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研究的三大方法:
1、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研究方法;
2、個體論與整體論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
3、實證性與評價性相結合的集成研究方法。
三大方法是對社會科學中三個基本關系(定性與定量、個體與整體、事實與價值)的辯證解決,是既體現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精神,又與社會現象的復雜性相結合的,因而,它們可以構成適應現代社會整體化趨勢的方法論基礎。
(1)社會科學研究的階層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馬克思曾預言:「科學只有從自然科學出發,才是現實的科學。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現實部分。自然科學往後將包括關於人的科學,正像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統一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頁)。
一百多年來,人類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方面均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尤為突出,不僅深入到了自然界的宏觀領域、宇觀領域和微觀領域,還深入發展到了人類機體(包括大腦)和人類社會領域,而且這兩個方面仍在不斷地進行相互滲透、相互整合。
社會科學(包括思維科學)越來越多地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許多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已經卓有成效地應用於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之中,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發展。社會科學的這種不斷地採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稱之為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化」。
2. 階級分析法的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1)階級分析方法,只適用於研究階級社會的歷史。這一點是馬克思經典作家論述很清楚的問題,可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確實經歷了無階級社會階段,並且隨其發展,階級也最終會消亡。因此,我們說階級分析方法很重要,但是,在運用時不能超出它的適用范圍。如研究原始社會史就不能用階級分析方法。那種把階級分析方法說成是歷史研究唯一方法的認識及實踐都是錯誤的。(2)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可以從繁雜的歷史現象中找到其發展線索,但是卻不能對任何歷史現象都給予圓滿的解釋。因此,在運用這一方法時,不能將其絕對化、簡單化。在人類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中,無一例外都始終貫穿著幾對最基本的階級矛盾。從歷史整體上看,正是這些矛盾的發展,決定著社會歷史的進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任何階級,都留下了其發生、發展直至消亡的軌跡;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出現的新的階級總是代表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因而必然能夠取代阻礙歷史進步的守舊落後的階級。在同一制度下的社會,正是通過其內部存在的對立階級的矛盾和斗爭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使其逐步走向繁榮和消亡。離開了階級分析的方法,我們不可能探索出這樣一條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但是,決定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因素有許多,有些歷史現象又不是用階級分析都能說清楚的。如,中國封建社會里,反復出現宦官當政、外戚專權的現象;在歷代眾多的皇帝中,有的精明強干、有的卻昏庸無能。這些現象的出現、存在,在很大程度是和中國封建的宗法制度及皇帝個人的能力、品行、乃至性格有關,在研究中,要給予具體分析,而不能籠而統之地歸結力是地王階級的本性。又如中國封建社會里,民族問題一直是一個很大、很重要的問題,但在封建社會中,民族矛盾的成因是極其復雜的。除階級矛盾外,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信仰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民族情緒、民族感情都是導致民族矛盾的因素。因此,在分析說明歷代民族矛盾的問題時,不能簡單地把它說成是階級斗爭的表現,而也應作出具體分析。再如中國歷代都存在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和斗爭,有時這一矛盾和斗爭呈現出極端尖銳和白熱化。秦統一六國之初,在全國是實行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那一場爭論,竟導致了「焚書」;唐朝初年,李淵的幾個兒子為爭奪最高權力,竟演出了一場充滿刀光血影的「玄武門之變」。這些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斗爭,單純用階級分析是很難說清楚的。還有在封建社會歷次農民起義中,起義軍內部的矛盾斗爭,用階級分析也是講不通的。象那種武斷地為秦朝初年主張在全國實行分封制的人冠以「奴隸主階級殘余的代表」的論點;簡單他說某某人是地主階級在農民起義隊伍中的「代言人」、是「蛻化變質分子」等等。都是僵化教條地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所得出的完全歪曲了客觀歷史的結果。(3)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方法評價歷史人物時,其目的不是為了判明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而是為了揭示其活動的環境中的階級關系如何,這種關系對歷史人物的活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判明歷史人物在其活動中,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對歷史進程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如果把階級分析簡單化的運用於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中,是無法得出正確結論的。如簡單化地把封建社會的歷代皇帝統稱為地主階級總頭目、封建官吏地主階級的總代表;對歷代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冠以封建文人的稱號,然後給予否定、批判。這樣做的結果是,對他們所作的歷史貢獻無法公正地恰如其分地予以肯定。對農民起義領袖的評價也曾存在簡單化的傾向,或過分抬高,或籠統地用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一帶而過,缺乏對其局限性的具體分析。其實,由於時代、環境的不同,決定了歷史上的人物是千姿百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袁世凱稱帝前後,為其搖旗吶喊的籌安會會長楊度,在1922年投向孫中山,加入中國國民黨,後來,曾為營救孿大釗出過力;1929年,又加入中國共產黨,以秘密身份為黨做了許多地下工作。陳獨秀曾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1921年前後,成為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由於其堅持右傾機會主義,使革命失敗。後來,組織所謂「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進行活動,又被國民黨政府逮捕過。對楊、陳二人的評價,便不能是通過簡單判明其階級屬性就作結論的,而是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具體細密的分析,才能作出公允的評價。(4)階層分析是階級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曾為我們做出過範例。他在1926年撰著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對當時中國社會各階級、尤其是各階級中的不同階層的狀況作了精闢的分析。如文中對中國資產階級中的買辦資產階級階層。民族資產階級階層和小資產階級階層的社會地位、政治態度的分析是非常正確的。他預見到當時的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帶有極大動搖性的階層,他們在革命高漲時將要分化,其右翼將跑到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營壘里去,這一點為後來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後的歷史所證明。再如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地主階級內部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大地主和中小地主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這對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影響很大。要探明這一問題,就要運用階層分析,對不同時期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斗爭狀況進行全面具體的考察,而不能籠統地因其同屬地主階級而作出簡單化的全面否定 。
3. 階級分析法和階層分析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階級分析方法和階層分析方法作為社會主體結構分析的不同方法,雖然都是著眼於主體結構,但卻具有不同的規定性。階級分析方法是我們過去十分熟悉的方法,它所關注的主要是人們在社會的經濟關系亦即生產關系中的不同地位。由於人們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集團,這些不同的社會集團便是所謂的階級。按照列寧所下的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他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1]而階層分析方法原是西方社會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也叫社會分層方法,它是以人們的收入、職業、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權利等等為標准,將人們劃分為各種不同的社會階層,研究不同層次之間的人們的社會差別。階層分析方法與階級分析方法的一個很大的不同,便是它的著眼點並不集中在主體之間某種特定的地位差別上,而是廣泛注意主體之間的各種差別;因此階層分析的具體尺度和標准具有多樣性。
4. 階級分析方法仍然適用於今天嗎
階級分析方法仍然適用於今天。
在馬克思哲學體系中認為,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不斷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調整生產關系,形成幾個歷史界限分明的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在今天社會主義中國,中國共產黨根據社會多層次的生產力水平,使社會形成了多層次的生產關系的所有制體系:生產資料國家所有制、生產資料資本私人所有制、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這些所有制形成的經濟體,構成了促進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全面發展的經濟體:國有經濟、私人資本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在這些經濟體中的人們形成了社會中的階級,國有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集體階級、個體階級。這些階級根據各自經濟體的性質形成了性質不同階級意識,毛澤東說:人們在一定的社會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
國有制經濟的設立的立腳點是由適應社會生產力高層次水平經濟、國家核心利益經濟、社會基礎服務經濟等經濟體,國有經濟體的健康運行保障社會經濟始終不至於像資本主義社會發生大起大落的經常性的危機發生,國有經濟的健康發展和運行,為其他經濟體提供了全面發展的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穩定的保障。國有階級的階級核心意識,是由其經濟制度性質所決定。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了其中的階級的經營和勞動是主要為誰謀利的。國家所有制中的階級勞動既是為自己獲得生活資料,也是為國家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無私奉獻等方面的意識和踐行的倡導比別的階級更鮮明、更突出、階級成員踐行也更普遍,國有企業為國家直接掌握,在遵守國家法律、政策方面和合法維護勞動者利益等方面與其他各階級的企業相比經常起模範帶頭作用。國有階級內部只有一種對生產資料所有關系,所以沒有分化成兩個階級,只有管理階層和生產階層,沒有形成對立。因此,國有階級在社會各階級中,是處於先進和領導地位的階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依靠的階級基礎。
在資本私人所有制的生產經營方式中,存在兩種對生產資料所有制,一種是佔有資本的資產階級和不佔有資本的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對經營利益最大化作為唯一追求的傾向較其他階級更大,為獲得利益,在市場競爭中,最活躍,最靈活,在組織生產經營中與無產階級一起,為社會財富的豐富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資本私人所有制的生產經營方式中,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的管理下,積極辛勤勞動,直接為資產階級創造利潤,間接為社會創造財富,為社會繁榮和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集體階級是一部分勞動者自願組織起來開展經營生產,生產資料共同所有或分別持股份所有。這一階級倡導和積極踐行集體主義。
個體階級是個人或少量僱工的生產經營體,在較小規模上,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市場競爭中為社會生產商品、提供商業服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缺少的積極作用。
中國社會市場化改革前後,經歷了兩種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兩種體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起到各自歷史的作用。中國在市場化改革後,社會各層次生產力得到全面解放和發展,社會財富極大豐富,在市場機制自然運作下,社會財富分配出現兩極分化,社會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增大,國家在市場中為市場運動把握方向,用政府看得見的手為社會財富在社會分配中進行不斷調節,保障社會公平,讓人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國家緊牽經濟發展方向的牛鼻子,讓經濟運行處在正確軌道上。在社會制度上做好頂層設置,讓國有階級掌握國家核心利益的行業、基礎服務業,讓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避免經濟極端化,大起大落,使經濟運行的起伏波浪縮小。不盲目相信市場,不唯市場而市場,市場機制是手段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手段,不是目的。但必須尊重市場規律,讓市場機製作用充分發揮,按市場規律進行調控,通過市場機制的積極運轉,與國家良性調控的有機結合,有效防止經濟大的波動。國家做好社會兜底工作,就是在慈善福利救濟、救災、養老助老等,為社會提供基礎保障,使各階級無後顧之憂,全力在市場進行競爭和發展。推動社會全面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信仰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制度,這種信仰是建立在共產黨人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的,共產黨人不斷改革生產關系以適應不斷創新的生產力,形成新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行體制。社會中的階級構成和性質同時發生變化,共產黨人始終將社會中的最先進的階級作為自己階級基礎,與社會其他階級結成廣泛的階級聯盟,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各階級推動社會走在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上,走在通向共產主義社會的大道上。
目前,我國社會是以國有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集體階級、個體階級聯盟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共和意義是社會各階級和平共處、平等競爭、共同發展。
正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階級分析方法,有助於我們清楚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的真實面目,在今天改革年代,及時運用階級分析方法認識社會,能使我們的認識能與時俱進,能使我們工作不會脫離實際,不會偏離正確方向。
5. 社會研究方法分為三個層次
(1)簡述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東北財大2007年研)
(2)什麼是社會研究的方法論?試述它所探討的主要問題。(中財2010年研)
答:
(1)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方法論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所涉及的主要是社會研究過程的邏輯和研究的哲學基礎。或者說,方法論所涉及的是規范一門科學學科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的體系。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包括:
a.社會現象的性質及其理解;
b.社會研究的哲學基礎及其假定;
c.社會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客觀性問題;
d.社會研究者的價值與研究之間的關系;
e.社會研究中的不同範式及其應用;
f.不同研究方式的內在邏輯等。
②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採取的具體形式或研究的具體類型。通常,社會研究的具體方式可分為四種主要類型:a.調查研究;b.實驗研究;c.實地研究;d.文獻研究。其中每一種方式都具備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語言,構成一項具體社會研究區別於其他社會研究的明顯特徵。同時,每一種方式可以獨立地走完一項具體社會研究的全部過程。
③具體方法與技術
具體方法與技術是指在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資料收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種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術。資料收集和分析是社會研究過程中的兩項重要任務,與四種不同的研究方式相對應,研究者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資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2)研究過程的五個階段
包括:①確定研究課題並將其系統化;②設計研究方案和准備研究工具;③資料的收集;④資料的處理與分析;⑤結果的解釋與報告。
6.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課程主要內容有哪些
導論
一、社會科學與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人類對社會認識的歷史進程
(二)社會科學的特點和作用
(三)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性質和特點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歷史研究中的革命變革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內容和功能定位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三、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導地位
(二)正確對待當代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開放的科學體系
第一章 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實踐需要研究理論
(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二)實踐的需要是理論研究的出發點
(三)社會科學研究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二、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
(一)科學理論是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二)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研究的結果
(三)調查研究是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一環
三、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
(一)在實踐中檢驗理論
(二)在實踐中發展理論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二章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
一、社會是個復雜的大系統
(一)生產力系統
(二)生產關系系統
(三)上層建築系統
(四)人口系統
(五)自然環境系統
二、社會有機體與社會形態
(一)社會有機體
(二)經濟社會形態
(三)技術社會形態
一、研究社會系統的重要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二)結構性原則
(三)層次性原則
(四)開放性原則
第三章 社會矛盾研究方法
一、社會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會矛盾的普遍性
(二)社會的基本矛盾
(三)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充滿矛盾
二、社會矛盾的特殊性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領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過程和階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質和矛盾斗爭形式的特殊性
三、利益分析和階級階層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與利益分析方法
(二)階級矛盾與階級分析方法
(三)階層矛盾與階層分析方法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一、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三)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第五章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
一、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一)「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
(二)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
(三)人的生存狀態是社會發展狀況的尺度
二、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一)社會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發展條件
(二)社會共同體具有不同的性質
(三)「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共同體
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
(二)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有重大作用
(三)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
……
第六章 社會認知與評價方法
第七章 社會科學研究的世界視野
後記
7. 如何理解社會科學研究的利益分析
認識社會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認識基本矛盾形成和發展的一把鑰匙;深刻認識一系列社會現象的工具;理解各社會主體本性及其運行趨勢的重要法寶。
與其他分析方法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階級分析方法就是其具體運用;它與因果法具有同一性,兩者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利益分析方法本質上就是透過社會現象探求其原因的方法;為從社會存在看社會意識的方法提供進一步的支持。
社會利益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上層建築包括社會意識的變化。為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提供了理解社會現象的指導線索。利益分析方法在社會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中都有廣泛的適用性。
利益分析法是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要服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大局,就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特徵。
即從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入手,分析人的思想、行為背後的利益動因,揭示各種社會現象和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和把握人的思想變化及行為產生的規律。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利益分析法。
8. 階級分析方法的現實性
內容摘要: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是科學認識我國現階段階級、階層問題的鑰匙,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借鑒西方社會分層理論,正確認識我國現階段的階級、階層狀況,探索性地提出我國現階段存在「三大階級」和若干階層的觀點。結合實證調研,分析我國現階段社會階級階層的生活現狀,提出當前正確處理我國現階段階級、階層問題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處理各階級、階層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階級階層劃分
作者簡介:陳躍(1959-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熊潔(1978-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何玲玲(1977-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科規劃重大委託項目「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研究」(2009-ZDWT005)科研成果。
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研究和分析我國現階段的階級階層狀況,科學地認識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地位和作用,並提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處理各階級階層問題的對策建議,是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深入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科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是正確認識當前我國階級階層關系的鑰匙
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階級社會中的具體運用,是科學認識和正確把握階級社會中復雜的階級關系和階層現象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強調階級的存在與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階級的劃分是以生產的不足為基礎,它將被現代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所消滅。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展尚未奠定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的物質基礎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在階級和階級差別依然存在的現實社會中,還需要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對現存的階級和階級差別進行分析,從而更好地把握現階段階級階層狀況。經濟學家吳宣恭教授針對經濟學研究中忽視階級分析問題時強調,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巨大變革,出現了階級差別和階級矛盾,離開階級分析,許多經濟問題就無法找到合理的答案,正確認識和處理階級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①。
同時,我們還應清楚地看到,處於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多極化、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共存競爭國際環境中的社會主義中國,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在國內實行「一國兩制」即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和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製度並存的分配製度。這樣的客觀現實告訴我們,無論從國際視野還是從國內視角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從來沒有,也不可能脫離社會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只是使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現象在總體上弱化,不再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階級斗爭也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但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現象始終存在,在許多地方變得更加復雜、更加撲朔迷離,而要科學認識和正確把握這種復雜多變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現象,只有堅持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從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入手,去分析把握現階段的階級現象,分清什麼是具有階級斗爭性質的現象,什麼是不具有階級斗爭性質的現象,從而更加明確在現實社會發展中應該怎樣採用民主與專政方法來處理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以團結盡可能團結的力量,打擊極少數敵對勢力,有效化解各種矛盾,調動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加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只要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我們就不能丟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分析的觀點和方法。這種觀點和方法始終是我們觀察社會主義同各種敵對勢力斗爭的復雜政治現象的一把鑰匙。」②
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是我們堅持黨的領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的需要。因為共產黨是工人階級政黨,國家的性質是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如果完全消滅了一切階級,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就完成了,那就既不需要共產黨及其領導作用,也不需要「國家」了。因此否認了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共產黨就沒有執政的理論前提,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繼續存在的歷史必然性、社會的正當性、政治的合法性。
二、我國現階段社會階級階層的科學劃分
目前關於我國現階段社會階級階層劃分問題是一個十分敏感且難以下定論的問題。就現實來看,主要是因為我國經濟社會正處於轉型期,社會階級階層呈現更加復雜的狀況;就理論上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階級階層問題給出了科學判斷和思想指導,但是如何運用這些思想分析和解釋現實問題,這還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大理論課題。
鄧小平在論述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沒有具體論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階層問題,而是只做了導向性的說明,即「我們反對把階級斗爭擴大化,不認為黨內有一個資產階級,也不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在確已消滅了剝削階級和剝削條件之後還會產生一個資產階級或其他剝削階級。」③「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④正是在此語境下,在談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階層問題時,主流觀點就是「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所謂理論研究創新也只講階層問題,不講階級問題,總之是盡量迴避現實生活中的「兩極分化」和「新生階級問題」。因而,當前很多人在研究中國階級階層問題時,大都借用西方社會分層理論,避而不談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一些人認為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已經過時,或者將之與極左思想劃等號,甚至主張放棄或否定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劇變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這是值得深思的重要問題。
關於鄧小平的這段論述,我們認為他是就社會主義發展目標和方向而言的,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改革開放發展的價值取向而言的。在當時,他沒有預見到,改革開放發展進入歷史關鍵期出現的許多新情況和新矛盾,更沒有預見到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後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新變化所引起的階級階層結構的新變化。鄧小平說在「消滅剝削條件之後」不能產生新的資產階級,但就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現實狀況來看,「剝削條件」尚未消滅,而且也還不能消滅。因此,本著鄧小平理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觀念,我們認為應該重視和加強對現階段階級階層問題的研究,不迴避新問題、新情況,這樣才有利於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
1.劃分我國現階段階級階層的科學依據
(1)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強調以生產資料的佔有關系和分配方式作為劃分階級和階層的重要依據。恩格斯指出:「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麼、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⑤列寧指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⑥。列寧進一步強調「區分各階級的基本標志,是它們在社會生產中所處的地位,也就是它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佔有某一部分社會生產資料,將其用於私人經濟,用於目的在出售產品的經濟……這就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階級(資產階級)同失去生產資料、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階級的基本區別」⑦。
關於階層的劃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多種多樣的層次……幾乎在每一階級內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階層。」⑧
(2)借鑒社會分層理論。社會分層理論是西方社會學界關於社會成員在社會關系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論。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他提出用三項指標來劃分社會層次結構,即財富、權力和聲望,也就是說他把經濟、政治和社會三方面標准綜合起來劃分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在我國經濟社會正處於大變革、大轉折時期,社會成員在社會中的身份地位出現較大變化,因此,僅以生產資料的佔有和產品分配的標准還難以准確地劃分現階段社會階級階層。所以,為了更好地把握現階段的階級階層問題,我們有必要借鑒西方社會學的社會分層理論,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的基礎上,按照社會成員的職業和經濟、政治、社會資源的佔有狀況確定其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科學劃分現階段的階級階層。
2.我國現階段社會階級階層的具體劃分
(1)現階段社會階級的劃分。我國現階段具有「三大階級」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我國現階段階級結構中的主體部分。資產階級是新生階級,是我國現階段階級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人階級,是指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主義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是中國社會的領導階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導力量。
農民階級,是指以農業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是佔中國人口比例最大的階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依靠力量。
資產階級,是指佔有社會生產資料並使用僱傭勞動的現代資本家階級。資產階級是在我國實行「一國兩制」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產生的,是我國特區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2)現階段的社會階層劃分。一是工人階級內部主要包括七大階層:典型的產業工人、專業技術人員、黨政領導幹部、一般公務員、國有企業領導幹部、事業單位領導幹部、企事業單位一般管理者。二是農民階級內部主要包括兩大階層: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