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電子結構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電子結構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5 20:40:13

『壹』 請教硅的電子結構如何分析

電子已是基夲微粒,怎麼分析?應分析硅的原子結構,即電子排布。
硅Si原子序數14。即核外有14個電子,排布為 2,8,4。

『貳』 電氣原理圖的設計方法有幾種,常用什麼方法

根據選定的拖動方案及控制方式設計系統的原理框圖,擬定出各部分的主要技術要求和主要技術參數。
(2)根據各部分要求設計出原理框圖中各個部分的具體電路。設計的步驟為主電路、控制電路、輔助電路、聯鎖與保護、檢查、修改與完善。    
(3)繪制總原理圖。按系統框圖結構將各部分聯成一個整體。    
(4)正確選用原理線路中每一個電器元件,並制定元器件目錄清單。    
對於比較簡單的控制線路,例如普通機械或非標准設備的電氣配套設計,可以省略前兩步直接進行原理圖設計和選用電器元件。但對於比較復雜的自動控制線路,生產機械或者採用微機或電子控制的專用檢測與控制系統,要求有程序預選和一定的加工精度、生產效率、自動顯示、各種保護、故障診斷、報警等。應按上述4步驟進行設計,以保證總裝調試的順利進行。
一、電氣控制原理電路的基本設計方法
電氣控制原理電路設計的方法有分析設計法和邏輯設計法。
1、分析設計法
分析設計法是根據生產工藝的要求選擇適當的基本控制環節(單元電路)或將比較成熟的電路按其聯鎖條件組合起來,並經補充和修改,將其綜合成滿足控制要求的完整線路。當沒有現成的典型環節時,可根據控制要求邊分析邊設計。
優點是設計方法簡單,無固定的設計程序,它容易為初學者所掌握,在電氣設計中被普遍採用;
缺點是設計出的方案不一定是最佳方案,當經驗不足或考慮不周全時會影響線路工作的可靠性。
2、邏輯設計法
邏輯設計法是利用邏輯代數來進行電路設計,從生產機械的拖動要求和工藝要求出發,將控制電路中的接觸器、繼電器線圈的通電與斷電,觸點的閉合與斷開,主令電器的接通與斷開看成邏輯變數,根據控制要求將它們之間的關系用邏輯關系式來表達,然後再化簡,做出相應的電路圖。
優點是能獲得理想、經濟的方案。
缺點是這種方法設計難度較大,整個設計過程較復雜,還要涉及一些新概念,因此,在一般常規設計中,很少單獨採用。
二、電氣原理圖設計的基本步驟
(l)根據確定的拖動方案和控制方式設計系統的原理框圖。
(2)設計出原理框圖中各個部分的具體電路。設計時按主電路、控制電路、輔助電路、聯鎖與保護、總體檢查反復修改與完善的先後順序進行。
(3)繪制總原理圖。
(4)恰當選用電器元件,並制訂元器件明細表。

『叄』 判斷八電子穩定結構的方法

在高中化學的試題中,經常會有判斷原子最外層是否滿足8電子穩定結構的試題,對於此類試題,我總結規律如下。這類試題中所涉及的物質都是用共價鍵結合的共價化合物或非金屬單質,對於離子鍵結合的化合物從不判斷。
一般情況下,共用電子對數和化合價絕對值相等,因此我們可以有以下的判斷方法:
第一步:看。看物質中有沒有氫元素或稀有氣體元素。若有,則肯定不會滿足8電子結構。
第二步:想。想一下這些物質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書寫過它的電子式,若書寫過,則肯定滿足8電子結構。
第三步:算。標出物質中各元素的化合價,按「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化合價絕對值」計算,若結果等於8,則滿足8電子穩定結構。
在使用此方法時,要按步驟來,例如經過第一步後,像水,氨氣等物質中由於存在氫元素,就不可能滿足8電子穩定結構了。
例題:下列各分子中所有的原子都滿足最外層有8電子穩定結構的是( )
A. H2S B. PCl3 C .N2 D.BCl3
分析:第一步:在A答案中有氫元素,所以肯定不是正確答案。第二步:在C答案中的氮氣是課本上要求書寫電子式的物質,因此肯定滿足。第三步:在B答案中磷標+3價,氯標-1價,計算:磷 最外層電子數5+化合價絕對值3=8,滿足8電子穩定結構,氯 最外層電子數7+化合價絕對值1=8,滿足8電子穩定結構。所以B滿足8電子穩定結構。在D答案中硼化合價為+3價,氯化合價為-1價,計算:硼 3+3=6,不滿足;氯7+1=8,滿足。因此D不滿足要求。
練習:
(1999年全國高考題)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滿足最外層為8電子結構的是
A. BeCl2 B. PCl3 C. PCl5 D. N2
(2005年全國高考題)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滿足最外層為8電子結構的是
A. BF3 B. H2O C. SiCl4 D. PCl5
答案為:BD C

『肆』 如何通過元素原子的外層電子結構推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價電子(外層電子)表達式中,能級序數的最大值(通常看價電子表達式中的ns)為周期數,
由價電子(外層電子)表達式確定族序數,可以按以下4條判斷
1.只有s電子(價電子為1s2除外)或同時有s、p電子且p電子數小於6時為主族元素,此時族序
數等於價電子數
2. 有d電子且價電子數小於8為副族元素,此時族序數等於價電子數,
當價電子數大於10時,為副族元素,族序數等於價電子數的個位。
3.當價電子為1s2或ns2np6時為0族元素
4.價電子數為8——10時為第八族元素(用羅馬數字表式)

『伍』 如何判斷一種物質是否滿足最外層8電子結構

一、形成8電子穩定結構的元素原子結構特點:

1、若最外層電子數小於4時,應有8電子的次外層。H、B、Be原子達不到8電子穩定結構。

2、若最外層電子數大於或等於4時,次外層不一定是8個電子。

二、判斷物質中粒子是否具有8電子穩定結構方法

1、簡單離子化合物的判斷方法

陽離子:滿足「次外層電子數+最外層電子數—化合價=8」的具有8電子結構;

陰離子:滿足「最外層電子數+|化合價|=8」的具有8電子結構;

2、簡單共價化合物的判斷方法:

形成共價化合物的各原子滿足「最外層電子數+|化合價|=8」的具有8電子結構

(5)電子結構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特殊類型物質的判斷方法

1、單質

由於單質中元素化合價為零,但可能含有不能表現化合價的非極性鍵,要判斷單質中元素是否滿足8電子結構,應加上沒有表現化合價的共用電子對數目

即滿足「最外層電子數+共有電子對數目=8」的原子具有8電子結構。

如白磷是由磷原子與另外3個磷原子形成3個非極性P—P鍵而構成的正四面體型分子,每個磷原子:5+3=8,所以白磷中原子滿足8電子結構。

2、含有非極性鍵的化合物

若是離子化合物:陰離子是否具有8電子結構,還應加上沒有表現化合價的共用電子對數目,即陰離子:滿足「最外層電子數+|化合價|+共有電子對數=8」的具有8電子結構;共價化合物的處理方法相同,即也要加上形成非極性共用電子對數目。

如過氧化鈉:Na+:8+1—1=8 O22—中每個氧原子:6+|—1|+1=8;過氧化鈉中各粒子都滿足8電子結構。

3、稀有氣體的形成化合物

由於價鍵的形成而使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電子層上電子數,肯定不為8電子結構。

『陸』 什麼是電子系統的模型等效分析方法

模型等效分析法就是根據以往發生過的系統模型,然後套用新的系統模型。

建模方法很多,隨著具體對象系統的特性、復雜程度、用途不同而異。通常多採用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方法,現已發展到功能模擬和智能模擬方法。模型分析也需要採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術,如系統分析法、系統綜合法、結構分析法、要素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優化分析法以及計算機運算技術和有關邏輯演繹方法等。該法有廣泛的應用,已成為理論研究和工程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

(6)電子結構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模型方法以研究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徵和本質的方法,是邏輯方法的一種特有形式。模型捨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細節、非本質的聯系,以簡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現原型的各種復雜結構、功能和聯系,是連接理論和應用的橋梁。

或者換句話說,模型方法是把認識對象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形象表示出來,從而使問題簡明扼要,以便窺見其本質的方法。從思維方法上遵循化繁為簡的原則,把復雜的實際問題轉化為理想的簡單問題。

『柒』 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的特點及應用(越全越好)

1、透射電子顯微鏡電子束的波長要比可見光和紫外光短得多,並且電子束的波長與發射電子束的電壓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說電壓越高波長越短。

透射電子顯微鏡在材料科學、生物學上應用較多。由於電子易散射或被物體吸收,故穿透力低,樣品的密度、厚度等都會影響到最後的成像質量,必須制備更薄的超薄切片,通常為50~100nm。所以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時的樣品需要處理得很薄。

常用的方法有:超薄切片法、冷凍超薄切片法、冷凍蝕刻法、冷凍斷裂法等。對於液體樣品,通常是掛預處理過的銅網上進行觀察。

2、掃描電鏡的特點:有較高的放大倍數,2-20萬倍之間連續可調;有很大的景深,視野大,成像富有立體感,可直接觀察各種試樣凹凸不平表面的細微結構;試樣制備簡單。

生物:種子、花粉、細菌;

醫學:血球、病毒;

動物:大腸、絨毛、細胞、纖維;

材料:陶瓷、高分子、粉末、金屬、金屬夾雜物、環氧樹脂;

化學、物理、地質、冶金、礦物、污泥(桿菌)、機械、電機及導電性樣品,如半導體(IC、線寬量測、斷面、結構觀察)電子材料等。



(7)電子結構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透射電鏡的總體工作原理是:由電子槍發射出來的電子束,在真空通道中沿著鏡體光軸穿越聚光鏡,通過聚光鏡將之會聚成一束尖細、明亮而又均勻的光斑,照射在樣品室內的樣品上;透過樣品後的電子束攜帶有樣品內部的結構信息,樣品內緻密處透過的電子量少,稀疏處透過的電子量多;

經過物鏡的會聚調焦和初級放大後,電子束進入下級的中間透鏡和第1、第2投影鏡進行綜合放大成像,最終被放大了的電子影像投射在觀察室內的熒光屏板上;熒光屏將電子影像轉化為可見光影像以供使用者觀察。

掃描電子顯微鏡的製造依據是電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掃描電鏡從原理上講就是利用聚焦得非常細的高能電子束在試樣上掃描,激發出各種物理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接收、放大和顯示成像,獲得測試試樣表面形貌的觀察。

『捌』 電子衍射和中子衍射可應用於哪些方面的結構分析

主要看你的興趣,你喜歡化學,只要你努力,就算是文科生也不要緊。有興趣才肯下苦功,如果選擇這個的話,建議你暑假抽一部分時間去了解一下化學。了解化學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對化學感興趣。有收化學系文科生的院校。
化學」一詞,若單從字面解釋就是「變化的科學」之意。化學如同物理皆為自然科學之基礎科學。很多人稱化學為「中心科學」(Central science),因為化學為部分科學學門的核心,例如材料科學、納米科技、生物化學。
化學對我們認識和利用物質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化學則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學科,它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從開始用火的原始社會,到使用各種人造物質的現代社會,人類都在享用化學成果。人類的生活能夠不斷提高和改善,化學的貢獻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學是重要的基礎科學之一,在與物理學、生物學、自然地理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也推動了其他學科和技術的發展。例如,核酸化學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學從細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對地球、月球和其他星體的化學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規律,發現了星際空間有簡單化合物的存在,為天體演化和現代宇宙學提供了實驗數據,還豐富了自然辯證法的內容!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編輯本段]化學的萌芽

古時候,原始人類為了他們的生存,在與自然界的種種災難進行抗爭中,發現和利用了火。原始人類從用火之時開始,由野蠻進入文明,同時也就開始了用化學方法認識和改造天然物質。燃燒就是一種化學現象。(火的發現和利用,改善了人類生存的條件,並使人類變得聰明而強大。)掌握了火以後,人類開始食用熟食;繼而人類又陸續發現了一些物質的變化,如發現在翠綠色的孔雀石等銅礦石上面燃燒炭火,會有紅色的銅生成。這樣,人類在逐步了解和利用這些物質的變化的過程中,製得了對人類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人類逐步學會了制陶、冶煉;以後又懂得了釀造、染色等等。這些有天然物質加工改造而成的製品,成為古代文明的標志。在這些生產實踐的基礎上,萌發了古代化學知識。
古人曾根據物質的某些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並企圖追溯其本原及其變化規律。公元前4世紀或更早,中國提出了陰陽五行學說,認為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組合而成的,而五行則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成的。此說法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認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現象變化的根源。此說為中國煉丹術的理論基礎之一。
公元前4世紀,希臘也提出了與五行學說類似的火、風、土、水四元素說和古代原子論。這些樸素的元素思想,即為物質結構及其變化理論的萌芽。後來在中國出現了煉丹術,到了公元前2世紀的秦漢時代,煉丹術以頗為盛行,大致在公元7世紀傳到阿拉伯國家,與古希臘哲學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煉丹術,阿拉伯煉丹術於中世紀傳入歐洲,形成歐洲煉金術,後逐步演進為近代的化學。
煉丹術的指導思想是深信物質能轉化,試圖在煉丹爐中人工合成金銀或修煉長生不老之葯。他們有目的的將各類物質搭配燒煉,進行實驗。為此涉及了研究物質變化用的各類器皿,如升華器、蒸餾器、研缽等,也創造了各種實驗方法,如研磨、混合、溶解、潔凈、灼燒、熔融、升華、密封等。
與此同時,進一步分類研究了各種物質的性質,特別是相互反應的性能。這些都為近代化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許多器具和方法經過改進後,仍然在今天的化學實驗中沿用。煉丹家在實驗過程中發明了火葯,發現了若干元素,製成了某些合金,還制出和提純了許多化合物,這些成果我們至今仍在利用。
[編輯本段]化學的飛躍

16世紀開始,歐洲工業生產蓬勃興起,推動了醫葯化學和冶金化學的創立和發展,使煉金術轉向生活和實際應用,繼而更加註意物質化學變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學概念建立後,通過對燃燒現象的精密實驗研究,建立了科學的氧化理論和質量守恆定律,隨後又建立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合量定律,為化學進一步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世紀初,建立了近代原單績廁啃丿救搽尋敞默子論,突出地強調了各種元素的原子的質量為其最基本的特徵,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與古代原子論的一個主要區別。近代原子論使當時的化學知識和理論得到了合理的解釋,成為說明化學現象的統一理論。分子假說提出了,建立了原子分子學說,為物質結構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後,不僅初步形成了無機化學的體系,並且與原子分子學說一起形成化學理論體系。
通過對礦物的分析,發現了許多新元素,加上對原子分子學說的實驗驗證,經典性的化學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體系。草酸和尿素的合成、原子價概念的產生、苯的六環結構和碳價鍵四面體等學說的創立、酒石酸拆分成旋光異構體,以及分子的不對稱性等等的發現,導致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建立,使人們對分子本質的認識更加深入,並奠定了有機化學的基礎。
19世紀下半葉,熱力學等物理學理論以入化學之後,不僅澄清了化學平衡和反應速率的概念,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斷化學反應中物質轉化的方向和條件。相繼建立了溶液理論、電離理論、電化學和化學動力學的理論基礎。物理化學的誕生,把化學從理論上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十世紀的化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科學,實驗與理論一直是化學研究中相互依賴、彼此促進的兩個方面。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受到自然科學其他學科發展的影響,並廣泛地應用了當代科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化學在認識物質的組成、結構、合成和測試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展,而且在理論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四大分支學科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化學分支學科。
近代物理的理論和技術、數學方法及計算機技術在化學中的應用,對現代化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世紀末,電子、X射線和放射性的發現為化學在20世紀的重大進展創造了條件。
在結構化學方面,由於電子的發現開始並確立的現代的有核原子模型,不僅豐富和深化了對元素周期表的認識,而且發展了分子理論。應用量子力學研究分子結構,產生了量子化學。
從氫分子結構的研究開始,逐步揭示了化學鍵的本質,先後創立了價鍵理論、分子軌道理論和佩位場理論。化學反應理論也隨著深入到微觀境界。應用X射線作為研究物質結構的新分析手段,可以洞察物質的晶體化學結構。測定化學立體結構的衍射方法,有X射線衍射、電子衍射和中子衍射等方法。其中以X射線衍射法的應用所積累的精密分子立體結構信息最多。
研究物質結構的譜學方法也由可見光譜、紫外光譜、紅外光譜擴展到核磁共振譜、電子自選共振譜、光電子能譜、射線共振光譜、穆斯堡爾譜等,與計算機聯用後,積累大量物質結構與性能相關的資料,正由經驗向理論發展。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不斷提高,人們以可直接觀察分子的結構。
經典的元素學說由於放射性的發現而產生深刻的變革。從放射性衰變理論的創立、同位素的發現到人工核反應和核裂變的實現、氘的發現、中子和正電子及其它基本粒子的發現,不僅是人類的認識深入到亞原子層次,而且創立了相應的實驗方法和理論;不僅實現了古代煉丹家轉變元素的思想,而且改變了人的宇宙觀。
作為20世紀的時代標志,人類開始掌握和使用核能。放射化學和核化學等分支學科相繼產生,並迅速發展;同位素地質學、同位素宇宙化學等交叉學科接踵誕生。元素周期表擴充了,以有109號元素,並且正在探索超重元素以驗證元素「穩定島假說」。與現代宇宙學相依存的元素起源學說和與演化學說密切相關的核素年齡測定等工作,都在不斷補充和更新元素的觀念。
在化學反應理論方面,由於對分子結構和化學鍵的認識的提高,經典的、統計的反應理論以進一步深化,在過渡態理論建立後,逐漸向微觀的反應理論發展,用分子軌道理論研究微觀的反應機理,並逐漸建立了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定律和前線軌道理論。分子束、激光和等離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對不穩定化學物種的檢測和研究成為現實,從而化學動力學已有可能從經典的、統計的宏觀動力學深入到單個分子或原子水平的微觀反應動力學。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分子、電子結構和化學反映的量子化學計算、化學統計、化學模式識別,以及大規模術技的處理和綜合等方面,都得到較大的進展,有的已經逐步進入化學教育之中。關於催化作用的研究,以提出了各種模型和理論,從無機催化進入有機催化和僧物催化,開始從分子微觀結構和尺寸的角度核生物物理有機化學的角度,來研究酶類的作用和酶類的結構與其功能的關系。
分析方法和手段是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一方面,經典的成分和組成分析方法仍在不斷改進,分析靈敏度從常量發展到微量、超微量、痕量;另一方面,發展初許多新的分析方法,可深入到進行結構分析,構象測定,同位素測定,各種活潑中間體如自由基、離子基、卡賓、氮賓、卡拜等的直接測定,以及對短壽命亞穩態分子的檢測等。分離技術也不斷革新,離子交換、膜技術、色譜法等等。
合成各種物質,是化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在無機合成方面,首先合成的是氨。氨的合成不僅開創了無機合成工業,而且帶動了催化化學,發展了化學熱力學和反應動力學。後來相繼合成的有紅寶石、人造水晶、硼氫化合物、金剛石、半導體、超導材料和二茂鐵等配位化合物。
在電子技術、核工業、航天技術等現代工業技術的推動下,各種超純物質、新型化合物和特殊需要的材料的生產技術都得到了較大發展。稀有氣體化合物的合成成功又向化學家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對零族元素的化學性質重新加以研究。無機化學在與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相互滲透中產生了有機金屬化學、生物無機化學、無機固體化學等新興學科。
酚醛樹脂的合成,開辟了高分子科學領域。20世紀30年代聚醯胺纖維的合成,使高分子的概念得到廣泛的確認。後來,高分子的合成、結構和性能研究、應用三方面保持互相配合和促進,使高分子化學得以迅速發展。
各種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應用,為現代工農業、交通運輸、醫療衛生、軍事技術,以及人們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多種性能優異而成本較低的重要材料,成為現代物質文明的重要標志。高分子工業發展為化學工業的重要支柱。
20世紀是有機合成的黃金時代。化學的分離手段和結構分析方法已經有了很大發展,許多天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問題紛紛獲得圓滿解決,還發現了許多新的重要的有機反應和專一性有機試劑,在此基礎上,精細有機合成,特別是在不對稱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一方面,合成了各種有特種結構和特種性能的有機化合物;另一方面,合成了從不穩定的自由基到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核酸等生命基礎物質。有機化學家還合成了有復雜結構的天然有機化合物和有特效的葯物。這些成就對促進科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為合成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質,並與其他學科協同解決有生命物質的合成問題及解決前生命物質的化學問題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0世紀以來,化學發展的趨勢可以歸納為:由宏觀向微觀、由定性向定量、由穩定態向亞穩定態發展,由經驗逐漸上升到理論,再用於指導設計和開創新的研究。一方面,為生產和技術部門提供盡可能多的新物質、新材料;另一方面,在與其它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的進程中不斷產生新學科,並向探索生命科學和宇宙起源的方向發展。
[編輯本段]化學的作用

1.保證人類的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如:利用化學生產化肥和農葯,以增加糧食產量;利用化學合成葯物,以抑制細菌和病毒,保障人體健康;利用化學開發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利用化學綜合應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以使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
2. 化學是一門是實用的學科,它與數學物理等學科共同成為自然科學迅猛發展的基礎。化學的核心知識已經應用於自然科學的各個區域,化學是創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強大力量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學家門運用化學的觀點來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用化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例如能源問題、糧食問題、環境問題、健康問題、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3.化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滲透,產生了很多邊緣學科,如生物化學、地球化學、宇宙化學、海洋化學、大氣化學等等,使得生物、電子、航天、激光、地質、海洋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
4.(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所有科學共有的作用)培養不斷進取、發現、探索、好奇的心理,激發人類對理解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當今,化學日益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總之,化學與人類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葯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系,它是一門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
[編輯本段]我國在化學方面的成就

古代

(1)約公元前1700年,中國開始冶煉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合金)
(2)漢代發明的造紙術
(3)唐朝末年運用於軍事的火葯
(4)10世紀,宋代運用水法煉銅(又稱濕法煉銅和膽銅法)大量生產銅。
近現代

(1)20世紀20年代,侯德榜用「聯合制鹼法」生產出了「紅三角」牌純鹼。
[編輯本段]學科分類

化學在發展過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類別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務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層次的許多分支。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化學傳統地分為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四個分支。20年代以後,由於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化學鍵的電子理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興起,化學研究在理論上和實驗技術上都獲得了新的手段,導致這門學科從30年代以來飛躍發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現在把化學內容一般分為生物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應用化學和化學工程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等五大類共80項,實際包括了七大分支學科。
根據當今化學學科的發展以及它與天文學、物理學、數學、生物學、醫學、地學等學科相互滲透的情況,化學可作如下分類:
無機化學:元素化學、無機合成化學、無機高分子化學、無機固體化學、配位化學(即絡合物化學)、同位素化學、生物無機化學、金屬有機化學、金屬酶化學等
有機化學:普通有機化學、有機合成化學、金屬和非金屬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生物有機化學、有機分析化學。
物理化學:結構化學、熱化學、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電化學、溶液理論、流體界面化學、量子化學、催化作用及其理論等。
分析化學:化學分析、儀器和新技術分析。
高分子化學:天然高分子化學、高分子合成化學、高分子物理化學、高聚物應用、高分子物力。
核化學:放射性元素化學、放射分析化學、輻射化學、同位素化學、核化學。
生物化學:一般生物化學、酶類、微生物化學、植物化學、免疫化學、發酵和生物工程、食品化學等。
表面化學:凡是在相界面上所發生的一切物理化學現象統稱為界面現象(interfase phenomena)或表面現象(surfase phenomena)。研究各種表面現象實質的科學稱為表面化學。
其它與化學有關的邊緣學科還有:地球化學、海洋化學、大氣化學、環境化學、宇宙化學、星際化學等。

『玖』 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方法有哪些

蛋白質結構分析方法:X射線晶體衍射分析和核磁共振
x 射線衍射法的解析度可達到原子的水平,使它可以測定亞基的空間結構、各亞基間的相對拓撲布局,還可清楚的描述配體存在與否對蛋白質的影響。多維核磁共振波譜技術已成為確定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分子溶液三維結構的唯一有效手段。NM R技術最大的優點不在於它的解析度,而在於它能對溶液中和非晶態的蛋白質進行測量。
蛋白質的序列結構測定:
1.到目前為止,最經典的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方法是,sarI等人基於Edman降解原理研製的液相蛋白質序列儀,及後來發展的固相和氣相的蛋白質序列分析儀。
2.質譜:早期的質譜電離的方式主要是電子轟擊電離(EI),它要求樣品的揮發性好,一般與
氣相色譜聯用。但使用G C/M S分析,肽的長度受到限制,只能分析小的肽段。近年來,
在離子化的技術及儀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使得質譜所能測定的分子量的范圍大大超
出了10k u。因此,軟離子化技術、基質輔助的激光解吸/離子化(MALDI)和電噴霧離子化(E SI)顯得尤為有前途。通過串聯質譜技術(MS/MS)和源後衰減基質輔助的激光解吸/離子化(PSD—MAIDI—MS),人們就可以從質譜分析中獲得肽及蛋白質的結構信息。

閱讀全文

與電子結構分析中常用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確定物體重心的常用試驗方法有 瀏覽:834
快速緩解中暑想吐的方法 瀏覽:254
怎麼去除積雪的方法 瀏覽:61
機器人編隊控制方法研究 瀏覽:527
小孩快速降溫的方法 瀏覽:521
三步折帽子方法簡單又好看 瀏覽:450
骨密度計算方法公式骨礦骨面積 瀏覽:827
什麼方法能讓竹子的根死亡 瀏覽:195
熱天豬掉料的解決方法 瀏覽:486
紅米2指紋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22
戴胸罩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469
尾氣不達標檢測方法 瀏覽:149
帶讀屬於什麼方法 瀏覽:427
早產兒體重快速增長的方法 瀏覽:308
最佳懷孕姿勢和方法 瀏覽:283
清明疊金元寶的簡單方法 瀏覽:373
四胞胎記憶方法視頻 瀏覽:465
煤氣口漏氣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999
數字萬用表交流電壓測量方法步驟 瀏覽:658
後臉部按摩儀使用方法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