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炮兵如何做到精準打擊
提高炮兵精確作戰能力的關鍵,是人、武器裝備以及人與武器裝備的最佳結合。沒有精通精確作戰的指揮人才,就失去了實施精確作戰的組織基礎;沒有信息化的武器裝備,就失去了精確作戰的物質基礎;沒有高質量的軍事訓練,就失去了精確作戰的能力基礎。必須緊緊圍繞炮兵精確作戰需要,加強指揮人才培養,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深化炮兵部隊軍事訓練改革。
一、培養精通精確作戰指揮人才:
按照精確作戰需要培養指揮人才。院校應著眼精確作戰對指揮人才的需求,通過廣泛調研,集智攻關,加強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確保人才培養沿著正確的方向,有計劃、有重點、可持續、高效地發展。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等進行系統研究,制定符合規律、滿足需要、適應崗位的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標准體系。
著眼指揮精確作戰知識能力需求構建新型教學內容體系。盡快在現有基礎上構建精確作戰教學內容體系,開展精確作戰基本理論、組織指揮、戰法研究等教學。應牢牢把握精確作戰謀劃決策、指揮控制、戰法運用與創新等支撐能力形成與提高的關節點,使培訓對象切實掌握精確作戰的謀劃決策方法,熟悉精確作戰指揮控制手段、方式和流程,正確運用精確作戰戰法,結合實際自主創新戰法。以關節點上的突破帶動培訓對象任職能力全面提升,造就勝任精確作戰組織指揮的人才隊伍。
依據精確作戰指揮能力生成要求營造逼真教學環境。以理論學習為基礎、以實際教學為重點,突出模擬化、實戰化教學。加大教育訓練投入,為院校配備炮兵精確打擊武器系統和精確制導導彈,完善模擬訓練、基地化訓練機制,建設專業訓練場,使院校精確作戰教學做到模擬模擬訓練有平台、技術訓練有實裝、戰術演練有實彈,不斷改善教學訓練環境條件。
遵循精確作戰指揮人才培養規律創新教學訓練方法手段。教學方法是最能充分體現教學藝術的基本要素。精確作戰指揮人才培養,應更加註重運用啟發式教學、示範教學、案例教學、研討式教學等方法手段,最大限度地把學員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主動性調動起來,主體性體現出來,真正達到提升訓練思維、掌握理論、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強化作戰體系集成目標建設:
適應炮兵精確作戰火力任務范圍、打擊精度、毀傷效能等要求,發展遠程精確打擊兵器和彈葯,實現戰役戰術全縱深精確打擊。當前,我軍炮兵武器裝備雖有長足發展,但與遂行精確作戰任務需要相比,仍存在著縱深火力打擊平台數量不足、精確高效信息化彈葯種類數量偏少等問題,嚴重製約炮兵作戰效能的充分發揮。應發展炮兵戰役戰術導彈、遠程火炮、火箭炮力量,增加編制裝備數量,增大射程,配備精確制導彈葯,使炮兵具備實施戰役戰術全縱深連續精確打擊能力。
優化炮兵作戰單元間信息傳遞的方式、方法,構建滿足精確指揮控制需要的指揮信息系統,實現作戰系統緊密聯接。進一步完善炮兵指揮信息系統體系結構,實現指揮信息系統終端向單個武器平台甚至是單兵的延伸,提高不同層次指揮信息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能力。建立目標情報信息獲取與火力打擊平台的無縫鏈接,實現「偵察—打擊—評估」一體化。著力完善指揮信息系統的輔助決策功能,使之成為精確決策的可靠保證。
著眼目標精確定位和信息傳輸時效需求,發展遠距離、多手段、高精度和抗干擾的偵察通信裝備,實現炮兵精確打擊能力整體躍升。我軍炮兵主戰武器平台火力打擊范圍大幅度提升,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偵察、通信裝備;偵察校射無人機要增大航程和滯空時間,增加偵察監視手段;炮兵偵察校射雷達要增大偵察距離,提高識別定位精度。還要注重炮兵情報信息系統橫向之間互聯互通,提高炮兵點對面、點對網多手段綜合偵察能力。
三、全面加強精確作戰能力訓練:
部隊軍事訓練科目內容應堅持精確化標准。應確立「緊貼實戰、動態更新」的訓練內容理念,以訓練大綱為基礎,依據提高精確作戰能力實際需要,不斷創新與拓展訓練內容。應著眼炮兵精確作戰能力的生成與提高,進行精確作戰理論學習,開展精準操作訓練,突出精確指揮、精確協同技能訓練。應著眼炮兵精確作戰使命任務,豐富炮兵部隊要素演練、指揮所演習和綜合戰術演習科目設置,切實使精確作戰的關鍵環節在綜合性訓練中得到充分體現。
部隊軍事訓練方法手段應堅持實戰化標准。炮兵部隊精確作戰能力的提高,有賴於堅持訓練方法手段的實戰化標准。確立「多法並舉、靈活組訓」的訓練方法手段改革理念,積極探索與精確作戰訓練相適應的訓練方法手段。切實以復雜電磁環境為炮兵精確作戰訓練的背景條件,實現激烈信息對抗條件下的精確作戰。注重模擬訓練與實兵、實裝訓練有機結合,以模擬手段練精確作戰技能,以實兵實裝手段提升精確作戰能力。堅持基地化對抗訓練機制,使炮兵部隊軍事訓練跳出相對封閉的環境,在更加廣闊的空間進行精確作戰訓練。正確處理從難從嚴訓練與訓練事故的關系,杜絕因擔心發生事故而降低訓練標准等問題。
部隊軍事訓練質量考評應堅持戰鬥力標准。炮兵部隊軍事訓練考評,應確立「訓評分離、找差尋症」的訓練評估理念,以查找問題為根本目的,真正實現「訓練—評估—改進—提高」的良性循環。應從實戰要求出發,研究制定精確作戰中信息獲取、指揮控制、兵力機動、火力突擊、整體防護和綜合保障諸要素全過程的評價標准,以此作為炮兵部隊軍事訓練質量考評的核心指標。應改變訓練組織者同時也是考核者的做法,創新訓練評估組織模式,真正實現訓評分離,保證訓練評估客觀公正。應盡快開發炮兵部隊軍事訓練綜合考評系統,完善訓練監測設施,以訓練質量考評牽引作戰訓練創新與發展,推動炮兵部隊精確作戰能力迅速提升。
B. 炮兵的日常訓練是什麼
炮兵的日常訓練是炮兵為掌握遂行作戰任務所需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而進行的訓練。
1.技術訓練:射擊、兵器與操作(包括火炮、彈葯和技術裝備的性能、構造、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維護保養),炮兵偵察(包括觀測、聲測和雷達偵察,無線電技術偵察,校射飛機偵察,測地、氣象和照相勤務),炮兵通信,工程保障,駕駛,馭術等。
2.戰術訓練:合同戰術原則、炮兵戰斗基本原則、戰斗指揮、戰斗保障,攻防作戰中炮兵戰斗行動(高射炮兵還包括掩護戰役後方時的行動)和專業兵之間、兵種之間的協同動作,炮兵行軍、宿營、輸送、變更部署、換班等。
(2)火炮訓練方法北約擴展閱讀
炮兵日常訓練的意義
1.現代作戰對火力的要求不斷提高,炮兵在陸軍中的比例日漸增大,所以在未來戰爭中仍將起到重要作用。炮兵將進一步發展火箭、導彈,改進裝備性能和體制編制,實現指揮、操作自動化,提高命中精度和彈頭威力,不斷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2.炮兵的威力強大到足以連續猛擊最堅固的防禦工事後方的敵軍,炮兵也能夠迅速地從一個發射位置移到另一個發射位置。所以在一個機動式的戰爭中作戰或是躲避敵軍的火力攻擊時,炮兵的作戰效果當然就不失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戰術性能了。
C. 坦克世界裡的自行火炮怎麼操作
1、在坦克世界自行火炮使用方法很簡單,按SHIFT切換到鷹眼視野,然後看準心的圈縮小到最小就可以開炮了,熟練度越高越准。
2、瞄準敵人的時候,彈道的線如果是綠色,就表示沒有障礙物;彈道的線如果是紅色,就表示有障礙物;彈道的線如果是灰色,說明敵人所在的位置超出了射程范圍,這時候就應該把車往前開,直到是全綠線的時候才能擊中敵人。
3、在自己基地附近找個掩體,然後按Shift,進入鷹眼狀態,就像空中攝像那樣,可以在空中看到戰場情況,當然敵人的車輛也是自己或者自己人發現才能看到。
紅色代表有遮蔽物,灰色代表超出火炮射程,綠色線能到敵人車輛並且顯示出一個比較完整的圓才有可能命中,那個圓隨著炮管、車體和一次炮擊後的後坐力而變動,圓會慢慢變小,越小代表誤差越小。
(3)火炮訓練方法北約擴展閱讀:
《坦克世界》(World of Tanks)是一款在2010年由Wargaming公司推出的戰爭網游。玩家會扮演1930到1960年代的戰車進行對戰(PvP),高度要求戰略和合作性。目前已有蘇聯(S系)、德國(D系)、美國(M系)、英國(Y系)、法國(F系)、中國(C系)、日本(R系)、捷克(J系)、瑞典(V系)的戰車可供玩家選用。
預計未來版本會推出歐洲聯合,義大利,以色列等國家戰車,游戲中的戰車根據歷史高度還原,預計將有合共約500台戰車。游戲2010年10月30日在俄羅斯首發,2011年4月12日在北美和歐洲推出,在中國由空中網代理,於2011年3月15日推出。目前全球用戶超過6000萬,中國坦克於2013年1月17日國服全球首發。
D. 軍艦火炮是如何准確射擊的
但現代的火炮的重量動輒幾百上千斤,僅憑人力無法推動,於是液壓機便應運而生,在主控電腦的管理下自動推動炮管修正射擊軌道。
現代的軍艦射擊一般分為兩種,即電腦操控和人工操控,人工操控一般應用於電腦出現錯誤或被擊毀時的代替方案,並且在電腦操控的時候,人工一般會進行輔助或修正工作;電腦操控則是現在大國海軍流行的操控方法,主控電腦憑借火控雷達傳導的參數對液壓進行操控,讓火炮始終維持著可以擊中敵方的狀態。
E. 美國炮兵射擊方式方法,基本特點
一個火炮任務由兩到三個環節完成。
前線部隊:美軍火炮任務往往由前方的地面部隊或空中的偵察中隊進行引導,為避免連帶傷害,炮兵行動受多方監管,禁止在沒有前線人員的指引下自行判斷射擊。
FO(Forward Observer):前方觀測員,在前方根據GPS信息,指定炮兵目標並提供精確的炮擊信息。觀測員獲得火炮指引要求後,將通過現場通訊站(具有無線電AP功能的任何單位)的中轉,與前線部隊聯絡,確定精確的攻擊目標,之後會向炮兵提供「6條」:
觀察單位身份 - FO會駐扎於特定的OP(臨時哨站),如炮兵事先沒有獲得過該單位的任務簡報則不會接受該FO的火炮指引。
任務警告 - FO在表明身份後,會簡述炮兵的當前任務,如試射、校準射、壓制或效力射。
目標位址 - FO將通過MGRS(軍用坐標系)的4位編碼+6至10位數字提供目標的精確地理信息。
目標描述 - FO將簡要描述目標的定義,確認目標是什麼(人、載具、建築),規模有多少(多少人的編隊,多少個載具,多大規模的建築),當前狀態為何(在空曠處,在掩體後,在建築內,在載具中),友軍位置(是否在危險距離中)。
火炮形式 - FO需要根據現狀指引炮擊的規模,使用多少發彈葯,彈葯的散布方式等,這個信息可以根據前線人員的要求或是FO自身的評估以及試射、校準或效力射的需要而指定。
火炮控制 - 給予上述5條信息後,FO將根據情況要求炮兵執行或進一步等待信息更新。
炮兵:炮兵將復述每一段FO所提供的信息,使FO明白炮兵得到了正確的坐標信息,並根據目標的距離、現狀,以及FO的要求和目標周圍的環境因素來決定使用彈種、信管延時和彈葯的散布方式,最終根據FO的射擊命令發射彈葯,並在「發射完畢」和「著彈前」警告FO,使FO觀察著彈效果和彈葯分布,根據情況進行校準或提供BDA(炮擊效果評估)。BDA後,該火炮任務結束。
這一系列環節使友軍傷害、平民傷害和連帶的環境破壞可能性減小到最低,將後方支援火力有效運用於前線的支援,不再像二戰時期那樣由司令部盲目地下達指令。
F. 炮兵訓練問題如題 謝謝了
新兵連學習的都是通用的軍事科目: 前半個月除了學習一些條例、規定、整理內務外,更多的是站軍姿、列隊、走隊列、稍息立正、停止間(行進間)轉法、三種步法、步法變換、脫戴帽、蹲下(或坐下)起立等等。隊列訓練中穿插3公里越野跑、單雙杠訓練(一般要求一至三練習)、木馬以及體能訓練。 隊列會操結束後,進行單兵軍事技能和班排隊列訓練,大約30天,主要是400米障礙、投彈、射擊、單兵戰術、軍體拳第一套或擒敵拳,還有軍事基本業務知識學習,班排隊列有隊形變換、方向變換等等。 後期進行了解科目和鞏固訓練,以及考核等,大約30天左右,主要有:戰地救護、投實彈、進行應用射擊訓練、五公里武裝越野、基本班戰術隊形、基本地形學、武器的保養、三防知識等等,然後進行考核前准備,進行考核,必考科目是單兵隊列、一練習射擊、單雙杠(一至三練習)、投彈、400米障礙、五公里越野、單兵戰術、軍體拳第一套或擒敵拳、戴防毒面具、哨兵防襲擊、模擬站哨等、實彈射擊。集體考核有班隊列,班隊列中的單兵隊列、集體3公里越野〔5公里下連隊後開跑〕等等 這些結束以後,一般是距離你離家80多天的時間,這時候會授予你列兵軍銜,這時候你才是一名真正的戰士,在此之前頂多就是一試訓的而已,然後分配下連定崗,有些技術性崗位的還需要1--3個月的專業學習,結業後才能上崗。 分配下連隊後,按照專業不同有的需要進入培訓班學習,例如炮兵通訊兵和維修,保障兵等,你記住炮兵部隊不都是炮兵,一個團火炮不過幾十門而已,其他的和步兵有相似之處。 炮兵並非全部都是開炮的兵,最累的要數裝填手了,一般都是健壯的人來擔任,對於體能要求較高,炮兵平時除了學習火炮構造、原理、使用外,最多的就是進行操炮訓練和通用軍事科目演練,反復重復各種條件下的火炮偽裝、展開,駐鋤,瞄準,模擬射擊等科目,冬天冷夏天熱~~每年會按照不同季度外出野外駐訓或演習。
G. 在進行射擊訓練時,有哪些好的技巧
人們認為,槍支的穩定性是精確射擊的基礎。它是指射手准確瞄準目標的時間、火炮震動范圍的大小以及減小震動范圍過程的控制。在步槍卧、立、跪三種射擊姿勢中,躺著姿勢的穩定性發生在屏息時。在穩定之前,槍會隨著你的呼吸垂直上下移動目標。在2到4次呼吸後,槍會正確瞄準並從下到上屏住呼吸。此時,火炮達到最佳穩定性,並在瞄準區域停止約2或3秒,以完成射擊。
射擊時,你應該控制呼吸。射擊時最好不要呼吸。當然,對於有經驗的射手來說,你也可以選擇均勻呼吸。因為呼吸會震動槍,影響分散。我們中國人一般都不高。當一個射手身高低於1時。75米,肩部可能會碰到槍托的肩部,這也是一個大問題。正確的方法是在肩撞的瞬間,我們的肩膀應該放鬆,槍托應該用手放在我們的肩膀上。對於高個子的人,我們可以利用。我們不能像他們那樣把胳膊拉得太直。我們可以完全彎曲手臂。
H. 美國火炮怎麼打准
樓上兩位回答的有些片面,樓主問的是「美國火炮怎樣打准」,不是美國火炮怎樣打,無論牽引火炮還是自行火炮,打得方法,也就是確定目標諸元(就是打多遠,夾角多大,方向怎樣修正)都是一樣的,大同小異!二樓說外星人也是這樣我很贊同。但是打得準的方法美國比我們先進,第一他們有全球定位系統和C4IRS系統,從指揮通信到火力射擊都是自動化了,我們還處於半自動化到自動化的轉型之中;第二他們校射方法比我們先進,所謂火炮校射就是第一發炮彈打出去後,因為炮膛溫度,操作手法,擊發力量,諸元計算,天氣條件等各種因素很難首發命中,校射就是修正火炮的諸元,使以後的炮彈准確的擊中目標。美國現在大部分使用無人機和偵查衛星校射,減少了操作的人員,也減少了人員誤差。我們國家的炮兵也在向這一方向發展。樓主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歡迎給我留言,我們一起探討。
I.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火炮
轉自南北戰爭吧的masutsunekou,太長發不完:
而在整個內戰中雙方使用最多的,毫無疑問就是被聯邦軍以M1857型12磅(5.44公斤)野戰炮命名的前膛野戰火炮,也即所謂的「拿破崙炮」。這是一種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名字命名的,機動性強、火力兇猛、製造和使用極為簡單的有效武器。
因為拿破崙炮由青銅而不是鐵鑄造而成,所以極其堅固,能夠經受重裝葯或者雙倍裝葯的爆炸力而不會破裂。其117mm口徑的炮膛能夠容納重達5.44KG的重型鐵制炮彈(這也是其名字中「十二磅」的來歷。為便於閱讀,後面的重量單位盡量使用公斤。)。在1.13KG標准發射裝葯的推動下,拿破崙炮能將標準的十二磅炮彈以5°的射角精確地投射到1480m的距離,而射角為10°時則可達到驚人的1911米。雖然是一種滑膛炮,但是拿破崙炮已經是當時射擊精度較高的武器,足以在1000米的距離上與敵人展開交戰,而且只需數發炮彈就可使整連的敵人喪失作戰能力。聯邦軍和邦聯軍都使用同樣的火炮和名稱,但是也有一些細微的區別。聯盟軍方面給予其的名稱是M1857型12磅野戰炮。一門標準的12磅拿破崙炮的炮管長1.68米,全炮含炮架共重556.5KG左右。
拿破崙炮和同時期的大多數火炮一樣可發射實心炮彈、爆破彈、霰彈和榴霰彈。它之所以廣受歡迎並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炮膛的尺寸、火力、機動性和較輕的重量。其中炮膛的尺寸直接關繫到炮彈的效用。
在攻擊遠距離目標時,要發射實心炮彈,以此來打擊敵方炮兵陣地、密集部隊和類似的大型目標(比方說建築物)。一發實心炮彈就足以將大群的步兵變成血肉模糊的殘軀斷臂。內戰期間,士兵們見到這種5.44KG重的炮彈像特大號棒球一樣飛越戰場時都習以為常。這種炮彈(尤其在飛行了較遠距離之後)看起來飛行速度很慢,似乎伸手就可以將其抓住,其實這是一種可怕的錯覺。如果一個士兵不能避開哪怕沖力已經接近耗盡的炮彈,就會被「炸」得皮開肉綻,活命的希望微乎極微。
拿破崙炮也可以發射很多種類的爆破彈,其中最典型的是重4.3KG的球型炮彈,內裝900克黑火葯,由一根典型的時間引信引爆。
各種型號的M1857型5.44KG野戰炮(這是可以理解的,不同廠家生產的火炮都會在無關緊要的細節上有些許的差異)對作戰雙方都極其重要。葛底斯堡戰役中,聯邦軍共投入了360門火炮,邦聯軍則投入了272門,這些火炮中有超過40%是十二磅拿破崙炮。這些火炮可以使用的各種彈葯,如爆炸彈、霰彈、榴霰彈和實心炮彈,重量從4.3KG到6.8KG不等,但初速都在457M/S左右。
訓練有素的炮手能以每分鍾兩發炮彈的發射速度炮擊敵人,如果他們要對敵人持續進行轟擊時則會下降到每分鍾一發,這樣炮膛可以得到充分冷卻,能夠發射很長時間。如果敵人步兵蜂擁撲來,把自己和炮陣地之間的距離縮短到368m以內,炮兵們就會以每分鍾4發的速度持續發射霰彈,直到其中一方轉身逃跑或者斃命為止。
雖然拿破崙炮性能優越,但是不意味著它就沒有缺陷——由於青銅鑄造的炮膛相當厚重(這樣才能足夠結實),因此整門火炮的重量很大(當然,500KG左右的炮重其實只相當於二戰中的某些40mm口徑級別的反坦克炮的重量,所以事實上拿破崙炮的「重」也是相對而言的),這就使得其機動性很差。自實用的熟鐵(以後又出現鋼)和膛線炮問世後,火炮的重量大大減小拿破崙炮也隨之漸漸被淘汰了。
較小的拿破崙炮
事實上被叫做「拿破崙」的並不只有M1857型12磅野戰炮,老式的M1841型6磅(2.54KG)野戰炮也很榮幸的被冠以這個名字。(即使在現在,很多南北戰爭重演俱樂部中的愛好者們還是在以「大拿破崙」和「小拿破崙」來區分這兩種武器)
在南北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南軍方面主要裝備的火炮就是M1841型野戰炮。但是很明顯,在作為一種主力炮兵武器這個用途上,M1841野戰炮顯然是不稱職的。6磅炮的射程和9磅或者12磅炮比起來都嫌太近(最大射程只有1392米),而其僅6磅重的彈丸也沒有多大的威力。一個典型的例子,12磅拿破崙炮發射的球形實心炮彈可以在600碼的距離上輕易的打穿整個連縱隊,而6磅拿破崙炮即使在200碼的距離上也只能勉強打穿半個連縱隊——當然,這種用「連縱隊」來作為衡量威力的標準的做法不是很人道,但是我們也沒有更好的表達辦法了。
當然有些人會以為,隨著口徑的減小,火炮的重量也會大大減輕,因此M1841型6磅野戰炮會獲得更好的機動性——事實真是這樣么?那麼來看看以下數據:我們的M1841型野戰炮口徑為93mm,身管長1.52米,含炮架重389公斤。由此可見,和12磅拿破崙炮相比,由於重量減輕而帶來的機動性上的優勢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而性能上的下降倒是達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這也就能使我們理解,為什麼南軍會對其做出了「……即使是這樣,它在戰爭初期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至少它教會了炮手們怎樣發射火炮」這樣的評價了。
炮兵編制
美國內戰期間,一個輕型野戰炮兵連即將步入戰場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時刻。炮兵連的規模在沒有遭受損失前相差很大。聯邦軍的炮兵連按規定一般要配備六門火炮,但是實戰中常常只有4門炮發揮作用。邦聯軍的野戰炮兵連也配備6門火炮。聯邦軍的一線作戰人員約有50人,配備110匹馬左右,這些人都要快速部署到炮兵陣地。而整個炮兵連,如果加上支持人員,總人數可達170人之多。
炮兵連以多種方式進行作戰,最常見的是支持步兵旅。在這種作戰方式中,步兵旅的旅長可以直接或通過參謀軍官向炮兵連的連長(常常是一名上尉軍官)下達命令。炮兵連也要置於上級指揮部的作戰控制之下,可能通過炮兵師長,也可能通過其直接上級——炮兵營長下達命令。在這種情況之下,炮兵連就作為我們今天所謂的「炮兵預備隊」的組成部分參與作戰。即使不是預備隊,炮兵連也要有接受總司令指揮的准備。在蓋茨堡戰役中,米德將軍擁有21個炮兵連,共110門火炮的炮兵預備隊,它們在需要時可以隨時調用,而不必考慮師長的意見。這只預備隊在開戰第二天就控制這蓋茨堡一線,當第三軍團潰敗並退向果園和麥田的時候,它們仍堅守陣地,掩護己方部隊撤退,並為聯邦軍在其後方重新編隊和退守墓地山提供時間。
炮兵連長
不管炮兵連長為誰提供支援,他都要知道炮兵連何時部署至何地,還要了解「指揮官的作戰意圖」。自接到命令起,炮兵連長有很大的自主權。他可以自主選擇要打擊的目標以及打擊目標的方式,通常不會受到干涉。這是很重要的,因為炮兵連是一個復雜的組織,很難管理,而且炮兵作戰的專業性也決定了其難以被外人所插手。
炮兵排長
炮兵排長隸屬於炮兵連長指揮。一個炮兵連有三名炮兵排長,一般全部為中尉,每人負責指揮一個炮兵排。
每個排裝備2門火炮,人員約40人(含支持人員),配備2輛前車、4輛彈葯車及20至30匹馬。行軍時,排長控制行軍隊形;作戰時,他們則坐在馬背上指揮,這樣可以獲得更好的視野,也可以快速的移動指揮位置。排長為炮手指定攻擊目標,監視發射效果,並控制彈葯的消耗與補給。而所有上述這一切則都要在炮兵連長的指揮下進行。
炮長及炮手
野戰炮如拿破崙炮的炮手在滿員時共8人,由一名炮手指揮,這名炮手就是所謂的炮長。在火炮架設在陣地上時,炮長還要控制前車,它一般位於炮線後約20步遠的地方。
作戰中,所有8名炮手都有具體的職責,他們要接受長期艱苦的訓練才能在困難的作戰環境下有條不紊地履行各自的職責。在他們能夠熟練的履行自己的職責後,每名炮手都要互相進行換崗訓練。炮手們應在只剩下兩人的情況下還能夠繼續發揮作用(假設他們還都沒有因懼怕而逃離自己的崗位的話)。在某些情況下,火炮在只剩下一名炮手的時候還能發揮作用,當然這得益於有效的訓練和士兵本人的英勇。我們確實有這樣的例子,如塞繆爾·丘吉爾(Samuel Churchill)中士,他在炮組傷亡殆盡只剩其一人的情況下依然使火炮能繼續發射,並為此贏得了榮譽勛章。
操作
火炮的操作模式如下:4名炮手在炮長的督導下裝填彈葯並發射火炮,另外3名炮手准備彈葯,並將這些彈葯從前車搬運至火炮。
炮兵連長下達「成連隊形前進」的命令後,整個炮兵連就開始向預定陣地快速前進,駕車的士兵在火炮抵達目的地時勒停驛馬。炮手們則或騎馬前進或跑步前進,到達目的地後迅速從前車上取下火炮,將其推入炮兵連長用指揮刀或者別的什麼東西劃出的射擊位置內。通常,火炮之間要間隔超過12.8米,使敵方反炮兵火力很難擊中火炮,或者至少能不至於被一發命中的炮彈殺傷兩個炮組的人員。
在火炮部署的同時,駕車的士兵前行數米後從車上下來,把前車從馬上解下來,訓練有素的士兵只需數秒即可完成這一任務。之後,再將馬匹牽至可以找著的防護區隱蔽起來,因為這些馬匹將會是敵人步兵或炮兵的主要攻擊目標。如果沒有了馬匹,火炮就無法移動,很容易被敵人俘獲。根據一貫的做法,前車還要滾入適當的位置,之後每個人才進入各自的陣位。3名炮手位於前車,4名炮手位於火炮後。位於火炮後的4名炮手站在炮尾的左邊聽候命令。
然後,炮兵連長命令道:「開始發射!」得到這一命令後,拿著推彈器和炮刷的一號炮手走到炮口右邊站定;二號炮手站在炮口左邊准備接納炮彈和葯包並裝入膛內;三號炮手位於後膛右邊,他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在裝填彈葯的過程中用炮刷對炮膛進行清理時護住火炮的火門。
四號炮手站在後膛左邊,准備通過火門在葯包上打孔,在裝好葯包後插入拉發點火管,繫上拉火繩,並在聽到炮長的命令後拉動拉火繩發射火炮。五號炮手站在前車的後面,他通常被人稱為「彈葯搬運者」,他在六號或七號炮手准備彈葯時一直等待在其身邊。六號或七號炮手在整個火炮的射擊中則是最忙的,因為他們要一直不停的切割引信並把它們裝入炮彈中。
炮長在接到發射命令後,下達裝填彈葯的命令,指定所需的炮彈的種類,說明炮彈抵達目標的射程(通常需要依靠炮長自己的經驗來估計,因此能擔任炮長職務的一般都是炮組里最有經驗的老兵)。位於前車後部的六號或七號炮手會立刻查閱貼在前車蓋子上的表格,這張表格上詳細的列有對應炮彈、裝葯和射程所需要的射角,同時也詳細列有對應炮彈的飛行時間。他在查到所需射角後,就大聲的告訴炮長。
炮長使用象限儀來確定射角,並用瞄準具調整,同時用粗俗的語言命令三號炮手和四號炮手使用炮尾的手桿來調整火炮,當然這中間往往少不了對這兩個倒霉鬼的女性家屬的問候。同時火炮還要根據風向和風力做適當的修正。與此同時,六號或七號炮手要依據命中時間適當的切割延遲引信的長度,之後從炮彈引信孔中抽出活動堵塞,將引信輕擊入引信孔的適當位置。炮彈准備好後,五號炮手將其裝入所謂的「炮手帆布背包」,也就是一個用來搬運炮彈的背包之內,將它搬運至炮長的位置。炮長將對炮彈進行檢查,以確保炮彈是否裝有引信,是否是所需要的彈種,葯包有沒有泄露火葯或遭到其他損壞。炮彈檢查完成之後,炮長下達「繼續進行」的口令,五號炮手接到命令後徑直走向炮口,在那裡將炮彈交給二號炮手。
炮彈有條不紊的由二號炮手放置在炮口,由一號炮手(有時是三號炮手來干這件事)用推彈器將其推進炮膛,完成之後一號和二號炮手離開火炮站定,站在炮口後面背向敵方(如果由三號炮手來推彈的話則還要等他回到自己的位置)。與此同時,四號炮手在葯包上打洞,然後取出拉發點火管,用拉火繩鉤住拉環之後將其插入火門內,然後離開火炮,臉部背向敵方(這是為了防止拉火繩打在自己臉上),拿起拉火繩等待發射命令。發射命令可由炮兵連長、炮兵排長或炮長下達,炮彈發射時產生的熱氣、噪音和黑煙會使人很難搞清楚炮彈是何時飛出炮口的。
火炮一旦發射,就有必要對炮彈是否准確命中進行評估。如果沒有那些黑煙和噪音帶來的眩暈和混亂,這項工作還是很好做的,因為飛行中的射彈很容易觀察到,即使是由現代榴彈炮發射的速度高達750m/s的彈丸也是一樣。炮長必須確定所發射的炮彈到底落在什麼地方,這樣才能為下一發炮彈的發射進行修正。在炮長觀察目標的同時,炮手們將火炮滾回陣地,如果可能的話接著開始清潔炮膛。在此之後,炮長下達發射第二發炮彈的命令,重新調整火炮,很可能要對射角進行修正,也可能要修正引信的延遲時間。以上發射過程不斷的重復,直到接到軍官下達的停止射擊的命令為止。
經過訓練後,素質較好的炮組每分鍾能發射2至3發炮彈。其中,有許多時間花在火炮復位和反復瞄準上。在戰斗中,如果敵人正接近炮兵陣地,炮長就會要求取來霰彈。發射霰彈時無需特別精細,可以不用擦拭炮膛,也不必瞄準,只須沿著敵人來襲方向發射即可。
由步兵指揮官確定炮兵連的陣地是一種較為典型的部署方式,這種部署通常是為了應對當地的作戰形勢。在這種部署方式中,炮兵連長在沒有上級的具體指示時,要自行決定射擊的目標和射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