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是什麼

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05 17:57:58

如何提高財政專項資金使用效益

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有很多途徑:
一是優化支出結構。好鋼用在刃上,重點保證科技、教育、農業支出的法定增長,重點保民生,支持社會保障體系。
二是加強日常跟蹤監督,做到專款專用。防止挪用、擠占、套取,防止資金浪費。
三是加快資金撥付進度,盡可能避免造成資金滯留。
四是改革資金管理辦法。如實行國庫直接支付、政府采購、投資評審等。
五是開展資金績效評價。通過績效評估,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和完善。
六是實行獎補政策。項目績效評價較高的予以獎勵。
七是整合資金,形成拳頭。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拉動民間資金投入相關領域。

㈡ 舉例說明財政支出的經濟效應

財政支出的收入效應是指財政支出會增加企業或者居民的收入水平。如我國企業所得稅法對某些符合條件的企業給與減稅、免稅待遇,實際上增加了企業收入;對居民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際上增加了這些居民的收入。

財政支出政府投資的范圍有哪些?
外部效應較大的公用設施、能源、交通、農業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關國計民生的產業和領域。

財政投資性支出,也稱為財政投資或公共投資,與社會消費性支出同屬購買性支出。是以政府為主體,將其從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中籌集起來的財政資金用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一種集中性、政策性投資。它是財政支出中的重要部分。

政府的財政支出能帶來哪些效益?
近年來,隨著財政收入規模的逐步擴大和公共財政框架的確立,我國財政管理已進入以支出管理為重點的新階段。進行財政支出改革,根本目的是要建立起「規范、安全、高效」的財政支出管理機制。

財政支出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活動,其重要問題是解決支出的效率問題。而事實上,目前我國的財政支出管理過程中存在著種種效率不高的問題。一些部門和單位往往注重財政資金的取得,卻忽視其使用效果,從而導致財政資金分配往往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結果造成支出結構和規模不合理,重復建設、損失浪費嚴重,致使有限的財力不能切實發揮作用。加強支出管理,提高財政支出效益,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益是財政支出的核心問題。

所以,政府的財政支出能帶來以下幾種效益:
1.在既定的資源條件下,財政支出必須保證最大限度地向社會提供物質資料及服務。
2.財政支出水平一經確定就必須確保此開支得以科學、合理分配。
3.財政支出的各種開支項目及資金數額一經確定,就應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㈢ 如何完善財政支出效應的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

完善我國財政支出的評價方法是引入「績效考評」體系,也就是借用管理學中的「績效」概念,衡量財政支出目標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響極其效率。即,運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准,對部門為實現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安排的預算的執行結果所進行的綜合性考核和評價。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所謂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是指通過評價財政分配資金的合規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財政支出的使用效率,優化財政支出的直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規范和加強中央預算管理,提高預算資金的使用效率,近年來,財政部積極開展了中央部門預算支出績效考評試點。
要完善我國的財政支出效益的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首先要明確目標,通過對部門績效目標的綜合考評,合理配置資源,優化支出結構,規范預算資金分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其次要確定原則,即統一領導原則、分類管理原則、客觀公正原則、科學規范原則。
然後要使用科學、規范、符合實際要求的的方法,一般採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目前的考評方法主要包括比較法、因素分析法、公眾評價法和成本效益法。
最後的關鍵是確定合理的評價指標,評價指標要遵循相關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經濟性的原則。
另外沒有一成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要根據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完善,找到盡可能貼合實際,反映實際情況的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

㈣ 如何提高財政資金的支出效率及措施

一、影響財政支出管理方面的因素

(一)政府財力與財政收入之間具有差異性

從我國目前的財政情況來看,財政支出逐年增多,但是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卻十分緩慢,因此財力支撐如果不充足,就會產生了許多矛盾。因此,這就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中國的社會事業與經濟建設不同步,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財政收入的緩慢,不能滿足政府的財力支出。

(二)缺乏對預算執行工作的約束

一般來說,在預算執行工作進行落實的時候,需要做一系列准備工作。如果准備工作做得不充分,就會使預算編制不具備科學性與准確性,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預算執行時會存在著很多不符合實際的內容,就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且,有的時候需要多次進行調整,這樣就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資金的使用效率也會隨之減小,使得收入和支出之間出現不平衡的狀況。

二、如何規范財政支出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一)明確政府、財政、市場各自的職能

通常情況下,對政府、財政、市場各自的職能進行明確化,是做好財政支出管理的最基本的環節。具體來說,政府應該把承擔的事務轉變為財政承擔,而市場調節的事務主要交給市場資源來進行。這兩者要分明,才能更好的進行配合,有效進展開工作。另一方面,財政資金在設置范圍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市場的發展范圍協調,舉個例子來說,為了使市場發展更加具有有序性和公平性,需要市場自身對各種問題和事務進行處理,以及它自身能夠供給的資源范圍,政府要果斷放手給市場,自己不再進行插手;相反,如果有的事務只靠市場自身根本無法達成,那麼就需要政府積極的承擔自己的責任,並在市場需要的情況下,給予一定的財力支持。

(二)調整國有企業的財政結構、深化改革

在國有企業內部進行深化改革,對財政機構進行調整,制定出一系列優惠政策來吸引富餘人員進行創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率。但是從目前的侵害快來看。很多國有企業存在著專業人才不足的情況。因此,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建立健全了公開招聘機制、激勵機制,從而使得每位將具有專業管理水準的人才都能有機會進行公平競爭,並且有效的利用自身長處參與行政事業事務中來,從而使整個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效率和工作質量得到提高。

(三)完善績效評價機制和考核機制

健全績效評價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對於財政管理質量的提升來說,具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具體來講,制定製度化、規范化的績效評價規范,並進行嚴格落實,不斷擴大績效評價范圍,這樣就可以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促進財政管理工作人員之間形成一種無形的競爭,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實現財政管理工作的高效,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工作的事物和管理問題的產生。

㈤ 論述提高我國財政支出效率的重要舉措

1.逐步解決行政事業經費增長過快的問題

行政管理、外交、公檢法等部門執行社會管理的必要經費支出是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基本需要,屬於公共需要,是財政必須保證的部分。但我國行政管理費支出與世界各國相比較高,2000年達17.42%,增長速度超過同期GDP增長速度。針對我國現狀,可採取如下改革措施:

(1)進一步精減機構,控制行政編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1998年以來我國進行政府機構改革,精簡了機構人員,但仍然存在機構重疊龐大、人浮於事的現象,人員費、辦公費居高不下,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沉重負擔。要嚴格控制政府機構的公共經費,改革會議制度、公共用車制度和招待制度,減少會議費、車輛購置維護費和接待費支出,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2)規范事業單位的財政經費供給。事業單位可分為三類:一是社會公益型,如基礎教育、技術推廣等;二是准公益型;三是經營型。對這三種類型的事業單位,財政應保證社會公益型經費,對准公益型實行定額或定項補助方式,並適當核減部分經費,把經營型事業單位推向市場。

(3)推行行政事業單位收支統管。按照財政部頒布的。《行政單位財務規則》和《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貫徹預算內外資金結合作用、統籌安排的原則,保證單位的預算外資金和其它收入主要用於彌補正常經費的不足和促進事業的發展,建立一套能全面、系統反映單位財務收支狀況的報表體系。

2.改革財政投資體制

財政用於固定資產的投資是經濟建設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投資對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98年起,中央政府針對我國存在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連年增發國債用於基礎設施投資,有力地拉動了我國經濟增長,但同時中央政府承擔了很大的債務風險。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主體多元化是必然的,總體來看,應以企業和家庭部門投資為主,政府投資只能限於公共需要、私人不願意投資的領域。要把過去財政對生產、經營領域的投入轉到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工程上來,並隨著財力的豐裕逐步增加投入,通過轉變資金投入方式,為市場經濟和企業平等競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經濟建設主體應由政府轉向企業,財政只進行涉及國計民生的公益性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從直接投入生產領域,逐步轉移到為生產建設的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上來,轉向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公共服務項目,轉移到共同需要方面來。要改革國家政策性投資體制,財政預算內投資不宜實行有償使用的方式管理,宜採取無償投資的方式;由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安排的投資,應採取國家資本金投入的方式。

3.優化社會文教支出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進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國政府早已提出科教興國戰略,2001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完成213億元、科技支出完成373億元,為了進一步加快推進科技和教育事業發展,提高全民族素質,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2002年,中央財政安排教育支出251億元,安排科技支出40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加17.84%和9.38%。

總的來說,教育是一種「准公共產品」,其中,基礎教育基本上屬於公共產品,整個社會成員都可以從中受益,具有正外部效應,其經費應全部或絕大部分由財政供給。高等教育是一種「准公共產品」,更多地帶有私人產品的特性,其費用可由受益者來支付一部分。因此,按照公共財政理論,高等教育可以由政府來辦,也可以由私人來辦。對此,國家應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應為義務教育提供資金保證,為重點高校提供更多的財力支持。

基礎科學研究屬於公共產品范疇,其成果為社會所共享,其經費應全部由財政負擔。應用型科學研究由於可以市場化,財政不應負擔經費或酌情負擔一部分。在我國現階段,由於科技力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因此,政府應提高對科學研究事業的財力投入,並使科學投入的增長快於同期財政支出的增長,同時,在科學研究支出總量提高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基礎科研的投入力度,優化科研支出結構。

4.逐步增加社會保障支出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是一個重要的「內在穩定器」。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完善,許多應由財政承擔的社會保障由企業、行政事業單位負擔。另外,社會保障支出劃分不明確,支出比重低的現象仍然存在,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社會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財政必須按照公共財政要求,進一步調整現行支出分配結構,盡快使財政資金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同時相應削減行政經費和一般事業經費支出,真正把社會保障支出作為財政預算的一個重要內容。要加快失業保險制度改革,擴大失業保險實施范圍,使各類城鎮企事業職工都參加失業保險;盡快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體系;進一步深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模式。

5.改革財政補貼制度

我國財政補貼主要包括價格補貼和企業虧損補貼兩大類。價格補貼主要是糧、棉、油補貼,企業虧損補貼的范圍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的主要行業。目前我國補貼的比重仍然較高,隨著市場機制逐步發揮作用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場價格體系的日益完善,對現行財政補貼制度應進行清理和整頓,減少補貼項目,壓縮補貼規模,規范補貼方式,提高補貼效益。

此外,要注重財政支出結構的制度建設。政策調整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一方面,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規范、科學、透明的支出管理方式,還需要進行支出管理的改革和創新,如切實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推行零基預算等。

㈥ 如何完善我國財政支出效益的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

財政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財預[2011]285號)第二十一條 績效評價方法主要採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眾評判法等。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將一定時期內的支出與效益進行對比分析,以評價績效目標實現程度。
(二)比較法。是指通過對績效目標與實施效果、歷史與當期情況、不同部門和地區同類支出的比較,綜合分析績效目標實現程度。
(三)因素分析法。是指通過綜合分析影響績效目標實現、實施效果的內外因素,評價績效目標實現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是指對效益確定卻不易計量的多個同類對象的實施成本進行比較,評價績效目標實現程度。
(五)公眾評判法。是指通過專家評估、公眾問卷及抽樣調查等對財政支出效果進行評判,評價績效目標實現程度。
(六)其他評價方法。

㈦ 財政支出效率分析的幾種方法

財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義:財政支出必須講究效益,其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經濟資源的有限性。
財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點
計算所費與所得的范圍不同: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中計算所費與所得的范圍較寬。
衡量效益的標准不同: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中不能單純地以經濟效益為衡量標准,而必須確定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的效益標准。
擇優的標准不同:財政分配所追求的是整個社會的最大效益。
財政支出的效益分析的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適用領域:適用於那些有直接經濟效益的支出項目,特別適用於投資性支出項目。如基本建設投資支出
基本原理:根據國家所確定的建設目標,提出實現該目標的各種方案,對這些可供選擇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計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預期成本和全部預期效益,通過計算成本-效益比率,來比較不同項目或方案的效益,選擇最優的支出方案,據此支撥和使用財政資金
分析難點:難點在於直接成本與效益之外的其他成本與效益的測算上。在成本-效益分析中,需考慮實際成本、效益與金融成本、效益;直接成本、效益與間接成本、效益;有形成本、效益與無形成本、效益等
注意:金融成本與效益是指由於該項目的建設,使得社會經濟的某些方面受到影響,致使價格上升或者下降,從而使某些單位或者個人增加了收入或減少了收入。
(二)最低費用選擇法
最低費用選擇法是指對每個備選的財政支出方案進行經濟分析時,只計算備選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貨幣計算備選方案支出的社會效益(因為難以衡量),並以成本最低為擇優的標准。
適用范圍:適用於那些只有社會效益,其產品不能進入市場的支出項目。主要適用於軍事、政治、文化、衛生等支出項目。
最低費用選擇法源於美國,是對「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補充。
(三)「公共勞務」收費法
「公共勞務」收費法就是通過制定和調整「公共勞務」的價格或收費標准,來改進「公共勞務」的使用狀況,使之達到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適用范圍:對於那些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但其經濟效益難以直接衡量,而產品可以全部或部分進入市場的支出項目(如教育、交通等支出),適宜採用公共勞務收費法。
「公共勞務」收費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以及「最低費用」選擇法的區別在於,它是通過制定合理的價格與收費標准,來達到對「公共勞務」有效地、節約地使用,而不是對財政支出備選方案的選擇。
「公共勞務」的定價,一般有四種情況,即免費和低價、平價、高價。
(四)公共定價法
公共定價法是針對政府提供的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市場性物品,通過選擇適當的定價方法,合理地確定價格,從而使這些物品和服務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一種方法

㈧ 如何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有很多途徑:
一是優化支出結構。好鋼用在刃上,重點保證科技、教育、農業支出的法定增長,重點保民生,支持社會保障體系。
二是加強日常跟蹤監督,做到專款專用。防止挪用、擠占、套取,防止資金浪費。
三是加快資金撥付進度,盡可能避免造成資金滯留。
四是改革資金管理辦法。如實行國庫直接支付、政府采購、投資評審等。
五是開展資金績效評價。通過績效評估,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和完善。
六是實行獎補政策。項目績效評價較高的予以獎勵。
七是整合資金,形成拳頭。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拉動民間資金投入相關領域。

閱讀全文

與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緩解中暑想吐的方法 瀏覽:254
怎麼去除積雪的方法 瀏覽:61
機器人編隊控制方法研究 瀏覽:527
小孩快速降溫的方法 瀏覽:521
三步折帽子方法簡單又好看 瀏覽:450
骨密度計算方法公式骨礦骨面積 瀏覽:827
什麼方法能讓竹子的根死亡 瀏覽:195
熱天豬掉料的解決方法 瀏覽:486
紅米2指紋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22
戴胸罩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469
尾氣不達標檢測方法 瀏覽:149
帶讀屬於什麼方法 瀏覽:427
早產兒體重快速增長的方法 瀏覽:308
最佳懷孕姿勢和方法 瀏覽:281
清明疊金元寶的簡單方法 瀏覽:372
四胞胎記憶方法視頻 瀏覽:463
煤氣口漏氣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998
數字萬用表交流電壓測量方法步驟 瀏覽:657
後臉部按摩儀使用方法 瀏覽:454
決策分析方法練習題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