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畫水彩畫怎樣畫陰暗的效果和人物衣服的褶皺
衣服褶皺的高光處畫上淡一點的白色可以體現其質感、立體感,畫面更有層次、美觀,而隨手畫上去的飛白線條,有光照的感覺,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② 水彩畫有什麼技巧
1、干畫法和濕畫法
干畫法是一種多層畫法。用層塗的方法在乾的底色上著色,不求滲化效果,可以比較從容地一遍遍著色,較易掌握,適於初學者進行練習。表現肯定、明晰的形體結構和豐富的色彩層次是干畫法的特長。
但干畫法不能只在「干」字方面作文章,畫面仍須讓人感到水分飽滿、水漬濕痕,避免干澀枯燥的毛病。干畫法可分層塗、罩色、接色、枯筆等具體方法。
①層塗:
即乾的重疊,在著色干後再塗色,一層層重疊顏色表現對象。在畫面中塗色層數不一,有的地方一遍即可,有的地方需兩遍三遍或更多一點,但不宜遍數過多,以免色彩灰臟失去透明感。層塗象有色下班重疊,事先預計透出底色的混合效果,這一點是不能忽略的。
②罩色:
實際上也是一種乾的重疊方法,罩色面積大一些,譬如畫面中幾塊顏色不夠統一,得用罩色的方法,蒙罩上一遍顏色使之統一。某一塊色過暖,罩一層冷色改變其冷暖性質。
所罩之色應以較鮮明色薄塗,一遍鋪過,一般不要回筆,否則帶起底色會把色彩搞臟。在著色的過程中和最後調整畫面時,經常採用此法。
③接色:
乾的接色是在鄰接的顏色干後從其旁塗色,色塊之間不滲化,每塊顏色本身也可以濕畫,增加變化。這種方法的特點是表現的物體輪廓清晰、色彩明快。
④枯筆:
筆頭水少色多,運筆容易出現飛白;用水比較飽滿在粗紋紙上快畫,也會產生飛白。表現閃光或柔中見剛等效果常常採用枯筆的方法。
濕畫法可分濕的重疊和濕的接色兩種。
①濕的重疊:
將畫紙浸濕或部分刷濕,未乾時著色和著色未乾時重疊顏色。水分,時間掌握得當,效果自然而圓潤。表現雨霧氣氛、濕潤水汪的情趣是其特長,為某些畫種所不及。
②濕的接色:
鄰近未乾時接色,水色流滲,交界模糊,表現過渡柔和色彩的漸變多用此法。接色時水分便函用要均勻,否則,水多向少處沖流,易產生不必要的水漬。
畫水彩大都有干畫、濕畫結合進行,濕畫為主的畫面局部採用干畫,干畫為主的畫面也有濕畫的部分,干濕結合,表現充分,濃淡枯潤,妙趣橫生。
2、水分的掌握
水分的運用和掌握是水彩技法的要點之一。水分在畫面上有滲化、流動、蒸發的特性,畫水彩要熟悉「水性」。充分發揮水的作用,是畫好水彩畫的重要因素。掌握水分應注意時間、空氣的干濕度和畫紙的吸水程度。
①時間問題:
進行濕畫時間要掌握得恰如其分,疊色太早太濕易失去應有的形體,太晚底色將干,水色不易滲化,銜接生硬。一般在重疊顏色時,筆頭含水宜少,含色要多,便於把握形體,以可使之滲化。如果重疊之色較淡時,要等底色稍干再畫。
②空氣的干濕度:
畫幾張水彩就能體會到,在室內水分幹得較慢,在室外潮濕的雨霧天氣作畫,水分蒸發更慢。在這種情況下,作畫用水宜少;在乾燥的氣候情況下水分蒸發快,必須多用水,同時加快調色的作畫的速度。
③畫紙的吸水程度:
要根據紙的吸水快慢相應掌握用水的多少,吸水慢時用水可少,紙質松軟吸水較快,用水需增加。另外,大面積渲染暈色用水宜多,如色塊較大的天空、地面和靜物、人物的背景,用水飽滿為宜;描寫局部和細節用水適當減少。
3、「留空」的方法
與油畫、水粉畫的技法相比,水彩技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留空」的方法。
一些淺亮色、白色部分,需在畫深一些的色彩時「留空」出來。水彩顏料的透明特性決定了這一作畫技法,淺色不能覆蓋深色,不象水粉和油畫那樣可以覆蓋,依靠淡色和白粉提亮。在欣賞水彩作品時留意一下,會發現幾乎每一幅都運用了「留空」的技法。
恰當而准確地空白或宛淺亮色,會加強畫面的生動性與表現力;相反,不適當地亂留空,易造成畫面瑣碎花亂現象。著色之前把要留空之處用鉛筆輕輕標出,關鍵的細節,即或是很小的點和面,都要在塗色時巧妙留出。
另外,凡對比色鄰接,要空出對方,分別著色,以保持各自的鮮明度。有的初學者把不必要的空的形狀空了出來,然後順沿輪廓塗描顏色,還有的把該空的地方順沿輪廓空得很死、太刻板,失去生動感。空的既准確又生動,是技巧熟練的體現。在實踐中反復練習,就會熟能生巧。
4、刀刮法
用一般削鉛筆的小刀在著色的先後刮劃,是破壞紙面而造成特殊效果的一種方法。
著色之前先在畫紙上用小刀或輕或重、或寬或窄地刮毛,以破壞部分紙面,著色之後出現較周圍顏色重一點的形象。這是因刮毛之處吸色能力強,所以變重了些。它表現虛遠的模糊形象或隱約可辨的細節效果較好。
著色過程中進行刀刮,水多時會產生重的刀痕,水少時浮色被刮掉又會產生較亮的刀痕,處理有關細節可用此法。另外在顏色完全乾透之後,用刀刮出白紙,或輕巧斷續地刮,以表現逆光時的亮線、亮點或較小的亮面、閃動的光點和冬天飄落的雪花等,虛虛實實,自然有趣。
5、蠟筆法
用蠟筆或油畫棒,著色前塗在有關部分。著色時盡可大膽運筆,塗蠟之處自然空出。用以描繪稀疏的樹葉、夜晚的燈光、繁雜的人群等都比較得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吸洗法
使用吸水紙(過濾紙或生宣紙)趁著色未乾吸去顏色。根據效果需要,吸的輕重、大小可靈活掌握,也可吸去顏色之後再敷淡彩。用海綿或擠去水分的畫筆吸洗畫面某些部分,也別具味道,有異曲同工之妙。
7、噴水法
有時在毛毛細雨的天氣下畫風景寫生,畫面顏色被細雨淋濕,出現一種天趣,引人入勝。有時在著色前先噴水,有時在顏色末干時噴水。噴水壺要選用噴射霧狀的才好,水點過大容易破壞畫面效果。
8、撒鹽法
顏色末干時撒上細鹽粒,干後出現象雪花般的肌理趣味。撒鹽時,應視畫面的干濕程度,過晚會失去作用。鹽粒在畫面上要撒得疏密有致隨便亂撒,會前功盡棄。
9、對印法
在玻璃板或有塑料塗面的光滑紙上,先畫出大體顏色,然後把畫紙覆上,象印木刻一樣,畫面粘印出優美的紋理,頗得天趣。此種效果用細紋水彩紙容易見效,以對印為主,稍作加工即可成為一幅耐人尋味的水彩畫。有的局部使用對印方法,大部分仍然靠畫筆完全。
10、油漬法
水與油不易溶合,利用這一特性,著色時蘸一點松節油,會出現斑爛的油漬效果,使平凡的色塊增加變化,也是頗具天趣的。
③ 水彩畫有什麼技巧要詳細對我有用的~
水粉畫的五個關鍵技法
一、用 水 法
學生對水粉畫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巧稍作了解後,學生就可以開始畫水粉畫。畫水粉畫的關鍵之一是用水。適當地用水可以有效地塑造形體,表現色彩。用水不成功,一副畫就不成功。水粉畫是用水調和粉質顏料作畫的畫種,該顏料里含有膠質,加水稀釋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畫水粉靜物一般情況下用水要盡量少,要惜水如金。水和色要協調,色多水多,色少水少。
筆頭以顏色為主稍蘸水即可,用完一種顏色,筆頭要用水洗凈,用吸水布擠干筆頭,再上色,後蘸水,以免弄臟下一筆色,初學者養成此習慣很重要。
表現較輕、薄、透的物體時水要略多,水多色少易灰臟,畫時新鮮,水干後泛色、顏色變淺、變灰、無質感。水少色多易干、枯、澀,表現不出質感、光澤,不利於色彩銜接。亮部色稍薄,運筆快,利用白紙底色,一次成功用色,色彩漂亮而干凈,灰暗部水要少,顏色要多,效果才顯厚重。
二、調 色 法
調色是水粉畫色彩能否表現豐富的關鍵。調色不當畫面會出現生、灰、臟、亂、火、菜(色彩假)等現象。一般說來,在掌握用水的技巧後,做畫時把任何一個物體的色彩分析出色彩層次,逐層逐步表達出來。主要物體和物體亮部宜畫厚,次要物體及背景宜畫薄。
要使畫面和物體色彩豐富,調色的技巧是:將顏料在調色盤上擺開,在該物體固有色周圍逐一添加其他顏色,形成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某一色彩系列,表現出豐富的色彩體系。
具體做法:1、以畫面主要色調及主要色為主,選定固有色,如紅、黃、綠等任一顏色做首選色。2、畫任何一個物體,選定固有色後,將該色顏料在調色盤上擺開,在其周圍逐一相加,調出系列色相。如蘋果――選調黃色,用來畫半明部,亮部在黃、的基礎上加少量白粉,高光可先適當空白,畫明暗交界線在固有色上加普蘭和少量的紫,使黃蘋果從明到暗為淺黃、黃、中黃、綠黃、深黃等系列。這樣色與色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適當運用可表現豐富的色彩及體積感。注意要表達出蘋果的三大面和五調子。3、用筆顏色的厚薄要區別對待,一般要遮蓋白紙為宜,亮部、半明部宜略薄,利用白紙底襯亮色塊,使色彩明快;明暗交界線、暗部宜畫厚重;亮部、半明部色相不準要待干後用較干色,也可厚畫。4、色彩成系列中,顏色相加,種類不宜多(易臟),忌量相同(易灰)和反復攪拌(色不新鮮),白與黑相加應一點一點加入適可即止,不要一下子加入較多(易臟)。5、如調出色相不明確或與鄰近筆觸差距太大的色,屬臟色,應洗凈筆頭,重新調,一幅好畫以沒有臟色為宜。任何顏色都有自己深淺不同的色相,臟色使畫宜灰、悶、無質感。
三、用 筆 法
用筆造型時主要要注意方向、塊面和速度。用筆速度要有輕重緩急,排列色塊筆觸的方向等要從物體的結構和表現需要出發。塊面要看被畫物體具體位置和被畫快面大小而定。用筆時要根據物體體積規律,因勢象形。用筆基本技法有:
1、擺:調出厚薄適度的顏料,看準被畫部位,輕起輕落,穩準的鋪排到位,速度略慢。
2、刷:用大號筆或底紋筆,含較多的顏料和水快速鋪開大色調關系(切忌反復平塗可適當留白)此筆法宜畫背景或襯布和主要、較大塊面物體的底色。
3、嵌:用小筆側鋒看準要畫部位,用筆將色按到位後,再向後快速提起,宜畫細部及投影面積不大,著色較淺或較深的地方。
4、勾:與嵌相似有按勾與挑筆分別,主要用於畫細部。
5、揉:兩色並排過渡地方過於生硬或對比明顯,可適當配色或含少量水,於其間來回輕力揉動,使顏色銜接自然,過渡豐富耐看。
6、點:用小筆表現細微的地方和瑣碎的造型。
7、擦:用筆速度要快,筆和色要干,只用筆尖與紙面接觸,宜畫反光和高光,及製造蓬鬆或粗糙的肌理效果。
8、洗:表現特別的煙霧或朦朧效果,以及調色不準或不協調之處,可含水較多無色的筆洗之,再用干筆吸掉顏料。此法不宜多用,否則畫面反復擦洗,易弄臟已畫好的色塊及產生變色。
四、造 型 法
掌握了用水法、調色法、用筆法之後,就要掌握造型法。首先要分析被畫物體形體向背,分面、分塊以及各塊面傾斜的方向、面積的大小,用不同筆觸順面的結構方向鋪排,使物體色彩生動有序,既表現了豐富的色彩,又造就了形體與結構。具體做法:1.筆觸首先要在分析形體結構及塊面之後用筆表現,順應形體趨勢或旋轉方向而鋪排,塊面要准確,銜接要輕松自然。2.大、中、小筆視不同地方而用,一般先用大筆鋪大塊,形成畫面大調子,再用中筆銜接處理,最後用小筆完善。3、干、濕、厚、薄視物體質感而定、主次而定。一般主要物體宜厚、宜干,次要物體宜濕、宜薄。4、每畫一筆應求變或略加深色或略加淺色。一種色畫完要洗盡筆頭,擠干臟水,再畫第二種色,使筆保持新鮮、干凈,不致弄臟畫面;也換一枝筆畫。5、背景、襯布宜用大塊筆觸及色塊表現。6、所有物體最高部位的高光最後再上色。
造型時要注意①筆觸塊面大小;②運筆及塊面的方向背景;③色彩的深淺變化
五、調 整 法
一幅畫待畫面大體色彩關系表現較完整,一幅畫快結束前,往往有畫面色彩局部或整體平淡或灰、亂的現象,這時要用調整法強調亮面和高光,加深暗部及投影,處理畫面色彩對比關系,如深物體色相的淺背景,淺色物體的深背景等。明確把握畫面黑、白、灰的層次及冷暖關系等,運用恰當,調整適度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調整分為色調的調整、色彩的調整和造型的調整。1、色調調整:主要有最深色彩系列,中間色彩系列,亮調子系列。2、色彩的調整:對主色調的系列調整,次調色系列、對比色系列調整,冷色調和暖色調的調整,冷暖協調色統一和諧。3、造型的調整:主要物體要精畫,要飽滿准確,次要物體略畫,外型要准確生動,銜接要輕松、自然、有序,主次分明,詳略得當。使畫面色彩調子黑、白、灰拉開,層次豐富有序,加深最深的,提亮最亮的,拉開整幅畫面色彩空間。
水粉畫畫法與步驟:
(一)觀察: 1、觀察的內容:觀察要全面、系統。具體來說:要從形、體、色三方面去觀察,要形成頭腦中的整體印象,便於構思畫面及想像色調與構圖。①靜物的形,哪一個最大,哪一個最小,哪一個最左,哪一個最右,哪一個適中,各有什麼特點。②靜物的體:每一個物體體積結構的特點及塊面組合,以及哪個物體空間位置最前,哪一個物體空間位置適中,哪一個空間位置最後,以及形與體、物與物之間的遠近、高低、向背等空間關系。③靜物的色:整組靜物色彩的冷暖基調是什麼,最深色物體是什麼,次深的物體是什麼,最亮色物體是什麼,畫面什麼色與什麼色屬灰調(中間調子),什麼色與什麼色屬黑調(深色調),什麼色與什麼色屬白調(淺色調)。2、觀察的方法:在動筆之前,應該用足夠的時間觀察、研究、分析物體的形象、形體特徵,要形成完整的印象。堅持多看、多分析,不但深化認識和理解的程度。①整體地觀察:整體地觀察是觀察的核心,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養成整體觀念及表現的習慣。整體觀察形、體、色形成第一印象。②聯系地觀察:在整體中,局部與局部之間相互依存,有內在聯系。其中解剖關系、空間關系、透視關系要通過聯系地觀察,增強整體內容的把握能力。③本質的觀察:任何錶面物象都以其本質為依據,不認識、不理解事物的本質,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現象,產生盲目性。在色彩中形體結構與色彩色調都包含著深刻、復雜、又協調的明暗素描關系,加深本質地理解,可以提高表現能力。看名家名畫,也能進步的道理也基於此。
(二)構圖:一般分為兩個階段,整體構圖與深入構圖。①在觀察的基礎上把整組靜物的外輪廓線及單個物體的外輪廓線、主要結構線大體位置以簡潔概括的線條,輕輕描畫在畫稿上,要注意各物象的大小向背及相關關系是否正確,以及形體比例是否協調。②深入構圖:以抓結構為主,從整體形到局部形,根據觀察分析的結構及相關空間,抓結構線、明暗交界線及投影線,可適當表現明暗,要注意准確性與生動性,相互聯系地檢查與修改。1、整體構圖:整體構圖布局,主要物體與次要物體的位置、空間、大小等,背景及次要物背宜畫虛,主要物宜畫略重,初學者宜用鉛筆構圖,再直接上色(單色比較薄)。2、深入構圖:深入構准形體、比例、空間、主次後,確定明暗,交界線及投影,分出畫面大體明暗部位。
(三)上色彩:1、上色彩的步驟(一般有三種畫法):①先畫背景,其次檯面及襯布,最後畫主要物體。②先畫主要物體,其次檯面、襯布最後背景。③先畫襯布檯面,其次靜物,最後背景。2、上色調的方法(一般有三種畫法):①從物體暗部畫起,再畫灰部,最後畫亮部。②從物體亮部畫起,再畫灰部,最後畫暗部。③先畫灰部,再畫亮部,最後畫暗部。初學者以方法②和步驟①為最好。以上介紹的步驟和方法各有優缺點,對初學者來說方法②與步驟①可保持畫面的單純、明快和色彩亮麗。因初學者往往色彩感覺不豐富,畫色彩易越畫色彩感覺越遲鈍,最終畫臟,故方法②和步驟①可避免初學者畫臟、畫丟、畫壞。①初學者先採用方法②和步驟①訓練等具有一定調色、用水、用筆、調整等基本技巧後,再採用其它畫法和步驟。3、以濕畫法用大筆「刷」的技巧鋪背景大體色,要注意背景的微妙色差及明暗過渡;畫背景留出主要物的外輪廓,不要畫傷主要物外形;要適當留出背景高光較白部位;背景宜上淺下深,光源近處淺,遠處深。4、畫背景適當用水,干、濕結合用筆鋪排,宜近淺、遠深與背景連成一體,轉折色處色略深,抓大感覺鋪大體色,物體適當留白,以畫大皺紋與肌理為主。5、畫主要物體從亮部畫起,先畫固有色,調准固有色,同時在調色盤上將色擺開一一對應上色,畫所有物體半明部的大體固有色,注意同樣的物體近處應亮,遠處應略暗,形成色彩空間次序。如色彩不準或面積不當,可待完全乾後,再覆蓋;畫主要物體顏色要純正,厚重,飽和,以「擺」的技法為主。穩准鋪排到位;筆觸要順應物體結構。6、畫主要物體時,在固有色的基礎上加深顏色調色。銜接鋪排與固有色有區別又要有聯系。每一筆顏色要有區別,畫到此時應適當加深背景、襯布的層次,尤其是色較深的部位,有深色與淺色的對比,才能把握好淺色的程度與畫面的協調。7、畫主要物體時,在固有色變化後的灰色基礎上進一步調深,畫明暗交界線。在明暗交界線的色上略加固有色。使色變淺,再畫暗部可恰當表現暗部色及反光。
(四)調整:作畫中要機動、靈活地運用用水法、調色法、用筆法、造形法,最後用調整法。無論用哪一種上色方法及步驟都必須從整體著色、著大體色、逐步逐層整體推進深入,切忌一下子把某個物體畫完。待整體完成所有物體亮部、灰部、暗部之後,用調整法調整畫面。加深最暗的、點亮最亮的、減弱最跳的、提高較灰的達到整體協調的畫面效果。
調整要注意首先調整主要物體的色彩,色彩分層及變化,調整物體造型、形體結構,外輪廓等;畫面明暗對比,色彩冷暖對比;畫出最亮部分的高光及銜接。
④ 水彩畫怎麼畫
(一)輪廓起稿:
用鉛筆在已裱好的紙上輕輕打稿,注意構圖的安排。較大畫面和較寫實的作品在 打稿時要力求形體准確,(細致精確的輪廓,有助於著色落筆時生動地表現對象。) 但要避免過分地使用橡皮擦,以防止紙面的損傷。要做好這一點,平時就要重視素描 基本功的訓練。
(二)畫水彩畫的運筆技巧:
干筆、濕筆、勾筆、掃筆、塗筆、點筆、擺筆、拖筆、頓筆、等等。這些筆法的 運用與水份有極大的關系,加上運筆的快慢和方向、角度都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變化, 運用適當可以豐富自己的表現能力。
(三)畫水彩畫的水份控制:
1、何謂水色交融?水色交融是要求水和色緊密地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地表現對 象。不可以片面地追求水份、玩弄水份而突視了物體造型的塑造。
2、水色的背景處理:水彩畫的背景形象可以概括簡煉,其筆勢應大而不羈,顯 得空靈飄逸。有助於營造畫面氣氛和襯托前景。
3、畫面中的水韻:成功的水彩畫要求畫面富有水的韻味。即:透明、濕潤、空 靈、流動等迷人的視覺效果。
4、畫面的透明感:透明感是水彩畫最大的語言特質。要學會合理地利用水的稀 釋作用來表現色彩在畫面上的透明感。
5、用筆的時間掌握:水彩畫要運用前一筆水色未乾時,進行滲化、接色、疊色 以產生一定的效果,用筆的時間掌握尤為重要。如深入刻畫時第二筆的用筆時間可稍 等一會,紙面的水份幹些再落筆。紙面水份較多,用筆可快些!
6、季節、氣候的影響:春天、陰雨天,空氣潮濕,水份揮發慢。秋天、晴天, 空氣乾燥,水份揮發快。在室外作畫有風有陽光,水份的揮發也快。所以要根據不同 的季節、氣候多作水份在畫面上控制的練習,掌握經驗。
7、水份控制不好的問題:水份過少,會使畫面顯得:干、枯、滯、悶,失去水 彩的特點。水份過多,水色到處流淌難以控制,不利於塑造形體。
(四)了解和掌握一些簡單的色彩知識:
1、三原色的相加:紅+黃=橙 黃+藍=綠 紅+藍=紫 (三種間色的相 加可以得到不同的灰色)畫面中的最深處不要用黑色,可以用熟赭與群青來調制。
2、在心理五原色基礎上展開的五組同類色:黃色類:淡黃、中黃、土黃、橙黃。 紅色類:朱紅、大紅、玫瑰紅、土紅。藍色類:湖藍、 酞箐藍、群青、普藍。 綠色 類:淡綠、草綠、翠綠、橄欖綠。紫色類:紅紫、紫羅藍、藍紫、玫瑰紫。
3、合理使用灰色:灰色能很好地起襯托高純度顏色的作用,在畫面中遠處的灰 色應淡而冷,近處的灰色則應暖而深。
4、水彩調色的主要特點:主要是靠水稀釋以達到提高明度的目的。為保持色彩 的透明感,應盡少用復色。兩色混合要比三色混合更具透明性
(一)淡彩畫法:
水彩畫可以從淡彩畫法入門。所謂淡彩畫法,就是先用鉛筆等 工具畫出對象的輪廓或畫出明暗,然後再畫上薄而透明的水彩。淡彩畫法分為:鉛筆 淡彩、鋼筆淡彩、炭筆淡彩。
(二)水彩畫的基本技法:
1、干畫法:干畫法是指第一遍色干透後,再上第二遍、第三遍。使用干畫法, 由於層層重疊,會產生豐富的層次效果,使表現對象明確、真實、深入。這種方法善 於表現光影效果。但畫時仍要求筆毫水分飽滿、滋潤,防止色彩乾枯、僵死。干畫法 一般又分為「干接法」和「疊色法」。
2、濕畫法:濕畫法是指作畫過程中紙上始終潮濕,如果部分地方幹了,可以打 濕了再畫。濕畫法是水彩畫基本而重要的畫法,水色滲透、暈化、淋漓可以使色彩獲 得十分自然、柔和、滋潤的效果,充分體現出透明、流暢、和輕快的水彩畫特點。其 難度較大,初學者不易掌握。它的不足這處是難以多層次的深入刻畫對象。濕畫法一 般可分為「濕紙法」、「濕接法」、「滲化法」和「潑墨法」。
(三)色彩寫生要領:
1、立意。
2、工具材料的選擇。
3、構圖。
4、色彩。
5、畫面調整。
(四)水彩畫的特殊技法:(可以豐富水彩的表現力,推動水彩畫藝術的創新和發展。)
1、撒鹽法:趁上了色的畫紙未乾時,在上面撒鹽,鹽融化時會將顏色化開,干 後產生雪花狀的肌理。畫面的顏色越深時,所產生的效果越強。
2、著蠟法:在畫面需要留底色、留白的地方輕輕塗上蠟(可用蠟燭條、蠟筆、 油畫棒、橡膠水等 )。使用這種方法上蠟的手勢不宜過重,點、描、塗、抹要有所 變化。
3、沉澱法:水彩畫顏色中有些顏色干後會產生沉澱,這就需要在上色時,水份 要充足,讓顏色中的小顆粒流動後沉澱在紙面上。這種方法顏色淡容易出效果。如: 深藍、赭石等顏色。
4、吸洗法:在細紋水彩紙上,顏色未乾時用宣紙、海綿、手巾紙、干凈的筆等 將顏色吸起,可以表現煙霧、雲朵、浪花等。
5、砂皮法:用細砂紙在干透的畫面上輕輕
⑤ 水彩畫怎樣調色
水彩畫是用水彩顏色來表現物體的明暗、立體感和空間感及畫面的氣氛的。所以我們畫水彩畫一定要具有色彩學的知識。
我們要研究各種色彩的調配法,首先要懂得各種色彩產生的原因。色彩的種類不下幾千種,但一切色彩都是從紅、黃、藍三種最基本顏色混合產生出來的。這二種顏色不能用任何顏色調配出來。我們稱它為原色或三原色。
我們將兩種原色混合,所產生的顏色稱為間色。例如紅與黃混合便產生橙黃色,紅與藍混合便產生紫色,黃與藍混合便產生綠色。兩原色混合時,由於用量不相等,產生的間色便有所偏差,如紅與藍混合,紅色用量多於藍色,所產生的紫色偏於紅,即紫紅色;相反則偏於藍色,稱為紫藍色。紅與黃混合成橙色,如果紅的用量多於黃則變成橙紅色;如果紅的用量少於黃則變成金黃色了。又黃與藍混合成綠色,如果黃色的用量多於藍色,結果產生出蘋果綠;如果黃色的用量少於藍色,產生深綠色了。這是大概的情形。
從上面的解說,我們可以了解用色的分量多少不同,便可產生不同的顏色。我們在調色之前一定要小心觀察物體的顏色組成及差異,然後才可以調出准確的顏色。
再從三原色的混合來談。紅、黃、藍用量相等的混合,看來變成一種灰黑色,但是它的變化卻比中間色還多。如果紅的用量多於黃,黃的用量多於藍,結果產生豬肝紅色。相反的,如果紅的用量少於黃,黃的用量又少於藍卻變成橄欖綠色。
如果你能善於掌握色的用量變化,便可以調出許多不同的色彩,使畫面的色彩產生很多的變化。
水彩顏色的使用,上面已談過色的調配,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但還有一種方法是濃淡的區別。不論原色、間色或復色都可用水混合,區別濃淡。例如紅色愈淡則接近玫瑰紅色,紅色越深則接近暗紅色。
間色和復色的濃淡,由於本身色彩繁多,加上濃淡的區別就說不盡了,色相也很難用文字來表達,只能從經驗感覺來判斷。
我們的調色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在調色盒調好色才畫至紙上,這種方法較易掌握。第二種是兩種顏色在色盒上略為調劑,所謂半生熟色,立即畫在紙上,可避免顏色灰暗,失去透明感。第三種方法是讓兩種顏色借著水作媒介,在紙上互相滲化。這種方法使得顏色鮮艷透明。但較難掌握。
初學水彩的人,在調色時可能出現下面幾種缺點:
第一種由於辨別色相的能力未准確,所以在調色時,攪拌時間過長,使顏色在色盒中產生氣泡或沉澱,而損害了色彩的透明感。
第二種由於用三種以上的顏色混合在一起,結果也使顏色失去透明感或產生沉澱。
第三種調色用的水,用久了,便會污濁。應換清水,以免20影響顏色的透明感。
在水彩畫中關於白色和黑色的應用,有好處也有害處。
白和黑含粉質多,不透明,白色有寒冷感,為了避免濃厚,渾濁,枯燥,灰暗,所以不宜多用。
如果用稀薄的白色與其他色混合,可得出一種柔和的色調,更可加強物體質感的表現。黑色也有它的好處,如果用少許黑色和較多的朱紅色混合,則產生土紅色,可免除三原色混合的麻煩。
青年學生初學水彩畫時應暫時不用白色和黑色。等待技巧提高了,然後適量應用。
當你要表現任何明亮部分,要盡量利用畫紙的白色,前面也談過,顏色的濃淡,不用白色來調配,而是依靠水分來減薄顏色的分量。
⑥ 國畫 水彩畫中肌理是如何製作的
肌理是物體表面的紋理,是物體的組織構造給人視覺觸感或觸覺質感。
可分為視覺肌理和觸覺肌理,
其中視覺肌理又稱之為質感。製作肌理的方法有很多:
筆觸的變化,印拓,噴繪,.染,紙張折皺,擦,刻等,被廣泛運用到繪畫中,如國畫中的皴擦點染,潑墨等,版畫中的刻,油畫中的顏料堆積。
抽象畫(肌理畫,亦稱無筆畫)。
就是用顏色畫在玻璃板上,然後再用紙貼在上面,
然後再把紙揭開,畫的顏色就反著在紙上了,
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有很多的技巧,和學問。
表現不同物體質感的肌理效果,是水彩畫的特殊技法之一,其目的是提高水彩畫的表現力。肌理是由顏料或各種相關工具材料通過各種不同的手段而形成的各種不同的畫面效果,
這種製作方法通常指用筆以外的工具幫助完成的特殊手段。我們將水彩畫中形成的各種肌理方法歸納為兩類:一種是運用工具在畫面上產生的特殊效果,稱之為工具肌理;另一種是其他材料與水彩顏料的混合產生的肌理效果,稱之為材料肌理。
⑦ 基礎水彩畫入門教程
水彩畫技法
技法是在繪畫實踐中所形成的,是畫家准確表達創作意圖,塑造畫面形象的一種繪畫語言。水彩技法因材料和工具的特性而千變萬化,傳統水彩畫的技法,概括為干畫法和濕畫法,是由淺到深,由亮到暗進行著色作畫,運用其中的特殊效果,營造出透明清新、流暢灑脫、滋潤空靈的藝術特色。通常干濕兩種畫法都結合在一起使用,隨著技法的演變和工具材料的更新,實驗性的繪畫創作將材料運用到極致,作者將情感與技法融入作品中,獲得特殊的藝術效果,使水彩畫產生了新的生命力。有的非常凝重,有的非常輕松,有的非常艷麗,能夠獲得非同尋常的強烈的畫面效果。成功的作品都是能夠通過各種不同的藝術技巧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技法和技巧只是一種方法。
方法/步驟
干畫法
干畫法是指前一遍色彩干透後,再進行多次重疊與覆蓋的作畫方法。干畫法在行筆運色過程中筆觸與水跡明顯,不需要水色衍接,運用色塊和色塊之間的銜接塑造形象。
濕畫法
濕畫法
濕畫法是在濕潤的紙上或尚未乾透的色層上再上一遍色彩的作畫方法。畫面的色彩在未乾時相互流動,形成水色交融、濕潤柔和的效果
水彩畫的肌理運用
表現不同物體質感的肌理效果,是水彩畫的特殊技法之一,其目的是提高水彩畫的表現力,肌理是由顏料或各種相關工具材料通過各種不同的手段而形成的各種不同的畫面效果,這種製作方法通常指用筆以外的工具幫助完成的特殊手段。
水彩畫的特殊技法
水彩畫的技法是多種多樣的,畫者可根據不同對象的需要,採用適當的技法來表現。水彩畫的特殊技法即是用特殊的工具材料和手段,造成特殊的效果
水分的掌握
水分的運用和掌握是水彩技法的要點之一。水分在畫面上有滲化、流動、蒸發的特性,畫水彩要熟悉「水性」。
「留空」的方法
與油畫、水粉畫的技法相比,水彩技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留空」的方法。一些淺亮色、白色部分,需在畫深一些的色彩時「留空」出來。
水彩畫的調色與運筆技巧
水彩畫顏色的調配,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即混合法、溶合法、重置法以及並置法。應注意的是作畫過程中,根據畫面需要靈活運用。
水彩畫的作畫方法步驟
水彩畫寫生的全過程可分為:准備、構圖、著色、調整充實等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又是連續地一氣呵成的,不能機械地分開,每個階段均有明確而具體的要求
⑧ 水彩靜物寫生有什麼技巧
一般都是買書,然後臨摹書上畫的。重要材料:抹布(擦筆毛,擦去錯誤顏色時用)、大中小至少3支筆,(要交替使用,圖案效果更好)①暗部不能加白粉。②一般不能直接使用黑色顏料。要用鈷藍、熟褐調和成黑色。③如果要調亮色彩,不能加黑色或白色。可以加任意藍色或者任意黃色。④用筆和顏料時,不可讓顏料過濕。應先潤澤筆毛。畫上去的感覺應是順暢的,如果筆移動的很吃力,那麼筆可能太幹了。若太水,下一層顏料就不能繼續覆蓋。⑤單色顏料起稿,畫出簡單的結構還有明暗關系。一般用褐色、赭石等偏棕色色彩起稿。⑥環境色要和靜物基本色相調和並畫在靜物物體的邊緣。⑦畫時從暗部畫起。
⑨ 畫水彩畫的松樹時,如何表現出葉子的感覺
畫水彩畫的松樹時,表現葉子質感:
1、用扁頭畫筆刷兩下就有了,注意刷完一遍待微干,還要用深一點的綠色再刷局部一遍體現明暗層次;
2、用勾線筆葉脈,注意勾完整體的葉脈後,還要用深色再在原葉脈下面勾一些陰影上去;
3、用與第二種相反的方法畫葉脈,也就是留白,這個適合畫葉子的背面,也是要注意明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