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恆大汽車投入474億造車,該如何把控好成本
避免使用不成熟的新技術,就能夠很好的把控成本問題。
恆大由於不是一家傳統的汽車公司,這也使得恆大在造車領域的並沒有太過雄厚的技術積累,而且恆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並沒有處於領先者的地位,因此這很有可能會導致恆大冒險使用新技術。雖然最新科技技術可能會讓恆大汽車異軍突起,但同時也會讓恆大面臨很高的成本費用。
一、加強汽車質量的品控保證就能夠很好的節約成本。如果汽車的質量品控問題非常糟糕的話,那麼恆大的汽車售後服務也將會付出一筆很大的投資。這一筆很大的投資最終也會融合進汽車的成本當中,所以這也無疑會抬高恆大汽車的成本費用。
其實我並不是太看好恆大能夠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走得多麼順利,因為恆大公司在新能源領域還屬於一個新人角色,想要和那些擁有數十年技術積累的車企進行抗衡還存在著較大的困難。而且恆大至今也沒有推出任何一款量產車,這也使得大家對於恆大是否想要真心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展存在著較大的質疑。
Ⅱ 恆大造車真正目的是什麼
目的有:吸引資金,給自己的恆大地產填窟窿。產業轉型,布局電動車市場,佔領新能源市場。為拿補貼,做新能源電動車是有國家補貼的。
恆大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峰會召開,峰會現場,恆大新能源汽車投資預算為三年450億元,恆馳第一款車——「恆馳1」將亮相。
秉持「核心技術必須世界領先、產品品質必須世界一流」的發展定位,已構建覆蓋整車製造、電機電控、動力電池、汽車銷售、智慧充電、共享出行等領域的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在各關鍵環節擁有領先的核心技術。
實施全球一體化研發模式,在全球九大國家協同研發。擁有瑞典和中國廣州、上海、天津、沈陽等多個高端製造基地,打造高品質的「恆馳」全系列產品。
恆大新能源汽車全球研究總院下轄汽車研究院、動力研究院和電池研究院。
其中汽車研究院招聘正副院長、造型研究院院長、首席總工程師,整車架構平台、動力總成、整車集成、車身、底盤、電子電器、車聯網、自動駕駛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首席造型設計師,外觀/內飾總設計師,各領域的技術總監、工程師和設計師等。
Ⅲ 恆大造車押注的國能新能源,其目前新能源造車實力如何
首款量產下線車的競爭壓力
根據恆大方面介紹,國能93車型是一款基於薩博汽車鳳凰E平台及薩博技術打造的純電動車型。
薩博汽車是一家老牌瑞典汽車製造廠商。2012年6月,瑞典籍華人蔣大龍通過NEVS公司收購了薩博汽車擁有的9-3車型知識產權以及鳳凰平台知識產權。國能新能源及相關公司即是NEVS公司在中國的主要研發、生產平台。
張翔告訴投中網,從披露的公開信息看,國能93車型是從原來的薩博燃油汽車9-3車型改裝成了電動車,「這種技術手段是前兩年自主品牌的技術路線,比如上汽550改成新能源。」他認為:「續航達到300多公里,已經很普遍甚至稍微落後,現在很多達到了400公里或以上。」
續航能力是新能源電動車的關鍵。售價33萬~43萬元的特斯拉Model3(2019年款),其國產版續航里程為460公里,而進口的高性能版為595公里。售價36萬~45萬元的蔚來汽車的續航里程則在420公里~510公里。
「大部分消費者比較謹慎,不會輕易去買蔚來或其他新能源汽車。而且現在新能源補貼越來越少,300公里續航的車拿到市場去賣,估計賣一輛虧一輛。」張翔如此分析。
今年3月,國家對續航里程300-400公里的純電動車補貼從2017年的4.4萬元降至1.8萬元。
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蔚來汽車,按照2018年的補貼政策,每一輛可獲得6.75萬元。但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2018年平均售出的每一輛車虧損約80萬元。而作為全球銷量最高的新能源車型,特斯拉Model3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賣出的每一輛車幾乎都在虧損。去年「瑞銀」報告稱,特斯拉電池單位成本雖然已為最低,但基礎型Model3每賣出一台入門款,特斯拉就要虧損6000美元(約4.2萬人民幣)。
如此來看,今年6月宣布量產下線的國能93,在性能和未知的價格上,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競爭。
事實上,NEVS公司自2014年就開始計劃薩博9-3為基礎生產電動車。2017年12月,國能新能源稱,相關車型將於2018年6月正式量產下線。而直到2018年年底,國能新能源獲得工信部發放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生產資質。這意味著,此時其真正獲得生產和銷售新能源汽車的資格。
廣州南沙,還有房地產、食品、飲品等業務。
招標公告顯示,該項目為恆大新能源汽車全球研發中心項目用地平整工程,場地平整面積約為96954.67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清表工程、圍堰工程、填方工程、排水工程等。招標控制價約為2218萬元,資金來源為財政資源。
恆大汽車官方宣布,恆大汽車上海、廣州兩地的生產基地全面啟動試生產調試。值得一提的是,試生產的啟動時間,距離恆大新能源汽車戰略合作夥伴合作峰會的舉辦,剛好過去了一年時間。
恆大汽車產業建成後將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一整條完整產業鏈,研發、生產、銷售、售後、硬體配套等都一應俱全,現在恆大汽車已經發布了6款車型,涵蓋從A級到D級的各個level,車型也有轎車、MPV、SUV等多種選擇。
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南沙正打造「三車一園」的戰略布局。「三車」指的是廣汽豐田、恆大新能源和廣汽蔚來——廣汽豐田將在南沙打造豐田全球產能規模最集中的生產基地,在現有千億產值(含汽車零配件企業)的基礎上再做貢獻。
「一園」即指的是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示範區,在省交通集團的支持下,南沙正以全國最高標准、最優配置、最好技術打造自動駕駛產業測試區。
Ⅳ 恆大發布盈利下降預警,恆大汽車再添難題丨汽車產經
日前,中國恆大(03333.HK,下簡稱「恆大」)發布公告稱,預期2019年全年度錄得之核心業務凈利潤及凈利潤有所下降。其中核心凈利潤預期約為人民幣408億元,較去年下降約48%;凈利潤預期約為人民幣335億元,較去年下降約50%。
同日,恆大健康也披露2019年業績快報。恆大健康表示,預計2019年錄得凈虧損約人民幣49億元,去年同期為凈虧損14.28億元。
恆大健康表示,公司虧損主要是由於拓展新能源汽車業務,目前還處於投入階段,購買固定資產及設備,研發等相關費用及利息支出增加。恆大健康預計,公司在2019年產生20億元凈虧損,新能源汽車業務凈虧損32億元,其健康管理業務於同期預計凈盈利約為3億元。
這種虧損其實也在情理之中,對於恆大來說,其造車之路「買買買」策略很簡單直接,能夠以最快速度補充新能源汽車技術瓶頸,但後遺症就是入不敷出。按照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的計劃,恆大今年在新能源領域將再投150億元。
恆大對這一規模的投資不以為意。在恆大前述會議上,中國恆大總裁夏鈞海曾說,恆大有超過2萬億元的資產,2800億元的現金余額,每年利潤700億元,「拿出一兩百億支持新產業發展,不會傷筋動骨。」
只是如今,在疫情之下,恆大想要繼續讓地產給新能源車輸血並維持雙線作戰,對許家印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
1
房地產主業承壓
在2019年上半年,恆大集團的財報便有承壓的跡象。
一是預收款(合同負債)太少,2019年上半年還剩1205億,而碧桂園可有6076億,萬科年報顯示有6216億,明顯不是一個體量。
二是恆大存貨中已建好的房子1303億(持作出售的竣工物業)且增長中,這個指標也非常特殊。在房地產top5的2019年中報中,碧桂園313億,融創488億,萬科47億,其他地產往往才幾十億。
負債狀況也不容樂觀:2019年上半年總負債1.75萬億,資產負債率83.7%,有息負債高達8132億,今年6月30前需償還3758億。手頭現金總額2880億,不能完全覆蓋這個債款,還需銷售回款來還。眼下,恆大亟需加快去化庫存,優化現金流。
房地產行業有一個痛點,那就是由於自帶高杠桿、高周轉的屬性,需要大舉借債、大量儲備土地,在順風局時日進斗金,在逆風局時現金流緊綳,稍有失衡,就會出現企業危機。
事實上,未等疫情結束,今年2月16日,恆大集團就已宣布於2020年2月18日啟動其歷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優惠讓利:2月18日-2月29日期間,全國在售樓盤住宅(含公寓及寫字樓)可享受七五折優惠,3月1日-3月31日可享受七八折優惠。單棟樓去化率達80%-90%,可再享受額外九七折優惠;單棟樓去化率達90%以上,可再額外享受九四折優惠。
比較無奈的是,三四線城市房價早已虛高多年,降價不僅觸及已購房者的利益,而且在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下,反而更多人觀望。在海外資本市場持續動盪的背景下,恆大國內外融資都將受限,如何維系房地產業務現金流正常流動考驗著許家印掌握全局的能力。
另外,恆大能否在雙線作戰的情況下,頂著房地產現金流的壓力,持續為新能源汽車計劃輸血,也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2
汽車大業,再添難題
許家印曾表示,要在3至5年內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未來10-15年內將實現年產500萬輛汽車,產品線覆蓋中端、中高端、高端等等,涉及轎車、SUV、MPV等各領域。
為實現這個目標,恆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三年投資預算是450億,其中2019年投資200億、2020年投資150億、2021年投資100億。
不過,這接下來的250億投資計劃能否到位,從房地產主業的承壓狀態來看,明顯變數在增加。
截止目前,恆大計劃計劃在新能源汽車項目的既定投入已超過3000億,包括廣州南沙(1600億)、沈陽(1200億)兩個基地建設的承諾性投入。如今,在現金流如此短缺的情況下,不排除這兩個基地的開工都出現延遲的可能。
除了投資資金上的不確定,恆大新能源汽車約180名員工也或將遭遇部門調整。有消息顯示,恆大集團內部正在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員工大動員,分布在各個不同部門員工突然接到一紙調令,報名前往恆大新成立的公司「恆大寶」,但關於新公司,除了領導班子已確定外,具體職能都還未確定。
據內部人士透露,「恆大寶」可能類似於恆大的線上賣房APP「恆房通」,作為恆大旗下房產、汽車,甚至奢侈品等所有商品的線上展示及銷售渠道,以降低銷售成本。
不難看出,在造車這條路上,恆大也開始考量如何節省現金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汽車產業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需要足夠的規模效益才能實現造車盈利。全球新能源汽車龍頭特斯拉2019年全年銷量超過36萬輛,即便如此,也還未曾實現全年盈利。而國內的新勢力龍頭企業蔚來汽車創辦逾五年時間,最新財報數據顯示蔚來還在受負毛利之困。
恆大目前無一款自己生產的車型下線,僅在今年3月,在2020年3月3日的日內瓦車展上,恆大與科尼賽克的合資公司推出新能源超級跑車Gemera,限量生產300輛,起售價高達138萬歐元,當天銷售了30輛,恆大以此秀出收購汽車產業鏈後的整合實力。
許家印此前稱,恆大汽車品牌「恆馳」第一款車型計劃2020年上半年亮相,2021年量產。總言之,談論恆大新能源汽車業務盈利為時過早。不過,目前來看,聚焦新能源汽車業務,講好恆馳汽車的故事,這可能也是恆大集團手上少有的有利籌碼。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恆大布局汽車業務或許是發展房地產的另一種思路。
此前,在恆大分析師溝通會上,中國恆大總裁夏鈞海曾說:恆大在與地方政府談判時會建立一個模式,其中包括當地投資建廠的預計虧損、汽車產業帶來的就業機會和稅收增長,然後憑此模型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住宅和生活用地。夏鈞海還表示,恆大未來將推出「買樓送車」模式。
恆大的造車夢是否純粹?它是否能在房地產處於行業周期下行之下,穩步推進?這些疑問,很快會在3月底恆大發布的2019年全年度業績報告、以及即將在上半年亮相的首款量產車上得到回答。
Ⅵ 恆大汽車上半年營收45.1億元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恆大汽車上半年營收45.1億元,這個營收額震驚了很多的人,在疫情影響嚴重的情況下,恆大汽車依舊創造出如此巨大的營收主要是因為他的健康板塊符合當下的需求,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恆大汽車的健康板塊做的很優秀,符合人民的利益。
所以恆大汽車上半年可以營收45億元的主要原因就是之前的健康板塊依舊火爆,並且讓人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恆大。
Ⅶ 恆大汽車未造車卻能上市,怎麼操作的
恆大汽車未造車卻能上市,主要原因:
1.恆大汽車是資產注入到恆大健康,然後順利上市;
2.恆大健康之前是上市公司,在香港上市;
3.恆大健康後面改名恆大汽車,目的是提高知名度。
恆大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作為中國十大房地產企業,這兩年的日子並不好過,但大家關心的不是恆大房地產,而是恆大汽車。恆大汽車一輛汽車都沒有,卻能夠上市?這讓很多人感到非常驚訝,這些人可能不懂資本運作。恆大是資產注入到恆大健康,恆大健康之前是上市企業,恆大汽車雖然沒有造出汽車,但是公司注入了資產,恆大汽車上市也成為了必然,為了提高知名度,恆大健康後來改名為恆大汽車。
三、恆大造車會成功嗎
恆大汽車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還沒有一輛汽車上市,雖然大家都很期待,但我們也非常擔心,汽車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很多大型企業都在參與,小米,華為這樣實力型企業的加入,讓整個汽車行業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恆大造車能否成功,現在我還不能夠給出任何答案,只要慢慢等待了,希望能夠給我們帶來驚喜。
Ⅷ 恆大汽車上半年預虧約48億,導致此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原本造車行業潛力就是相當大的,隨著人均水平的提高,對於私家車也有著很大的需求。再加上如今車輛與科技掛鉤,所以很多企業也開始跨界造車。但是要知道在原本的汽車品牌當中,有一些老品牌,深得駕駛員的信賴,而一些新的品牌其實還是有待考核的。但是在考核的過程當中,這些新的品牌也會不斷持續的投入資金。可是如果投入和回報沒有辦法成正比,那麼就會形成一種虧損的狀態。
可以說對比於恆大汽車來說,華為則是相當聰明的,表示自己如今絕對不會造車,而是會向車輛提供自己的系統。等到整體汽車行業成熟以後,那個時候也有著相當的財力,造車才是最好的選擇,很顯然恆大汽車沒有抓准時機。
Ⅸ 明年投入量產,你認為恆大汽車是會迎來成功還是滑鐵盧
明年投入量產,你認為恆大汽車是會迎來成功還是滑鐵盧?
我感覺這個問題還是不太容易回答的。
因為大家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其實汽車這個東西市場已經飽和了,而且呢,有很多的廠家都在存在著一些競爭,特別是有一些非常有實力的汽車生產商,他們的競爭能力也非常強,而且市場的占據性也非常強。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與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朋友可以在相關平台去點贊關注,我將會和大家積極互動,積極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