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分析行書奉的結構特點
行書的結構法是各種風格和流派的行書所應共同遵守的結構原則,王、顏、米、黃自然也不例外。在行書筆畫練習有了一定基礎後,如何按照行書藝術的規律去組合它們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是行書結構法所要研究的對象。
錯落大小:由於「放縱體勢」,行書單字的高矮、寬窄、面積不盡相同,甚至懸殊很大。因此行書採用「縱有行,橫無列」的章法。由於一行字的字數不固定,便容許寫得很長;由於橫向有一定的伸展餘地,便容許寫得很寬。這樣,行書在字型結構方面便有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
調整輕重:「平衡」是造型藝術美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須學會調整輕重。
左右揮灑:漢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們向左右揮灑,不僅使字的神採得以展現,而且可以方便地進行行間的錯落穿插,還能有效的調整輕重。因而「左右揮灑」成為行書布局的常用方式。
上下貫穿:貫穿行氣是行書布局謀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力求和諧:以上四點是行書布局謀篇的具體方法,「和諧」則是布局謀篇的整天要求。不論篇幅大小,字數多寡,都是一個統一體,和諧主要包括一下幾點:筆觸和諧統一、間白和諧統一、風格和諧統一、字體和諧統一。
② 行書的章法
幅較為成功的書法作品,筆法和字的結構是主要的。在行、草書中,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是得尤為重要。行、草書變化多端,豐富奇彩,意到筆隨。一幅得意之作,更是書寫者苦心經營的結果。在這里我們談到的章法是書法藝術欣賞的總體觀。通篇結構,引領管帶,首尾響應,一氣呵成,各盡意態,氣運流動,起伏隨勢,筆豪捻轉,巧布虛陣,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的組成部分。當你站在這樣一幅法不越於理,妙不超乎真的作品面前,真會讓你陶醉神往。書法作品有中堂、條幅、對聯、橫匾、手拳、橫幅、扇面等多種幅式。這些幅式中有少字數,又有一首詩(五言、七言絕句律詩)或一首詞(卜運算元、沁園春、天凈沙等)不同字數的內容。怎樣安排,怎樣題款,怎樣蓋章,這些都是章法的內容。有的書法愛好者單個字已經寫的不錯了,臨貼一定基礎了,然而,一接觸書法創作便束手無策了。還有一種情況,評選書法作品時,正文書寫的水平還可以,一看題款,簡直很草率,印章也不考究,於是落選了。這些弊病必須認真對待。
③ 王羲之行書技法,史上最全面整理
一、用筆
用筆,是指運用毛筆在紙上書寫的方法,它是通過起筆、運筆、收筆這三個基本動作來完成的,行書的用筆雖然是在楷書用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卻比楷書要復雜得多。它既有楷書的點畫,又有草書的使轉,有轉有折,有藏有露,是非常靈活的。
王羲之行書用筆飄逸瀟灑,天真遒勁,《書議》稱其筆跡道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資自然,風神蓋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說「觀其點曳之工,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可謂推崇備至。
王羲之行書用筆變化十分豐富。以橫畫而言,起筆有順鋒、逆鋒,收筆有上折、下折.以撇畫而言,有長有短,有豎有斜;斜撇中又有出鋒、回鋒之別;回鋒中,還有向左、向上之異,至於點,更是或俯或仰,或方或圓,或斜或正,或曲或直,隨字賦形,因勢變幻、給人眼花繚亂、移步換形的感覺。
學習王羲之行書的用筆需注意的六點:
1.行書起筆的藏鋒是在筆和紙相接觸的瞬間快速完成的,而露鋒有時則是在落筆前的空中進行的,當筆剛一接觸到紙,則實際上已進入到運筆階段。
2.不同筆畫的寫法要抓住要點,如寫橫畫時,起筆多用露鋒,收筆多用出鋒。寫撇畫時,要力到筆尖,短撇要快捷,忌拖泥帶水;長撇要慢而勻,忌半途出擊,寫點時,貴沉著而靈活,雖微如粟米,亦須三過筆,已一拓直下。
3.牽絲引帶要自然,王羲之行書中的牽絲引帶都是在快節奏的運筆中自然形成的,該引則引,應幣測帶,不多不少,不枝不蔓,若有意造出一些引帶來,則會貽笑大方。
4.要正確運用提按和頓挫。楷書是一筆一畫寫成的,而行15常常把幾個起收筆的筆遁連在一起寫,不斷地轉換著行筆的路線與方向,這就需要在行筆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提按頓挫對筆形進行調整,才能寫出髙質量的有質感的線條來。
5.要有節奏感,用筆的速度要有變化,不能勻速,不同的筆畫.要有不同的速度。如橫畫宜慢,而撇畫宜快,相同的筆畫,也要用不同的速度,同是豎畫.懸針宜慢,而垂露宜快,音樂藝術中,有高低疾徐不同的旋律,才能奏出悅耳動聽的歌曲;行書的用筆也要有輕重疾徐不同的節奏,才能顯示出美感。
6.在運筆時,要把藏與露,順與逆、疾與澀、轉與折、方與圓,中與側這些互相矛盾的東西和諧地統一起來,才能形成千姿白態的筆法。尤其是在中鋒與,這個問題上來不得半點含糊,在初學楷書時,必須·筆筆中鋒」,但掌握了中鋒用筆的規律以後,學行書則須中側並用,若仍然"筆筆中鋒".則未免有些單調了。
二、結體
結體,又稱"間架」或「結構",嚴格地說,閻架指字形的安排,結構指筆畫的組合,二者是有區別的,但它們之間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習慣上統稱為結.
行書的結體既不同於楷書,也不同於草書。楷書結體偏靜,草書結體偏於動,行書結體則「靜而挾飛動之勢,動而余淵穆之情",介乎二者之間,別有一番前放。一般說來,楷書靜多於動,乃靜中有動,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即是:行草動多於靜,乃動中有靜,如王羲之《頻有哀禍帖》即是。
學習行書結體必須有楷書結體的基礎,楷法圓熟,溢為行書,才能結字平穩,下筆有法.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流入庸俗一道,因此,有這個基礎與沒有這個基礎,明眼人一看便知,同時,學習行書結體還必須進而掌握草書結體的知識,否則,行書不但靈動不起來,寫出的行草還會不倫不類、貽笑大方。
學習行書結體要正確處理好「正」與"奇」的關系,首先要從「正"入手,先"正」後"奇」。什麼是「正」?正不是四平八穩,狀如運算元,而是工整端莊,重心平穩,疏密勻稱,修短合度,什麼是「奇"?奇不是奇形異狀,光怪陸離,而是體勢欹側,跌宕起伏、縱逸險絕.儀態萬方,孫過庭在《書譜序》中說:初學外布,但求干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他雖然講的是草書,但對行書也是非常適合的,行書結體一定要從「正」人手、「正」的基礎牢固了,再適當地挪動或改變點畫的位置與角度,使其產生一種險絕的態勢,這也像打乒乓球樣,開始每一球都要上桌,最好打在桌子的正中央,熟練了,再長抽短吊、落點刁鑽,最好擦邊而過,當然、行書結體不能為奇而奇,一定要掌握好"奇」度,做到「險不至崩,危不至失」,縱橫奇肆,時出新致,其次要寓奇於正,似奇反正"王羲之行書就是將平正與奇險完美結合的典範。
行書結體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變化,變化是行書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說,不知道變化,也就不知道行書的結體。王羲之說:「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其實,對於行書結體來講,不但相同的字要有所變化、相同的單體、相同的偏旁,乃至相同的筆西,都要千姿聽,不能有絲毫的靈同,點畫要有藏露,,,偏旁要有輕重𠌥正,單體要有寬窄長短、單字也要有肥瘦大小,從而達到數量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筆筆迥異,字字意殊。
王羲之行書結構謹嚴,變化無窮,字勢遒逸,剛柔兼濟、顧盼生姿,渾然天成,被歷代書家奉為圭臬。據我們幾十年研究王羲之行書結體的經驗,總結出「部首"、「錯落,"盡態"."迎讓」、「欹側"、"洗煉」、 「呼應」、「異形」、「假借」等九法,並附以相應的字例,也許會對初學者了解王羲之行書結體的規律有所裨益。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學習行書結體,單靠帖中這些字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多看王羲之其碑帖中的字例,以擴大視野,才能有所成就。
三、章法
章法,又稱「布局」或「外行布白",是指字與字、行與行以及整幅作品之間的組織安排方法。
用筆,講的是一筆一畫的書寫方法;結體,講的是字的間架結構的組織;章法,則講的是通篇字怎麼安排。可見,章法與用筆、結體是有區別的,但是章法又是由用筆的,藏露、結體的琉密虛實以及顧盼呼應等構成的,沒有好的用筆、結體,是談不上好的章法的,所以,章法又與用筆、結體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王羲之行書的章法有兩個特點:
一是因體賦形,字形本來有大小長短的不同,王羲之往往根據每個字本身的特點,曲盡其態,而不計工拙,粗看似乎大小長短參差不齊,細看則和諧勻稱,天趣盎然。
二是變形,即根據每個字在全篇中的不同位置及其與土下左右的關系來確定字的形態,或欹或正,或縮或放,往往天機自動,妙合自然。
行書的章法有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氣勢連貫。氣勢連貫俗稱「貫氣」,對於貫氣,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有最好的解釋:「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王羲之行書或用意連,或用形連;在形連中,或用牽絲相引,或用折搭呼應,或用筆畫相連,通篇貫氣。誠如《臨池管見》所說:「右軍書轉左側右,變化迷離,所謂狀若斷而復連,勢如斜而反正者,妙於離合故也。」
第二個原則是和中有違。「違"就是變化,就是差異.「和」就是和諧,就是統一,「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就是布局中要在統一中求變化,和諧中求差異。把字的欹正方圓,噩的潤枯濃淡,行的疏密開闔等各種矛盾著的對立形式,統一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從這點來說,王羲之的行書堪稱行書的典範,
第三個原則是疏密虛實。虛實是個相對的概念,在作品中間,有字處是實,行間空白就是虛:字的疏處為虛,密處就是實,王羲之非常善於處理虛實關系,常常運實為虛,實處亦靈.以虛為實,斷處仍續,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要想安排好行書的章法,還必須注意兩點,一是意在筆前,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說:「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也就是說,在下筆之前對章法乃至每個字的結體、用筆有個大致的安排,尤其是對那些難寫的字預先在心中布置好,做到心中有譜,胸有成竹,然後心手兩忘,任筆揮灑.二是要由楷入行、楷書的用筆結體都有一定的規則,便於掌握、易於入門,在寫好楷書的基礎上,加以流動變化,寫出的行書,章法。
④ 書法章法處理方法有哪些
章法,廣義上講,是包括款式,狹義上講,是指整幅作品的謀篇布局。
經營位置「意匠慘淡經營中」,的確如此,章法布局包括一點一畫、結字、行氣、全篇布白、落款鈐印以及裝裱。點畫,結字在作品中只是一小局部,然而「一點或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它要與整篇相配合,可以從以下九個方面談談本人之認識。
一定主、賓之序
書法創作當先從主體(正文的文字內容)入手,主位既定,賓從就可以圍繞主體生發,或藏或露,或即或離,目的總在豐富其空間,充實其層次,如眾星拱月一般,烘托得主體形象愈見突出愈完美。
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從藝術的角度來看不是書藝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但寫什麼內容需要作者認真選擇,作品之內容有時能說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修養水平。內容佳就給作品增加了一層意趣,文情並茂,千古如新。傳世的古代法書如: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赤壁賦》等。這些文字在文學上已是不朽之作,況又是出自一流書家自撰自書,那怎麼不珍如拱璧呢?對書家來講能自撰詩文是一個重要的能力,不可忽視。從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來講,可以分為五類:即古代詩歌、文言文、新詩、白話文、「小數字」等。
另外在文字內容的選擇時,最好要與其書體風格相協調,水乳交融,體現意境。若「小數字」中的「虎」、「龍」為主者,宜將「虎」、「龍」之說明為賓。總之,一幅之中必須有主有賓,齒序分明,才能集中豐富,統一而有變化。
二掌均變之衡
端莊持重,為人之一美,也是作品之一美。如果一味求奇,失去安詳穩定,就會使人感到不適,所以書法之章法不可以不求平衡。然尋常之平易得,藝術之衡難求。譬如一個在平地行走,是平衡的,但太一般了,幾乎不構成什麼美感。雜技演員在鋼絲上行走,搖搖晃晃地前進,就構成一種美感,大家樂意看,因為他本是難平衡的,而通過技巧駕馭,平衡了,就產生了美。可知只有在機變中尋求平衡,在不平衡當中求出平衡,才是構成美感的、具備藝術價值的平衡,所以書法的章法,先須求變,而後求均;先須求奇,而後求穩,才能化腐朽為神奇,將尋常的現象轉換成藝術審美形象。如篆書--小篆一般均橫豎成行,行距大於字距,也可以打成方格。其行氣中線總是在一個垂直線上。甲骨、金文不一定都要橫豎成行,其行氣可以錯落自然,有欹斜,大小參差變化。隸書--在章法上特殊之處是,隸書因字取橫勢,故字距大於行距,其行氣似乎改為橫向的了。若將隸書的章法改行距大於字距就零落不堪了。楷書一般橫豎成行,行距大於字距,或距離相近,有時可打成方格。也有將行距加寬,各行字與字橫向不對行,小楷中頗多。楷書因字方形,不要寫成字與字大小一樣,否則就顯得枯燥少味,要正而不呆。行書只要求豎成行,可用烏絲欄形式,寫行書決不會打方格來寫。不過其行氣不是每個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線,而是有波浪的變化,然上下貫氣,左右顧盼呼應。草書--小草章法與行書相近,大草的章法錯落跌宕,疏密,大小,大起大落,其整篇與行是由氣勢貫之。其章法線條若「飛鳥入林,驚蛇入草」,其布白若飛花散雪,驚濤駭浪。就一字而言本來向左傾斜的,就要有返顧右邊的勢頭,就是雖傾而穩。「正局須求奇,奇局終須正」,大局平正的,就要求得局部的奇險,才正而多變;立勢奇險的局部形象就要端正,才險而復安。
三征節奏之美
五音交替而成音樂,俯仰迴旋乃為舞蹈。藝術之美,不論是聞於音,成於形,見於色,總須有長短、起伏、剛柔、明暗、遲速、潤燥等現象的交替配合,才能悅於耳目,感人心智。這種交替配合所產生的效果,就是節奏感,可以說,節奏感是一切藝術共有的美感。藝術書法的節奏感,既存在於色彩(濃、淡、枯、潤、焦即為五色)之中,也可見於章法之內。色彩之中,色度的明暗,色相的冷暖,色塊的大小方圓等等,都是產生節奏的因素,章法之中,疏密聚散、大小曲直、圓缺參差等等,都是產生節奏的原因。這些方面配合得好,運用得成功,作品的節奏感就分明而優美,反之,作品就平淡而乏味,下面分別談談這些方面的情況。
四懂疏密聚散
如同音樂的緊鑼密鼓,通常是伴隨樂章的高潮出現一樣,書法線條的聚密之處,也常常就是作品的主體所在。有疏有密,見聚見散,作品便主次分明,藏露互見。只是要把握分寸,順理成章,不可十分懸殊,否則不是勉強擁擠,就是零落散漫,密處不可雍塞,要小有漏透,極密處隙光一線,便是靈穴來風,可著通體生涼,又如人在深潭,一管透氣,則吸詠裕如。所以「密葉間疏枝」,對書法一說,正是經驗之談。而疏散處亦不可全疏(對草書而言),「大疏間小密」,疏散之下,也要有某些比較集中的地方。這樣就相互接引,彼此呼應。既有集中,又有變化。前人說「疏可跑馬,密不容針」,那是極而言之,有點誇張,不可呆解。
五知大小曲直
大與小、曲與直,都是相對存在於作品中的,是任何構成美感的形式所必有的組成因素之一。白居易琵琶行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微妙的音節,全在適當的大小配合之下產生。自然字的形象,大小對比,曲直互見,無處不有,章程具在,天然湊泊。它是自然美的體現,也是藝術美的需要,善於捕捉和運用它的人,必能使作品節奏優美。
從書法章法的角度上看,可以說大是合,小是分;大是統一,小是變化。以大抱小,大整體中求變化,以小破大,於豐富中求得統一。一般地說,大而平直之筆畫入書,當不難求得整體氣象,但容易犯簡單平淺的毛病,要適當分割之,或加強其本身的變化,或穿插其他變形的筆畫,以化大為小;細碎的線條入書,當不難求變化之意,但容易犯瑣碎零亂的毛病,要進行組合歸納,使某些部分集結起來,合零為整。也可用較大的粗線條襯托包裹的辦法,來加強整體感。曲與直的情況,也是一樣。從書法的筆畫角度看,曲是柔,直是剛,曲是圓,直是方,有典有直,則剛柔相濟,方圓互映;曲是滯,直是暢,曲是變,直是正,暢滯相生,正變交出,則蒼古俊逸,奇正兼容。整個的書法結字如前人說寫「女」字,這是很形象的,一女字,言盡曲直轉折之變。因為有上橫之平直,有右撇之遒曲,有左劃之轉折,三畫相疊相交,構成一個奇正相依,剛柔互映的格局,其中有停頓、有轉折,簡當而豐富。
六馭圓缺參差
這仍是對比之下生出的美感,一件作品,大而言之,在整體布置上應有圓有缺,有參差錯落。似行草的亂石鋪路,皆應避免出現整齊的平行線或機械圓弧狀,當然也不要有物必求差缺,以免不是呆板便是零殘。參差之間,也要求變,大參小不能等同。有時要在整體中求參差,有時又當於參差中求整體。小而言之,在具體形象上,同樣要得圓缺參差之致,才能耐玩耐品。
七見開合呼應
作書如行文,謀篇之始,情節、人物一一鋪敘,交叉穩現,來去往復,而後攬綱收目,漸次歸結,情節都有所結果,人物皆得歸宿,文章便告結束,這就是開合之道。因為先有所開,才能生情節、起變化;後有其合,乃得見意義、見精神。所謂神完意足,大概便是這般景況了。書法章法之始,先鋪張文字內容,占據作品空間,展現立意內容,然後逐漸充實其層次,修正其形象,使結構完整而內容充實,因而見神韻、見意境,這是作書程序上的開合。
書法章法如拳擊,手足要放得開,收得攏,立得穩重,起得輕捷,往復連環,離合相扣,才橫去豎來,應接自如,立於不敗。草書作品,從整體看,放開筆法,使它縱橫得勢,形在字里,氣透紙外,可以說是開,開到將散,也就是說,放到不能再放,即將字的結尾處在一定程序上收回,折而向里,如翔龍回首,意在返顧,那氣勢就聚攏字中,不至散逸。假使有合無開,作品必拘謹少勢,開而不合,又難免散漫,失去凝聚力。由此,也可看出,開合與呼應,看似不同,實則都由同一境界中生出,在行書、草書方面尤其如此。開合是作品的可視形象,呼應則是通過它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效果。所以也可以說,呼應來源於開合,體現在顧盼。而線條之間的顧盼呼應,也正是作品的情所從來,意所由此,是體現作品內含的窗戶,因而開合呼應,不僅是構圖形式上的需要,而且是作品精神的基石之一。把握了開合呼應之道,也就把握了通向作品神情意態之門的鑰匙。
八求從順自然
笪重光《畫鑒》有言:「丹青竟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丘之惡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覽無余,尋常之景難工,工者頻見不厭。」他這里說了一個新奇與尋常,造作與自然的問題,極有見地,對書法作品來說,仍有它的現實價值。好比建設,推平山巒,開鑿河道,大廈成林,馬路如練,車如流水馬如龍,到處錦綉堆成。這是一種美,是一種閃現著人類智慧和力量光芒的美;而層林幽谷,古木荒藤,高山流水,石瘦松肥,雞鳴茅舍,犬吠疏籬,又是一種美,是一種不假雕琢,天然質朴的美。前者工於人意,後者主自天然。有趣的是,人類文明愈向高度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愈趨現代,其審美心理卻愈是崇尚自然。所以據說日本某地方特地造了一口水塘,任憑野葦汀蓼自然生沒,孤雁病鷗隨處棲止,從不稍加修飾管理,彷彿真正原始水沼,引得遊人如醉。這恐怕不僅僅是懷舊、逆反而矣,也許自然純朴之中,確有一種真正的、永遠不可替代的善和美。可知書法作品對於盡量保持、利用自然美的魄力,像「屋漏痕」一樣,消除人意人力的痕跡,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
當然,書法作為人的主觀活動,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運斤郢匠,出入繩矩,是必要的。所以布局經營之中,如何知法知人,知物知天,不使一時一際之身觀局限,泯滅了物、我的真性,在主客觀的交感之中,自然成章,正是必須把握的。
那麼,這在具體創作中又當如何分寸呢?筆者鄙見:意出由我,形鑄在天。即作品的經營立意,全由自己主見,不襲乎他人,不囿於自然。而其間具體形象,則盡量保留自然風貌,不多過雕琢,不勃生理。
凡此種種,一句話,一切布置都要見其天然本性,不可因奇求奇,強扭硬掐,繁雕縟琢。
九識空白之義
關於書法整體的章法布白,有兩條清人書論確是點中了要害:「匡廊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均稱」(《書筏》)。「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藝舟雙楫?鄧石如傳》)。章法布白之奧妙,就在於「計白當黑」,即書寫點畫線條時不單考慮線條的顏色,實際上黑線條在白紙上,就產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則白少,黑少則白多,其效果是不一樣的。另外就是要追求布白之變化:疏密、斜正、曲直、方圓。
如果說,上面所言,還只算是作品內涵方面的意義的話,那麼,可以毫無誇張地說,它在可視形象上的作用,也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不僅關系著畫面的疏密,關系著畫面的靈透、清空之美,並可通過空白的情狀,反證出內容的布置穿插是否舒適合理。如果空白的形狀出現機械規整的情景,如整齊的方形、圓形、菱形、三角形等等,那就證明物象的外沿集結線太過規范;如果發現空白的塊面分布有等同的情況,就說明物象的疏密安排可能有分布平均的地方,這些都是章法布白所忌,應該進行調整,所以前人說「知白守黑」。總的說來,一定要突破前人的章法布白的陳式,而根據現代人審美的要求,努力探索新的章法形式。
⑤ 如何寫好行書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歟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
5、以圓轉代替方折;行書的結構特點: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大小不同,存在著一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收放結合。
一般是線條短的為收,線條長的為放;回鋒為收,側鋒為放;多數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換,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疏密得體。一般是上密 下疏,左密右疏,內密外疏。中宮緊結,凡是框進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劃圈的筆畫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緊壓,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濃淡相 融。
行書書寫應輕松、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 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麼草。行書創作時的要求:首先要懂得鑒賞或創作的要求。一件好的書法作品有三條標准,即理法通達、筆力遒勁、姿態優美。古人雲: 「寓新意於傳統,寄妙理於法度。」「神韻為上,形質次之。」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力求達到線條美、結體美、章法美、墨色美,神韻為上。
其次要認認真真臨摹,學會正確用筆,又要敢於突破。臨摹要選好名賢妙跡,從讀臨碑帖中體驗古人的心律、節奏、氣韻。得之於心,施之於手。主帖要反復讀、 臨,主要是解決筆法、用筆、結體問題。繼承是創新的重要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必要發展。從「走進去」再「走出來」,從形似到神似,形成鮮明的個人風貌。所謂 「采百家花,釀自家蜜」。
再次,在創作前要充分醞釀。借鑒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對題材、體裁和表現方法等創作構思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對每個字的結體要認真考慮,盡量不出現 類同的字或筆畫;對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樣,但在書寫時思緒又不能受其束縛;運筆要講究節奏、力度,前人所謂的「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 媚之內」,說的就是用筆方法的具體體現。
(1)錯落大小:由於「放縱體勢」,行書單字的高矮、寬窄、面積不盡相同,甚至懸殊很大。因此行書採用 「縱有行,橫無列」的章法。由於一行字的字數不固定,便容許寫得很長;由於橫向有一定的伸展餘地,便容許寫得很寬。這樣,行書在字型結構方面便有了一個相 對自由的創作空間。
(2)調整輕重:「平衡」是造型藝術美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須學會調整輕重。
(3)左右揮灑:漢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們向左右揮灑,不僅使字的神採得以展現,而且可以方便地進行行間的錯落穿插,還能有效的調整輕重。因而「左右揮灑」成為行書布局的常用方式。
(4)上下貫穿:貫穿行氣是行書布局謀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5)力求和諧:以上四點是行書布局謀篇的具體方法,「和諧」則是布局謀篇的整天要求。不論篇幅大小,字數多寡,都是一個統一體,和諧主要包括一下幾點:筆觸和諧統一、間白和諧統一、風格和諧統一、字體和諧統一。
⑥ 行書九大規律及用筆方法
行書風格多樣,就結字來說,各種風格的行書有其個性,又有共性,即他們的行書結字都有基本的規律可尋。下面是由我為大家分享行書九大規律及用筆方法,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一、大小長短
首先我們要整體把握字形的大小長短。古人說寫字最怕“字如運算元”,在結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劃一,如是則毫無藝術性可言了。掌握好這一規律,能使我們在臨摹、創作時對單個字的字形有整體的把握。這點是初學者臨摹過程中最容易犯錯的。
二、平正欹側
為了章法的需要,行書可以是平正的,也可以是欹側的,但字的重心還是要保持安穩。不同風格的行書的欹側程度不同,如米芾的行書較趙子昂的行書的欹側程度大點。
三、減省連結
行書與楷書另一大區別就是行書下筆收筆的連絲呼應,使得點畫方向性加強,氣的表現更強烈,表現在結字上,便是省簡了筆畫,這些連結一起的筆畫組成了不同趣味性的組合,形成對比。
四、收放伸縮
為了對比變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筆畫(部分)左右收縮,突出另一筆畫(部分);為了對比變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筆畫(部分)上下伸展,另一筆畫(部分)收縮。
五、疏密勻豁
楷書一般是勻稱布白,行書的布白較楷書的布白豐富得多,行書布白有勻有豁,有疏有密。這點也是初學者容易犯錯的,容易把字寫得平均分布,毫無趣味性可言。
六、開合向背
所謂開,是指字的筆畫有向外拓展的趨勢;所謂合,是指字的筆畫呈向內聚攏的趨勢。開合又稱“向背”,背者為開,向者為合。米行書中宮緊收,結字以開 (背)為主,顏行書外緊內松,結字以合(向)為主。其實每位書家的結字都有開有合,或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如此方顯得生動。
七、有讓有就
字內部之間有讓有就,筆畫才能穿插呼應,團結一體。需要指出的是行書的讓就較楷書的程度大。楷書的就還保持字內筆畫的不重疊,行書的就有時會幾筆相接,有重疊的部分。如“鶴”、“衢”、“終”、“秋”、“旅”等字。
八、參差錯落
類楷書結字的規律,為了忌諱字的平齊,字的各部分適度錯開位置,反而重心安穩,生動有趣,從中也體驗到書法家創造性的表現。如“報”、“軀”、“虹”、“鴻”是上下錯位,“半歲”是左右錯位。
九、凡同則變
一字內有相同的點畫要處理得不雷同,如“形”字;一字內有相同的部分也要變化,如“羽”字;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在一起,該偏旁部首也要有變化,如“仕倦”;在一件作品中,同一字多次出現,也要求變化,如《苕溪詩》中幾個“好”字的變化。
行書用筆方法:
1.用毫得當。行書用筆,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鋒的三分之一為度,最重的按筆也不宜超過二分之一。這樣,行筆時即按得下,又提得起。當然,這並不絕對,喜用短鋒筆和長鋒筆作書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鋒、或用鋒尖,只要掌握得當,做到梁 《評書帖》中所要求的那樣:“用筆宜著實,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筆死捺在紙上。”若用小毫寫大字,就會捉襟見肘,形同枯槁。字的肥瘦,亦往往與用筆的大小、深淺有著密切的關系,用筆毫太過,則筆畫就會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機。
2.行筆遲速得宜。行書行筆速度,不可一概而論,應該說或遲或速兼而有之,還須視通篇之需要,雖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風,又可遲同逆舟。因而,行書行筆之遲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論,更不可以加速急書為是,應靜氣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為佳。清人《書法秘訣》中提出:“能用筆便是大家名家,必筆筆有活趣。”
3.筆筆送到。行書在用筆上必須作到“筆筆送到”,所謂筆筆送到,就是在一個筆畫運行的過程中,要使筆鋒到位,不能筆肚到了筆畫末端,而筆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這是行筆提起的關鍵,這筆筆送到的功夫來源於楷書筆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筆畫質量就差。
4.欲橫先豎、欲豎先橫。橫畫、豎畫的起筆不論藏露,都與楷則原理一致。橫畫中不承上畫的露鋒起筆,尤須注意,不使尖筆過多,以防筆畫的單薄刻削,要使起筆處豐滿厚實。豎畫的落筆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轉直入,以防過於尖刻之病。
5.牽絲不粗。姜夔在《續書譜》中提出:“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如果畫與畫、字與字的縈帶犖絲粗了,就會有喧賓奪主、連綿纏繞之嫌。
6.轉鋒如筋。轉鋒是以腕轉動運筆,使鋒毫環轉寫出不帶稜角的線條,即“轉以成圓”。如寫“也”、“為”、“得”、“而”等字的主筆或鉤筆,轉鋒要達到如筋環一樣的效果,具有立體感。
7.縱筆展放。即要大膽濡墨落紙,盡情揮灑縱橫,這樣可收到氣勢奔放、筆姿靈動的藝術效果。古代祝允明、徐渭、陳道復及王鐸、傅山、張瑞圖等人善用此法。
8.搭鋒變化。搭鋒即上一字的尾筆緊接下一字首筆的筆畫,要注意出鋒的變化,一篇之中,盡量不能類同出現。搭鋒在一幅行書作品中,能起著變換姿態、產生節奏增加變化的作用。
9.接筆輕捷。在字的結體布白中,各種筆畫之間有的左右相接,有的上下相接,有的交叉相接,均具一定的“接縫”位置和寫法,因為相接處不宜施重墨,多採用輕捷尖筆相接,所以又稱“尖接”,用筆需輕捷靈巧。
10.圍筆流暢。在書寫某些字時,採用小盤繞和大回環的筆法,如“帝”、“帶”寫成大小回環,將“國”的外包圍結構寫成大回環形,都稱作圍筆或回筆。寫此筆畫均須掌握鋒毫的順行變換,以求收到線條勁健、暢達流便的效果,此法多用於行草書。
11.翻筆生動。就是運筆過程中,按照體形所需改變前進方向,採用翻轉筆鋒繼續疾行的一種動作。多用於方筆的轉的處,並與折筆相互配合應用,以翻筆畫出稜角,避免出現僵滯的筆病。翻筆法較難掌握,應多加練習、體會。
12.順應自然。即用筆不能故作抖顫。書法的高妙在於人力使然中體現自然,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自然就是人盡自己的本質力量順應自然條件之性,所以技法運用的意義與價值正在於書法創造中體現的自然。用筆老辣,是“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一種標志,並非故意造作可為。
⑦ 行書橫寫書法章法布局
書法是我國 傳統 文化 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行書橫寫書法章法布局,希望你們喜歡。
行書橫寫書法章法布局欣賞:
行書橫寫書法章法布局1
行書橫寫書法章法布局2
行書橫寫書法章法布局3
行書橫寫書法章法布局4
行書橫寫書法章法布局5
行書如何布局謀篇:
一、錯落大小
由於“放縱體勢”,行書單字的高矮、寬窄、面積不盡相同,甚至懸殊很大。因此行書採用“縱有行,橫無列”的章法。由於一行字的字數不固定,便容許寫得很長;由於橫向有一定的伸展餘地,便容許寫得很寬。這樣,行書在字型結構方面便有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
二、調整輕重
“險中求平”是造型藝術美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須學會調整輕重。
三、左右揮灑
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們向左右揮灑,不僅使字的神採得以展現,而且可以方便地進行行間的錯落穿插,還能有效的調整輕重。因而“左右揮灑”成為行書布局的常用方式。
四、上下貫穿
貫穿行氣是行書布局謀篇的最重要的技巧。力求和諧
以上四點是行書布局謀篇的具體 方法 ,“和諧”則是布局謀篇的整體要求。不論篇幅大小,字數多寡,都是一個統一體,和諧主要包括一下幾點:筆觸和諧統一、間白和諧統一、風格和諧統一、字體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