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行動研究可運用哪種方法

行動研究可運用哪種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8 18:44:50

1. 行動研究有什麼意義教師如何進行行動研究

教師行動研究的含義和意義

[摘要]教師行動研究是教師對自己的思想、信念、知識及其實踐進行有目的、有系統、批判性研究的方式,是提升自身教育實踐理性,獲得專業成長的過程。教師了解行動研究的意義及發展歷程有助於增強其研究信心。理論與實踐聯系、研究與行動結合、在研究中改進行動是教師行動研究的特徵。教師進行行動研究也需要一定的工具和科學的程序,教師在自省的計劃、實施、反思的行動研究的進程中,不斷審視自己的實踐知識和教學行為,不僅能夠提高教師教學生話質量,而且能夠使教師個人的、緘默的、隱性實踐知識轉變成供他人分享的、明確的公共知識,促進自己教學理論的創生與建構,逐步擺脫外來的」權威理論」束縛和禁錮。

[關鍵詞] 教師,行動研究,教師研究

一、行動研究的誕生和發展

傳統上」行動」與」研究」兩詞常被視為不同范疇的兩個概念,前者指實際工作者的實踐性活動,後者指專家、學者、研究人員的學術性探索活動。最早將這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是美國聯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務局局長約翰·柯利爾(J.Collier),他在1933~1945年任職期間,在如何改善印第安人與非印第安人之間問題的研究中,提出了由印第安人事務局實際工作者與其他研究人員共同合作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並將這種實踐者在實際工作中為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因戰爭而導致物質匱乏,提出了對膳食進行改革的迫切要求,以緩解物質供應的緊張狀況,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勒溫(K.Lewin)對家庭主婦進行了研究。研究分為兩組,一組讓家庭主婦聽如何改善膳食的報告,另一組則進行民主討論和集體研究。結果表明,在膳食改革中,後者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據此,勒溫便提出了「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這一思想,強調行動與研究間的密切聯系,行動研究從此正式誕生。

在教育領域,行動研究概念的使用大約出現於50年代。當時,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柯端(S M. Corey)大力倡導將社會科學領域誕生的行動研究應用於教育,並於1953年出版了頗有影響的《以行動研究改進學校實踐》專著。這一時期,教育行動研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得到了較大發展,形成一個相對高潮。

50年代末,由前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而觸發的美國的教育改革,在理論與實踐關繫上信奉、推行的」研究—開發—推廣」模式,強化了理論構建工作由專家、學者承擔,將理論付諸實踐由教育工作者(教師)完成,對實踐效果的評估由專業人士作出的理念,這一理念所蘊含的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基本前提假設與行動研究格格不入,直接遏制了行動研究運動的發展,因此,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國教育領域的行動研究發展緩慢。

行動研究在美國發展緩慢的時候,英國則興起了行動研究的高潮,其表現是:從60年代中期始,英國中小學掀起了由教師所發動的旨在解決課堂和學校實際問題的教育改革運動,即「教師即研究者」運動,斯騰豪斯(L. Stenhouse)是這一教育改革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組織實施的長達五年(1967~1972)的人文課程計劃為行動研究運動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例。斯騰豪斯人文課程計劃中的另一位核心人物—約翰·埃利奧特(J.Elliott)也於1972~1975年設計並指導實施了福特教學計劃,這兩個計劃被公認為對國際行動研究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93年起英國出版了國際性的《教育行動研究》刊物,目前,除了英、美、澳等國家進行行動研究外,還有德國、紐西蘭、日本、新加坡、瑞典、挪威等國家都廣泛開展了行動研究。行動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受到了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員特別是廣大教師的熱型歡迎,被他們大量運用。近幾年來,我國在教育改革的熱潮中,教育工作者也注意到並開始運用這種方法。

二、行動研究的定義

什麼是行動研究呢?學者們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有的說:「行動研究是社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與者所從事的一種反思研究,它旨在改進參與者自己的社會(或教育)實踐,改進實踐得以進行的情境,促進對實踐的確當理解。」這一定義指出了行動研究的反思性質和行動研究的目的。有的說:「行動研究是對具體社會情境的研究,它旨在提高該具體社會情境的行動質量。」這一定義指明了行動研究研究的對象和目的。還有的說:行動研究是「為了弄清現場面臨問題的實質,引出改善事態的行動,由現場人員和研究者協作進行調查和研究,它最直接的目的在於改善實踐」。這是一個行動研究的描述性定義,規定了行動研究的具體過程或程序。

綜合以上觀點,本文將行動研究定義為: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目的的研究。是通過實踐來使我們自己和別人的想法與理論得以檢驗和理論化的過程。

三、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意義

1、行動研究可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革新必革心」,教育觀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按照行動研究的理念,教師是研究者,不再是單純的執行任務者,具有了主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對自己教育行為的反思意識。這種理念充分發揮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了教師作為生命個體的生命活動,大大提高了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他們生命存在的質量,有利於教師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同時,行動研究使研究成為教師最有效的學習,使課堂實踐變為教師最實在的工作空間。在研究實踐中教師樹立了終身學習和創新學習的新理念。

2、行動研究轉變了教師的角色

行動研究要求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與灌輸者角色變為研究者和學習者。在研究和學習中,教師與專家、學生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共同合作。教師是從事具體教育、教學工作的,他們最了解需要解決的教育、教學問題,對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困境或疑惑有最深切的感受,進行合理、科學和有效的教育、教學以提高教育質量的願望最為強烈,他們的工作性質和特點最適合他們在從事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將行動(教育、教學工作)與研究(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起來,探討、解決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使實踐工作接近合理、科學、有效的目標。日漸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課程計劃、新的教學方法和設施等不斷出現,要求教師在知識結構上更新、在情感與技能上適應,並需要教師對之做出評價,這種壓力成為許多教師從事研究的動因。可以認為,行動研究是培養和促成「研究型」教師的重要途徑。

3、行動研究有利於教師解決教育實踐的實際問題,促進教學改革

與自然科學研究不同,教育研究不是以客觀的自然界為對象,而是以具有豐富潛能和無限生命力的人為對象。教育活動不是存在於一個沒有任何干擾的真空的實驗環境中,而是千變萬化的。教師們感到實際教育、教學中有大量影響教育教學效果因而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如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效果最優?如何有效處理和解決學生紀律和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怎樣在讓所有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前提下又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等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保證實際工作的合理、科學和有效,廣大教師都注重教育理論的學習,希望從教育理論中和書本上找到答案,然而理論的抽象性以及理論應用價值待強化和挖掘的現實,又使教師感到理論學習,從書本上尋求答案並不能導向解決問題、改進實際工作的終點。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開展行動研究。教師具有最佳的研究位置和機會,對這些問題最有發言權。教師在充滿不確定的教學環境中,通過實踐不斷開展行動研究,把所學的知識、原理和教學實際結合起來,採取適合特定情景的教學行為,形成優化的教學實踐模式。廣大教師在實踐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深入分析和總結這些教改經驗,豐富和充實學科理論體系,解決教育實踐的問題,必將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

4、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教師素質包括專業學科知識、教育科學知識、教學經驗以及專業工作能力等方面。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實踐證明,教師的專業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成就之間並不存在統計上的相關性,豐富的學科知識並不是成為好教師的唯一條件;教師掌握教育科學是一回事,應用這些知識將教育、教學實踐導向合理、科學和有效是另一回事;教師的教學經歷或經驗並不是教學質量的唯一衡量指標,事實上教學優秀的教師並不都是教齡長或者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教師在不斷變化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和發展的專業工作能力對教育、教學的成敗具有最直接的影響。可見,教師專業能力對教師來說十分重要。教師的這種專業能力不是僅靠學習專業學科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就可以轉化生成的,也不是僅靠教學經驗積累、閱歷的增多而自然積累的,而是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研究,並將理論應用於實踐中。也就是說,發展教師專業能力內在地要求教師在實踐中進行在理論指導下的具體研究工作——行動研究,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辨識,分清理論的優缺點;更完善地了解和更准確地把握教育、教學情境,更敏銳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當地解決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具體問題;形成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方案或措施,促進實際教育、教學工作的合理、科學與有效以及專業工作能力的不斷提高。

5、中小學科研興校的重要途徑

作為被很多學校倡導和開展的科研興校,一是指學校通過專業學科或教育科學的學術性研究,促進學校的發展和形象的提升;更主要的是指學校教育中通過教育、教學研究,改進實踐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形象,促進學校發展。中小學教師受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科學知識、工作經歷、時間和精力的制約,從事專業學科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有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教師習慣進行的經驗總結,個案分析,只能就事論事,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處於較膚淺的水平,對教育、教學改進的參考價值不大,也不能作為科研興校的最佳選擇。根據中小學的實際,科研興校最重要的途徑是教師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和研究者統一的人,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開展研究工作,從問題的發現、假設的提出、問題研究方案的擬定和具體實施、研究過程的調整乃至結論的作出和解釋方面都嚴格按照科學研究的統一規范和程序進行,從而使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受益。

什麼是教育行動研究校本教研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的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對每一個教師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真正對行動研究的了解卻不多,也沒有很好的定位。那麼,「為什麼要開展行動研究?」「什麼叫行動研究?」「怎樣開展行動研究?」
第一點:為什麼要開展行動研究?主要說了兩大點:1、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需要我們開展行動研究。如今課程改革搞得是沸沸揚揚,可是真正去好好操作實施的又有多少。關鍵在於,「課程改革的理念,沒有轉化為老師的行動。」
因此,研究存在三個問題:(1)理念怎樣付諸行動;(2)內容和形式的問題;(3)課程改革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發展的問題。講得非常實際。2、教育科研的現狀需要我們開展行動研究。關於現狀即教育科研存在問題的原因作了如下闡述:(1)理論和實際脫節;(2)課題立項滿天飛;(3)教師素質的提高必須依賴於行動研究。

第二點是:什麼叫行動研究?是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一種操作範式。有以下幾種特點:1、從研究目的看,為行動而研究;2、從研究對象看,對行動進行研究;3、從研究人員看,是教師進行研究;4、從研究范圍看,是小學教育的各個領域;5、從研究的方法看,學習、研究、反思、行動,四為一體。6、從研究過程看,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7、從研究結果看,是高質量、高效率,看學生的發展。

第三點:怎樣開展行動研究?一、行動研究的程序。1、做好劃,定好方向;2、加強實施,進行反思;3、總結提高,改善行動。其中重點是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的關鍵環節,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反思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重要手段。怎樣反思呢?(1)反思自身教學的有效性、成功率;(2)反思自己的真個教育事業以及生活環境。二、行動研究的類別。有三點:移植、教歷和案例。三、行動研究的重點。應放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上,科研興課。要解決課堂教學的十大形式,以及如何解決問題,這里不在一一羅列。四、新動研究必須處理好的關系。一共有6個方面的關系:1、行動和研究的關系;2、理論導向和行動實踐的關系;3、課題研究與行動研究的關系;4、個體研究和合作研究的關系;5、體會性成果和概括性成果的關系;6、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關系。「以能為本,以勤為先,以研為導,以創為先。」十六字是行動研究綱領。

2.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研究,研究是人們獲得真知的硬道理,想要明白一件事情就必須得通過研究,那怎麼研究呢,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以下是我整理的相關內容。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1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4、教育實驗法:立足於自己的所在的教學班級,通過實驗前、後學生科學學習的變化,找到適合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方案。

5、個案研究法: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制定學習計劃,針對個性發展的需要,進行有效指導。

(2)行動研究可運用哪種方法擴展閱讀: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

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2

第一、資料文獻法

資料文獻法即是依託圖書館查閱相關的報刊及著作,利用網路,合理利用傳統教育的經典案例、成功做法和相關理論等。收集、檢索國內國際相關理論成果,為課題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基礎。我們要借鑒現代教育理論,廣泛吸收各校先進經驗,在課題研究中,運用文獻研究法搜集、整理和運用國內外與本課題相關的論文、論述,使課題的研究能有較科學的定位和更高的層次,使課題成果更具普適性。如我們學校的文化課題、班主任課題、藝術教育課題、養成教育課題等,我們要准確收集信息、查閱文獻,參考、指導、把握課題研究的對象、內容、原則、方法。

第二、調查研究法

追蹤調查「養成教育」的心理、行為、能力表現、成績等發展狀況,為研究提供可靠依據。設計相關調查問卷,分類整理統計數據,在走訪專家進一步佐證的基礎上提煉觀點。例如我們運用調查研究法對教師在「問題生」轉化方面所採取的措施進行調查和分析,掌握豐富的第一手材料,為課題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針對「問題生」的學習習慣和日常行為習慣等對學生採取座談、問卷等手段進行調查。以作對比分析,從而改進我們的教育行為。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對比研究,使轉化「問題生」的措施更有效。通過問卷調查,要包括: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政治背景、經濟狀況、對孩子的管理程度、學生心理需求及學生在家表現等。重點追蹤調查「問題生」的家庭狀況、心理、行為、能力表現等發展情況,對具有典型特徵的學生建立個案登記表,首先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後對其施加影響並跟蹤觀察,從觀察記錄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較科學的事實結論。

第三、個案分析法

個案研究法是針對學生個人狀況,逐一分析,找出前後差距,總結出養成教育的經驗。根據背景資料,採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針對現實生活中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提出具體有效的構建和實施學校德育建設的途徑和手段。我們將利用個案研究法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個案進行研究,以期尋找到具有高實效性的教育對策。在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對象,對具有典型特徵的學生建立個案登記表,要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後對其施加影響並跟蹤記錄,從觀察記錄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較科學的事實結論。要求兩點,一是對典型的學生個體,詳細地描述個案,反映其研究前後的發展變化情況,二是對於一堂典型的班會課、一個典型的實驗班,進行個案分析。針對課題中涉及的典型案例,綜合應用跟蹤法、追因法、分析法等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充分發揮學生生活實際和教學信息載體中正反典型事例的作用。

第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全體參研教師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研究水平,總結經驗,提高學業成績,逐步轉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的不斷加深的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又都包括計劃、實施、觀察、反思四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基本環節。行動研究是教師基於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共同合作進行的有系統的研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對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踐最佳效果的有力保障。教師應善於創設一種民主、和諧、輕松、自然的氛圍,用親切、和諧的態度,帶給學生勇氣和信心。

第五、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實質是實驗探索、提煉成果、理論創新、推廣成果。根據課題研究計劃,對各階段或全過程研究進行分析概括,揭示內在聯系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促進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最終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問題生工作經驗與理論。我們將運用經驗總結法對已有經驗進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統地揭示經驗的實質,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找到可以運用和推介的規律性內容,依照實際提供的事實,研究相關現象和經驗,使從中得到的認識、體會,上升為教育理論和理性的教育觀念,並記錄每一階段的實驗成果。我們爭取做到在實踐中提升理論,在理論指導下完善實踐。

第六、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通過對某些學生各科學習成績和行為習慣在不同時期(如期中、期末成績的比較)、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分析,切實調查學生在實驗的初始狀態及實驗各階段的情況和變化趨勢,認真比較,進行統計分析,看學生的變化是朝著實驗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還是事與願違,並及時調控。以揭示課堂教學和德育教育的普遍規律。分析學生導致出現問題的原因,找出他們的「病根」,以便分析歸納總結轉化他們的方法。

第七、觀察記錄法

觀察記錄法主要觀察研究對象參與教學活動情況,了解其發展狀態。其核心是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觀察,通過觀察來積累原始資料,並加以理性分析與研究。建立跟蹤記錄檔案,並作好記載,寫出研究個案。

第八、問卷測試法

主要應用問卷和測試兩種方法。通過小測驗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檢驗轉化成果,並將藉助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測查、數據管理和數據分析,對學習狀況、家庭教育現狀進行調查;探索帶有普遍性和傾向性問題,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

以上是課題研究的幾種基本方法,在課題研究中,要靈活採用。以行動研究、個案研究為主,輔之以文獻資料研究;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調查研究法與問卷測試法相結合;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相結合,共同完成課題的研究

3. 如何應用行動研究法

學前教育課程發展行動研究法,是適應我國幼教改革的需要,立足國情,借鑒國外行動研究法,在幼教改革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研究學前教育課程的思路.這種研究法經歷了:從自發地運用→有目的地試用→初步建立適合國情的思路→進一步向深度、廣度發展,可以預料今後將隨著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而繼續不斷地發展下去.七十年代末為了適應幼兒園恢復正常教育秩序,改革各科教材教法的需要.所以一I定要結合國情結合.

4. 什麼是行動研究法一般實施過程

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加深的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又都包括計劃—實施—觀察—反思四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基本環節。
(1)計劃。即旨在改進現狀的行動藍圖,它始於解決問題的需要和設想。一般包括「總體計劃」和每一個具體行動步驟的計劃,尤其是第一、第二步行動計劃。研究者可以依據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實際情況的變化來修改總體計劃和具體行動計劃。
(2)行動。行動者有目的、負責任,按計劃進行實踐,在行動環節也可以根據其他研究者、參與者的監督觀察和評價建議進行不斷的修正和調整。
(3)觀察。「觀察」不是一個獨立的環節,而是對行動全過程、結果、背景以及行動者特點的觀察。觀察既可以是行動者本人藉助於各種有效手段對本人行動的記錄觀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觀察。
(4)反思。它是第一個螺旋圈的終結,又是過渡到另一個螺旋圈的中介。在反思環節中,在對觀察到、感受到的與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有關的各種現象加以歸納整理的基礎上,對行動的全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評價,並為下階段的計劃提供修正意見。
「為行動而研究,對行動的研究,在行動中研究」是行動研究法的基本特點。它的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性。即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中小學教師面臨的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實踐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
(2)合作性。行動研究將從事兩種不同性質活動的主體——實踐者與研究者結合起來,倡導教育理論人員與中小學教師的合作,或教師群體內部的合作。
(3)及時反饋性。在行動研究中,實踐者直接進入研究,縮短了信息往返節,且在不同人員間信息轉換出錯率大減,從而使問題的解決更為迅速、高效。一旦出現較為有效的結果,可以立即反饋到教育實踐中去,影響到教育實踐過程。
(4)開放性。從研究過程看,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的發展過程,促成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在總目標的指引下,面對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地調整方案, 修改計劃,甚至更改研究課題,真正體現邊行動邊研究。
(5)兼容性。行動研究並非一種獨立於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方法。它是依據要解決的實踐問題不同而優選的多種教育研究方法於一體的一種多元化研究方法。

5. 行動研究法名詞解釋是什麼

行動研究法名詞解釋是: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行動研究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踐問題為首要目標。

適用范圍:

主要是適用於教育實際問題而不是理論問題的研究,單個教師的行動研究的特點是規模小,研究問題范圍窄,具體易於實施,但力量單薄,很難從事深入的、細致的、說服力強的研究。協作性行動研究的特點是可以發揮多個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論的指導方面較欠缺。

6. 什麼是行動研究啊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1、行動研究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踐問題為首要目標。

2、行動研究強調教學行為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強調行動過程與研究相結合。

3、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自然、真實、動態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課堂。

4、行動研究計劃具有發展性,開展過程具有系統性和開放性。

5、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與教,為行動研究增添了新質。

行動研究法是將純粹的教育科研實驗與准教育科研實驗結合起來,將教育科研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與自然科學的實驗的特點結合起來,用教育科學的理論、方法、技術去審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將教育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但依託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

7. 行動研究法和調查法的區別

行動研究法和調查法的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目的作用不同、特點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2、調查法

調查法是通過各種途徑,間接了解被試心理活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目的作用不同

1、行動研究法

其目的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2、調查法

①、為研究人員提供既定研究課題的第一手材料和數據,揭露現實存在的問題,暴露矛盾,通過不斷解決內外部的各種矛盾促進發展。

②、為各部門制定政策、規則、改革提供事實依據,為實現不同層次和不同要求的管理和教育預測服務。

③、明了所研究問題的現狀,發現新的研究課題、先進的經驗或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見解,新理論。

三、特點不同

1、行動研究法

①、研究主體:教師。強調做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②、研究方式:強調教師與專家相結合。開展群體教科研。協同攻關、共同研究。

③、研究程序: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

④、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踐、定性與定量。

⑤、價值評估:重在應用推廣。重在實效。

⑥、樣本小,個性化研究,重在相互借鑒。

2、調查法

調查法的主要特點是,以問題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針對問題進行陳述的方法。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調查者本人作調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調查者的人作調查。調查法可以分為書面調查和口頭調查兩種。調查法能夠同時收集到大量的資料,使用方便,並且效率高。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性的研究法、網路-調查法

8. 什麼是行動研究為什麼要進行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怎麼進行

行動研究,是指以某些行動對組織系統的影響為主要對象的研究活動。實驗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1946年由勒溫正式定名。包括診斷性研究、參與性研究與實驗性研究三種方式。前者側重於對行動本身的研究,以探索某項行動在實踐中運用和可能收到的效果。

行動研究的意義:以科學的方法研究自己的問題,研究者通常是學校教育實際工作者,包括教師和行政人員。其研究的目的在於此時此地的應用,而不是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對這兩類不同性質的活動,西方社會科學工作者分別以「研究」和「行動」概念來表述。

進行行動研究可根據三個階段進行:

調研判斷:起始於行動計劃的每一個階段,主要為下一步行動奠定基礎,或是矯正行動計劃。研究的目的是衡量每階段目標達到的程度。

反饋研究:將調查或研究的結果向被試反饋,並與他們共同解釋結果的過程。勒溫1945年在團體動力研究中心以及R.利克特等50年代以來在密歇根大學所做的研究都表明,情況調研判斷和反饋研究都可由研究人員的「行動」對組織變革發生影響。

自我參與:被試在得知結果之後不但參與對結果的解釋,而且自己訂立改革方案,並在實踐中實施。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應用調查結果,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作為一種激勵方式,提高被試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8)行動研究可運用哪種方法擴展閱讀

行動研究的特點:

1 、研究目的: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2 、研究主體:教師。強調做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3 、研究方式:強調教師與專家相結合。開展群體合作、協同攻關、共同研究。

4 、研究程序: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一步步研究、一點點攻克、最終解決問題。

5 、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踐、定性與定量。

6 、價值評估:重在行動。重在效率。

7 、研究特點:幾個人或幾個部門合作。從各方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與實際行動、多方合作、全面解決等特點。

8 、研究性質:屬於應用研究。強調自我反思。具有廣泛的兼容性。集各種研究方法於一體。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典型就是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

9. 什麼是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行動研究法是將純粹的教育科研實驗與准教育科研實驗結合起來,將教育科研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與自然科學的實驗的特點結合起來,用教育科學的理論、方法、技術去審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將教育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但依託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


(9)行動研究可運用哪種方法擴展閱讀:

行動研究法的特點

1、研究目的: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2、研究主體:教師。強調做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3、研究性質:屬於應用研究。強調自我反思。具有廣泛的兼容性。集各種研究方法於一體。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典型就是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

4、研究問題:直接性(師生同步學習);特殊性(冷中求熱、熱中求冷 : 記憶、背誦、技能訓練);微觀性(開口要小、挖掘要深)。

閱讀全文

與行動研究可運用哪種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讓安卓手機出故障的方法 瀏覽:399
銅的顯微結構分析方法 瀏覽:758
繞組電阻檔的測量方法 瀏覽:66
devondale奶粉使用方法 瀏覽:243
黑枸杞剪枝方法圖片 瀏覽:549
汽車導航拆卸安裝方法 瀏覽:533
流鼻涕需要用什麼方法讓他治好 瀏覽:246
電熱棒使用方法 瀏覽:144
統計指數的計算方法 瀏覽:936
鐵皮石斛種植方法能種在石頭上 瀏覽:174
高冰種翡翠原石鑒別方法圖解 瀏覽:401
租房喝水的正確方法 瀏覽:821
月見草油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4
玉樹菇食用方法 瀏覽:955
子宮上長了瘤子消除最佳方法 瀏覽:476
led燈接線柱焊接方法視頻 瀏覽:657
ipad如何隔空手勢操作方法 瀏覽:423
如何起小運的方法 瀏覽:373
有什麼草本方法祛痘 瀏覽:307
北京幼兒教育方法培訓班哪裡有 瀏覽: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