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著涼就胃痛,用良附丸
河北省中醫院脾胃病一科主治醫師 徐偉超
前不久一位患者來門診咨詢說,她從年輕時候胃就不好,一著涼就胃痛,著急生氣後更加明顯。醫生給患者辨證之後,開出中成葯良附丸,患者服用之後,效果顯著。
良附丸出自清代醫家謝元慶的《良方集腋》,該書是匯集民間驗方編著而成。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二葯組成,具有溫胃散寒、理氣止痛之功,可治療寒凝氣滯引起的胃脘疼痛、畏寒喜溫、胸腹脹滿等症狀,是一個基本方。
《良方集腋》里記載:「高良姜酒洗七次,香附子醋洗七次,各焙、各研、各貯等分。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錢,香附末一錢;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錢,香附末三錢。」在這里,酒洗和醋洗都是中葯炮製方法,酒洗可以增強行氣的作用,並有散寒之功;醋洗可以增強疏肝的作用。用上述方法炮製,可以加強兩味葯散寒行氣止痛之力。同時,方中兩味葯代表兩種治療方法。如果患者因受寒而胃痛,就重用高良姜;因生氣而胃痛,就重用香附。
高良姜味辛、性熱,歸脾、胃經,具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之功,用於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香附味辛、微苦,歸肝、脾、三焦經,具有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經止痛之功,用於中焦氣滯、胸脅脹痛。現代葯理學研究證實,良附丸可以降低胃腸蠕動,調節胃酸濃度和胃蛋白酶活性,以及有抗炎鎮痛等作用。文章開頭患者自述「一著涼就胃痛,著急生氣後更加明顯」,正符合良附丸的功用主治,因此可葯到病除。
本方以治療寒凝氣滯為主,需根據患者體質在醫師指導下辨證應用。服葯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忌憤怒、憂郁,保持心情舒暢。該葯不適於胃部灼痛、口苦便秘之胃熱者;舌苔厚膩之痰濕、濁毒、濕熱體質者慎用。單純用葯效果不佳者,還需配合西葯。
B. 良姜是什麼有什麼功能
功效與作用
溫胃散寒、消食止痛、潤腸通便
良姜為姜科植物的乾燥根莖,夏末秋初採挖,除去須根及殘留的鱗片,洗凈、切段、曬干。
可入葯,還可以作為調味劑使用與烹飪。該植物主要分布於廣東和廣西,通常生長於荒坡、灌木叢或疏林之中。
本品具有溫胃散寒、消食止痛、潤腸通便、預防血栓等功效。
1、溫胃散寒:良姜性熱,入脾胃經,具有溫中補虛、健脾燥濕的作用,可以治療或緩解脘腹寒痛、胃寒吐瀉等。
2、消食止痛:良姜可以更好的緩解消積食滯、消化不良等症狀,消化不良、胃痛等患者可使用。
3、潤腸通便:良姜中含有大量的揮發油,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加快大便生成和排出,經常服用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清腸通便的作用。
4、預防血栓:良姜中含有的一些天然葯用成分,具有明顯的抗凝作用,能提高人體抗凝血能力,還能稀釋血液,一定程度上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血小板活性。
C. 我有葯丸,說是「引用良姜」,怎麼個引用法葯丸和姜一起咀嚼,用水服還是用水煮姜,送服葯丸個人理
引即葯引子,良姜又名高良姜,大良姜(Alpinia galanga)和小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都是姜屬的根部辛香料,
良姜(乾燥體)
[1]良姜 漢語拼音: liang jiang 別名:小良姜、高良姜 英文名:Lesser galangal 學名: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科屬:姜科 基原物料的生態:多年生草本。根莖圓柱形,具芳香氣,有節,節處有環形膜質鱗片,節上生根。葉二列,長披針狀,無柄,葉鞘開放抱莖。圓錐形總狀花序,頂生,花軸標紅色,花冠漏斗狀,白色或淺紅色。蒴果不開裂,球形,成熟時橘紅色。種子具有乾燥的假種皮。花期4~10月。 來源: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我國雲南、廣東、廣西及台灣等地區均有栽種。喜生於山坡草地或灌木叢中。 收采和加工:夏末秋初挖取生長4~6年的根莖,除去莖、葉、須根和鱗片,洗凈,然後切成小段,曬干。碾磨成粉末者稱為「良姜粉」。 使用部分: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辛,熱。歸脾、胃經。
功效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應用 1.胃寒冷痛。本品辛散溫通,能散寒止痛,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葯,每與炮姜相須為用,如二姜丸(《和劑局方》);治胃寒肝鬱,脘腹脹痛,多與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 絞痛如劇,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者,可與厚朴、當歸、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湯(《千金方》)。 2.胃寒嘔吐:本品性熱,能溫散寒邪,和胃止嘔。治胃寒嘔吐,多與半夏、生薑等同用;治虛寒嘔吐,常與黨參、茯苓、白術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
使用注意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2.《本草匯言》:「高良姜,祛寒濕、溫脾胃之葯也。若老人脾腎虛寒,泄瀉自利, 婦人心胃暴痛,因氣怒、因寒痰者,此葯辛熱純陽,除一切沉寒痼冷,功與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嘔逆,及傷生冷飲食,致成霍亂吐瀉者,不可輕用。」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揮發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為1,8-桉葉素、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蒎烯、蓽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姜酚等。尚含黃酮類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異鼠李素等。 2.葯理作用:本品水提取物具有鎮痛抗炎作用,醚提物只有鎮痛作用,二者均能抗動物實驗性胃潰瘍的形成及蓖麻油引起的腹瀉,還能延長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持續時間和氰化鉀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煎劑灌胃能升高犬胃液總酸排出量,興奮兔離體腸管運動,對抗因阿托品所致小鼠胃腸抑制後的墨汁推進率;採用體內血栓形成法,給大鼠灌胃高良姜水提物或揮發油均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00%煎液對炭疽桿菌、α-或β-溶血性鏈球菌、白喉及類白喉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革蘭氏陽性嗜氣菌皆有抗菌作用。 3.臨床研究:高良姜、制香附、元胡各30g ,姜半夏10g,共研末,每次3g,飯前溫開水送服。治療胃痛175例,其中虛寒型75例,肝氣犯胃100例,治癒135例,顯效27例,有效13例(四川中醫,1983,6:12);良姜、黃芩、黃柏、乾姜各9g,附子8g,日一劑,早晚分服,6劑為1療程,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數百例,全部治癒(臨床醫學,1990,4:188);良姜、制川烏、制草烏各3g,北細辛2g,治蟲牙、風火牙痛83例,全部有效(四川中醫,1992,7:50)。另有用高良姜治療心絞痛等
葯引子多是煮水送服主葯丸,均按原說明服用,
D. 高良委6克香附15克能治胃病嗎
良附丸。【葯名】 良附丸 Liangfu Wan
【處方】高良姜500克、香附(醋制)500克。
【組方分析】方中高良姜溫中暖胃,散寒止痛,為君,香附疏肝開郁,行氣止痛,為臣,君臣兩葯相合.一以散寒凝,一以行氣滯,如此則寒散氣暢,疼痛自止,共奏溫胃理氣之功。
【功能主治】溫胃理氣。用於寒凝氣滯,脘痛吐酸,胸腹脹滿。
【制備方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乾燥,即得。
【劑型規格】水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
【質量控制】
1.本品為棕黃色至黃褐色的水丸;氣微香,味辣。
2.顯微鑒別高良姜、香附。薄層色譜法鑒別高良姜。
3.應符合丸劑有關的各項規定。
【使用禁忌】忌寒涼。陰虛津少、出血者及肝鬱有火而胃陰不足、舌質紅絳的胃痛者不宜用。
【現代研究】臨床主要用於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痛經、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屬氣滯寒凝者。
【方歌】良附丸用高良姜,更用香附疏肝氣,溫胃理氣除寒凝,胸腹脹滿脘痛消。
【貯藏】密封,置於陰涼處。
E. 良附丸又名什麼
別名
止痛良附丸
組成
高良姜(酒洗7次、焙、研)9g、香附子(醋洗7次、焙、研)9g。[2]
高良姜(酒洗)9g、香附(醋洗)9g[3]
功效主治
《良方集腋》卷上方之良附丸具有溫胃行氣疏肝,祛寒止痛之功效。主治氣滯寒凝證。症見肝鬱氣滯,胃脘疼痛,胸脅脹悶,畏寒喜溫,苔白脈弦,以及婦女痛經等。
F. 中葯材高良姜
【葯用】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熱。入脾、胃經。
【功效】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用於胃寒作痛及嘔吐等症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溫中止痛之功,故適用於脘腹冷痛等病症。如治胃疼痛,常與香附配伍同用;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朴等同用。因為它溫中散寒作用較好,所以還可用於胃寒嘔吐,常與半夏、生薑等配用。
【處方用名】高良姜、良姜(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葯】紅豆蔻: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種子。性味辛熱。功能溫中散寒,醒脾解酒。適用於脘腹冷痛及飲酒過多以致嘔吐等症。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煎服。
【方劑舉例】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治胃脘寒痛。
G. 高良姜的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薄片,曬干。
H. 炮姜,乾薑,生薑,高良姜的區別
生薑、乾薑、炮姜、高良姜,四者均來源於姜科植物姜,均能溫中。
不同的是生薑為姜的新鮮品,辛散微溫,能發汗解表,治療風寒表證,還能解葯物、魚蟹毒。
乾薑為姜的乾燥品,性熱溫里,尤善溫中散寒,還能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為治里寒證之要葯。
炮姜為乾薑的炮製品,辛熱入血分,能溫經止血,善治虛寒出血,且能溫中止痛。
高良姜,味辛性溫,辛散溫通,善於溫散中焦寒邪,並能止痛,用於胃寒腹痛。若胃寒脘腹冷痛,可單用本品煎服。亦可與乾薑相須為用,以增強療效,如《和劑局方》之二姜丸,以其與乾薑同用。或與溫中行氣葯配伍,如《千金要方》之高良姜湯,以其與肉桂、厚朴等葯同用。治寒凝氣滯、肝鬱犯胃、脘腹疼痛,常與行氣疏肝葯配伍,如《良方集腋》之良附丸,以其與香附同用。
高良姜,辛溫下行,既能溫中散寒,又能溫胃止嘔,用於胃寒嘔吐。常與生薑、半夏等溫中止嘔葯配伍。若治虛寒嘔吐,則宜與人參、白術、橘皮等益氣健脾、溫中止嘔葯配伍。
I. 多年老胃病胃脹胃痛,中醫只用2味中葯,益胃生津,腸胃舒服
說到胃真是個又愛又恨的器官,我們心情好時胃口大開,吃的痛快;心情不好的時候食慾大增,一吃泯恩仇。而且,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胃是食物消化的重要器官之一,卻也常因為我們不 健康 的飲食習慣使它"受傷"。
不少人都患有一定程度的胃病,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最常見的就是因為吃了生冷、不幹凈的東西或者情緒波動引起的胃痛,每次發作胃脘部又悶又痛,惡心反胃,飲食不下十分的難受。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的疼痛為主證,並伴有噯氣、嘔吐等症狀。因胃脘部位接近心窩,所以歷代中醫文獻中所謂的「心痛」、「心下痞痛」,多指胃痛而言。
胃痛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症狀,多見於西醫之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及胃粘膜下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胃癌等疾患。
病因病機
1、寒邪犯胃
素體虛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內客於胃,塞凝氣滯,升降不利,致胃氣不和而疼痛。
2、飲食傷胃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飢飽無度,冷熱不忌,均可損傷脾胃,令其食滿不化,氣機不暢而疼痛。如過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致中焦積熱,耗傷胃陰,胃失濡養而發生疼痛。
3、肝氣犯胃
肝為剛臟,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憂思郁怒皆能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氣機阻滯,胃痛乃作。若氣滯日久,必致瘀血內結,胃絡受阻,「不通則痛」。若氣郁化火,耗傷胃陰,使胃絡失養,而致胃痛。
4、脾胃虛弱
素體脾胃不足,中陽不振,寒自內生;或久病傷及脾胃,致使胃陰不足,胃失濡養,胃氣不和,均可引起胃痛。引起胃痛的病因雖然不同,但總的皆因胃氣失於和降,「不通則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熱、食滯、血瘀等不同的臨床表現。
那麼對這樣的病症中醫有沒有比較好的治療方法呢?
在《良方集腋》裡面就記載了一個十分著名的方子—— 良附丸 。這個方子只有兩味葯組成,高良姜和香附子,但是對胃痛的治療效果卻非常好。
這個方子在今天還經常被用作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症等疾病的基礎方。
高良姜,味辛、性熱,歸脾、胃經,具有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等病症。一般用量為3~6g。
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歸肝、脾、三焦經,具有行氣解郁、調經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導致的胸、脅、脘腹脹痛及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病症。一般用量為6~9g。
在良附丸中,高良姜需要用酒洗七次,然後烘乾;香附需要用醋洗七次,然後烘乾,通過用酒、醋炮製,增強高良姜的溫胃作用和香附的止痛作用,然後將這兩味葯研末,分別儲存。
良附丸治療的疼痛是比較常見的寒凝氣滯導致的胃痛,疼痛起病原因多是由於飲食生冷或者情志抑鬱不舒導致的。
病機關鍵在於寒凝氣滯。飲食生冷,寒邪入侵,寒性收引而凝滯,導致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或者情志抑鬱,肝氣郁結不舒導致氣機阻滯於脘腹部,出現脹悶疼痛。
高良姜味辛性熱,能入脾胃經,能溫胃散寒止痛,以酒炮製後,熱性更強,增加了活血的作用,使高良姜既可散寒止痛,又可化瘀止痛,促進瘀血消散。
而且高良姜還有一定的健胃消食作用,對消化功能恢復有一定幫助。而香附子是一個很好的理氣葯物,能入肝、脾、三焦經走胸腹部,善疏肝解郁、行氣止痛。
對於各種原因導致的情志不舒。引發的胃脘部疼痛,既可行氣又可疏郁,條暢胸腹氣機則脹滿疼痛即除。用醋炮製後,止痛效果更好。
不過使用過程中,由於寒凝和情志的偏重不同,搭配劑量也大不一樣,具體的用法用量還需要在專業的中醫師指導下辯證服用,切勿擅自用葯,以免耽誤病情。
J. 膏涼姜的選方
①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高良姜五兩,厚朴二兩,當歸、桂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
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再服,若強人為二服,劣人分三服。
(《千金方》高良姜湯) ②養脾溫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寬胸下氣,進美飲食,療一切冷物所傷:良姜(去蘆)、乾薑(炮)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後橘皮湯下。
妊娠婦人忌服。
(《局方》二姜丸) ③治心脾痛:高良姜、檳榔等分,各炒。
上為細末,米次調下。
(《百一選方》) ④治心口一點痛,乃胃脘有滯或有蟲,多因惱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終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
上二味,須要各焙、各研、各貯。
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錢,香附末一錢;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錢,香附末二錢,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錢五分,香附末一錢五分,以米飲湯加入婪汁一匙,鹽一撮,為丸服之。
(《良方集腋》良附丸) ⑤治霍亂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
每用五兩,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頓服。
(《備急方》) ⑥治霍亂嘔吐不止:高良姜(生銼)一味,粗搗篩。
每服三錢匕,水一盞,棗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頓服。
(《聖濟總錄》冰壺湯) ⑦治諸寒瘧疾:良姜、白姜各等分。
二味火上煅,留性,為末。
每服三錢,雄豬膽一個,水一盞,溫和膽汁調下。
(《續本事方》) ⑧治風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頰腫痛:良姜一塊(約二寸),全螞一枚(瓦上焙乾)。
上為末。
以手指點葯,如齒葯用,須擦令熱徹,須臾吐出少涎,以鹽湯漱口。
(《百一選方》逡巡散) ⑨腳氣欲吐(患腳氣病的人,容易發吐。
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點豉粥。
有發吐感覺時,立即服葯)。
用高良姜一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
如急切間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兩代替,清水煎服。
療效較差,然亦有效。
⑩心脾冷痛(按:即胃痛)。
用高良姜四兩,切片,分成四份:一兩以陳米半合炒黃,去米;一兩以陳壁土半兩炒黃,去土;一兩以巴豆三十四個炒黃,去豆;一兩以斑蝥三十四個炒黃,去蝥。
另取吳茱萸一兩,酒浸一夜後,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為末,以浸吳茱萸的酒調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湯送下。
此方名高良姜丸。
又方:高良姜三錢,五靈脂六錢,共研為末。
每服三錢,醋湯調下。
⑾養脾溫胃,去冷消痰,寬胸下氣。
用高良姜、乾薑等分,炮過,研細,加麵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飯後服,桔皮湯送下。
妊婦忌服。
⑿脾虛寒瘧(寒多熱少,不思飲食)。
用高良姜(麻油炒)、乾薑(炮)各一兩,共研為末。
每服五錢,以豬膽汁調成膏子,臨發病前,熱酒調服。
又方:上方所制的葯末,加膽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又方:高良姜、乾薑,半生半炮各半兩,穿山四三錢,共研為末。
每服二錢,豬腎煮酒送下。
⒀雙目突然紅痛。
用小管吹高良薑末入鼻。
使打噴嚏,紅痛即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