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後現代研究方法

後現代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4 08:47:06

❶ 從廣泛的意義來看,後現代主義應該包括哪兩方面的內容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末西方社會流行的一種哲學和文化思潮。現在意義上的後現代主義是對西方60年代激進政治運動失敗的反應,是一種以西方發達國家二戰後進入現代社會為背景,以反思、批判近現代主義文化、理論取向與基礎、思維方式等為基本特徵,以新的話語和形式解釋世界為特點的文化思潮。結構主義加入後現代主義後,後現代主義發展為一種遍及哲學、美學、藝術、宗教等領域的在全球頗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潮。後現代主義復雜紛呈,但也有其共同的思維特徵,即反思現代性、多元思維和否定性思維,其理論傾向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強調反思與批判現代性

反思和批判現代性(modernity)可以說是後現代主義的精髓。其批判現代主義的基礎論、工具理性、科學主義、中心主義等。李奧塔在其《後現代的知識狀況》中說:「我所謂的現代,指的是用元話語來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學」,而「我將後現代定義為針對元敘事的懷疑態度」。後現代主義不再假定有一個絕對支點可以用來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它把矛頭直接指向現代性,對其進行反思和批判,認為它們依賴元敘事來證明自身的合法性,而事實上,那些支配社會制約關系機制的合法性本身也需要合法化來證明。後現代主義對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東西進行批判和質疑,主張摧毀人們對元話語的信任感。同時,後現代主義反思現代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在為人類帶來物質富裕的同時,為人類的實踐、人類的生存空間以及人本身帶來了巨大的威脅,針對現代主義對理性的過分張揚、過分迷戀權威,過分依賴自然科學的確定性進行批判。可以說,後現代主義正是在對現代主義批判和質疑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對傳統思維模式的挑戰和揚棄。

2、反對中心主義,提升非理性主義

主體性問題一直在西方哲學認識論中占據中心地位。工業文明以來,過分張揚人的主體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種危機。後現代主義對人類中心進行批判,他們認為把人與自然彼此分開是人類實踐一切錯誤的根源,要超越現代,必須消解主客之分,消解主體性。他們提出人不是獨立於世界萬物的實體,人是世界的成分。因此,他們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主張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後現代主義反對「自我中心論」,批判現代世界觀是個人主義,主張摒棄個人主義,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解構主義的研究工作動搖了西方哲學理性中心主義的合法性,摧毀了現代主義對基礎和理論框架的信念,從根本上消除了終極價值的可能性,粉碎了人們對統一性、整體性、中心性和絕對真理的信仰。

後現代主義在批判理性主義的同時,提升非理性主義,強調非理性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理性殞落」,「非理性應該提升」。非理性主義強調一種直覺,一種自由,一種個體的選擇,它從根本上摒棄理性、排除權威,認為人的存在是開放的,主張建構非理性的主體。如阿蘭·圖雷納主張主體是一個曾在性、情感、政治和心靈上有積極表現的主體。而理性主義框住了思想本身,將自然和科學的方法搬到哲學中來,視為惟一正確的方法。斯賓諾莎說:「我將考察人類的行為和慾望,如同我考察面積和體積一樣」。非理性主義批判理性所推崇的實證主義,認為理性邏輯的框架只適用於僵死的無生命物質,強調人應該由存在的冷靜觀察者、分析者變為存在的參與者、關心者。

3、倡導多視角、多元化的方法論

後現代主義拒斥現代理論所預設的社會一致性觀念,強調世界自身的多樣性、多元性,對世界的認識應該是多視角、多角度的。

一個視角就是一種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特定立足點,一種看問題的角度,一種分析特定現象的有利位置。每個人的觀點和看問題的角度不可能完全如實地反映社會現實,不可避免地受觀察者本人的立場、觀點和興趣等的影響。同時,沒有哪個人的視角能夠充分說明任何一個社會現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正如韋伯所說的:一切關於現實的知識都來源於某個特定觀察點,一切事實都是由人們建構起來的解釋,一切單一視角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後現代主義強調文本的多義性和解釋的無限性,克服從單一理念出發看世界的作法,宣稱「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提倡「認識論的無政府主義」,號召「怎樣都行(anything goes)」,允許採用任何方法,容納一切思想,擺脫僵化的形式理性,將人類從傳統方法論的奴役中解放出來,從而建立一個開放的、多元的方法群落。

4、推崇對話,強調不確定性和差異性

後現代主義採納、吸收了分析哲學、當代釋義學以及法國後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以語言範式取代了意識範式,從認識主體和意識內容的研究轉向語言學的討論,討論主體群之間的活動及關系,賦予不同的話語以平等的權力。後現代主義強調一種語境體驗,認為人更多的是作為交往,作為一種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語言主體,主張一種開放的、公平的對話。他們認為對話是解釋者與解釋者人際關系發生的過程,目的是推翻居於中心地位的認識主體,倡導不同認識者之間的平等交往關系。對話中的對立面不是次要的,他們的個性和境況對於任何一個肯定的結論來說都是不可少的。向真理開放需要的是一種無知的態度——博學的無知,它要求對話者在向真理開放的過程中時時省察自己,保持一個開放的心胸。後現代主義認為,好的對話者應該是一個不斷推動我們去反思我們在真正說著和想著的是什麼東西的人,一個不斷提醒我們轉過來探究反思種種情況和條件的人。

總之,後現代主義反對總體性、同一性和確定性,高揚事物變化以及事物本身的多元性、多樣性、差異性、特殊性等,主張用知識形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去超越和反對統一現代理論。與此相聯系的,後現代主義認為客觀世界是無秩序的,非連續的,沒有什麼規律可遵循,又無始終,整個世界處於一種混沌狀態和不確定狀態。

另外,後現代主義還主張取消價值的判斷,賦予不同的話語以平等的權利。後現代主義主張文化多元化,尊重非己文化,賦予不同文化以平等的地位,相信每一民族都有選擇和擁有自己文化的權利。他們認為社會中實際存在多種合理性的價值系統,一切價值都全然平等,「價值不是一成不變的」。對後現代者來說,「如果現實只是一種語言性的約定俗成,那麼意義和知識都只能是相對的。」

❷ 研究後現代主義的思潮主要有哪些

後現代主義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它是對許多建築運動的統稱,這此新流派沒有共同的風格,也沒有團結致的思想信念,但它們滿懷著批判現代土義的熱情和希冀,共同相約在「後現代主義」旗幟下。可以說,後現代主義的名字是通過「五本洋書」(文丘里:《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詹克斯:《後現代建築語言》、沃爾夫:《從包豪斯到現在》、戈德伯格:《後現代時期的建築設計—當代美國建築評淪》、詹克斯:《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幾次展覽」(1980年威尼斯第39屆藝術節上的建築展、後現代建築1960國際巡迴展覽、!987年西柏林國際建築展)、「七位明星」(文丘里、格雷夫斯、約翰遜、波菲爾、霍萊因、磯崎新、摩爾)不脛而走,影響世界我們無意於追溯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來龍去脈,但透過後現代主義的上述五部著作以及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復古主義傾向、裝飾的傾向、重視地方特色和文脈的傾向、玩世不恭的創作態度、國際化的傾向,可以窺視後現代主義思潮所帶來的建築美學觀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是對長期以來傳統的和諧美學觀的反叛和超越,揭集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注目建築的豐富的多義性內涵。。重提反和諧美學觀的建築學意義,對傳統以來西方建築界信奉的建築的美在於建築形式要素的和諧的觀點開始了最為深刻的質疑。這在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言人詹克斯那裡表現得最為突出。詹克斯在闡釋其建築主張時借用了許多屬於語言學或語言學相近的術語,因為他把建築理解為一種「語言」。他不滿足於傳統的建築理論把建築的美的要素局限於統一、均衡、比例、尺度、韻律、色彩等方面,傳統的建築美學用來描述建築美的那些通用術語在他看來都太貧乏了,以致無法用來區別建築的現代主義及其當代的新發展,更無從區別「晚期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形式各異的風貌。第二個變化是研究範式的變化。改變了以往注重於探討建築與其它藝術的共性的研究範式,努力找尋建築藝術的差異性和個性特徵。表面上看來這似乎只是研究重點的變化和轉移,其實有著更深層的意義。它預示了西方建築美學的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哲學基礎的調整,透射出建築美學研究的人類生存木體淪哲學基礎的方法論取向,從而顯著區別於強調普遍性、4般性研究的方法和知識論析學基礎、這是個具有深刻啟

❸ 解構是什麼它是後現代主義的核心嗎

「解構主義」不等同於後現代主義,「解構」也不能說是後現代主義的核心。 但是「解構主義」是後現代主義的一個極重要的流派,「解構」是後現代主義的一個基本特徵。 ——因為「解構主義」是「結構主義」的徒弟,是從「結構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前者用了後者的手段對後者進行了極大程度的反叛。 (註:結構主義屬於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屬於後現代主義) 「結構主義」主要算是一種研究方法,它不是一個觀點一致的流派,但是運用的手法都極其類似。 它的主要特徵是:研究的重點是現象間的關系,而不是現象本身的性質。 認為一切的現象都可以用某一種「結構」或者說「模式」去概括。 注重高度抽象,它把結構分為「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可感知的無需過多分析,而深層結構是潛藏在作品中的「模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必須用抽象手段,把「模式」找出。簡單來說,結構主義就是你把一個社會現象、文化、文學作品拿出來,我可以用某一種「模式」去分析它,比如結構主義者認為運用結構主義的方法可以把西方的所有悲劇都歸結到一種模式:「俄狄浦斯模式」。他們運用的方法就是把悲劇中的各種元素都取出來,然後把這些元素都往「俄狄浦斯模式」中去套用去對比去分析,以此證明自己的觀點。結構主義者更多的追求的是現象的「同」。方法上,結構主義的方法是「二項對立」,拿《梁祝》來說,結構主義者就是從梁祝的愛情和家族的阻力這兩者間的對立去分析整部作品的。具體不展開了。 但隨著哲學的發展,解構主義出現了,解構主義對西方傳統哲學企圖尋找世界某個終極根源的行為進行了根本的反叛和致命的打擊。解構主義者已經不滿於結構主義的迂腐與陳舊,開始運用「結構主義」的方法對社會現象、文化、文學作品進行「解構」。解構主義者認為「世界沒有本質」「任何事物都是多元的」「現象沒有固定的意義」。「結構主義」自然也在此打擊之列。 比如在文學作品中,解構主義者公然宣稱:「作者已死」,有的甚至稱「作品已死」,極力推崇讀者的「誤讀」,認為讀者對於作品的各種理解都是合理的,推崇多元化、多角度的思維。 簡單來說,「解構」其實用的也是「二項對立」的方法,但目的上「解構」的目的是為了「結構分解」而不像結構主義那樣是為了「建立結構」。解構主義者運用「解構」消除人們對一部文學作品、一種社會現象的固定認識,他們不願意讓現實服從於理論,不願意像結構主義那種用某一種模式概括現象,所以要從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的「多種理解」中去消解任何一種想對現實進行概括的理論。寫到這里,大概就可以知道「解構」是一個什麼東西了。 「解構」無非就是提倡多元化、提倡多角度理解、消解權威、分解結構、推崇大眾狂歡,這些都是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但後現代主義不僅有這些特徵。 後現代主義還有很多其他的派別,比如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這些都是屬於政治化傾向嚴重的流派,因此「政治化」也是後現代主義的特徵之一。 PS:評論里有人提到了周星馳,確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能夠幫助大家理解的事例,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確實可以算是「後現代」「解構主義」,因為周星馳的電影很大程度上也是「消解結構」「蔑視權威」,可以「多角度解讀」。完全符合「解構」的特徵。因此「解構主義」其實並不難理解。

❹ 社會研究方法論、研究方法與方式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

社會學誕生於科學主義盛行的時代,其研究方法也多受科學理性的影響,主要是主客二元對立的實證主義方法。在中國社會學恢復與重建以來的二十多年裡,社會學研究所運用的方法也多為實證主義方法。然而,後現代社會學思潮的崛起對其產生了難以抗拒的沖擊,相對於傳統社會學研究方法追求科學、理性、客觀、普遍的和二元對立的方法,後現代社會學研究則致力於解構科學、理性的神話,追求多元的、價值關聯和主體間性的方法,對更好的認識生活世界、獲取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對社會學學科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重要作用。 本文基於半根基主義①的視角來討論後現代思潮對社會學研究方法所帶來的方法論和研究方式的沖擊。主要觀點是: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與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在方法論上存在著巨大差異,從而也帶來了研究方式上的差別,給社會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在社會學研究中必須把兩者恰當地融合起來,才能更好的認識和理解現實社會。 為了既能突顯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對傳統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沖擊和挑戰,又有利於兩者的對比,本文先對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進行論述,分別對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和人文主義研究方法中受到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批判的方法論進行深入討論,從崇尚科學主義、崇尚理性、對普遍主義、客觀性和價值中立的執著追求和主客二元對立的研究傾向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闡述其在現代社會學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影響,並簡略地論述了在其影響下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同時,為了能更好的理解社會學研究方法轉向的社會基礎,本文基於前人的研究基礎,分別論述了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現象的變化。再由此論述社會學研究方法的轉向,即現象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常人方法學。 其次,在對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分析基礎上,具體從反科學主義、反理性至上、反本質主義、反普遍論、反中心論與對差異性、片斷化的強調、超越個體主義,強調主體間關系和否定社會學研究的客觀性,強調對價值和意義的追求等方面來深入分析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所倡導的方法論。 再次,通過分析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傾向對社會學研究方式和研究技術的影響,具體的總結了一些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具體研究方式與研究技術,如布迪厄的關系研究方法、福柯的考古學與系譜學方法以及其定性研究方法的傾向,強調「語言」的作用和談話技術、對現象的歷史生成和「解構」視角的強調等。 最後,文章基於半根基主義的立場,對有關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評價標准進行了淺略的討論,得出必須把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和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兩者結合起來,共同應用於社會學研究,走一條新的研究方法的道路。具體表現為:必須把科學與非科學、理性與非理性結合起來,同時並存、互為補充;必須取一種多向度、多視角的方法,而不能用單一視角去觀察社會、研究社會;必須認識到社會學研究不能拒絕意義追求,但也要避免意義的碎片化;在研究方法和技術方面,要同時注重方法的特殊性和融合,在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上要相互補充。

❺ 後現代心理學是什麼

在一定程度上,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想反映了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信息社會,從產業商品過渡到消費商品時期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社會心態。
後現代主義心理學對行為主義的機械還原論、弗洛伊德的生物還原論以及人本主義學派的「自我中心論」的批評以及加強對高級心理研究的建議是值得深思的。但對主流心理學的全盤否定,對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因果決定論的懷疑是沒有根據的。未來心理學的發展只能是在正確思想指導下,朝著文理結合、微觀與宏觀研究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道路不斷地探索與前進。
後現代心理學主要方法

敘事療法
敘事就是讓你理清自己的故事,你每天的生活方式,對於未來的規劃,包括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如何更快的解決,這是敘事能幫到你的。

敘事療法的作用
通過敘事治療,不僅可以讓當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長,同時還可以讓咨詢師對自我的角色重新統整與反思。敘事治療在個體心理咨詢、家族婚姻治療、團體咨商、學校及義工教育領域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均有良好的效果。
敘事療法作為後現代心理治療手段,它為我們開啟一扇窗,讓我們能換個視角來審視我們的人生以及我們所經歷過的重大事件。讓我們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能看到自己的力量,看到自己雖不完美但卻從未放棄的努力。

❻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如何產生的

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是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不斷碰撞和交融的語境中產生和推進的。後現代主義作為外來文化的一個分支,在當代市場消費話語的聯手下,突破過去較為單一的宏大正史的壓抑,將人從政治意識形態的束縛中釋放出來。它既為90年代小說提供了個人化的視界,也促進了文學觀念的更新。同時,它也將文學置於一個大眾化、無深度的尷尬境地。後現代主義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90年代小說的多元化和復雜性,並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哲學精神和文體意識的提升產生了獨特的影響。 面對當下文學的全球化、現代化的困境,研究後現代主義與中國90年代文學之間的關系及相關問題,關注其中正反兩面的影響,無疑對於我們處理文學本土化和現代化等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導引作用。以往的研究中,外來文化的倚賴多,本土文化的研究少,文化理論的平移多,文學本體的關注少。鑒於這一研究現狀,本論文旨在從人的觀念嬗變和後現代主義本土化兩個方面出發,通過截取中國20世紀90年代這一特定時段的小說創作,和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和文學創作,採用比較文學「接受——影響」的研究方法,探討中國90年代小說在接受過程中的影響層面、改造層面,並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美學對後現代主義的本土化...

❼ 可以解釋什麼叫結構主義以及後現代主義嗎

德里達、福柯、克利絲帝娃(julia kristeva)其批判結構主義的文本,製造一種激烈的理論巨變氛圍,從而推動了後現代理論的形成。與結構主義者把語言游戲局限在封閉的對立結析中的做法不同,後結構主義把能放在比所指更重要的位置上,從此來表明語言的動態生產性和意義的不穩定性,表明他同意義的再現圖式的決裂。在傳統意義理論中,能指依賴於有意識的心靈所指。然而在後結構主義者看來,所指僅僅是無休止的指意過程中的一個瞬間,在這個過程中意義並不是在主客體間的穩定的指涉關系中生成的,而僅僅是在所指的無限的、模稜兩可的淤戲中生成的用福柯的話說:「意義的意義是能指對所指的無限的暗示和不確定的指定……它的力量在於一種純粹的,無限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一刻不息地賦予所指以意義……它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著指定和區分。福柯認為支配西方的文化和哲學的二元形而上學一方面讓現實凌駕於表象之上,言談凌駕於寫作之上,男人凌駕於女人之上,理性凌駕於本能之上,因而另一方面就否定了據說是低劣的一方。
後來的後結構主義者,和後現代理論家追隨德里達、福柯、克利絲帝娃(julia kristeva)得出結論說,必須徹底摧毀現代哲學,建立一種嶄新的哲學實踐。

❽ 後現代主義對中國史研究的影響

精益求精是理所當然 改弦更張則似無必要
——讀《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後
(文/爾雅圖南)
【摘 要】史學被普遍認為是未被後現代主義攻克的最後一個堡壘,但這並不等於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界沒有絲毫影響。《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一書即以中西比較的角度,給我們描述了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界的種種影響、沖擊,作者通過探究後現代對歷史學的影響,告訴我們,面對後現代主義我們應該採取這樣一種態度:精益求精是理所當然,改弦更張則似無必要。如此,歷史學才能在傳統與後現代之間走出全新的未來。
【關鍵詞】後現代; 歷史學; 中西比較

《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是美國羅文大學歷史系主任、著名史學理論與比較史學專 家王晴佳先生和台灣大學教授、歷史研究所所長古偉瀛先生合撰的以探究後現代與歷史學之間關系、後現代在中西歷史學界的具體表現等問題為主的學術著作,書成於2000年。這里引以論述的版本是由山東大學出版社於2006年1月出版發行的簡體中文版,專供大陸史學學者參考。
一、主要內容概述
王、古兩位先生這本關於後現代與歷史學的著作主要內容有九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後現代主義簡介」,通過前三章的內容講述了後現代主義的緣起、後現代向「大寫歷史」的挑戰以及後現代與語言、文本、歷史之間的內在關系;第二部分梳理了後現代史學的發展脈絡,包括20世紀的西方史學、歷史學的多樣化與後現代主義史學三章;第三部分講述的是後現代主義與中國史學,包含了全書最後三章的內容,分別是傳統史學受到的挑戰、具有後現代意識的重要中國史著作舉隅、中國史研究的後現代傾向。此著的前兩部分由王晴佳先生撰成,主要講述的是後現代與西方歷史學;第三部分則由古偉瀛先生編寫,側重談論了後現代與中國史之間的種種關聯。
另外,該書序言後的「導論」部分和「後現代史學要理問答」部分是理解作者觀點的重要依據;「參考閱讀書目」則為我們了解和學習「後現代與歷史學」這一知識體系提列了一系列可用以參考的經典論著。
二、後現代與西方歷史學
盡管「後現代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思潮已經滲入到了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諸如「福柯、德里達、利奧塔」等對於我們來說真正是「如雷貫耳」,有人甚至認為在某些文化領域,「後現代」已經是一個過時的詞彙了。但是對於歷史學而言,後現代卻是相對陌生的,而中國比西方更陌生。陌生是現實,但這個現實已經在不知不覺開始了全方位的變化,就我國史學界來說,近年來關於後現代與歷史學的話題,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就研究的現狀看,論文與專著兼有,但論文多於專著;同時專著又是屈指可數的,而論文則相對多一些,僅中國知網(CNKI)上可檢索的論文就有近百篇之多。「專著少而論文多」也說明了後現代與歷史學之間關系的「難以捉摸」性,這確實是不好把握的一個問題。基於這樣的學術現狀,這本《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講的那樣,其寫作目的之一便是想彌補一下因空白而造成的缺憾。
在書的導論部分,作者回顧了現代歷史編撰學的緣起,目的顯然是為了解「後現代主義對現代史學的沖擊」做前提鋪墊;緊接著便簡要分析了學術界是如何一步步從「現代」走向「後現代」的。作者認為現代歷史編撰學的興起與啟蒙運動所倡導的普遍理性和科學主義有著深刻的淵源,正是由於普遍理性和科學主義主導了現代西方的崛起,所以才為後現代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埋下了隱患(沒有災難之意);依此理,也正是由於普遍理性和科學主義主導了現代歷史編撰學的興起與發展,所以才為後現代主義對傳統歷史學的沖擊與挑戰埋下了伏筆。簡單看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後現代主義者認為理性與科學並不能統攝所有的人類能夠接觸到的現實問題,就拿歷史學來說,無論你如何力圖追求歷史的本相,由於語言本身的局限,這個目的是無法實現的,所以他們質疑理性,開始對啟蒙運動以來的歷史科學化提出了挑戰。繼而,後現代主義者對風行於近現代西方史學界的所謂「大寫歷史」、「大敘述」或者「元敘述」等理論體系做出了解構性的批判,而且還提出了「文史不分家(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說的那個『文史不分家』)」的觀點,並按照此觀點進行了頗為成功的實踐。可以說這樣的批判與重構實踐要是進一步發展下去的話,那麼後現代對歷史學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面對「作者已死」等一系列後現代主義觀點對傳統史學的挑戰,作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如何面對這一挑戰。書中接下來的內容對這個問題作了全方位的分析與解答。
但作者一開始並沒有直接講述後現代與歷史學的現象之種種,而是先從廣義上所說的「後現代主義」大體系入手,詳談了後現代主義的緣起。後現代主義這一思潮開始流行於藝術文化界真正意義上是20世紀60年代左右的事,也就是從這一刻起,後現代主義先後進入了「建築學」、「語言學」、「文學」等領域,並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對於歷史學來說,由於西方現代歷史哲學的興起,漸而漸之,人們對傳統的、興起於啟蒙運動時期的「大寫歷史」產生了懷疑,而歷史科學主義的奠基者德國歷史學家蘭克所倡導的「如實直書」的「歷史主義」也被種種歷史研究方法所「瓦解」。就這樣,後現代主義開始進入歷史學領域,例如利奧塔就認為「大敘述」已經為語言的多種風格所「遮蓋」,人們已無法依靠語言進行准確的歷史研究。另外,否定「大寫歷史」,就指出了歷史的分散性和多樣性,於是人們開始更多的關注那些不被歷史學家注意的「他者」的活動軌跡,緊接著後現代主義與婦女史、後殖民主義等結合了起來,因為「女權主義」和「後殖民」一直是史學家眼中的「他者」,由此還產生了所謂的「微觀史學」等。再者,歷史學的正常開展離不開語言、文本等基本工具,換句話說:語言和文本是一切學說的載體,歷史學也不例外,在這一方面,後現代主義又對歷史寫作產生了沖擊,比如他們(後現代主義者)認為歷史知識只是一種解釋或解讀,沒有真實的歷史可言,因而過去的歷史敘述(小寫歷史等)也沒有什麼可值得尊敬的地方,繼而歷史著作就僅僅是由語言組成的「文本」而已,作者一旦著成一書,那麼他在成書之後的那一刻就已經「死了」,因為在這之後他就失去了話語權,只能由讀者去評說,而作者自己無法左右這些評說……這就是後現代主義者所說的「作者已死」。
以上是全書前三章即第一部分的內容。簡言之,這部分內容通過對後現代主義背景知識的介紹,有助於我們從客觀的角度去認識後現代主義及其與歷史學之間關系的基本面目。
如果說第一部分只是構架了後現代的基本特色、後現代和歷史學之間淵源的相關表現的話,那麼第二部分(第四、五、六章)的論述應該是此書的核心內容,即後現代史學及其對傳統史學的挑戰,主要是對西方史學界之種種後現代現象的闡釋。
作者首先從自啟蒙運動開始的理性與科學主義史學談起,逐一分析了西方各國史學界理論觀念的發展與變革。總的來說,西方史學的變遷還是以「科學化」為主流,但在人文領域(要與自然科學區分開來),「科學」自己並不會主動告訴世人說「它」自己就是「科學」。換句話說,「科學」一直是人文文化界的學者們不懈追求的崇高目標,但這個「科學」到底有什麼樣的標准,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一般人們相互之間又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在向「科學化」前進的道路上就出現了「多元化」現象,這種「多元化」慢慢發展到今天,歷史學便與後現代產生了關系。在目前看來,已經沒有人還會有黑格爾那樣的企圖:以一人之力、一己之見去詮釋歷史的變動。相反人們各持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去涉入歷史。在「歷史學」這個大家庭中,人們各自穿著自己很「個性」的服裝,五顏六色的喧嘩著,看起來似乎很熱鬧,殊不知熱鬧只是表象,而潛在的挑戰正在步步走近「傳統歷史學」的領地。
究竟什麼是「後現代史學」?實際上誰也不願意,也不可能給它一個明確的定義,因為後現代主義本身反對的就是「下定義」,我們只能說那些受後現代思想影響而產生的史學觀念和史學著作可以歸於「後現代史學」。在「史學寫作」領域,後現代者大力批判傳統「史學寫作」觀念,他們大喊「歷史等於文學」、「歷史記憶與客觀上的歷史真實有很大的距離」等等;他們提出了「微觀史」、「日常史」等觀點以取代以前人們堅持的歷史著述原則……這所有即可以看成是後現代主義對傳統歷史學的挑戰。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後現代對於西方歷史學的影響已經具有相當的深度了。他們(後現代主義者)試圖解構原有的那種歷史研究方法,並且提出了一系列預備取而代之的新觀念、新方法。但是,這種所謂的後現代史學真正能改變歷史學的本質嗎?傳統歷史學與後現代歷史學這一對冤家各自將何去何從呢?這是每一個研究歷史的人都關注的話題,也是他們都想試圖去解決的基本問題,因為我們知道,後現代已經對傳統歷史學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不得不拿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緊迫的問題對待了。
三、後現代與中國史
在本書的第三部分(第七、八、九章),由古偉瀛先生執筆,對後現代與中國史之間的種種聯系作了論述。
傳統史學受到了空前的挑戰,這已是史學界公認的事實,中國學者對這樣的挑戰盡管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關注,但做出實際行動者寥寥無幾,因而這里講的「中國史」並不是中國史學界,而是「中國的歷史」,即就是一些國外學者採用後現代學說對中國歷史的研究。這也是作者之所以會在第八章和第九章介紹許多深具後現代意識的關於「中國歷史」的史學著作的原因所在。比如,James L.Hevia(何偉亞)的《懷柔遠人:清代賓禮與1793年馬嘎爾尼使節》、Jonathan D. Spence(史景遷)的《王婦之死》等等,這些都是從「微觀史」、「女性史」等角度寫成的後現代史學著作,而且頗受人們的歡迎,它們真正體現了文史不分家的寫作特點,既可以看作是新史學著作,又可以當作文學作品,還被改編成了電影。
一般來說,中國史在西方歷史學者的眼中看來就是前面提到的所謂「他者」,而因為是「他者」的緣故,所以那些後現代學者對此理所當然就有了研究的興趣。就現狀來說,這些研究(書中所列舉的那些關於中國史的後現代史學著作)提出了很多比較新穎的看法,能給我們不少的啟示,而且對於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他者」來說,這樣的研究更加民主化……這所有並不全是一種壞現象,相反會給我們提供一種獨特的、新視角的有益借鑒。對於中國史學界來說:「西方後現代主義者對於中國歷史的研究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鑒,可以促使我們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但是也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不被其同化。
再者,其實作者要講的並非是這些書里講了什麼故事,而是讓我們了解這些書目的作者是用什麼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的,還有就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後現代不僅對西方歷史產生了解構性的影響同時也影響到了中國歷史的研究。這也可以看作是後現代主義對傳統歷史學沖擊的表現之一。表面上看,後現代主義已經以各種新穎的姿態進入了歷史學的各個角落,我們能從中得到的是對「後現代和傳統歷史學之間矛盾」的進一步認識。如果我們能認識到後現代主義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了歷史學的發展,並且我們要從合理的角度對此作出回應的話,那麼正如作者所講的,「這就達到了基本目的」。
四、結語:精益求精是理所當然,改弦更張則似無必要
綜觀全書所談,作者在論述中基本上是按照客觀的筆調力圖對「後現代與歷史學」的曾經和現狀做一個准確的再現,目的是讓人們對後現代與歷史學的糾纏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但這並不是說作者就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可以看出作者有著更深層次意義上的目的,那就是我們面對現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後現代對歷史學的沖擊?這才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下面將結合「後現代史學要理問答」和全書的相關內容對此做一番相關的介紹。
面對後現代主義的挑戰,大多數歷史學家採取了不聞不問的態度。但是正如書中所述:有歷史深度的史學工作者絕不會因為後現代的挑戰落荒而逃,他們應當將此挑戰視為一種自我修復的機遇。另一方面,後現代的攻勢是強烈的,史學界必須得做出反映。於是我們可以從後現代那裡借鑒一些東西過來,這是因為傳統史學客觀上確實存在著不少缺陷,而這些缺陷大多數已經被後現代史學工作者正確地指出來了。也就是說後現代客觀上對史學的改造和完善做出了很多可利用的貢獻。比如:打倒「一言堂」,重視以往被壓制或者被排擠或者被兼並的過去的聲音;有些後現代主義史學家如福柯在懷疑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主義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分析模式,亦即使我們能夠清楚了解一些在現代被認為是「絕對真理」的形成之經過;決定論抹殺了人作為行為的主體的地位,因為在這些決定論中人類無法對其行為負責,各種暴行及惡政於是有了借口,要糾正這種偏差,需要一種歷史道德判斷;歷史的發展是永續不斷的,不能用目的論來解釋事情等等。
看來歷史學的「要有所改變」已經是不可迴避的現實了,問題是在這一改變中應該如何把握好度的問題。用作者的話回答就是:「精益求精是理所當然,改弦更張則似無必要」。
即就是說面對後現代提出的種種挑戰,我們應當保持一顆開放的心靈汲取其合理有效的、積極的方面,用以改善史學的現狀,也就是「精益求精」;然而如果全盤接受後現代的批判去將已經存在了如此長時間的歷史學體系徹底改頭換面,顯然所有人都難以接受,沒有了過去的構架,完全意義上的「新史學」將無法重建,所以說「改弦更張則無必要」。而幸運的是,就像哲學領域的「語言學轉向」沒有改變哲學的本質一樣,歷史學的「後現代轉向(筆者自造之詞)」並沒有改變歷史學研究的基礎,即「人類過去所發生的一切」。這是之所以精益求精的原因所在。
當然二位先生的這部偉大著作還是有那麼一點遺憾的,比如他們幾乎沒有談到中國史學界同仁們是如何面對後現代主義的挑戰的,我們知道中國學者只是相對少談了一些,並不是沒有談到,作者對此不述,此是缺憾之一。再者,就整個歷史學界是如何面對後現代的挑戰的,作者對此也談得很少等等。但平心而論,這都是瑕不掩瑜的。

總而言之,後現代之於歷史學就好像是一種洗禮,在很多方面都有「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處、衣帶漸寬終不悔」之效用,經過了它,史學研究將會有一個新的維度,和從前再也不一樣了。我們重申「精益求精是理所當然,改弦更張則似無必要」,堅持這個態度,相信史學會在傳統與後現代之間走出全新的、更有意義的未來。

❾ 後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思路

後現代主義心理學家把心理學研究的重心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探討人性,主要是社會性
確切一點說,是指後現代社會中被商品化的人性。在一個完全商品化和信息化社會生活的人,他們的時空觀、價值觀、歷史的深度感將會產生哪些變化?
2.注重語言研究
強調語言的發展本身是一種時代的標志,在人的社會發展、人際交往和思想溝通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認為,一切文化悠久的國家,原都存在著不同層次的語言,如貴族語言、平民語言、書面語言和口語等,但大工業的生產,尤其是徹底的商品化使語言向大眾化、程序化的方向發展,不同語種的差異性在縮小,共融性在增加。尤其是計算機語言的出現,使當代語言更具有程序性、邏輯性、外殼特徵,但缺乏思想性、深刻性,這是一種語言的貶值。正如福樓拜指出的:「我們自以為在思維,其實在不自覺地模仿和復制別人的思想」。那麼,是否有必要和又將如何恢復語言的思想性、深刻性和內在的神聖性呢?這是語言心理學應解決的問題。後現代主義心理學不僅強調語言的形式和認知過程,更強調語言的內容和深層次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性發展的影響。
3.注意心理投射現象的研究
尤其是建築風格、藝術觀念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投射及影響。以建築藝術為例,古典的建築滲透著透視藝術和情景深度,也是一種「中心化」、「軸心化」思想的表露,例如,街中心的高塔、鍾樓以及層次分明、曲徑通幽的院落。現代化的建築曾提倡標新立異的風格,而後現代化的建築,如法國巴黎的外圍新城、蓬皮杜藝術中心、大超級市場,追求的只是大眾化和使用者的舒適。以繪畫藝術為例,畢加索的名畫《格爾尼卡》不僅以他立體主義風格而稱著於世,而且也深刻地反映了西班牙內戰時期法西斯分子對格爾尼卡村居民的大屠殺,這一具有政治意義的作品便是為募捐支援西班牙人抗戰而作的。但後現代主義的繪畫作品則缺乏這種深刻的、豐富的象徵性。有人認為,商品物化的最後階段是形象的破壞,是形式對內容的反叛,「買櫝還珠」再也不是一個笑話,而是一種無意識的接納。例如,各種同類產品多半是大同小異的,只能用廣告的宣傳來增加它的區分度。視聽的強化和對廣告小姐神色的偏愛是人們選擇商品的主要依據。如果說,一本簡素的小人書《我要讀書》尚可把孩子感動得流淚,而五彩繽紛的電視劇卻只是滿足了兒童感官的新奇,並不一定有震撼童心的作用。這些都是在後現代主義社會人們所感受到的。該如何解釋呢?如何矯正呢?後現代主義心理學對此想得很多。
4.提倡超個人主義的研究
70年代在西方風行一時的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浪潮的人本主義是主張自我實現的,強調人的潛能、人的尊嚴和生存價值,但這一理論只被一些努力的成功者所接受和欣賞。實際上,人總是生活在充滿著矛盾和相互制約的社會,尤其是發展到資本主義晚期的後現代社會,要真正保持人的尊嚴,發揮自身的潛能又談何容易。因此,有些意志薄弱的人便想通過「致幻劑」從「幻游旅行」中來體驗這種自我陶醉,這便是吸毒者的主要心理特徵。為了防止人們在幻境中去體驗「高峰感受」,後現代主義心理學家主張減輕人們的心理壓力,公然主張「超個人主義」,即把自己淡化,回歸到大眾與平凡之中,或以宗教性的怡然來消除自我奮斗的「焦慮和恐懼」。因此,可以認為,「超個人主義」是對人本主義的「自我實現」、「自我中心」論的否定之否定。

❿ 後現代化的後現代化理論的研究

幾乎與現代化理論研究同步,西方學者對發達工業國家未來的發展進行研究,並提出了許多種新理論。例如,後資本主義社會(達倫多夫,1959)、後工業社會(貝爾,1973)、後現代主義(Lyotard,1984;Rose, 1991;格里芬,1997)、後現代化理論(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識社會(萊恩,1966)、信息社會、網路社會和數字化社會等,其中,後工業社會和後現代主義是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緊密相關的,後現代化理論則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相對應。
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就產生了後工業社會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三個階段,在今後30年至50年間,發達工業國家將進入後工業社會。

閱讀全文

與後現代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彎折的最佳方法 瀏覽:262
管理會計案例分析的方法 瀏覽:788
正確梳頭方法視頻 瀏覽:18
稻田捕河蟹的最佳方法 瀏覽:74
打疫苗用的什麼注射方法 瀏覽:947
水餃睡不著有什麼好的方法 瀏覽:464
鑄鐵鍋的使用方法 瀏覽:608
共同海損金額計算方法 瀏覽:885
如何鑒定飲茶方法 瀏覽:938
達克寧水腫治療方法 瀏覽:968
華為手機開關機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92
想把腳洗干凈用什麼方法 瀏覽:762
石灰粉發電方法視頻 瀏覽:168
退火的常用方法有 瀏覽:22
確定物體重心的常用試驗方法有 瀏覽:840
快速緩解中暑想吐的方法 瀏覽:258
怎麼去除積雪的方法 瀏覽:65
機器人編隊控制方法研究 瀏覽:532
小孩快速降溫的方法 瀏覽:525
三步折帽子方法簡單又好看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