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課題研究過程中怎樣收集和整理資料
一、課題資料的內容
課題資料是指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全部資料,是科研課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如實地記載了一個課題從策劃、立項、研究到最後結題的全過程。它不僅是課題成果的佐證材料,課題驗收的重要依據,更是開展科研工作的保證。從目前中小學科研課題研究工作的基本情況看,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六方面資料:1.
基礎性資料:此類資料涉及課題研究的前期調查、假設、課題論證、最終選定等,是反映課題研究基本情況的資料。2.
計劃性資料:此類資料涉及課題研究的整體設計與部署,是整個課題實施的藍圖,對課題研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包括課題研究各階段所形成的各類計劃方案,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主要設想和調整等方面的內容。3.
過程性資料:它是課題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類資料,也是課題研究過程中的關鍵性資料。這些資料比較繁雜,重在隨時隨地地搜集、積累與整理,特別要注意研究過程中的原始數據與資料。4.
專題性資料:專題性資料是課題研究過程中,圍繞一些事關整個課題運作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所形成的資料,它對課題的延伸、拓展與深化具有重要的意義。5.
效果性資料:效果性資料主要是對課題實施的階段性、終結性評估時得到相應的資料,這是形成最終成果的主要資料。6.
成果性資料:或者叫總結性資料,涉及課題實施的各個階段與課題研究結束的各類總結,對課題終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義。
課題研究過程中,資料的佔有量及資料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決定了課題研究成果的質量。因此,全面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課題研究資料,是課題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首先,要明確課題資料的分類方法,按類別進行收集、整理、保持。
在進行課題研究時,收集資料要有目的性,尋找自己最需要的內容,整理資料要耐心細致,把收集到的資料放在相應的類別中,按日期作好順序編號。最好准備個筆記本,先把類別寫出來,然後把手中已有的資料,按類別編寫在相應的目錄下面,以後每增加一份資料,就在相應的內容上補充寫明白。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直接裝在專門的檔案盒中,在盒蓋上寫出標記名稱,每個檔案盒中做一個小目錄,這樣打開盒蓋就知道里邊都裝了哪些內容。沒有檔案盒也不要緊,可以把資料分好類放在不同的紙袋裡,簡易的方便袋裡也行,方法是相同的。當你明白了上面的內容之後,你就懂得了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就知道該怎樣去做了。
在所有的資料中,有些是現成的資料,如實驗方案、立項報告、審批表、實驗課教案、學生有關作業、學科研究課活動記錄、參加學術會議及收獲、學生比賽獲獎情況等。大部分資料是要自己按要求書寫的。寫的時候要按照課題研究所需要的內容去補充,自己不會寫或寫不好的方面,也可以到網路上面去查找,但一定要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補充,使內容完整,符合實際,切實可行。
其次,課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貴在堅持。
課題研究一般都包括三個階段:准備階段、實施研究階段和結題驗收階段,一般情況下要進行三年時間,有時還要更長時間才能結題。這樣時間一長,剛開始的熱情就會減弱,就會產生惰性:反正沒來驗收,「趕趟」,等到時候再收集、整理也不遲。這樣一來,等到驗收的時候,就會手忙腳亂,缺東少西。所以,日常堅持是很重要的。其實,收集資料的過程同時也是整理資料的過程。在學校工作中,每學期初都要寫一份工作計劃,每學期期末都要寫一份工作總結。課題研究的計劃和總結與日常教學相比,內容可長可短,也不必寫的太拔高,不需要寫太多表揚自己的話。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寫清楚這學期自己計劃完成幾件事,大約在什麼時間完成,以什麼方式完成,到期末時對照一下,完成了多少,是否達到預期目的。沒有完成的部分分析一下原因,可以考慮轉到下一學期繼續執行,還是取消這個計劃,重新考慮新的計劃。這樣一想,你就會很輕松、很愉快。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做著教學研究的工作。我們可以把每個學期所做的具體的工作,都用一定的文字記錄下來,歸類到自己的課題研究中。如日常教案、公開課教案、教學反思、教導處安排的各類教學活動、學生作業、試卷及卷面分析等。這樣,我們的研究就可以變得內容充實,變得科學嚴謹。在這樣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研究就會信心百倍。在課題驗收之前,我們再把手中資料整理一遍,做一個詳細的目錄以便檢查,自己也可以查漏補缺,使課題順利結題。
最後,結合我們教師的實際做法,談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在你的身邊最好准備三個本:
第一個本是教研活動記錄本。把每一次參加教研活動的時間、地點、內容都記錄清楚,把要解決的問題依次列出來,然後逐步解決,把解決方案和結果形成文字資料保存。
第二個本是聽課筆記本。記錄自己在本校和校外所聽到的所有同學科的各種課題、課型,包括所發的教學簡案、所做的課件模式等。這些是自己日常教學的參考資料。每次聽完課後,最好都能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進行個案修補,把優點採納進來,不足進行修訂。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種喜歡記錄自己教學思想的好習慣。到自己講課時,你的手中就會擁有很多資料。在選擇課題、課型、設計教學過程時就會得心應手。
第三個本是教學摘錄、心得體會本。我們做教師的,每天都會看一些教學參考資料,里邊也會有很多精彩的片段,我們把它摘錄下來,經常翻閱。每看一遍就會有新的感悟、新的體會,也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更會產生和激盪出一種新的思想。把這些鮮活、生動的資料記錄下來,等到我們日後寫論文的時候,寫教學反思、經驗材料的時候,或者參加教學競賽的時候,就會用到。這樣,我們的教學也會不斷進步,日益成熟。
B. 一份完整的研究報告一般包括問題的提出,研究方法,資料整理,還有什麼
教育科學研究報告和論文寫作
浙江教育學院 盧真金
一、研究報告和論文撰寫的意義
二、研究報告的類型和結構
三、寫作要求
四、研究報告和論文撰寫
五、文章的類型和投稿的策略
一、研究報告論文撰寫的意義
研究報告和論文是:
1、研究者思想發展的忠實記錄
2、課題研究水平和價值高低的標志。
3、進行學術交流和科研成果推廣的重要形式。(跨越時空)
4、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發展自己的研究能力的又一次重要實踐活動。
二、研究報告的類型和結構
(一)類型
1、實證性研究報告
2、文獻性研究報告
3、理論性研究報告
(二)結構
題目、署名、內容提要和關鍵詞、前言、正文、結論、注釋和參考文獻、附錄
1、實證性研究報告:如教育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等。主要是用事實說明問題,材料力求具體典型,翔實可靠、格式規范。這類報告要求通過有關資料、數據及典型事例的介紹和分析,總結經驗,找出規律,指出問題,提出建議。這種研究報告既注重理論,又重視實踐,往往跟接觸性的研究方法有關。
2、文獻性研究報告:主要以文獻情報資料作為研究材料,以非接觸性研究方法為主,以文獻的考證、分析、比較、綜合為主要內容,著重研究教育領域某一方面的信息、進展、動態,以述評、綜述類文章為主要表達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學、文獻評論研究中用得較多。
3、理論性研究報告:狹義上的論文。以闡述對某一事物、某一問題的理論認識為主要內容,重在研究對象本質及規律性認識的研究。獨特的看法、創新的見解、深刻的哲理、嚴密的邏輯和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是其內在特點。理論性研究報告沒有實證研究過程,因此對研究者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思維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還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素養。
論文有三個最基本的要素:一為論題,即真實性將被驗證(論證)的命題、觀點。論題的主要來源就是研究課題提出的假設及研究對假設驗證的結果。論文最終是要論證論題的真實性而提出明確的論點。二為論據,即證明論題真實性的依據。論據的來源應該是研究過程所獲得的信度、效度高的事實材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材料。三為論證,即以論據證明論題的論述過程。論證是文章的結構層次、材料組織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文章思想觀點的正確性和科學性與深刻性、語言表達的准確性、有效性和技巧等各方面的綜合體現。
論文與實證性研究報告有區別,它一般將科研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創造性的內容和結果加以提煉,用較簡明精煉的語言加以表達,論文不包括過多的具體研究方法和過程,而更強調內容的創新和學術價值。任何研究課題的成果都可以用論文來表達。
三、寫作內容和要求
(一)題目
1、題目的內容
類型、定位、作用
2、寫作要求
標題要准確
標題要新穎
題式可多樣
標題要簡潔
(二)署 名
1、署名的方式
集體署名
個人署名
2、署名的規則
貢獻大小:提出研究設想、承擔研究工作、解決關鍵問題。
慣例
(三)內容提要和關鍵詞
(四)前言
(三)內容提要關鍵詞
1、內容摘要:中心內容、結構及主要論點和評述;要求重點突出,內容精練,觀點明確、一般不用第一人稱,以200---300字為宜。學術論文也不宜超過1000字,有關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
2、關鍵詞:必須是規范科學的名詞術語,一般每篇文章有3~5個關鍵詞(主題詞)。屬於支柱性概念。
(四)前言
1、內容:問題的由來;文獻綜述:課題的界定(概念術語的解釋)及問題的陳述;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寫作要求:課題闡述要清楚准確,中心突出;客觀公正、科學准確評價他人的研究成果;簡明扼要介紹課題研究的動機和意義。
(五)正文
1、內容:它必須對研究的內容和方法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點、分析論據,進行論證。
研究報告又分:1、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2、研究的內容和假設 3、研究的步驟及過程 4、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研究報告的重點部分。A. 結果的定性定量分析,B.研究結果的討論 。
結果分析與討論材料缺乏
C. 小學語文整理資料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把上課的筆記先整理一遍,並分成「課文筆記」和「技巧筆記」。
再把一些錯題整理出來,一道一道地過關。
有試卷的話把試卷裝訂在一起,有時間做一下。
等等
D. 如何收集,整理資料
你問的問題涉及到搜集、整理資料的原則、方法和步驟。
按照資料獲取方式分為直接資料和間接資料。直接資料也叫第一手資料。第一手資料包括與論題直接有關的文字材料、數字材料(包括圖表),譬如:統計材料、典型案例、經驗總結等等,還包括自己在親自實踐中取得的感性材料。間接資料也叫他人的研究成果。這是指國內外對有關該課題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撰寫論文不是憑空進行的,而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
按照資料的呈現方式分為文獻資料和網路資料。根據文獻內容、性質和加工情況可將文獻區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一次文獻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為依據而創作的原始文獻,如期刊論文、研究報告、專利說明書、會議論文等。二次文獻是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後產生的一類方面,如書目、文摘等檢索工具。三次文獻是在一、二次文獻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而編寫出來的文獻,人們常把這類文獻稱為「情報研究」的成果,如綜述、專題述評、學科年度總結等。
收集資料的原則
搜集資料工作一般要遵循「先內後外」、「先近後遠」、「先易後難」。第一、客觀性原則。這是搜集科研資料的首要原則。第二、真實性原則。第三、全面性原則。研究者必須搜集與研究課題相關的各個方面的資料。
收集資料的一般步驟
面對當前浩如煙海的信息資料,資料的收集者該這樣才能快速的找到有價值的資料呢?我想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去查找和收集資料。問題的解決應該分成6方面進行。1、界定問題 2、擬定問題 3、取得資料 4、利用資源 5、整合資源 6、評價成果。
收集資料的方法
包括做卡片、 做筆記、 剪貼報刊。現在還包括應用網路進行瀏覽文獻,圖書管藏 、問卷調查,交談等方法來獲取資料。
資料的整理
一般可分為三步:
(一) 根據信息資料的性質、 內容或特徵進行分類。
(二)進行資料匯編。
(三)進行資料分析 。
E. 確定調查資料整理與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確定調查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F. 研究報告五大方法
分別是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文獻研究法以及實證研究法。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拓展資料:
還有哪些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G. 收集資料的方法有哪些
1、調查法
通過訪問信息收集對象,與之直接交談而獲得有關信息的方法。又分為座談采訪、會議采訪以及電話采訪和信函采訪等方式。
2、觀察法
通過開會、深入現場、參加生產和經營、實地采樣、進行現場觀察並准確記錄(包括測繪、錄音、錄像、拍照、筆錄等)調研情況。
3、文獻檢索
文獻檢索分為手工檢索和計算機檢索。手工檢索通過信息服務部門收集和建立的文獻目錄、索引、文摘、參考指南和文獻綜述等來查找有關的文獻信息。計算機文獻檢索,文獻檢索的計算機實現,其特點是檢索速度快、信息量大,是當前收集文獻信息的主要方法。
4、網路信息收集
通過計算機網路發布、傳遞和存儲的各種信息。收集網路信息的最終目標為給廣大用戶提供網路信息資源服務,整個過程經過網路信息搜索、整合、保存和服務四個步驟。
(7)研究報告整理資料的方法擴展閱讀:
資料的整理加工:
1、整理
查閱到有關的文獻之後,把它進行摘錄(標明出處,包含書名或論文題目、作者姓名、出版單位、版本、出版時間,還有期刊的年號、期號,報紙的年、月、日等)或復印,然後按順序排列、歸類。
摘錄可以寫在筆記本上,也可以寫在卡片上。但筆記本不便於資料的歸類整理,而卡片不僅便於歸類整理還便於查找、使用和攜帶。卡片紙要大小一致,一張卡片只記一個觀點、事例或問題,每張卡片上的內容都要標明出處。
2、加工
只對文獻進行分析思考,然後剔除假材料,去掉過時、重復的材料。對有價值的材料進行研究,這個階段往往要做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寫批語,做記號,寫提要,做札記,寫綜述。
H. 研究報告的方法和步驟
一、課題的提出: 我們班許多同學都陸陸續續帶上了眼鏡,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有多少人近視了?他們又為什麼近視了?我做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書籍,了解普通人是怎麼近視的。 2.調查詢問同學,了解他們是怎麼近視的。 3.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我班一共有多少人近視了。 4. 通過班級博客發表問卷。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我班共有11個人近視。 我國的近視率已接近30%,小學生22.7%患有近視,初中近視率猛增到55.8%高中生70.3%人戴上眼鏡,大學生近視比例高達80%。 近視成因較多,據我們猜想,造成近視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個體因素,營養體質因素和睡眠因素。導致小學生近視的主要原因是作業做的太晚,使睡眠不足,過度地看電視、玩電腦,攝入大量的德和蛋白質。 現在小學生近視率很高。雖然近視存在某種的遺傳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外界因素的影響。目前除了配戴眼鏡外,沒有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唯有持久地開展預防措施。中學生極高的近視率和現行的教育制度雖然有一定的聯系,但更多的是因為用眼習慣而導致近視的發生。近視預防的重點也在於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四、結論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我發現: 1.從整體來看,作業負擔較重的同學佔大多數,作業負擔隨年級的升高而加重。 2.無論是哪個年級在做作業時都沒有好好的讓眼睛得到休息;而在校休息時間又一次隨年級的增高呈遞減趨勢。 3.抗疲勞眼葯水與眼保健操都是對眼睛有治療作用的,但卻沒有引起同學的高度重視。 4.近視人數雖然遠遠高於非近視人數,但不佩戴眼鏡的人卻佔有相當一部分比例。這表明同學們對近視的問題還不夠重視! 5.其中的因素,像:姿勢不對、用眼不當之類的毛病,我們可以努力克服、改正;像燈光太暗或太強之類的,我們可以調節;像防護不當、用葯不當之類的,我們可以盡量避免;…… 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每日堅持遠眺、堅持眼保健操和課間操,並積極參加文體活動。 2、學習時要有充足的光線,光線要從左側方向來。不要在光線不足和耀眼的陽光和強燈光下看書寫字。 3、不要睡在床上或邊走路邊看書。更不要歪頭偏身趴在桌上讀書寫字。 4、不要長時間使用視力,每學習50分鍾後,應當休息10分鍾。 5、看電視的次數不要過多,時間不要過長,要控制在1小時以內。距離不要太近。至少隔兩米遠。 要記住眼科醫生給大家的勸告: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看書、上網、看電視不要連續超過一小時,不要在太強太暗的光線下看書,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寫字姿勢,堅持作眼保健操很重要……。
I. 研究報告的整理資料怎麼寫
1、問題的提出:
總聽大人說肯德基是垃圾食品,可是我還是鬧著要去吃,於是我想,小學生吃肯德基到底有沒有傷害呢?如果有,又有多大傷害呢 ?所以,我對此進行了調查。
2、調查方法:
(1)從網上了解小學生吃肯德基是否有害。
(2)通過報紙了解小學生吃肯德基是否有害。
3、調查情況和資料的整理:
(1)導致肥胖:一份肯德基快餐提供的能量大致為1400千卡,佔3歲兒童每日供給標準的88%-113%,13歲兒童的49%-63%。其脂肪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40%-59%。一份肯德基快餐脂肪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50%左右,而維生素的環幕含量不足脂肪量10%。
(2)損害少年兒童的智力:一個炸雞腿相當於60支煙的毒素,不僅造成身體營養失衡,而且對兒童大腦的發育有年重損傷。
(3)致癌物質含量很高:漢堡.炸薯條.炸雞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丙烯醯胺」,這種物質可導致基因突變,損害中樞和周圍的神經系統,誘發良性或惡性腫瘤。
4、結論:
小學生經常吃肯德基,容易血壓.血脂.膽固醇升高,可能會肥胖,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和內分泌系統。炸和烤容易產生癌症物質,而且會對兒童的智力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專家告誡我們:最好不要在晚上進食洋快餐,以免造成消化不良;不宜多吃油炸食品,盡量多吃蔬菜果品,以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不足;注意每日的膳食平衡,限制食用洋快餐的頻率。所以,肯德基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害的,我們應該盡量少吃或不吃肯德基.
J. 怎樣搜集和整理資料
一、課題資料課題資料是指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全部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和音像資料等。 1. 計劃性資料。計劃性資料是課題研究起始階段所形成的各類計劃方案、課題申請評審書等。這類資料關涉課題研究的整體設計與部署,是整個課題實施的藍圖,對課題的研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應該十分重視。 2.基礎性資料。基礎性資料是課題研究前期以及課題研究中所作的調查、測量、檢索、研討等等工作中所產生的各類資料。這些資料無論是對課題的最終選定,還是理論假說的形成,課題的開題論證,或是課題的研究運作,都具有基礎作用。 3.過程性資料。過程性資料是課題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各類資料。這些資料重在隨時隨地地搜集、積累與整理,特別要注意研究過程中的原始數據與資料。 4.專題性資料。課題研究過程中,圍繞一些事關整個課題運作的專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所形成的資料是專題性資料。專題性資料對課題的延伸、拓展與深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5.效果性資料。對實驗變數的控制、檢測,對課題實施的階段性、終結性評估等等,都會得到相應的資料,這是形成最終成果的主要資料。 6.總結性資料。課題實施的各個階段與課題研究結束都育來自課題組與課題組成員個人的專題性或綜合性的總結,這些總結對課題終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義。 二、課題研究資料 按課題研究檔案的管理進行積累。根據課題研究的不同階段分為准備階段、實施研究階段和結題驗收階段。 1.准備階段: 課題前期檔案主要包括課題立項申請書、論證報告、研究方案(包括修改後的方案)、各種審批手續、立項批准書、責任書、開題報告等。 2.實施研究階段 : 課題中期檔案是課題檔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課題實施過程的原始材料:研究過程中的階段計劃心得體會、經驗教訓、方法效果、典型案例,調查測試、過程評價的各類數據和材料,以及實驗數據處理、組織培訓記錄、召開會議記錄、課題研究課實錄等;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圖片資料、聲像資料、電教軟體和研究小結、階段總結、經驗文章、研究論文、著作、獲獎證書等、階段檢查記錄等;在報、刊上發表過的有關研究內容的論文、簡訊(包括他人對本課題的有關評價) 和研究過程中獲獎的證書、作品等。 3.結題驗收階段:課題後期檔案主要包括課題研究總結、申請驗收報告、最終科研成果、課題驗收鑒定書、成果推廣應用材料等。 三、資料的整理(一)整理資料的原則 1.真實性原則。就是根據事實進行核查,排除其中的虛假成份; 2.准確性原則。資料不能含混不清,模稜兩可,相互矛盾; 3.完整性原則。資料不能殘缺不全,以偏概全; 4.標准型原則。不能搜集無關無用的資料,使資料與統計對象的性質和標準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 5.條理性原則。整理出來的資料應當是分類分組,脈絡分明,條理清晰等; 6.簡明性原則。應當綜合運用文字、表格、圖形等各種表達手段,使資料不僅在內容上條理化,而且在表現上也簡明化。 (二)整理資料的步驟 1.設計整理的方案。在整理資料時,應制定出一個資料整理的綱要,其內容為:⑴選擇分類標准和分類標志;⑵確定如何分組;⑶確定描述總體及各分組特徵的指標,並決定匯總方法,然後以此提出工作的要點;⑷確定需要編制和繪制的圖標;⑸規定所要求的精確程度以及計量單位;⑹考慮其他應注意的事項和問題。 2.審核資料。就是檢查資料的真實性、准確性和完整性。 好不好紅血絲瘦臉霜好好用瘦身霜推薦品牌什麼牌子的去皺眼霜好3.進行分類分組。按照整理方案中設計的分類標准和分組標志,進行分類和分組。若是文字資料則進行分類,若是數字資料則進行分組。 4.實施統計匯總。就是計算各類各組的單位數和合計數,計算各組指標和綜合指標。 5.編制統計圖表。就是根據分類和匯總的結果,編寫統計資料,繪制統計表和統計圖。 四、資料的審核 意思是指在著手整理資料之前,對需要整理的原始資料進行認真細致的審查和核實的工作過程。它的任務在於考察所搜集的資料是否真實、是否准確、是否完整和是否標准。驗證資料的合格性,也就是信度和效度。其目的在於為進一步整理資料和分析研究資料打下基礎。 資料審核的方法 資料審核的具體內容和方面不同,所審核資料的來源和類型不同,審核資料的方法就可能不一樣。常用的方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經驗判斷法。就是研究者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和已知的情況來判斷資料的真實性和准確性。 2.邏輯判斷法。根據資料的內在邏輯關系來判斷資料的真實性和准確性。 3.計算判斷法。就是通過對各種數學的運算來判斷各項數字的真實性和准確性,它適合於對數學資料的審核。如各組數據之和是否等於總數、各部分的百分比相加是否等於1、各種平均數指標指數的計算是否正確等等,都可通過數字運算檢驗。 4.對比批判法。通過對同一來源用不同的方法搜集的資料進行比較,來判斷資料的真實性和准確性。比如對同一研究對象可分別採用實地調查法和歷史文獻法。實地調查法又可分為訪問法、觀察法和實驗法等。歷史文獻資料也是多種多樣的。通過對各種類型的資料進行比較,可判斷資料的真實性和准確性。 5.篩選判斷法。通過對調查資料的來源進行考察,以判斷資料的真實性和准確性的方法。 6.提綱判斷法。是指用搜集資料的調查提綱,來衡量所搜集來的資料,以判斷資料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合格性。 五、資料的分組、統計 在教育科研中,一般把對文字資料的劃分和歸納叫做資料的分類;把對數字的劃分和歸納叫做資料的分組。分類主要是根據事物性質上的差異;分組是根據事物數量上的不同。 (一)資料分組的步驟 1.選擇分組的標志,包括選擇標志的原則、種類; 2.確定分組界限,包括組數、組距、組線、組中值及它們的確定和計算等內容; 3.編制變數數列,也就是根據各種分組 標志、所得的分組結果,編制各種變數數列表。(二)資料的統計(匯總) 資料的匯總就是根據研究的目的,對分組後的各種數據進行計算和匯總,使之匯集到一定表格之中。資料匯總有手工匯總和電腦匯總兩種方法。下面我們主要說一下手工匯總。 1.手工匯總的方法 當原始資料項目較少,資料比較簡單時,一般採用下列幾種方法: ⑴畫記法,也稱為點線法。就是在匯總表的相應組內,利用劃點或者劃線為記號的匯總方法。匯總時按某一數據屬於哪一組就在那一組的欄內點一個點或者劃一條線。最後,計算各組點或線的數目,得出各組的次數,根據這些就可以做出統計表。 ⑵過錄法。是根據統計匯總表中分組的要求,將原始資料登錄到預先設計好的登錄表上,然後再過錄到正式的統計匯總表上。它的優點是,對匯總的內容便於校對、檢查;缺點是,工作量大,費時費力。 ⑶折疊法。是指所有調查表中需要匯總的同一行或縱行預先折好,按順序一張一張地疊在一起,進行總計算,然後將匯總結果填入正式統計匯總表中。 ⑷卡片法。就是利用特製的摘錄卡片,進行分組匯總。在調查單位多、分組多的情況下,卡片法是手工會總的較好方法。 2.手工匯總的具體步驟 ⑴編號; ⑵摘錄。是把每一個調查對象的資料摘錄於卡片上; ⑶計數。根據卡片資料可按組別將調查單位歸組,各組的卡片數就是各組單位數。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