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知訓練的方法有哪些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分析信息,汲取信息,存儲信息的能力,也就是人們對事物是怎麼構成的,事物本身的性能與物體之間的關系,發展方向以及本來的規律的把握能力,是人們完成基本活動重要的條件。那小孩認知能力訓練方法有哪些?
1、可以讓小孩在日常生活中認清自己的性別,比如告訴男孩,你是男的,爸爸也是男的,告訴孩子長頭發的是女的,媽媽也是女的。然後讓小孩自己說出自己的性別,爸爸媽媽的性別,慢慢的再讓小孩認識別人的性別。
2、在游戲中按順序讓小孩理解數的含義,鍛煉和發展小孩抽象的思維能力,讓小孩建立對數字的概念,培養邏輯能力。數數是要反復練習的,小孩容易忘記,可以讓小孩數汽車,數自己的手指頭,數桌子上的碗筷,充分帶動小孩的視覺,觸覺,聽覺等器官。
3、當孩子成功認識數字之後,訓練小孩按數拿取,比如讓小孩拿一個,拿兩個,反復的練習,還要讓小孩比較以下哪個大哪個小。
4、從認識事物到怕生是小孩認知能力在不斷地變化,說明小孩的感知和記憶能力在不斷的發展。對熟人和陌生人能加以區分,所產生的不同反應。父母應多帶小孩外出活動,讓小孩在不斷地和人們的交往中,增加感知能力和記憶能力。
2. 訓練認知的十種方法是什麼
1、顏色視覺訓練
黃—紅—綠—藍—紫—橙,混合色一定要給予明確命名。正確認識顏色的指標有三個:配對—指認—命名。
2、整體知覺和部分知覺訓練
先訓練認識客體的個別部分,然後訓練認識客體的整體部分,最後訓練既認識客體的個別部分又認識客體的整體。
3、色、形兩維的感知訓練
先訓練形狀抽象,然後訓練顏色抽象,最後訓練同一抽象。
4、形狀和知覺訓練
先訓練認識圓形、方形、三角形,然後訓練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三角形,把兩個半圓拼成一個圓形,接著訓練認識橢圓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圓柱形,再訓練把長方形紙片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紙片折成三角形,最後訓練對字的認識。
5、大小知覺訓練
先訓練判斷圓形、正方形、等邊三角形的大小,再訓練判斷橢圓形、菱形、五角形。讓孩子多尋找規律圖形題鍛煉。
6、方位和知覺訓練
先訓練辨別上下,再訓練辨別前後,最後訓練辨別自己身體部位的左右。
7、記憶訓練
短時記憶的容量是5~9個項目,為了誇大短時記憶的容量,可採用組塊的方法,即將小的記憶單位組合為大的記憶單位(如將單個的漢字變成雙字的詞來記,記憶的容量便擴大了一倍)。
然後把短時記憶的信息經過復述,轉入長時記憶系統。訓練要把熟識的內容和生疏的內容混在一起,並且要重復(每次訓練開始都要把先前的內容重溫一遍),直到轉入長時記憶系統。卡片(事物)記憶訓練和生活事件記憶訓練都是一樣。
8、生活記憶訓練
先訓練前幾天的事,接著訓練前幾個星期的事,再訓練前幾個月的事,最後訓練一年前的事。
9、思維拓展訓練
首先訓練直覺行動思維,接著訓練具體形象思維,最後訓練抽象概念思維。思維訓練包括概念、判斷、推理、理解、分類等。很多訓練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概念思維是聯系在一起的,訓練時要按部就班進行。
認知理解通常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具體的、客觀的內容,可以分解成動詞、名詞、形容詞、狀語、定語,這是聽懂指令、執行指令、對付日常生活的必需。
第二層次是邏輯思維能力,最主要的是因果關系,「今天為什麼不能出去玩了?因為今天天氣不好。」
第三層次是情感方面的,從易到難,是高興、生氣、難過、傷心、惱怒、後悔、尷尬、害羞...
3. 適合孩子家庭感統訓練方法都有哪些
隨著人們對兒童教育的不斷探索,感統訓練的概念也被大家所熟知,所謂感統其實就是指人們的感覺統合,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家庭感統訓練的相關資料吧。
家庭感統訓練方法一視覺統合的訓練
1、視覺集中訓練
(1)雙手抱住孩子的頭,親切的叫孩子的名字,並深情的看孩子讓孩子做出反應。(此項目訓練1-3分鍾)
(2)准備孩子喜歡的食物或玩具,培訓者和孩子相對而坐。孩子會東張西望,這時候培訓者可以拿出准備好的食物或玩具,放到孩子的眼前,吸引孩子的目光,然後讓孩子的視線隨著食物或玩具移到目前應該讓孩子完成的任務上。
(3)可以給予孩子觀看彩色的萬花筒。(此項目可訓練3-5分鍾)
2、視覺追蹤訓練
(1)可以讓孩子在運動中踢球,在這過程中還可以讓孩子學會按住滾動的球。(此項目可訓練5-8分鍾)
(2)可讓孩子用球扔向另一正在滾動的球。(此項目訓練3-5分鍾)
(3)准備好一間無傷害的房間,一隻手電筒。把窗關上,使屋內黑暗,培訓者和孩子同在房間內,培訓者打開電筒的開關,照向牆壁,然後叫孩子去抓牆上的光。(此項目訓練3-5分鍾)
(4)視動訓練。(此項目訓練5-10分鍾)
家庭感統訓練
家庭感統訓練
家庭感統訓練方法二聽覺統合訓練
1、找尋聲音。(3-5分鍾)
2、模仿自然界的聲音。(7-8分鍾)
3、聽動訓練。(5-10分鍾)
4、辨別聲音。(5-10分鍾)
家庭感統訓練方法三觸覺訓練
1、通過不同的刷子、不同布質的毛巾,給予孩子適當的刺激,可於洗澡時進行。
2、讓孩子觸摸不同的物件,讓其辨別物件的大小、形狀和質地等。
3、三溫暖治療。讓孩子辨別不同的水溫。
4、讓孩子光著腳在地板上來回跑。
5、玩泥沙。
6、玩橡皮泥。
7、三文治療法。在床上鋪一層墊子,讓孩子睡在上面,然後在孩子身上蓋上被子並用身軀輕輕壓在孩子身上(可訓練10分鍾)
8、抓癢游戲。可適當通過音樂減輕孩子的緊張程度。
9、冰袋游戲。也可轉換成熱水和冷水。如果孩子抵抗較多,可讓孩子自己進行。
10、梳頭游戲。可用羽毛、毛巾等代替。
11、吹風機游戲。可先讓孩子穿較薄的衣服先吹,再到吹身軀。注意孩子通常在臉部和頭頸部肌肉會有較強烈的反應,不要勉強吹臉和頭頸。
12、可讓孩子在泳池裡自行游動。
13、滾滾圈游戲。用三個游泳圈或輪胎,替代滾筒,讓孩子在裡面滾動,注意安全。(此項訓練5-10分鍾)
家庭感統訓練方法四平衡感覺訓練
1、盪鞦韆。
2、攀爬不平穩平面。
3、滑車訓練。(此項可訓練5-10分鍾)
4、倒立走。此項對上肢大肌肉的訓練也相當有幫助。(此項訓練5-15分鍾)
5、下蹲走。也可訓練本體感覺。(此項訓練5-10分鍾)
6、搖籃游戲。
7、走花壇。(此項訓練5-10分鍾)
8、單腳站立。(此項訓練5分鍾)
9、單腳跳。(此項訓練5-10分鍾)
家庭感統訓練方法五本體感覺訓練
1、沿直線行走。可適當增加難度,如讓孩子端水。(此項訓練5-10分鍾)
2、攀爬。
3、跳圈游戲。在地上排列兩列圓圈若干個,距離左右上下10CM,讓孩子雙腳跨在不同圓圈上往前跳,可增加圓圈的個數和距離。也可訓練平衡感覺。(此項訓練5-10分鍾)
4、蹲下起立。也可訓練下肢大肌肉。(此項訓練5-10分鍾)
5、翻跟斗。(此項訓練5-10分鍾)
家庭感統訓練
家庭感統訓練
6、趴地推球。可先從50-100次開始,然後逐漸增加次數。
7、跳繩訓練。(此項訓練5-10分鍾)
8、騎帶有平衡輪的自行車訓練。也可訓練平衡感覺。(此項訓練10-20分鍾)
9、上下樓梯訓練。也可訓練下肢大肌肉。
10、跨障礙物。可逐漸增加難度。(訓練10-15分鍾)
11、腳步墊訓練。可利用腳步墊設計不同的項目,以達到訓練孩子的目的。如可以讓孩子按腳步墊的路徑跳或者行走。
12、跳台階訓練。孩子手背後,一個一個台階上下來回跳。(此項可訓練5-10分鍾)
13、青蛙跳訓練。
14、追跑訓練。讓孩子繞著傢具跑,或是追著球跑。(此項可訓練10分鍾)
15、梯子游戲。
①將梯子架在兩個平台(高約10-20CM)中間,孩子梯子上行走。也可訓練平衡感覺。(此項可訓練10分鍾)
②讓孩子由梯子的間隔中,踏行前進。
4. 認知障礙的訓練方法
認知障礙的訓練方法
認知障礙的訓練方法,認知障礙是精神心理科疾病,因為大腦皮層發生異變而出現對圖形,語言等各方面的認知感覺問題。這個病並不少見,如果發現得早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下面和大家分享認知障礙的訓練方法。
總體原則
認知功能訓練遵循個體化和標准化相結合、獨立訓練與群體訓練相結合、傳統醫療和現代醫療相結合、家庭和社會相結合、專業醫療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訓練與評定相結合的原則。建議每周實施5~6次,每次1h,強調以患者為主體,時間和強度遵循個體化原則。
認知功能評估包括患者認知功能受損的范圍和程度、患者自身情況及家庭和周邊可及的醫療和社會資源。
記憶力訓練
1、陪患者一起看老照片、回憶往事、鼓勵講述自己的故事等方式,幫助患者維持遠期記憶;
2、引導患者將圖片、片語或者實物進行歸類和回憶,提高患者邏輯推理能力;
3、採取記數字、詢問日期、重述電話號碼、回憶之前出示的鋼筆、眼鏡、鑰匙等物品名稱等方法,以提高患者瞬間記憶能力;
4、通過出示數種日常用品如鋼筆、眼鏡、鑰匙等,5min後讓患者回憶之前所出示的物品名稱,或引導患者記憶一段信息,按一定間隔復述信息,反復進行並逐漸延長間隔時間,訓練其延遲記憶能力。
定向力訓練
將強定向力訓練融入日常生活中,選擇患者與之有感情的、感興趣的時間、地點、人物的常識性記憶進行訓練和強化,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言交流能力訓練
提倡以患者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交談和互動,幫助其維持口語和交流能力,在過程中注重鼓勵與表揚,遵循從易到難原則。
1、可利用圖卡命名和看圖說話等方式鍛煉表達能力;
2、通過抄寫聽寫、看圖寫字、寫日記等鍛煉書寫能力;
3、通過朗讀和歌唱激活患者大腦相應功能
視空間與執行能力訓練
1、參考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結合生活技能相關的條目進行針對性訓練,如穿衣、如廁、洗浴、識別錢幣、接打電話、開關電視,也可以訓練更復雜的項目,如使用洗衣機、銀行取錢;
2、如患者在訓練中出現錯誤,用鼓勵的方式正確示教,避免責備,不強迫患者選擇和回憶
引起認知障礙的原因
認知障礙是腦卒中、腦外傷以及各類痴呆患者常見的神經心理學症狀。在腦損傷患者的康復過程中,認知功能損害是阻礙患者肢體功能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與提高的重要因素。
認知功能障礙引起的問題
定向力:不能明確分辨時間、地點及周圍環境。
記憶力:不能回憶或記住發生的事件,記憶缺損。
注意力和計算力:不能持續注意和准確計算
語言能力:找詞困難、不能表達情感、不能聽懂他人語言
軀體構圖障礙:不能辨別軀體結構和軀體各部位的關系
執行能力:不能執行與活動有關的目標及組織解決問題的辦法
圖形、背景分辨困難
認知訓練方法
認知康復訓練對減輕症狀及延緩症狀的進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認知訓練方法包括注意力訓練、記憶力訓練、計算力訓練,以及知覺障礙的訓練等。
認知訓練是針對每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配合計算機認知訓練系統,利用動畫設計配合游戲增強了訓練的興趣性及可參與性,讓每位患者在游戲中高級腦功能得到不斷的改善。
認知障礙早期有哪些表現
1、記憶力減退
認知障礙早期比較常見的症狀就是記憶力減退,這種表現出現的幾率是很高的,大概百分之80左右的患者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患病之後患者會經常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家人囑咐患者做的事情也會經常忘記。但是患者對於過去所發生的事記得非常清晰,並且常常會反復的向他人講述。
2、語言障礙
認知障礙早期的時候還會有語言方面的障礙表現。患者可能會忘記一些詞語的發音,並且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會把一些毫無關聯的詞結合到一起使用,說話是很難讓別人聽懂的。此外部分認知障礙的患者在早期的時候是比較沉默寡言的,不太願意和別人交流。
3、情緒變化異常
日常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當異常情緒出現時正常人都是可以很好的進行克制的,但是認知障礙早期的患者是很難控制異常情緒的,可能會在幾分鍾之內經歷大哭,發怒和喜悅等情緒。這種異常情緒的變換對神經刺激是比較大的,所以建議積極處理。
5. 感統訓練家庭方法
簡單的家庭感統訓練法(一)
1、准備一個寬10公分,長2米左右的木板。讓小孩在上面走平衡木,鍛煉小孩的膽量和平衡能力。也可在室外,讓孩子走馬路沿、花池沿。
2、給小孩買一個羊角球讓他在家中蹦。如果他蹦煩了,沒有新鮮感,可以和他玩捉迷藏的游戲,讓他蹦著去找你、去捉你。
3、讓小孩平躺在墊子上,胳膊伸直,在墊子上滾,每天每次滾5分鍾為宜。這個方法可以提高小孩的注意力。
4、讓小孩扒在地上,頭抬起來,雙手抱一個球,向牆上推球,再雙手接球。我每天讓孩子做100個。距離牆的距離自己掌握。
簡單的家庭感統訓練法(二)
一
刷子脫敏
訓練目的: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減少觸覺防禦。
訓練要求:家長用刷子先刷孩子的手背、手指等觸覺防禦性較少的部位,然後漸漸過渡到刷孩子的手心。再刷腳的部位,先刷腳趾、腳跟、然後漸漸過渡到刷腳地中心部位。如果孩子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復地嘗試,直至孩子習慣這種觸覺刺激。
二
轉椅游戲
訓練目的:調節中心與平衡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坐在轉椅內,家長在一旁旋轉椅子,速度逐漸加快。難度設置:A開始時為避免孩子緊張,可讓其雙手抓住椅子的扶手;B孩子習慣後要求其兩手自然放在腿上靠身體控制重心,並閉上眼睛。如果孩子不配合,可用布帶將其雙眼蒙住。
三
照鏡子游戲
訓練目的:訓練空間方位知覺。
訓練要求:家長和孩子並排站在大鏡子前面,家長做一個動作,讓孩子模仿。動作以點頭,雙手在身體的上下、左右、前後拍手,左右前後移動身體以及轉身等動作為主。難度設置:A開始時家長的動作要做得慢些並多次重復動作;B如果孩子的表達能力強,可讓孩子邊模仿邊說出動作的方位。
四
鞋子走路
訓練目的:促進身體兩側協調及計畫動作的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將兩手穿在鞋子里,沿著一定的路線或腳印前進或向側邊行走。
簡單的家庭感統訓練法(三)
一
視覺的訓練
孤獨症兒童注意力短暫,特別是目光對視有困難,追視能力弱等,我們在訓練中進行:
(1)看固定物品,如玩具、圖片、實物等。
(2)看移動物品,如滾動的球、飛行中的彩蝶、移動的燈光等。
(3)看復雜圖案,從圖中尋找指定物,從圖中找相同與不同之處等。
(4)目光對視,雙手挾著孩子的頭,親切地叫他的名字,深情地看他,拿出他喜歡的物品給他看時,馬上拿開物品改為目光追著孩子看等。
二
聽覺的訓練
(1)聽喜歡的歌,聲音。
(2)聽簡單的聲音。
(3)聽簡單的指令。
(4)聽、找移動的聲源。
(5)模仿聲音,如自然界發出的聲音,小動物叫聲等。
三
味覺的訓練
採用味覺瓶,讓學生品嘗各種味道。
(1)辨別單純味道,如酸、甜、苦、辣、鹹的調味品。
(2)辨別兩種以上味道。品嘗鍋巴、魚片、炒菜、拌菜等。
四
嗅覺的訓練
孤獨症兒童對嗅覺常常反應比較遲鈍,我們在訓練中,用嗅覺瓶來練習,如嗅一嗅香油、醬油、醋和酒等。當烹煮魚、肉時,也提示他們嗅一嗅什麼味道等等。
五
觸覺的訓練
利用身體和手與外界物體的接觸,使兒童去感覺客觀事物的存在與變化。
(1)手的觸摸,分辨物體的大小、多少、形狀、軟硬、干濕、輕重、粗糙與光滑等。
(2)肢體的接觸,通過對人體的抓、拍、 打、掐、捏、擠、壓、刷、綁及按摩等方法,使孤獨症兒童在身體接觸中體會痛,癢和舒服等感覺。
六
口部活動的訓練
口部活動的訓練是語言訓練的一部分,使沒有語言的孤獨症兒童學會發音、說話。我校由曹靜老師為主編,創編了語言訓練操,對兒童的口部訓練有明顯的幫助,並深受家長、老師和孩子們的歡迎。語言訓練操共分五個部分:
(1)口部運動,有噘起嘴、咧開嘴、鼓起腮和咂咂唇四節。
(2)舌部運動,有伸收舌、舔嘴唇、舔嘴角、彈響舌、舔繞唇和頂兩腮六節。
(3)下頜運動有四節,張口閉口、左右移動、前後移動和上下扣齒。
(4)發音兒歌,根據發音時舌的位置編寫了一首兒歌,兒歌中涉及了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及捲舌音等。
(5)口部按摩有六節,抹口輪、捏下顏、擦下巴、彈顴腮、揉面頰和輕拍面部。
在口部訓練時,除了語言訓練操外,我們還常常帶孩子們一起吹泡泡、吹蠟燭、吹毛毛、吹飄帶、用吸管喝水、伸舌舔口邊的糖汁等方法。
6. 家庭感統訓練的幾個方法
鏈接:
這里有免費的名師感統訓練課程希望能幫助到您
感覺統合訓練(SensoryIntegration,簡稱SI)是指腦對個體從視、聽、觸、嗅、前庭等不同。感覺通路輸入的感覺信息進行選擇、解釋、聯系和統一的神經心理過程,是個體進行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礎。
7. 在家如何提高孩子認知能力
在家想要提高孩子認知能力,可以買一些小花片,讓孩子學習認識圖真,認識實物,這樣都是一種啟蒙的教育方式
8. 幼兒感應系統失調家庭訓練方法
根據孩子所患感統失調的類型,也就是視知覺失調、聽知覺失調、前庭系統失調、觸覺系統失調和本體系統失調,都有相應的訓練方法。而在家庭中可以進行的感統訓練方法其實也有很多,適用於不同孩子、不同年齡和不同情形。在這里我們列舉幾個比較簡單方便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如果孩子的年齡還比較小,處於嬰幼兒時期,那麼爬行就是這個時期非常好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一般來說,在床上或者在干凈的地毯上,由家長們在一旁看護和做一定的引導,讓孩子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爬行,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本體系統,還可以刺激孩子的前庭覺和觸覺。
2、此外,家長的按摩對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感統訓練方法。按摩有很多方式,可以用不同溫度的水,可以用不同粗糙程度的布,同時對孩子的不同部位進行按摩,可以讓孩子的不同部位對外界的多種刺激進行感受,從而刺激孩子的觸覺系統,鍛煉孩子的觸覺系統和本體系統。
3、家長們也可以買一些色彩多樣的圖冊,圖冊中可以包含有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圖片,讓孩子邊看邊記,然後進行看圖識物游戲,這樣鍛煉孩子的視覺系統和記憶系統。也可以讓孩子根據不同的圖片進行充分想像,自己組織語言,創造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4、拋接球游戲或者拍打充氣的氣球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感統訓練。讓孩子的身體進行一定的移動,並根據外界的信息變化作出及時的反應,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協調能力,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視覺追蹤能力和及時反應能力,發展孩子的前庭覺系統和本體系統。
5、家長們也可以抱著孩子做溫柔一點的旋轉、跳躍、搖擺運動,或者讓孩子自己進行一些跳繩、騎自行車、滑滑梯或者蹦床之類的運動,讓孩子體會到身體在空間位置上的變化,刺激並鍛煉孩子的前庭覺系統。
9. 家庭感覺統合訓練的方法是什麼
(一)觸覺刺激的訓練
觸覺在人類感覺系統機能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保證其他感官發揮功能的基礎,也是人類具備的一種特殊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就能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和我們在這個環境中所處的地位。如果觸覺神經和外界協調不好,就會影響大腦對外界的認識和應變,也就是所謂的觸覺敏感與遲鈍。
觸覺刺激訓練就是通過加強孩子肌膚的各項接觸刺激,修正大腦的處理能力,刺激身體的觸覺神經,從而建立起協調良好的關系,提高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用軟毛刷、干毛巾或絲綢等柔軟的綢布,輕擦孩子的背部、腕部、顏面部、手、腳等部位的皮膚。手背及前腕部是觸覺防衛最小的部位,這些部位與正常的環境相互作用接觸最多。而身體的腹側部、足部對刺激敏感,觸覺防衛大。對於這些部位的摩擦,最好用使孩子感到舒適的方式進行。另外,還可以讓孩子進行皮膚刺激的游戲,如戲水游戲、泥土游戲、梳頭游戲,毛巾卷蛋游戲、草坪上赤足走等游戲。
在家庭中進行觸覺刺激的訓練,每次訓練的時間超過30分鍾。這是因為,觸覺刺激對神經系統產生影響的時間一般在30分鍾以上,而且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但在實際操作中要根據孩子的耐受程度來進行。柔軟綢布法
訓練目的:用綢布擦孩子的背部、腕部、顏面部、手、腳等部位的皮膚,來進行觸覺的強化。
具體方法:用干毛巾或絲綢等柔軟的綢布擦孩子的手臂、足部、胸部和背部。對反應敏感的孩子不要太用力,以幫助其慢慢適應;對反應遲鈍的孩子用力可梢大些,以活化接收神經。為了讓孩子放鬆、不緊張,可以邊做邊講故事或唱歌,營造輕鬆快樂的氣氛。
也可以用扇子、羽毛、電動按摩器等物品進行。
非常提示:為避免損傷孩子的皮膚,一是用的綢布要柔軟、清潔;二是手法要輕,用力要均勻;三是可以在孩子身上塗少量爽身粉。
梳頭法
訓練目的:對孩子進行觸覺刺激的訓練。梳頭法適合於觸覺敏感的孩子,這種方法具有覺醒的調節功能,還可以增進親子關系,對人際關系的強化很有幫助。
具體方法:用梳子刺激孩子的頭皮,並且進行順其自然的梳頭訓練,指導孩子順應身體的動作。首先用右手從右至左往後梳25下;再用左手從左至右往後梳25下;再用同樣的方法從前往後、從後向前各梳25下,一次總共梳100下。這對孩子生活習慣的養成也有好處。家長也可以示範一次後,讓孩子自己梳,這樣對孩子精細運動的發展很有幫助。
非常提示:一是在梳頭游戲中,家長要注意孩子的敏感部位,以便采、取相應的方式對其敏感部位進行摩擦訓練;二是應選用木梳,這樣可以避免靜電反應對孩子的損害;三是用力不要過大,以免損傷孩子的頭皮。
泥土游戲
訓練目的:運用玩沙、玩泥土的游戲,對孩子進行觸覺刺激的訓練,以加強腦干前庭網膜的過濾及選擇的覺醒能力,對觸覺過於敏感或遲鈍的孩子的情緒穩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具體方法:將泥土或沙土放在大盆子里或人型塑膠布上,讓孩子用泥土捏泥球、捏小雞、小狗、小房子等各種東西;或讓孩子在沙土中盡情游戲。可以增加泥土或沙土的數量,使孩子的全身都可以接觸到泥土或沙土。也可以利用紙、樹葉、塗料、豆等物品,強化孩子的觸覺識別力,以促進其感覺的發展。
非常提示:最好的辦法是帶孩子到戶外,讓孩子在沙地、泥漿、草地、、碎石子地上做游戲。這對孩子的觸覺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需要注意的第一點是家長不要怕孩子弄臟了衣服、弄臟了手而不讓孩子玩兒這種游戲,要鼓勵孩子玩兒,要與孩子一起玩兒,以激發孩子的熱情。玩完以後要及時給孩子洗手和換洗衣服。第二點是要保護好孩子,不要讓孩子把沙或泥土吃到嘴裡去或弄到眼睛裡。三是女孩子玩這種游戲的時候,不要穿開襠褲。
洗澡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戲水對孩子進行觸覺刺激的訓練,是用水的刺激力和水溫來強化孩子的肌膚神經,可以促進其觸覺信息的調適。戲水適用范圍廣,方式多,在感覺統合訓練中的效果最好。
具體方法:可用蓮蓬頭噴射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也可以讓孩子浸泡在浴池中,或在池子里學習游泳。可用冷、溫、熱三種不同的水溫,讓孩子分別去試,這也叫做「三溫暖游戲」。
非常提示:大人要陪同孩子一起訓練,水溫要合適。蓮蓬頭噴射的強度不要太大,要循序漸進。
大籠球游戲
訓練目的:大籠球游戲可以豐富孩子的前庭感覺,強化前庭體系功能及身體肌腱和肌肉的張力,調適重力感的信息,促進固有感覺的本體感的發展;同時,孩子可以發揮身體的自我保護功能,練習伸展和保持平衡,對觸覺敏感或遲鈍、身體協調不良和多動的孩子有特殊的療效。
具體方法:
准備直徑60~100厘米的彈性充氣大籠球一個。
·俯卧大籠球:讓孩子以腹部為支點,趴卧在大籠球上,頭部抬高,視線向前方。父母抓住孩子的雙腳,配合大籠球的轉動,輕微地前後推拉和左右轉動。前後、左右、快慢的變化,可以豐富孩子前庭的感覺,進行更好的重力感覺調適。
·仰卧大籠球:讓孩子仰躺在大籠球上,以腰部為支點,父母抓住孩子的雙腳、大腿或腰部,做前後、左右的推動或滾動。為避免孩子排斥此游戲,一定要先讓孩子做好俯卧大籠球的游戲,充分熟悉大籠球的重力感後,再進行這項活動。
·坐上大籠球:將孩子扶坐在大籠球上,較小的孩子由父母扶著孩子的腰部或手臂,進行前後、左右的轉動。讓大籠球在孩子的屁股下做前後、左右的轉動。也可以扶著孩子的身體,利用大籠球的彈性進行有節奏的上下振動。對大一點兒的孩子可以放手,指導孩子扶著牆壁、桌沿或其他扶手保持身體平衡,移動身體使大籠球進行前後、左右的轉動,或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用屁股在大籠球做上下振動。這項游戲也要在孩子熟悉俯卧大籠球的游戲之後進行。
·其他方法:一是讓孩子坐在大籠球上,父母協助保持球的穩定,指導孩子雙手平舉或叉腰保持平衡。二是讓孩子坐在大籠球上,爸爸協助其坐穩,媽媽遞球或小圓圈給孩子,讓孩子伸手接球,並將球投入指定的籃子里,或將小圓圈套在指定的目標上;或者媽媽與孩子做拋、接球的練習,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和運動企劃能力。
另外,還有大籠球壓滾、俯卧大籠球抓東西、大籠球上跳躍等游戲。
非常提示:進行這項訓練時,父母應首先學習大籠球的訓練方法,按照規定的程序去訓練孩子,這樣效果才會明顯。父母一定要做好安全保護工作,不要讓孩子的頭碰到房間內尖硬的物品。還要注意大籠球的轉動不要太快,讓孩子自己努力去保持平衡,盡量幫助孩子在大籠球上體會、練習如何用手、腳及頭部的運動來保持身體平衡。
時光隧道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時光隧道游戲的訓練,幫助孩子對自己身體的形象做出較正確的判斷,特別適用對本體感不佳,感覺敏感或遲鈍的孩子。進入隧道時,孩子的頭、手、腳的協調運動,對前庭感覺的調節也有幫助。進出隧道時的光線、聲音的改變,可以增加對孩子的視覺、聽覺的刺激。
具體方法:
在家裡可以用廢舊的中等大小的紙箱做時光隧道。具體辦法是將5~6個紙箱的上蓋及兩邊的堵頭拆掉,然後把它們對接起來。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彎曲的。
·前進爬入爬出:讓孩子頭在前、腳在後爬進隧道里,然後從另一端爬出來。
·倒退爬進爬出:讓孩子採用腳在前,頭在後的方式倒著爬進隧道,然後從另一端爬出來。
·拿物爬進爬出:在隧道內放置毛巾、積木、海綿墊等,讓孩子以順著或倒著的方式從一端爬進,拿到指定的東西後,再從另一端爬出來。
非常提示:第一次進行訓練時,也可以讓孩子倒著爬進去,爬出來。這樣訓練幾次後,再前進爬進、爬出。父母要提醒孩子注意自己手、腳和身體的協調。注意紙箱里邊不要有突出來的釘子,以免劃傷孩子。
(二)前庭感覺刺激的訓練
前庭感覺是人類接受刺激的基本感覺,前庭感覺系統和大腦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前庭功能是腦干過濾感覺信息、輸入大腦形成學習信息的一種功能。
前庭感覺失調的表現:一是平衡能力不好,空間認知錯誤,手眼協調能力較差,四肢和身體運動嚴重不協調,走路很容易跌倒;二是情緒不穩定,容易遭受挫折,喪失信心,常有恐懼、傷心、憤怒或過度興奮等感覺,往往不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的控制或協調,影響人格和情緒的健全發展。
對前庭感覺失調的孩子進行訓練可採用日常生活中的游戲,如旋轉性運動、(讓孩子正轉或倒轉)、搖晃運動(搖籃、吊床、鞦韆)、平衡運動(平衡台、平衡木)、跳躍運動(翻滾蹦床)等。
圈圈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走圓圈游戲強化孩子的視覺運動、雙側協調及平衡感的掌握能力。
具體方法:
在家庭會客廳的地板上(農村院落)排列數十個圓圈,每個圈的距離在10厘米以上,將其分為左右兩列。
第一步:讓孩子兩腳分開,左腳踏左邊的圓圈、右腳踏右邊的圓圈前進。這種方法可以訓練孩子的視覺運動和身體間的有效協調。
第二步:讓孩子雙腳同時跳躍,一次前進一個圓圈。連續跳動時雙腳能同時收縮,對運動企劃能力的培養幫助很大。
第三步:讓孩子左右輪流單腳跳,右腳跳一個圓圈,換左腳再跳一個圓圈,交互前進。主要訓練身體平衡和視覺空間協調能力。
第四步:一次單腳跳,再一次雙腳跳,交互運動。
在游戲過程中,可以配合擊掌、口令或律動音樂,以增加趣味性。也可以在孩子跳躍時,與孩子玩兒投接球的游戲。以加強孩子視覺一前庭統合,以提高運動企劃能力。
非常提示:圓圈可以用鐵絲或樹枝製作,也可以用粉筆畫在地上。圈、與圈之間的距離,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腿的長短進行設定。
走線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走線游戲,促進、協助身體平衡能力的發展。
具體方法:
在家庭會客廳的地板上(農村院落)畫一條直線,也可以利用地板磚的直線。
讓孩子雙腳踏在這條線上,要求是左腳跟緊接著右腳尖,邁步後右腳跟緊接著左腳尖,然後這樣交互前進,雙手平舉,以保持平衡。也可以腳尖先著地,前進的路線可以直角轉彎,斜角前進,或做弧線形前進。
做直線游戲時,可以讓孩子手中拿著東西,最好是雙手端著碗,碗里有八成滿的水,這樣對練習保持平衡效果最好。
非常提示:開始訓練時速度要慢,一定要讓孩子按照要領去做,如果是在前進中左腳尖不能緊接著右腳跟,或是右腳尖不能緊靠著左腳跟的話。就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端水訓練,可先從空碗開始,走小步,腳跟腳;然後裝半碗水,走小步,腳跟腳;再裝八成滿的水,走小步,腳跟腳。這樣,循序漸進,孩子樂於接受,訓練效果也好。
平衡頓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走平衡板,鍛煉孩子的重力平衡感覺。
具體方法:
准備2米長、20厘米寬、3~5厘米厚的木板2~3塊;磚和方凳若干。
先用磚把2~3塊木板墊高並連接起來,做成一個平衡板。
一是讓孩子在平衡板上走,開始小步走,然後腳跟腳(後腳尖緊接著前腳跟)向前走。熟練後,可以練習倒退走。
二是讓孩子雙手平舉,手裡拿著物品走,或者是在平衡板的中間和終點各放上一件物品,讓孩子走近時下蹲撿起來再繼續前進。
三是讓孩子雙手平舉,左右手各端著碗,碗里有八成滿的水,走到平衡板的中間,把碗放在平衡板上,邁過碗後繼續前進,走到終點轉回來,再走到平衡板的中間,蹲下把碗端起來繼續前進。
非常提示:開始訓練時可以墊1塊磚,訓練一段時間後,墊2塊磚、3塊、磚,用小凳子墊,最後可用椅子墊;平衡板要平整,要搭牢固;訓練時父母要在場進行保護。
吊纜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吊纜游戲,可以矯正重力平衡感,進行觸覺刺激。
具體方法:
在陽台或院落里搭建一個簡易吊纜。
·椅子吊纜。在吊纜繩的下端拴上一把椅子,做成椅子吊纜。父母扶著孩子進行搖晃。具體方法是:讓孩子面朝椅背坐在椅子上,雙手抱住椅子背,屈曲身體,雙腿彎曲緊緊夾住椅子腿,以保持身體平衡,然後做前後、左右或360°大迴旋。站立方式,孩子的雙腳要站在椅子上,雙手抓住筒上繩索,雙腳夾住椅子背,踏在邊沿上,做搖晃動作。這樣,一方面讓孩子嘗試同時高度收縮的肌肉運動,促進前庭固有感覺體系活化,並強化觸覺體系;另一方面,在搖晃中,前庭信息可以獲得大量刺激。
·圓木馬吊纜。取下椅子,換上圓木馬(可以用鐵筒或大圓木自己製作)。讓孩子以俯卧方式緊緊抱住圓木馬,然後做搖晃動作。具體方法是,讓孩子雙手、雙腳緊緊抱(夾)住圓木馬,由指導人員協助進行前後、左右的搖晃。搖晃3分鍾後,可停下來觀察,再繼續搖晃。注意孩子由靜到動、由動到靜的肌肉反應情況。還可以讓孩子坐在圓木馬的兩端,雙腳夾住圓木馬,手抓繩索自己搖晃。
非常提示:自製的簡易、吊纜一定要牢固,所用的椅子背和椅子腿要用海綿和布包起來。在孩子進行訓練時,父母要在現場進行保護。
(三)本體感覺刺激的訓練
本體感覺是指來自自身身體各部位的肌肉、肌腱、關節、韌帶等的一種感覺。人類就是靠這種感覺進行運動和行為的調節、修正,任何有目的的行動、肌肉的收縮、鬆弛,關節的屈伸等所產生的自身的狀態的運動,都是來自本體刺激信息的感覺處理,然後被統合成本體感覺、平衡感覺和運動感覺,並產生對力量的感受。
對本體感覺不良的孩子進行訓練的項目有游泳、跳繩、拍球、搬運物品等。
球類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讓孩子在家中玩小皮球,訓練其身體的運動能力、注意力、雙手、雙腳和眼的協調能力。
具體方法:
趴地推球。讓孩子趴在地上,距離牆壁30~50厘米,面對牆壁,挺胸、抬頭、雙臂懸空,雙手將球水平推向牆壁,待球從牆壁彈回後,接住球再推向牆壁,如此反復。開始時每天推100次,1周後增加到200次,以後逐漸增加到600~800次。
對牆拋球。讓孩子距離牆壁1.5米的地方站立,面對牆壁,將手中的球用力拋向正面的牆壁,並接住彈回來的球。這項活動比趴地推球的難度要大一點,應等孩子熟練了趴地推球後再進行這項活動。
拍球。讓孩子把球拋向地面,當球從地上彈起時,讓孩子拍。一開始可以讓孩子跟著球跑,熟練後,要求孩子站在原地拍,規定用一隻手拍,雙手交替拍,或左右手同時拍兩個皮球,最後要求孩子站在平衡台上拍。
另外,也可以帶著孩子到戶外踢球,往圈內投球等活動。
非常提示:在室內玩球要注意安全,特別是拋球和拍球,避免球落下、後砸壞了易碎的物品;在室外訓練時,要注意把障礙物處理好,避免孩子在跑著接球時碰傷。
跳繩游戲
訓練目的:跳繩是一個既原始簡易、又有很好效果的一種方法。通過跳繩,可以鍛煉全身協調運動能力的發展。
具體方法:
教孩子學習跳繩,先讓孩子雙手抓住繩子的兩端,繩子甩起後跳過去。一開始,孩子很一可能是等甩起的繩子落到地上後,從地上的繩子上跳過去。然後再甩繩,再停下來跳。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應能自然而然地從甩起的繩子上跳過去了。等到孩子掌握了跳繩的技巧後,再教孩子跳花樣。
非常提示:跳繩需要身體各方面的協調才能完成,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在沒有經過其他訓練之前,先學跳繩是很困難的。必須經過前面的平衡訓練後,再來學習跳繩就比較容易了。
另外,日常生活中,如游泳、騎自行車、搬運東西等活動,都可以對本體感覺不良的孩子起到訓練作用。
10. 現在早教很重要,在家簡單訓練孩子認知與溝通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早教早教是早期教育的簡稱,是指孩子在0-6歲這個階段,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及敏感期的發展特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提升孩子溝通能力的方法1、標記物品、人、動作和事情
用一兩個簡單的詞來標記孩子經常關注的物品或常做的事情。標記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詞和事物之間的聯系,也可以輔助建立基本的語言模型。比如上面講到的,睡覺就直接說“睡覺啦”,而不要先說後脫衣服,這樣孩子反而困惑。
6、跟隨孩子的興趣
家長可以指向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事物和地方,幫助他將家長的話與真實的事件匹配起來。家長也可以把孩子的手放在他正在看的東西,以保證他看到家長在說什麼。如果家長跟隨孩子的興趣,而不是讓孩子跟隨家長的話,這種“指向”方法通常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