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周平王元年是什麼紀年方法

周平王元年是什麼紀年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4 14:26:09

① 歷史定年方法有幾種

你說的應該是「歷史紀年」方法吧?
如果是,歷史的紀年方法主要有四種:
1、帝王紀年法。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紀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為元年,依次則為二年、三年……按順序計算。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時間是西周時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從此以後,每一個帝王都有確切的紀年,如周平王元年為公元前770年;漢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春秋、戰國時期較為特殊,在全國范圍內採用東周帝王紀年。在列國中,則以諸侯紀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見「中國歷史紀年表·十二諸侯」,「周·春秋紀年表」)。
2、年號紀年法。年號紀年法是帝王紀年法的繼續,自從漢武帝(劉徹)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開始,以後我國歷代帝王就都用年號紀年了。例如,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他的統治時期就用「貞觀」紀年,貞觀年間指的就是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從西漢的漢武帝到清朝的宣統皇帝,我國歷史上共有600多個年號。有的皇帝有好多個年號,如唐高宗李治有14個年號,武則天有17個年號。明清的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個年號。如明成祖一直使用「永樂」年號。因此,明清兩朝時也就以年號作為皇帝的代稱了。例如「崇禎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但在歷史書籍中通常用「雙時法」,即將公元紀年附在後面,如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帝王紀年法也是如此。
3、干支紀年法。我國古代使用的由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依照一定的順序,配對組成的紀年法。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組成了天干;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輪回一次,稱一甲子,周而復始。該種方法始於漢代,是我國古代文史資料記事用的紀年標准,與年號紀年法並用。在我國的歷史教科書里,該紀年法多用於近代史方面。例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丑條約、庚子賠款、辛亥革命等。干支紀年法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凡是甲字開頭的,公元年代的末位數必然是4,乙字開頭的是5,丙為6……辛為1……依次類推。例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發生於甲子年,即184年;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年是1894年。又如《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是1901年;辛亥革命則發生在1911年,其尾數皆相同。
4、公元紀年法。是世界上通用的紀年方法。公元就是公歷紀年,公元元年是開始紀年的標志,相傳這一年是傳說中耶穌的誕生年。由公元元年開始,向前推算稱之為公元前X年,向後推算稱為公元×年(可以省略「公元」二字)。從推算的數字中可以看出,公元前的年代,數字越大,距今越遠;公元後的年代則正好相反,數字越大,則距今越近。這種紀年方法在歐洲6世紀時開始使用,全世界普遍使用則是在公元1400年前後。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後才使用公歷的。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會上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9月27日,我國政府決定,把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② 公元記年法

現在通行的公元紀年,就是所謂「耶穌出生」之年算起。耶穌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從這年起叫公元某年。這種演算法以及所謂的「耶穌出生」之年,是6世紀的一個基督修道士狄安尼西提出的。雖然耶穌只是宗教傳說中的人物,但是這個紀年標志逐漸在全世界通用。根據公元紀年和中國歷史紀年對照換算,公元元年是我國西漢末年時期,因此西漢及西漢以前的歷史年代為公元前的年代,東漢及東漢以後的歷史年代為公元後的年代。

1.世紀:100年為一世紀,特別指耶穌基督紀元(公元紀元)之百年分期。但史學界有兩種分法,一種是元年至100年為一世紀,101年至200年為2世紀……一種是元年至99年為一世紀,100年至199年為2世紀,200至299年為三世紀……

2.年代,世紀中又以10年為一年代,如20世紀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即習慣上以出現80為80年代之始;也有主張1981年至1990年,為20世紀80年代。

3.世紀初和世紀末,世紀初即這個世紀的最初10年;世紀末即這個世紀的最後10年。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准確的時間范圍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說來這是個大概的時間范圍,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圍內,也可以超出這個界限。

4.世紀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世紀的前30年為早期,世紀的最後30年為晚期,世紀的中間40年為中期。

5.世紀的前期和後期。世紀的前50年為前期(或稱上半葉),世紀的後50年為後期(或稱下半葉)。
公元紀年法沒有公元0年,從公元前1年下來就是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年

③ 帝王紀年和年號紀年有什麼不同

1、帝王紀年包括了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 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
2、 古人紀年,主要有干支紀年,帝王紀年兩種。 帝王紀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號來紀年的。 例如《岳陽樓記》中「慶歷四年春」,即指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由於干支紀年的循環往復,在宏觀的時間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亂,古人就常常並用帝王紀年和干支紀年,例如《蘭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歲在葵丑」。

④ 古代紀年法有哪幾種方式,如何操作

所謂公元紀年,是陽歷的一種,本是歐洲人的紀年方式,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對於農時而言,節氣非常重要。古人發明節氣的高明之處,在於人們發現自然界的天象地氣、草木魚蟲等在每個節氣並非漸變,而是頓變。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朋友們可能對二十四節氣的感受更為深刻一些,當地的老百姓至今依然按照二十四節氣來春種秋收。

⑤ 干支紀年法和歲星紀年法是什麼時候出現和使用的

干支紀年法是西漢時候出現及使用的,歲星紀年法是東周時候出現及使用的,殷商甲骨中那個是干支記日法,不是干支記年法,殷商記年使用數字不是干支,干支在時間上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夏朝,但是干支用於紀年側是西漢才開始出現及使用,可以這樣說,殷商時期雖然出現了干支記錄時間,但是那時還不完善,在甲骨上出現的干支對於考古學家來說也是很頭痛的,只能考察出時日,而不知年月。歲星紀年法是東周戰國時期出現,他和干支紀年法有本質上的不同,二者雖然能重疊使用,但是使用上就比較麻煩了,以下介紹他們的相關內容:

殷周記年月,都用數字表示順序,記日則用干支。後人沿襲了這種辦法,同時也有用干支記年、用數字記日的。又有太歲記年法,也就是所謂的歲星紀年法。《爾雅·釋天》說:「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在癸曰昭陽。」「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
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這種記年法也象干支記年之以干支相配
,如閼逢攝提格,用干支來表示,即甲寅。太歲記年法在史書中用得不多。
在甲骨文中,記時的形式還不大完備。很多卜辭,是有月日而無年。比較完
備的形式是於記事開端用干支記日,於末尾記上月份,緊接著再記年,如:
癸未,壬卜……在四月,佳壬二祀。
癸卯,壬卜……在九月,佳壬五祀。

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干支紀年。可是,這就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古代最早的紀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紀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數計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漢武帝時開始用年號紀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這兩種紀年法是古代學者所用的傳統紀年法。戰國時代,占星家還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中國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歲星紀年法:
歲星就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木星,按距離太陽的次序而論為第五顆(地球為第三顆),其質量與體積均超過其他八顆行星的總和。木星圍繞太陽的公轉周期為11.8622年,古人以地球為觀測點,以相對不動的恆星為背景來觀測歲星(也包括日、月及其他四顆行星)在天空的視運動,正好約十二年繞天一周,也就是說,歲星每年要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每一星空區域都有一個特定的名稱,共有十二個這樣的星空區域,即十二次,這樣用「歲在××」就可以紀年了,十二年周而復始。 十二次是將黃道(參見本書「什麼是黃道十二宮」一問)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東的方向平均劃分為十二等分,其名稱依次為星紀、玄枵(xiāo消)、諏(zōu鄒)訾(zī姿)、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具體位置則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為標志。歲星紀年法的表示方法是:如歲星在某一年運行至星紀區域,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星紀」。翌年歲星又運行至玄枵區域,該年就記為「歲在玄枵」,以下類推,十二年循環一次。《左傳·襄公三十年》有如下一段記載:於子嬌之卒也,將葬,公孫揮與裨灶晨會事焉。過伯有氏,其門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猶在乎?」於是歲在降婁,降婁中而旦。vob file converter中的裨灶指之曰:「猶可以終歲,歲不及此次也已。」及其亡也,歲在諏訾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婁。文雖不長,卻通過一段預言式的對話透露出歲星紀年的消息。魯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鄭國之臣伯有在內亂中被殺死。此前十一年,即魯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鄭國大臣公孫揮與裨灶商議辦理鄭臣子的喪事,清晨路過伯有家,見其門長滿惡草。公孫揮說:「伯有門上的惡草還有嗎?」當時歲星運行於降婁,而降婁在天空正中天就亮了。裨灶就指著降婁區域說:「還可以再等歲星繞天一周,但伯有活不到這一星次了。」伯有之死正是「歲在諏訾」這一年,第二年才是「歲在降婁」。裨灶十一年前的預言完全應驗。除此例之外,《國語·晉語四》也有一段有關晉公子重耳在外逃亡的趣事,涉及到歲星紀年。重耳一行逃至五鹿,向田野中一農夫討飯吃,農夫將一土塊遞給重耳,重耳正要發怒,他的隨從子犯說:「這是上天賜給我們土地,十二年後,我們必得此土地。」並讓大家記住:「歲在壽星及鶉尾,其有此土乎!」 農夫獻土塊在魯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十二年後即魯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這一年的正月十一日,已經當上晉國國君的重耳攻打下了五鹿。周歷正月是夏歷上年的十一月,所以子犯說「歲在壽星及鶉尾」,顯示了周歷、夏歷的差異。

⑥ 甲午戊戌都是什麼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

甲午戊戌都是什麼紀年法

一、基礎知識·全面回顧

1.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

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時間是西周時期的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從此以後,每一個帝王都有確切的紀年,如周平王元年為公元前770年;漢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春秋、戰國時期較為特殊,在全國范圍內採用東周帝王紀年。在列國中,則以諸侯紀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

2.年號紀年法

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

例如,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他的時期就用「貞觀」紀年。皇帝的年號沒有數量限制。有的皇帝有好多個年號,如唐高宗李治有14個年號,武則天有17個年號。明清的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個年號。如明成祖一直使用「」年號。

3.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乾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順序組合起來紀年。

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規則(單配單,雙配雙)可以搭配成60對,也就是一個甲子(60年),周而復始記錄時間。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等名詞就是干支紀年。這種始於漢代,現在農歷紀年仍然沿用干支。

4.年號干支兼用法

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

5.帝號紀年法

湖北軍成立時改用黃帝(1911年為黃帝4609年)。

6.紀年法

以公元1912年成立為起始的紀年。當時規定與公元紀年法並行。但 多用紀年法,個人檔案中也用。

7.公元、世紀、年代

(1)公元是通用的公歷,是古代一個徒笛安西提議創立的。它以的誕生那一年算起,所以也有人稱為。誕生前叫「公元前」,誕生後叫「公元後」。在誕生前的年份稱為「公元前××年」,在誕生後的年份稱為「公元××年」。約在公元1400年時普遍使用公元紀年,我國從1949年起採用公元紀年。

(2)「世紀」這個詞源自拉丁文「Centuria」,意思是一百年。公元之一世紀是公元之一個一百年,即公元1~100年。公元第二世紀是公元第二個一百年,即公元101~200年。依此類推,公元第二十世紀是公元第二十個一百年,即公元1901年~2000年。

(3)「年代」是在每個世紀中,以十年為一階段的稱呼,如「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等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指1950~1959年。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指1970~1979年。一般稱某世紀的10~19年的十年的時候,不稱「一十年代」而稱為某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某個世紀的最初十年,也不用年代來稱呼,而稱為「最初十年」。

二、紀年·活學活用

1.公歷年份與干支年份互算

推算是

①如果公元紀年1—12年,就用該年數字在天乾地支對應表中查找即可。如公元10年即庚午年,公元11年即辛未年,公元12年即壬申年。

②從公元13年起,某年的天干就是這個年份的個位數所對應的天干,某年的地支就是這個年份除以12所得余數對應的地支。如公元13年即癸酉年,公元14年即甲戍年,2011年是辛卯年。

2.公歷年份與紀年互算

換算為:公元紀年減1911,得出紀年。紀年加1911,得出公元紀年。

如戰爭爆發在1937年,只要減去1911年,就可以算出是29年。反之,知道××戰爭結束在34年,要換算公里,加上1911年即可得出是1945年。

3.公元紀年中的「公元前」問題

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歷史上沒有公元0年的說法。公元以前的世紀稱為公元前××世紀,但其年份的推算順序「要倒數」,如公元前21世紀的起止年份為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001年;公元前3世紀的起止年份為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01年,公元前1世紀的起止年份為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年。

習慣每個世紀的開頭20年叫做××世紀初期,然後依次為××世紀30年代、40年代一直90年代,而每個世紀的最後10年又稱為××世紀末期。公元前的初期與末期的說好相反,如公元前××世紀的90年代只能稱作××世紀初期,公元前××世紀的最後20年只能稱作××末期。

以上就是與甲午戊戌都是什麼紀年關內容,是關於公元前2000年的分享。看完年號干支兼用法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⑦ 古代的年月日是怎麼計算的

、王公在位的年次紀年。用於先秦至西漢武帝時。春秋戰國時期各諸國用本地區國君在位年數來紀年。這樣,在紀年問題上全國存在著混亂現象,如周平王元年(公元前七七0年),在魯國記為魯孝公二十七年,秦國記為秦襄公八年,宋國記為宋戴公三十年等。 2、歲星紀年。歲星(即木星)在星空在繞行一周約為十二年,古人把天赤道帶劃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星次),使冬至點處於一分的正中間,這一分就叫星紀,然後由西往東依次是玄枵、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把每年木星所在的次記下來,就成為自然的紀年資料。它首先出現於《左傳》、《國語》,在春秋戰國紀年混亂的情況下,它成為一種很方便的統一紀年的標志。《左傳.襄公三十年》:「歲在取訾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婁。」 3、太歲紀年。由於歲星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動速度不均勻,且有時還會發生所謂逆行,因此古人另外設想了一個理想的天體,其運行方向與歲星相反,以玄枵次為子然後從東向西,星紀是丑,析木是寅......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速度均勻。這個天體便稱為歲陰、太陰或太歲。太歲和歲星保持大致一定的對應關系,如歲星在星紀,太歲在寅;歲星在玄枵,太歲在卯。戰國時多用其他特定的名稱代替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名:子為困敦,丑為赤奮若,寅為攝提格(簡稱攝提),卯為單閼,辰為執徐,已為大荒落,午為敦戕,未為協洽(亦作葉協),申為君灘,酉為作噩,戌為淹茂(亦作閹茂),亥為大淵獻。《呂氏春秋.序意》:「維秦八年,歲在君灘。 4、年號紀年。始自漢武帝,迄於清末。皇帝更迭即換年號,同一個皇帝也可以更換年號,如漢武帝就曾使用過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十一個年號。清方苞《獄中雜記》:「康熙(清聖祖年號)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獄,見死而由竇出者日三、四人。」 5、干支紀年。始於漢,今農歷仍襲用。即以干支相配的六十花甲子循環使用。近代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戰」、「戊戌變法」、「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等就是用干支紀年來表示的。 6、生肖紀年。用十二種動物來表示十二地支,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產生於東漢王棄以前,主要使用於民間。迄今還偶或使用。 7 民國紀年法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建立,同時決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以此歷史上又出現了所謂的民國紀年。這種紀年方法,月日同公歷一樣,不必換算。年代的換演算法也很簡便。如xx戰爭爆發在1937年,只要減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國29年。反之,知道xx戰爭結束在民國34年,要換算公歷,加上1911年,但可得出1945年。

閱讀全文

與周平王元年是什麼紀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管理會計案例分析的方法 瀏覽:788
正確梳頭方法視頻 瀏覽:18
稻田捕河蟹的最佳方法 瀏覽:74
打疫苗用的什麼注射方法 瀏覽:943
水餃睡不著有什麼好的方法 瀏覽:462
鑄鐵鍋的使用方法 瀏覽:608
共同海損金額計算方法 瀏覽:885
如何鑒定飲茶方法 瀏覽:938
達克寧水腫治療方法 瀏覽:968
華為手機開關機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92
想把腳洗干凈用什麼方法 瀏覽:762
石灰粉發電方法視頻 瀏覽:168
退火的常用方法有 瀏覽:22
確定物體重心的常用試驗方法有 瀏覽:840
快速緩解中暑想吐的方法 瀏覽:258
怎麼去除積雪的方法 瀏覽:65
機器人編隊控制方法研究 瀏覽:532
小孩快速降溫的方法 瀏覽:525
三步折帽子方法簡單又好看 瀏覽:454
骨密度計算方法公式骨礦骨面積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