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醫結合研究思路與方法復習,求分享
復習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課間復習。每節課結束後,利用課間短暫的時間,將老師講的內容快速回顧一次,有疑問及時請教老師。
當天復習。放學後對當天所學的課程復習一次,一定要先復習後寫作業,這樣可以發現薄弱的地方,及時鞏固。
每周復習。每周對本周所學的課程進行總結復習,發現問題,馬上解決。由於課程多,學到的知識也多,所以需要合理安排時間。
當天學的東西當天就進行復習,時間拖得越晚,遺忘率就越高。復習時一方面通過看書、看筆記來回憶重點;另一方面通過做相應的練習題來鞏固強化。若五、六門甚至更多的功課需要復習時,怎樣才能使有限的時間在眾多科目之間得到合理的配置呢?通常要在完成老師任務的前提下,在自己精力允許的范圍內,揚長補短,即加強弱科,鞏固優科,爭取發展一、兩個強科。制定計劃時不要把時間安排的太緊,因為要留出機動時間來應付「突發事件」或臨時任務,防止計劃被打亂。復習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沒有人只通過一次復習就能一步登天的。新學的東西,當天要復習,過三天還要再復習一遍,到周末則把本周所學的再總體復習一遍。還要進行「循環復習法」,以一個月為周期,例如:在學習第四單元的時候,除了復習本單元,還復習第一單元;在復習第三單元的時候則順帶復習第二單元,這樣就對以前的內容不斷進行有規律的復習,又不會一下子佔用太多時間。此外還要進行階段性復習和考試。
沒有任何一門考試是脫離教材的。把握了教材,就把握了考試題。平時學的東西可以說是一粒一粒的珍珠,復習就是一條線,把所學的東西串起來。復習時一定要有側重點,重點復習自己知識上的弱點和缺陷,以及課程本身的重點和難點。首先要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明白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在那裡。復習是一次再學習的過程,是對所學知識進行一次再加工的過程。復習時要思考知識掌握的程度,要做到透徹理解、熟練應用。就是先不看書,把老師上課講的主要內容回憶一遍,有人稱之為「過電影」。邊回憶,邊寫在紙上,對於回憶不起來的內容就先空著。等整個過程結束後,再打開課堂筆記和書本來對照,這樣對檢查自己聽課、學習的效果十分有好處,尤其對於那些回憶不起來的內容,或者回憶錯誤的內容,對照後印象會特別深刻。或者在臨睡之前躺在床上閉住眼睛努力回憶老師今天講課的重點,到回憶中斷的時候拿出課本和筆記本再看一遍,這種方法既節省時間,效果也非常好。
2.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層序地層分析的基本思路可概括為:從地表露頭或鑽孔岩心的研究入手,綜合利用鑽孔測井曲線和地震剖面資料,以沉積盆地整體性為著眼點,根據構造-沉積-熱體制以及沉積間斷和沉積環境演化特點將盆地劃分為不同層次結構的建造塊,然後詳細解剖不同層次或級別的建造塊的內外沉積構成,綜合解釋沉積體系和成因相的空間配置關系,在此基礎上,建立沉積盆地的等時地層格架和盆地演化模式,進而達到對盆地含油氣特徵的評價和預測。簡單地說,層序地層分析就是從沉積學和地層學兩方面對沉積盆地進行系統工程的研究,因此,層序地層分析更好地揭示了沉積體的空間分布規律,也更有利於含油氣盆地生儲蓋配套研究和儲集層的預測。
本書以層序地層學為研究主線,研究三亞組、梅山組、黃流組和鶯歌海組沉積體系構成,建立盆地等時地層格架,查明不同體系域內主要儲層砂體的分布,為該區儲層(儲集體)和有利的構造-岩性圈閉的預測提供地質依據。同時結合天然氣成藏條件分析,研究隱蔽油氣藏成藏特徵和規律,構建構造活動型盆地層序地層分析和油氣成藏模式研究的系統思路和方法體系。具體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路線如下(圖1-5)。
1.區域構造與盆地內部構造演化特徵研究
考慮到鶯歌海盆地演化受區域構造活動的控製作用顯著,本書從區域構造活動入手,著重分析印支地塊的構造活動特徵以及對鶯歌海盆地的形成與演化的控制,以助於探討鶯歌海盆地的發育機制。此外,鶯歌海盆地內部構造特徵的分析是進行構造古地貌恢復以及層序地層解釋的基礎。
2.層序地層格架分析
應用層序地層學的基本觀點,以研究區常規地震剖面資料和高解析度地震剖面資料為基礎,根據層序界面的地震相特徵,並綜合考慮全球海平面變化特徵、鑽井標定等,進行層序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根據地震反射特徵,結合強制海退的概念,進行層序單元內部構成的識別與解釋,通過地震資料的解釋建立盆地層序地層格架,以及反映各沉積體系域構成特徵的平面圖、剖面圖的編制。
同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鑽井資料進行精細的觀察、分析,劃分不同級別的層序單元和沉積體系域。具體包括從岩性相、測井相、地震相等方面進行沉積環境和層序地層單元的分析,通過各個基本要素的綜合分析,確定各級層序地層單元的各種沉積體系沉積特徵及內部構成特徵。研究過程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①單井沉積相分析:一方面是通過鑽井岩心提取各種相標志信息,包括岩石顏色、岩石類型、碎屑顆粒結構、沉積構造、古生物、地球化學標志等,繪制代表層段的高頻層序關系圖;另一方面根據多種電性曲線形態特徵及其組合特點、准層序的疊加方式,繪制其層序展布、體系域類型、沉積相特徵及其各微相類型圖;②強調利用高解析度過井地震剖面配合,強調剖面的分析與單井分析的相互校正與驗證;③井間的層序地層和沉積相的對比分析,可進行四級層序或體系域的劃分和對比。
圖1-5 層序構成樣式及構造控製作用的研究流程
3.層序內部構成特徵、層序類型、層序發育樣式分析
綜合地震與鑽井的層序地層解釋結果,進行層序地層的構成特徵分析,包括各沉積體系域構成特徵、時空展布規律等。重點研究對象放在與油氣勘探關系密切的低位域沉積特徵的研究之上。將層序地層分析與構造地層分析相結合,以大量的地震解釋為基礎,以盆地內不同構造發育部位對沉積的控制為出發點,對鶯歌海盆地層序類型、發育樣式等進行分析。
4.沉降史模擬與盆地古地貌恢復
通過定量-半定量的分析方法,採用回剝分析原理,以地層解釋、沉積環境解釋為基礎,以沉降史二維模擬軟體為依託,對盆地3個主要沉積時期的構造古地貌進行定量-半定量的恢復,重建沉積時期的地貌形態。通過總沉降量等值線圖的編制,進行盆地構造活動強弱差異性分析。通過構造古地貌圖的編制,進行構造單元特徵研究與劃分。
5.構造對沉積的控製作用分析
綜合層序地層解釋結果、體系域構成特徵、層序類型以及層序發育樣式的研究與構造地層分析相結合,進行構造對體系域發育特徵、層序類型以及層序發育樣式的控製作用分析,探討低位域的形成模式與主要控制因素。
6.天然氣成藏模式分析與有利儲集體預測
根據以上研究內容取得的認識,綜合前人在該區域已經取得的成果,從烴源岩、儲集體、生儲蓋組合特徵分析入手,進行成藏組合特徵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煉出本區的成藏模式,預測有利的區帶。
3. 戴敏的學術論文
主編全國高等學校《醫葯學基礎》、《醫葯學基礎實驗》、《葯理學》教材;副主編《安徽中葯志》第三卷;作為編委參編全國高等中醫葯院校《葯理學》教材、《中葯新葯研製開發技術與方法》、《中葯葯理學研究思路和方法》、《中葯葯理研究方法學》、《中葯葯理實驗方法學》等著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安徽省自然科學進步獎評審專家;為《中國動脈硬化雜志》、《中國葯理學通報》、《安徽中醫學院學報》、《安徽醫葯》等雜志的審稿專家。
發表論文專著
1)戴敏、劉青雲、訾曉梅,等. 丹皮酚對高脂血症大鼠動脈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1,7(2):38
2)戴敏、劉青雲、張道中. 菊花解熱、降壓作用的物質基礎研究,《中葯材》2001,24(7):506
3)戴敏、劉青雲、訾曉梅,等. 強肝糖漿對大鼠四氯化碳慢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基層中葯雜志》2001,16(4):10
4)戴敏、劉青雲、訾曉梅,等. 斷血流總苷對葯物流產模型大鼠子宮出血量的影響,《中葯材》2002.25(5):345
5)戴敏、魏偉、沈玉先,等. 木瓜苷對免疫性關節炎大鼠血液流變性的影響,《中國中醫葯信息雜志》 2002,9(12):20
6)戴敏、魏偉、汪倪萍,等. 木瓜苷對佐劑性關節炎大鼠的治療作用,《中國葯理學通報》2003,19(3):256
7)戴敏,魏偉. 木瓜苷對免疫性關節炎大鼠滑膜細胞分泌功能影響. 中國中醫葯科技,2003; 10(3):154~5
8)DAI Min,WEI Wei,SHEN Yuxian,et al. Glucosides of Chaenomeles Speciosa remit rat adjuvant arthritis by inhibiting synoviocytes activitie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3; 24(11):1161 ~6
9)李後開,戴敏 內皮細胞炎症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研究中的作用.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4,12(5):607~10
10) 李後開,戴敏,汪電雷,等 兔動脈粥樣硬化模型的建立及葯物作用觀察. 中國中醫葯科技,2005, 12(3):129~30
11) 汪電雷,戴敏,李後開 血脈通膠囊抗家兔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中國葯理學通報,2005,21(12):1530~1531
12) 汪電雷,戴敏,李後開 血脈通膠囊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血液流變性的影響. 中國中醫葯科技,2006,13(1):28~29
13) 戴敏,李後開 丹皮酚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兔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的影響中國葯理學通報,2006,22(5):587~590
14) Min Dai,HouKai Li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Paeonol contributes to amelior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cholesterol-fed rabbit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6,27(supplement 1):268
15) 葯理學。全國高等中醫葯院校教材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年.(編委)
16) 醫院葯學分冊。安徽省醫學繼續教育叢書 安徽科技出版社, 2001年.(參編)
17) 中葯新葯研製開發技術與方法。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年.(編委)
18) 中葯葯效研究思路與方法。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2月.(編委)
19) 安徽中葯志(第3卷)。安徽科技出版社,2005年.(副主編)
20) 中葯葯理研究方法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1月(編委)
21) 醫葯學基礎。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年3月(主編)
22) 中葯葯理實驗方法學。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10月(參編)
23)Paeonol attenuates high fat diet inced atherosclerosis in rabbits by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Planta Med》/2009;75(1): 7/通訊作者
24)Paeonol from Paeonia suffruticosa prevents TNF-α-inced monocytic cell adhesion to rat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 by suppression of VCAM-1 expression/《Phytomedicine》 /2009; 16(11):1027/通訊作者
25) Paeonol Inhibits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Inced Monocyte Adhesion to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y Inhibiting the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 /《P Biological&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012,35(5):767/通訊作者
26) 《中葯葯理研究方法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年12月/副主編
27) 《中葯葯理學》十二五規劃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年12月/副主編
4. 中葯葯理研究的具體方法
1 血清葯理學方法學研究
在中葯葯理學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葯理活性實驗和作用機理是在體外進行的,而利用中葯粗提物直接進行體外實驗,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葯血清葯理學研究方法是指給動物經口用葯後一定的時間采血,取含葯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後國內即陸續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於1996年資助重點項目:中葯復方體外實驗的方法學研究,在含葯血清葯理作用強度與體內給葯的量效關系研究、給葯方案研究、反應體系中含葯物血清加入量的確定、采血時間的確定及時效關系研究、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對效應的影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頭風飲(川芎、天麻為主)葯物血清抗血小板釋放5-HT和阻滯內皮細胞鈣通 道作用為指標的實驗中證實:在一定范圍內,動物給葯量與吸收入血的葯物量及含葯血清的體外葯理效應呈正相關〔1〕;含葯血清的葯物濃度除與給葯劑量有關外,還與給葯方案 (如一日內給葯次數及給葯天數等)直接相關〔2〕;體外實驗體系中含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而對最佳反應體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3〕 ;在採用血清葯理學方法進行實驗前,進行時效關系研究,找出給葯後最佳采血時間是十分 必要的〔4〕;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可能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影響,應以使 用新鮮血清或保存時間較短的血清
為宜〔 5〕。鑒於目前多數中葯或復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成為制約中葯現代研究的瓶頸,近年 進行了中葯血清葯化學與血清葯理學協同研究的嘗試,以揭示產生葯效的物質基礎。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學成分指紋圖譜並測定相應含葯血清葯理效應強度後,進行葯物效應成分分析, 如果含葯血清的葯理效應強度與其血清指紋圖譜中某成分指紋峰大小相一致,則說明該成分 與所觀察葯理作用密切相關〔6〕。中葯血清葯理學針對中葯及其復方復雜多樣的化 學成分的特點,結合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手段,將有可能成為 中葯葯理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2 單味葯葯理研究
常用單味中葯葯理研究是中葯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仍以對整體動物 葯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研究的葯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葯、活血化瘀葯居多,不少常用中葯 的新葯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研究發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降低的M膽鹼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並可調節老年大鼠血漿環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 〔11〕;對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並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12,13〕;還發現 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14〕。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並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 內脂質過氧化〔15,16〕。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 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血壓的作 用〔17〕。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製作用〔18〕。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研究
隨著中葯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技術的進步,中葯葯理學與中葯化學學科結合更為密切, 中葯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的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數十種, 研究較多、較深入的有人參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總黃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黃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葯 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發現,人參皂甙對輻射引起的細胞膜損傷有防護作用〔20〕 ;人參二醇皂甙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21〕;人參根總皂甙 具有明顯抗DNA損傷及抗突變效應〔22〕;人參皂甙Rb1對應激性性行為低下有保護 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應激動物血漿皮質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關〔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能顯著降低人工晶體表面、虹膜和睫狀體的炎症反應 〔24,25〕;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的磷脂酶A2有明顯抑製作用 〔26〕。三七總皂甙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內肌漿網膜鈣泵活性,減少心肌細胞Ca2 +〔27〕,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S期DNA合成,通過抑制瘤細胞分裂增殖以及誘導瘤細胞凋亡而 抗腫瘤〔29〕。
4 復方葯理研究
復方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層次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葯和中葯新產品研創。近年來,中葯復方在葯效學、葯代動力學和分子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近年古方的葯理研究有數十首,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 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較多地探討了方劑的作用機制,給方劑 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葯理學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興奮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以及抑制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 血管活性腸肽等在下丘腦和胃腸道中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30~33〕;桂枝湯 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10株病毒致細胞病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其含 葯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34〕。當歸補血湯 含葯血清隨給葯劑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多〔35〕。將六味地黃湯 方視為一個整體,以活性評價為導向,從六味地黃湯中定向追蹤分離 ,獲得了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該部位對TH及TC的功能有調節 作用〔36〕。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葯理研究 開展得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葯研究的有關要求,著重於葯效及安全性評價,不少 方劑已經或即將開發為新葯。
配伍是中醫用葯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用葯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仍然是復方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雖然還是以方劑葯味加減 、正交設計等方法為主,但在應用中也有明顯提高,採用一些新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問題〔37〕。關於復方配伍規律的基礎研究99年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 項目,強調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探討方劑的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葯理效 應三者之間的聯系,闡明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葯效關 系研究表明,各葯配伍後葯效的變化可能與產生新物質有關〔38〕。以方劑的物質 基礎研究為核心,注重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葯理交互作用理論結合,物質基礎分析與葯理效 應觀察相結合,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葯、方劑的化學部分以及化學成分三個層次探討方劑的配 伍與物質基礎的變化的關系,在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四個水平上 探討方劑的配伍、物質基礎的變化與葯理效應間的聯系,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葯代動力學研究
葯代動力學研究機體對葯物的處理規律,對於深入了解葯物的作用機理,指導臨床合理用葯 ,制定適宜的用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義。中葯葯代動力學尤其是方劑的葯代動力學研究尚 無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採用體內葯物濃度法、葯物累積法(動物急性死亡率法)、葯理效應法、微生物指標法等,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尚待進一步完善。近年進行了黃 芩 甙、葛根素、苦參鹼、芸香甙、綠原酸、鉤藤鹼、馬錢子鹼、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動物體內的 葯代動力學研究,但單一有效成分的葯代參數顯然還難以反映含有該成分的單味中葯或復方 的葯代動力學過程。1991年黃熙等提出復方效應成分動力學假說,將中葯復方看作是一個整 體的葯物,研究方劑效應成分在體內的命運。認為所謂「復方效應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單體,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化學成分(組成); 「效應」既可以是活性效應,也可以是毒性效應〔40〕。有人提出綜合運用中葯有 效成分葯動學-葯效學同步分析統一模型、血清葯理學方法及高效毛細管電泳、二維及三維 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聯用或質質聯用技術等,進行中葯及復方的葯代動力學研究〔4 1〕。
5. 新葯研究的思路
1.在原葯基礎上改進劑型加強療效 降低不良反應
2.在原葯基礎的化學結構式上衍生 目的還是降低不良反應 增大療效
3.中葯不同葯材配方
4.生物制劑的應用
還有就是把原來的不良反應作為治療作用研發
我知道的就這些了
6. 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書針對天津市基岩熱水的特點,著重研究埋藏較深(1000~4000m)、溫度較高(50~<100℃)的沉積盆地型地下熱水運移的數值模擬問題。深層地下熱水由於埋深大、溫度高,滲流場中水位不僅隨空間、時間而變化,而且隨水溫的變化而改變,致使水動力場變化十分復雜,因而模擬深層地下熱水比模擬常溫地下水或淺層地下熱水更為困難。在地下水-熱系統中,既存在熱傳導,又存在熱對流,還存在水-岩之間的熱交換,致使溫度場的模擬變得極為復雜。可見,研究深層地下熱水運移的關鍵在於建立符合實際的數學模型。
為此,本書首先建立描述深層地下熱水水流和熱量運移的三維非穩定流數學模型,並探討其數值解法;然後闡述天津市區域地質背景和天津市區的構造和地層概況,了解地溫場的基本特點,通過合理概化得到地熱模型,並且比較詳細地討論了天津市基岩地下熱水儲集層的特徵、地下熱水開采動態特徵、水化學特徵和同位素特點,分析了地下熱水的成因。在此基礎上對基岩地下熱水系統進行合理概化,最後對天津市基岩地下熱水近年來的開采過程進行模擬,並對若干鑽井熱水開采動態(壓力場和溫度場的變化)進行預測。本書的著重點在於:①在水流方程中充分考慮熱水密度隨溫度、礦化度及壓力的變化;②在熱流方程中反映水、岩之間的熱交換;③探討熱水鑽井動水位升高的原因並進行相應的理論計算;④提供一個同時描述地下熱水水流和熱量運移的三維非穩定流研究的完整實例。
考慮到深層地下熱水運移的模型及研究實例較少,本書在建立三維數學模型過程中,除了借鑒已有地熱資源評價的理論方法以外,還借鑒了比較成熟的地下水溶質運移數學模型的思想方法。因此,這項研究可以看成是同類內容的研究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7.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1.4.1 幾點啟示和有待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由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可獲得以下幾點啟示和有待探索的問題。
1.4.1.1 關於高地應力
(1)高地應力的形成,首先取決於高地應力的來源,或是構造應力,或是自重應力,或是兩者的疊加等,這是產生高地應力的必要條件。研究高地應力的形成,應從地應力環境形成演化過程進行分析。
(2)在同樣的力源條件下,載體(岩體)儲存地應力的能力與載體的性能有關,包括其材料的強度和彈性(變形)模量以及它的結構特徵等。載體性能的差異和不均勻,將造成地應力儲存量級的差別和分異。這是在研究高地應力發育分布規律時應特別注意的。
(3)從人類工程實踐角度考慮,高地應力的界定應以它產生的特殊地質作用為標志,例如地震、斷裂活化、基坑爆裂、地下硐室中的岩爆、大變形以及鑽孔中的岩心裂餅等。否則,對它的界定就失去了實際的應用價值。
1.4.1.2 關於岩爆
(1)岩爆理論問題的核心是岩爆形成的力學機制。它是岩爆定義界定和岩爆裂度劃分的重要依據。對這一理論的深化,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岩爆現象的現場觀察,它是1:1的原型模擬試驗,豐富的現場資料,是確定岩爆力學機制的最重要的基礎資料;另一方面,是岩石岩爆機制的室內力學試驗研究,開展卸荷條件下岩石變形破裂全過程試驗是岩爆室內物理模擬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它可揭示岩爆過程中變形破裂的演化過程。
(2)岩爆烈度分級在隧道工程實踐中具有廣泛應用價值。它不僅是隧道工程設計的依據,也是施工部門制定施工方案擬定防範對策的依據。從施工實踐應用角度考慮,分級的依據應便於鑒別,便於操作,便於與防治措施對照,並且可用於作為預測預報的信息。
(3)岩爆(或大變形)的預測預報應將地質分析預報和監測信息預報兩者結合起來。後者固然可以採用一些精密的儀器,但是隧道開挖施工的實際情況很難為儀器安裝提供必要的條件,為了不影響施工進程,測試必須在放炮後鑽眼之前完成,如果滯後開挖面進程時間太長,也就起不到及時預報的效果。因而採取更為簡便易操作並能取得實效的監測手段,是一個努力的方向。
1.4.2 研究思路與研究原則
1.4.2.1 研究思路
鑒於以上認識,結合二郎山隧道工程的實際情況,確定了本項目的如下研究思路。
(1)採用地應力常規測試和Kaiser效應測試,補充必要的地應力場的實測資料,通過數值模擬,全過程再現地應力場的形式演化過程,進而掌握隧道區高地應力的形成機制和地應力場的發育分布規律。
(2)以岩爆的現場調研為基礎,配合室內岩爆力學機制的實驗研究,建立岩爆形成力學機制模型,制定更為合理實用的岩爆烈度分級和防治方案。
(3)以施工地質工作為基礎,採取地質分析與現場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建立一套便於操作、取得實效的岩爆(大變形)的預測預報方法。
這一套研究思路,可概括為「形成演化機制分析與量化評價相結合」的研究思路。
1.4.2.2 研究原則
這是一項生產性科研,其中含有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但必須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為前提,保證研究能及時向生產單位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為此制定了下列研究原則。
(1)採取現場施工跟蹤研究方法。緊密結合工程實踐,對隧道施工中圍岩的變形破裂現場跟蹤觀察。在隧道貫通以前,始終有研究人員堅守在現場,掌握施工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出分析判斷,向生產施工部門報告。
(2)採用一些新的現場測試手段和方法,迅速准確獲得圍岩應力應變和變形破壞的新信息。研究中還創新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測試方法,如岩體結構測氡勘測、圍岩變形跟蹤監測預報系統(TMS)、圍岩二次應力改進型(W型)門塞式應力恢復測試法等,取得了明顯的實效。
(3)通過對已開挖硐段圍岩變形破裂發育分布規律的認識以及監測、測試提供的信息,預測前進方向可能出現的圍岩穩定性問題,從而指導施工單位事先採取有效的工程防範措施,防患於未然。
(4)與隧道設計、施工、監理和主管部門緊密配合,及時互通情況,掌握工程進程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工程進程的工作內容(見第11章)。
1.4.3 技術路線
根據擬定的研究思路與研究原則,制定了如圖1-4所示技術路線與程序框圖。
圖1-4 技術路線與程序框圖
Fig.1-4 Research approach and Scheme
8. 理氣葯的葯理作用
①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本類葯物中的大多數有抑制胃腸平滑肌的作用。如陳皮、青皮、枳實、枳殼、烏葯、厚朴、香附、木香等,此等葯物均可降低實驗動物離體腸管的緊張性,對抗乙醯膽鹼引起的腸平滑肌痙攣性收縮。其中以青皮、陳皮、枳實、枳殼的作用最為顯著。青皮又強於陳皮,枳實強於枳殼。此與中醫文獻中所述破氣葯的作用比理氣葯強的論述是吻合的。以理氣葯為主製成的復方木香注射液(含廣木香、烏葯、枳實、黃荊子)對多種動物的離體腸管亦有抑製作用。根據陳皮、青皮、厚朴皆可對抗毛果芸香鹼和氯化鋇引起的腸管痙攣性收縮,而且在阿托品使腸管緊張性降低的基礎上,枳實、青皮、陳皮仍能進一步表現抑制效應,以及從酚妥拉明能阻斷復方木香注射液的抑製作用等實驗資料分析,葯物的解痙作用可能與α受體、膽鹼受體及對腸管平滑肌的直接抑制有關。青皮、陳皮、枳實、枳殼中皆含有對羥福林,為一種α受體興奮劑。有人認為對羥福林可能是這些葯物鬆弛平滑肌的作用物質。《本草概要》中記述「青皮、陳皮有止氣沖胸中,療嘔噦、反胃吐清水之效;枳實、枳殼能治心下痞急、氣逆脅痛、嘔吐、塘泄;厚朴主客寒犯脾胃,腹內雷鳴虛吼,具止嘔吐、瀉利、吐酸水之功;木香治壅氣上沖,嘔逆反胃、腸鳴、泄瀉;烏葯與香附均有止反胃、嘔吐、瀉利的作用。」從這些理氣葯的共同主證分析,均似反映著不同程度的胃腸道運動亢進的現象:或為蠕動增加,或出現逆蠕動,或為張力過高,舒張不全等。本類葯物具有的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緩解腸管痙攣的效應,為上述的降逆、止吐、止瀉痢、除痛等治療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實驗依據。
②增強胃腸運動。已證明部分理氣葯能興奮胃腸平滑肌,增強腸管蠕動。枳實、枳殼、烏葯對在位腸管(胃瘺、腸瘺或麻醉動物在位腸)表現出興奮效應,使胃腸運動節律增加,收縮加強。復方木香注射液灌胃給葯亦能明顯增強胃腸道蠕動,促進腸內容物的推進。大腹皮與多數理氣葯抑制離體腸管的作用不同,能使腸管收縮加強,提高其緊張性。特別是採用分析腸鳴音的方法及在X線下直接觀察葯物對人體腸運動的影響,發現在臨床用葯劑量下,枳實可使腸蠕動波加深,蠕動節律有力。理氣葯的這種興奮胃腸道的作用,有利於抑制的腸運動恢復,增強蠕動,排出腸腔積氣積物。臨床應用枳實治療胃下垂,用木香注射液及理氣方葯治療胃腸脹氣已取得一定效果,治療後多數患者的腹脹、腹痛、便秘等症狀緩解。對腹部手術後患者恢復腸蠕動的效果亦佳。外科臨床就以行氣法作為急性腸梗阻的治則之一。枳殼等葯或協同攻里通下葯用於增強梗阻近端腸管蠕動,或解除痙攣性腸梗阻的平滑肌痙攣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①升壓,抗休克。枳實、枳殼、青皮、陳皮對麻醉動物均可產生明顯的升壓效應。枳實、陳皮並有收縮血管、興奮心臟的作用。枳實的升壓有效成分,21世紀,大家認為除對羥福林外,尚有N-甲基酪胺。臨床已應用枳實注射液治療感染中毒性、心源性、葯物中毒性、腦出血等各種原因所致的休克,均有一定療效。中醫古代文獻未見理氣葯有類似升高血壓或抗休克的記載,此等近代研究成果,為傳統葯物的應用開辟了新途徑。
②有調節子宮的作用。枳實、枳殼能興奮子宮。香附有直接抑制子宮平滑肌的作用、可使痙攣的子宮肌鬆弛,並有微弱的雌激素樣作用。
9. 主要內容和研究思路
一、主要內容
依據研究的規劃和設計要求,本次研究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基本問題研究
本部分內容屬於研究的總體規劃和設計,重點明晰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圍,研究的基本指導思想、主要研究內容規劃、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設計,為本次研究設定基本框架和內容體系。
2.研究的理論基礎及信息服務體系總體框架
本部分內容從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入手,在全面分析當前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現代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類型、網路信息服務模式、網路信息服務的特點及網路信息服務的發展趨勢等基本理論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開展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並依據調查分析結果,構建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總體框架。
3.高校圖書館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信息服務體系
本部分研究內容以河北省地質行業科技人才為研究對象,在全面分析河北省地質工作現狀和面臨的新機遇、河北省地質行業科技人才隊伍發展態勢的基礎上,具體研究了地質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成長環境和影響科技人才需求的影響因素,建立了基於網路環境的高校圖書館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信息服務體系;依據這一信息服務體系,對河北省未來一定時期內地質行業科技人才供需狀況進行了分析和預測,並提出了河北省地質行業科技人才培養創新機制。
4.高校圖書館人才培養信息服務體系
本部分研究內容在全面分析研究了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態勢、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規劃等相關問題的基礎上,結合高校圖書館的網路信息資源優勢,研究和探索了高校圖書館人才培養網路實訓平台建設的現實性與可行性;在具體分析研究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方案構成的條件下,開展了高等院校圖書館網路環境下實踐與創新能力實訓平台系統設計,並就實訓平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探索。
5.高校圖書館雙向互動型教學管理信息服務體系
本部分內容首先在對高校大學生參與學校教學管理環節的狀況進行問卷調查和研究,全面分析當前高等院校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總結剖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規劃構建了高等院校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新模式,建立了基於網路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雙向互動型教學管理信息服務體系,並就信息服務體系的運行和保障機制進行了研究。
6.高校圖書館科學研究及科技惠民信息服務體系
本部分內容在較為具體全面地分析高校圖書館服務功能發展與演變態勢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高等院校開展科技工作的信息服務需求狀況,在此基礎上,開展了網路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的規劃與設計研究。同時,探討高等院校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以更好地服務地區經濟發展及社會需求。以科技惠民為切入點,研究了高等院校科技惠民服務體系的內容構成,高校圖書館科技惠民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總體框架,並選擇典型院校為分析對象,建立了內容豐富全面的高校科技惠民網路信息服務體系,並就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與對策。
7.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運行機制
本部分內容以上述各部分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正常運行為目標,以高校圖書館的網路信息資源優勢為基礎,以相關政策措施為保障,研究制定了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的人員保障、技術保障、設施保障、資源信息保障及服務創新保障等方面的機制,為高校圖書館更好地開展網路信息服務提供支持。
二、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
依據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和規劃設計要求,確定本次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見圖1-1。
圖1-1 研究的總體思路和技術路線
本次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術路線,包含五個方面循序漸進的研究工作和過程:一是從研究的基本問題、基本理論和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總體框架,進行課題的基礎鋪墊;二是從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功能出發,研究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網路信息服務體系,包括: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信息服務體系、人才實踐能力培養信息服務體系和雙向交互型教學管理信息服務體系;三是依據高等院校科學研究工作的實際需求,開展高等院校圖書館科技信息、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研究;四是按照高等院校服務社會的目標和要求,研究建立高等院校圖書館社會服務信息服務體系;五是圍繞高等院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和運行,從人員、技術、設備、資源、信息及服務創新等方面構建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運行的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