克DA-6兌水70-100公斤。DA-6與肥料、殺菌劑、除草劑復配時以5PPM效果最好,每噸用量一般為產品稀釋倍數的二百分之一。
復硝酚鈉 其他名稱
已被眾多廠家製成2%、1.8%、0.9%、1.4%、0.7%、2.85%等水劑劑型,1.4%復硝酚可溶性粉劑等。
復硝酚鈉是一種強力細胞賦活劑,與植物接觸後能迅速滲透到植物體內,促進細胞的原生質流動,提高細胞活力。能加快生根速度,打破休眠,促進生長發育,防止落花落果,改善產品品質,提高產量,提高作物的抗病、抗蟲、抗旱、抗澇、抗寒、抗鹽鹼、抗倒伏等抗逆能力。它廣泛適用於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瓜果、果樹、油料作物及花卉等。可在植物播種到收獲期間的任何時期使用,可用於種子浸漬、苗床灌注、葉面噴灑和花蕾撒布等。由於它具有高效、低毒、無殘留、適用作物范圍廣、無副作用、使用濃度范圍寬等優點,已在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復硝酚鈉還應用畜牧、漁業上,在提高肉、蛋、毛、皮產量和質量的同時,還能增強動物的免疫能力,預防多種疾病。
芸苔素內酯
是仿生植物內源激素-油菜素內酯人工合成物,芸苔素內酯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和伸長、生長;有利花粉授精,提高座果率;提高葉綠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增強植物的抗逆能力。另外,其與多種常用殺菌劑、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混配應用,具有顯著的協同效應和加成效應,在大多數情況下,能提高化肥的肥效和殺菌劑功效,降低農葯葯害;與各種植物生長調節劑或葉面肥的混配製劑在改進農作物品質,抗逆減災方面具有極其廣闊的開發前景和市場潛力,並且已引起國內外眾多農葯、化肥生產廠家和科研單位的重視。
好了,這次先到這里,下次再分享其他功效的調節劑。大家看完以後有什麼感觸?
只要用的對,這就是一個好東西,但是亂用,盲目的用,重復的用,就很容易造成「小老人」,讓作物早衰。
⑶ 為什麼說無土栽培是研究植物生長所需礦質營養的重要方法
無土栽培,植物需要的營養元素都是人工加入的,因此你就知道你加了什麼,沒加什麼,這樣就可以知道植物在加什麼或沒加什麼的時候的長勢情況啊。
土壤栽培的話,土壤中本來就存在很多營養物質了,你無控制生長條件啊。
⑷ 植物生長都需要哪些礦物質
植物需要哪些無機鹽研究植物礦物質營養的一個方法是水培養(water culture)。
19世紀後期,現代植物生理學的奠基人德國Sachs將蠶豆、玉米和蕎麥的種子做水培養的實驗,觀察這些種子在蒸餾水中和在各種組合的無機鹽溶液中的萌發生長情況。他發現幼苗在含KNO3、NaCl、CaSO4和Ca3(PO4)2的溶液中生長良好,在全缺這些鹽類的水溶液中,幼苗不能生長或很快衰敗。缺少一兩種鹽類,幼苗很快停止生長或出現某種缺陷如新根不能發育等。但即使在具備上述鹽類的溶液中,新生的葉也不能變為綠色。他設想,植物可能還需要除溶液中已有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於是他在溶液中加了少量氯化鐵溶液。果然,白葉變綠。由此,他得出結論,植物需要鐵,缺鐵時,葉綠素不能產生。到19世紀末,Sachs和其他植物生理學家確定了P、K、N、S、Ca、Fe、Mg 7種元素是植物所必需的,這些元素都是從土壤吸收來的。
但是,植物體的組成除上述無機鹽類的元素外,還含有少量的其他元素。這些微量元素是植物所必需的,還只是偶然隨水進入植物體、對植物的營養沒有什麼意義呢?這一問題直到本世紀20年代才有了明確答復。原來,早期人們在水培養中使用的無機鹽類雖被宣稱為純凈,其實都含有雜質,所用蒸餾水也含有雜質,甚至所使用的玻璃器也可能有一些元素溶於水中。後來用高純凈的無機鹽和蒸餾水,用硬玻璃或石英盛器作實驗,才陸續證明,綠色植物的生長,除上述7種元素外,還需要極少量的其他元素,如B、Mn、Cu、Zn、Mo等。表1是高等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缺少了這些元素,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長和生殖,就要出現特定的營養缺乏症。從表1可知,植物對N、K、P、S、Mg、Ca 6種元素的需要量較大,加上來自CO2和H2O的C、H、O 3種元素是所有植物生長發育的必需元素,這些元素或是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等的成分,或是參與細胞中的離子平衡。Fe、B、Cu、Zn、Mn、Cl、Mo等也是植物的必需元素,但需要量極少,它們大多是酶和輔酶的成分。
肥料:土壤中的礦物質,特別是氮、磷、鉀等,不斷被植物大量吸收,必須補充才能保持土壤的肥沃度。施肥的目的就在於此。
肥料主要分氮肥、磷肥、鉀肥3類。3者以不同比例混合起來而成復合肥。有時也可加入少量其他元素。糞肥主要供氮,草木灰主要供鉀,骨粉屬磷肥。不同的肥料有不同的作用,施肥要有選擇。例如,對於禾穀類作物,需要多施一些磷肥才能籽粒飽滿;對於馬鈴薯、甘薯、甜菜等多施鉀肥,可顯著增加產量。廣東、江西的某些地區由於土壤缺鉀,水稻常出現赤枯病,應施用草木灰以補充鉀。氨水是速效肥料,施加氨水,植物即可直接用來合成氨基酸,而不再依靠還原硝酸鹽取得氨。微量元素,除非確有必要,一般在施肥中不必考慮。澳洲某些地區由於土壤缺鉬,固氮菌少,因而土壤含氮量低,植物發育很差,施加鉬肥,土壤肥力很快恢復。
⑸ 植物的生長發育
概述 植物激素是植物體內合成的對植物生長發育有顯著作用的幾類微量有機物質。也被稱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內源激素。
植物激素有六大類,即生長素(auxin)、赤黴素(GA)、細胞分裂素(CTK)、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乙烯(ethyne,ETH)和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它們都是些簡單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但它們的生理效應卻非常復雜、多樣。例如從影響細胞的分裂、伸長、分化到影響植物發芽、生根、開花、結實、性別的決定、休眠和脫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重要的調節控製作用。
植物激素的化學結構已為人所知,有的已可以人工合成,如吲哚乙酸;有的還不能人工合成,如赤黴素。目前市場上售出的赤黴素試劑是從赤黴菌的培養過濾物中製取的。這些外加於植物的吲哚乙酸和赤黴素,與植物體自身產生的吲哚乙酸和赤黴素在來源上有所不同,所以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也有稱為外源植物激素。
最近新確認的植物激素有,茉莉酸(酯)等等。
植物體內產生的植物激素有赤黴素、激動素、脫落酸等。現已能人工合成某些類似植物激素作用的物質如2,4-D(2,4-二氯苯酚代乙酚)等。
植物自身產生的、運往其他部位後能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微量有機物質。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質稱為生長調節劑。已知的植物激素主要有以下5類: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而油菜素甾醇也逐漸被公認為第六大類植物激素。 [編輯本段]生長素Charles.D.Darwin在1880年研究植物向性運動時,只有各種激素的協調配合,發現植物幼嫩的尖端受單側光照射後產生的一種影響,能傳到莖的伸長區引起彎曲。1928年荷蘭F.W.溫特從燕麥胚芽鞘尖端分離出一種具生理活性的物質,稱為生長素,它正是引起胚芽鞘伸長的物質。1934年荷蘭F.克格爾等從人尿得到生長素的結晶,經鑒定為吲哚乙酸。促進>橡膠樹漆樹等排出乳汁。在植物中,則吲哚乙酸通過酶促反應從色氨酸合成。十字花科植物中合成吲哚乙酸的前體為吲哚乙腈,西葫蘆中有相當多的吲哚乙醇,也可轉變為吲哚乙酸。已合成的生長素又可被植物體內的酶或外界的光所分解,因而處於不斷的合成與分解之中。
生長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生長素主要集中在幼嫩、正生長的部位,如禾穀類的胚芽鞘,它的產生具有「自促作用」,雙子葉植物的莖頂端、幼葉、花粉和子房以及正在生長的果實、種子等;衰老器官中含量極少。
用胚芽鞘切段證明植物體內的生長素通常只能從植物的上端向下端運輸,而不能相反。這種運輸方式稱為極性運輸,能以遠快於擴散的速度進行。但從外部施用的生長素類葯劑的運輸方向則隨施用部位和濃度而定,如根部吸收的生長素可隨蒸騰流上升到地上幼嫩部位。
低濃度的生長素有促進器官伸長的作用。從而可減少蒸騰失水。超過最適濃度時由於會導致乙烯產生,生長的促進作用下降,甚至反會轉為抑制。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反應不同,根最敏感,芽次之,莖的敏感性最差。種子中較高的脫落酸含量是種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的主要原因,在於它能使細胞壁環境酸化、水解酶的活性增加,從而使細胞壁的結構鬆弛、可塑性增加,有利於細胞體積增大。生長素還能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促進細胞的分裂與分化。生長素具有雙重性,不僅能促進植物生長,也能抑制植物生長。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過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植物生長。2,4-D曾被用做選擇性除草劑。
吲哚乙酸可以人工合成。生產上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類似生長素的物質如吲哚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2,4-D、4-碘苯氧乙酸等,可用於防止脫落、促進單性結實、疏花疏果、插條生根、防止馬鈴薯發芽等方面。愈傷組織容易生芽;反之容易生根。 [編輯本段]赤黴素1926年日本黑澤在水稻惡苗病的研究中,發現感病稻苗的徒長和黃化現象與赤黴菌(Gibberellafujikuroi)有關。1935年藪田和住木從赤黴菌的分泌物中分離出了有生理活性的物質,定名為赤黴素(GA)。從50年代開始,英、美的科學工作者對赤黴素進行了研究,現已從赤黴菌和高等植物中分離出60多種赤黴素,分別被命名為GA1,GA2等。以後從植物中發現有十多種細胞分裂素,赤黴素廣泛存在於菌類、藻類、蕨類、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商品生產的赤黴素是GA3、GA4和GA7。GA3又稱赤霉酸,是最早分離、鑒定出來的赤黴素,分子式為C19H22O6。即6-呋喃氨基嘌呤。
高等植物中的赤黴素主要存在於幼根、幼葉、幼嫩種子和果實等部位,由甲羥戊酸經貝殼杉烯等中間物合成。後證明其中含有一種能誘導細胞分裂的成分,赤黴素在植物體內運輸時無極性,通常由木質部向上運輸,由韌皮部向下或雙向運輸。赤黴素最顯著的效應是促進植物莖伸長。無合成赤黴素的遺傳基因的矮生品種,用赤黴素處理可以明顯地引起莖稈伸長。目前在啤酒工業上多用赤黴素促進a-澱粉酶的產生,赤黴素也促進禾本科植物葉的伸長。在蔬菜生產上,常用赤黴素來提高莖葉用蔬菜的產量。一些需低溫和長日照才能開花的二年生植物,
干種子吸水後,用赤黴素處理可以代替低溫作用,使之在第1年開花。赤黴素還可促進果實發育和單性結實,打破塊莖和種子的休眠,促進發芽。
干種子吸水後,胚中產生的赤黴素能誘導糊粉層內a-澱粉酶的合成和其他水解酶活性的增加,常用赤黴素來提高莖葉用蔬菜的產量。促使澱粉水解,在蔬菜生產上,加速種子發芽。赤黴素也促進禾本科植物葉的伸長。目前在啤酒工業上多用赤黴素促進a-澱粉酶的產生,避免大麥種子由於發芽而造成的大量有機物消耗,從而節約成本。 [編輯本段]細胞分裂素這種物質的發現是從激動素的發現開始的。由韌皮部向下或雙向運輸。1955年美國人F.斯庫格等在煙草髓部組織培養中偶然發現培養基中加入從變質鯡魚精子提取的DNA,可促進煙草愈傷組織強烈生長。後證明其中含有一種能誘導細胞分裂的成分,稱為激動素。第一個天然細胞分裂素是1964年D.S.萊瑟姆等從未成熟的玉米種子中分離出來的玉米素。以後從植物中發現有十多種細胞分裂素,GA<sub>2</sub>等。都是腺嘌呤的衍生物。
高等植物細胞分裂素存在於植物的根、葉、種子、果實等部位。根尖合成的細胞分裂素可向上運到莖葉,但在未成熟的果實、種子中也有細胞分裂素形成。細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和防止葉子衰老。綠色植物葉子衰老變黃是由於其中的蛋白質和葉綠素分解;而細胞分裂素可維持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使葉片保持綠色,發現感病稻苗的徒長和黃化現象與赤黴菌(Gibberellafujikuroi)有關。延長其壽命。細胞分裂素還可促進芽的分化。在組織培養中當它們的含量大於生長素時,愈傷組織容易生芽;反之容易生根。可用於防止脫落、促進單性結實、疏花疏果、插條生根、防止馬鈴薯發芽等方面。
人工合成的細胞分裂素苄基腺嘌呤常用於防止萵苣、芹菜、甘藍等在貯存期間衰老變質。4-滴、4-碘苯氧乙酸等, [編輯本段]脫落酸60年代初美國人F.T.阿迪科特和英國人P.F.韋爾林分別從脫落的棉花幼果和樺樹葉中分離出脫落酸,其分子式為C15H20O4。
脫落酸存在於植物的葉、休眠芽、成熟種子中。通常在衰老的器官或組織中的含量比在幼嫩部分中的多。它的作用在於抑制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莖和側芽生長,因此是一種生長抑制劑,有利於細胞體積增大。與赤黴素有拮抗作用。脫落酸通過促進離層的形成而促進葉柄的脫落,在於它能使細胞壁環境酸化、水解酶的活性增加,還能促進芽和種子休眠。種子中較高的脫落酸含量是種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經層積處理的桃、紅松等種子,芽次之,因其中的脫落酸含量減少而易於萌發,脫落酸也與葉片氣孔的開閉有關。小麥葉片乾旱時,保衛細胞內脫落酸含量增加,氣孔就關閉,從而可減少蒸騰失水。根尖的向重力性運動與脫落酸的分布有關。 [編輯本段]乙烯早在20世紀初就發現用煤氣燈照明時有一種氣體能促進綠色檸檬變黃而成熟,這種氣體就是乙烯。但直至60年代初期用氣相層析儀從未成熟的果實中檢測出極微量的乙烯後,乙烯才被列為植物激素。乙烯廣泛存在於植物的各種組織、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條件下轉化而成的。它的產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積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產生。乙烯可以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在高等植物體內,並使細胞膜的透性增加, 加速呼吸作用。因而果實中乙烯含量增加時,已合成的生長素又可被植物體內的酶或外界的光所分解,可促進其中有機物質的轉化,加速成熟。乙烯也有促進器官脫落和衰老的作用。用乙烯處理黃化幼苗莖可使莖加粗和葉柄偏上生長。乙烯還可使瓜類植物雌花增多,在植物中,促進橡膠樹、漆樹等排出乳汁。乙烯是氣體,在田間應用不方便。一種能釋放乙烯的液體化合物2-氯乙基膦酸(商品名乙烯利)已廣泛應用於果實催熟、棉花採收前脫葉和促進棉鈴開裂吐絮、刺激橡膠乳汁分泌、水稻矮化、增加瓜類雌花及促進菠蘿開花等。 [編輯本段]其他植物激素主要有油菜素甾醇、水楊酸、茉莉酸等,目前比較公認的第六大類植物激素是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油菜素甾醇是甾體類激素,與動物甾體激素的作用機理不同。其具有促進細胞伸長和細胞分裂、促進維管分化、促進花粉管伸長而保持雄性育性、加速組織衰老、促進根的橫向發育、頂端優勢的維持、促進種子萌發等生理作用。而目前油菜素甾醇的信號轉導途徑也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和熱點之一。 [編輯本段]植物生長抑制素它能使莖或枝條的細胞分裂和伸長速度減慢,抑制植株及枝條加長生長。主要有以下幾種:
b9:又叫必久,b995,阿拉,有抑制生長,促進花芽分化,提高抗寒能力,減少生理病害等作用。
矮壯素(ccc):又叫三西,碌化碌代膽鹼。純品為白色結晶,易溶於水,是人工合成的生長延緩劑。它抑制伸長,但 不抑 制細胞分裂,使植株變矮,莖桿變粗,節間變短,葉色深綠 。
脫落酸(aba):是植物體內存在的一種天然抑制劑,廣泛存在於植物器官組織中。在將要脫落和休眠的組織器官中含量更高,它與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的作用是對抗的。它有抑制萌芽和枝條生長提早結束生長的,增強抗寒能力及延長種子休眠等作用。
青鮮素(mh):又叫抑芽丹,純品為白色結晶,微溶於水。它有抑制細胞分裂和伸長提早結束生長,促進枝條成熟,提高抗寒能力等作用。
整性素:又叫形態素,抑制生長,對抑制發芽作用更為明顯,可使植株矮化,破壞頂端優勢,促進花芽分化,促進離層形成,抑制植物體內赤黴素的合成等。
植物激素對生長發育和生理過程的調節作用,往往不是某一種植物激素的單獨效果。能傳到莖的伸長區引起彎曲。由於植物體內各種內源激素間可以發生增效或拮抗作用,只有各種激素的協調配合,才能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
⑹ 生長素的幾個實驗是什麼分別證明了什麼
應該是講的生長素的發現吧,下面是全部內容
生長素的發現歷史
生長素是發現最早的一類植物激素,有關知識最初來自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的金絲雀虉草向光性研究,他把一盆金絲雀虉草的幼苗放在房內,發現幼苗總是朝著太陽光照射的一邊彎曲。如果用錫箔或其他不透光的紙包住幼苗的頂芽,或者把頂芽切去2.5~4毫米,那麼幼苗就不再向光照的方向彎曲,達爾文把植物的這種現象叫「向光性」。 根據上述事實,達爾文推想,胚芽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生長會產生影響。
達爾文把他當時得到的結論寫在他的論文「植物運動的本領」(1880年)中:「……當金絲雀虉草幼苗暴露於單側光時,某些影響由上部傳到下部,因而引起後者發生彎曲。只是幼苗的頂端能接受光的刺激,當把幼苗尖端遮光時,則不發生彎曲」。
那麼,胚芽的尖端是否真的產生了某種物質,這種物質究竟是什麼呢?為了解答這些疑問,在達爾文之後,科學家們開始了禾穀類胚芽鞘的研究。
菲廷(1907年)在水汽飽和的小室內橫向切割燕麥胚芽鞘尖的一側或兩側,不妨礙影響向下傳導,在單向光線照射下,胚芽鞘仍然發生彎曲。波耶森(1910年)發現胚芽鞘尖端的影響,能穿過明膠薄片向下傳導,發生向光性彎曲;但不能穿過不透水的雲母片。拜耳(1918年)把切除胚芽鞘尖端放回胚芽鞘的一側,發現沒有單側光的影響,也促進這一側的伸長生長,發生彎曲。梭登(1923年)發現切去頂尖導致燕麥胚芽鞘生長停止,當重新放回切去的頂尖,伸長生長又恢復,從而證明植物的生長受激素所調節。斯達克(1917-1921年)將含有燕麥胚芽鞘尖端榨出的液汁的瓊膠片,放在胚芽鞘殘樁的一側,也促進這一側的生長,引起彎曲。由此,證實胚芽鞘尖的液汁物質中有促進生長的物質。荷蘭科學家溫特(1928年)在實驗中,把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瓊脂塊上,幾小時以後,移去胚芽的尖端,再將這塊瓊脂切成小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的一側,結果發現這個胚芽會向放瓊脂塊的對側彎麴生長。如果把沒有接觸過胚芽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的一側,結果發現這個胚芽既不生長也不彎曲。證實切下的胚芽鞘尖的生長素能擴散到它下面的瓊脂塊。
到1933年前後,多克(1929-1932年)、柯甲(1934年)、西蒙(1934年)等人先後從人尿、玉米油和根霉以及燕麥胚芽鞘里提取出類生長素物質,經過化學分析和鑒定,終於弄清吲哚乙酸就是一種天然的生長激素。但在高等植物里直到1946年才從玉米的乳熟期籽粒的提出物中分離出吲哚乙酸。由於這種物質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的功能,因此給它取名為生長素。雖然當時對生長素作用的具體情況還不是很清楚,但現在科學家已經知道,當單側光照射時,植物產生的生長素會在植物體內分布不均勻,從而產生了向光性生長。
⑺ 植物生長物質分幾類,在農業生產中有哪些作用
植物生長物質(plant growth substances)是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微量化學物質。它可分為兩類: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 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s,phytohormones)是指在植物體內合成的、通常從合成部位運往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產生顯著調節作用的微量小分子有機質。 植物激素這個名詞最初是從動物激素衍用過來的。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有某些相似之處,然而它們的作用方式和生理效應卻差異顯著。例如,動物激素的專一性很強,並有產生某激素的特殊腺體和確定的「靶」器官,表現出單一的生理效應。而植物沒有產生激素的特殊腺體,也沒有明顯的「靶」器官。植物激素可在植物體的任何部位起作用,且同一激素有多種不同的生理效應,不同種激素之間還有相互促進或相互頡頏的作用。 到目前為止,有五大類植物激素得到大家公認,它們是:生長素類、赤黴素類、細胞分裂素類、脫落酸和乙烯。 植物體內激素的含量甚微,7 000~10 000株玉米幼苗頂端只含有1μg生長素;1kg向日葵鮮葉中的玉米素(一種細胞分裂素)約為5~9μg。 由於植物體內植物激素含量很少,難以提取,無法大規模在農業生產上應用。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合成(或從微生物中提取)了多種與植物激素有相似生理作用的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plant growth regulators)。 除了五大類植物激素外,人們在植物體內還陸續發現了其它一些對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物質。如油菜花粉中的油菜素內酯,苜蓿中的三十烷醇,菊芋葉中的菊芋素(heliangint),半支蓮葉中的半支蓮醛(potulai),羅漢松中的羅漢松內酯(podolactone),月光花葉中的月光花素(colonyctin),還有廣泛存在的多胺類化合物等都能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此外,還有一些天然的生長抑制物質,如植物各器官中都存在的茉莉酸、茉莉酸甲酯、酚類物質中的酚酸和肉桂酸族以及苯醌中的胡桃醌等。這些物質雖然還沒被公認為植物激素,但在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已有人建議將油菜素甾體類和茉莉酸類也歸到植物激素中。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將更深刻地了解這些物質在植物生命活動中所起的生理作用。
生長素的生理效應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十分廣泛,包括對細胞分裂、伸長和分化,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長、成熟和衰老的調控等方面。 (一)促進生長 溫特曾經說過:「沒有生長素,就沒有生長」,可見生長素對生長的重要作用。生長素最明顯的效應就是在外用時可促進莖切段和胚芽鞘切段的伸長生長,其原因主要是促進了細胞的伸長。在一定濃度范圍內,生長素對離體的根和芽的生長也有促進作用。此外,生長素還可促進馬鈴薯和菊芋的塊莖、組織培養中愈傷組織的生長。 生長素對生長的作用有三個特點: 1.雙重作用 生長素在較低濃度下可促進生長,而高濃度時則抑制生長。從圖7-6可以看出,在低濃度的生長素溶液中,根切段的伸長隨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當生長素濃度大於10-10mol·L-1時,對根切段伸長的促進作用逐漸減少;當濃度增加到10-8mol·L-1時,則對根切段的伸長表現出明顯的抑製作用。生長素對莖和芽生長的效應與根相似,只是濃度不同。因此,任何一種器官,生長素對其促進生長時都有一個最適濃度,低於這個濃度時稱亞最適濃度,這時生長隨濃度的增加而加快,高於最適濃度時稱超最適濃度,這時促進生長的效應隨濃度的增加而逐漸下降。當濃度高到一定值後則抑制生長,這是由於高濃度的生長素誘導了乙烯的產生。 2.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 從圖7-6可以看出,根對生長素的最適濃度大約為10-10mol·L-1,莖的最適濃度為2×10-5mol·L-1,而芽則處於根與莖之間,最適濃度約為10-8mol·L-1。由於根對生長素十分敏感,所以濃度稍高就超最適濃度而起抑製作用。 不同年齡的細胞對生長素的反應也不同,幼嫩細胞對生長素反應靈敏,而老的細胞敏感性則下降。高度木質化和其它分化程度很高的細胞對生長素都不敏感。黃化莖組織比綠色莖組織對生長素更為敏感。 3.對離體器官和整株植物效應有別 生長素對離體器官的生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對整株植物往往效果不太明顯。 (二)促進插條不定根的形成 生長素可以有效促進插條不定根的形成,這主要是剌激了插條基部切口處細胞的分裂與分化,誘導了根原基的形成。用生長素類物質促進插條形成不定根的方法已在苗木的無性繁殖上廣泛應用。 (三)對養分的調運作用 生長素具有很強的吸引與調運養分的效應。從天竺葵葉片進行的試驗中可以看出,14C標記的葡萄糖向著IAA濃度高的地方移動。利用這一特性,用IAA處理,可促使子房及其周圍組織膨大而獲得無籽果實。 (四)生長素的其它效應 生長素還廣泛參與許多其它生理過程。如促進菠蘿開花、引起頂端優勢(即頂芽對側芽生長的抑制)、誘導雌花分化(但效果不如乙烯)、促進形成層細胞向木質部細胞分化、促進光合產物的運輸、葉片的擴大和氣孔的開放等。此外,生長素還可抑制花朵脫落、葉片老化和塊根形成等。 四、生長素的作用機理 生長素最明顯的生理效應是促進細胞的伸長生長。用生長素處理莖切段後,不僅細胞伸長了,而且細胞壁有新物質的合成,原生質的量也增加了。由於植物細胞周圍有一個半剛性的細胞壁,所以生長素處理後所引起細胞的生長必然包含了細胞壁的松馳和新物質的合成。
⑻ 植物進行生命活動需要哪些礦物質如何用實驗方法證明植物生長需要這些元素
不同的植物所需的礦質物質是不同的,所以我就舉其中一樣,如鎂,實驗:1准備兩份培養液(其中編號1是沒有礦物質鎂的溶液),編號1、2,取兩株長勢相同且狀態良好的植物(註:實驗的植物越多越好,為了簡便,我只用兩株),編號A、B;2將植物A、B分別放入1、2培養液中培養一段時間;3觀察並記錄。結果:A植物先從老葉的葉緣兩側開始向內黃化,隨著缺鎂程度的加劇,葉片呈黃色條斑,葉片皺縮,根群少,葉小、花小、花色淡,植株的生長受到抑制,B植物長勢正常。結論:該種植物的生長需要礦物質鎂
⑼ 植物生長的調節物質有哪些應用
植物生長調節物質的應用:(1)多效唑是一種新型的植物生長調節物質。它具有減弱植物頂端生長優勢,促進側芽生長,提高抗逆能力等生物效應。經多效唑噴施後的茉莉植株徒長枝減少,分枝增多,花期延長,產量提高。
噴施時期:在立夏打頂後進行第一次噴施,以後當花汛高峰期旺產日過後噴施,全年噴三次。噴施時間過遲,花期推後,效益下降。
噴施濃度:以0.02%~0.03%為宜,即100克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對水50~75千克。茉莉長勢差的濃度取低限;長勢旺盛的濃度取高限。
注意事項:盛花期不宜噴施;以一次性噴濕噴勻為度,不可來回重復噴;嚴格掌握用葯濃度,高濃度會降低當月產花量;選擇晴天傍晚噴施,噴後6小時內如遇下雨需補噴。
(2)三十烷醇三十烷醇是一種含高碳醇的有機化合物,屬廣譜性作物生長調節物質。據應承志研究報道:1983—1985年在浙江餘杭進行盆栽茉莉多點試驗,結果表明噴施5毫克/千克的三十烷醇可增產20.1%。
(3)其他目前在花區使用著各種圍繞提高產量的生長調節劑,如茉莉增花劑、茉莉王、葉面寶等。這些產品應預先通過田間小區試驗,證實確有增產效果時方可在生產上應用。
總之,植物生長調節物質的應用,只是一項輔助措施,不可過頻、過多噴施。否則會使花蕾畸形、變小、變輕、香氣下降,植株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