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鑒定古錢幣好方法
鑒定古錢幣的方法有幾個方面,從錢幣的文字上辨偽。每個朝代的錢幣文字都各有其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可以檢驗出是否為同一朝代的錢幣,注意各種錢文特徵,找出錢文的變化規律。從錢幣的銅質上辯偽。古代錢幣大多為銅質鑄造。由於銅合金的成分不同,會有不同的顏色。主要有青銅、黃銅、紅銅、白銅等。由於歷代冶煉技術不同,所以古錢的銅質、銅色均有較大的差異。從錢幣上的銹色上辯偽。古代錢幣分為傳世品和出土品兩種。出土品是從地下發掘出來,錢幣上長滿了綠銹,北方乾燥,雨水少,故銅銹堅硬。南方多雨且潮濕,氧化層較松,銹多呈藍綠相間。以銹色辨別古錢真偽。傳世古錢從鑄錢局鑄出後進入社會流通,從未埋入土中。所以沒有紅斑綠銹,僅在錢體表面有一層黑褐色,稱為黑漆古或傳世古。從錢幣的版別上辯偽。古錢的版別即古錢的特徵及其差異。時間、地點不同,歷代古錢鑄造工藝也不相同,每個時期的錢幣均有其各自的風格和特徵。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多看錢譜,必須長期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辨別古錢的真偽,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熟悉古錢作假的方法,從而正確判斷真偽。
② 怎樣分辨古錢幣的真假〔銅錢〕
1.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是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有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幣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幣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人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稅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造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偽品放人鹽鹵(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故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人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3.看鑄幣銘文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鑒定 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錢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幣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誤,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 、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
4.聽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暗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5.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徵。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幣的澆口在首端,出范後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故不在再紀地,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復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掣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徵,以防上當受騙。
6.了解鑄造方法
我國古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范(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的一個有力依據。
7.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③ 古錢幣自己如何鑒定
古錢幣指古代貨幣。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
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中國錢幣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五、形制上鑒別古錢幣的真偽?
從形制上兼備古錢幣的真偽,即是從造型機構、鑄造工藝、幣材成分和錢文上去做一一鑒定。看一枚古錢幣與其時代特徵差異的大小,差別過大,就要注意是否偽品。
古錢幣的真品錢文、圖案、輪廓和穿孔都非常清晰、規矩、表面的自然磨損和撞擊傷痕呈不規則分布,偽幣製作粗糙,錢文、圖案、輪廓模糊不清,多有沙眼和氣孔,表面磨損和撞擊傷痕有規則,或沒有磨損和傷痕。
六、字跡模糊真假古錢幣分辨?
假幣的字跡一般模糊,而真幣適用時間長了,經過長期磨損,字跡也回變得模糊。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靠參照錢體銅質磨損情況來看。
真幣出現字跡模糊,通常是大面積的,同時,錢體也會受到很大的磨損,即字跡的模糊程度與錢體的磨損是同步的,而假幣通常是錢體完整,銅質較新,字跡卻模糊不清。
收藏的價值就在於,藏品本身所凝聚的歷史。那是文化的傳承,了解他們才能體會到收藏的樂趣。了解他們才能避免上當受騙。
④ 古錢幣成分的判斷
鑒定是否銀質有很多方法其一:用稀釋鹽酸滴試;也可以往白紙上劃,如果出現黑色痕跡可以斷定是銀質;聽聲音:輕輕敲擊,如果發出聲音清脆;即平穩又柔和是真銀元,聲音尖高或沉悶者為假銀元。
⑤ 古錢幣如何鑒定
一、古錢時代風格1、先秦錢幣風格。 先秦時期,貨幣以刀、布、圓錢、蟻鼻錢(又稱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范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有些偽造的刀、布幣邊緣被挫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暴露了偽造痕跡。大部分刀、布幣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鑄成的,其筆畫是一刀而成,絕不致竄,甚至還看得出落刀與收刀的形跡。這種戰國文字書法流暢雋秀,前後相貫,生動自然,而偽造者由於對戰國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偽品字畫呆滯,筆意全失。由於戰國文字較難模仿,因此,偽造者每獲真錢,即有以翻鑄贗品。這種翻鑄的偽錢比較難於識別,然而通過認真觀察,可以發現翻鑄的偽錢一般較厚重,銅質也粗。當然,這類偽錢中也有鑄得極精的,這就必須細心觀察整個錢的外表及其銹片的真偽,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2、兩漢錢幣風格。 漢武帝時的三銖通行時間不長,存世也少。偽造者取五銖改刻,但三銖比普通五銖輕小,「銖」字寫法也與五銖有明顯不同,易於識別。也有以錢翻鑄的偽品,但能亂真者少。漢代的普通半兩、五銖錢存世較多,目前所見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如「兩兩」、「五五」等(實際上確有當時錯范或戲鑄的真品)。偽造者一般採用真錢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偽錢「五五」、「平平五銖」但翻造不精,肉質粗糙。新莽朝的鑄錢工藝非常講究,向稱鑄錢好手,但仔細觀察,王莽錢也有精細之分。拿著名的六泉十布來說,有輪廓斜削、筆畫細挺、製作特別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製作較遜的。十布又有通穿(即圓穿與首端間有中線者)與不通穿二種。從整體上來講,當時的錢文以懸針篆為主,其筆畫之流暢峻削,布局之勻稱得體,皆臻上乘。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偽品較多。有未見真錢,僅按舊譜翻造的「幼泉二十」偽錢,製作粗劣,容易識別;也有取舊錢改制的「壯泉四十」偽錢;還有照真錢翻鑄的,這種偽錢雖較精緻,但與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氣,終能識別。新莽朝的大泉五十雖無人作偽,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銖等亦有偽品。真的大泉五銖是當時鑄的改范錢,原來的「十」字猶隱約可見;還有一種大泉五十背有吉語,如「長樂未央」等,文字書法生動有致,非作偽者所能摹仿,但極少見。
3、魏晉南北朝錢幣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錢幣種類較多,在錢文上已打破了銖兩相稱的習慣,出現了一些國號錢、年號錢及古語錢,如「豐貨」、 「漢興」、「涼造新泉」、「大夏真興」、「永光」、「景和」、「天清豐樂」等等。這一類錢由於奇貨可居,偽造也多。「 豐貨」錢的鑄工較差,但文字蒼勁古拙,偽品則貌似而神異,真偽易對照。「漢興」、「永光」、「景和」的直徑在1.55至1. 7厘米之間,「涼造新泉」、「天清豐樂」的直徑在2至2.2厘米之間,「大夏真興」的直徑在2.2至2.3厘米之間,若發現直徑大於此者,基本上都是偽錢。「漢興」有直接橫讀兩種,文字亦有篆隸之分。「永光」、「景和」極為少見,解放以來未見有新的出土,且錢小穿大,容易破損毀滅,故現存精美完好者屈指可數;兩者以「永光」尤為難得,偽造者常以六朝五銖改制,但形制、文字面目皆非。「涼造新泉」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風格,可惜筆畫間常殘留流銅,錢文不甚清晰。若發現特別清晰規整的「涼造新泉」,倒要細心觀察,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北魏「太和五銖」以生坑為多,而偽品則多數做成熟坑(這非說凡熟坑的太和五銖都是偽品)。凡是傳世流行的古錢,不論是攜帶或收藏,都是用繩索穿起來的,經過長時間的摩擦,錢的兩面都一平如鏡,若是人為的熟舊,往往字口輪廓磨塌,文字失去精神。
4、唐代錢幣風格。 唐代貨幣以開元錢為主。初唐開元大型精美,會昌開元鑄工較為粗糙,其背文有「昌」、「京」、「洛」、「益」、「荊」 、「襄」、「藍」、「越」、「宣」、「洪」、「潭」、「究」、「潤」、「鄂」、「平」、「興」、「梁」、「廣」、「梓 」、「福」、「桂」、「丹」、「永」等23種。背「永」字者最少,「永」字有穿上、穿下及大小之分,但文字多臃腫而平夷,精美者少。偽造者有取背文模糊的會昌開元改刻成永字開元,故鑒別時要留心觀察「永」字周圍有無刀刻痕跡,若系翻造者又當別論。會昌開元的背文系開鑄前用小戳子列印在模上,上下左右位置並不嚴格固定,有時凸出錢面甚多。此外,尚有背文列印不清或一時不能確釋的會昌開元,但確是真品,非改刻偽鑄者。唐代的大歷、建中錢存世也較少,亦有偽造,但摹仿逼真的尚不多見。大歷、建中錢的製作不及初唐開元。大刀錢尚有大型精美者,建中錢多數薄肉小樣,大型厚肉的極少。
5、五代錢幣風格。 五代時各地割據政權紛紛設爐鑄錢,種類龐雜,由於連年征戰,當局者為了應付財政困難,或鑄大錢,或鑄鐵、鉛和低質合金錢,故五代時大錢多、鐵錢多、鉛錢多,製作精粗不一。如後晉時「天福元寶」大多薄小寙劣,製作粗糙;後周的「周元通寶 」卻精美異常,於初唐開元相似。凡「周元通寶」大錢及小平背有龍鳳、佛像、公雞等圖案者,皆系後代仿製,決非當時的行用品。又同時馬殷的「乾封泉寶」大鐵錢,其間精粗相差特別大。「乾封泉寶」大銅錢傳世極少,所見偽錢文字過分造作,反失生趣,仔細分辨即能看出真偽。
6、宋代錢幣風格。 宋代錢幣一般是每換一次年號就新鑄一種錢,其鑄量、種類之多,為歷朝罕有。兩宋300年間,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錢為主,間亦行用大錢,其輪廓、大小都有一定標准。自南宋淳熙七年開始,錢背以數字紀年,錢文書體也逐漸以宋體為主。總的來講,兩宋錢幣的鑄工考究,徽宗時期尤為突出,獨創一格的瘦金體見於錢文,秀纖的書法配以精湛的鑄工。常使偽製品相形見拙。宋錢的另一個特徵就是版別多,如宣和、政和共有數百種版別。南宋的嘉定鐵錢除大小不同外,又紅又專有通寶、元寶、重寶、新寶、永寶、真寶、珍寶、正寶、之寶、萬寶等10餘種,而背文以有紀地、紀年、紀值的區別,歷朝以來,實屬創見。普通宋錢無人偽造,而康定、至和重寶背坊、虢,聖宋通寶、靖康等品種的偽錢較多,凡遇到這類錢幣時必須慎重對待,要仔細觀察有否做偽痕跡,是否與大量的普通宋錢形制相合,南宋的臨安府錢牌有三種式樣;一種是上下圓角;另一種是上下方角;第三種是上圓下方。清代仿造者取其錢翻砂,製成的贗品幾能亂真,唯銹色、色漿不及,個別字文走形。
7、遼代錢幣風格。 遼代錢幣有其特殊的風格,錢文旋讀,字含八分,筆意古拙,銅色較紅。從遼代的天顯到遼宋的天慶,近一二百年間,錢文、形制均一脈相承,這說明遼代鑄錢有明顯的傳統性。遼代早期錢幣如天顯、應歷、保寧、統和等存世極少,偽造者無從覓得藍本,故偽錢亦少。有一種統和元寶偽品,與遼代風格相去甚遠,亦易識別。
8、金代錢幣風格。 金代錢幣向以精美著稱,這與金人掌握了宋陝西爐的鑄錢技術力量有關。金代的泰和通寶揩書大錢極為難得,數十年來,只發現二種版別,其書體甚佳,輪廓、文字略有肥瘦之分。曾見一種模仿細字版的偽錢鑄得較好,顯系用真錢翻鑄而成,但為了掩蓋新鑄痕跡,外輪被敲擊變形。小平楷書泰和通寶多數為白銅質地,亦甚難得;篆文的泰和小平錢未見真品;篆文折三泰和確有真品,然存世極罕;承安寶貨銅錢未見真品。
9、元代錢幣風格。 元代通行紙鈔,早期錢幣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寶外,鑄額均少。有些年號僅有廟宇錢傳世,這種廟宇小錢不作貨幣行用,舊稱供養錢。元末的至正權鈔幣值愈大(即錢形愈大),面背錯范沒有對准所致,造成文字和輪廓都傾於一邊的現象,但出於自然,無造作氣。其背文筆畫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偽造者常用真錢翻鑄,由於翻造不精,背文模糊,與真者大相徑庭。也有一種偽品雖刻意摹仿,背文特別清晰,同樣失去原錢雄渾自然的風貌。歷朝鑄錢除特使情況外,鑄量以千、萬貫計,必然是熟練工人才能勝任,他們按工序放手操作,不若作偽者肆意模仿,顧此失彼,弄巧成拙。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錢幣如天啟、天定、天佑、龍鳳等,不僅書體極佳,鑄造亦精。大義通寶的鑄工不及以上四種,故有「精天定,濫大義」之稱。大義通寶偶而也有精美者,但為數極少。以上五種都有偽品,其中最多的要推天啟和龍鳳。有一種天啟通寶偽錢是取天定通寶改「定」作「啟」 而成,偽劣品的「天」、「通」、「寶」三字與「啟」字有明顯的不協調感。
10、明代錢幣風格。 明代錢幣,早期與後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早期狹輪,文字挺秀;後期外輪變寬,錢文以宋體為主。明初的大中、洪武錢為早期風格的代表,當時各局均有鑄造,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式,版別較多,如「通」字就有單、雙點之分,背有紀值、紀地及光背等數種,各地所鑄的錢文自成系統,書體各不相同,存世多寡懸殊。偽造者有取常見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濟、鄂版,以致面背文字不符,暴露了弱點,如偽錢大中通寶背十掛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體。又如偽錢天順通寶是取明末的大順通寶改鑄而成,天順在弘治之前,屬明代的早中期,不應出現明末的錢風,明代實際上沒有鑄過天順通寶。明代錢文為避朱元璋的「元」字諱。一律稱通寶,且直讀(即通寶二字在右、左方);延至清代,錢文仍以直讀通寶為主。直至咸豐發行大錢時有恢復了元寶、重寶之稱。二、古錢的銅質銅色古錢的銅質主要有紫銅、青銅、黃銅、白銅等數種。紫銅的含銅量最高,一般在90%以上,顏色紫紅。青銅屬銅錫鉛合金,其顏色有深紅、淡紅或水紅、青白、微黃等種。黃銅指銅鋅合金,其色有淡黃、金黃之分。白銅指銅 合金,多見於近代機制幣。有一些銅色銀白的方孔古錢,習慣上也稱為白銅錢,但實際上並不含 或含 很少。它仍是一種青銅,只是鉛錫的成分較多而引起了銅色的變化,為了尊重習慣及鑒別上的便利起見,現仍稱為白銅錢。
由於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鑄錢方法、銅礦資源、成分配給都不相同,所以古錢的銅質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古錢的成反一般採取化學分析的方法來獲得,但這種破壞性試驗對古錢鑒定來講並無實際意義,所以古錢的銅色在鑒定上顯得更為重要。先秦圓錢的銅色深紅,接近紫銅,屬紅銅;而同期的刀布幣的銅色多呈淡紅,屬青銅。先秦錢幣的另一特點是幣身較薄,偽造者常滲入過多的鉛以增加銅熔液的流動性,這種偽品銅色暗紅,質軟易變形。半兩及五銖的鑄期較長,銅色也深淺不同。凡傳世日久的太和五銖,銅質裸露,其色深紅,且質地極為細膩,表面幾乎找不到砂眼氣孔。一種大字版的金旁略低,偽品的銅色較淡,且銅質也粗。五代時的天德重寶銅色微帶青白。天策符寶傳世品表面常有一層黑色的氧化層,內部銅質多呈水紅。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銅色微黃,南唐錢幣的銅色也多數偏黃。
北宋早期鐵母如宋元、太平等銅色淡黃或微黃,後期鐵母如紹聖、聖宋、大觀等銅色較深,而宣和、靖康、建炎小平鐵母多屬白銅。建炎重寶顏色深紅,南宋鐵母的銅色多數偏黃。遼錢銅色深紅或紫紅。西復錢銅色水紅。元錢銅色深紅及淺紅者多,而寺觀供養錢也有偏黃者。嘉靖之前鑄錢用青銅,嘉靖之後則多用黃銅,著與掌握了鋅的提煉技術有關。明清雕母(祖錢)銅色以金黃為主。清代新疆鑄錢用紫銅,故稱新疆紅錢。咸豐寶福局錢為紫銅質,但寶福局闊緣紅銅質,咸豐重寶當百大錢、背外緣外重五兩者屬偽品,真品存世僅5枚左右,銅色有暗黃及深紅二種,外緣寬度與普通當百大錢同。一說寶福局大錢用銅炮材鑄成,銅色深淺不同,但主要是淡紅色的銅。小平鐵母及部分當十當二十樣錢以白銅鑄成。咸豐寶河、寶陝當五百、當千大錢為紫銅質,當十至當百大錢為黃銅質,而黃銅的寶陝當千大錢則屬偽品,寶泉、寶源及寶鞏的當五百、五千大錢有黃銅、紫銅二種。咸豐滿漢文浙字錢銅色微帶金黃,且銅質細密,書體凝重,偽品錢文為普通楷書,銅色淡黃,銅質也粗。以上列舉部分古錢的銅色,但不包括特殊情況。三、古錢幣形制鑒別在錢幣的形制中,錢文字體較多地表現了時代的一致性。每種錢幣文字各有特徵,但它總還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字,有時代共性。這一規律,也可作為鑒定依據之一。鑒定一個錢幣字體對不對,首先看它是否合於時代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於本品種的特點。
比如,有的「東周」「西周」圜錢,錢文是小篆體,也有「 化」錢文為小篆體,顯然都是偽品。小篆體是秦統一後「書同文字」,才推廣到全國的,戰國時的兩周錢文應具三晉兩周金文的基本寫法; 化錢文應有齊文字的特徵。又如,宋代錢文有「方頭通」,明清錢文也有「方頭通」,但方的程度不同,有一個從不太方到很方的變化過程。一枚錢幣上的字,同出於一人之手,應該彼此協調一致。用拼合法造的偽幣,很難做到這點。有人用南明桂王的永曆錢改成唐太宗時的大歷錢,兩種字體差距相距數百年,作法再精也能辨別出來。 各時期的鑄錢,或出於需要,或出於規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現象。如齊的刀幣為保護錢文而把輪廓鑄得較高,背中間有一高點。沒有這一特點,多半是偽品。又如唐代的乾封泉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五代十國的保大元寶,錢文應旋讀,錢文對讀必假,因為 「制不類」。同一幣形,先後也有變化。
燕的明刀幣,前期弧背,刀把上的二豎道不上侵,到刀把根部為止,明字長而狹。後期明刀幣磬折形,把上的二豎道上侵道刀身,明字多偏。明字狹長,身形磬折,或明字扁圓而身形弧背,必為偽品,因字形不符。 星、月、決紋、出紋等記號,也是古錢形制特點值得注意的地方。錢幣上鑄星月等記號,是當時人有意的製作。鑄星始於秦半兩錢,鑄月形、四決紋從西漢五銖錢開始。鑄四齣紋從東漢五銖錢開始,星、月一直到明代崇禎錢上還有,隋代以後已不具有四齣紋錢,四決紋似乎未出東漢。這些記號在五銖錢上表現得最多樣。試以五銖錢為例;獨漢武帝時的赤仄五銖上鑄過半菱紋,武帝五銖錢開始鑄上、下半星,至王莽錢止。 西漢五銖有面四決紋,至王莽錢止,從至今錢幣出土上看,東漢時已無此制。背四決紋開始於王莽時的「大泉五十」,西漢尚無此制。西漢五銖、王莽錢無月紋,東漢明帝至靈帝五銖錢已有月紋,但不多見。凡不符合上述情況者,多為假錢。
⑥ 麻煩教教我辨別古幣
中國的錢幣可分為四個類型:
1.古錢類:可從商周時期的刀布幣至1912年用翻砂手工鑄造的錢幣;2.中國近代幣:從清光緒後期開始至1949年的錢幣(包括機器製造金屬幣);3.紙幣:指清代以前的古紙幣及清代以後的銀行紙幣、錢庄券和臨時代用券;4.現代錢幣:一般指1949年以後發行的第一、二、三、四、五版人民幣、流通紀念幣、非流通紀念幣、兌換券和金銀紀念幣。
鑒別古幣真偽的方法:
聲音辨別法:古錢幣年代越久遠,其所含的錫、鉛等雜質流失越多聲音聽起來也就越顯沉悶。相反,年代越近,聲音越清脆。觀察銅色法:一般古幣的材質有青銅、紅銅、黃銅、白銅等之分,青銅幣易斷裂,黃銅幣不易斷裂磨損,白銅多為樣幣用材。明代以前錢幣大都由青銅鑄成,沒有黃銅幣,如果發現明代以前的黃銅錢幣,要多加小心。沸水澆煮法:古幣上附著紅綠銹或黑色銹,真錢銹是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著力比較強。遇到銹色可疑的錢幣,可放入沸水中燒煮30至40分鍾,銹脫離的是偽品,真品的銹不易脫離。鋼針測試法:古錢幣的銹比較堅硬,用鋼針尖向下豎直下壓,放手後,鋼針會立刻倒下。偽品的銹是真銹摻入粘合劑塗抹而成,有一定的彈性,鋼針就不易倒下。風格斷定法:每個錢幣都有自己的風格特徵: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布幣為工匠所鑄,文字古拙秀潤、樸素簡直;西晉南北朝時期受其佛教文件影響,其錢幣文字纖細柔韌、嬌媚可愛,絕妙精美;唐、宋、元錢與書法結合較緊,其錢文多為名人所書,整體上給人以端莊穩重,玉潤可愛的感覺;遼錢風格是錢文鬆散,而西夏錢文緊湊,明代錢的主要特徵是方正而呆滯。後仿者能仿其形但不易傳其神,給鑒定提供了重要依據。比較版別法:早期用來鑄錢的母錢也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各枚錢幣之間會有一些差別。如發現一批錢幣,它們的版別一模一樣,甚至局部的缺陷也絲毫不差,就應該懷疑有作偽的可能了。成分分析法:藉助現代光譜、化學容量和電子儀器掃描測定分析古錢幣化學分析後,對古幣的金屬成分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准確性、可靠性較高。採用超聲波聲像儀,可看清的內部結構,改刻、挖補、拼合等偽作的錢幣。
古幣的錢文:先秦刀、布、燕金餅,戳刻的文字系大篆書體。秦漢至隋:錢文屬小篆,其新莽貨泉、布泉為懸針篆。北周:布泉為玉筋篆,五行大布、永通萬國為鐵線篆,所鑄的漢興用隸書。唐:文盛行隸書,唐開元通寶為「八分書」,屬隸書。五代十國南唐:錢文屬篆、隸、真書體。北宋錢:書體有篆、隸、真、行、草。元、明、清:錢文均以真書或篆書,遼錢近隸。又有蒙、滿、回、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清軍費開支而鑄:紅、黃兩種銅質,紅銅較少。錢面文楷書對讀,背左右滿文「寶×」局名,上、下記值。清乾隆慶典官鑄:背鑄龍鳳、吉語頌辭。如「天子萬年」、「國泰民安」、等。嘉慶萬年背有「五世同堂」、「十全老人」等。祝壽錢:錢文「龜齡鶴壽」、「龜鶴齊壽」、「福德長壽」、「福壽延長」、「南極祝壽」、「百年長壽」、「千秋萬歲」、「壽如東海」、「壽比南山」等,背或為神仙、靈龜、仙鶴、祥雲等圖案。崇禎通寶背「壽」,官鑄民鑄均有。努爾哈赤天命元年鑄天命漢錢:滿文,四字,沒有加圈點;天命通寶是鑄的漢文。太宗天聰江錢,背面穿左右滿文十字,穿右有滿文兩字樣。順治通寶:錢有五種;光背、背面有一個漢字、一厘錢、背面有兩個滿字、滿漢文錢。康熙通寶: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後鑄造小錢。雍正:制錢都仿順治錢五式,除正面的年號外,背面都是兩個滿文字。寶福局所鑄的錢,局名有時也用漢字。乾隆通寶:分普通和當十兩種,當十的背面穿孔上下有"當十"兩個漢字。乾隆錢的成色先後不同,各地也不同。乾隆五年以前,鑄錢不加錫,稱為黃錢,加錫後叫做青錢。嘉慶道光:錢名有十九種,計泉、源、直、晉、蘇、昌、福、浙、武、南、陝、川、廣、桂、雲等,錢背為寶東,滿文即用康熙錢的字。咸豐:鑄錢多,特別復雜。在計值方面,咸豐錢可以分為十五級,從一文到當錢,錢上有鑄局名稱,文字不同。凡是背部文字多的清代錢都要注意收集。光緒通寶:小制錢,現在所見小錢較多。宣統:最為通行的有廣東鑄的機器錢,背面為滿、漢文「廣」字,橫寫「庫平」、「一錢」二漢字、「寶廣」兩個滿字。太平天國:以銅錢為主,幣面全為漢文,正面是「太平天國」、「太平聖寶」四字,背面「天國」,兩字分別排在穿孔的上下,左右分排。也有正面「天國聖寶」,背面「太平」的,種類也多,分不清哪一種是哪一省鑄造的。錢文製作有幾種書體,如真書宋體等。太平天國錢幣大錢、花錢的偽品尤多。明朝初年,曾仿照蒙古人的辦法,使用鈔票,而不是銅錢,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但是不久就改為銀鈔兩用都可,以紙幣為主,錢幣為輔。明朝錢比元代的錢多,但又比不上其它各朝代。朱元璋在稱吳國公的時候,在江西設置寶泉局,鑄造五種大中通寶錢,早期的這類大錢,如今價值上千元,需留意。
古錢幣知識:錢鎔:即錢范,是鑄錢的模子。錢鎔有陰文和陽文兩種。前者直接鑄錢;後者用於造范,故稱范母,「容」即「鎔」字,即一副錢模子。范材有陶、石、銅、鐵、鉛等。鎏金:在錢幣上加工雕刻各種圖形花紋。早在唐開元錢有雕刻花紋者.如蓮花寓意多子。此等錢既是壓勝品,但亦可摻雜在流通錢幣中流通.具有兩重性。連輪:錢文筆劃與外郭相連。隔輪:錢文筆劃不與外郭相連,且相距較遠生坑:古錢帶有出土銹色.出土不久稱新生坑;出土既久,尚帶銹片殘跡稱國號錢:面鑄國號,如齊法化、唐國通寶、大宋元寶、大元通寶(八思巴文)、大明通寶(南明),大宋(南宋)、大元、大明(南明)均系「國號錢」。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讀者,謂「直讀」;按上、右、下、左讀者謂「旋讀」,或稱「右旋讀」;按上、左、下、右讀者謂「左旋讀」;錢文兩字,按右、左讀者謂「橫讀」,如半兩、五銖等,亦稱「順讀」;「環讀」如先秦「珠重一兩十二」,須「環讀」。仿瘦金書:宋徽宗趙佶獨創的一種書體,自稱「瘦金書」。以楷書為本,筆劃俊逸揮灑,剛健有力,故有「鐵劃銀鉤」之美稱。即大觀通寶、崇寧通寶均為瘦金體錢文之押券者,金大定通寶亦仿瘦金書。貝幣、骨貝:我國最早的原始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距今約3500年以上,早期貝幣是商王賞賜臣下的。骨貝出現於商代中期,以獸骨刻成。六字刀:春秋晚期至戰國鑄造,以「刀」為形狀,其六字「齊造邦長法化」最為珍奇,目前一枚六字刀價值7000元左右。蟻鼻錢:蟻鼻錢鑄於戰國早期,為模擬原始貝幣形態的銅貝幣。銅貝的出現,開啟了金屬鑄幣的先河。銀元珍品:乃中國最早的官鑄銀元,其中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目前參考估價為18萬到20萬元人民幣;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參考估價為20萬到25萬元人民幣;陝西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參考估價為16萬至20萬元人民幣。
⑦ 怎麼鑒別古錢幣
一、從貨幣文字的源流演變上加以考察。古錢幣文字往往帶有獨特的地方色彩,特別是漢唐以來,官方鑄幣,面文多為書法家及皇帝書寫,具有獨特的文字風格。如唐代的開元通寶即為歐陽詢所書寫。因此掌握文字的氣息、神韻是鑒別古錢幣的關鍵之一。偽品因為是摹仿別人的,常常處處小心,手法極不自然,牽強做作,文字神韻自然大打折扣。
二、從錢幣的顏色、成分諸方面加以考察。真錢的銹與銅質結合在一起,所謂「銹色入骨」,不易脫落。偽錢的銹浮在表面,用醋一擦即脫落。此外,真錢幣因年代久遠,內部成分發生變化,所以一般重量會大為減輕,用手拈一拈,即可從輕重方面加以辨別。
三、從聲音方面辨別古幣的真偽。
古錢幣因年代久遠,沒有新銅的火氣,銅質氧化後,沒有清脆聲。而新鑄的假錢,輕敲時往往會發出一種清脆的聲音。此外有一種打制的偽幣,是取兩片薄銅片粘合而成,粘合處堆一層偽銹以掩蓋縫隙,這種錢幣輕擊後會發出啞聲。
鑒別古錢幣,應盡可能地與實物相對照加以考察,此外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歷史文化及專業知識,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鑒別真偽的能力。
提高古錢幣的鑒別水平,首先要認真分析研究古錢幣作偽的規律。
從時間上考慮,多仿製時代久遠的古幣,且越古的品種越具有誘惑力。
例如,空首布出土不多,國內外市場價格昂貴,所以偽品也多。還有圓足布及在圓足布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三孔布更為罕見,所以偽品眾多。
從鑄造及存世量上考慮,仿製珍貴稀有的古錢幣。
例如,王莽時期的金錯刀,錢上鑄「一刀平五千」字樣,其中「一刀」二字用黃金錯成,偽品中「一刀」二字通常凸出,有銅質,也有用金粉描成。五代十國時的開平通寶,天成元寶,清代的祺祥通寶等都極為珍貴,偽品也極多。
從錢幣的形狀選擇,仿製一些形制特殊的錢幣。
例如,普通錢背加星,月紋。或把兩枚普通錯背磨薄粘合起來,成為合背錢。總之將最普通的面貌改變成特別品種,以迎合錢幣愛好者的獵奇心理。
究竟應該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假呢?
一、從貨幣文字的源流演變上加以考察。古錢幣文字往往帶有獨特的地方色彩,特別是漢唐以來,官方鑄幣,面文多為書法家及皇帝書寫,具有獨特的文字風格。如唐代的開元通寶即為歐陽詢所書寫。因此掌握文字的氣息、神韻是鑒別古錢幣的關鍵之一。偽品因為是摹仿別人的,常常處處小心,手法極不自然,牽強做作,文字神韻自然大打折扣。
二、從錢幣的顏色、成分諸方面加以考察。真錢的銹與銅質結合在一起,所謂「銹色入骨」,不易脫落。偽錢的銹浮在表面,用醋一擦即脫落。此外,真錢幣因年代久遠,內部成分發生變化,所以一般重量會大為減輕,用手拈一拈,即可從輕重方面加以辨別。
三、從聲音方面辨別古幣的真偽。
古錢幣因年代久遠,沒有新銅的火氣,銅質氧化後,沒有清脆聲。而新鑄的假錢,輕敲時往往會發出一種清脆的聲音。此外有一種打制的偽幣,是取兩片薄銅片粘合而成,粘合處堆一層偽銹以掩蓋縫隙,這種錢幣輕擊後會發出啞聲。
鑒別古錢幣,應盡可能地與實物相對照加以考察,此外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歷史文化及專業知識,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鑒別真偽的能力。
我國的古錢幣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從商代的貝幣、戰國的刀、布幣,秦代的方孔圓錢,到清末的機制幣,數以萬種千姿百態的錢幣構成了當今錢幣收藏領域中最為龐大的收藏門類。不過,古錢幣收藏可是一門大學問,需要掌握的技巧也不少。收藏和投資古錢幣,雖說能升值賺錢,但前提是必須收集物有所值的古錢。
古錢幣價值的高低與其問世年代的先後沒有必然關系,決定一枚古錢的價值有如下幾個因素:首先,要看這枚古錢在歷史上的地位如何,即它在每個歷史時期所起到的作用大不大;其次,要看它的稀有程度,即這枚古錢的存世數量是否很少。還有歷史上遼、金、西夏等朝代鑄造的錢幣,其價值也遠遠高於同期其他朝代鑄造的錢幣;再次,要看它的材質是不是高檔,這雖說是相對而言的,但古錢中的金銀材質較少,其價值自然要比一般的銅質和鐵質古錢高許多;第四,還要看它外形美不美,即它的長相漂亮不漂亮,如王莽政權雖說是個短命王朝,但其貨幣的外形及幣面上的書法藝術都達到了非常完美的高度,王莽錢的存世量雖然還較多,但它的市場價格卻依然較高;最後,古錢收藏還要看它的品相,品相是指古錢本身的銹蝕程度及錢文、輪廓的清晰程度,一枚古錢既稀有,同時又具備良好的品相,那是再好不過了。錢文雖然特殊,如果面目不清,銹成一團,那收藏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掌握以上5個要素,對古錢幣收藏就不會太盲從,比如某些古錢雖年代久遠,但由於其鑄量極大,出土的數量也很多,其價格就明顯比一些後期錢幣低,如西漢從武帝至平帝共鑄五銖錢約有280億枚,使用達300多年之久,其普通品目前定價僅1至3元;而比漢代晚1000多年的明朝錢幣定價普遍高於漢五銖,如明代「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定價均在20元以上。北宋錢數量非常龐大,但不同比值、不同文字的錢幣有時價格懸殊。如宋代「皇宋通寶」,一般銅錢價格僅1元左右,而折二篆書銅錢如今的市價卻在2萬元左右。
由於目前高檔古錢幣市場價很高,我們今天在古玩市場上所見的許多珍稀古錢大多為偽品,集幣愛好者在購買時要多加小心。
若收藏者需要對古錢幣進行真假、年份等相關鑒定,可到各省文物鑒定站進行鑒定,鑒定根據其鑒定的物品大小、多少進行收費。對於古錢幣等文物的交易,古錢幣或者文物是其家傳私有的,則可進入市場進行自由交換,若是屬於出土文物則要上交相關的文物保護管理部門,不得私自進入市場交易。
⑧ 想了解下古幣怎麼鑒定
古錢幣鑒定,是一門細致的學科,它需要我們日常知識的積累,注重觀察與思考,仔細比較。結合歷代的文獻資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從而歸納總結出古錢鑒定中的一般性規律。本文簡單介紹幾種古錢鑒定的方法。
1、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市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市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銹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將偽品放入鹽囪砂(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放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入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以上均為用銹色辨別古錢真偽的方法。
3、看鑄市銘文
我國金屬鑄市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鑒定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代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市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吳,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
4、聽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喑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5、了解鑄造方法
我國主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范(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的一個有力依據。
6、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7、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徵。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市的澆口在首端,出落後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放不在再紀地,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復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製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徵,以防上當受騙。
以上幾種鑒定古錢的方法,如果我們加以熟悉和了解,均可以掌握
⑨ 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假
快速鑒別清代銅錢的真偽
清代的銅錢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都是承襲兩千多年來的方孔圓錢,用范模鑄幣。到了清末,才採取了機器鑄幣,鑄造新式銅錢和銅元。滿洲人在入關以前就開始鑄幣了。努爾哈赤天命元年鑄天命漢錢,滿文,四字,沒有加圈點;天命通寶是鑄的漢文。太宗天聰元年鑄天聰江錢,背面穿左右滿文十字,穿右有滿文一兩字樣。順治元年鑄順治通寶。順治錢有五種;光背、背面有一個漢字、一厘錢、背面有兩個滿字、滿漢文錢。
康熙年間鑄康熙通寶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後鑄造小錢。雍正以後,制錢都仿順治錢五式,除正面的年號外,背面都是兩個滿文字。寶福局所鑄的錢,局名有時也用漢字。乾隆年間鑄乾隆通寶,乾隆通寶紅錢中,還有庫車地名的,分普通和當十兩種,當十的背面穿孔的上下有"當十"兩個漢字。乾隆錢的成色先後不同,各地也不同。乾隆五年以前,鑄錢不加錫,稱為黃錢,加錫後叫做青錢。嘉慶道光錢名有十九種,計泉、源、直、晉、蘇、昌、福、浙、武、南、陝、川、廣、桂、雲等,錢背為寶東,滿文即用康熙錢的東字。咸豐時鑄局大增,咸豐錢也特別多,特別復雜。在計值方面,咸豐錢可以分為十五級,從一文到當錢,錢上有鑄局名稱,所以各局所鑄,文字不同,而且福建所鑄,除了計值上,還有計重若乾的文字。凡是背部文字多的清代錢都要注意收集,說不定就是珍品。同治年間的當十錢較多,小制錢在咸豐就已停止鑄造,而當十以上的大錢,因民間不用而停鑄。光緒年間鑄造當十錢光緒重寶,光緒通寶小制錢,現在所見小錢較多。
宣統年正式用舊法鑄錢的。大概有寶泉局,另外有寶廣和寶福兩種機器錢,以及一種有圓孔的大清錢幣。光緒時廣東的機器鑄幣最為通行。廣東鑄的機器錢,有制錢、當五、當十,當五、當十是樣錢。制錢中又有大小兩種。大制錢又有兩種,一種背面穿左為一滿文"廣"字,穿右為一漢文"廣"字,穿上橫寫"庫平"二字,穿下有"一錢"兩個字。另一種是順治第五式,即背面有滿文"寶廣"二字。光緒二十六年,廣東開始鑄造銅元,正面為"光緒元寶"四個字,中間沒有方孔,而有"寶廣"兩個滿字,下面靠近外部有"廣東省造,每百枚換一圓"字樣,背面是蟠龍花紋,下面近處廓有英文字樣。後改每百枚換一圓的字樣為"每元當制錢十文"。清代錢幣仍多為偽品出現。
太平天國建國多年,也鑄貨幣發行,以銅錢為主。幣面全為漢文,正面多是"太平天國"四字,前面"聖寶"兩字。也有正面"太平聖寶";而背面"天國"。而且背面的"天國"兩字有時分別排在穿孔的上下,有時是左右分排。也有正面"天國聖寶",背面"太平"的,種類也多,分不清哪一種是哪一省鑄造的。因為幣面沒有鑄造有省名,作價也不清楚。錢文製作有幾種書體,如真書
宋體等。太平天國錢幣大錢、花錢的偽品尤多。太平天國的錢幣流傳下來的不多,因而每枚大錢都在數百或上千、上萬元,自然偽品是不少的。小刀會在上海起義後也鑄太平通寶錢,背有日月,象徵明字,也有背面穿上有"明"字的。
滿意請採納
⑩ 如何鑒定古錢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你說的那兩個字是滿文,代表那個地方的制幣廠,一般都是叫:「寶*」 如寶泉 寶源 寶蘇等。
假幣的歷史已經由來已久,清代就有官鑄和私鑄之分。我區別官私鑄造的方法有2點:
1是看厚度;官幣厚重敦實,私幣相比較薄。
2是看幣面;官幣較平滑,無沙眼。私幣粗糙,有沙眼。
3是字體,官幣字體滄勁有力,私幣由於是模仿,有其型而我其神。
一,看字口
二,對歷史比較了解
三,看包漿
四,聽聲音
古錢幣收藏大有學問
年代久遠的古錢幣不一定值錢,有2000年歷史的西漢五銖錢因為存世量大,現在僅值幾元錢.
很多人都熱衷於古錢幣的收藏,誰家裡沒有一兩枚過去的大銅錢呢?只是這些錢幣值不值錢就大有學問了。一般來說,古代錢幣是低檔錢幣走得快,歷代花錢走得快。原因是價高的錢價值不穩定,誰知道地下埋著多少老祖宗的藏貨呢?最典型的莫過於「太清豐樂」,這是唐末最後一個錢種,去年估價還是1200多元,今年就降到130餘元。原來是今年年初出了水坑錢3000多枚。
在低檔錢中,崇寧通寶、崇寧重寶、開元通寶比較受集藏者歡迎。許多收藏者買後裝訂成宋代古錢冊、唐代古錢冊在西安賣給外國人,3元買的一枚通寶,包裝成冊後就增值10餘倍。歷代花錢成交更趨活躍,成交價比去年漲了30至4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