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某位學生學習英語非常刻苦,單詞記了好多,語法規則背了不少,但學習成績卻不理想,特別是語言運用時,理解力和表達力都較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呢?原因就在於該學生的英語語感差。語感是人對語言的領悟感應能力,是語言訓練到熟能生巧的表現。它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英語教學有它自身固有的特點,語感便是英語教學的支點。語感強的人理解力強,聽別人說話抓得住要領,語言表達流暢得體反應迅速,表現出來就是外語學習的高效率。所以我在日常教學中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
一、什麼是語感
語感是人對語言的領悟感應能力,是語言訓練達到一定水平的表現。葉聖陶先生曾說過: 「在語言教學中,語感是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離開了語感, 文學作品無從欣賞,聽說讀寫能力無從起; 語感的水平決定著聽說讀寫的水平。」對以英語為外語的中國學生來說,培養好的語感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 應該如何進行和從哪裡開始呢?
二、如何培養英語語感
長期的英語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的英語語感越強,其英語素質就越高,他們就越能夠創造性地學習和使用英語語言,准確快捷地進行各種交際活動。所以重視培養中學生英語語感,加強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閱讀寫作能力,就成為當今初中英語課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培養英語語感呢?
語感是人對語言的領悟感應能力,是語言訓練達到一定水平的表現。葉聖陶先生曾說過: 「在語言教學中,語感是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離開了語感, 文學作品無從欣賞, 聽說讀寫能力無從起; 語感的水平決定著聽說讀寫的水平。」對以英語為外語的中國學生來說,培養好的語感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應該如何進行和從哪裡開始呢?我們課題組對語感教學進行了長達三年的研究實踐,認為語感培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聆聽聲音、模仿影像,感受語感
語感的培養離不開濃厚的語言環境。但是在一個英語非本族語的環境中,要讓學生課余主動地去接觸地道的英語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必須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英語環境,尤其是英語聽的環境, 使學生時時沉浸在英語的氛圍中。學生上課聽得最多的就是教師講的英語,因此英語教師在課上必須自始至終用英語組織課堂,鼓勵所有學生在課上使用英語交談。另外教師要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為學生呈現一些原汁原味的英語材料,讓學生在聽地道英語的同時,更好地了解英語國家的背景文化,學會用英語思維。這樣長此以往,這些聽的東西就會內化為學生感知理解語言的能力,即提高了語感。當然在課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聽英語錄音或收聽英語廣播,看英語地電影甚至向學生推薦英語聽力的網站。這樣他們就有更多的感受地道英語的機會,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英語語言中的語音感覺,再通過多模仿就更能體驗英語其中抑揚頓挫的感覺,進而靈活運用。
(二)創設聽說環境,增強語感
語感的培養離不開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使學生沉浸在英語的海洋中。
首先,在英語課堂上我必須盡量用英語教授。極力主張培養英語語感的朱光潛先生從第一課開始,走進教室就不說一句中國話。我在最開始這樣做的時候同學都對我說:「老師,什麼意思?」我便告訴他們你不必聽懂老師的每一個單詞,你要抓住關鍵詞,藉助老師的手勢、眼神、音調、動作等來自己揣摩,培養這種聽的習慣。這種做法既創設了英語氛圍,又培養了學生用英語來思維。
其次,課堂上開展各種聽說活動。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英語的海洋里游泳,充分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師生雙邊活動,運用錄音機、投影儀、語音室、多媒體教師創設英語聽說情景。幽默地道的原聲錄音帶,生動有趣的畫面,特別是多媒體教師的動態畫面,調動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他們的聽說慾望。再次,積極開展英語課外活動。要學好一門外語,光靠課堂45分鍾是不夠的,課堂時間畢竟太有限了。開展英語課外活動,創設更多的英語環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能力。我們經常舉行全校性的英語活動,同學們自編、自排、自演,各節目都凝聚了同學的智慧,節目的質量也得到了教師及家長的好評,特別是在今年的英語活動周中,歌伴舞《You are my sunshine 》更脫穎而出、評價極高、在平時的日常活動中我鼓勵同學們盡量用英語交流。我們的學校地處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來旅遊的外國人很多,我們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鼓勵同學們見到外國人用英語同他們進行交流;剛開始同學們羞於出口,而且一緊張就不知說什麼好,只會說一句Hello。漸漸的他們感覺到同外國人交流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效果也就好多了。我校的一名一年級學生見到了外國人,張口就說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等等的日常用語,使那名外國人驚詫萬分、目瞪口呆。這樣真實的語言交際情景,使學生接觸到了地道的英語,增強了語感。
(三)加強朗讀,增強語感。
對於英語的學習,讀得越多,讀得越好,就越能體會到句子文章的思想內容並受到感染。當讀到滾瓜爛熟時,文章中的短語、句子、表達方法就會被學生消化和吸引,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力。 1、理解單詞的正確發音,句子的正確朗讀,只有單詞的發音正確了,句子的輕重音讀正確了,才談得上有語感。2、聽教師范讀。范讀就是示範性的朗讀,可以由教師范讀,也可以用教學磁帶代替教師范讀,還可以讓朗讀水平高的學生范讀。最好是教師范讀,范讀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榜樣。范讀時教師的語氣、語調、神態、動作,都會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聽范讀、反復朗讀,就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 3、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不僅訓練了語感,也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和體會。 4、梯度式的朗讀。語感訓練不可能一步到位,朗讀訓練時必須有步驟,分層次,讓學生一步步上台階,每一步訓練都應有明確的目標。根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應該沿著正確、流利、有感情這個方向前進。
(四)背誦課文,深化語感。
英語教學中,抓好語感這一環節的培養,能明顯地提高教學質量。而背誦課文則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方法。語感的培養離不開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背書時輸入的「語言形式」、文字元號中的形義和已有的各種知識融匯,會共同作用於大腦,產生一系列的反應活動,如感覺、知覺、思維、判斷和分析,這就是語感的形成。語感強了,那麼理解力就強了,語言表達就會流暢得體,表現出來的就是學習外語的高效率。
(五)重視學生寫作訓練,發展語感
多讀和多聽有助於語感的發生和形式,這種發生常常是潛意識的,而多寫有助於語感的表現和成熟,由潛意識進入意識,由內在潛能轉化為外在行動,使語感得到全面的發展。因此,要學好英語,培養英語語感,就要多寫英語。寫作的好處就是對讀、聽、說的最好反饋。這種反饋是其他學習形式、其他練習形式所替代不了的。英語語感的成熟就是形成英語思維的能力,而寫作訓練對於英語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極大好處。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要求同學們寫日記。剛開始要求低一點,寫一兩句、三四句都行,然後逐漸增多。只要堅持,日積月累,就會養成用英語思維的能力。
總而言之,語感在外語學習中至關重要的。要想真正掌握英語這門語言,並能靈活自如的運用,就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六)創設情境,師生互動,增強語感
堅持用英語講課,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是熏陶語感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堅持 「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的教學原則,盡量使用得體的英語講課,以減少學生對母語的依賴性和母語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使課堂充滿濃厚的英語氣氛。
堅持運用英語講課,就能使學生沉浸在濃厚的課堂英語氛圍里,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英語思維,並用英語進行交流。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而且訓練了學生的語感。
同時,英語教學中如果教師把教學內容放在語言環境中表演及講解,採用適當的手勢、動作和表情,既可以避免用漢語解釋英語,給學生建立一個定向新異刺激的整體概念,從語音、語義、語法、語氣、體態等方面有機地引起學生,讓其感受語感,又可以創設出一種有利於培養語感的語言氛圍。
例如,筆者在教授push這個單詞時,一邊引導學生們拼讀單詞,一邊默默地走到最靠近講台的一個學生身邊,用手輕輕地推他,同時,自己大聲地說:「push! push! I am pushing him.」 此時,學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了筆者的動作和語境里了。後來,筆者在教授「pull」這個單詞時如法炮製,通過這樣的情境感受,使學生身臨其境,學生們已經在筆者的動作中徹底領會了上單詞「push」和「pull」的意思,並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語感。
(七)強化英語活動課開展的功能
英語是一種語言,語言的學習和使用離不開各種交際活動。強化英語活動課開展的功能就是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為了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語感有利於學生吸收和運用生動的生活材料和語言材料。他們吸收的材料越多,運用語言材料的頻率越大,語感能力的形成就越有基礎,也會使高中英語教學走出長期的惡性循環。
英語活動課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形式,能夠為教師更好地實現教育教學目的,提供真實的實踐場所和語境,它的最大優點是以學生自己動口、動腦的實踐為基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課更有利於學生發揮特長、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培養愛好,講而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智力和綜合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前注重英語活動課開展的功能已有了理想的導向和實踐的借鑒。英語活動課的創設為學生學思結合和知行統一的環境氛圍提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語感的形成。
總之,英語教學就是以現行教材為典範,以語言訓練為主線,課餘生活為生動教材,以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為中心,不斷重復這一定向反射鏈,最終使學生形成良好語感的過程。
(八)創造有利於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和氛圍
正常幼兒都能逐漸學會母語,能分辨詞的輕重,語調的高低,這有力地說明語境對語感培養的重要作用。學習英語除了學生自己要經常練習外,還應有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多給學生創造一些無意識記和學習的環境,如學校或教室的標語可用英漢兩種語言書寫,學校可辦英語牆報、英語廣播、英語角等。還可採取學科之間互相滲透的辦法,如聯系許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號是相關英語單詞的首位字母教單詞。這樣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過程有時就成了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語知識的過程,其他學科的某些知識點就成了誘發學生復習英語的因素。
(九)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的教學原則,以減少學生對母語的依賴性和母語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盡量不用母語為中介的翻譯法,即使使用也應該加強分析對比。要求學生使用英漢雙解詞典並逐步過渡到使用英英詞典,這有利於學生准確掌握詞彙的內含和外延,因為用一種語言解釋另一種語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對應完全准確。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即有些英語詞、句用漢語很難解釋,甚至會出現越解釋越難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經常給出一些包含該詞、句的句子,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去猜測、理解。所給出的語境應盡力和該詞、句所處的語境相似,而且是學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這樣既可以給學生的理解以鋪墊,達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詞、句的目的,又能增強語言實踐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有助於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十)培養學生善於積累的習慣
大量背讀古文是過去人們學習漢語的常用方法,現代語言學習的理論也告訴我們大量的語言輸入為語言的輸出創造可能性,這些都是告訴我們積累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讓學生隨時注意記錄一些有用的詞、短語、精彩的句子和短文,還要他們經常翻閱或背誦,並多加模仿運用,使優美的詞、各種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爛熟於心,為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培養語感奠定堅實的基礎。
(十一)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勢必會產生歧義,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人們常說的漢語式的英語是指仿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法產生的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式或表達法,其中就包括由於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的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表達。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們就不能做到確切理解和正確表達思想。
總之,培養學生的語感的訓練有很多種方法,但是我們應該貫穿於英語教學與活動的各個環節,只要有意識的對學生加強語感的培養,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隨著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語感培養會越來越得到人的重視,並會在英語學習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有利於我們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⑵ 書摘|朱光潛談修養-談處群(下)處群的訓練
極淺鮮而正當的道理常易被人忽略。 一個民族的性格和一個社會的狀況大半是由教育和政治形成的。 倘若一個民族的性格不健全,或是一個社會的狀況不穩定,那唯一的結論就是教育和政治有毛病。
先說教育。 從前大學里常有同班同齋舍同學們從入學到畢業,三四年之中朝夕相見而始終不曾交談過一句話。還有許多學校里同學們相視,不但如路人,甚至為仇讎(chou二聲,同「仇」,筆者注),受教育者所受的教育如此,何能望其善處群?更何能希望其為社會組織的領導?我們教育所產生的人材不能擔當未來的艱巨責任,此其一端。
我們的根本錯誤在把教育狹義化到知識販賣。學校的全部工作幾限於應付考試。教員力疲於講,學生力疲於聽,於是做人的道理全不講求。就退一步談知識,也只是一味地灌輸死板教材,這種教育只能產出一些以些許知識技能博衣飯碗的人,絕不能培養領導社會的真材。
近來頗有人感覺到這種毛病,提倡導師制,要導師於教書之外指點做人的道理,用意本來很善,但是實施起來也並未見功效。導師制起於英國牛津、劍橋兩大學校,這兩校的教育宗旨是彰明較著的不重視讀書,而重培養「君子人」。上課鍾點少而社交活動很多。導師和學生有經常接觸的可能,導師對於學生在學業和行為兩方面同時負責任。現在我們學校把學業和操行分作兩件事,學生仍取「集體生產」式整天上班,操行則由許可權不甚劃分、責任不甚專一、疊床架屋式的導師、訓導員、生活指導員和軍事教官去敷衍公事。這種辦法行不通,因為導師制的真精神不存在,導師制的必須條件不存在。
要改良現狀,我們必須把教育的著重點由上課讀書移到學習做人方面,許多龐雜的課程須經快刀斬亂麻的手段裁去,學生至少有一半時間過真正的團體生活。團體合作的活動種類甚多,有幾個最重要的值得特別提出。
第一是操業合作。現行教育有一個大毛病,就是許多課程的對象都是個人而不是團體。學生們盡管成群結隊,實際上各人一心,每人獨自上課,獨自學習,獨自完成學業,無形中養成個人主義的心習。其實學問像其他事業一樣,需要分工合作的地方甚多。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問題的商討,實驗的配置,遺誤的檢舉,都必須群策群力,團體合作的效力是無窮的。
有幾種課程特別宜於團體合作。最顯著的是音樂。在我國古代教育中,樂是一個極重要的節目。它的感動力最深,它的最大功用在和。在一個團體里,無論分子在地位、年齡、教育上如何,樂聲一作,男女尊卑長幼一齊肅容靜聽,皆大歡喜,把一切界限分別都化除凈盡,彼此靄然一團和氣。
其次是運動。運動相當於中國古代教育中的射。它不但能強身健體,尤其能培養遵秩序紀律的精神。條頓民族如英美德諸國都特好運動,在運動場上,他們培養戰斗的技術和政治的風度。柏拉圖在「理想國」里談教育,二十歲以前的人就只要音樂和運動兩種功課。音樂和運動是一個民族生氣的表現,不單是群育的必由之徑。除非它們在課程中占重要位置,我們的教育不會有真正的改良。
操業合作之外,第二個重要的處群訓練便是團體組織。有些學校名義上各種團體具備,而實際上沒有一個團體是健全的組織。多數學生為錯誤的理想所誤,只管埋頭讀死書,認為參加活動是浪費時間,甚至於多惹是非,對一切團體活動遂袖手坐觀。於是所謂團體便為少數人所操縱,假借團體名義,作種種並非公意所贊同的活動。
民主政治可以說就是基於討論的政治。學問也貴討論,因為學問的目的在辨別是非真偽,而這種辨別的工夫在個人為思想,在團體為討論,討論可以說是集團的思想。一個理想的學校必須充滿歡喜討論的空氣。在歐美各著名大學里,師生們大部分工夫都費於學術討論與辯論會,在這中間他們成就學業,養成政治習慣。在學校里是一個辯論家,出學校就是一個良好的議員或社會領袖。我們的一般學生以遇事沉默為美德,遇事眾集不肯表示意見,到公眾有決定時,又不肯服從。這是一個必須醫治的毛病,而醫治必須從學校教育下手。
處群訓練一半靠教育,一半也要靠政治。社會仍是一種學校,政治對於公民仍是一種教育。 民主政治實施於小國家,較易收實效;國大民眾,民主政治即不能不採取代議方式。代議制的弊病在代議人不一定能代表公眾的意志,易流於寡頭政治的變相。要補救這種弊病,必須力求下層政治組織健全,因為一般人民雖不必盡能直接參加國政,至少可以直接參加和他們最接近的基層行政區域的政治。
健全基層政治組織自然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們一方面須推廣教育,提高人民知識和道德水準,一方面也要徹底革除積弊,使人民養成良好的政治習慣。所謂良好的政治習慣是指一方面熱心參與政治活動,一方面不作腐敗的政治活動。
民主政治與包辦制如水火不相容。消極地說,廢除包辦制;積極地說,就是政治公開。要政治公開就要從最基層做起,奠定穩固的基礎,然後逐層推行到最上層。政治公開有兩個要義,一是政權委託於賢能,一是民意須能影響政治。
先說第一點,我國歷代掄才,不外由考試與選舉。考試是最合於民治精神的一種制度,是我國傳統政治的一大特色。一個人只要有真才實學,無論出身如何,可以逐級升擢,以至於掌國家大政。因此政權可由平民憑能力去自由競爭,不致為某一特殊階級所把持亂用。中國過去政權向來在相而不在君,而相大半起家於考試,所以中國傳統整體表面上為君主,而實為民主。後來科舉專以時文詩賦取士,頗為議者詬病。這只是辦法不良,並非考試在原則上有毛病。
考試與選舉行之得法,一切行政都由賢能行使,則政治公開的第一要義就算達到。政治公開的第二要義是民意能影響政治。這有兩端:第一是議會,第二是輿論。
先說議會,民主政治就是議會政治。最要緊的是要使選舉名副其實,不要再有賄買包辦的弊病。
再說輿論。我國傳統政治本素重輿論。「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兩句話在古代即懸為政治格言。過去君主政體沒有很長期地陷於紊亂腐敗狀態,輿論是一個重要的力量。近代報章流行,輿論更易傳播。言論出版自由問題頗引起種種爭論。從歷史、政治及群眾心理各方面看,言論出版必須有合理的自由。輿論與人民密切相關,自然也有不健全的時候,我們所應努力的不在箝制輿論,而在教育輿論。是非自在人心,輿論的錯誤最好還是用輿論去糾正。
以上所述,陳義甚淺,我們的用意不在唱高調而望能實踐。如果政治方面沒有上述改革的訓練就無從談起。人民必有群的活動、群的意識,必感覺到群的力量,受群的制裁,然後才能養成良好的處群的道德。這是我們實行民治的大工作中一個基本問題,值得政治家與教育家們仔細思量。
⑶ 怎麼樣才能喜歡看書,能讓別人先把話講完呢
談讀書
作者:朱光潛
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須慎加選擇。你自己自然不會選擇,須就教於批評家和專門學者。我不能告訴你必讀的書,我能告訴你不必讀的書。我所指的不必讀的書,是談書的書,是值不得讀第二遍的書,走進一個圖書館,你盡管看見千卷萬卷的紙本子,其中真正能夠稱為「書」的恐怕還難上十卷百卷。你應該讀的只是這十卷百卷的書。在這些書中間你不但可以得到較真確的知識,而且可以於無形中吸收大學者治學的精神和方法。這些書才能撼動你的心靈,激動你的思考。其它像《文學大綱》、《科學大綱》以及雜志報章上的書評,實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你也許要問我像我們中學生究竟應該讀些什麼書呢?這個問題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約還記得北京《京報副刊》曾徵求「青年必讀十種」,結果有些人所舉的十種盡是幾何代數,有些人所舉的十種盡是《史記》、《漢書》。我特地去調查了幾個英國公共圖書館。他們的青年讀品部最流行的書可以分為四類:(1)冒險小說和游記,(2)神話和寓言,(3)生物故事,(4)名人傳記和愛國小說。其中代表的書籍是幽爾??(凡爾納)的《八十日環游世界記》和《海底二萬里》,德孚(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大仲馬的《三劍俠》,霍爽(霍桑)的《奇書》和《丹谷閑話》,金斯萊的《希臘英雄傳》,法布爾的《鳥獸故事》,安徒生的《童話》,騷德的《納爾遜傳》,房龍的《人類故事》之類。這些書在外國雖然流行,給中國青年讀,卻不甚相宜。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煞有介事的談一點學理。他們――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內――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於哲學問題。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歲以後的教育宜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重發達想像。所以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像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談到這里,我還沒有答復應讀何種書的問題。老實說,我沒有能力答復,我自己便沒曾讀過幾本「青年必讀書」,老早就讀些壯年必讀書。比方中國書里,我最歡喜《國風》、《莊子》、《楚辭》、《史記》、《古詩源》、《文選》中的《書箋》、《世說新語》、《陶淵明集》、《李太白集》、《花間集》、《張惠言詞選》、《紅樓夢》等等。在外國書里,我最歡喜溪茲(濟慈)、雪萊、考老芮基(柯爾律治)、白朗寧諸人的詩集,蘇菲克里司(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劇,莎士比亞的《哈孟列德(哈姆雷特)》、《李爾王》和《奧塞羅》,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戲劇集,屠格涅夫的《新田地(處女地)》和《父與子》,妥斯套夫斯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福洛伯(福樓拜)的《布華里(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說集,小泉八雲關於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應北京《京報副刊》的徵求,也許都把這古董洋貨捧上,湊成「青年必讀書十種」。但是我知道這是荒謬絕倫。所以我現在不敢答復你應讀何書的問題。你應該請教你所知的專門學者,請他們各就自己所學范圍以內指定三兩種青年可讀的書。你如果請一個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設想,比方他是學文學的人,他也許明知青年必讀書應含有社會問題科學常識等等,而自己又沒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兩種拉來湊數,你就像問道於盲了。同時,你要知道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自己也須費些工夫去搜求。我從來沒有聽見有人按照別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讀書十種」,或「世界名著百種」讀下去,便成就一個學者。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要靠你自己。
讀書方法,我不能多說,只有兩點須在此約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各人天資習慣不同,你用哪種方法收效較大,我用哪種方法收效較大,不是一概而論的。你自己終久會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別人決不能給你一個方法,使你可以依法炮製。
朱光潛的另一篇講讀書的:
朱光潛:讀書是一種訓練
十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短文談讀書,這問題實在是談不盡,而且這些年來我的見解也有些變遷,現在再就這問題談一回,趁便把上次談學問有未盡的話略加補充。
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究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每科學問到了現在的階段,是全人類分工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湮沒,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里程碑。我們就現階段的文化學術求前進,必定根據過去人類已得到成就做出發點。如果抹煞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我們說不定要把出發點移回到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縱然能前進,也還是開倒車落伍。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
成就的總帳,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有了這種准備,一個人才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里長征,去發現新的世界。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第一,書多易使讀書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嘴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現在書籍易得,一個青年學者就可誇口曾過目萬卷,「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愈多,愈易釀成腸胃病,許多浮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成。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任何一種學問的書籍現在都可裝滿一個圖書館,其中真正絕對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千部甚至於數部。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的盡管看過無數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的盡管讀過無數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做學問如作戰,須攻堅挫銳,佔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踢一腳,就成了「消耗戰」。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10 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10 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10 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10 遍。「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差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游,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譬如馳騁十里洋場,隨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讀的書當分種類,一種是為獲得現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識,一種是為做專門學問。為獲常識起見,目前一般中學和大學初年級的課程,如果認真學習,也就很夠用。所謂認真學習,熟讀講義課本並不濟事,每科必須精選要籍三五種來仔細玩索一番。常識課程總共不過十數種,每種選讀要籍三五種,總計應讀的書也不過50 部左右。這不能算是過奢的要求。一般讀書人所讀過的書大半不止此數,他們不能得實益,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而靜讀時又只潦草滑過。
常識不但是現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專門學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學分野嚴密,治一科學問者多固步自封,以專門為借口,對其他相關學問毫不過問。這對於分工研究或許是必要,而對於淹通深造卻是犧牲。宇宙本為有機體,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關,牽其一即動其餘,所以研究事理的種種學問在表面上雖可分別,在實際上卻不能割開。世間絕沒有一科孤立絕緣的學問。比如政治學須牽涉到歷史、經濟、法律、哲學、心理學以至於外交、軍事等等,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相關學問未曾問津,入手就要專門習政治學,愈前進必愈感困難,如老鼠鑽牛角,愈鑽愈窄,尋不著出路。其他學問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先博學而後守約,這是治任何學問所必守的程序。我們只看學術史,凡是在某一科學問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於許多它科學問有深廣的基礎。目前我國一般青年學子動輒喜言專門,以至於許多專門學者對於極基本的學科毫無常識。這種風氣也許是在國外大學做博士論文的先生們所釀成的。它影響到我們的大學課程,許多學系所設的科目「專」到不近情理,在外國大學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豈不是誤人子弟?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一年之中可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在旁人認為重要而自己不感興味的書都一概置之不理。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於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使讀書泛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產生畸形的發展,對於某一方面知識過於重視,對於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專讀冷僻書籍,對於正經正史從未過問的,他在文學上雖有造就,但不能算是專門學者。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書當作工作而只當做消遣,這種蜜蜂采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採用。但是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志願,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對於他,讀書不僅是追求興趣,尤其是一種訓練,一種准備。有些有趣的書他須得犧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久了他自然還可以啃出滋味來。
讀書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從頭到尾讀,以求對於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作進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於這一類。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後采關於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於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餘的這里看一章,那裡看一節,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對於初學不相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採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微意。一書作幾遍看,每一遍只著重某一方面。 蘇東坡與王朗書曾談到這個方法:
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並收盡取,但是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做此。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朱子嘗勸他的門人採用這個方法。它是精讀的一個要訣,可以養成仔細分析的習慣。舉看小說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結構,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寫,第三次但求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至於對話、詞藻、社會背景、人生態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比如看史書,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則全書中所有關於這問題的史實都被這中心聯系起來,自成一個系統。以後讀其它書籍如經子專集之類,自然也常遇著關於政教關系的事實與理論,它們也自然歸到從前看史書時所形成的那個系統了。一個心裡可以同時有許多系統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許多「部首」,每得一條新知識,就會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相近的系統里去,就如拈新字貼進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歸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歸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絡貫串,這就是說,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歸聚到一個系統里去,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果。
記憶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讀過的書所形成的知識系統,原本枝葉都放在腦里儲藏起,在事實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儲藏,過目即忘,則讀亦等於不讀。我們必須於腦以外另闢儲藏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裡去。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在是卡片。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採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採得一件就歸入某一門某一類,時間過久了,採集的東西雖極多,卻各有班位,條理井然。這是一個極合乎科學的辦法,它不但可以節省腦力,儲有用的材料,供將來的需要,還可以增強思想的條理化與系統化。預備做研究工作的人對於記筆記做卡片的訓練,宜於早下功夫。
⑷ 怎樣培養英語語感
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某位學生學習英語非常刻苦,單詞記了好多,語法規則背了不少,但學習成績卻不理想,特別是語言運用時,理解力和表達力都較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呢?原因就在於該學生的英語語感差。語感是人對語言的領悟感應能力,是語言訓練到熟能生巧的表現。它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英語教學有它自身固有的特點,語感便是英語教學的支點。語感強的人理解力強,聽別人說話抓得住要領,語言表達流暢得體反應迅速,表現出來就是外語學習的高效率。所以我在日常教學中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 一、什麼是語感 所謂語感就是指學習者對語言信息的一種敏銳的感知和豐富的理解,是自動化了的意識活動。語感既是語言訓練達到熟練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最高體現。語感的形成是基於鍥而不舍的聽、說、讀的反復實踐,日積月累而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 二、如何培養英語語感 長期的英語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的英語語感越強,其英語素質就越高,他們就越能夠創造性地學習和使用英語語言,准確快捷地進行各種交際活動。所以重視培養中學生英語語感,加強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閱讀寫作能力,就成為當今高中英語課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培養英語語感呢? (一)注重朗讀背誦,培養語感 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學習漢語的方法,對於學習外語同樣也有道理。朗讀背誦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聽說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讀、多背誦,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著名語言學家朱光潛說過:「我覺得初學外語者與其費那麼大勁去死記單詞,做那些支離破碎的語法練習,倒不如精選幾篇經得起仔細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們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為自己的營養,這樣就會培養其敏銳的語感。」許國璋先生的英語根基同樣使於啟蒙時的朗讀和背誦。兩位名家的言談道出了朗讀背誦對語感培養的重要性,我在平時上課時盡量讓學生多讀多背,特別要學生注意語音語調,意群停頓,讀出英語的韻味和美感來。而在此之前我更注意范讀,讓同學有美的享受,讓他們有慾望主動去模仿,去表達。一種語言有一種語言的精神,而傳達這種精神的是音調,語感只能從音調中體會出來。平時在課堂上經常教給學生一些小詩、諺語、繞口令、小韻文等等既提高他們學習外語的興趣,同時也有助於音調的把握。對於教材中的對話基本都要求學生背出,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並把聽音、朗讀、背誦20分鍾作為每天的課後作業。同時我經常在班級舉行朗誦比賽,有時還把同學的朗讀錄到磁帶上,這樣提高同學們英語背誦的興趣,同時語感也得到了提高。 (二)創設聽說環境,增強語感 語感的培養離不開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使學生沉浸在英語的海洋中。 首先,在英語課堂上我必須盡量用英語教授。極力主張培養英語語感的朱光潛先生從第一課開始,走進教室就不說一句中國話。我在最開始這樣做的時候同學都對我說:「老師,什麼意思?」我便告訴他們你不必聽懂老師的每一個單詞,你要抓住關鍵詞,藉助老師的手勢、眼神、音調、動作等來自己揣摩,培養這種聽的習慣。這種做法既創設了英語氛圍,又培養了學生用英語來思維。 其次,課堂上開展各種聽說活動。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英語的海洋里游泳,充分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師生雙邊活動,運用錄音機、投影儀、語音室、多媒體教師創設英語聽說情景。幽默地道的原聲錄音帶,生動有趣的畫面,特別是多媒體教師的動態畫面,調動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他們的聽說慾望。 再次,積極開展英語課外活動。要學好一門外語,光靠課堂45分鍾是不夠的,課堂時間畢竟太有限了。開展英語課外活動,創設更多的英語環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能力。我們經常舉行全校性的英語活動,同學們自編、自排、自演,各節目都凝聚了同學的智慧,節目的質量也得到了教師及家長的好評,特別是在今年的英語活動周中,歌伴舞《You are my sunshine 》更脫穎而出、評價極高、在平時的日常活動中我鼓勵同學們盡量用英語交流。我們的學校地處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來旅遊的外國人很多,我們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鼓勵同學們見到外國人用英語同他們進行交流;剛開始同學們羞於出口,而且一緊張就不知說什麼好,只會說一句Hello。漸漸的他們感覺到同外國人交流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效果也就好多了。我校的一名一年級學生見到了外國人,張口就說 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等等的日常用語,使那名外國人驚詫萬分、目瞪口呆。這樣真實的語言交際情景,使學生接觸到了地道的英語,增強了語感。 作者:美妙08人生 2009-1-30 17:40 回復此發言 -------------------------------------------------------------------------------- 2 中學生如何培養英語語感 (三)強化英語知識學習的整體結構功能 英語知識學習的整體結構功能必須從三個方面加以強化: 1.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是能力形成的第一要素。如果沒有大量的知識作基礎,任何能力都無從談起。因此要想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感能力,首先要有豐富的英語知識,知識是靠不斷學習和積累才能獲得的。教材是知識的載體,依據教材組織實施教學是幫助學生獲得英語知識的重要途徑。另外同教材配套的聽力練習、閱讀訓練都是經過認真篩選的,聽的過程和讀的過程就是學習英語萌生語感的過程。 2.方法是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媒介和工具。只有中學生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英語的方法,才能在接受知識時舉一反三,提高學習效率。學習英語的方法很多,就記憶詞彙的方法而言,就有詞綴記憶法、反義對比記憶法、同類詞性比較記憶法等。強化英語知識學習的整體功能,應當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體現新教材特色,把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英語的方法擺在突出的地位。 3.接受科學的訓練是提高英語能力,養成學用英語的良好習慣的有效途徑。訓練務必要走出題海戰術的誤區,講究訓練的科學性、層次性,訓練的內容要精當實用,方法也要靈活多樣,符合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接受能力。葉聖陶先生說:「語言的使用是一種技能,是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他的話本是針對語文講的,其實英語的訓練方法也是「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即要求我們在進行英語訓練的時候,要從具體的材料出發,把語言知識當作一種言語規范來指導學生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鞏固已學知識直至形成規范運用語言的良好習慣。 (四)強化英語活動課開展的功能 英語是一種語言,語言的學習和使用離不開各種交際活動。強化英語活動課開展的功能就是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為了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語感有利於學生吸收和運用生動的生活材料和語言材料。他們吸收的材料越多,運用語言材料的頻率越大,語感能力的形成就越有基礎,也會使高中英語教學走出長期的惡性循環。 英語活動課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形式,能夠為教師更好地實現教育教學目的,提供真實的實踐場所和語境,它的最大優點是以學生自己動口、動腦的實踐為基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課更有利於學生發揮特長、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培養愛好,講而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智力和綜合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前注重英語活動課開展的功能已有了理想的導向和實踐的借鑒。英語活動課的創設為學生學思結合和知行統一的環境氛圍提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語感的形成。 總之,英語教學就是以現行教材為典範,以語言訓練為主線,課餘生活為生動教材,以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為中心,不斷重復這一定向反射鏈,最終使學生形成良好語感的過程。 (五)重視學生寫作訓練,發展語感 多讀和多聽有助於語感的發生和形式,這種發生常常是潛意識的,而多寫有助於語感的表現和成熟,由潛意識進入意識,由內在潛能轉化為外在行動,使語感得到全面的發展。因此,要學好英語,培養英語語感,就要多寫英語。寫作的好處就是對讀、聽、說的最好反饋。這種反饋是其他學習形式、其他練習形式所替代不了的。英語語感的成熟就是形成英語思維的能力,而寫作訓練對於英語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極大好處。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要求同學們寫日記。剛開始要求低一點,寫一兩句、三四句都行,然後逐漸增多。只要堅持,日積月累,就會養成用英語思維的能力。 總而言之,語感在外語學習中至關重要的。要想真正掌握英語這門語言,並能靈活自如的運用,就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⑸ 朱光潛 精進的程序 到底說的是什麼.
先生在《精進的程序》一文中談到,作文有如寫字,要經歷「疵境——穩境——醇境——化境」這四個境界。他說:「在初學時毛筆拿不穩,手腕運用不能自如,所以結體不能端正勻稱,用筆不能平實遒勁,字常是歪的,筆鋒常是笨拙扭曲的,這可以說是『疵境』。如果他略有天資,用力勤,多看碑帖的筆跡(多臨摹,多向書家請教),他對於結體用筆,分行布白,可以學得一些規模法度,手腕運用靈活了,就可以寫出無大毛病的,看得過去的字。這可以說是『穩境』,如果再想進一步,就須再加揣摩,真草隸篆各體都必須嘗試一下,各時代的碑版帖扎須多讀多臨,然後薈萃各家各體的長處,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風格,寫成的字可以稱得藝術作品,或奇或正,或瘦或肥,都可以說是『美』。這可以說是『醇品』。最高的是『化境』,不但字的藝術成熟了,而且胸襟學問的修養也成熟了,成熟的藝術修養與成熟的胸襟學問修養融成一片,於是字不但可以見出馴熟的手腕,還可以表現高超的人格:悲歡離合的情調,山川風雲的姿態,哲學宗教的蘊籍,都可以在無形中流露於字里行間,增加字的韻味。」 細細想來,先生不只是在談寫文章和練字。這「疵」、「穩」、「醇」、「化」四「境」,可以普適於各個行業和各門藝術。木工學藝,從認識木工器具開始,到獨立設計、創造傢具乃至成為木工大師,必須要經歷這四個境界;練習國畫,先從最基本的技法訓練入門,從仿到創,形成風格,也需要走過這樣的四個階段。其他諸如攝影、音樂、書法,無不應了這個理兒。朱光潛先生這段精闢的論述為我們揭示了學藝乃至於做人的深刻道理,這四個境界也是任何門類技藝精進的普遍規律。其實,教師的成長,也符合這樣的規律。一個教師,從剛進入教師隊伍到成為優秀的教師乃至名師,其教學藝術的發展歷程,也必得經由「疵境」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講台的教師,盡管備課時做了充分的准備,但是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只能按教學方案亦步亦趨。課堂節奏,不能收放自如;突發事件,經常手足無措;生成資源,難於恰當利用。這可以說是「疵境」。其特點是發揮極不穩定,遇到學生基礎比較好,且沒有意外情況的時候,課堂往往比較順暢,但也只限於「順」而已。這樣的課,40分中內縱然有一兩個亮點,某個環節中縱然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但是整體看去,還是問題多多,模仿他人的痕跡比較明顯,好多細節把握很不到位,對教材的解讀與處理還沒有打上自己的烙印。這個階段,是每個老師都避免不了的。只不過有人教了十年還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有人只需三五年,乃至於更短的時間。 一位教師,只要他勤於反思總結,多觀摩名家課堂,多研讀課堂實錄,多上公開課,那麼他對於課堂的感覺,對於教材的把握,對於課堂的調控,可以悟得一些竅門,熟能生巧,積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學任務完成得比較順利,學生學得比較投入的課。這可以說是「穩境」,其特色是「平正工穩」,沒有什麼問題,但也沒有什麼獨創。雖如此,我們也不可忽視這一階段的積累,沒有從「疵」到「穩」的積累和提升,教學便不可能臻於「醇境」,更遑論「化境」。當前,很多青年教師往往急於求成,教了三五年書,便希望自己早日臻於「醇境」乃至「化境」,一旦課上得不太理想,便消極悲觀,喪失鬥志,這不利於自己的成長與發展。 一般教師也許8-10年才能達到「穩境」,但是突破這個階段進而達到「醇境」則比較難——當然也並非難於登天。一個達到「穩境」的教師,如果再想進一步,就須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各種不同風格流派敢於嘗試,諸多名家的課堂實錄多讀多「臨」,然後薈萃各家的長處,形成自家所特有的風格。這個階段切不可盡早定型,也不可一味的模仿,而要逐漸形成自己的課堂風格,尤其是語言的風格。或灑脫不羈,或嚴謹朴實;或平和清新,或感人至深;或若涓涓溪流,或似滔滔江水……這些打上個人烙印的風格,都可以說是「美」。這一階段可以稱之為「醇境」。近年活躍在教壇上的中青年名師,大都屬於這一境界,雖然他們的教學藝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境界——也許很多人終生都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但因為他(她)還完全不能脫離「匠」的范圍,尚有或濃或淡的雕琢痕跡,未至「化境」。一個教師若能針對自身的特點,揚長避短,下苦功夫,反復錘煉,用一輩子的努力去追求,想來「醇境」是可以達到的。 最難以達到的是「化境」。
⑹ 口語表達技巧的訓練
口語表達傳遞信息迅速,是應用最廣泛的交際方式。現代社會通訊設備現代化,口語交際頻率高,了解別人,介紹自己,合作共事,都需要較高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培養自己交際力,學習即席發言、演講、交談、采訪、討論、表演唱、辯論等幾種口語樣式,掌握必要的口語交際技巧。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口語表達技巧的訓練,歡迎借鑒參考。
(一)語音訓練
演講者要想取得良好的發音效果,必須加強語音訓練。“聲乃氣之源”,發音的基礎之一是呼吸。響亮、動聽的聲音與科學的呼吸訓練是分不開的。演講者要善於掌握自己的發音器官,自覺地控制氣息。一般來講,採用胸膛式呼吸較好,這種呼吸是通過橫隔膜的收縮和放鬆來進行的,氣量大,能為發音提供充足的動力。平日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練習,為正確地吐字發聲打好基礎。
吐字發音要做到音節正確、准確,完全符合普通話的發音標准。戲曲藝術所謂的“吐字歸音”訓練,其目的就在於美化音色,使字音純正、清晰、響亮、圓潤,富有表現力。它要求發音時咬准字頭(即讀准聲母),吐清字腹(即讀清韻頭、韻腹)和收准字尾(即讀准韻尾)。“吐字”時,發音力量集中於“字頭”上,“歸音” 時要讀准每個音節的韻尾,即要求“到位”。總之,發音時要正確把握每個音節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演講者平日要經常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同時為了做到語句流暢,干凈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據自己的發音難點,選擇一些繞口令和有一定難度的語言片斷,進行快口訓練,力求做到吐字准確、快速、流暢,快而不亂,語氣連貫,不增減詞句。
音量大小變化有利於准確地表達思想感情。演講者要學會准確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變化。在情感激盪的地方,意思重復之處,音量要大些,反之則要不些。音量大不變化要自然、流暢,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時,音量大小變化也要恰當、適度,不能大到聲嘶力竟,也不能小得無法聽清。此外,演講者平時還要學會准確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運用規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點,多用來表示驚疑、歡樂、贊嘆等情感;中音比較豐富多采,多用業表示舒緩的感情;低音則比較低沉、寬厚,多用來表示沉鬱、壓抑悲哀之情。這些訓練最好是通過朗誦進行。
科學的發音取決於科學的運氣,有些演講者時間稍長點就底氣不足,出現口乾舌燥、聲音嘶啞的現象,此時,只得把氣量集中到喉頭,使聲帶受壓,變成喉音。
(二)語調訓練
語調包括停頓、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語調訓練是口語表達訓練的重點和難點。演講者應在這方面加強訓練。
1、抑揚
語調大體可分為四種,即平直調、高升調、曲折調、降抑調。
2、頓挫
在口語表達中,停頓既是一種語言標志,也是一種修辭手段。它一般分為語法停頓、感情停頓和特殊停頓。語法停頓既能滿足演講者自然換氣潤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講的語句、段落層次分明。語法停頓一般用標點符號表示出來,按標點停頓,但有時在較長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較長的賓語之間、較長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詞之間、較長的聯合成份之間,雖然沒有標點符號,也可作適當停頓。這種停頓往往是為了強調某一觀點或突出某一事物。感情停頓是為表達復雜或微妙的心理感情。感情停頓常常以拖長音節發音,欲停不停或適當延長時間來表現,並且常常輔之以體態語言,使感情表達得更加自然清楚。
一般來講,在列舉事例之前,略作停頓,能引起聽眾獨立思考;在作出妙語驚人的回答之後,稍作停頓,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講出奇聞軼事和精彩見解之後,在聽眾贊嘆之餘,特意停頓,可加深聽眾印象,引起聯想;在話題轉移之際或會場氣氛熱烈之時,稍稍停頓,可加深聽眾記憶,給聽眾以領會抒情之機。同時,恰當的特殊停頓,也可以使演講者本身贏得調整情緒的時機。
3、輕重
在演講時,人們常常把某些詞語講得比一般詞語重些或輕些,這樣便能起到強調突出的作用。若按聲音強弱劃分,重音可分為輕讀型重音和重讀型重音。若按表現思想感情、內容重點或句子語法結構來劃分,重音可分為感情重音、邏輯重音和語法重音。
4、緩急--弛緩結合
語速的變化也是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談話,每分鍾講大約120-150個字。演講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則聽眾難聽懂,二則也使人產生懷疑,認為演講者怯場。因為人們膽怯時往往語速較快。當然講話也不能太慢。太慢就顯得拉腔拖調,給人以愚笨、遲鈍、缺少教養的感覺。初次上場的演講者容易犯的錯誤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里啪啦”,一個調子,一個速度。他們提醒自己“慢慢”後,又趨於慢得平坦,沒有變化。演講的速率不能總是“一嶄齊”,要做到急緩有致。
演講語速要做到快慢得體,緩急適度,快而不亂,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張弛自然,錯落有致。這樣,便能顯示出語言的清晰度和節奏感,使演講具有音樂美。長時間的快會“供過於求”,引起煩躁,聽眾不易全面了解內容,理解感情;太慢則“則過於求”,聽眾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提不起來。
5、節奏--起伏結合
對藝術來說,節奏是各種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規律、有節拍的變化。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一書中指出,節奏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也是心理與生理的統一。它是內心生活(思想感情)的傳達媒介。據此分析,演講者思想感情起伏變化結構的疏密鬆散,語調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以及演講者的舉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規律、的節拍的組合,便形成了演講的節奏。常見的演講節奏有輕快型、持重型、平緩型、急促型、低抑型等。
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強化中學生口語表達應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語文教師應加強對中學生口語表達技能的訓練,從基本抓起,強化口語表達的基本技能。口語表達的基本技能訓練方法很多,就實際效果而言,不妨從生動自然的朗讀、流利通暢的話語、條理清晰的語脈三個方面加以訓練。
一、訓練生動自然的朗讀。
口語表達是朗讀技巧在生活中的運用,所以生動自然的朗讀技能可以為准確流暢的口語表達打下堅實的技巧基礎。朗讀訓練有利於引導學生多做合乎邏輯的思維活動,訓練時可分三步走:一是從模仿入手。針對中學生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多讓學生聽錄音或教師的示範朗讀,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模仿,使學生反復體味以增強語感。在停頓、重音、句調等重點語句處可給學生制定一些常用的朗讀符號,要求學生邊聽邊做標記,聽完後便讓學生模仿訓練,老師及時糾正學生在語調、語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二是在理解基礎上進行朗讀。這就要求教師合理安排課文,把精講課文作為學生進行朗讀的材料,把閱讀課文作為學生進行理解朗讀的材料。可先讓學生對閱讀課文進行預習,對課文先理清結構、歸納主題,對內容進行理解、分析、體會、感受,在此基礎上再找幾個學生朗讀,先由全班同學討論並指出優缺點,然後聽示範錄音或教師作示範朗讀,最後再讓學生反復練習,教師給以具體逐一輔導,如此反復訓練,可初見成效。三是採用多種形式加以訓練。除了讓學生單讀、齊讀、分角色讀以外,還可以把一些課文改為廣播小品、故事、對話表演等,使學生能在起點較高的口語表達下進行訓練,用此方式訓練一段時間,待學生朗讀水平有一定提高後,可採用由小到大不同范圍各種朗誦比賽等形式,以此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
二、訓練流利通暢的話語。
如果學生從小沒有經過口語表達的專業訓練,開始講話時由於緊張,難免會出現斷斷續續、辭不達意、語流不暢等現象。對此,教師可要求學生事先做好充分准備,對所講內容熟記於心,先達到背誦如流的程度,使話語通暢流利,開始盡管有背誦痕跡,但幾經鍛煉後,學生便會增強信心,克服緊張心理,能比較自如地當眾講話,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講自己能說的話,先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造成想說的氛圍。如講一段小故事、小笑話、奇聞軼事,或介紹一本書、一個人物等,使學生感到有話可說,以此打開學生的話匣子。訓練時內容不定,長短不拘,范圍不限。此階段訓練時,不要再死記硬背,也不要把要說的每句話都一一想出來,而是圍繞著所要講的內容去組織語句,把要說的話比較流利而且比較完整地講出來即可。每次訓練,教師都要進行評析,以鼓勵為主,突出優點並提出改進要求,使學生練有所得。
三、訓練條理清晰的語脈。
在說話訓練初期,學生往往會暴露出缺乏條理的弊病,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理順語言脈絡,以培養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方式。具體做法可先復述課文,以此作為訓練這一環節的第一步。因為清晰的語言脈絡來源於嚴密的思維,而課文均具有較嚴密的思維,富有較清晰的語脈,讓學生復述課文本身就是一種嚴密的思維訓練。有時可根據不同的課文在內容上作適當調整,打破順序重新組織再讓學生復述。復述時讓學生在頭腦中始終確立一個與課本相一致的思路,並緊緊圍繞這一思路去組織語言,把課文復述清楚。在此基礎上,可指導學生做口述提綱。提綱是語言組織的整體框架,對語言脈絡是否清晰起著關鍵性作用,訓練時可先指導學生給課文列提綱,並掌握列提綱的方法和養成列提綱的習慣,由此過渡到給自己要說的話列提綱,對條理不清、不合邏輯的,教師要給予及時指出並改正。說話時沿著所列提綱的思路去組織話語,此時所說的話清晰有序,條理分明。
⑺ 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 朱光潛
01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
第一,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現在書籍易得,一個青年學者就可誇口曾過目萬卷,「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愈多,愈易釀成腸胃病,許多浮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成。
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任何一種學問的書籍現在都可裝滿一圖書館,其中真正絕對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十部甚至於數部。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者盡管看過無數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者盡管讀過無數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做學問如作戰,須攻堅挫銳,佔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路一腳,就成了「消耗戰」。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
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游,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02
讀的書當分種類,一種是為獲得現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識,一種是為做專門學問。
為獲常識起見,目前一般中學和大學初年級的課程,如果認真學習,也就很夠用。所謂認真學習,熟讀講義課本並不濟事,每科必須精選要籍三五種來仔細玩索一番。
常識課程總共不過十數種,每種選讀要籍三五種,總計應讀的書也不過五十部左右。這不能算是過奢的要求。一般讀書人所讀過的書大半不止此數,他們不能得實益,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而閱讀時又只潦草滑過。
常識不但是現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專門學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學分野嚴密,治一科學問者多固步自封,以專門為藉口,對其他相關學問毫不過問。這對於分工研究或許是必要,而對於淹通深造卻是犧牲。
宇宙本為有機體,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關,牽其一即動其餘,所以研究事理的種種學問在表面上雖可分別,在實際上卻不能割開。世間絕沒有一科孤立絕緣的學問。比如政治學須牽涉到歷史、經濟、法律、哲學、心理學以至於外交、軍事等等,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相關學問未曾問津,入手就要專門習政治學,愈前進必愈感困難,如老鼠鑽牛角,愈鑽愈窄,尋不著出路。其他學問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先博學而後守約,這是治任何學問所必守的程序。我們只看學術史,凡是在某一科學問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於許多它科學問有深廣的基礎。
目前我國一般青年學子動輒喜言專門,以至於許多專門學者對於極基本的學科毫無常識,這種風氣也許是在國外大學做博士論文的先生們所釀成的。它影響到我們的大學課程,許多學系所設的科目"專"到不近情理,在外國大學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豈不是誤人子弟?
03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一年之中可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在旁人認為重要而自己不感興味的書都一概置之不理。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亦如蜜蜂采蜜。
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於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
它的壞處在使讀者泛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產生畸形的發展,對於某一方面知識過於重視,對於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
我的朋友中有專門讀冷僻書籍,對於正經正史從未過問的,他在文學上雖有造就,但不能算是專門學者。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當做工作而只當做消遣,這種蜜蜂采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採用。但是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志願,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
對於他,讀書不僅是追求興趣,尤其是一種訓練,一種准備。有些有趣的書他須得犧牲,也有些初看很乾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還可以啃出滋味來。
04
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從頭讀到尾,以求對於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作進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備。
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於這一類。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後采關於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於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
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餘的這里看一章,那裡看一節,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對於初學不相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採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微意。一書作幾遍看,每一遍只著重某一方面。蘇東坡與王郎書曾談到這個方法:
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並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朱子嘗勸他的門人採用這個方法。它是精讀的一個要訣,可以養成仔細分析的習慣。舉看小說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結構,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寫,第三次但求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至於對話、辭藻、社會背景、人生態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比如看史書,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則全書中所有關於這問題的史實都被這中心聯系起來,自成一個系統。以後讀其它書籍如經子專集之類,自然也常遇著關於政教關系的事實與理論,它們也自然歸到從前看史書時所形成的那個系統了。
一個人心裡可以同時有許多系統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許多「部首」,每得一條新知識,就會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相近的系統里去,就如拈新字貼進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歸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歸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斷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絡貫串,這就是說,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歸聚到一個系統里去,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果。
⑻ 怎樣提高寫作能力 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法
提高寫作能力的途徑:
(一)加強主體素養
寫作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寫作主體,加強主體素養和能力的培養,無疑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根本。離開了主體,或者說由於主體素養與能力的局限、欠缺,客觀外物就無法被准確、深刻地反映和認識,寫作的構思、文章的製作也都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所以,加強主體的素養和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前提與基礎。所謂根深才能葉茂,如果把寫作能力比作「葉」,那麼主體素養就是「根」了。
加強主體素養,主要指加強作者的生活素養、知識素養、思想素養和審美素養。培養寫作能力,主要指觀察與採集能力,感受與想像能力和思維與表達能力。
凡大學者、大作家,無不具有深厚而多方面的素養。對此,他們有許多精闢論述,清代沈德潛曰:「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張天翼指出:「我以為一個作家的修養,不但是要讀書,不但是要獲得他所需的各種知識,而且尤其要緊的是——他的人格修養。」高尚的品德修養,淵博的知識功底,豐富的生活閱歷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和作家。一部《紅樓夢》涉及到歷史、文學、經濟、音樂、醫葯、園林乃至烹飪等各個領域,如果曹雪芹沒有豐富的知識,是不可能寫出這樣的巨著的。
(二)深入社會生活
寫作的源泉來自社會生活,任何文章都是現實生活、客觀事物在寫作者頭腦中主觀、能動的反映。沒有社會生活作基礎,寫作就失去了源頭。毛澤東早就指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產物。」巴金說:「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師是生活,中國的社會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為作家。」學習寫作,一定要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學會觀察、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獲得寫作的源泉。
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復雜的,社會生活總在不斷演變,不斷向前發展。學習寫作,要時時、處處留心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只有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跟蹤時代的步伐,把握時代脈搏的跳動,捕捉生活的熱點,才能保持新鮮的、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
同時,寫作者要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深入特有的生活領地,培養一種「穿透」生活、「鑽探」生活的本領,去發現生活的真諦、生活的美。正如老舍所指出的:「深入生活好比挖井,雖然直徑不大,可是能穿透許多土壤。」別林斯基也說:「在活生生的現實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確切地說,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現實里。」
寫作者只有熟悉生活、跟蹤生活、深入生活,才能獲得寫作的源泉,為提高寫作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堅持多讀勤寫
1.堅持多讀
閱讀是繼承前人精神遺產,增長學識,幫助我們認識社會生活、提高寫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
閱讀可以擴大人的知識,增強人的知識素養,它為人的思維提供信息,增加大腦的信息儲存量。科學家牛頓把書比作「巨人的肩膀」,並說他的許多成就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的。朱光潛稱「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多讀書,不斷積累知識,就可以使人博學多識,這對一個寫作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人的生活范圍、生活閱歷總是有限的,閱讀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生活,了解和熟悉我們不曾經歷、也不可能經歷的各色各樣的生活與人生。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是說熟悉、認識客觀世界,通達人情世故,是寫好文章的必備條件。閱讀還可以使我們獲得許多無法親身接觸到的寫作材料。
閱讀是我們學習寫作理論,學習寫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方面。我國古代有「《文選》爛,秀才半」,「能讀千賦則善賦」之說,形象地道出了古人學習寫作的經驗。韓愈在《進學解》中談到自己的讀書時說「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魯迅也說過:「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作的文章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和方法的。」這些論述告訴我們,閱讀對於寫作何等重要。大凡優秀的作品,本身都在告訴我們,文章應該怎麼寫,不該怎麼寫,只有熟讀、多讀名人大家的作品,達到心領神會的程度,才能學到寫作的方法與技巧,並用於寫作實踐中去,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閱讀要泛讀與精讀相結合。泛讀是指廣泛涉獵,不但要讀本專業的書,還要廣為瀏覽各種各樣的書籍,特別是要多讀有關新興科學的書刊資料,以擴大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精讀是指精心的研讀,它是一種主動的、自覺的、創造性的閱讀。培根在《論學問》中作過形象的比喻:「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泛讀求量,精讀求質,只有正確處理好泛覽與精讀的關系,才有益於加強作者的素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2.堅持勤寫
寫作能力的獲得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寫作實踐和寫作訓練。古諺曰:「讀十篇不如做一篇。」清人唐彪說:「多讀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實求己功夫,其益相去遠也。」契訶夫認為:「對作家來說,寫得少是這樣有害,就跟醫生缺乏診病的機會一樣。」
寫作的方法、技巧只能在寫作實踐活動中去摸索,去學習,才領會深刻。反過來,寫作實踐、寫作訓練又會促使寫作者廣泛、敏銳地感受生活,啟動大腦,提高主體的思維能力。
堅持勤寫,第一要持之以恆。提高寫作能力,決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要具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鍥而不舍的精神。要勤動筆,長練筆,不停筆。白居易談自己的寫作說:「二十以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葉聖陶也說:「什麼事情都一樣,要求熟練,惟有常常去做,規規矩矩去做,要把寫作的手腕訓練到熟練,必須常常去寫,規規矩矩去寫。」只有勤寫多練,方可熟能生巧。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海明威,都是一代文學巨匠,他們在寫出了為世人矚目的文學巨著之後,仍然勤奮練筆,不斷耕耘,向著更高的創作目標奮進。
第二要循序漸進。寫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培養寫作能力必須遵循寫作行為的規律,即要循序漸進。期望寫作速成,一年半載就成為大寫作家,是一種幼稚而不現實的空想。華羅庚曾經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學習好比爬格子,要一步一步地來,你要想快些,一腳跨四五步,非摔下來不可。這段話用極形象的比喻說明了循序漸進的重要性。
學習寫作,可先單項訓練,後綜合訓練:先感性(如寫人、記事、繪景),後理性(如議論、說理);先篇幅簡短,後逐漸增長;先模仿,後有創造。這樣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階梯,長期堅持,寫作能力自然會逐漸提高,日益長進。
第三要勤於思索。寫作不僅僅是實際操作,而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所以,勤寫,不僅要勤動手,勤練筆,而且開動腦筋,多思多想多悟。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思而不學則殆。」蘇軾說:「熟讀深思子自知。」契訶夫這樣講過:「藝術家得永遠工作,永遠思考。」只有邊寫作,邊思考,邊琢磨,才能逐漸領悟到寫作規律的真諦,將寫作的方法、技巧化為己有,達到心領神會、融會貫通的地步,進入寫作領域中自然、嫻熟和無技巧的最高境界。
⑼ 朱光潛:談學問
這是一個大題目,不易談,因為許多人對它有很大的誤解,卻又不能不談。最大的誤解在把學問和讀書看成一件事。子弟進學校不說是「求學」而說是「讀書」,學子向來叫做「讀書人」。粗通外國文者在應該用「學習」(learn)或「治學」(study)等字時常用「閱讀」(read)來代替。這種傳統觀念的錯誤影響到我國整個教育的傾向。
各級學校大半把教育縮為知識傳授,而知識傳授的途徑就只有讀書,教員只是「教書人」。這種錯誤的觀念如果不改正,教育和學問恐怕就沒有走上正軌的希望。如果我們稍加思索,它也應該不難改正。
學是學習,問是追問。世間可學習可追問的事理甚多,知識技能須學問,品格修養也還須學問;讀書人須學問,農工商兵也還須學問,各行有各行的「行徑」。 學問是任何人對於任何事理,由不知求知,由不能求能的一套工夫。 它的的范圍無限,人生一切活動,宇宙一切現象和真理,莫不包含內。
學問的方法甚多,人從墮地出世,沒有一天不在學問。有些學問由仿效得來的,也有些學問是由嘗試、思索、體驗和涵養得來。 讀書不過是學問的方法之一種,它當然很重要,卻並非唯一。 朱子教門徒,一再申說「讀書學者第二事。」有許多讀書人實在並非在做學問,也有許多實在做學問的人並不專靠讀書,製造文字——書的要素——是一種絕大學問,而首先製造文字的人就根本無書可讀,許多其它學問都可由此類推。
子路的「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一句話本身並不錯,孔子罵他,只是討厭他說這話的動機在辯護讓一個青年學子去做官,也並沒有說它本身錯。
一般人常埋怨現在青年對於學問沒有濃厚的興趣。就個人任教的經驗說,我也有這樣的觀感。 平心而論,這大半要歸咎我們「教書人」。 把學問看成 「教書」「讀書」一個錯誤的觀念如果不全是我們養成的,至少我們未曾設法糾正。而且我們自己又沒有好生學問,給青年學子樹一個好榜樣,可以激勵他們的志氣,提起他們的興趣。此外,社會上一般人對於學問的性質和功用所存的誤解也不無關系。
近代西方學者常把純理的學問和應用的學問分開,以為治應用的學問是有所為而為,治純理的學問是無所為而為。他們怕學問全落到應用一條窄路上,嘗設法替無所為而為的學問辯護,說它且「無用」,卻可滿足人類的求知慾。這種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詞卻不甚正確。學問起於生活的需要,世間絕沒有一種學問無用,不過「用」的意義有廣狹之別。
學得一種學問,就可以有一種技能,拿它來應用於實際事業,如學得數學幾何三角就可以去算帳、測量、建築、製造機械,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狹義。學得一點知識技能,就混得一種資格,可以謀一個職業,解決飯碗問題,這就是功利主義的「用」字的狹義。但是學問的功用並不僅如此,我們甚至可以說,學問的最大功用並不在此。
心理學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與特殊智力的分別;古人和今人品題人物,都有通才與專才的分別。 學問的功用也可以說有「通」有「專」。 治數學即應用於計算數量,這是學問的專用;治數學而變成一個思想縝密、性格和諧、善於立身處世的人,這是學問的通用。學問在實際上確有這種通用。
就智慧說,學問是訓練思想的工具。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必定知識豐富,思想銳敏,洞達事理,處任何環境,知道把握綱要,分析條理,解決困難。就性格說,學問是道德修養的途徑。 蘇格拉底說得好,「知識即德行。」世間許多罪惡都起於愚昧,如果真正徹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壞的,一個人決不會睜著眼睛向壞的方面走。中國儒家講學問,素來全重立身行己的工夫,一個學者應該是一個聖賢,不僅如現在所謂「知識分子」。
現在所謂「知識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學的狹義的「用」,尤其是功利主義的「用」。學問只是一種干祿的工具。 我曾聽到一位教授在編成一部講義之後,心滿意足地說:「一生吃著不盡了!」我又曾聽到一位朋友勸導他的親戚不讓剛在中學畢業的兒子去就小事說:「你這種辦法簡直是吃稻種!」許多升學的青年實在只為著要讓稻種發生成大量穀子,預備「吃著不盡」。所以大學里「出路」最廣的學系如經濟系機械繫之類常是擁擠不堪,而哲學系、數學系、生物學系諸「 冷門」,就簡直無人問津。治學問根本不是為學問本身,而是為著它的出路銷場,在治學問時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銷場後當然更是「得魚忘筌」了。在這種情形之下的我們如何能期望青年學生對於學問有濃厚的興趣呢?
這種對於學問功用的窄狹而錯誤的觀念必須及早糾正。生活對於生之倫是唯一的要務, 學問是為生活。 這兩點本是天經地義。不過現代中國人的錯誤在把「生活」 只看成口腹之養。「謀生活」與「謀衣食」在流行語中是同一意義。這實在是錯誤得可憐可笑。人有肉體,有心靈。肉體有它的生活,心靈也應有它的生活。肉體需要營養,心靈也不能「辟穀」。肉體缺乏營養,必自釀成飢餓病死;心靈缺乏營養,自然也要乾枯腐化。人為萬物之靈,就在他有心靈或精神生活。所以測量人的成就並不在他能否謀溫飽,而在他有無豐富的精神生活。
一個人到了只顧衣食飽暖而對於真善美漫不感覺興趣時,他就只能算是一種「行屍走肉」,一個民族到了只顧體膚需要而不珍視精神生活的價值時,它也就必定逐漸沒落了。
學問是精神的食糧,它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 肚皮裝得飽飽的,是一件樂事,心靈裝得飽飽的,是一件更大的樂事。一個人在學問上如果有濃厚的興趣,精深的造詣,他會發見萬事萬物各有一個妙理在內,他會發見自己的心涵蘊萬象,澄明通達,時時有寄託,時時在生展,這種人的生活決不會乾枯,他也決不會做出卑污下賤的事。
《論語》記「顏子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贊他「賢」,並不僅因為他能安貧,尤其因為他能樂道,換句話說,他有極豐富的精神生活。宋儒教人體會顏子所樂何在,也恰抓著緊要處,我們現在的人不但不能了解這種體會的重要,而且把它看成道學家的迂腐。這在民族文化上是一個極嚴重的病象,必須趁早設法醫治。
中國語中「學」與「問」連在一起說,意義至為深妙,比西文中相當的譯詞如learning,study,science諸字都好得多。人生來有向上心,有求知慾,對於不知道的事物歡喜發疑問。對於一種事物發生疑問,就是對於它感覺興趣。既有疑問,就想法解決它,幾經摸索,終於得到一個答案,於是不知道的變為知道的,所謂「一旦豁然貫通」,這便是學有心得。
學原來離不掉問,不會起疑問就不會有學。許多人對於一種學問不感覺興趣,原因就在那種學問對於他們不成問題,沒有什麼逼得他們要求知道。但是學問的好處正在原來有問題的可以變成沒有問題,原來沒有問題的也可以變成有問題。前者是未知變成已知,後者發現貌似已知究竟仍為未知。比如說邏輯學,一個中學生學過一年半載,看過一部普通教科書,覺得命題、推理、歸納、演繹之類都講得妥妥貼貼,了無疑義。可是他如果進一步在邏輯學上面下一點研究工夫,便會發見他從前認為透懂的幾乎沒有一件不成為問題,沒有一件不曾經許多學者辯論過。他如果再更進一步去討探,他會自己發見許多有趣的問題,並且覺悟到他自己一輩子也不一定能把這些問題都解決得妥妥貼貼。邏輯學是一科比較不幼稚的學問,猶且如此,其它學問更可由此類推了。
一個人對於一種學問如果肯鑽進裡面去,必須使有問題的變為沒有問題(這便是問),疑問無窮,發見無窮,興趣也就無窮。學問之難在此,學問之樂也就在此。一個人對於一種學問說是不感興趣,那隻能證明他不用心,不努力下功夫,沒有鑽進裡面去。 世間決沒有自身無興趣的學問,人感覺不到興趣,只由於人的愚昧或懶惰。
學與問相連,所以學問不只是記憶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襲而必是創造。 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創造都是舊材料的新綜合,所以思想究竟須從記憶出發,創造究竟須從因襲出發。由記憶生思想,由因襲生創造,猶如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後變為生命的動力。食而不化固然是無用,不食而求化也還是求無中生有, 向來論學問的話沒有比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更為精深透闢。
學原有「效」義,研究兒童心理學者都知道學習大半基於因襲或模仿。這里謂「學」是偏重吸收前人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思是自己運用腦筋,一方面求所學得的能融會貫通,井然有條,一方面由疑難啟發新知識與新經驗。一般學子有兩種通弊。一種是聰明人所嘗犯著的,他們過於相信自己的思考力而忽略前人的成就。其實每種學問都有長久的歷史,其中每一個問題都曾經許多人思慮過,討論過,提出過種種不同的解答,你必須明白這些經過,才可以利用前人的收獲,免得繞彎子甚至於走錯路。
比如說生物學上的遺傳問題,從前雷馬克、達爾文、魏意斯曼、孟德爾諸大家已經做過許多實驗,得到許多觀察,用過許多思考。假如你對於他們的工作茫無所知或是一筆抹煞,只憑你自己的聰明才力來解決遺傳問題,這豈不是狂妄?世間這種「思而不學」的人正甚多,他們不知道這種憑空構造的「殆」。另外一種通弊是資質較鈍而肯用功的人所常犯的。他們一味讀死書,古人所說的無論正確不正確,都不分皂白地接受過來,吟詠贊嘆,自己毫不用思考求融會貫通,更沒有一點冒險的精神,自己去求新發見,這是學而不思,孔子對於這種辦法所下的評語是「罔」,意思就是說無用。
學問全是自家的事。 環境好、圖書設備充足、有良師益友指導啟發,當然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這些條件具備不一定能保障一個人在學問上有成就,世間也有些在學問上有成就的人並不具這些條件。
最重要的因素是個人自己的努力。 學問是一件艱苦的事,許多人不能忍耐它所必經的艱苦。努力之外, 第二個重要的因素是認清方向與門徑。 入手如果走錯了路,愈努力則入迷愈深,離題愈遠。
比如學寫字、詩文或圖畫,一走上庸俗惡劣的路,後來如果想把它丟開,比收覆水還更困難,習慣的力量比什麼都較沉重,世上有許多人象在努力做學問,只是陷入「野狐禪」,高自期許而實荒謬絕倫,這個毛病只有良師益友可以挽救。
學校教育,在我想,只有兩個重要的功用: 第一是啟發興趣,其次就是指點門徑。 現在一般學校不在這兩方面努力,只盡量灌輸死板的知識。這種教育對於學問不僅無裨益而且是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