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方法論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意義總結
一、唯物論的方法論意義:
1、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發展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出發,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觀成分。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客觀規律辦事。
2、要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的統一(也就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其一,在認識世界時,由於規律隱藏在事物的內部,我們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認識、把握事物的規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時,我們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實踐目的的需要改變規律賴以起作用的條件,從而限制和防止規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意義:
1、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客觀、普遍存在的,要正視矛盾,不要迴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體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決不同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決矛盾時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點、抓關鍵、看主流。
2、尊重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要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的統一(也就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3、唯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原理的方法論意義:我們在實踐活動中應該做到與時俱進。
4、改變了物的量的結構引起質的飛躍的原理的方法論意義:我們在實踐活動中應該既要看到量變又要看到質變,注意特殊量變引起的質變。
三、認識論的方法論意義:
1、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
堅持認識和實踐的統一,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對待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做到堅持和發展的統一。
2、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發展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出發,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觀成分。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
一、社會系統論概述
1、社會系統論的源流與發展
現代意義上的系統論研究肇始於20世紀初的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最早被應用於生物學研究領域,貝塔朗菲認為必須把社會現象、社會生活、歷史過程作為一個系統來把握。這個觀點後來也一直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指導著眾多中西方學者從整體的系統視角來觀察自然與社會現象。
到了20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使得社會系統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馬克思認為「社會關系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他通過對人們從事的勞動和活動進行結構分析,揭示了構成社會系統的各種要素之間的關系。
2、馬克思社會系統的構成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社會系統都由三個最基本的社會形態構成,即經濟的、政治的和意識的社會形態。三者在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中共同構成了一個社會的整體。
經濟系統是社會穩定運行的基礎,它為整個社會系統的運行提供物質能量,對社會結構和民眾意願有深遠的影響;政治系統是社會系統中重要的子系統,政治系統的穩固與否直接關繫到整個社會系統的穩定與和諧,思想文化系統可以說是其他各兩個系統狀況的映射,它和其他諸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基本上屬於存在和意識之間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其他子系統的運行狀況都會從該子系統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當前中國的社會系統與社會問題
1、當前中國社會系統和社會問題分析
長期以來,在中國社會中的政治子系統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的整合是一種政治整合,其他子系統處於被排斥的地位,其功能也被限制在最低的限度或者只是被動地起作用,自身的運行和協調均受制於和服務於政治系統,從而造成了子系統之間的非良性互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社會系統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系統逐步占據社會系統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並對社會子系統關系的協調與整合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種決定性作用同樣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不穩定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政治系統和經濟系統在社會系統關系中的寡頭地位,導致整個社會的緊張和失衡,並進一步制約了當代中國社會的良性運行和穩定發展。因此,在中國看似繁榮崛起、歌舞昇平的表象背後,許多尖銳的、普通人很容易感受到的現實問題不能不引人深思。嚴重的腐敗,黨與政府威信降低,私有化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擴大、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嚴重的環境污染等等問題遍布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造成社會問題與社會系統失衡的因素
(1)要素類因素
「要素性負效應是指由於要素自身性質不合理,而引起的系統內部摩擦或紊亂而產生的負效應。」由於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同的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城鄉居民之間的不公平待遇,加重了城鄉二元社會差異,拉大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由此可見,中國社會系統的要素性負效應會直接影響整個中國社會系統的穩定和有序。
(2)構成類因素
「構成性負效應是指系統要素之間的構成方式不合理而產生的負效應。」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這也直接導致了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對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市作為國家的建設重點,又產生了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戶籍制度、勞動用工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有些已隨著社會的發展被廢除,有些卻依舊存在並活躍於現在的政治體系中,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3)精神類因素
「精神性負效應是指由於系統內部環境與文化、法制不合理而產生的負效應。」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系統,除了使物質文明的發達,最重要的是社會關系的和諧和精神文明的有序。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蓬勃發展,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卻略顯偏軟,與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密切相關的法律意識、契約意識和誠信意識都十分淡薄,由此產生了許多精神性的負效應。
(4)失調類因素
「失調性負效應主要是指系統內部構成、結構、要素等與外部環境不協調導致的嚴重功能紊亂、內耗嚴重以及系統優勢難以發揮所產生的負效應。」一個國家的社會系統必然是整個人類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人類社會的系統與地球的自然環境系統又組成了一個更大的巨型系統。但是長期以來,我們把社會發展局部的理解為經濟的快速增長,卻對大自然采暴力的行為和態度,嚴重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都引發了相當大的失調性負效應。
三、社會系統論對解決社會問題的指導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從系統學的視角看,社會和諧表現為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運行。如果社會各子系統之間不能協調運行,處於一種無序狀態,整個社會系統就會出現紊亂。在社會系統中,政治是上層建築,是調節協調社會各系統之間關系的主要機制。政治文明的發展水平,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同時,政治文明的發展,對社會文明的其他組成部分又有著指導作用。因此,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政治保障。
2、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和諧發展
經濟處於基礎地位,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們一切的社會活動,包括調節關系,化解矛盾,維護秩序,最終都是靠經濟發展才得以實現的。經濟發達了社會才有活力;社會有了活力,生活其中的個人才能全面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是其他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只有經濟發展才能為地球的生態平衡提供建設支持;經濟發展也是處理國際關系的保障,只有一個國家富有了才具有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然而,目前我國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要改變當前這一現狀,就必須依靠科技的進步與創新,並結合政策的調整和支持,一起推動我國經濟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發展,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主要依靠提高生產效率上來。
3、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文化系統是社會的一個重要子系統,現如今,文化作為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軟實力,有文化,有創新的國家和民族才能越走越好,同時,文化也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和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轉型、深入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社會文化多元化,思想觀念、道德素養、價值趨向等多個方面共同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出現和激化。多元性的文化建設勢在必行。
4、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毫無疑問,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工業文明的興起,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與此同時創造出的巨大的物質財富也激勵著人類不斷的掠奪自然。然而,近些年來,人類在享受著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生活便利和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逐漸發現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的發展病。因此,在以後的社會發展中,我們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用馬克思注主義的系統論觀點指導我們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能動作用、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使社會各子系統協調和諧發展。
❸ 如何理解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變革意義
《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突出方法論和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樣兩個特點,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內容和重大指導意義,特別是著力闡述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問題意識,貼近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力求增強教學的思想性、針對性、實效性。
❹ 如何理解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性質和特點
1. 如何理解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性質和特點 社會科學方法論是相對於自然科學方法論而言的. 所謂社會科學方法論, 是指從事社會科學 研究的方法論, 這種方法論是建立在社會科學研究的各種方法之上的, 它除了論述這些方法 之外, 還要進一步闡明這些方法的客觀基礎、 本質根源、 基本特徵及其運用的原則供禒垛溉艹防訛獅番餞.如矛盾 分析法, 不僅要介紹矛盾分析法的內涵和形式, 而且要論證其賴以立論的客觀根據及其運用 的基本原則. 社會科學方法對於人文社會科學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但這些方法只是研究 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體的研究. 同時,方法是多樣的,也是相互為用的.世界上沒有一 種萬能的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法.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特點 社會科學方法與自然科學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一,對社會 現象的研究不僅要研究波普爾所說的世界一,還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對社會的 研究不僅要說明, 而且要詮釋; 而詮釋就是理解, 而理解和評價就是活動和改造. 在這里, 主觀和客觀、 說明和理解、 真理和價值是交融的, 很難分開. 正像王陽明先生所說: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 《傳習錄上》 ) 但是,在現 代條件下,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方法論和社會科學方法論呈現出相互交叉、 相互 借鑒和彼此融合的趨勢. 2.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革命變革 (筆記有) 第一, 批判地繼承了近代德國古典哲學的積極成果, 創立了實踐的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 第二,批判地繼承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積極成果,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第三, 批判地繼承了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積極成果; 第四, 批判地繼承了法國復辟時期歷史理 論的積極成果.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開辟了人類認識社會和研究社會的新時代. 3. 如何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堅
❺ 理解和解釋的含義及其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
這個得從方法論角度去闡述,而不能簡單從字面說明:
一般的可以從解釋學的立場去分析這個問題,解釋學是一個解釋和了解文本的哲學技術,它也許被描述作為詮釋理論並根據文本本身來了解文本,強調忠實客觀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這里「文本」的概念可以擴展為書面文件。例如:講話、表現、藝術作品和事件。
結合到本題目的背景,可以看到這里的「理解和解釋」應該是與實證研究方法不同的一種研究範式,不強調自變數、因變數,不控制研究對象,不幹涉實踐的流程,而是描述現象,理解研究對象的處境...
所以要回答該題或者可以檢索一下「解釋學」、「現象學」等關鍵詞.....
❻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方法論原則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哪方面
系統論方法論是研究一切系統的一般模式、原則和規律的理論體系。它包括系統概念、一般系統理論、系統理論分析、系統方法論和系統方法的應用等。
研究一切系統的基本觀點(原理):
原理一、整體性——「盲人摸象」的教訓。
原理二、相關性——牽一發而動全身。
原理三、層次性——等級森嚴的結構整體
原理四、有序性——系統功能發揮的源泉
原理五、動態性——發展變化的理論
原理六、調控性——系統的自組織
原理七、最優化——如何追求完美
一、系統方法
就是按照客觀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方法。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從整體與要素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對象,揭示系統性質和運動規律,從而達到最佳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根據上面例舉的系統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是從方法論角度提出的,其著眼點在於應用,根本目的是優化。
二、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是:
(一)、整體性原則
這是系統方法的出發點。這個原則要求我們看待問題、處理問題時從整體著眼,從整體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最佳的處理方法。
(二)、有序性原則
系統與系統,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之間是層次分明、井井有條的。系統的有序性通過系統的結構來體現,結構決定性質,結構不同,功能不同,有序性也不同。此原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系統本身的發展變化規律,而且認識到通過調整或改變結構可以提高整體的功能。
(三)、動態性原則
一切系統都是變化、運動著的,這也是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因此探索系統發展變化的方向、動力、速度、原因和規律等有助於我們對更復雜的對象進行研究。這個原則告訴我們,考察系統性質時,要在動態中考察,研究系統的動因,從系統自身的矛盾運動中尋找改善方法,注重提高自我調節能力,提高系統的管理水平,遵循動態原則。
(四)、最優化原則
如何從幾種方案中選出最佳方案,使系統運轉處於最佳狀態,達到最優目標,這是系統方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為達到目的,我們應遵循:局部效應服從整體效應;堅持系統多級優化原則;堅持優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結合的原則。
三、系統分析方法的步驟
(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系統的、合乎邏輯的敘述,提出問題的重點和關鍵,劃定范圍、確定目標、明確要求。
(二)確定系統目的。確定達到系統目的各種目標,根據目的提出具體要求,在考慮相應措施。
(三)收集資料。特別重視反映各因素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資料。
(四)建立模型。根據資料,建立各種模型,反映系統不同方面的屬性。
(五)設計方案。利用模型獲得的預測,設計方案,比較各方案的利弊,確定最優。
(六)試驗鑒定。試驗最優後所獲得的方案,提出建議,進行系統評價。
❼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論原則,這些原則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有哪些指導意義
運用社會系統研究方法,進行社會科學研究,分析認識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論原則,包括:整體性原則、結構性原則、層次性原則、開放性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系統的整體性表明,整體的功能並不等於它的組成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這就是所謂的系統的「非加和性」,即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總和。
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要堅持整體性原則,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護個人利益的同時,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不能損公利己,關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社會各個方面的關系,在實踐中要堅持西部大開發、東部崛起、老工業基地復興等計劃,堅持共同富裕為目標等等,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二、結構性原則。結構是系統中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會系統有什麼樣的結構,就相應的有什麼樣的功能,結構發生了變化,社會系統的功能也就必然發生變化。
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要重視結構性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原則,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經濟制度、以及政治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進程。
三、層次性原則。系統的層次性,揭示的是系統的不同層次之間的關系。層次是指在系統中不同的組成部分依次隸屬的等級關系。對系統的層次性研究表明,系統的不同層次既有共同的運動規律,也有各自特殊的運動規律。
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要堅持層次性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關注各個層次問題和各個問題不同層次的特點和規律,對症下葯,實現問題解決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四、開放性原則。系統具有開放性,即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正是通過這種交換,使系統維持和更新自身的結構,從而實現從無序向有序的演化。
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要堅持開放性原則,堅持對外開放原則,國家社會各個方面不再封閉融入世界發展大潮中,取世界資源為我國發展所用,促進本國發展。
❽ 社會研究方法論、研究方法與方式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
社會學誕生於科學主義盛行的時代,其研究方法也多受科學理性的影響,主要是主客二元對立的實證主義方法。在中國社會學恢復與重建以來的二十多年裡,社會學研究所運用的方法也多為實證主義方法。然而,後現代社會學思潮的崛起對其產生了難以抗拒的沖擊,相對於傳統社會學研究方法追求科學、理性、客觀、普遍的和二元對立的方法,後現代社會學研究則致力於解構科學、理性的神話,追求多元的、價值關聯和主體間性的方法,對更好的認識生活世界、獲取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對社會學學科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重要作用。 本文基於半根基主義①的視角來討論後現代思潮對社會學研究方法所帶來的方法論和研究方式的沖擊。主要觀點是: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與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在方法論上存在著巨大差異,從而也帶來了研究方式上的差別,給社會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在社會學研究中必須把兩者恰當地融合起來,才能更好的認識和理解現實社會。 為了既能突顯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對傳統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沖擊和挑戰,又有利於兩者的對比,本文先對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進行論述,分別對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和人文主義研究方法中受到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批判的方法論進行深入討論,從崇尚科學主義、崇尚理性、對普遍主義、客觀性和價值中立的執著追求和主客二元對立的研究傾向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闡述其在現代社會學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影響,並簡略地論述了在其影響下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同時,為了能更好的理解社會學研究方法轉向的社會基礎,本文基於前人的研究基礎,分別論述了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現象的變化。再由此論述社會學研究方法的轉向,即現象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常人方法學。 其次,在對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分析基礎上,具體從反科學主義、反理性至上、反本質主義、反普遍論、反中心論與對差異性、片斷化的強調、超越個體主義,強調主體間關系和否定社會學研究的客觀性,強調對價值和意義的追求等方面來深入分析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所倡導的方法論。 再次,通過分析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傾向對社會學研究方式和研究技術的影響,具體的總結了一些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具體研究方式與研究技術,如布迪厄的關系研究方法、福柯的考古學與系譜學方法以及其定性研究方法的傾向,強調「語言」的作用和談話技術、對現象的歷史生成和「解構」視角的強調等。 最後,文章基於半根基主義的立場,對有關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評價標准進行了淺略的討論,得出必須把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和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兩者結合起來,共同應用於社會學研究,走一條新的研究方法的道路。具體表現為:必須把科學與非科學、理性與非理性結合起來,同時並存、互為補充;必須取一種多向度、多視角的方法,而不能用單一視角去觀察社會、研究社會;必須認識到社會學研究不能拒絕意義追求,但也要避免意義的碎片化;在研究方法和技術方面,要同時注重方法的特殊性和融合,在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上要相互補充。
❾ 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對於社會科學研究具有方法論層面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強調實踐出真知的原則,符合正常的認識過程,這部分內容對社會科學研究具有指導意義;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仍然是信奉理性認識至上的、排他性極強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言論不自由的社會有時候可能並不可靠,使自己失去了指導意義。原因如下:
按照英國思想家休謨在《人性論》中的說法,深化泛化的認識為理性認識,而理性認識有時比最初的認識(或者稱感性認識)更不可靠。他指出,在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中,人們必然要多方面了解事物,並盡可能借鑒可資借鑒的內容。比如,要了解鐵的屬性,人們不可能自己去做齊全部的實驗,往往只是去查化學物理的參考書就完了;要了解一個主義更是如此,不可能自己先具體實踐過,再肯定它是否科學,往往採納教科書上講的說法就算了。正因為如此,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們炮製出了大量理性認識的內容來滿足人們對理性認識的需求,這些內容可以包括會飛的馬、噴火的蛇等等想像出來的、未必可靠的內容;不少的理論權威及統治者也借機把他們的假科學打扮成科學理論,同時又把真正的科學理論說成是假的,他們東拼西湊,移花接木,顛倒黑白,把事物的本真給破壞、掩蓋、歪曲了之後,再把他們的說法說成是正確、科學的理性認識。在封閉的、沒有其他的理論和說法可資比較的情況下,人們很容易、也只能把這些權威們的所謂理性認識當成正確的理性認識全盤接受。
關於這一點,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老子也在《道德經》第四十七章說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本意是,足不出戶,眼不看窗外,可以認識天下的萬事萬物及事物的總的發展規律,而認識的不斷深化泛化反而使人們認識不到。看似非常矛盾,但真實意思也是一樣:人們對事物的最初的認識才是本真的,符合道,而以後的深化泛化的認識反而偏離了本真,偏離了道。當然,這種的說法未必完全正確,但至少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在言論不自由的社會普遍存在著所謂公認的理性認識有時完全是誤導性的、更不可靠、卻被人們接受、不受質疑的情況。
只有經得起任何質疑的認識、理論或主義,才能稱得上是科學。不容質疑的理論或主義,如果自奉為科學,這只會更令人難以判定它是不是真科學、會不會是誤導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