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陶瓷原料八大元素的分析方法
(1)滴定法濕法化學分析測定陶瓷原料的化學成分,滴定法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滴定分析法的原理是,滴定試劑與被測組分在適當的酸鹼pH值下反應,通過指示劑在反應達到終點時顏色突變所使用的滴定試劑的多少來計算被測物的含量。陶瓷成分測定中,三氧化二鋁、氧化鎂>5%、氧化鈣、三氧化二鐵、氟化鈣、較高含量的二氧化鈦,還有熔塊釉料中常見的二氧化鋯、氧化鋅、三氧化二硼等。
(2)原子吸收光譜法原子吸收光譜法的分析原理是,將光源輻射出的待測元素的特徵光譜通過樣品的蒸汽時,被蒸汽中的待測元素的基態原子所吸收,由發射光譜被減弱的程度,進而求得樣品中待測元素的含量。由於原子吸收檢測的靈敏度很強,因此在測定較低含量的元素時比較顯優勢。
就目前運用的檢測手段而言,原子吸收是最准確的方法之一,其元素檢出限可低至0.0001%。
(3)X射線熒光法X射線熒光法的分析原理是用X射線照射試樣時,試樣會被激發出熒光X射線,不同元素被激發出的熒光X射線的波長(或能量)不同,且射線強度與元素含量成正比。
把混合的熒光X射線按波長(或能量)分開,分別測量不同波長(或能量)的數值和射線的強度,可以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X射線熒光光譜儀有兩種基本類型:波長色散型和能量色散型。
作為干法化學分析方法的典型代表,越來越多的陶瓷材料檢測採用X射線熒光分析法進行測定材料的化學成分,主要在於這種方法的快速、准確及操作簡捷。波長色散法的檢測結果非常穩定,無論成分含量的高或低,准確性均符合國家標准要求,檢出限低至0.001%。
能量色散法能在同一時間分析出所有元素,具有準確、快速的優點,定量分析稍遜於波長色散法。但在特定范圍內的材料也能獲得滿意的結果,特定元素檢出限可達0.01%。
㈡ 分析方法與分析數據
在野外剖面實測、描述和采樣、鑽井岩心現場取樣的基礎上,對川涪82井、渡5井、河壩1井、羅家2井、羅家6井、毛壩3井、普光5井、普光8井、重慶北碚剖面、重慶中梁山剖面、鄰水仰天窩剖面、南江橋亭剖面344個樣品中的171個樣品 (包括結構組分) 進行了較為系統配套的地球化學分析,包括CaO、MgO、Fe、Mn、Sr、δ13C、δ18O、87Sr/86Sr比值等,其中鑽井岩心和典型剖面樣品的分析數據列於表4.1中。 由於表格篇幅的限制,本書未將其他剖面樣品的分析數據以及與表4.1中部分樣品配對分析的SiO2 、 等一一列出。
一部分樣品的Ca、Mg、Mn、Sr、Fe含量分析由四川省地礦局華陽檢測中心完成,Ca、Mg含量由常規化學分析方法測試,檢測限0.1%,相對誤差為2%; Fe含量由比色法測試,檢測限0.01%,相對誤差小於8%; Mn、Sr含量由原子吸收光度法測試,檢測限分別為5×10-6和42×10-6,相對誤差分別為13%和14%; 另一部分樣品的Ca、Mg、Mn、Fe、Sr等元素分析由中國石化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 (Varian Vista MPX) 完成,Ca、Mg相對誤差小於10%,Mn、Fe、Sr相對誤差小於15%。 一部分樣品的碳、氧同位素分析由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氣體同位素質譜儀(Finnigan MAT 252) 完成, 誤差為0.01%; 另一部分樣品的碳、 氧同位素分析由中國石化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氣體同位素質譜儀 (Finnigan MAT 253) 完成, 誤差為0.2‰。 所有樣品的鍶同位素分析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同位素質譜儀 (Finnigan MAT 262) 完成, 誤差以2σ (±) 表示。
續表表4.1 川東北地區三疊系飛仙關組不同岩石(或組構)類型的主要地球化學組成*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方解石、白雲石計算過程中假定岩石中只有方解石、白雲石兩種碳酸鹽礦物,白雲石含量按理想化學組成由MgO含量換算(部分樣品經MgO含量換算獲得的白雲石存在過量,故這些樣品按CaO含量計算)。**1ppm=10-6,下同。
㈢ 工程地質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定性研究:通過實驗、詳細的實地研究,對地質過程的形成機制進行分析,得出定性評價
2.定量評價:定性分析基礎上,通過定量計算,進行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地質過程機制分析——定量評價。
㈣ 數據分析很難8大分析方法幫到你
1. 趨勢分析法
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標或比率進行對比,以便計算出它們增減變動的方向、數額、以及變動幅度的一種分析方法。
2. 對比分析法
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指標對比,尋找其中規律。靜態對比,不同指標橫向對比。動態對比,同一指標縱向對比
3. 多維分解法
把一種產品或一種市場現象,放到一個兩維以上的空間坐標上來進行分析。
4. 用戶分群
根據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互動程度進行劃分,以更好經營用戶。
5. 用戶細查
用戶抽樣,具體觀察用戶在行為、交易上的特徵數據,以觀察是否具有顯著特徵,反推宏觀數據,找出數據規律。
6. 漏斗分析法
對業務流程節點進行劃分,建立整個業務流程的轉化漏斗,並追蹤分析。
7. 留存分析
用戶注冊後,追蹤該用戶次日/周/月的活躍情況。
8. AB測試法
A/B測試的實質是對照試驗,即通過對幾個不同的版本進行對比,從而選出最優解。
關於數據分析很難?8大分析方法幫到你,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大數據工程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數據分析師、大數據工程師的技巧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數據分析很難?8大分析方法幫到你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㈤ 常用的分析方法及模型有哪些
質量及生產管理工具
1.TPM:生產改善過程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2.TQM:一項持續變革的有效管理體系
3.定置管理:強化現場管理和謀求系統改善的科學管理方法
4.5S現場管理法:現場科學管理的基礎工具
5.六西格瑪:世界最先進的質量管理法
6.JIT生產方式:使生產有效進行的新型生產方式
7.QFD法:一種顧客驅動的先進質量管理應用技術
8.田口方法:質量管理利器、企業技術創新不可或缺的工具
9.甘特圖:最常用的項目控制管理的有效工具
10.OPT:改善生產管理技術的新方式
11.PDCA:循環有效控制管理過程和工作質量的工具
12.AUDIT法:保證產品質量的先進質量管理控制方法
13.大規模定製:21世紀最重要的、最具競爭優勢的生產模式
㈥ 什麼叫遙感地學分析地學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遙感地學分析
遙感與地學各學科-——遙感應用之間的借口
一.遙感信息地學平價
1.遙感信息的屬性:遙感信息的多源性(平台、波段、時間)
遙感信息的物理屬性(空間、波普、時間解析度)
2.遙感研究對象的地學屬性:
空間分布
波普反射和輻射特性
時相變化
二.遙感信息地學評價標准
1.空間解析度:圖像上能夠詳細區分的最小單元的尺寸或大小
表示法:(1)像元:單個像元所對應的地面面積的大小,單位:M
(2)線對數:影像1MM間隔內包含的線對數,單位:線對/mm
(3)瞬時視場:感測器的瞬時時域,單位:mrad
2.波普解析度:遙感器所選用的波段數目、波段波長、波段寬度
3.時間解析度:對同一地區遙感影像重復覆蓋的頻率
遙感地學綜合分析方法
遙感信息地學分析涉及的問題
1.光譜信息是遙感的基礎。地物的波普特徵是復雜的。它受多種因素的控制,而且地物波普的特徵本身也因時因地的變化著。
2.同一地物在影像上,由於它的地理區位不同,表現形式不一;而表現形式相同的,也未必是同一現象或地物。即,存在著「同物異譜、同譜異物」現象,是解譯結果不是唯一的,具有不確定性。
3.對地物識別依賴它們的光譜(亮度、密度)形狀、大小、紋理結構等影像特徵。而且目前計算機圖像處理主要還是依靠波普記錄的色調或亮度信息,而對紋理識別較差,更缺乏機理的認識,因而帶有一定的隨機性、偶然性和片面性
4.地表現象是錯綜復雜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有多種類型。有的具有明顯的規律性,有些具有隨機性、不確定性,增添了影像解譯的難度
5.遙感所獲得的信息並非是自然綜合體的全部信息,而僅僅是自然綜合體里能在二維平面上表現的那一部分信息。僅從遙感得到的瞬時二維圖像所能提取、識別的信息無法滿足各個學科的需要
二.遙感綜合分析方法
1.遙感地學相關分析
充分認識地物之間以及地物與遙感信息之間的相關性,並藉助這種相關性,在遙感圖像上找尋目標是別的相關因子即間接解譯標志,通過圖像處理與分析,提取出這些相關因子,從而推斷和識別目標本身
主導因素分析方法
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特點,是由自然和人為綜合因素決定的。在多種因素中,又會有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在對遙感圖像提取某個專題信息時,應當先找出它的主導因素。對於不同的目的,起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同一目的中,不等級的分類系統主導因素也可能不一.
土壤自動分類
一般認為自動和可靠的土壤識別技術不能完全基於遙感多光譜分板。這是因為植物覆蓋、大氣條件、感測器的穩定性以及太陽角度引起的數據雜訊都直接影響到多光譜資料識別土壤的精度。另外,農田耕種活動的差別、地表地形起伏等也明顯的改變著表土的光譜輻射通量,造成光譜分析法識別土壤的混亂。而光譜分析法也不能把地標性太這個相當重要的因子作為識別土壤的特徵因子。
探求如何讓在這些復雜多變的因素中選擇關系最密切的特徵因素作為遙感資料自動分類中的直接或間接指標
土壤是岩石的風化物在生物、氣候、地形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和發展的,是各種因素的綜合反映。
應用傳統的土壤分析法與現代遙感及計算機處理技術相結合的綜合分析方法便可以識別出各種成土因子(如植被、地表溫度、濕度、水系和地形)以及土類的地面信息(如土地利用、質地光譜特徵),在加上環境信息(如地區氣候、地質歷史等)。並且可以通過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進一步區分出土類中的細小差別,識別出土壤的類型
把地形因子作為影響土壤的主導因素來考慮
根據數字地形數據計算出定量地形因素,往往是遙感自動識別土壤,建立遙感直接或間接標志的前提,也是地學領域從定性描述向定量化發展的關鍵。因而美國農業部提出了一個運用遙感資料的數字化地形數據所計算得到的棟梁地形因素來自動識別土壤類型的系統方法。
㈦ 地質分析方法
目前主要是通過以下四種地質分析方法來確定油氣藏形成的時間和期次。
( 一) 根據圈閉形成的時期
圈閉是形成油氣藏的前提,故其形成一定要早於或等於油氣藏形成的時間。因此,可以根據圈閉形成的時間作為油氣藏形成的可能最早時間。
圈閉可以是在儲集層之上蓋層沉積後不久形成 ( 如透鏡狀岩性圈閉) ; 也可以是在儲集層被埋藏相當長的地質時期後經構造運動改造而成。它可以是某一地質時期某一幕構造運動形成的,也可以是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內經多次改造而形成的。
萊復生 ( 1954) 擬定了確定圈閉形成相對時間順序的示意剖面圖 ( 圖 7 -23) 。圖中a - e 為地層時代符號,1 - 7 為圈閉號,1 是 a 上覆泥岩蓋層沉積形成的尖滅型岩性圈閉;2 是造成 b - c 之間不整合的構造變動所形成的斷層圈閉; 3 是 c 沉積後形成的不整合面下的不整合圈閉; 4 是其上蓋層沉積後形成的透鏡型岩性圈閉; 5 ~7 是背斜圈閉,都是在 e沉積後經褶皺而形成的。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圖 7 -23 確定圈閉形成時間順序的示意剖面圖( 據 Levorsen,1954)|a—b 代表地層時代; 1 ~ 7 代表圈閉或油氣藏圖 7 -24 哈西·邁薩烏德區上志留統烴源岩底埋藏歷史及所形成的烴類隨時間的變化( 據 Tissot,1975)
在上述圈閉中所形成的油氣藏,其形成的時間不會早於相應的圈閉。
對於經長期發育、逐步擴大其容積的圈閉,可根據圈閉容積應大於或等於油氣藏容積的原則,對比不同發展階段圈閉容積和現存油氣藏容積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確定油氣藏形成的最早的可能時間。
當油氣藏被斷層切割時,還可以利用斷層與油氣藏的相互關系,通過確定斷層形成的時間,作為油氣藏形成時間的最早或最晚時間的界限。
( 二) 根據烴源岩的主生烴期
在油氣成因、運移等章節中業已指出,烴源岩達到主生烴期時才能大量生成油氣,然後排出。油氣藏形成的時間只能晚於主成烴期,而不可能更早。因此,我們就可以根據烴源岩中有機質演化的地質、地球化學資料,確定主生烴期,並把這個時間作為油氣藏形成的最早時間。
不同油氣區的地質、地溫梯度和地熱歷史有著巨大的差別。富含有機質的沉積物埋藏到達主生烴期的時間相差甚遠。短的只要 10 ~30Ma ( 如美國洛杉磯盆地的上第三系,我國東部盆地的下第三系) ,長的可能要 50 ~100Ma,甚至 300 ~ 400Ma。如阿爾及利亞的哈西·邁薩烏德區上志留統烴源岩,直到石炭紀埋深僅 1000m,還未達到主生油期; 二疊紀上升遭侵蝕,三疊紀重新開始強烈沉降,直到白堊紀末才埋深達 3700m。用數字模擬計算烴類形成數量與地質時代的關系 ( 圖 7 -24) ,說明該烴源岩的主生油期從晚白堊世才開始,第三紀達到高峰。因此,該油氣藏形成的時間最早不可能早於晚白堊世。自早志留世到晚白堊世,共經歷了三億多年。
( 三) 根據油氣藏飽和壓力
飽和壓力又叫起泡點壓力。當石油被天然氣所飽和時,石油的密度最小、浮力大、黏度最小、流動性最強,因而運移聚集作用也最為活躍。這種情況下形成的油藏,其地層壓力應是飽和壓力。油藏的飽和壓力與油藏形成時的埋深有關,因此達到此埋深的地質時期,就是油氣藏形成的時期。
根據飽和壓力推算油氣藏形成時的埋深,可按下式求得: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式中:H為油藏形成時的埋深(m);p為飽和壓力(105Pa),10p為飽和壓力的水柱高(m);ρw為水密度,設為1。
若油藏的飽和壓力為300×105Pa,埋深為3000m,那麼,這就是油藏形成時埋深為3000m時的地質時期,這就是油藏形成的時間。
根據飽和壓力所確定的油氣藏形成時間,似乎比上述方法更直接和准確些。但是,這種方法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條件基礎上的。首先,要求油藏在飽和壓力下形成;其次,在油藏形成後的漫長地質年代裡,油氣的成分和溫度保持不變,否則將會改變其飽和壓力,使計算產生誤差;再次,還要求油氣藏形成後其上覆地層不遭受侵蝕。上述條件對一般油藏來說,是不易完全具備的。因此,它也是一種概略的方法。
(四)根據圈閉容量
假設氣藏形成時天然氣充滿圈閉容積,而在其後的整個地質時期內圈閉容積和溫度保持不變,並維持在較低的壓力下,同時氣藏中的天然氣也沒有滲漏和散失;那麼,氣藏中氣體的體積與壓力之間的關系,需符合波義耳定律,即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式中:p0、V0分別為氣藏形成時的地層壓力和氣體體積;p1、V1分別為現時氣藏的地層壓力和氣體體積。根據假設,則V0可以圈閉的容積表示之。又因H=10p0或p0=1/10H,則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式中:p1、V1、V0都是可以測定或計算求得的參數,H可根據這些參數算出。確定出氣藏形成時的埋深(H)後,就可按上述步驟確定氣藏形成的地質時期。
但是,這種方法同樣是建立在一系列難以完全滿足的假設基礎上,因而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程度,有時甚至是較大程度的誤差。不過,在綜合分析時仍不失參考價值。
地質分析法除了上述方法外,還可根據地層發生區域性傾斜的時期確定油氣藏形成的時期等。
值得注意的是,地質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加以選擇應用,最好是進行多種方法的綜合對比和分析,這樣可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㈧ 遙感地學分析方法簡介
遙感器能獲取到的只是成像瞬間,成像地區地表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的二維(平面)的綜合信息。這些信息中,只有一部分對地質解譯有用。對地質解譯有用、無用的信息相互聯系又相互干擾。如上文所述地表坡殘積物和植被與當地母岩有聯系,可以據此來分析母岩性質;同時坡殘積物和植被又掩蓋基岩,干擾了對岩性信息的識別。因而所有解譯(不僅僅指地質解譯)都存在不確定性與多解性。為提高地質解譯的質量,解譯人員的地學知識與工作經驗,正確遵從一些解譯原則,合理地運用遙感地學分析的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地質解譯的原則:①從已知到未知,②先易後難,先從標志最清楚地段到較模糊地段,③先整體後局部,④先目視預解譯到其他方法,④先從構造解譯入手,⑤圖像解譯與野外調查相結合。
《遙感地學分析》(陳述彭,1990)一書,概括了遙感地學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遙感資料的相關分析法
在一定區域內各種景觀要素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往往是一事物的存在反映其它事物的存在;一種現象可指示另一種現象的存在。地質解譯時,可以根據地質規律的認識,用相關分析法進行解譯。如第九章引用美國內華達州金場地區尋找多金屬礦的例子。就是通過地質研究,確定該區礦化主要與內生作用的熱液蝕變有關,而熱液蝕變岩石又與未蝕變的岩石地物反射波譜不同,利用比值法等圖像增強處理,來識別區域蝕變,從而用它來作為找多金屬礦的重要標志。
(二)交叉分析法
遙感地學研究為了取長補短,常常需要多種技術方法交叉使用。如光學圖像處理,目視解譯,計算機數字圖像增強等交叉進行。在建立區域典型的岩性-地層解譯標志時,也需要預解譯,野外驗證,再解譯,反復補充修改,使建立的解譯標志更有代表性,用它來指導解譯。在利用數字圖像增強處理時,也是經過預處理,野外地物波譜測試分析,驗證,再修改增強處理方案,從中選定最有效的處理方法。
(三)環境本底法
所謂本底,就是某種地學信息的區域正常特徵或正常背景值。如區域地球化學中某種元素的背景值。如某種岩性(如花崗岩)的平均反射波譜值等等。這些通過歸納總結,實測,統計分析得來的正常特徵和正常背景值就是正常值。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區分出異常來。有了地貌異常,色彩異常,波譜異常和某些成礦元素的異常,才能指導各種地質分析和研究。所以環境本底的建立非常重要,也要非常慎重。
(四)信息復合法
信息復合是指同一區域內遙感信息之間,或遙感與非遙感(如地質)信息之間的復合。復合時通過資料的空間配准與內容復合,產生一組新的空間信息或一組新的合成圖像。目的是為了突出有用的地質信息,減免和抑制無用信息,改善圖像質量,提高解譯和研究的能力。詳見第十一章。
(五)歷史對比法
歷史對比是利用遙感圖像資料的時間信息,把不同時間的同一地區或同名地物,進行多時間的對比,作動態分析。如對黃河、長江口三角洲的發育特點的分析,對陝北黃土高原水土侵蝕的分析,對某城市的發展動態分析,對洪水災害(如1992年對太湖地區洪水的SAR圖像對比分析)等。從歷史對比中歸納總結出其發展動態與規律,指導劃規與治理工作。
(六)系列制圖法
用它來表示研究地區的地學分析各種成果。這也是地質工作中非常常用的方法。如區域地質調查,區域成礦研究,地史古地理分析都常用的方法。系列制圖有三個基本條件:①必須以同一遙感信息源為制圖的基礎,②有統一的制圖規范與分類原則,③按一定邏輯順序依次派生出各種專題圖件來。如構造解譯時,用增強處理的遙感圖像,編制出同一地區的線性構造、環狀構造等解譯圖件來。然後再派生出不同走向方法的線性構造圖及線性構造等密度圖,線性構造交(叉)點等密度圖來。第十二章介紹的山西太原幅農業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系列圖就是一個例子。
(七)地理信息系統
它是管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是最近十年來遙感工作發展很快的一種技術方法。地理信息系統為地學遙感提供輔助信息,有助地質遙感數據分類和應用,提高地質分析的質量與速度。在第十三章作專門介紹。
(八)其它地質學分析方法
地質解譯時還會用到地質學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如根據交切關系來判定斷裂、岩脈、礦脈的新老關系,用構造地質學知識來判明遙感圖像上斷裂的兩盤相對運動等。在此不一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