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短文應如何分析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二、寫作手法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2、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環境描寫、人物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評議描寫、心理描寫)對比反襯、先抑後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說明方法
三、關鍵語句:
1、點明題旨的名子;2、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3、總結全文的句子;4、起承轉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啟下的作用的過渡句);5、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
把握關鍵語句,可以幫助你把握中心,體會作者情感,概括全文內容。
四、典型題實戰兵法
(一)記敘文閱讀
●記敘文閱讀中語言的表達作用題(總的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來考慮,根據實際靈活應變)
★三種類型:加點詞的表達作用,劃線句的表達作用,段落的作用
1、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基本題型:下列句中加點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答題思路和方式(不用考慮結構上的);——的詞寫出了——(結合本詞特點,概括內容)。表現了——(注意聯系中心,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內容方面]
2、劃線句的表達作用
基本題型:文中…句子(關於…的描寫)有什麼表達作用?
答題思路和方式(結構上的作用明顯就寫,不明顯不要強求):寫出了——(內容的精準概括)。表現了——(注意聯系中心,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內容方面];為(與)上(下)文的——作鋪墊(作對比),或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等[結構方面]。
3、段落的作用
基本題型: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答題思路和方式(內容和結構的作用兩者必寫):寫出了——(內容的精準概括),表現了——(注意聯系中心,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內容方面],結構上的作用根據段落所在的位置來靈活確定。
●記敘文閱讀中與作手法的表達作用題
基本題型:文中…運用了對比(連續反問、設問、引用…)的手法,具有什麼樣的作用?
答題思路和方式:寫出了——(找到運用該種寫法的相關語句,對其內容作精準概括),表現了——(注意聯系中心,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語句或段落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開頭:總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筆(作鋪墊)、點題等(附加: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中間: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
結尾: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點明中心,深化中心、升華中心等
●記敘文閱讀中的評議賞析題
基本題型:本文有關…的描寫生動、傳神。請從下列例子中選擇兩例進行具體賞析。
答題思路和方式:
四要素:寫作方法+引用的關鍵詞+句意內容的精要概括+寫作目的、作者情感(中心)
形式:運用了——(手法),通過——(關鍵詞)的描寫,寫出了——(句意內容概括),表現了——(目的、情感)
概括寫作目的和情感時,除了可以用「表現了——」之外,還可用「表達了…抒發了…告訴了…呼籲了…贊美了…歌頌了…揭露了…鞭撻了…諷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根據文章的實際情況,靈活概括寫作目的和情感。
●人物評價題和主題賞析題
四要素:
觀點+材料+結構+文采
人物評價題:
基本題型:
請你對文中的…人物作出評(賞)析(文中的…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加以分析歸納。
答題思路和方式:
文中的…是一個…的人(觀點),從——(事例一材料)中,他——,體現出了他…的精神(品質)(分析)[分析中要強調你引用的材料和你觀點的一致性],他的確是——(總結句)。
主題賞析題
基本題型:關於本文的觀點,有以下三種說法。你同意哪一種?請簡述理由。
答題思路和方式:
我認為文章的主題是…
(1)文章主要敘述(描寫)了…(對文章的主要材料加以概括)表現出的是…(分析)
(2)文章中的多處材料表現了這個主題。例如第…節,作者寫到「——」,體現的是——(分析);再如第…節中,作者又寫到了「——」,這里又體現了——;又如第…節,作者寫到「——」,體現的還是——。故文章的主題是——。(引用材料至少要有三處,分析中處處強調引用材料和觀點的一致性)
●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l、渲染…的氣氛
2、烘託人物…的形象(或人物…的心情、感情);
3、為下文…作鋪墊(埋下伏筆)
4、推動情節發展
●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l、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2、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二)說明文閱讀
●判斷說明文全文的說明中心
答題方式:
說明中心內容+寫作目的
1、事物說明文:本文說明了…(說明對象)的…(對象的特徵)[說明中心內容],告訴我們…[寫作目的]
2、事理說明文:本文說明了關於…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告訴我們…
●說明文中段落的作用
基本題型:文章的第…段(寫…的段落)有什麼作用?
答題思路和方式
要素:內容+結構
形式:說明了…(段落說明的中心內容),為(在)上(下)文起到了…作用(參照上面結構的作用)。
●根據文意給相關名詞下定義:
1、格式A:轉基因作物是一種…的作物。
格式B:一種…的作物叫做轉基因作物。
2、注意點:下定義必須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屬性。
●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題格式:
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下定義、列圖表、引資料
本句用了…的說明方法,(准確、清晰、具體、生動形象、直觀、有理有據)地說明了…
(說明對象的特點或某個事理)。
●說明文中詞語作用的認識與辨析:
主要有兩種題型:
A、「××」詞有何作用?
★答題方式:「××」一詞,指出了…(從詞的本身意義角度考慮)說明了…事物的…特徵,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B、「××」詞能不能刪掉?
★答題方式:①不能,「××一詞,指出了……(從詞的本身意義角度考慮)說明了……事物的……特徵,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正面),刪掉「××」詞。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反面)
●判別對錯
要素:判斷十引用材料+分析一致性
(三)古詩鑒賞題
l、鑒賞主題常考類型
-思鄉思國、感時傷懷、建功報國、熱愛自然等。
2、概括景物特點(意境或畫面氛圍特點)常用詞語
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索凄涼等。
3、詩歌的語言特點常用詞:淡而有味、清新質朴、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絢麗多彩、平中見奇
4、常見題型
(1)意境型考題: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中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怎樣」=具體描繪詩中畫面+總氛圍特點的高度概括
(2)主題型考題:此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主題,哲理等)
(3)語言鑒賞型考題:「——」詞用得十分精妙,請分析其妙處。
請賞析詩中三四句的妙處。
答題思路:參照散文中的語言表達作用題答法。
(4)手法運用型考題:這首詩運用了襯托(對比等)手法,請分析其作用
答題思路:詩中…處中…與…進行了對比(用…來襯托…),(舉出運用該種寫作手法的例子),寫出了——(內容的精準概括),表現了——(注意聯系中心,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5、常見意象
(1)楊柳;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漢代借別的風俗。表達依依惜別
的深情,後多用它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酒:離別與祝福「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月亮:思鄉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4)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
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5)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鬱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6)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7)紅豆:相思如王維《相思》詩:「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8)梧桐:梧桐是凄涼、凄苦、悲傷的象徵。
(9)菊:隱逸高潔脫俗
(10)(孤)雁:孤獨思鄉思親音信消息鴻雁:書信——對親人的思念。
(11)春風:曠達歡愉希望,東風:春天美好
(12)西風:落寞,惆帳衰敗游於恩歸,狂風:作亂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13)落花:「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借春、傷時的惆悵和對於死亡的焦慮、憂傷。詩人由花落而感嘆人生的無常
(14)丁香、芭蕉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
(15)竹:常寄託主人公一種清高脫俗的情懷(四)其他注意點
●限字題的解答:
1、根據題目要求作完全准確的表述(此時不要過多地考慮字數的多少);
2、對照字數要求進行簡縮:①去除無關緊要的修飾語,②多音節詞改為單音節詞,③用簡稱(尤其是地名)。
3、將符合題意和字數要求的句子連起來讀一遍,看是否有語病,如有,必須修改。要做到句子簡明、完整、通順、明確。
●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l、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2、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採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適用於原文相關句子較長的情況:②翻譯句子法,適用於文言文語段; 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於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④變換句式法,適用於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提煉中心、主題:
要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了…抒發了…贊美了…、歌頌了…揭露了…鞭撻了…諷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
●語句特色評價常用用詞
准確、嚴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Ⅱ 語文------怎麼分析文章
這里還有兩種不同的情況需要加以區別,一種是課文(課本上的文章),另一種是課外的文章,可能是報紙、雜志上的文章,也可能是試卷中的閱讀文章。這兩種情況在方法技巧上是有區別的。
對於課本上的文章,就我的理解、感受與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角度和方法可以採用:
1、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課本教材編者的整體編寫思路與體例,教材的編寫和一般著作的編撰是相同的,都要圍繞一種基本思路與構架,每一部分之間會有一種內在聯系,這些可以幫助學生來整體把握某一部分(比如單元、文章類型等)的一篇課文的整體內容及其特點。
2、根據課文的體裁整體把握其內容大概(類型上的)。比如記敘文,其內容主要記述人物的性格特徵與內心世界,重要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與影響、意義等,比如議論文,其內容主要是論證某種觀點看法,表明某種態度傾向,比如散文,其內容主要是描繪山河美景,或表現人物情緒情感與精神思想,或深入剖析社會現象、百態人生,表現深刻的思想與認識等,比如說明文,其內容主要是說明(介紹)事物的特徵,比如文言文也可根據其大體類別依此類推。
3、知人論世,聯系作者的家庭出身、人生經歷、社會思想、生命體驗,甚至還可以聯系作者的創作歷程等,來把握文章的內容。(這是時代的大背景,社會背景。)
4、了解、分析文章的創作背景,涉及作者的人生遭際與思想特點、創作意圖等。(這是小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
5、結合作者的創作風格與主體思想傾向。這一條對那些問題特徵特別明顯的作家尤其適用,比如像沈從文的《邊城》,蕭紅的《呼蘭河傳》,巴金的《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魯迅的小說、雜文等。
以下就是具體的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把握了,對課本上的文章當然同樣適用,我在下面來說。
對於課外的文章,包括報紙、雜志上的文章,和試卷中的閱讀文章,就我的理解、感受與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角度和方法可以採用:
1、文章題目。
尤其是試卷中的閱讀文章,特別是高考題中的閱讀文章,一般都是精心選擇精心設計的,包括文章題目,都是非常規范與標準的,這類文章的題目就一定會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比如提示文章體裁,提示文章內容範圍,提示問題,甚至直接揭示文章主題。
我這里所說的文章,也包括(古代)詩歌。像今年山東卷高考試卷中的古詩鑒賞題選取的是晚唐詩人杜牧的《寄遠》,這首詩的題目有兩種版本,還有一個版本是《南陵道中》,查閱相關詩集選本與類籍,我們可以發現《南陵道中》這個版本是更為流通的,出題人卻偏偏題作《寄遠》,我感覺就有提示的用意(作用),如果考生能夠注意到題目的作用,就可以降低審題和把握詩歌內容的難度,然後再聯系張九齡的名作《望月懷遠》,這首詩大部分考生小學就能夠背誦的,就可以明確這里的「遠」都是指遠在故鄉的親人。這樣就很容易地把握准了詩歌的主題,分析理解判斷寫作手法都不會有特別大的偏差了。
當然,報紙、雜志上的文章或者是一般模擬試題上的閱讀文章,題目的設計可能就粗疏一些,這種辦法不一定白分百奏效。
2、作者。
作者的情形又分幾種情況,一種是知名作家,大家都很熟悉,你也熟悉;一種是一般作者,不熟悉;第三種,是知名作家,可能有很多人熟悉,但是你不熟悉;第四種,不是知名作家,可能很少有人熟悉,但是你熟悉。
如果是大部分人都比較熟悉的作家,就有可能有一定的提示或暗示作用,或者文章內容與主題會隱含在作者的某些背景情況之中。如果學生能夠調動起自己的儲備,將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與把握與此結合起來,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是大部分人都不熟悉的作家,可能就較少提示或暗示作用(尤其是在試題中),但是文章作者與文章主題之間一定有聯系,所以,如果你自己熟悉的,還是可以聯系作者的相關資料,知人論世。
3、文章體裁。
對考試題中的文章來說,主要是科技類、社科類文章(以說明介紹情況為主,主要採用說明或者說明色彩很濃的議論的表達方式),以及以議論性散文為主的文學類作品,以新聞特寫、新聞綜述、人物訪談、人物評傳類文章為主的實用類文章。這些不同體裁的文章,在文章主要內容及主題的把握上都有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都可以利用。
比如議論性散文,或者抒情性散文,就需要特別注意文章中的議論和抒情性的語句,包括有強烈的思辨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詞語。比如科技類、社科類文章,就需要特別注意文章中的主要概念和不同人物的不同觀點以及前後觀點或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特別是因果聯系)。
4、文章思路與結構。
文章的思路揭示作者思想的發展過程與結果(即情感或觀點),結構就是思路的外部形式,這對把握文章主題至關重要。凡是文章思路不清楚者,表明文章作者的感情不冷靜不深刻,思想不成熟,觀點不明確,這是一條文章寫作的死律。而高明的作家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好的文章思路都非常清楚明確;我們完全可以放心地通過梳理文章的思路來把握文章的內容與主題。試題中的尤其是高考試題中的文章都應該具備此項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方法需要與文章體裁結合使用。不同體裁的文章,其行文思路的特點不同,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更迅速更准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與主題。
比如議論性散文,其行文思路一般是遵循「總——分——總」「總——分」「分——總」等基本模式,所以一旦確定了文章的基本體裁,就可以特別注意文章開頭一段和文章最後一段。一般說來,這應該基本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基本主題了。而且,高明的作家,不只是整篇文章都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就是文章的每一部分甚至每一段,都是如此,所以每一部分每一段的主要內容的把握也可以採用這種辦法來把握。
比如今年山東卷高考試題心中的第一篇大閱讀文章,選取了周國平的《記住回家的路》,這篇文章就非常典型。文章第一段就點明了主旨:「你不妨在世界上闖盪,去建功創業,去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記了回家的路。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世界。」而且第一段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敘述自己每到一個陌生城市總喜歡隨便走走的習慣,然後順勢一轉,「我想,人生也是如此」,接著就擺出了自己的基本觀點:人應該努力創業做事,但是不能忽略內心世界的保養與追求。這樣就不難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而且,這篇文章符合高手文章的條件,所以「文章題目」也可以考慮。這篇文章的題目中的關鍵詞是「家」,「家」在這篇文章中是一個象徵,作者在第一段就對其象徵意義作了非常明確的解釋:「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世界。」「回」就是回歸。「記住」就是不要忘記,就是不能忽略,就是要好好把持,保護。)
5、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詞句。
對於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文章,自然不在話下。其實,無論是何種體裁的文章,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詞句的都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重要標志。對於作者來說,這是方法;對於讀者來說,這也是方法。另外,充滿感情色彩或有明顯感情傾向的詞句也是一個非常可靠的標准,比如在記敘性的、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文章里,表示色彩的詞語往往有特別的韻味。
6、使用了修辭格的文句。
記敘性的、抒情性的文章里,都會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這些文句往往都包含很深的意蘊,需要深入揣摩,也一定會對把握文章內容與主題起到很重要的幫助作用。而且,就試題的考查方式來看,很多試題就直接結合文章中的修詞句來設題,尤其是比喻。在議論性的文章里,比喻雖然不被稱作修辭格,但是也時常用的論證方法之一,也經常被作為考查點來設題,其實也可以放在這一類情況里來掌握。
7、類似的詞語或文句。
尤其是一些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詞句,因為它們往往具有暗示或者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所以與這些詞語或句子相近似的詞句,也就同樣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們可能是為了具體解釋,也可能是為了強調突出。
聯系試題中的題目設計來看,大閱讀試題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查點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具體到試題設計,一般是直接讓考生分析兩三個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既然命題人將這個句子拿來設題,那這個句子一定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就體現在它與文章主旨緊密相關。這就需要首先對這幾個句子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關鍵詞(所謂關鍵詞,就是揭示句子、文段或文章主要內容的詞語),然後再將這個句子還原到原文當中去,聯繫上下文分析文章思路,聯系全文主旨分析其准確含意(既然是關鍵詞,文章一般就很可能會反復出現,或者反復出現與此「關鍵詞」相近的詞語)。據我的經驗,這種辦法基本上是屢試不爽。
當然,把握文章的內容與主題的角度與方法肯定還有很多,以上只是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逐漸摸索、提煉、積累起來的一些粗淺的方法,希望與各位同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參考:http://gz0901.qlteacher.com/Homework/yuwen/1663989.aspx(本人原創)
Ⅲ 小學語文學情分析的方法與策略
學情分析,在教學設計中通常被稱為學習者分析、學生分析和教學對象分析。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學情分析的 方法 與策略,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學情分析的方法與策略
(一)通過檢查學生預習和作業完成情況,分析學生「已知」
通過課堂提問等形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可以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知程度,及理解的難點所在,以便教師掌握教學重點,這種了解學情的方法是我們日常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方法。
作業是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最直接反饋,教師要及時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業,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的 學習態度 ,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哪些知識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識學生還比較生疏或者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了解學生所學難點問題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加以講解,加深學生理解。
(二)確定教學內容,分析學生「未知」
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和生活 經驗 ,對比新知識與原有學習之間的聯系,進行學情分析,重點解決學生最欠缺的知識和能力。不同於數理化學科,語文教學內容不明確,不易操作,因課文僅是語文教學的載體,學生需要掌握的是課文所表達的意義和價值。
教學內容的確定需考慮課程目標、教材及學生的需求,教師要依據課程特性、學情特徵和課文特點來確定教學內容,因此,學情分析與教學內容的確定是密不可分的。
(三)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分析學生「需知」
教材是編輯們精選出來的,具有典型意義的 文章 集合,每一篇文章都有其 教育 意義和主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文章編寫的目的和主旨,據此進行學情分析,這是分析學情的關鍵一環。
在了解了課文的編寫意圖後,所要做的學情分析是學生之前學過幾篇類似的文章?他們在文章中能感受到什麼?學生在理解文章概念方面,會存在哪些難點?學生能否習慣文章的寫作方法等。進行充分的學情分析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能抓住重點,有的放矢。
(四)探究學生的學習需要,分析學生「想知」
在教學設計中,學習需要指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期望達到的目標之間的差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分析,是要確定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以學生為中心,是否能夠使學生有所收獲,是否能夠合理安排教學目標等。
教師進行學習需求分析,就是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為起點,圍繞學生開展教學設計,使學生在教學中取得收獲。要對學習需求進行深入的了解,確保獲取信息的真實、可靠,同時也要考慮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滿足和心理感受。
2小學語文學情分析的方法與策略
1.分析 語文教材 內容,掌握學生的語文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情分析的開展,應從學生在學習的不同層面著手,對學生語文基礎能力的考驗是關鍵。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應明確了解學生的語文功底和 文化 修養程度,進而才能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以及 語文知識 點的設置,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
小學是 語文學習 的基礎階段,知識點相對瑣碎,但是每種知識點都是重點內容,教師應予以高度重視。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並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然後將其納入到日後的教學計劃之中,有利於語文教學內容的不斷豐富。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宿新市徐公店》時,這是一首古詩,與小學生距離較遠,在理解上存在著困難與障礙,教師可以將古詩教學作為小學生學習的難點列入到日後的教學計劃之中。
2.運用創新性教學法,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於小學語文來說,教學模式的選擇至關重要。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提出,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倡以生為本的理念,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情分析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學生能力和特點的充分考驗。
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將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教學、趣味性教學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了解學生的 興趣 愛好 。通過運用創新性的教學模式,教師能充分地了解到學生更熱衷於哪種教學模式,從中解讀出學生的興趣愛好。
我們以多媒體教學為例對學生的興趣情況進行了調查。例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首先用動畫閃現出「圓」、「明」、「園」三個字,讓學生解釋這三個字的字意,然後老師引出課文導語:一座圓滿無缺的皇家園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園林,它的名字就叫圓明園。用這種方式引起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習興趣。
用多媒體播放圓明園的空中俯瞰圖和平面展示圖以及它的建築美景:金碧輝煌的殿堂、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風景名勝「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詩人筆下的「蓬萊瑤台」以及異域風情的西洋建築的畫圖,使學生在視覺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圓明園被稱之為舉世聞名的「萬園之園」真是名不虛傳。
接著畫面設置問題:「想想,為什麼說圓明園『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後繼續播放配樂課文關於圓明園珍貴的歷史文物段落,多媒體課件上展示圓明園歷代珍藏的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奇珍異寶等,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
運用這些多媒體資料進行教學,相信每個孩子通過這些形象直觀的圖片,在心裡都要再一次贊嘆圓明園的雄偉。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華。
在理解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時,讓學生觀看電影《火燒圓明園》片斷,再讓學生談感受,然後把感受帶到課文里讀第五自然段,激發學生對侵略者的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後用《火燒圓明園》電影解說詞里的一段話結束本課教學,更好地滲透了「愛我中華,勿忘國恥」的情感教育。
再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亡羊補牢》時,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視頻動畫的播放,激起了學生的很大興趣,深度認識了該 成語 的內涵。但是,在進行《驚弓之鳥》學習時,並未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學效果平平,並未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可見,多媒體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通過此案例教學,教師能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可將多媒體教學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定會取得理想的效果[4]。
3.提供自主學習空間,掌控學生的學習習慣。
學生學習習慣的了解,應將其放在自主學習的情況下,才能對學生的 學習方法 、學習習慣予以掌握。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方法具有一定的要求性和規范性,小學生的學習習慣、方法受到制約,只有讓小學生在輕松、無壓力的氛圍中,才會運用屬於小學生自己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憶江南》時,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巡視,認真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做問題類題目時,是先看問題再讀文章,還是先讀文章再看問題,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每個細節都要予以掌握,以掌握學生的學習習慣。
4.為學生合作學習留出空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留出足夠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實現良好的發展。
例如學習《田忌 賽馬 》時,先激發學生預習的願望。教師說:「戰國時期齊國舉行賽馬比賽,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可是在孫臏的幫助下後來卻輸了。這是為什麼呢?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明白的字詞在小組內解決。
另外,你們小組還能想出什麼辦法幫助田忌取勝?」學生感覺很有趣味,很自覺地做著預習工作,小組長更是積極自讀、督促組員。在檢查預習效果中,每組對字詞掌握都過關,並出現了思維火花。
如有一組積極地探究合作,說到幫助田忌取勝時這樣提出:科技發達了,可以讓田忌的馬腿進行轉基因,變成豹子腿,那齊威王的馬只能望塵莫及了。此想法令人拍案叫絕,學生不由自主為他們小組鼓掌。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小組合作完成了預習任務。
3小學語文學情分析的方法與策略
一、找准學生學習的起點,因材施教
在備課之前,教師要根據三維目標,根據學生情況,從各方面對教材內容、教學過程、 教學方法 進行分析:對於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起點怎樣?學生對於這個內容的學習興趣如何?學生相關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怎樣。
教師還要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學生可能會產生哪些錯誤?如果出現問題時教師如何設置台階來解決難點?也就是說,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周密考慮,充分分析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對教材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瞭然於胸,這樣才能把課講得妙趣橫生、引人人勝,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每個學生提供充分發展的 空間。
有一位語文老師上一堂《迪斯尼樂園》,他從網上下載了在全國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教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加強語言模仿、語言遷移的訓練項目,利用教材中的示範語段,結合多媒體錄像的畫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學著課文的樣子說一說「迪斯尼樂園」,但教師的任務布置以後,學生反應不大,出現了冷場。
整節課下來,學生的反響平平……課後,經了解,學生都沒去過迪斯尼樂園。教師在上課前沒有做過調查,對學生的情況不了解,學生對迪斯尼樂園毫不知情,讓他們想像著介紹迪斯尼樂園顯然難度很高,所以就出現了上課的冷場情景。
再看那節獲獎的課,那個班上的學生幾乎都去過迪斯尼樂園,有感性認識,學習課文中的寫法迪斯尼樂園當然可以說得栩栩如生,富有生氣,教學氣氛也相當精彩。由此可見,一節精彩的課堂必須建立在了解學生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找准學生學習的起點,才會是一節有生命力的課。
除此之外,還要預知學生的預習程度如何,找准學生學習的起點,以學定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在教學中,最合理的教學設計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並根據其特點確定適當的學習方案。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把控課堂節奏
教師好比導演,如果對劇本不了如指掌,對演員不徹底了解,也就不會導演出內容生動、劇情感人的好戲來。由於有了情感基礎,課堂教學的進展才能順利,學生的學習任務才能完成得非常出色,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才能很高,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益。
語文教師進行的學情分析不僅要有意識地與具體課文內容緊密結合,而且要在語文課堂上不斷進行學情分析,把控好課堂節奏。
教學是動態的不可重復的過程,語文教師要在現有課堂資源的基礎上,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關注課堂教學的具體形態,有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個別學情的特殊性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程序的安排與教學節奏的控制。
因此語文教師要持續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不斷開展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診斷、評估與分析,以便為下一步的有效教學決策提供准確的信息,並進行及時、適度的調整,促進學生學習。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始終看著學生,從學生的眼神、表情、動作以及交流問答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疑問和困惑,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引領學生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對問題有更深或新的認識,這樣就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在課堂交流問答的過程中,我特別關注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是否清晰,回答是否有依據,語言是否規范等。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問題、教學流程。
此時,要在調整中獲得新發展,在超越預定目標中獲得創新。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准確評估學生的學習結果,改進教學 措施
准確評估學生的學習結果,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它主要是重點分析課堂生成與預設的差異以及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活動中的精彩片斷,在批改作業過程中 總結 、提煉學生的薄弱知識點……從 反思 入手,增強教學研究的意識。
這種反思評估,不僅可以指導教師今後的教學行為,還可以使教學經驗上升為理論,是非常有利的。
4小學語文學情分析的方法與策略
一、對小學語文教學學情分析的原因
1.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教師是花園里的園丁,園丁的職責在於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使花朵茁壯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切實掌握學情,清楚地知道學生的優勢和不足,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一切教學活動只為滿足學生的需要,旨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2.改進教師教學的需要
教師的教是針對學生的學,如果脫離了學生這一主體,教師的教也就失去了意義。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清楚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基於這一情況的教學才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如果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不透徹,那麼一切的教學活動就猶如空中樓閣,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3.促進教育發展的需要
教育是針對學生的教育,如果教育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那麼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以學生為藍本,學生的學習質量是判定教師教學水平的標准,也是衡量一種教育模式的有效指標。
如果不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就不能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不能找出對策幫助其解決問題,也就不能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從宏觀的角度看,也就阻礙了整個教育的發展。
二、如何對小學語文教學學情進行分析
1.對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分析
對小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進行測評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態,從而為其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以蘇教版小學 三年級語文 教學為例,教材中有一篇課文《日月潭的 傳說 》,在對這篇文章進行教學時。
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認讀課文中的生字,朗誦課文;其次,在進行課文內容教學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文章所描繪的內容;最後,教師要進行深層次的教學,讓學生試著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到學生的長處和不足,並為其制定具體的學習方案。
2.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分析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套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以學習《日月潭的傳說》為例,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有的學生會進行 課前預習 ,自主查閱課文中的生字,標注文章的段落,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在對這些學情進行了解和分析後,教師可以適當地提高教學要求、增加教學難度,在學生掌握基本課文知識後,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對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經驗進行統一分析
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所了解、認知的事物也不一樣。北方的孩子難以想像南方的江南水鄉,南方的孩子也無法感受北方的冰天雪地。教師在進行學情分析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來彌補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對學習的限制。
例如,在學習《雪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有關雪花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對雪兒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4.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分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語文學科感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才能學好語文課程。所以,教師在進行學情分析時,一定要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分析。
具體的方法如下: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在對學生的興趣有了一定了解之後,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感興趣內容的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三、掌握學情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1.有助於教師的因材施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是每個教師必須做到的,要對學生進行教導,就必須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白學生需要什麼,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整體把握,根據學生的需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
2.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把握,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為其制訂切實可行的 學習計劃 和學習目標,這樣學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也就能在教師的指引下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這樣一來,學生要實現全面發展也就不再只是 口號 ,而是一定會實現的偉大目標。
搞好學情分析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學情分析時,教師要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從而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健康、穩定的發展。
Ⅳ 語文閱讀分析方法
一.背離原文,歪曲觀點
選項中所說的觀點與原文不一致,錯項故意更換個別關鍵字詞,造成一字或一詞之差,從而背離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觀點。
二.置肯定為否定,置否定為肯定
原文已明確否定了某一觀點選項卻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確肯定了的觀點選項卻予以否定。即變肯定為否定,或變否定為肯定。
三.主次不分,本末顛倒
就是將原文中所說的主要的問題說成次要的問題,或將次要的問題說成主要的問題,倒置其關系。
四.過於武斷,誇大其辭
將原文對某一個方面的判斷擴大成對整體的判斷,故意擴大判斷對象的范圍,誇大其辭,或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說成一定會發生,過於主觀武斷。
五.節外生枝,無中生有
原文中本未說到某種觀點或態度,而選項卻脫離原文無端的毫無根據的生出一個觀點或態度,選項的判斷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據。
六.東拉西扯,張冠李戴
將原文中「張」的觀點態度說成是「李」的觀點態度,或將「李」的觀點態度說成是「張」的觀點態度,東拉西扯,混亂不清。
七.不明事理,偷換概念
不明白原文所闡釋的道理,將原文中闡釋的某一概念換成另一概念,也就是原文說的是甲事物怎麼樣,而選項說成是乙事物怎麼樣,義理混淆不清。
八.不明關系,強拉因果
或將毫無因果關系的兩個事物強拉到一起,並強加因果關系,或將有因果關系的兩個事物的因果關系顛倒,因說成果,果說成因。
Ⅳ 分析課文的方法有哪些
第一、理清文章的結構.
首先,可以抓住課文的題目,課題往往是最直接體現文章主要內容的.
如看到「擁抱大樹」這個題目,腦海中自然會出現問題:誰擁抱大樹?為什麼要擁抱大樹?怎樣擁抱呢?於是課文的主要脈絡就自然呈現了.
其次,可以嘗試給課文加小標題的方法.這也是給課文分段的一種變化形式,但相比較之下學生的興趣會比較濃厚.
如《獵人海力布》一課,課文內容比較長,學生一時無法理清,可以讓學生嘗試加小標題,學生出現幾種回答:分成兩部分「救龍女、得寶石」和「救相親,變石頭」;
分成四部分,將以上的兩部分分別再分開;也有學生分成三部分,將「救龍女,得寶石」分開……在大家相互的討論中,學生對事情的發展過程就清晰地掌握了.
第三,找當然,對於課文結構的掌握,都是基於讀懂課文的基礎之上,學生要藉助工具書等方法,將課文讀懂,才能進行進一步的理解.
第二、找特殊的句子,比如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等.
這類句子能很好地告訴我們課文的主要內容,如《音樂之都維也納》,文章開始就以總起句告訴我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接下來以「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以及「在維也納,歌劇院、音樂廳星羅棋布,其中以創建於1869年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最為著名」,文章的結構自然就清晰了.
第三、句子的理解.
文中總會有些重點的句子,怎樣在全文中找到這類句子,有時需要教師的 引導,才能找到這類句子,
如《看不見的愛》一課,學生都能理解文章中描寫了母親對孩子的愛,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呢?學生自然會主動地到文中尋找描寫母愛的動作、語言的句子,並從這些句子中來感悟母愛.理解句子還可以找一些有修辭手法的句子,修辭的句子,學生能通過理解其修辭手法,感悟作者的用意.此外,也可以通過變式比較來理解句子.對一些描寫比較生動和含蓄的句子,可以給出一些句子加以比較,讓學生感受原句的魅力.
第四、對詞的理解.
對詞的理解,應當是以上方面的基礎.但是很多詞的理解不是簡單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義的,應當聯系句子的理解一同進行.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也是在分析重點句子的同時進行的.
Ⅵ 語文中的五大論證方法什麼
1、 舉例論證:通過典型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4、對比論證:對比論證的作用就是突出強調
5、引用論證: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論證是指闡述自己的觀點之後,加以證明,使自己的觀點有了一個證實。
舉例論證運用具體事例,真實可信,增強文章說服力,趣味性,權威性,讓文章淺顯易懂;道理論證可以增強文章說服力或文采,使論證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對比論證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使論證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比喻論證道理講得通俗易懂,語言生動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除了五大論證之外還有歸納論證,也叫「事實論證」。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演繹論證,也叫「理論論證」,它是根據一般原理或結論來論證個別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論據來證明特殊性的論點。類比論證,是從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類事例子方法,即從一般到特殊的論證方法。因果論證,它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 因果論證可以用因證果,或以果證因,還可以因果互證。
Ⅶ 初中語文閱讀題分析方法
說明文比較簡單 所有的答案基本可以從原文中找到
首先找到題目中的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 答案基本就在句子的周圍 前幾句或後幾句
記敘文就比較考驗你對文章的理解能力了
一般來說 首先你要找到文章要表達的中心 這個中心往往都是廣義的 比如 寫景的文章一般都是表達自己對祖國壯美河山的熱愛 每到題都扣住這個中心答分數就會很高的
最重要的還是積累 平時多閱讀一些讀物 增強你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學習沒有什麼捷徑 重要的事正確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
最保險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原文中找答案,把問題代入文章中去,這樣就不容易錯,但是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概括水平比較好的話,就把句子概括出來,否則,就照上面的方法去做.
切記,如果不是回答開放性題目時,千萬不能加入自己的感情,如果你加入了自己的感情,無論你回答得多麼好,評卷老師是絕對不會給同情分你的!!
Ⅷ 小學語文文本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1、符號學分析法
符號學其實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我這里僅指最為經典也最常用的符號學分析方法,也就是格雷馬斯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陣分析和施動者分析等。當然,羅蘭·巴特、托多羅夫等人還有其他的許多方法,但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所謂「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也就是這些方法。
2、敘述學分析法
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類型分析等等),與敘述視角分析(包括敘述者的人稱、位置、可信度;敘述者的聲音、敘述的速度等)。當然,敘述學也同樣關注人物的話語分析,看他說的話是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亦或是自由間接引語。
因為敘述學、符號學等都是建立在語言學基礎上的,所以分析一篇小說就猶如分析一個句子,人物相當於主語,人物的行動相當於謂語,而人物的品質則相當於定語或狀語。
3、解構主義法
解構主義的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國人德里達和美國人德·曼。解構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從文本的邊緣進入,從而顛覆掉整個文本的通常意義。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解構主義者就像那個顛覆了千里之堤的大螞蟻。
4、互文、對話理論分析
此方法起源於巴赫金,成熟於托多羅夫、克里斯特娃、熱奈特等。結構主義一直視文本為相對封閉的系統,從而忽視了現實和社會的因素,而傳統批評又只看到了社會忽略了文本,各有弊端。
互文、對話理論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文本與現實社會之間被視為是互為文本的,是對話關系的,於是社會的因素與文本的規則都被分析到了。
Ⅸ 小學語文賞析句子的方法
文章 是由 句子 組成的,重要的句子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樣。所以作家在構思作品,立意謀篇時,特別重視錘煉句子。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賞析句子的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賞析句子的方法
1、掌握修辭手法
掌握比喻、排比、反問、擬人、誇張、對比、反語等修辭手法的特點和作用。如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淺顯,具體形象;排比能加強氣勢,強化情感;誇張能突出事物特徵;擬人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對比給人鮮明印象;反語更能顯示語言幽默風趣等。然後抓住該修辭手法結合句子加以分析就能手到擒來,如上面所示的例句。
2、掌握一定的句式
要掌握陳述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感嘆句、雙重否定句、整句與散句等的特點和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也不同。陳述句語氣平穩,不溫不火;疑問句吸引讀者,製造懸念;設問句和反問句加重語氣;感嘆句抒情強烈;倒裝句出於表達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正常次序顛倒過來;雙重否定句表達強烈的肯定語氣;而整句與散句的結合則使句子有參差之美、音韻之美等。例如:「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輕的,草軟綿綿的。」這段描寫就句式的角度來看,整散結合,行文有參差之美,有音韻之感,如茵春草呈現在眼前,勃勃生機躍然紙上,讀來情致盎然。
3、揣摩選詞煉句
特別要揣摩動詞、形容詞、介詞、擬聲詞、疊詞等。這些詞在表情達意上往往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在文章中呈現獨特的風采,品析這些詞語往往能起到出奇出新的效果。如:「八月的南疆,難躲熱浪。為品賞胡楊,我們奔波在一望無際的戈壁攤上。熊熊燃燒的烈日將大漠當成碩大無朋的鍋,金黃的沙礫成了鍋中熱炒的花生,『畢畢剝剝』的聲響不時爆起。」品味這一句既可以從修辭手法入手,也可從視覺和聽覺入手,還可以從擬聲詞「畢畢剝剝」入手。這個擬聲詞形象地寫出了南疆熱浪滾滾的情景。
4、掌握表現手法
許多美文極盡各種表現手法去描摹事物,傳達情感。如動與靜的描寫相結合;視覺、聽覺、觸覺、味覺描寫相結合等。例如:「不必說碧綠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鳴,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這幾句話分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寫出了百草園里的趣味多以及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使平時無味的百草園顯得生機盎然,令人歡快。
2小學語文賞析句子的方法
一、從句式入手
常見的幾種句式表達效果為:
1、疑問句,吸引讀者,製造懸念
2、設問句,提醒注意,引發思考
3、反問句,加強語氣
4、感嘆句,抒情強烈。
答題格式:這是個.....句,表達了.....(作用)。
二、從修辭角度入手
答題格式:運用.....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從用詞角度入手
答題格式 :「.....」一詞,寫出了.....的特點或內容,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從表達方式入手
散文 常用的表達方式及作用:
1、議論,點明事件的意義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統領全篇、畫龍點睛的效果;
2、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3、描寫,可使人、景、物再現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4、記敘,可使讀者對人物活動和事件的發展、全貌有個清晰的了解。
答題格式:運用了、、、、、、、的表達方式,點明了(寫出、抒發或交代)、、、、、、、、
五、從語句所在位置入手
一般有:
從結構上統領全文、引出下文的、、、、、、、、為下文、、、、、、、、做鋪墊等;
在中間語句的作用一般是結構上承上啟下、照應、伏筆;
結尾的語句,作用一般是深化中心,升華主題,照應題目或開頭,使結構嚴謹等。
3小學語文賞析句子的方法
一是找准寫什麼
即寫的對象是誰。這是第一步,也相對容易一點。
例1:「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彷彿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裹著萬般柔情,從地底下裊裊迴旋上升。」
此句寫的對象是「水聲」。
例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餘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此句寫的對象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
例3:「據說在一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過加工後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
此句寫的對象是「藻類新品種」 。
二是了解怎麼寫的
即用了什麼樣的方法來寫。這是第二步,較上步稍難了一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①、從修辭手法上分析;②、從用語、遣詞准確、傳神等方面分析;③、從作者描寫的角度(感官、人物、環境)分析;④、從該句在文中的作用來分析。繼續以上面三個句子為例:
例1:「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彷彿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裹著萬般柔情,從地底下裊裊迴旋上升。」
此句採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水流淌給人聽覺上無比美妙的感受。
例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餘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此句用「沖破」和「橫渡」兩個動詞,准確、生動地寫出了人民解放軍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例 3:「據說在一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過加工後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
此句採用了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准確地說明了藻類新品種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三是明白為什麼寫
即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這是第三步,需站在全文的角度來思考,了解作者的意圖。同樣以上面三個句子為例:
例1:「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彷彿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裹著萬般柔情,從地底下裊裊迴旋上升。」
此句主要表達作者對周庄之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例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 1000 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此句主要體現作者(毛澤東)的自信與豪邁之情。
例 3:「據說在一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過加工後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
此句有力地闡釋了藻類完全可以作為人類未來的糧食這個事理。
然後把這三者巧妙結合起來,就是對一個句子的較為全面的分析。
例1:「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彷彿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裹著萬般柔情,從地底下裊裊迴旋上升。」
此句採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水流淌時給人聽覺上無比美妙的感受,表達作者對周庄之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例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餘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此句用「沖破」和「橫渡」兩個動詞,准確、生動地寫出了人民解放軍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體現作者(毛澤東)的自信與豪邁之情。
例 3:「據說在一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過加工後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
此句採用了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准確地說明了藻類新品種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有力地闡釋了藻類完全可以作為人類未來的糧食這個事理。
文章是由句子組成的,重要的句子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樣。所以作家在構思作品,立意謀篇時,特別重視錘煉句子。把一個句子錘煉好了,既讓文章生色不少,又在營造意境,表達思想,傳遞旨趣方面有獨特的效果。因此,要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文意, 讀懂文章,就必須要抓住這些重要的句子,通過思考、探究、賞析而領悟其精髓。掌握好句子分析的步驟和方法,不僅可以讓我們面對句子品析時不會一籌莫展,而且對我們分析文章段落乃至整篇文章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4小學語文賞析句子的方法
1、抓關鍵詞語
很多重點句的含義,往往是通過一、二個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等關鍵詞語傳遞出來的。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們的腳下,波浪輕輕吻著岩石,像蒙矓欲睡似的。」
【賞析】一個動詞「吻」字,寫出了海浪親昵溫柔的情態。
例句2:「海水瘋狂地洶涌著,吞沒了遠近大小的島嶼。」
【賞析】「瘋狂」、「洶涌」、「吞沒」這些充滿力度的詞語,描繪出了大海勇猛無畏的性格。
2、抓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形象、生動、傳神。修辭常見的有八種(即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現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又如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 短語 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用它說理可使論述詳盡,條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發讀者的感情,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用它敘事寫人,能使描寫細膩深刻。
例句1:「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
【賞析】以「海」、「牆」作比喻,寫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堅不可摧。透過字表,我們能夠領會到作者對森林的喜愛與贊賞之情。
例句2:「多少年過去了,風兒把山頂上岩石的表層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細密;它又不辭辛苦地從遠處茂密樹林里捎來種子,讓 雨水 把它們喚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討得陽光喜歡了,陽光便慷慨地撫愛它們。」
【賞析】本句用擬人手法,賦予風、雨水、小苗、陽光以人的靈性,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獲取原來如此的詩意,與峽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3:「那聲音彷彿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
【賞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徵,展開豐富的想像,運用多個比喻來描摹海潮的幾種情態。用「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來比喻海浪聲的輕柔;用「情人的蜜語」來比喻海浪聲的甜美;用「落花飄零在水上」來比喻海浪聲漸聞漸遠,直至杳然無聲的情態。這種多角度的設喻,將落潮時大海的輕柔、靜謐刻畫得細致入微,使人如臨其境。
3、抓句式特點
常見的句式特點有:長短句結合、句子對仗工整、雙重否定句、排比句、反問句、倒裝句等。
例句1:「因為島嶼擋住了它的轉動,它狠狠地用腳踢著,用手推著,用牙咬著。它一刻比一刻興奮,一刻比一刻用勁。」
【賞析】作者運用排比句式,以表現大海驚醒後的劇烈動盪,展示了大海的粗獷、豪放的性格,讓讀者讀來琅琅上口。
例句2: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公平的么?峽谷莫非不明白?
【賞析】作者用兩個反問一個設問表達了對陽光不公的抗議,「莫非」一詞更讓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3:《假如你想做一株臘梅》文章最後寫道:「此刻,北風正在敲打著我的窗戶,而我的那幾株臘梅,依然在那裡默默地綻蕾,默默地吐著清幽的芬芳``````」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賞析】「賣」是賣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極其狂妄自大,這三個詞語原是貶義,這里貶詞褒用,表現出漢子們打鼓時的精神抖擻、氣勢非凡。
例句4:《鼓神》敲打鑼鼓的漢子們敦實威風,這些平時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時一個個精神抖擻,紅光滿面,
(A)賣著狂傲,逞著威風,顯得不可一世。
(B)只見他急敲慢敲,重敲輕敲,時而敲打鼓沿時而肘杵鼓面,時而躍騰猛捶,時而貼鼓輕撫,柔時如絲綢無骨,堅時像槍擊鋼板,亂時如烏雲壓頂,齊時如布兵排陣;鐵馬金戈亂箭飛,細雨輕風荷塘清,劈山開路是男兒,再聞堂前紡織聲……
【賞析】一連串的排比,將鼓神擊鼓的姿勢、動作描繪得栩栩如生,氣勢磅礴。又藉助比喻和對比,表現出鼓聲的變化多端,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4、抓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作家在創作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達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如襯托、對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聯想、想像、象徵等。
例句1:「那兒的樹木雖然遠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卻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賞析】小草比樹木高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勢;而樹木憑的是自身的優勢,這里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了作者對地下森林的欣賞之情。
例句2:「大小的島擁抱著,偎依著,山靜靜地恍惚入了夢鄉。星星在頭上眨著慵懶的眼瞼,也像要睡了。」
【賞析】以大海周圍的景物島、山、星星為襯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靜美」推進一步,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這是一幅清麗、溫柔、恬靜的「海睡圖」
例句3:「我喜歡海,溺愛著海,尤其是潮來的時候。」
【賞析】作者直抒胸臆,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偉大力量的歌頌,表明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5、抓結構作用
一個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有承上啟下、前後呼應、 總結 上文或總結全文等。我們應該抓住總領句、過渡句、總結句分析其在結構上的作用。
例句1:「遠處的鍾聲突然驚醒了海的酣夢。」
【賞析】這是一個過度句,在結構上的作用是承上啟下,是聯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漲的紐帶。
例句2:「我喜歡海,溺愛著海,尤其是潮來的時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裡,從閉著的窗戶聽著外面隱約的海潮音,也覺得滿意,算是盡夠欣幸了。」
【賞析】文章首尾照應,以房中聽潮開始,以房中聽潮結尾,使文章結構謹嚴。
6、抓思想內容
准確把握內容及思想情感每個句子本身都可提煉出一定的內容,也有的飽含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在賞析句子的答案中,內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岩漿橫溢,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賞析】這是描寫最初地質突變時的情景,一句話一種景象,字雖不多,形象生動,讓人如臨其境,同時也交代了峽谷的來源。
例句2:「你似乎深不見底,寬不可測,沒有人見過你的全貌。雖然你擁有珍貴的樹木,這大自然無價的財富,然而你沉默寡言、與世無爭──多麼不公平啊,你這個世上罕見的地下森林。你從哪裡飛來?你究竟遭受了什麼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了那麼漫長的歲月?」
【賞析】作者用第二人稱手法,面對面地直接抒發感情,強烈表達了自己對峽谷的關切、同情、抱不平以及無限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