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教教育的形式是怎樣的
佛教的教育形式通常是俗講,即由道行高深的僧侶用通俗的語言和形象的實例宣揚佛教的教義,勸人皈依佛教。俗講往往與祭禮祝禱結合在一起,有似元代廟學在孔廟中對孔子和先哲祭祀禮拜後所進行的講學活動一樣,也是整個崇佛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教育除了俗講這一主要形式外,還有佛經的翻譯刻印,傳布四方;佛寺里的雕塑、壁畫,民間流傳的宣揚佛法無邊和向善去惡、因果輪回等內容的話本、戲劇,更是一種形象性的教育形式。
至於佛教僧侶和信徒們的崇佛祈禱和禁咒祛邪等活動,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這種教育形式所起到的潛移默化的效果,也就更為普遍和明顯。
Ⅱ 老梁佛性:幾千年來佛教小和尚怎麼看懂佛經
1學經教有秘訣,只管去念,不想它的意思。《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經念熟了,念一遍大概四十分鍾,兩個小時可以念三遍,所以一天念個十遍是很簡單的事情,不念經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
2念經是修定,你要是起心動念,這一句什麼意思、那一句什麼意思,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那是什麼?那是用世間的方法,把佛經當作一種知識來對待,這就完全錯了。
3念的時候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去念,不著文字相,文字只要念得不錯,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沒有念漏掉就行,不能著文字相,不能著名詞術語的相。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著心緣相,就是一味念下去就會得定,這個定是念佛三昧。
4得定之後依舊這樣念下去,不要改方法,讓你的定加深,深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就開悟了。開悟之後這經裡面意思全知道了,完全通達明了,這是佛教教學的方法、教學的秘訣。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把自見念出來。
5自見就是自己沒有老師教,不需要別人講解,全通了。要不要老師?不需要。真正有這種緣分,自己找一個清凈環境,選擇一本經書,用這種方法,摒棄外緣,真誠恭敬,你念它個十年肯定開悟。
6古人能開悟,現在人一樣也能開悟,還可能比古人快一點。為什麼?古人障緣少,現在障緣多,你都能定得下來,你比古人就強。古人多少人生在現前這個時代不能成就,為什麼?環境干擾他。我們在現在這個環境能成就,功力比古人就高。
7方法重要,一定要懂得鍥而不舍,真干。讀經是修念佛三昧,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求生凈土,是提升品位,這是真的,其他事都是假的,要真干。
Ⅲ 該如何傳教(佛教)
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3~前483年),釋迦族人,是古代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兒子。他29歲出家修行7年,遍訪當時的智者名人,最後在一棵菩提樹下「悟道成佛」,被佛教徒尊為「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人)。他傳教40多年,80歲去世。喬達摩·悉達多為了追尋人生的意義、價值和歸宿以及人生老病死的種種原因,不惜拋棄王室優裕的生活,離家出走,苦苦探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至終「悟道」,精神可嘉可嘆。所悟之道,是對是錯,後人尚需進一步分析,不宜盲信盲從。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輪回」等等。「四諦」的第一諦即苦諦——人所經歷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這有幾分道理,曹操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里來,我就必使你們得安息。」人生既有苦難,也有歡樂,基督徒在苦難中要學會忍耐,要靠主常常喜樂。第二諦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諦——一切苦難的原因在於人有慾望,就會有行動,就是造業(造孽),就要輪回(轉世)。基督徒認為慾望和行動應分為正常和不正常兩種,適量追求衣食住行包括婚姻、金錢都是正常的,用不道德的手段過度追求這些就是貪欲,是犯罪。聖經勸人既要敬拜上帝,又要辛勤勞動,不應好逸惡勞;信上帝和上帝之子耶穌並行善的義人死後靈魂上天堂,惡人死後靈魂下地獄;以後還會復活,義人復活進入新天新地永生,惡人復活進火湖受永罰。基督徒認為不存在投胎轉世輪回。第三諦即滅諦——必須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達到不生不滅的涅盤境界。基督徒認為應該消滅的是不正常的慾望(貪欲即罪的慾望),而不是正常的慾望;如果消滅正常的慾望,就是自殺或滅絕人類。給人帶來煩惱痛苦的是貪欲貪婪,而不是正常的慾望。義人死後靈魂上天堂,惡人死後靈魂下地獄。人死後,靈魂本來就不生不滅——不會再誕生成為人或其它生物,也不會消亡。第四諦為道諦——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滅一切慾望。「八正道」即正見解,正思維,正語言,正行為(正業),正生活(正命),正精進(毫不懈怠),正念,正定。基督徒認為,人只有依靠耶穌基督的拯救,才能擺脫罪和罪的慾望,依靠耶穌的幫助才能正見解,正思維,正語言,正行為(正業),正生活(正命),正精進(毫不懈怠),正意念,正定(默想聖經)。
「六道輪回」——這六道是分別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六道之間的關系是因果循環,人做了好事,死後進入天道,做了壞事,死後進入地獄道。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天使、人、天堂、世界(包括所有的星球即整個宇宙)和地獄。沒有「六道輪回」。三位一體的上帝、善天使(效忠於上帝的天使)和得救的聖徒的靈魂住在天堂;人和動物,植物及微生物住在地球,善天使還可往來於天堂,地球,其它星球,協助上帝管理它們;魔鬼(即惡天使——本是上帝所造的天使,但後來背叛上帝,與上帝為敵,成為惡天使即魔鬼)和惡人的靈魂住在地獄,魔鬼還來往於地獄和人間,引誘人犯罪。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慾望、罪孽和煩惱,以達至善,擺脫輪回,進入涅盤。基督教則認為,人靠自身的力量無法擺脫自己的貪欲和罪惡,既無法消除過去的罪,也無法保證現在和將來不會犯罪。正因為如此,上帝派遣他的獨生愛子降生成為人,就是耶穌。耶穌為擔負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釘於十字架,受苦受難,捨身流血,死後3天復活,身體變為不朽不壞的靈性身體,顯現於門徒後,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會被消除,才能獲得拯救和永生,與神和好,修行才會功德圓滿,死後靈魂升天,與主同在。末日基督再來時,要使死人身體復活,活人身體改變,成為靈性之體。
Ⅳ 各位居士,我想學習佛教知識,如何入門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仁者!
末學恭錄凈空法師三皈依的真實意義希望對仁者的疑問有所幫助
今天我們在此地舉行三皈傳授的儀式,首先我們要明瞭「三皈」的真實意義。學佛,我們對於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當的理解,真正發心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才發心來求受皈依。求受皈依就是求釋迦牟尼佛收我作學生,從今之後,我們願意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修正我們在生活當中許多錯誤的行為。這是皈依正確的動機,或是說皈依正確的發心。如果我們對於佛教是什麼都沒搞清楚,看到別人皈依,我們也跟去皈依,這是錯誤的,這叫盲從,這是迷信,決定得不到三皈真實的功德利益。
佛法這一樁事情,正如同過去新加坡總統納丹先生所說的。我跟他第一次見面,他告訴我,他在所有宗教裡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了這個話很驚訝,他是內行人,他不外行,這句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甚至在佛門里能說得出來的出家法師也不多。
看看寺院道場大殿上所供奉的佛像,你就知道它代表實質。通常供養佛象是供一佛二菩薩。佛像代表本體,代表真如本性。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所以佛沒有言說,心性沒有話說的。從體起用就能現相,就能說法。現相、說法再多,總不出兩大類,一個是智慧(解),一個是慈悲(行)。「行」是慈悲,「解」是智慧。解行是一,解行不二。這就是佛像代表的意義。
細心觀察這個地方,佛教確實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學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皈依證、發五戒證書的。為什麼?這是儀式,佛教重實質。
你有沒有真心皈?「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麼?依靠老師真實的教誨。諸位要記住,皈依不是皈依一個法師。如果你們大家今天到此地來,說「我皈依凈空法師了」,錯了。我們皈依誰?我們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這樣才對了。我們是三寶弟子。世尊是這樣傳授下來的,我們應當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可是佛教流傳的時間長久,這當中免不了發生訛錯,愈傳愈訛。於是現前造成什麼形勢?皈依某一個法師,這問題嚴重。皈依某一個法師就成了「破和合僧」。謗佛、謗法、謗僧、破和合僧。這一個罪條就是阿鼻地獄,我們千萬不要疏忽,一定要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佛法傳到中國唐朝將近一千年,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為學生傳授三皈,已經不是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這把佛法僧的意義明顯的跟我們說出來。然後說明,「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於是我們就知道從那裡回頭,依靠什麼。
「覺」的反面是迷惑。我們今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在生活、工作、應酬之中,常常犯過錯。你問說「為什麼會犯過錯?」因為不了解彼此的關系跟事實真相,所以犯了許多錯誤。佛菩薩是明白人,佛菩薩了解其中的關系,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菩薩的生活沒有錯誤,佛菩薩做工作沒有錯誤,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都沒有錯誤,這確實可以做我們的榜樣。所以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佛菩薩代表自性,我們要依佛菩薩的大覺。
我們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頭,從邪知邪見回頭,我們依靠佛菩薩所代表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我們的心地被污染,我們的精神被污染,我們的思想、見解,乃至於肉體都被污染。被什麼污染?被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污染。今天起,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染污回頭,依清凈,諸佛菩薩代表「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叫「皈依僧」。我們這才明白,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凈而不染」。真正了解三皈的意義,我們才是如來真實弟子,才是如來第一弟子。我們要真學佛,我們要真正明瞭三皈傳授的神聖。
我們拜老師,老師是佛陀,不是普通人。我在此地代表僧團為諸位講解三皈的大意。決定不是皈依凈空法師,不是皈依某一個寺院,不是皈依凈宗學會,這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我們皈依法,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論是我們修學的依靠;我們皈依僧,是皈依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僧團。你這就真的皈依了。這樣發心皈依,世尊告訴我們,你必定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經上講,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
佛法,就如同夏蓮居老居士常常教導我們的,要「真干」。我學佛將近五十年,在講台上講經也講了四十年。這么長的歲月,我總結佛法的教學,做成一副對聯。上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諸佛如來教我要這樣存心。這是佛心,這就是經典上常講的「無上菩提心」。必須落實在生活。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是不假,「誠」是不虛。虛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錯了。佛菩薩用真誠心,決定不欺誑眾生。佛菩薩用清凈心,決定沒有絲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打算,這個念頭是罪,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
真心清凈,決定沒有污染;真心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如果覺得我高,他不如我,我們就錯了,我們沒有回頭,沒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後,要用清凈心、平等心對一切人、事、物。要用覺悟心,覺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愛心。這個慈悲心是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流露出來的。這個「愛」是大愛、真愛。佛家怕眾生誤會,所以用「慈悲」,不講「愛」。「愛」帶著情執。愛心裏面具足了真誠、清凈、平等、正覺,這個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們要學佛的存心,學佛的用心,你就是真的回頭,真的皈依。諸佛如來承認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學生。
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落實在生活上、工作上?如何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寫在下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就圓滿了。上聯是教我存心,下聯是教我修行。什麼是「看破」?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了,這叫「看破」。「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能與不同的國家、族群、文化、宗教,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真正做到舍己為人,這是把下聯真正落實了。你所得的果報是佛家講的「得大自在」。
我們不必做皈依的儀式,你只要懂得皈依真正的意義,任何法師都可以為你做皈依儀式。你不找法師,在佛菩薩面前自己受皈依也可以。跟諸位說,這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三皈、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用真誠心求受,有效。只有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一定要有大僧傳授,否則不能得戒,這是佛在經上說的。除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我們自己受三皈五戒,都可以在佛菩薩面前受。當然,你在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前受三皈五戒,它不會發皈依證給你,可是有效。
如果你在法師面前求受三皈五戒,皈依證印得再漂亮,黃金做的皈依證,諸佛菩薩不承認,鬼神也不護持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你是皈依某個法師,皈依某個道場,你搞錯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是實質上往生,形式上不能往生,形式都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要舍棄,真實的要提起。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實的。我們要真干,不是真實的統統放下,這就正確。
皈依誓詞:「阿闍梨存念,我弟子」,我們現在的法名都用「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兩足」,「足」是圓滿、滿足,「兩」是智慧、福德。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智慧、福德當中最尊貴的,這是佛。學佛就學福慧雙修,希望也能達到像佛一樣福慧圓滿。
「皈依達摩,離欲中尊」,這一條非常重要。「達摩」是「法」,「欲」是七情五欲。凡夫種種慾望,只要有慾望就出不了三界。不但三界出不了,三界裡面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慾望出不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沒有分,你說多可憐!所以佛教導我們的一切教誨,都是教我們「離欲」,永遠脫離自私自利。起心動念,一定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決定不可以有一念為自己,這是「離欲中尊」。
「皈依僧伽,諸眾中尊」。「僧伽」是學佛人的團體。佛家講的「眾」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團。所有一切社團中,佛教社團最值得尊敬。為什麼?它是智慧的社團,和合的社團,這個社團可以做世間所有一切社團的模範。
真正皈依的人,樣樣都能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你就真正皈依三寶。如果不是好樣子,你沒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說得不好聽,你冒充佛弟子,不是真正佛弟子。
所以佛弟子一定要明瞭三皈依的意義,才能得到三皈依後真實的利益。——恭錄完畢
皈依證是在家(居士)佛教徒的重要證明,當然要明了是皈依自性三寶:覺、正、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才是最重要的。
末學是在家裡附近寺廟請的皈依證,然後寺廟師父們會告訴我們有個統一的時間來做皈依儀式。
皈依證是進入佛陀老師教學殿堂的入學通知書和行為准則一樣,皈依儀式上師父們會為大家講解佛陀老師教導內容,皈依的真正含義等等。仁者,只要是依教奉行就是跟著佛陀老師學習,就是在上課,達到吸取智慧提高境界的目的。「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 是諸佛教」
以下是末學學習高僧大德古聖經典開示的一點淺薄體會,有不當之處請仁者多多指教批評。
末學愚鈍,就印光大師的開示(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摩訶薩化身的)戴在身上天天反省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 是諸佛教
以下是末學修學以來的書表,網站主要去地藏孝親網和學佛網,聖賢教育改變命運——傳統文化公益論壇,(由央視著名主持人陳大惠老師發起,宣講弟子規和傳統文化,有官方網站)
《認識佛教》凈空法師
《了凡四訓講記》凈空法師
《太上感應篇講記》凈空法師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凈空法師
《無量壽經》夏蓮居居士匯集本
《無量壽經》夏蓮居居士匯集本的講記 凈空法師
《劉善人北大講病》
按照古聖先賢的教導修學以來,以前總是追逐名利而活,而現在是為大家服務而活,身心輕松愉悅,快樂幸福無比,精神飽滿。
古聖先賢講述的都是宇宙的真理,宇宙之道是和諧,平等,包容,謙讓,慈悲。宇宙之道概述來講是一個孝,我們近處孝敬今生的父母,擴大來講所有眾生都是我累生累世的如母有情,最親愛的家人,他們在煩惱苦海里掙扎,六道里輪回,尤其是三惡道,地獄,惡鬼和畜生道受盡苦難,學成本領就是為盡力救度所有親愛的家人離苦得樂。
順宇宙之道走為吉,逆宇宙之道走為凶,萬物與我同根,損人就是損己,利人就是利己。恨傷心,煩傷腎,怒傷肝,怨傷脾胃,惱(嫉妒)傷肺。生氣上火就是病的飯,葯方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為壞果肯定是自己種了壞因,不怨天不尤人,完全是自作自受。壞事就是好事,壞事歡喜接受就是幫我們了因果,而且可以大事化小,衣食住行凡是我們得到的都是自己福報,沒有天上掉餡餅,惜福節約才能細水長流。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為小人,因為凡是得到的錢財本來就是自己命里有的,如果用正當手段,合情合理合法是吉財,留得住。不正當的手段是凶財,留不住還附帶凶災。厚德載物,德之本也,財之末也,積德主要1,孝敬父母,2,不殺生3,不邪淫,4,善護口業,不講別人壞話,不搬弄是非說臟話。
正如《太上感應篇》開頭末尾所說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算減則貧耗, 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
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此為總論)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
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
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 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
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
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
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
所謂轉禍為福也。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胡不勉而行之。
易經裡面唯有一個全吉卦就是地山謙卦。萬物如母有情都在我之上,所有的事沒有大家的努力是完不成的,我的生命依賴無數人和物,「衣食住行來之辛苦非常」,孔子老師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感恩前輩們的教誨:」總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虛心學習就是謙卦,唯謙是福,滿招損,謙受益。
這個故事讓末學非常受益:一對老夫妻和一對小夫妻鄰居住著,小夫妻天天打,老夫妻和和美美從不吵架,小夥子就請教老伯伯:"請問您們有什麼秘訣從不吵架呢?「老伯伯說:」因為我們是壞人,你們是好人,壞人總有錯所以我們倆都找自己的不是,好人沒有錯,所以你們找對方的不是。「
以前自己是一個非常傲慢自以為了不起得人,但是現在明白了,佛陀老師的境界看眾生都是平等的,都是佛,自己跟佛陀老師的標准比,真相是自己一輩子都是壞人,只能努力壞的越來越少。自己一輩子做的都是錯事,只求能錯的越來越少。此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一己之軀能為親愛的家人們做些什麼真是莫大的榮幸。
佛是梵語裡面覺悟的意思,我們看什麼覺悟了可以說那就是佛,迷惑和覺悟就在一念之間。我們看周圍不管好的壞的時刻都覺悟,那時刻就是見佛。佛陀是我們的老師,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他們都是過來人。佛和菩薩就像博士後,博士的學位一樣。我們雖然是小娃娃但是跟著佛陀老師菩薩學長這些博士後學習自己也可以成為博士後,學成之後就有能力幫助大家。
人生無常,且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後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財,色,名,食,睡勾起我們的慾望,欲壑難填,就會有貪嗔痴慢疑的心。人生苦短,兩件事不能等,一個是盡孝,一個是行善。
嗜欲深者智慧淺,嗜欲淺者智慧深。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心中慈悲智慧的太陽永遠都不變,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就像烏雲一樣蓋住太陽,烏雲越少,我們就越恢復本性。
大乘佛法里四大菩薩地藏菩薩摩訶薩是代表孝敬,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觀音菩薩摩訶薩是代表大慈大悲
文殊菩薩摩訶薩是代表智慧
普賢菩薩摩訶薩是代表落實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彌勒菩薩示現的相表大肚能容,笑口常開。
佛像,供花,供果,敬香都是表法的
無論在哪裡看到佛像都提醒我們學習佛陀老師的慈悲智慧,無論在哪裡看到花和果表種好因有好果,無論在哪裡聞到何種氣味提醒我們勤修戒定慧,斷滅貪嗔痴。
佛陀老師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真的不是只有這一世的,輪回確有,因果不虛
儒釋道包括各個正教都無有高下,所有的古聖先賢都是教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趨吉避凶,離苦得樂,接觸哪個都是個人因緣不同而已。佛陀老師說的所有的法門都是平等的,就像好多種良葯,可以治療不同的病人,沒有高下。因為末學根基淺陋,遵照佛陀老師開示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修學凈土法門,念阿彌陀佛老師的名號,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念這個名號時刻與阿彌陀佛老師心心相應,提醒自己要覺悟,要慈悲,要智慧,要忍辱,要持戒,要盡全力為大家服務,自己的力量太有限,斷煩惱太難了,自己還是溺水人,怎有能力救他人。念佛成佛也是因果,只有往生極樂凈土之後在這宇宙中最好的大學里修學,雖然還未成佛就可以被佛陀老師加持有跟阿彌陀佛老師一樣的能力立刻救度宇宙中所有咱們累生累世的如母有情。
末學在此恭錄《凈空法師:皈依佛門的真實義》希望對仁者的疑問有所幫助
我真的是皈依,皈依就是拜老師,拜誰做老師?拜阿彌陀佛做老師,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皈依就是拜老師,皈依三寶,沒有說皈依某個法師,大乘教裡面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在《六祖壇經》裡面,這禪宗的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他說得簡單、說得清楚、說得明白,他給人傳授皈依,教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他不說佛法僧。為什麼?我們能想像得到,他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大概有七百多年這么長的時間,所以愈傳愈訛。一般人對佛法產生誤會,提到皈依佛,就會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皈依法,馬上就想到經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你這樣皈依就錯了,皈依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覺正凈,然後再給你解釋,佛者覺也,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就是皈依佛,你看看這哪有迷信;正而不邪,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這叫皈依法;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叫皈依僧,這個意思。所以佛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凈,講的是自性三寶,不是外頭的,這你才真正皈依了。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所表演的,身行言教,他身所表演的覺正凈,口給你們所講的也是覺正凈,完全幫助我們回歸自性。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回頭依靠什麼?依靠自性的智慧德相,不是靠外頭,這點同學們千萬要記住。要是皈依某個法師、某個和尚,那更糟糕,他有沒有大徹大悟?他有沒有明心見性?如果他要沒有大徹大悟、沒有明心見性,他是六道凡夫,我皈依他還不是一樣搞六道嗎?老師搞六道,帶著你還是搞六道,你出不去 ——恭錄完畢
如有所說不妥之處,是末學愚鈍,請仁者見諒!恭祝咱們所有家人六時吉祥,幸福美滿!
Ⅳ 佛教寺院的教育內容主要是什麼
佛教寺院的教育以培養宗教信仰為首,所以修行是寺院教育的核心。修行就是使僧徒通過遵守清規戒律養成善良行為,進而虔誠信佛以消除塵世情慾,從而獲得精神的解脫。寺院的教學一般以神學經典為教材,認為經典是一切知識道德的源泉。在圍繞經典學習之餘,還傳授「五明」。僧師講授各種學科知識時採用通用方言,而不用繁難的梵文梵語。教學時經常採用爭辯和討論方式,形式靈活而富有生氣。
Ⅵ 佛教的十個教學為先是哪些
十個教學為先分別如下:
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儀之邦,教學為先;穩定和諧,教學為先;國豐民安,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諸佛報土,教學為先;極樂世界,教學為先。
十個教學為先是「凈空老法師」為了挽救社會人心,為了傳承中華文化命脈,為了世界和平,而在斯里蘭卡首先提出十個教學為先。
老法師寫的《教學為先》:
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落實在孝親尊師。中華傳統文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也。文化是民族之靈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機。故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穩定和諧,教學為先;國豐民安,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諸佛報土,教學為先;極樂世界,教學為先。仁義禮智信,五常、五戒。人棄常則妖興。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是道德最後底線,失則天下大亂。人性本善,本善即是佛性。故釋迦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福惠圓滿具足之人也。
Ⅶ 古代印度的佛教教育是怎樣的
佛教教育主要在寺院中進行。佛教在定為國教後,寺院發展迅速,不僅數量多,而且規模宏大。寺院內設備齊全,儲有一定的資財。佛教接受信徒沒有種姓限制,其僧侶的地位由修行的年資和造詣的精湛來決定而非出身和家世來決定,因而眾多父母競相送子入寺為僧。凡願為僧者,不論男女均可由家長向寺院提出申請;經許可後即入寺院或尼庵修行,在成年僧侶的監督下,從事學習和苦修。
佛教寺院的教育分兩個階段。年滿8歲以上兒童經准許入寺修行,在學滿12年後通過一個隆重的儀式進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成為正式僧侶,男的稱為比丘,女的稱為比丘尼。比丘或比丘尼繼續留居寺院,由兩位僧侶負責指導學習教義和修行。這樣的僧師僧徒關系有如父子,共同生活相互信賴。僧徒侍奉僧師是其教育的組成部分,一切起居、飲食、沐浴、行乞等事都由僧徒為僧師安排妥當。僧師為僧徒講授知識,解答疑問,關心僧徒的精神成長和學識進步,不少高僧注重以身體力行薰陶僧徒,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僧徒接受這種監督至少10年以上,方可承擔指導其他新著錄的比丘的職責。佛教寺院的學風較為純朴,寺院規定的制度僧師僧徒共同遵守。
佛教寺院的教育以培養宗教信仰為首,所以修行是寺院教育的核心。修行就是使僧徒通過遵守清規戒律養成善良行為,進而虔誠信佛以消除塵世情慾,從而獲得精神的解脫。寺院的教學一般以神學經典為教材,認為經典是一切知識道德的源泉。在圍繞經典學習之餘,還傳授「五明」。僧師講授各種學科知識時採用通用方言,而不用繁難的梵文梵語。教學時經常採用爭辯和討論方式,形式靈活而富有生氣。
古代印度有不少學術水平較高、規模較大的寺院,除負責培養比丘的工作外,還從事學術研究,經常舉行學術討論和演講,成為當時的最高學府。其中最著名的是納蘭陀寺。納蘭陀寺在佛教之前、婆羅門教學術就很繁盛。後因釋迦牟尼生於此,死於此,葬於此而尤為著稱。寺院建築壯麗,藏書豐富,僧徒眾多。我國唐朝的玄奘法師就曾在納蘭陀寺學習過5年。在玄奘就學時期,納蘭陀寺的僧師有1500人,僧徒有8500餘人。僧師中能講經50種者約10人,能講經30種者約30人,能講經20種者約1000人。納蘭陀寺招收學生考核十分嚴格,一般只有申請者的20%可獲錄取,學生須有堅實的基礎訓練,要到20歲左右才具備條件參加入學考試。該寺規模宏大,幾乎每天都有100項學術討論或報告,分別在殿堂或講堂進行,討論和報告的內容極為豐富,不論是婆羅門教或是佛教的教義;不論是宗教的或是世俗的知識;不論是哲學的或是實用的學問,不論是科學的或是藝術的成就,幾乎無所不包。寺內藏儲有大量圖書。圖書館包括3座建築,其中一所是九層的高樓,收藏的珍貴書冊頗多。因納蘭陀寺在當時學術和教育的影響極大,遠東各國紛紛派遣青年赴納蘭陀寺求學,納蘭陀寺成為當時世界文化中心。
Ⅷ 如何學習佛法與實際結合聯系在一起
如果樓主對佛法有深入的認識,就可以用佛法來看待周圍的一切,就如佛陀囑咐諸弟子的,無常、苦、空,凡夫的罪障之深就是不明真理。我覺得樓主還是對佛法不夠了解,才問這個問題。真誠推薦您進個佛學班補習一下,自然自解。
推薦個佛法學習班,也許進修一下就可以開悟了。
南無阿彌陀佛
中國佛學院「法海探源」第四期
周末佛學初級班招生通告
本期學習班報名相關事項如下:
一、學習時間:2013年3月9日-6月22日(一共16周時間,若遇上節假日調休,即適當調整)授課時間:每周六下午2點-4點。
二、授課地點:中國佛學院教學樓大講堂
三、培訓對象: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年齡18-60周歲的在家佛教信眾或佛學愛好者。若發心純正,可適當放寬年齡限制。
四、培訓內容:佛教基礎知識、基本禮儀、唱誦、教義教理、在家佛教徒基本戒律、用功方法等。
五、報名時間:從通知發布日起至額滿為止,預計招收150人左右。
六、報名方式:(現場報名)報名者請攜帶個人身份證、2張1寸的證件照和相關學歷證明,於通知發布起每周六上午9點到下午4點,到中國佛學院教務處報名。【由於近期佛學院網站維護,暫不接受網上報名】
七、錄取發放時間:2013年2月23日起。屆時請現場報名者注意接聽培訓部電話以確認錄取信息。
八、收費標准:為維持培訓班的基本運作需要,每位錄取學員,於開學報到時一次性繳納300元人民幣學費。
此次招生通告解釋權歸中國佛學院培訓部所有。
中國佛學院培訓部
2012年12月15日
Ⅸ 佛教教育還有那些形式的表現
佛教教育除了俗講這一主要形式外,還有佛經的翻譯刻印,傳布四方;佛寺里的雕塑、壁畫,民間流傳的宣揚佛法無邊和向善去惡、因果輪回等內容的話本、戲劇,更是一種形象性的教育形式。佛教僧侶和信徒們的崇佛祈禱和禁咒祛邪等活動,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這種教育形式所起到的潛移默化的效果,也就更為普遍和明顯。
Ⅹ 如何學習佛法
首先要有正見,正確的知見才能引導向正確的方向。
真正的學佛,是實修實證的,不實證不是學佛。
1、系統學習打坐禪修,全面把握實證的理論原理、怎麼入手,各種方法的具體操作,遇到各種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每一步路怎麼走,怎麼悟道等,清涼月老師用自己的所修、所證,講得通透,有很多同修的打坐經驗參考。建議網路「思維本體學實證網」-參閱文章《打坐修證的新手指引》。或網路「本體佛學新浪博客-開悟的一些特點」,博客分類如下:《科學實證》講解(初學到高層次、悟道的整套方法和心路歷程)、視頻教學(打坐各方法、問題的專題匯總)、觀心、實證、開悟。
方法和路這樣走(供參考):一是從觀身體覺受入手:觀手或觀呼吸,心穩定了,再觀心或觀慢動作等入定。二是從心入手:直接觀心(隨時知道自己在干什麼,佛教特有法門)。
欲界定前需要經歷的過程:放鬆入靜,培養靜,讓靜穩定,讓心穩定,提起專注,培養專注,破靜入定。
2、坐姿有雙盤、單盤、散盤、緬甸坐等等。坐姿以自我感覺舒適、自然為主,不要追求高難度,不能因為坐姿的不適影響了心的突破。因為我們是練心的,不是練習身體。心達到一定的層次,心柔軟了,身體自然會柔軟,自然能雙盤起來,真正標準的坐姿,是在打坐的過程中,隨著心力的提高,身體自然而然會調整到標準的坐姿,標準的坐姿都不是從外形上模仿出來的,大道自然。
3、放鬆入靜,打好基礎。耐心的從身心兩個方面進行放鬆,身體是反反復復放鬆那些容易緊張的肌肉群,心裡是放下那些作意、緊張、追求、急躁的念頭。高度重視放鬆,把放鬆做為一門課程去練習,反反復復從身心兩個方面交叉結合去放鬆。
4、打坐的方法很多。選擇一個觀察對象來觀想,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目的是培養和形成專注力。觀察對象非常的多,動態的有慢動作,靜態的有觀呼吸、觀佛像、觀蓮花、觀一些境界等等,聲音類的有佛號、咒語等。初學從觀呼吸入手相對比較容易,因為對自己的身體覺受比較敏感,容易形成專注力。
5、常用的方法很多,觀呼吸、觀手、觀心、觀慢動作、念佛號、念咒、耳通圓根法門、睡功等,每一個方法的理論原理把握通透,這是最關鍵的。然後是怎麼入門,怎麼用心,怎麼操作,會碰到什麼實際問題,這些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是什麼,每一步怎麼修,怎麼突破,一整套的把握。實證起來,不盲目,能少走彎路,預防走錯路,自己能主動的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