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植物病毒檢測方法
植物病毒病是農業生產上一種重要病害,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目前還沒有1種治療效果較理想的葯劑,對發病植株做到早期診斷及提前檢測就顯得尤為重要。植物病毒學歷經近百年的發展,植物病毒的檢測方法與手段也在不斷發展與改進。常用的方法有侵染力測定法、血清學方法、電子顯微鏡計數和分子生物學法等。
1.4.1侵染力測定法
侵染力測定法是將病毒樣本接種在植物上,根據侵染力的大小定量。它的靈敏度在所有定量法中是比較高的,而且是其他定量法的基礎。設計一種新的定量法,如果不經過侵染力的驗證,將無法判斷測定的是病毒或者是具有侵染力的病毒。侵染力測定法包括局部枯斑法、澱粉-碘斑法、系統感染率的測定法等。侵染力測定多用粗汁液來接種,為了避免抑制物質的作用和使半葉枯斑數目控制在一定范圍,須用緩沖液稀釋接種物。
局部枯斑法 1929年F.O.Holmes發現TMV在心葉煙(Nicotiana glutinosa)接種葉片上引起局部壞死斑點,在一定的病毒濃度范圍內,所產生的斑點數目與病毒濃度成正比例。這一發現成為病毒侵染性定量測定的基礎(田波,1987)。所有機械傳染的病毒都有可能應用局部斑點法,但實際上只有少數病毒具有可用於定量測定的局部斑寄主。一個待測樣品所形成的斑點數目除取決於接種物中病毒濃度外,還受試驗植物種類、環境條件和接種物中是否含有病毒抑制物質的影響。
澱粉-碘斑法 當所研究的病毒沒有過敏性枯斑寄主時,採用此法。Holmes(1931)發現TMV接種的煙葉上有時形成明顯的黃化斑塊,但不能用於計數。將這種接種葉用95%乙醇加熱到80℃固定,然後用I2和KI混合液(10克I2,30克KI,1500毫升H2O)染色時,則侵染點處出現澱粉-碘的藍色反應。當下午採摘葉片,褪色過夜,然後用碘液染色,則侵染點較周圍組織著色淺;當採摘葉片前,植株先在黑暗中放幾個小時,再用碘液染色,則侵染點組織著色深。這是由於病毒侵染既降低光合組織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降低碳水化合物從光合組織中的運出。澱粉-碘染色的強弱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較大,不如局部枯斑法可靠,但在標准化條件下仍可用於侵染性的定量測定。
侵染性滴度法 當上述方法都不適用時,可採用侵染性滴度法。即把欲測定樣品用緩沖液稀釋,可用十倍稀釋、成倍稀釋、半倍稀釋或更低稀釋。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需用大量實驗植物,但可得到較好的結果。此方法可用於介體傳染的病毒。
『貳』 植物病害的診斷方法
植物病害的診斷方法
(一)非侵染性病害的診斷 通田間觀察、考察環境、栽培管理來檢查病部表面有無病徵。
非侵染性病害具如下特點:
(1)病株在田間的分布具有規律性,一般比較均勻,往往是大面積成片面發生。沒有先出現中心病株,沒有從點到面擴展的過程。
(2)症狀具有特異性:
1、除了高溫熱灼等能引起局部病變外,病株常表現全株性發病。如缺素症,水害等。
2、株間不互相傳染。
3、病株只表現病狀,無病徵。病狀類型有變色,枯死、落花落果、畸形和生長不良等。
(3)病害發生與環境條件、栽培管理措施密切相關。
(二)侵染性病害的診斷
例如真菌病害:
1.大多數真菌病害在病部產生病徵,或稍加保濕培養即可生出子實體來。
2.但要區分這些子實體是真正病原真菌的子實體,還是次生或腐生真菌的子實體,因為在病斑部、尤其是老病斑或壞死部分常有腐生真菌和細菌污染,並充滿表面。
3.較為可靠的方法是從新鮮病歷的邊緣作鏡檢或分離,選擇合適的培養基是必要的,一些特殊性診斷技術也可以選用。
4.按柯赫氏法則進行鑒定,尤其是接種後看是否發生同樣病害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一項。
『叄』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一種乃至多種生物因素,以削弱或減少病原物的接種體數量與活動,或者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從而達到減輕病害並提高產品數量和質量的目的。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主要包括:(1)抗生菌的利用。即利用產抗生素的微生物來防治土傳真菌病害。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可以參與營養物質的爭奪、侵染點的佔領、誘導植物產生免疫力,乃至直接對病原物襲擊等微生物均作為生防資源來進行發掘。(2)重寄生物的利用。植物病原微生物大多是寄生物,在它們生活的某些階段也經常被另一些微生物寄生,從而失去侵染致病能力甚至被置於死地。重寄生物有多種類型,主要有重寄生真菌,如腐霉等根腐病原可被一些叢梗孢目真菌所寄生,以致菌絲、孢子囊和卵孢子等器官被破壞;寄生真菌的病毒,如從患病的蘑菇上可提純到病毒。(3)抑制性土壤的利用。抑制性土壤又稱抑病土、抑菌土等,其主要特點是,病原物引入後不能存活或繁殖;病原物可以存活並侵染,但感病寄主受害很輕微;病原物在這種土中可以引起嚴重病害,但經過幾年或幾十年發病高峰之後,病害減輕至微不足道的程度。(4)根際微生物和菌根的作用。植物根的滲出物主要有糖類、氨基酸類、脂肪酸、生長素、核酸和霉類等,聚集在根的四周富集成豐富的營養帶,刺激了細菌等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這種效應叫根際效應。由根滲出物的影響,其中包括營養物質的礦質化,共生及非共生固氮,形成菌根,並影響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微生物的活動等。
『肆』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一)苗木檢疫
一些病蟲害分布范圍較窄,僅在局部地區造成嚴重危害。但這些病蟲害可以隨苗木的種子、用作繁殖材料的插條或根、原木以及其他園林產品的遠距離運輸傳播到新區,擴大其危害范圍。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間或地區間的人員往來和產品交流日趨頻繁,增加了危險性病蟲害傳播的機會。如美國白蛾從國外傳入遼寧省,後又隨鐵路運輸傳到陝西省武功縣,隨水路傳入山東省榮成縣。因此,嚴格貫徹執行我國的檢疫法規,在機場、港口和車站等商品進出口的門戶抓好苗木病蟲害進、出口檢疫,在國內抓好苗木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防患於未然,是控制危險性病蟲害擴大蔓延的重要措施。
我國林業部於1996年新確定了35個國內森林植物檢疫對象,它們是日本松干蚧、梨圓蚧、濕地松粉蚧、松突圓蚧、落葉松種子小蜂、大痣小蜂、柳扁蛾、雙鉤異翅長蠹、黃斑星天牛、銹色粒肩天牛、雙條杉天牛、美國白蛾、楊干透翅蛾、楊干隱喙象、蘋果棉蚜、蘋果蠹蛾、棗大球蚧、杏仁蜂、松材線蟲病、松皰銹病、松針紅斑病、松針褐斑病、冠癭病、楊樹花葉病毒病、落葉松枯梢病、毛竹枯梢病、杉木縮頂病、桉樹焦枯病、獼猴桃潰瘍病、肉桂枝枯病、板栗疫病、香石竹枯萎病、菊花葉枯線蟲病、柑橘潰瘍病等。在檢驗中發現檢疫對象,應及時對驗檢物品採取消毒處理、就地燒毀或隔離試種等措施。由於檢疫工作中還存在執法不嚴、檢測手段和設施較落後等問題,致使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日本松干蚧、松突圓蚧和楊干象等檢疫害蟲仍呈蔓延之勢,應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二)園藝技術
園藝措施是防治病蟲鼠害的根本措施,應貫穿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主要措施有:
1.選育和推廣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良樹種。不同樹種間、同一樹種不同品種間對各種病蟲害的抗性均有差異。一個品種如果僅具備速生、豐產特性,而不抗病蟲害,則很難在生產中得以推廣。如20世紀70年代我國大面積種植的大官楊,推廣不久即因受光肩星天牛等蛀干害蟲危害而被淘汰。這個教訓說明了抗病蟲育種在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我國抗性育種工作,起步較晚,職務保護工作者和育種工作者應加強協作,選育出更多具有抗病蟲能力的優良品種,以滿足生產的需要。目前已選育出一些抗松皰銹病、楊樹天牛、楊樹潰瘍病和泡桐叢枝病的優良品種或無性系。
歐美一些國家利用楊樹遺傳可塑性強的特點,培育出不少抗病蟲性強的優良品種。1988年,美國科學家應用基因工程方法,在楊樹抗蟲育種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通過基因嵌合,把馬鈴薯中對昆蟲有抑製作用的蛋白基因通過大腸桿菌轉移到楊樹中,培育出了新型抗蟲樹種。我國育種工作者也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2.按不同立地條件選擇不同樹種和密度。
3.營造混交林,避免樹種單一化。
4.用無病蟲害的壯苗造林。
5.採取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加強對中幼齡林的管理,促進植物生長。
6.及時清除系統中的病蟲木,改善衛生條件。
7.嚴禁亂砍濫伐,促進多層次的植被生長。
通過上述措施,可以使植物生長健壯,抗病蟲能力增強,各種天敵昆蟲、有益微生物和鳥類等天敵明顯增加,從而提高了整個植物系統對病蟲害的控制能力;園藝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減少了病原物和害蟲的種群數量。
(三)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防治園林病蟲害具有節省能源、防治成本較低、不污染環境、可以持久發揮控制效果等優點。近十年來,生物防治癒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值得大力提倡。
1、微生物制劑。微生物殺蟲劑主要有白僵菌、蘇雲金桿菌、昆蟲病毒等。我國每年應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蟲的面積較大。1984―1986年,湖北、湖南和廣東三省應用青蟲菌6號液防治馬尾松蟲千餘公頃,效果達90%以上。從80年代以來,我國已將春尺蠖多角體病毒、馬尾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舞毒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分別用於防治春尺蠖、馬尾松毛蟲和舞毒蛾,推廣面積均在6000hm2以上。利用枝頂孢霉防治楊干象、用泰山1號線蟲防治楊樹天牛也取得了明顯效果。我國的微生物制劑,特別是白僵菌的產量及應用面積均居世界前列。但由於絕大部分微生物制劑為土法生產,全國又沒有制定統一的質量檢測標准,制劑質量得不到保證,在應用過程中出現效果不穩定、成本高等問題,致使近年來白僵菌在一些省份應用面積逐年下降,蘇雲金桿菌應用面積亦不大。
前蘇聯、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已生產多種經過注冊的商品化微生物制劑。前蘇聯每年生物防治面積佔全國森林病蟲害防治總面積的50%以上,他們主要應用蘇雲金桿菌和多角體病毒防治舞毒蛾、橡綠卷蛾、松尺蠖、松毛蟲等食葉害蟲,球孢白僵菌用於防治小蠹蟲。美國、加拿大每年應用蘇雲金桿菌防治雲杉卷蛾的面積在105hm2左右。日本的赤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CPV)是世界上最先注冊,並商品化生產的病毒制劑,用於防治赤松毛蟲。美國和加拿大也生產有多種病毒制劑用於防治食葉害蟲。由於病毒制劑見效慢,加入少量化學農葯,便可加速害蟲死亡,以提高防治效果。
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在生產上已應用微生物商品制劑防治根癌病和根腐病。利用白粉寄生菌可控制白粉病、銹菌寄生菌可控制銹病的發展;利用大隔孢伏革菌防治松樹銀白腐病等。
2、天敵昆蟲。我國應用較多的寄生性天敵昆蟲有赤眼蜂、腫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敵昆蟲有蒙古光瓢蟲、異色瓢蟲和??蝽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國應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蟲的面積達數十萬公頃。經過多年生產實踐證明,在一定范圍內人工釋放赤眼蜂仍是低蟲口密度條件下控制松毛蟲的好方法。目前在浙江、湖南等省應用面積較大。利用蒙古光瓢蟲防治松干蚧,利用寄生性天敵蒲滿控制隱蔽性害蟲(如鞘翅目的天牛類(雙條杉天牛)、小蠹類(柏膚小蠹)、長蠹類(二齒莖長蠹)、吉丁蟲和鱗翅目害蟲如松梢螟、六星黑點豹蠹蛾燈),利用腫腿蜂防治雙條杉杉天牛、粗鞘雙條杉天牛、青楊天牛,利用周氏嚙小蜂防治美國白蛾,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圓蚧,利用天牛蛀姬蜂防治青楊天牛等有明顯效果。但除赤眼蜂外,其他天敵均因未完全解決繁殖寄主、工廠化生產工藝或防治效果不穩定等問題,未在生產中廣泛應用。除人工釋放外,在生產中應注意保護人工林的生態環境,為天敵的繁殖創造條件,從而提高自然界各種天敵昆蟲對害蟲的控製作用。
美國十分注意從國外引進天敵昆蟲,用引進天敵昆蟲防治落葉松鞘蛾等害蟲取得成功。法國對赤眼蜂的研究處於世界前列。該國的昂萊布生物防治試驗站從世界各國收集赤眼蜂,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並用於防治農業害蟲。美國、英國和前蘇聯等國也有應用赤眼蜂防治雲杉卷蛾的報道,但因防治效果不明顯而未大量用於生產。
3、益鳥。在楊樹人工林中利用掛人工鳥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鳥和灰喜雀等益鳥,可以明顯降低食葉害蟲和蛀干害蟲的密度。據觀察,一對啄木鳥可控制20~30hm2楊樹林中的光肩星天牛。貓頭鷹對林鼠也有明顯的控製作用。
德國、前蘇聯等國很重視人工林中益鳥的保護和人工招引益鳥技術的研究。由於這些國家林分生態環境較好,益鳥保護森林的作用十分明顯。
4、性外激素的應用。70年代以來,人工合成性信息素開始用於一些害蟲的預測預報和防治。我國應用白楊透翅蛾性信息素、舞毒蛾信息素製作的誘捕器,捕殺楊透翅蛾和舞毒蛾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化學防治
目前,化學防治仍是控制病蟲害大發生和消滅蟲源基地的主要措施。我國化學防治面積占整個森林病、蟲害防治面積的70%左右。在搞好預測預報的前提下,正確使用農葯適時進行防治,一般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國內常用的殺蟲劑有愛福丁、吡蟲啉、銳勁特、滅幼脲等;殺菌劑有百菌清、多菌靈、粉銹寧、托布津。主要施葯方法有噴霧、噴粉、熏蒸、拌種、放煙等。近年來飛機超低容量噴霧防治技術的應用,提高了防治效果,節省了勞力,降低了成本。在生產中還開發了在樹幹上用毒筆塗環,捆紮毒繩或葯紙帶,往蛀孔中插毒簽或塞葯片,注射葯液,撒毒土或毒餌等簡便易行的施葯方法,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毒性較低的農葯,如殺蟲脒、苯來特、托布津、溴氰菊酯等部分依靠進口。由於葯價偏高,飛機防治費用不斷上漲,地面噴霧防治噴霧器射程不夠,影響了防治效果。一些地方長期單一使用溴氰菊酯,害蟲出現了抗葯性,影響了化學防治工作的進展。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用六六六粉已經撲滅的竹蝗在80年代有所抬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尚未找到替代六六六的化學葯劑。
殺菌劑可分為鏟除劑、保護劑和內吸劑。鏟除劑直接可殺死病原物,如五氯酚、甲醛等。保護劑可直接施於植物體,保護植物不受侵害,如低濃度的石硫合劑,波爾多液,有機硫、有機磷、有機氯等。內吸劑是指被植物吸入體內,起抑制病原物擴展的葯劑,如托布津、多菌靈、苯萊特等。化學葯劑的使用方法包括土壤消毒、種實消毒和噴灑植株等。
但大量採用化學葯劑防治,產生了嚴重的「3R」問題,即抗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殘留(Resie)。許多害蟲對化學農葯產生了幾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抗葯性。一些主要害蟲的數量急劇下降後又突然回升造成更大的危害,次要害蟲在天敵被殺死後突然暴發成災。農葯不但殃及非防治目標物種如天敵、傳粉昆蟲和野生動物等,而且嚴重污染土壤、水域、大氣和動植物產品,反過來又造成新的害蟲危機。
(五)物理防治
在生產上可利用一些害蟲的成蟲對燈光的趨性,設置黑光燈或高壓滅蟲燈誘殺成蟲。還可採取超聲波、熱處理、射線照射等方法處理種子和插條,消滅病原物或害蟲,如47~51℃溫水浸泡桐種根1小時,可防治泡桐叢枝病。我國北方利用松毛蟲下樹越冬習性,在松毛蟲春季上樹前在樹幹上紮上塑料帶,可阻止越冬幼蟲上樹,減輕其危害。
『伍』 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植物害蟲(plant,insect pest of)主要指為害農作物及其產品的昆蟲和蟎類等。種類多、分布廣、繁殖快、數量大,除直接造成農作物及其產品的嚴重損失外,還是傳播植物病害的媒介。昆蟲屬節肢動物蚜蟲門昆蟲綱。
植物害蟲的防治主要是兩個大的方面
1.是化學防治,人類使用那些對害蟲產生致命作用的有毒物質,這些物質大都是人類通過化學手段所合成的,著名DDT就是其中一種,在人們對其顯著的殺蟲作用歡欣鼓舞的時候惡果也隨之而來,由於是人工合成生態環境很難將其代謝降解,長期在生物體內存留,並對生物造成巨大傷害,現在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化學方法的弊端。
2.是生物防治,首先是以蟲治蟲 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稱為以蟲治蟲,其中包括益蟎的利用。第二以菌治蟲 以菌治蟲就是利用害蟲的病原微生物(真菌、細菌、病毒等)防治害蟲,其中以細菌和真菌應用最廣。第三利用其他有益動物防治害蟲 除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敵昆蟲外,還有鳥類、蛙類及其它動物,對控制害蟲數量的發展有很大作用。
防治
植物害蟲是以作物為中心的農業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發生、為害情況受氣候因素、土壤因素、食料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響。蟲害防治主要可有以下一些途徑:控制田間的生物群落,減少害蟲的種類與數量。這是害蟲防治的關鍵性措施,其內容包括消滅或減少蟲源,惡化害蟲發生、為害的環境條件,及時採取措施抑制害蟲在大量發生之前等。增加天敵生物的種類與數量。控製作物易受蟲害的生育期,使與害蟲盛發期錯開。具體措施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加強預測預報,因地因時制宜地協調採用必要的不同措施,達到安全、有效、經濟簡便地控制害蟲為害的目的。 立枯病的病原是立枯絲核菌,其生長最適溫度為24至28℃,當溫度在20℃植物幼苗在土壤濕度大時,極易發生立枯病。如果再加上地勢低窪、土質粘重、前作物為寄主植物和用舊苗床土、施用未充分腐熟堆肥等因素,會加重發病,其症狀為莖基產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有時,在病部可見淡褐色菌絲。防治方法:1.播種前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較好、疏鬆、無病地或輕病地作苗圃。2.用福爾馬林熏蒸,每平方米苗床用360ml葯液加水9至27kg,均勻噴灑葯液,然後用塑料薄膜蓋嚴密,過一星期後揭膜,耙鬆土壤,讓葯充分揮發,兩星期後播種。3.開始發病時,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幼苗基部,也可用草木灰(8:2)混合後撒於幼苗基部。
白粉病常見的有牽牛花白粉病、紫白粉病、瓜葉菊白粉病,其病狀大致相同,葉片上初發病時均會出現白色霉斑,以後迅速擴大並相互連接,形成大片白色霉層,嚴重的會使病株畸形、矮化,有的不能正常開花,葉片變黃枯死。防治方法:1.植株不宜過密,應通風透光,濕度不宜過高。2.秋季、冬季清除落葉,剪除病株,集中燒毀。3.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4.發病時,可噴灑20%的粉銹寧1000倍液,以後根據病情發展用葯。
銹病芍葯銹病於5月份開始發病,葉片上出現不規則褐色病斑,葉背產生黃褐色小顆粒狀物,而玫瑰銹病於玫瑰花含苞待放時發病,其葉片正面出現黃色斑點。防治方法:1.及時並徹底清除病株和病殘體,集中燒毀。2.種植地應排水良好。3.萌芽後,噴灑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
『陸』 植物病毒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您好,請問您是想知道植物病毒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嗎?
『柒』 植物病理學的研究內容
當一株健全的植物受到干擾,導致器官和組織的生理機制局部的或系統的反常植物自身表現了病狀(symptom),並能從患病部位提取出的物質具有相應病原物的病徵(sigh),就是發生了植物病害。干擾植物正常生理機制的因素,主要是外來的,內在的因子導致遺傳性病害;外來的因子有的是非生物性的,有的是生物性的。因此,根據誘發病害因子的本質,植物病害可分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兩大類。
非侵染病害:
植物在長期的進化歷程中,逐漸適應了各種不斷變化的環境,產生了較強的適應能力。但對各類環境因素的適應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植物所處的環境中某些物理如光照、水分、溫度或化學因素如營養元素失調再貨生存環境發生惡化,連續不斷影響植物,其強度又超過植物忍耐限度,就會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擾亂正常生理和代謝活動,甚至對植物造成嚴重傷害,使植物在生理和外觀上表現異常,產生病變。 侵染性病害是植物病原物在外界條件影響下相互斗爭並導致植物生病的病害具有感染性。常見的植物病原體有真菌如黑粉病、銹病、白粉病等;卵菌如腐霉、霜霉等;原核生物以細菌為主如土壤桿菌、支原體、衣原體等;病毒如馬鈴薯Y病毒、黃征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高等植物如菟絲子、列當獨腳金等;原生動物如線蟲。其中以細菌、真菌、病毒、支原體和線蟲誘發的病害較普遍和嚴重,尤以真菌性病害為最,如水稻的瘟病、小麥銹病、棉花的萎蔫病等。各種病原體的生理、生態、增殖方法和生活史以及侵染寄主的方式、途徑和時期各不相同。
『捌』 屬於植物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
在目前無公害蔬菜生產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常見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拮抗微生物的利用 一種微生物的存在對另一種微生物不利的現象,稱為拮抗現象。凡是對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菌類都叫抗生菌。應用時首先要人工培育繁殖這些抗生菌,使用到蔬菜的根周圍或種圍,可以抑制病原菌的侵入。生產中多使用秸稈肥、餅肥、綠肥、腐殖酸肥、廄肥等有機肥,都可以促進土壤中腐生微生物的生長而抑制病原菌的活動。
(2)病原物的寄生物的利用 病原物的寄生物就是病原物的病原物,利用它就可以消滅病原物。
(3)交互保護作用的利用 一種病毒的某一株系侵染後,能抑制同一病毒另外株系的侵染,即使最初侵染的是弱毒株系也同樣能抑制強毒株系的侵染。目前,交互作用在病毒病防治上已經成功應用。
(4)抗生素的利用 抗生素是抗生菌所分泌的某種特殊物質,可以抑制、殺傷甚至溶化其他有害微生物。農業生產上使用的抗生素統稱農抗,目前約有20多種,都是通過微生物發酵所得到的代謝產物,應用最多的是農用鏈黴素和新植黴素,可以防治多種細菌性病害。
蔥蒜類蔬菜體內含有抗菌性物質,對其周圍蔬菜的病菌有很強的殺滅作用。可以把大蒜磨碎壓出汁液兌水施用。大蒜素現在已經能從大蒜中大規模提取或人工合成。抗菌劑401就是人工合成的大蒜素,抗菌素402是同系物,二者對多種真菌、細菌有殺死和抑製作用。
『玖』 植物保護技術的基本內容
植物保護學
植物保護學科主要是由植物病蟲害專業發展而來的。學位制度恢復前一些農業院校的植物保護學科已包含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和植物化學保護三個專業。l983年制定的《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目錄(試行草案)》中,這三個專業分屬於農學一級學科內的植物病理學、昆蟲學和農葯及農用化學制劑三個二級學科。昆蟲學科還同時並存於生物學一級學科內。l990年修訂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昆蟲學科被合並為生物學一級學科內的一個二級學科,而農葯學科和植物病理學科仍作為農學一級學科內的兩個二級學科。根據「科學、規范和拓寬,,的原則以及本學科的發展狀況和在農業上的重要性,1997年頒布的新專業目錄將植物保護學科列為農學門類中的一個一級學科,其中含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葯學三個二級學科,從而形成了以農作物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發生發展規律和控制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完整知識體系.
現代植物保護學科發展的總趨勢是朝著微觀、宏觀兩個方向發展,同時在宏觀指導下進行微觀研究,並將並將微觀資料進行宏觀分析和處理,不斷發展病蟲治理新理論和新技術在宏觀方面,應用生態學和系統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建立農業生態系統中病蟲害監控決策體系;在微觀方面,以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的理論和技術為基礎對病蟲災變機理進行分析,並為決策提供依據。21世紀植物保護學科的發展必將為建立有利於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控制環境污染和節約能源的植物保護技術握供理論知識和技能。並通過對農業生態系統的有效調控,提高農作物生物災害控制工作的系統性、綜合性、科學性和可持續性,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保障。
植物保護學科作為農學門類中四個與種植業有關的一級學科之一,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色。它與農學門類中的作物學、園藝學和農業資源利用等一級學科有密切的聯系。它與生物領域中的大多數二級學科,如動物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生態學、細胞生物學、主物化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工學中的化學工程與技術等學科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植物保護學科屬於生命科學范疇,它與其他學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它的發展既積極、合理利用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同時又不斷豐富和發展生命科學的內容。植物保護學科中植物病理和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兩個二級學科分別在群體、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蟲等有害生物與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蟲害發生發展的規律,探討病、蟲致害機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機理,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論和技術基礎。當前有害生物與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保護學科中的新興領域,形成了以識別、信號傳遞和防衛基因表達三個環節為主的理論體系。而農葯學二級學科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傳統化工產品為基礎,在新產品研製和農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視吸收有害生物與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新產品,對有害生物治理和綠色農業的發展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植物保護學科將以嶄新的面貌邁向2l世紀,並以學科建設為重點,以國際先進水平為目標,對農作物重要有害生物的災變規律、成災機理、預測預警的理論和技術以及有害生物控制的理論和技術等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重視現代高新技術在基礎研究中的應用以滿足農作物有害生物持續控制關鍵技術開發對基礎研究的要求。同時不斷改革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提高研究生培養的質量,為我國農業再上新台階,實現有害生物可持續控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培養高學歷、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做出新的貢獻。
001植物病理學 一、學科概況
植物病理學科是植物保護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之一。本學科主要研究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原與寄生的相互關系、病害發生發展和流行規律以病害控制的理論和技術。植物病理學科的研究成果有助於提高農作物的產品質,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發揮重大作用。盡管有關植物病害的記載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但植物病理學真正發展成為一門學科是l9世紀中葉後,在確立了植物病害是由原微生物引起後才誕生的。l50多年來,由於研究技術和手段的更新以及相關學科交叉滲透,植物病理學不斷發展,目前己從傳統的植物病理學發展到現代植物病理學,先後產生了植物病原學、植物病害流行學、植物病理生理學、分子植物病理學以及病害防治學等分支學科。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植物病理學與相鄰學科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這些學科包括:植物學、微生物學、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作栽栽培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學、農葯學、農業氣象學、高等數學等,植物病理學在借鑒上述學科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這些學科的研究內容。 二、培養內容
1?博士學位 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知識面廣,知識結構合理。具有堅實寬廣的植物病理學基礎理論和系統深人的專業知識,熟悉學科發展的動態和國內外有關研究現狀和歷史,全面掌握現代植物病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技術;能在群體、個體、細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討和掌喔寄主檀物與病原物的相互關系,病害發生發展和流行的規律以及病害控制的理論和技術;能熟練應用計算機及其它先進的儀器設備;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能組織承擔和憲成重大科研項目;能勝任植物病理學的教學、科研和技術管理工作。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取得創造性的戚果.
2?碩士學位 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具有較扎實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的技能,了解植物病理學的研究進展和發展方向;應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掌握主要農作物病害的病因、症狀識別、發生發展和流行規律以及病害控制策略和措施;能應用計算機及其它先進的儀器沒備研究和解決本學科有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能從事本學科教學,技術管理和開發工作。完成碩士學位論文,取得有一定創造性的成績。 三、業務范圍
1?學科研究范圍 真菌學及植物真菌病害,植物病原細菌學及細菌病害,植物病毒學及病毒病害,植物病原線蟲學及線蟲病害,生態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病害流行學,分子植物病理學與植物病生理學,殺菌劑毒理與應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植物抗、感病原理與植物免疫學,植物檢疫學,抗病育種與植物病害綜合治理。
2?課程設置
博士學位 由導師指定有關專著和文獻自學,並寫出有關課程論文或綜述.
碩士學位 真菌學,植物病原學(包括真菌生物學、植物病原細菌學、植物病毒學和植物線蟲學,按研究方向選一門),植物病理學(包括生理植物病理學、分子植物病理學、植物病害流行學、生態植物病理學、植物分子病毒學、植物免疫學,按研究方向選一門),遺傳學或生物化學(包括微生物遺傳學、作物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群體遺傳學、高級生物化學及研究技術、分子生物學及研究投術等,按研究方向選一門),高級植物病理學(或植物病理學研究新進展)。
真茵學主要講授真菌的生物學、生理、遺傳、系統分類的理論和技術;植物病原學主要講授病原物的形態和結構、分類和鑒定、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各類病害的發生規律和防治技術;植物病理學主要從群體、個體、細胞和分子水平上講授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病原物的致病機理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機理以及病害發生和流行的規律和機理;遺傳學或生物化學主要講授與植物病理學有關的現代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方法;高級植物病理學為專題報告,主要介紹當前國際上植物病理學研究的現狀和進展。
此外,在導師指導下,碩士研究生還應學習以深化研究方向知識深度、拓展知識面、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為目的的相關課程。 四、主要相關學科
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葯學,植物學,微生物學,植物生理學,作物遺傳育種,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等。
002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一、 學科概況
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學科是植物保護學科內的二級學科之一。本學科主要研究農業昆蟲和其它有害動物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控制理論和技術,為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以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保障。農業害蟲研究和防治實踐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促進了本學科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在微觀上,利用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探討農業害蟲的致害機理、災變規律和植物的抗蟲機制;在宏觀上,利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建立農業生態系統中害蟲的監控體系。農業害蟲及其它有害動物的種類多、分布廣,而害蟲、植物及其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又極其復雜,因此本學科除了以昆蟲學的一些學科如昆蟲形態學、分類學、生物學、生理學、生態學、毒理學等作為理論基礎外,還需要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作物栽培學、生態學、植物病理學、農葯學、農業氣象學、高等數學、市場營銷學等一系列的基礎理論和知識。 二、培養目標
1、博士學位 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熟悉本學科的發展現狀、趨勢和國內外學術研究的前沿;掌握主要農業昆蟲的識別、分布、發生發展規律、害蟲預測預報的理淪和技術以及有效的控制技術和措施;能熟練應用計算機及其它先進的儀器設備,創造性地研究和解決本學科有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掌握兩門外語,其中一門具有較好的讀、聽、說、寫的能力;能勝任高等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教學、科研工作,或農業行攻部門的技術管理工作;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取得創造性的成果。
2、碩士學位 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發展現狀、趨勢和國內外研究動態;掌握主要農作物害蟲的發展規律和有效的控制技術和措施;能應用計算機及其它先進的儀器設備研究和解決本學科有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掌握一門外語;具有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或獨立擔負專業技術工作的能力;完成碩士學位論文,取得具有一定創造性的成績。 三、業務范圍
1、學科研究范圍 昆蟲生理學及生物化學,昆蟲生態學,昆蟲(蟎)分類學,昆蟲病理學和生物防治,昆蟲行為及化學生態學,昆蟲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昆蟲葯理學,城市與儲藏昆蟲學,資源昆蟲學,農業昆蟲(蛹)與有害生物綜合治理,作物抗蟲性原理及應用,植物檢疫。
2、課程設置
博士學位 在導師指導下,指定有關專著和文獻資料,並寫出有關課程論文或綜述。
碩士學位 昆蟲生態學.昆蟲生理學,昆蟲分類學,遺傳學或生物化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研究新進展
昆蟲生態學主要講授群體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昆蟲生理學主要講授昆蟲的生理功能、機制及生理化實驗技術;昆蟲分類學主要講授昆蟲分類的原理和方法,重要目及主要科的識別特徵以及工具書、文獻資料的檢索和應用;遺傳學或生物化學(包括動物遺傳學、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群體遺傳學、高級生物化學及研究技術、分子生物學及研究技術等,按研究方向任選一門)主要講授現代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方法;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研究新進展為專題報告,主要介紹國內外有關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此外,在導師指導下,碩士研究生還應學習以深化研究方向知識深度、拓展知識面、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為目標的相關課程。 四、主要相關學科
植物病理學,農葯學,動物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作物遺傳育種,生態學,分子生物學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等。
003 農葯學
(註:可授予農學、理學學位) 一、學科概況
農葯學是植物保護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之一。本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殺蟲劑、殺菌劑、殺線蟲劑、除草劑、殺鼠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的創制和應用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農葯作用機理、農葯殘留與環境毒理等理論與技術。農葯學為農葯的研製、生產和應用提供科學的基礎,在新產品的創制和農葯的使用技術方面更加重視吸收有害生物與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農葯學的研究正朝著控制有害生物與環境保護並重的方向發展。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農葯己成為農業生產和環境工程的重要生產資科,在社會生活和人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葯學與許多相鄰學科關系密切,需要其它學科如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植物學、微生物學、動物學、生物化學、有機化學、分子生、作物栽培學、生態學、農業氣象學、市場營銷學以及儀器分析、化學工程與技術等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 二、培養目標
1.博士學位 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具有本學科堅實而系統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寬廣的與本學科有關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基礎;熟悉本學科的發展現狀、方向以及國際學術研究前沿;掌握農葯的作用機理,農葯新品種研製、合成的原理和方法,農葯使用技術,農葯殘留測定方法以及抗葯性監測和治理技術;掌握兩種外語,其中一門具有較好的讀、聽、說、寫的能力;熟練運用電子計算機及先進儀器設備;具有獨立人事科學研究的能力,能組織承擔和完戚有重大意義的科研項目;能勝任本學科教學、科研和學術管理工作;完成博士論文,取得創造性的成果。
2、碩士學位 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具有比較扎實的農葯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本學科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熟悉農葯的作用機理,良葯化學合成和新產品研製的理論和技術,掌握農葯殘留測定和抗葯性監測與治理技術;掌握一門外語,較熟練運用電子汁算機及有關先進儀器設備;具有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或獨立擔負農葯學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完成碩士學位論丈,取得具有一定創造性的成績。 三、業務范圍
1、學科研究范圍 農葯合成與分析,農葯殘留與環境毒理,農葯葯理學,農葯加工與使用技術;生物農葯與仿生農葯。
2、課程設置
博士學位 可在導師指導下,指定有關專著和文獻資料,並寫出有關課程論文或綜述。
碩士學位 農葯學、波譜學(包括色譜學和光譜學)、農葯葯理學等。
農葯學主要講授農葯的基礎知識、農葯合成、農葯加工劑型和應用技術;色譜學講授氣相色高效液相色譜的工作原理、儀器結構和操作技能;光譜學主要講授紫外、紅外、核磁和質諧等四大光譜的原理,識譜用譜技術和有機化合物結構鑒定技術;農葯葯理學從生物化學角度探討農葯的作用機制、抗葯性原理以及在生物體內的代謝方式。
在導師指導下,碩士研究生還應學習以深化研究方向知識深度、拓展知識面、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為目的的相關課程。 四、主要相關學科
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工,生態學,農業環境保護,計算機應用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