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課程游戲化實施過程包括哪幾個方面
改造課程游戲化方案,基於幼兒園現行課程方案,通過觀察、記錄、反思、研訓等方式,開展課程方案的游戲化、生活化、適宜性改造。
⑵ 如何開展游戲化教學
如何開展游戲化教學?游戲是孩子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學前教育的最基本精神,「玩」是孩子們在學前三年中的基本任務。在「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和「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等理念的指導下,幼兒園大多設置了各種游戲活動區域。有些教師和家長並沒有深刻理解游戲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影響。那麼游戲化教學到底該如何著手呢?
游戲化教學
指以游戲為手段,貫穿幼兒園的整個教學活動,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任務隱藏並融於各種游戲之中,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的一種教學方式,其實質是讓幼兒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目前游戲化教學
存在的問題
在活動時,不能體現幼兒的自主權。多數是老師確定活動主題,主導教學活動。幼兒只是跟隨教師預設好的內容做一個應答者、接受者,沒有給幼兒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
游戲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師不得不點名游戲,那讓有些幼兒心理不平衡,以致幼兒間出現搶奪玩具的攻擊性行為;
幼兒想像力和創造性輕易的被扼殺。幼兒在操作游戲材料時是很有創意的,教師過多地限制和干預,幼兒主體性的發揮也是無法保證實現的。
環境。如果一個班級人數過多,就會造成室內擁擠。在開展室內活動時,很難自由發揮,在室內游戲區和活動區的創設上大多保留著「上課」為主的教室特點。
幼師的游戲化教育理念。教師不應再機械地教,讓孩子機械地學,而是應把游戲性因素和教育性因素進行融合,有些教師在指導游戲教學時,規定學生必須完成某項任務才允許幼兒進行幼兒活動,幼兒一邊沉浸於游戲的情境中,一邊承受著教師給予的壓力,會破壞他們在游戲中的自我進程,挫傷他們開展游戲的積極性。
跟家長的溝通交流工作不夠完善。要讓家庭、社會充分認識到幼兒游戲和學習的關系與重要性,這樣才不會阻礙游戲化教育理念的發展。
游戲形式化、自由化、模式化。其一,游戲只是一種單純的工具或手段,為了保持幼兒注意力集中,引人入境。其二,有的教師把游戲等同於自由活動,常常是把玩具一瞥,不聞不問,讓幼兒隨意的玩,沒有教師的參與與指導,游戲就成了一種無目的、無計劃的活動。其三,游戲作為一門課程來上,採用集體教學形式,教師決定玩什麼,怎麼玩,制定每個參與者的角色和地位,規定游戲動作,評價他們正確與否並評價幼兒玩的水平,最後給予獎勵、表演或者批評。
如何開展
游戲化教學
幼兒園要開展游戲化教學,首先要認識到兒童游戲的兩大類型。
1
兒童游戲的兩大類
>>>>
兒童自主性游戲
第一類兒童游戲是傳統受到廣泛重視的兒童自主性游戲, 如角色游戲、建構游戲和表演游戲等。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模仿和想像,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建構游戲,又稱結構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自然或非自然的物品,如泥、沙、雪、積木、插塑、金屬片等,將現實生活與幼兒想像相結合,進行構造的一種游戲。建構游戲中,特別需要關注的是積木游戲,這是不可替代的幼兒發展與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尊崇兒童的游戲天性,給兒童豐富快樂的游戲體驗,讓兒童在游戲中充分連接生活經驗,從而獲得自然整合的學習發展,是自主性游戲關注的重點。
⑶ 開展美術游戲化活動的方法有哪些
一、美術材料游戲化。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為幼兒提供多種美術材料,如各種質地、大小、形狀、顏色的畫紙、顏料、畫筆(有些工具可以是自製的,還可以讓孩子在地上、可擦的牆壁上作畫)。
二、美術題材兒童化。幼兒喜歡小動物,我們就可以設計「小兔子的被子」、「小魚吐泡泡」、「大象滑滑梯」等繪畫內容。
三、美術活動的引導情境化。可用情境引導幼兒把自己經歷過的、想像的各種奇妙的事情表現出來。
四、繪畫內容游戲化。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把繪畫內容寓於游戲之中,根據教學活動內容來設計合理的情節,並讓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五、環境創設游戲化。美術教育中結合音樂、故事、猜謎等游戲,能使幼兒獲得愉悅感、新奇的情感體驗。
(3)課程游戲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綜合性主題活動中融入游戲化美術活動,可以使幼兒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了解更全面、系統,有利於通過同類事物對比觀察,借鑒已有經驗體驗成功的快樂。
兒由於生活經歷、經驗不足,常常把現實與想像、認識和情感交織在一起,使他們的作品充滿童真、童趣。在欣賞和評價幼兒作品時,一定要多傾聽幼兒想法,了解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
⑷ 如何有效的開展課程游戲化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直都是一成不變的,幼兒對這種陳舊老套的學習模式很難產生興趣。孩子更加討厭填鴨式的教學形式,很容易使學生出現多動、厭倦或者自卑等心理,嚴重的還會產生一些心理陰影,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是可想而知的。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教師可以將游戲教學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利用游戲來吸引學生的目光,引起學生的重視,使學生貪玩的天性得到利用。
一、幼兒園教學游戲化實現的有效途徑
1.整合資源,合理配置幼兒園環境。幼兒園的室內環境和戶外環境是幼兒活動的空間,能夠為幼兒進行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性格發展提供整體的感知環境,能夠促使幼兒對日常生活學習形成最直觀的最初體驗。幼兒園應當通過合理的空間設計和配置、游戲設備和材料的安排,促使幼兒園能夠滿足教育性與游戲性相結合的需要。教學游戲化需要以游戲為核心,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教育。在對幼兒園環境進行有目的的創設以後,還需要充分挖掘被浪費的教學資源。
2.提高教師素質,發展游戲化教學技能。游戲化的教學模式需要實現教與學的游戲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也影響著教的性質,制約著教學游戲化的進程。幼兒教師首先應當具備游戲化的教學理念,認識到教學活動與游戲活動不是分離的狀態,應當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幼兒學習應當以游戲為核心,教學活動應當配合游戲活動進行。教學活動與游戲活動並無明顯的界限,游戲活動能夠成為教學的源頭,兩者相互推進。幼兒教師應當主動學習,不斷創設新的游戲化教學模式,整合幼兒園教學資源,組織開展游戲化教學活動。
3.豐富活動材料,增加游戲化教學方式。現有的幼兒教學活動一般以幼兒園提供的活動材料為主,很少進行活動材料的創造。首先,幼兒園應當根據孩子的特徵,提供具有創造性和想像力的游戲玩具。其次,教師應當引導幼兒主動發掘大自然賦予的玩具,利用不同的生活空間和自然環境,創造出符合幼兒興趣的活動材料。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季節優勢,冬季可以讓幼兒戴上手套堆雪人,春季帶著幼兒認識辨別不同種類的花草等。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水、砂、石等材料進行活動材料創作。幼兒教師還要在游戲的過程中增加一定的課程內容,引導幼兒對學習產生興趣。
二、在教學設計和計劃中體現游戲化教學
作為幼兒教師,在計劃教學過程中要體現游戲化教學。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考慮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制定合理的目的與任務。目的是對幼兒教育的總體目標進行描述,任務相對較為具體,與課程計劃、時間安排和一日活動有關。幼兒教師在制定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到所教幼兒的身體、智力、社會性和情感等方面的特點和發展要求,充分體現教學的游戲化。
其次,目的與任務要適宜。在教學計劃中,要設計適合於發展的、個體的、文化的、創造的教育實踐。
第三,靈活設置各種活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科靈活地採用不同的游戲形式。語言、常識主要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可根據教學要求和孩子的特點適當選擇自編自玩的角色游戲、表演游戲、智力游戲、建構游戲。比如說在「今天我休息」的游戲中,因為玩這個游戲可以隨意「購物」、「逛街」,教師和幼兒共同商量出一條游戲規則,即:必須憑「存摺」去「銀行」取錢,沒錢就不能玩「今天我休息」的游戲。游戲中幼兒想出了很多辦法來玩,結束後幼兒在教師引導下根據游戲活動又總結出了更多的游戲規則,這樣游戲內容逐漸地豐富起來。音樂活動主要是發展孩子的音樂能力,可選擇角色游戲、音樂游戲、表演游戲;體育活動主要是發展孩子的運動能力和促進身體健康,可採用角色游戲、體育游戲;數學活動主要是發展孩子的數學能力,可用角色游戲、結構游戲、智力游戲等。
第四,多個游戲穿插進行。在一個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是單個游戲,還可以是多個游戲穿插進行,從而使整個教學活動生動起來,使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學到知識,以達到最終實現教學活動的目的。
第五,游戲環境的創設要體現層次性。幼兒與幼兒之間是有差異的,發展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教師在設計游戲環境時要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體現層次性。既要考慮發展快的幼兒,也要考慮發展慢的幼兒,還要兼顧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使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三、在游戲活動中增強互動、加強合作
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擔負起教育幼兒知識的任務,還要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在與人交往溝通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團結精神。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家庭生活狀況越來越好,人們關心的已經不僅僅是滿足溫飽的問題,而是更加註重文化素質問題。在現代化的家庭中,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家長和長輩們對於孩子有很多的寵愛,對他們的寄託非常大。但是由於孩子在家庭中很少接觸同齡的小朋友,家長又過分寵愛孩子,使孩子很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幼兒教育教學中開展游戲教學,可以增加孩子之間接觸的機會,使孩子增加與人交往的機會。在合作游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小摩擦,這時候教師要起到調節的作用,教育幼兒學會寬容他人,學習做人的道理,讓幼兒在學習教材知識的基礎上,自身的素質得到提高,這樣有利於幼兒合作意識和團結精神的培養。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於外界的一些新鮮事物具有極強的好奇心,是提高學習興趣、培養興趣愛好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能夠為孩子今後的發展奠定基礎,是塑造孩子的最佳階段,因此,幼兒教育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幼兒在快樂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⑸ 幼兒園怎樣才能做到課程游戲化、游戲課程化
課程游戲化,游戲課程化是一種低結構化甚至是一種無結構化的課程模式,不需要老師去專門設計一個教學活動,課程游戲化和游戲課程化所持有的課程理念是以兒童的自然發展和兒童的一般能力為出發點,遵循兒童發展的年齡特徵和愛玩的天性,通過玩、游戲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好奇心,從而使幼兒對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願意主動積極的投入到活動之中,以此來促進幼兒的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方法要求老師要有很好的臨場發揮能力和專業素養以及能力,能隨時應對活動中的突發情況,並能及時的解決幼兒游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教師本身應該作為一個啟發者、誘導者的身份出現,以夥伴的角色跟幼兒一起解決問題一起互動,課程教育形式可以採取個別、集體、小組三種形式,以形成性評價為主。
在幼兒園里設計教學活動是離不開游戲的,但更要注意的是應該把游戲和教學結合起來,而不是單純的游戲或者是教學,這兩個都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極端,為了實現游戲和教學的最優化結合,前提是要充分認識游戲和教學這兩類活動各自的性質及其價值,從形式上可以分為:分離式、插入式和整合式三種,整合式則是一種高級形式,實際操作起來有時很難區分什麼是游戲,什麼是教學了。需要老師善於把握兒童的所思和所感,有應變地處理教育過程中所發生的教師計劃與兒童興趣和需要之間的矛盾。選擇內容與幼兒的經驗相一致,活動主題由幼兒發起,或者幼兒與教師共同確定學習的目標,動機是幼兒的需要,比如某一天的課外活動中,幼兒看到有好多螞蟻,而且對有好多幼兒聚在一起討論等等,教師可以針對這個組織一次教學活動。低結構化的教學活動主要體現在活動區活動、探索性主題活動中,以及方案教學中。
⑹ 如何進行「幼兒園的游戲化教學」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形式,是促進幼兒獲得最佳發展的一種途徑。在幼兒園里,游戲是孩子們開展頻率最高的活動,通過游戲幼兒會把廣泛的生活內容反映在游戲活動之中,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們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能動的進行自己的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幼兒來說,游戲就是生活本身,游戲充盈於心,充盈於思想、情感和身體中。一個全神貫注於游戲的幼兒是富有創造力的、自由的和快樂的。作為課程實施重要活動之一的游戲,應充分發揮幼兒在游戲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幼兒參與多種游戲,鼓勵幼兒在游戲中反映生活,為幼兒在游戲中運用和發展學習到的知識及能力提供機會和條件。
一、幼兒園教學活動游戲化的定義
所謂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游戲化是指把幼兒的教育目標、內容、要求融於各種游戲中。教學活動游戲化的實質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在幼兒園里游戲就是基本活動。基本活動是指對一個人來說最經常、最適宜、也是最必須的活動。而對幼兒來說,游戲就是這樣一種活動。為什麼這么說呢?首先,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其次,游戲是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一種活動;再者,幼兒的身心發展是在游戲中實現的。因此《幼兒園工作規程》里提出的要使游戲成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符合事實、符合規律的。
二、游戲對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幼兒園,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是向幼兒進行教育的重要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游戲的手段對幼兒進行教育,能有利地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等幾方面的和諧發展。
(一)游戲有益於增進幼兒的身體健康
幼年時期,是身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在幼兒游戲中,有大量的運動性游戲,如跑、跳、爬、攀登等,能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幫助增強體質,使他們的動作變得協調、身體變得結實。當幼兒在玩沙子、繪畫、拼圖等游戲時,可以訓練手指、手腕、手掌的靈活性,以及手眼協調能力,使幼兒變得更加靈巧,促進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
(二)游戲能促進幼兒情感的健康發展。
幼兒的游戲,能促進幼兒在面對壓力時情感的健康發展,幫助幼兒解決沖突,減少情感創傷。幼兒在游戲中進行相互學習,通過與同伴之間的互動,逐漸認識自己、了解他人,學會與他人合作,懂得分享、謙讓等良好道德品質。在學前領域中,游戲為幼兒提供了再現自己、了解自己和展現期望的機會。幼兒通過游戲經驗認識到他們自己是獨立的、主動的和有獨特的個性。游戲的過程幫助幼兒理解和接受他們自己的感情,促進面對壓力和困境的能力,增強人際關系概念的形成。如;幼兒在做「醫生治病」的游戲中,體驗了醫生、父母、孩子之間的關系,母親的焦慮,孩子的痛苦、醫生的積極治療等環節,孩子們通過游戲的方式,再現已有的生活經驗,達到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發展同情心和面對變化作出反映等綜合調節能力。游戲的過程幫助幼兒實現了情感的發展,使幼兒體驗各種不同的情感,幫助幼兒學習控制情感的沖動性,高級情感隨之在游戲中萌芽。
⑺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游戲化教學
游戲化教學:
指以游戲為手段,貫穿幼兒園的整個教學活動,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任務隱藏並融於各種游戲之中,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的一種教學方式,其實質是讓幼兒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如何開展游戲化教學:
幼兒園要開展游戲化教學,首先要認識到兒童游戲的兩大類型。
1、兒童游戲的兩大類
第一類兒童游戲是傳統受到廣泛重視的兒童自主性游戲, 如角色游戲、建構游戲和表演游戲等。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模仿和想像,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建構游戲,又稱結構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自然或非自然的物品,如泥、沙、雪、積木、插塑、金屬片等,將現實生活與幼兒想像相結合,進行構造的一種游戲。建構游戲中,特別需要關注的是積木游戲,這是不可替代的幼兒發展與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尊崇兒童的游戲天性,給兒童豐富快樂的游戲體驗,讓兒童在游戲中充分連接生活經驗,從而獲得自然整合的學習發展,是自主性游戲關注的重點。
與此同時,另外一類「有目的游戲」也成為游戲研究的重要內容。有目的游戲又稱「游戲工作」,在進化游戲理論的研究中,重新定義為「進化的游戲工作」,成為研究者高度重視的新的游戲研究重點。有目的游戲有更加清晰的教育目標,針對兒童某個領域發展的要求,採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和組織幼兒學習。有目的游戲兼有游戲與活動雙重特徵,可以靈活地成為幼兒園課程的有效組成部分。例如,很多幼兒園在班級設有益智區、科學區等活動區域,以供幼兒自由選擇、自由尋找同伴、自由開展游戲。
2、幼兒園游戲區域材料的投放
這是幼兒開展各種游戲區域活動必需的玩具材料。比如,角色游戲區域,幼兒開展各個角色游戲主題活動所必需的基本設施和道具屬於基本材料范疇。研究不同主題的角色游戲,我們發現這個區域的基本材料主要包括:模擬娃娃、桌椅、小床、衣櫃、物品架、廚房爐灶(灶台、水槽、冰箱)、洗衣機等。這些基礎材料體積相對較大,擺放也基本固定,沒有明顯的主題特徵,可供兒童開展各種類型的角色游戲主題活動。基本材料的主要作用是營造和創設角色游戲開展的環境氛圍,激發幼兒游戲的興趣,為幼兒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獨立的角色游戲活動區域和平台。
拓展材料是指結合兒童具體游戲主題或區域活動大類內容提供的各種輔助材料。例如,在角色游戲區域里,開展「醫院」主題游戲時,需要醫生角色服飾、醫療器械工具等。根據兒童開展的角色游戲活動主題,這個區域的拓展材料又可以分為:娃娃家、醫院、餐廳、超市、理發店、銀行、警署等多個主題類型。在自主性游戲研究中,近年來研究者較多關注的是區域材料的投放和更替問題,探討如何通過玩具材料來拓展構建兒童游戲主題,更好地促進兒童游戲的發展。
創意材料的配置與使用,可能在不同游戲活動區域具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在角色游戲區域中,創意材料是指根據兒童角色游戲主題和情節發展的需要,由教師或幼兒共同開發的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成型或未成型的活動材料。開展「冷飲店」主題游戲時,有教師和兒童自製的榨汁機和各類果汁輔料等,以及製作這些自製玩教具所需要的各種廢舊材料和輔助物品,如橡皮泥、紙張、彩筆、紙箱、積木等。這些創造性的游戲材料通常是適應兒童游戲情節發展的多種需要,由教師和幼兒手工加工改造而成,具有時效性和模擬性,能夠滿足兒童多種多樣的游戲需求。
3、教師有效指導游戲
在幼兒園的環境中,無論是自主性游戲,還是有目的游戲,都應當潛藏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要求,期待著兒童通過游戲探索、學習、拓展各種有效的學習經驗。與之相關的是,無論是兒童的自主性游戲,還是幼兒園課程設計的有目的游戲,教師都不能處於無關旁觀狀態,必須發揮有效的指導作用。
在自主性游戲中,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兒童在游戲中學習與發展的概念,要有兒童學習與發展階段過程的框架性認識,要有符合兒童特點規律的、支持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游戲活動指導。否則,任何一個游戲活動區域都可能成為兒童心理舒適而輕松待著的地方,永遠不會自動形成對兒童學習與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環境。
⑻ 如何在五大領域中實現幼兒園課程游戲化
「生活、游戲、綜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的三個核心理念,我們應如何將這三個核心理念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呢?
一、對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認識
在一次有關郵局的半日活動中,教師帶全班30多個孩子到附近郵局參觀。郵局並不寬敞的大廳里堆放著不少紙盒,門外停著運送郵包的車子。門廳里有正在寄包裹和寄郵件的顧客,郵局工作人員正在用電子秤稱各種郵件。教師只帶著孩子看了一下門廳上方的郵局標志以及大廳里的一個郵箱,在郵局轉了一圈就匆匆結束了參觀活動。回到幼兒園,教師和孩子們展開了討論。教師問:「你在郵局看到了什麼?」在幾個幼兒簡單回應後,教師出示了事先准備好的郵局標志圖及用紙盒製作的小郵箱,說:「我們出來開個郵局吧。」於是,教師把「郵箱」粘貼到活動室的一個架子上。接著,教師請每個孩子把從家中帶來的一個信封、一張郵票放在桌上,並讓幼兒把事先畫好的一幅畫塞進信封,然後教師為每人提供一張列印好幼兒園所在地地址的紙條,讓幼兒粘貼在信封上,再貼上郵票。中午散步時,教師再帶幼兒到郵局把信投進郵箱中。
通過與帶班教師交談,我了解到,為了體現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理念,教師花了大量心血組織這次活動。①「充分」利用社區的郵局、家長的參與等周圍的資源;②在參觀活動中生成了「郵局」游戲;③讓每個孩子都有動手的機會;④將教學、生活、游戲聯系在一起。然而,如果我們認真反思一下整個教育過程,就可以找出不少問題:參觀郵局時還有哪些資源可以為我們所利用?參觀內容還可以深入挖掘嗎?開展郵局游戲時,孩子還能做些什麼事,例如可以參與哪些籌備工作?如何拓展游戲內容?讓孩子體驗寄信過程有否更好的組織方法?讓每個孩子都寄一封類似的信,是否考慮過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郵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是否無端地被增加了?組織這樣的活動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周圍資源?
也許我們不能這么簡單地理解生活、游戲、教學的綜合,《綱要》所倡導的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理念也並不是要教師把生活、游戲、教學簡單地聯系在一起。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去發現、選擇和利用生活中的課程內容,充分利用游戲手段實施幼兒園課程呢?我認為首先必須從轉變觀念入手。①關於生活。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幼兒園的、家庭的、社區的生活等,我們可以從幼兒的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主題,並有選擇地將它滲透到幼兒園課程中。由於生活本身就具有綜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就越能體現幼兒園課程有機綜合的特點。②關於游戲。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幼兒的經驗和能力,使游戲成為幼兒自己的游戲,成為幼兒成長過程中一種極具價值的生活活動、學習活動。③關於綜合。綜合就是要使不同學科內容產生有機聯系,使它們不再處於割裂、分離的狀態,從而形成一個產生教育影響的整體。並非有聯系就是綜合,綜合需要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實踐探索
幼兒園課程改革發展到今天,教學活動已不再局限於集體教學活動,分組活動、個別活動、區域活動等都是有效的活動組織形式。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幼兒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使幼兒有可能通過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學習進程參與學習過程。基於此,我們大膽設想,將生活、游戲和教學融合起來,從生活、游戲中延伸教學,從生活、教學中產生游戲,讓生活經驗、教學內容為游戲的開展提供更多的知識和經驗,並真正通過游戲形式展示生活的、教學的內容。帶著這樣的理念,我們開始了實踐探索。
(一)對區域活動和游戲活動關系的重新認識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區域活動是按五大領域劃分、供幼JL小組或個別學習的活動,游戲活動則指角色游戲或創造性游戲活動。因此,很多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時間表上有區域活動和游戲活動之分,但我們稍作思考就會發現這樣的劃分是有問題的,因為區域活動是從活動空間上所作的劃分,而游戲活動則是按活動的性質命名的。研究表明,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教育必須是整體性的。《綱要》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因此,我們重視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幼兒活動為中心,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並作適當分隔,如娃娃家、製作區、運動區、探索區、表演區、建構區等。此外,為了便於幼兒在活動中隨時取用材料並創造性地綜合利用材料,我們還在活動室、走廊上設置了木料區、紙布區、塑料區、金屬區、瓷石區、工具區等材料區,這樣,幼兒取用材料就不再受區域的限制,有了自由選擇的空間。
實踐表明,幼兒從來不會考慮自己所進行的活動是何種性質的活動,他們總是沉浸在一個完整的活動過程中。如在一次讓中班幼兒感受自己長大了的活動中,我們提供了報紙、水彩筆,建議孩子躺在報紙上,讓同伴描畫他的身體輪廓。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身體輪廓圖後說:「我怎麼沒有眼睛呢?」於是,馬上有孩子想到給輪廓圖添上五官。當發現有的五官位置不對時,一個孩子立即提議:「做個記號再畫就不會錯了。」五官畫好了,有個孩子突然想到還需要畫「小雞雞」,於是就添畫了一個「小雞雞」和一串尿珠,幾個孩子樂成一團。看著有趣的活動過程,我不僅感嘆:孩子的活動怎麼能區分出是生活、學習還是游戲呢?
(二)對主題活動和游戲活動關系的重新認識
緣於對生活、游戲、綜合的思考,我們設想使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成為游戲活動展開的過程。通過實踐,我們發現這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如在小班「可愛的傘」主題活動中,我們和孩子及其家長一起收集各種各樣的傘和傘的圖片、畫冊,把各種傘掛在活動室,把傘的圖片布置在活動室四周,儼然一個傘的小世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隨時觀察、討論。利用這些小傘,我們還組織幼兒設想各種游戲,於是,各種游戲活動生成了:跳小傘、躲描描、轉傘花,等等。根據傘面鮮艷的色彩、美麗的花紋、有規律的圖案,我們設計了「漂亮小傘排排隊」的游戲,引導幼兒按規律序,通過操作尋找傘面花紋的規律。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投放三種傘面設計材料,即平面的、平面變立體的、供幾個幼兒合作設計的立體大傘面,讓幼兒在游戲中探索、學習。我們還建議幼兒撐著自己設計的漂亮傘面跳小傘舞,讓幼兒按數量給「小動物」送小傘,等等,根據幼兒的興趣、能力不斷展開主題探究活動,及時調整、更換活動材料,使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密切結合並相互影響,在主題活動的展開過程中,生活活動、教學活動、游戲活動有機整合在了一起。
生活、游戲和教學本來並無明顯界限,是我們人為地加以區分的。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們重新認識了生活、游戲和幼兒園課程的關系,更好地體現了「以游戲為幼兒園基本活動」的思想,推進了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