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攝影基本知識
攝影分類有:
1、水墨攝影:
靜物攝影與人物攝影、景物攝影相對,以無生命、人為可自由移動或組合的物體為表現對象的攝影。多以工業或手工製成品、自然存在的無生命物體等為拍攝題材。
❷ 如何學攝影
拍攝時一些顯瘦顯高的搭配技巧
腰線是整體身材比例的一個關鍵點。在上面一節也說過,腰線太低會讓整個人視覺上變得矮,腿也變得短。所以小短腿們想顯得高顯得腿長,那麼高腰穿搭就是必須的了,具體搭配也在前面腰身長該如何解決裡面已經提到。
SONY ILCE-7M2(a7m2)+Tamron AF 70-200mm F2.8 Di LD(IF)Macro(A001)
光圈:F2.8 快門:1/1250 ISO:100 焦距:118mm
無論褲子還是裙子,切忌穿五分。褲子或者裙子的邊剛好蓋住膝蓋是最顯腿短的一種穿法,尤其是五分裙,在雙腿做一些交錯的姿勢時甚至會給人一種非常不適的錯位感和截肢感。比較理想的下裝長度是三分,七分和九分。腿型好的可以穿到三分,大腿粗小腿細的七分,對腿不自信的就用九分。如果對自己的腿非常滿意非常自信,甚至可以穿超短的迷你裙或者熱褲,把你的大長腿展示出來,畢竟拍照就是為了展現美。
SONY ILCE-7RM3(a7r3)+Canon EF 135mm F2L USM
光圈:F2 快門:1/125 ISO:200 焦距:135mm
而在穿長裙長褲的時候,把腳踝露出來有時候會更顯瘦。因為一般腳踝是整條腿中最細的一部分,長長的裙子或者褲子遮住了腿,只在腳踝處露出來,假如還能配上高跟鞋,那顯高效果立竿見影。
SONY ILCE-7RM2(a7r2)+Tamron SP 70-200mm F2.8 Di VC USD(A009)
光圈:F2.8 快門:1/160 ISO:2000 焦距:134mm
一些比較常用的服裝以及使用場景
在經過根據自己身材過濾掉一些服飾之後,我們的服裝搭配的主要核心點就是場景了。我們選擇的服裝,雖不說死規定什麼場景就必須穿什麼服裝,但是至少我們的服裝和場景之間的搭配不能顯得違和。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一些比較常用的服裝搭配,以及它們的使用環境。
❸ 攝影的分類和技巧
攝影的分類和技巧
引導語:攝影的分類和技巧,由應屆畢業生培訓網整理而成,謝謝您的閱讀。
一、攝影分類
1.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與人物攝影、景物攝影相對,以無生命(此無生命為相對概念,比如從海里捕撈上來的魚蝦、已摘掉的瓜果等)、人為可自由移動或組合的物體為表現對象的攝影。多以工業或手工製成品、自然存在的無生命物體等為拍攝題材。在真實反映被攝體固有特徵的基礎上,經過創意構思,並結合構圖、光線、影調、色彩等攝影手段進行藝術創作,將拍攝對象表現成具有藝術美感的攝影作品。這就叫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在選材方面有廣闊的天地,在擇好素材之後,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處理這些對象,因為被攝物體是無生命的,可以任憑擺布,多角度移動以達到創作意圖。靜物攝影具有兩大優點:首先,它是進一步體會藝術視覺的深化過程。當一些很平常的物體被拍成引人入勝的照片時,實際上也就是深入學習觀察這些物體的過程。其次,拍攝靜物能獲得更多的實際攝影知識。對攝影者來說,靜物攝影的難處在於它的畫面構成具有獨到之處。當布置好被攝物體之後,必須選擇拍攝角度,在用光方面發揮創造性,進而把從靜物攝影中學習到的實際攝影知識、基礎原理應用到日常攝影中去。
2.人像攝影
人像攝影與一般的人物攝影不同:人像攝影以刻畫與表現被攝者的具體相貌和神態為自身的首要創作任務,雖然有些人像攝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節,但它仍以表現被照者的相貌為主,而且,相當一部分人像攝影作品只交待被攝者的形象,並沒有具體的情節。而人物攝影是以表現有被攝者參與的事件與活動為主,它以表現具體的情節為主要任務,而不在於以鮮明的形象去表現被攝者的相貌和神態。這二者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是否具體描繪人物的相貌。不管是單人的或是多人的,不管是在現場中抓拍的還是在照相室里擺拍的,不管是否帶有情節,只要是以表現被攝者具體的外貌和精神狀態為主的照片,都屬於人像攝影的范疇。那些主要表現人物的活動與情節,反映的是一定的生活主題,被攝者的相貌並不很突出的攝影作品,不管它是近景也好,全身也好,只能屬於人物攝影的范疇。當然,從廣義上來說,人像攝影拍的是人,它也屬於人物攝影。 人像攝影以刻畫和描繪被攝者的外貌與神態為自己的表現任務,應人物相貌鮮明。它分作照相室人像、室內特定環境人像和戶外人像三大類。人像攝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備”。
3.記錄攝影
紀錄攝影指以紀錄為第一目的,對客觀事物進行真實影像反映的圖片攝影。攝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它誕生之後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於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他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因此,從廣義上說,攝影就是記錄。紀錄攝影的結果是影像紀錄作品。相應而分,影像紀錄作品包括影像新聞作品和影像紀實作品。紀錄攝影目的(可能並不惟一,卻是首要目的)在於紀錄;前提是尊重客觀真實;對象是客觀事物的表像;紀錄方式是以攝影再現影像。按照紀錄影像的方式和追求的價值不同來劃分,紀錄攝影分為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
4.藝術攝影
隨著的發展,人們在攝影中不斷地增加藝術的元素,開始產生藝術攝影。它與記錄攝影的區別在於藝術性的多少與高低,而無絕對的界限。例如:我們去照張像作身份證或留個紀念,一般照相館拍攝的照片,最多有點資料或記錄價值。可是,鄭景康先生給齊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過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優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別完全 在於藝術性的高低。藝術攝影拍出來的效果更唯美,因為這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找准拍攝的時間、地點和角度。
5.畫意攝影
畫意攝影以其唯美的畫面語言及美好的設計內涵一直是人像攝影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十九世紀後半頁,英國攝影家雷蘭達拍攝出了曾被預言為“攝影新時代來臨了”的作品-----《人生的兩條路》,在攝影還被輕視的當時,這幅作品以其勸勉性的主題和油畫式的構圖,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極高評價。可以這樣說,雷蘭達對推進攝影藝術的發展功不可沒。從此,畫意攝影也逐漸成為攝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6.商業攝影
商業攝影,顧名思義是指作為商業用途而開展的攝影活動。從狹義上講就是商業攝影,廣義上就是未發布商品或者撰寫故等進行的攝影類型,這種類型在時下的攝影活動中是極為重
要的`一種。這類攝影是為商業利益而存在的,要按照企業要求進行拍攝,比較拘束。
7.水墨攝影
和傳統的水墨畫一樣,現市面上出現的水墨攝影作品,按題材,可以分為風景、花鳥和意境,對應國畫中的山水畫和花鳥畫;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為抽象和具象,對應國畫中的寫意和工筆。
水墨風格的攝影照片雖然免不了使用Photoshop等軟體的後期加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攝影作品要盡量少的修改原照片,它考驗的更多的是攝影師的構圖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8.全息攝影
全息攝影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普通攝影是記錄物體面上的光強分布,它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體感。全息攝影採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並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後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這種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景物。全息攝影可應用於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
二、攝影技巧
(一)一般攝影技巧
拍攝出好的攝影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器材,耐心,以及一些必要知識。
所謂“攝影”,就是對一些景物的局部或者全部進行拍攝,以被攝物體的獨有特徵之美來吸引觀眾。但在拍攝時近景時,通常由於相機離被攝物體很近,所以很容易因為相機的舉握不穩定而影響像質。不過你可以通過購買一些適當的器材來克服這些問題。拍攝好的攝影作品需要掌握以下幾個技巧:
1.使用三角架
拍攝時必須將相機安裝在一個三角架上以防止相機的晃動。盡量的將相機靠近被攝物體,並且注意不要引入不必要的陰影。
2.調焦軌
雖然它不是拍攝時的必備品,但是調焦軌卻是一個很好的輔助裝置可以幫助你拍攝出好的特寫鏡頭。調焦軌能夠使相機以非常小的增距沿著X和Y軸線移動,能夠精確的控制相機的位置和畫面的景深。如果用移動三角支架來達到理想的位置則是非常麻煩的。
3.使用快門線
即使你已經將相機安裝到了三角支架上,但是如果你在按快門的時候不小心,仍然有可能使相機產生晃動,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建議你最好還是使用快門線。
4.使用黑色或有色背景
在拍攝時,當被攝物體的背景為黑色,那麼就能夠使拍攝出來的圖象看起來最清楚。你也可以使用模糊的背景,特別是當被攝物體的色彩很濃的時候。
5.在必要的時候使用反光卡
使用一個白色的卡片或是用一張鋁箔包在卡片上,將光線反射在被攝物體上,以照亮物體上的陰影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這張卡片出現在被拍攝范圍內。
6.一定要有耐性
有時候,即使是一陣微風也會使拍攝到的特寫鏡頭出現模糊的情景。在這個時候,你就一定要有耐性了,最好是等到風過了之後再進行拍攝。同樣的,在戶外拍攝時,當天上的雲將太陽遮住了,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後再拍攝,這樣拍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會比多雲時拍攝的照片的色彩更鮮艷
“寧欠勿過”(上)和“寧過勿欠”(下)
“寧欠勿過”(上)和“寧過勿欠”(下)
、明亮一些。
7.運用好構圖
奧地利攝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對於構圖,他已達到手中無劍,劍在心中的境界,他認為:“構圖在於平衡,每個人對平衡的處理都各有不同。”正如同武功達到最高境界時,已沒有招式名稱,只憑自己的功力去化解。關於相機在構圖中的位置。他認為:“你越能忘記你的器材,越能集中你的題材和構圖,那麼相機只是你眼睛的延續,再沒有其他意義。”
小雅各布斯還認為:“構圖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線條、形式、質感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空間。當然色彩同樣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會聚的線條一般能說明透視關系,但並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現出透視的深度不可。許多傑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圖案。在取景器中的某個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據攝影者個人的感受進行安排的。因此,怎樣構圖,和怎樣選擇主體、光線、色彩一樣,也能成為一個攝影家獨特的個人風格的基礎。 “在大多數情況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個或一組形狀或形式起主導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體積、位置和其他形狀等,都是為主導因素服務的。 “構圖中的對比,是指大與小、明與暗、近與遠、主動與被動、平滑與粗糙、色彩的濃艷與輕淡等等的對比。要多利用這些相互對立的因素,通過它們使主體影響整個構圖。例如,恰當地利用對比法則,照片就會具有強大的魅力。” 有些人或許對構圖有天賦。
當畫面中被攝主體在畫面中所佔比例過小,或畫面的空白空間比較單調時(例如拍攝夕陽下的高樓大廈時),可以創造性地運用欠曝形成剪影作為前景,通過黑色的剪影既可以壓迫觀眾的視覺投向被攝主體,同時黑色剪影也不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我們甚至可以運用以剪影作為主體的邊框,形成方、圓或變異的各種形狀,使平常的景物具有獨特的畫面形式感,增加畫面的縱深感。
“寧過勿欠”與“寧欠勿過”的兩種曝光原則
關於攝影壇里“寧過勿欠”與“寧欠勿過”的兩種曝光原則,各有各的觀點,兩者都有為數不少的支持者。顧名思義,“寧過勿欠”指的就是“寧可過曝也不可欠曝”,只要曝光直方圖不超出右邊界,就可以放心地過曝,這樣反而能讓畫面最大限度地干凈細膩,並且感光度越高,效果越明顯;“寧欠勿過”指的是“寧可欠曝也不可過曝”,因為欠曝帶來的圖片不夠亮的問題完全可以用後期PS補救回來,而一旦過曝、丟失細節,拿什麼軟體都難以解決了。
(二)創意婚紗攝影小技巧
1.有時愛是不需要表白說出的,手勢打出,無聲的愛更能打動人心,“LOVE”,手勢、背影, 此處無聲勝 聲。
2.鏡子一向是攝影中運用最多的小道具,從鏡子折射中拍出的照片效果總是出其不意,效果極佳。新娘借著鏡子與伴娘站在了一起,相得益彰,妙然有趣,互動得非常到位。
3.除了新娘,孩子是婚禮上最容易捕捉精彩鏡頭的人,當他們站在一起,女人與小孩,美麗與童真,在這一瞬間,幸福的未來就在眼前,觸手可及,記錄永恆。
4.誰說婚紗照上的新郎必須中規中矩,偶爾的搞怪也是不錯的創意,當然有伴郎的作伴更好,感情越深越二,這樣的婚紗照記下的是新郎與哥們之間滿滿的基情之愛。
5.出嫁的女兒總是要哭的,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不用去拍流下眼淚的瞬間,或與父母或與祖母母親新娘三代人一起手手相牽,溫情默默足以打動所有來賓。
6.婚禮禮成之後的新人相擁親吻有太多的創意可以拍,讓所有的來賓蒙上眼睛,假裝沒有看到他們的甜蜜,其實在心底每個人都獻上最真摯的祝福。
(三)婚紗攝影技巧
1.面部表情要自然真實,略帶微笑
拍照最忌表情僵硬,婚紗攝影時也不例外,如果新娘面相呆滯木訥,像是被人強制安上去的一般,拍出來的效果肯定不會好;雖然拍結婚照是非常甜蜜開心的事,新人也切忌笑的自然不要太過,微笑最好。
2.身姿端直,打起精神
拍攝時身姿端直才有美感,切忌耷拉著腦袋,顯得無精打採的,再好的攝影師也拍不出好照片來。
3.姿勢張弛有度,優雅美觀
拍照時可以擺各種各樣的姿勢,或微微揚手,或稍微側身,或低眉沉思,或翹首遠盼……配合攝影師的建議,新娘可以擺出很多優美的姿勢。這里應注意動作的幅度,張弛有度,優雅得體,動作切忌過於張顯而流於誇張,也不能過於細微而顯得忸怩作態。
4.巧用道具,增添美感
新娘手持扇子會增添一種古典韻味;雙手捧花會讓新娘和花朵相得益彰;貼近自然會獨得一份清新和寧靜;而靠近新郎會讓新娘看起來更加甜美幸福……凡有所依,必添美感。
5.保持妝容,完美結束
婚紗攝影持續時間較長,有的甚至會持續一天,這時候我們就應該確保婚紗禮服的整潔干凈、新娘妝容和發型的完好無缺。
;❹ 攝影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攝影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導語:不管學什麼都是從基礎開始學的,把基礎打牢,後面就會越來越輕松,基礎打不牢,後面就會很難。所以要拍好照片,一定要先掌握基本的攝影知識。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攝影的基本知識和方法,歡迎大家參考!
在拍攝的基本知識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拿穩相機。無論其它的攝影要素和技術掌握得有多好,只要拍攝的一瞬間有震動,照片的質量一定會因影像模糊而大大降低。
雖然可以用三腳架來減低震動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時候是以手持相機拍攝為主,而且在「決定性的瞬間」內,往往不允許攝影者再花時間去放置三腳架並固定照相機。
數碼照相機相對於傳統照相機而言,它對拍攝穩定性的要求更高。這是因為,電子元件存儲信息需要一段額外的時間,通常稱為「時滯」。
1、持機的正確姿勢
無論是站立、坐下還是跪下,持機的正確姿勢都應該是:
(1)、右手緊握相機一側的握手位,食指輕觸快門鍵,以備隨時拍攝。
(2)、以左手手掌托住機身底部,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相機來穩定鏡頭。
(3)、兩手上臂緊貼身體,盡量保持自然下垂的狀態並向身體靠攏。千萬不要聳起雙肩。因為長時間用聳起雙肩的姿勢拍攝,雙肩關節會出現疲勞感,更難穩定相機。
(4)垂直握持相機拍攝時,一般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也要注意左臂緊貼身體。
2、站立或坐下攝影時的注意事項
(1)、站立攝影時,雙腳宜微張,或以前後步方式站立,以便將整個身體的重量平放到雙腳上。如果能藉助一些固定的物體作為依靠,例如背靠樹干或牆壁等,則效果更佳。
(2)、坐下攝影穩定性已經很高,但仍可借外物進一步穩定身體。以椅子的靠背或桌子作依靠是不錯的選擇。
3、跪下攝影時的注意事項
跪下攝影時左腳應該弓起,右腳跪地,托起機身底部的左手則支撐在弓起的左腳上。一般情況下,跪姿拍攝較難穩定身體,最好也能藉助固定物體作依靠,如樹、牆等。
4、相機帶的重要作用
將相機帶套在手腕上,握在虎口中繞兩圈再拉緊,以拇指穿過帶圈後再握緊相機,使相機和右手合二為一,不但可以減輕手的顫動,而且可以在不小心鬆手時將相機拉住,不至於掉到地上而損壞。
照片是光與影的藝術產品,將光線稱為攝影的靈魂一點也不為過。要拍攝好照片,就不能不掌握光線這個關鍵的元素。
1、光線的性質
(1)直射光
在晴朗的天氣里,陽光沒有經過任何遮擋直接射到被攝者身上,受光的一面就會產生明亮的影調,不直接受光的一面則會形成明顯的陰影,這種光線稱為「直射光」。在「直射光」下,受光面及不受光面會有非常明顯的反差,因此容易產生立體感。
當太陽被薄雲遮擋,陽光仍會穿透白雲擴散,這時所產生的照明反差將會降低,非常適宜於人像攝影。
(2)散射光
在陰天,陽光被雲層所遮擋,不能直接射向被攝對象,只能透過中間介質或經反射照射到被攝對象上,光會產生散射作用,這類光線稱為「散射光」。由於散射光所形成的受光面及陰影面不明顯,明暗反差也較弱,光影的變化也較柔順,因此產生的效果比較平淡柔和。
「直射光」會產生反差較強的光線,致使陰影較濃厚,調子變化較少,所拍出的影像線條及影調較硬。而「散射光」會產生反差較弱的光線,故陰影較淡,調子變化較豐富,會得出較軟的柔和的影像線條及影調。所以攝影者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適合的光線。
2、光線投射的不同方向
拍攝同一個景物,運用不同方向投射來的光線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1)順光
從照相機背後而來,正面投向被攝對象的光線叫做「順光」。「順光」照明的特點是:被攝對象絕大部分都直接受光,陰影面積不大,對象的影調比較明朗。這種光線形成的明暗反差較弱,對象的立體感主要不能靠照明光線反映出來,而是由本身的起伏表現出來。因此立體感較弱。
(2)前側光
從照相機左後方或右後方投向被攝對象的光線叫做「前側光」。受光的對象大部分都會受光,產生的亮面大,所以影調也較明亮,對象不受光而產生陰影的面積也不會太大,但已可以表現出對象的明暗分布和立體形態。這類光線既可保留比較明快的影調,又可以展現被攝對象的立體形態。
(3)側光
來自照相機左側或右側的光線叫做「側光」。它會使被攝對象的一半受光,而另一半則處於陰影中,有利於表現對象的起伏狀態。
由於「側光」照明使對象的陰影面積增大,因此畫面的影調不亮不暗,明暗參半,不及由「順光」和「前側光」產生的那樣明快,但亦不會太陰沉。立體形態表現會較好。
(4)側逆光
來自照相機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的光線叫做「側逆光」。它令對象產生小部分受光面和大部分的陰影面,所以影調會較陰沉。這種照明方法在對象上產生的立體感會比「順光」的好一些,但仍然偏弱。
(5)逆光
「逆光」是由被攝對象背後射來,正面射向照相機的光線。被攝對象絕大部分處在陰影之中。因光線的對比較弱,所以立體感也較弱,影調比較陰沉。可是,「逆光」可以用來勾畫物體的側影和輪廓,還可以突現物體的質感和形狀,清楚地展示對象的線條。在明朗的天氣下使用「逆光」更會創造出一種強烈的反差。
(6)頂光
光線由被攝對象上方而來的謂之「頂光」。日正當中的太陽光便是一個好例子。「頂光」常會在被攝對象上造成強大的陰影,若用於人像攝影,則人臉部的鼻下、眼眶、顎下等處會形成濃黑的陰影。
(7)底光
「底光」的光源位於被攝物的下方。這種光線在日常生活經驗中較少見,故有怪異和戲劇性的效果,在一般攝影場合應用較少。
3、光線的反差
「反差」指的是被攝對象上「最亮」與「最暗」的色調關系。所謂「反差強」,是指光線在主體身上呈現的最亮部位與最暗部位的差別大,而且由最亮到最暗的轉換過程中變化非常劇烈,對比度非常強烈。相對的,「反差弱」,表示最亮部位與最暗部位的差別不太大,由最亮到最暗的轉換過程中變化非常柔順,令色調很豐富。
構圖是在照片有限的空間內處理人、景、物的關系,並將三者安排在畫面中最佳的位置以形成畫面特定結構的過程。
構圖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強調及突出主題景物,同時把繁瑣的、次要的東西恰當地安排為陪襯。好的構圖令照片看起來均勻、穩定、舒服、有規律,而且可以引導視線到主題點。構圖不當,會出現雜亂、左右不平衡、頭重腳輕及因主題過多反而變成沒有視覺焦點等問題。
1、構圖注意事項
要獲得好的攝影構圖,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照片不應太過單調,否則照片會顯得呆板。但也不應太復雜,否則會令人覺得混亂。
(2)要選擇適合的背景。好的背景不但有助於襯托主題及突出主角,亦會豐富照片的內容,增添畫面的色彩。
(3)要了解人、景、物三者在照片中的關系,並適當地安排它們,以有效地表達主題,避免喧賓奪主的情況。
(4)要考慮各個景物色彩上的對比。鮮明的對比有助於突出主題,但若顏色混亂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5)要掌握光線的照射角度以及所產生的明暗陰影,它們都會影響照片的色彩和效果。
(6)要多利用照明、透視、重疊和影紋的層次變化,這將有助於在平面的照片內增加立體感。
2、以不同的拍攝角度造出不同的構圖
大多數拍攝對象都是立體的,它們呈現出許多面。有正面、側面、背面、頂面及底面。同一個對象,拍攝的方位角度不同亦會令畫面展現出多種多樣的構圖效果。所以在拍攝之前應選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對物體作觀察及比較,從中找出一個最佳、最可表達主題、最生動的視點,以找到最合適的構圖。
(1)正面拍攝。
正面拍攝是一種最常用的攝影角度。正面拍攝可以產生庄嚴、平穩的構圖效果。但平穩的線條、對稱的結構也會因缺乏透視感而顯得呆板。而且很多時候會因為對象的受光情況相似而不能突顯對象應有的立體感。
(2)側面拍攝。
用斜側的攝影角度,畫面上原來的並行線條變成了斜線,具有縱深感,能將人的視線引向深處,增強立體感。而視線跟隨斜線延伸,也會使畫面變得生動。隨斜側方位的角度變化,其透視效果也會出現有趣的改變。
(3)仰視拍攝。
仰視拍攝指的是向斜上方的角度進行攝影,多用於拍攝高大的景物。這種拍攝角度既可以拍到高大景物的全景,又可以形成垂直地面的線條向上匯聚的透視感覺。還可以突出對象的高聳特性,增加壓逼感。
(4)俯視拍攝。
俯視拍攝就是從上向下進行拍攝。在高處作俯視的拍攝可以將大范圍的景物都拍下來,所以在廣角的風景攝影中會經常應用到。在人像攝影中使用俯視拍攝方法,可以為主角帶來一種纖秀的效果。
3、構圖的「三分法」
「三分法」是由希臘的數學家提出來的。攝影者將其運用在照片的構圖上,往往可以拍出很多和諧悅目的照片。具體做法是:用兩條直線和兩條橫線將畫面平均分為9個同樣大小的方格。拍攝時將主題放在直線和橫線的交叉點上。
「三分法」可以應用在任何人物和景物的攝影上。
4、背景與前景的選擇
背景或前景與主題在色彩、形狀、線條、質感、明暗上的不同會造成反差,形成對比,有突出主題之用。
(1)簡單柔和的背景。
簡單的背景不會搶去主題的地位,有利於突出主題。但過於簡單及單調的背景卻會使照片過於呆板。
(2)避免雜亂的背景。
雜亂的背景會使照片看起來非常混亂,更甚者會令人辨別不出主題是什麼。
(3)避免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
如果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將難以突出主體,會嚴重破壞照片的整體效果。
5、攝影構圖的基本模式
(1)構圖均衡平穩
均衡,就是平衡。它區別於對稱。用這種形式進行構圖的畫面不是左右兩邊的景物形狀、數量、大小、排列的一一對應,而是相等或相近形狀、數量、大小的不同排列,給人以視覺上的穩定,是一種異形、異量的呼應均衡,是利用近重遠輕、近大遠小、深重淺輕等透視規律和視覺習慣的藝術均衡。當然均衡中也包括對稱式的均衡。
均衡式構圖,給人以寧靜和平穩感,但又沒有絕對對稱的那種呆板無生氣,所以是攝影家們在構圖中常用的形式,均衡也成了攝影構圖的基本要求之一。
要形成均衡式構圖,關鍵是要選好均衡點(均衡物)。什麼是均衡點呢?這要從藝術效果上去找,只要位置恰當,小的物體可以去與大的物體相均衡,遠的物體也可與近的物體求均衡,動的物體也可以去均衡靜的物體,低的景物同樣可均衡高的景物。要多加實踐和學習,用好這種藝術技巧。
(2)打破均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一些新潮的攝影家認為均衡刺激性不強,反映不出新時代的生活節奏和特點,他們主張打破均衡,而且也在實踐他們的觀點,拍出了一些不均衡的作品。我們把這些作品的構圖形式,稱為非均衡式構圖。生活是多種多樣的,現實生活中既有均衡也有不均衡。只要是內容的需要和創作意圖的需求,形式可以任意選擇。
非均衡式構圖具有不穩定,不和諧,緊張刺激、動盪不安等特點。從景物形象上來表現動勢較為理想;從心理反映上用來表達煩燥不安的'情緒、不協調的動作或不一致的注意力和不同的表情等,具有優勢;如展示戰爭的殘酷、革命風暴、狼藉現場等場面,亦可取得好的視覺效果。
(3)框架式構圖
框架式構圖是用一些前景將主題框住。常用的有樹枝、拱門、裝飾漂亮的欄桿和廳門等。這種構圖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題上,有助於突出主題。另一方面,焦點清晰的邊框雖然有吸引力,但它們可能會與主體相對抗。因此用框架式構圖多會配合光圈和景深的調節,使主體周圍的景物清晰或虛化,使人們自然地將視線放在主題上。
(4)直角三角形式構圖
直角三角形式構圖一般是以畫面的一個豎邊為三角形的一個直角邊,底邊為三角形的另一個直角邊。這種構圖大都注意被攝物的方向性。景物的運動方向或面向應該對著三角形的斜邊,使運動物體的前面或景物的面向前留有空間,給以出路。
直角三角形式構圖,在橫幅或豎幅畫面中均可選用,其特點是豎邊直線可顯示景物之高聳,底邊橫線又具有穩實、安定感,並且富有運動感,具有正三角形式和倒三角形式構圖的雙重優勢,同時左右直角邊靈活多變,很受攝影家們的喜愛,所以使用較多。
直角三角形式構圖的靈便性還表現在底邊長豎邊短或底邊短豎邊長均可選用,只要三個角中有一個角可形成直角,便可用這種形式構圖。
(5)圓形構圖
圓形構圖是把景物安排在畫面的中央,圓心正是視覺中心。圓形構圖看起來就象一個團結的團字,用示意圖表示,就是在畫面的正中央形成一個圓圈。
圓形構圖,除了圓形物體以這種圖式表示其圓外,實際上有許多場景可用圓形構圖表示其團結一致,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意願上的。如許多人圍著一個英雄模範在簽名,不少少年兒童正聚精會神地聽老人講故事,小朋友們圍著圓圈做游戲等,均可選用圓形構圖。
圓形構圖給人以團結一致的感覺,沒有鬆散感,但這種構圖模式,活力不足,缺乏沖擊力,缺少生氣。
(6)S形構圖
S形實際上是條曲線,只是這種曲線條是有規律的定型曲線。S形具有曲線的優點,優美而富有活力和韻味。同時,讀者的視線隨著S形向縱深移動,可有力地表現其場景的空間感和深度感。
S形構圖分豎式和橫式兩種,豎式可表現場景的深遠,橫式可表現場景的寬廣。S形構圖著重在線條與色調緊密結合的整體形象,而不是景物間的內在聯系或彼此間的呼應。
S形構圖最適於表現自身富有曲線美的景物。在自然風光攝影中,可選擇彎曲的河流、庭院中的曲徑、礦山中的羊腸小道等等,在大場面攝影中,可選擇排隊購物、游 行表演等場景;在夜間拍攝時可選擇蜿蜒的路燈、車燈行駛的軌跡等等。
(7)十字形構圖
十字形是一條豎線與一條水平橫線的垂直交叉。它給人以平穩、莊重、嚴肅感,表現成熟而神秘,健康而向上。因為十字最能使人聯想到教會的十字架,醫療部門的紅十字等,從而產生神秘感。
十字形構圖不宜使橫豎線等長,一般豎長橫短為好;兩線交叉點也不宜把兩條線等分,特別是豎線,一般是上半截短些下半截略長為好。因為兩線長短一樣,而且以交點等分,給人以對稱感,缺少了省略和動勢,會減弱其表現力。
十字形構圖的場景,並不都是簡單的兩條橫豎線的交叉,而是相仿於十字形的場景均可選用十字形構圖。如正面人像,頭與上身可視為垂直豎線,左右肩膀連起來可視為橫線;建築物的高與橫的結構等。也可以這樣講,凡是在視覺上能組成十字形形象的,均可選用十字形構圖。
曝光的控制主要取決於光圈的大小和快門的速度。要學會手動拍攝就必須學會光圈與快門的設定配合。
1、曝光量與光圈的關系
光圈是照相機鏡頭中可以改變大小的孔洞。它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線量。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光圈開得越大,通過鏡頭進入的光量就越多。這就好比房間里的窗子,它開得越大,進來的光線越多。
光圈的數值通常用f-stop值來表示,要注意的是:f-stop值越大,光圈開得反而越小。例如:f16的光圈就比f8的光圈小。
在快門速度不變時,光圈的大小決定了相片的明暗。光圈太大,曝光會過度,照片就會白茫茫一片。光圈太小,曝光會不足,照片就會是黑漆漆的。
2、曝光量與快門的關系
快門是控制光線進入的閘門。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快門速度越高,通過鏡頭進入的光量就越少。反之亦然。它相當於開窗子時間的長短。
光圈與快門都可以控制曝光量,它們的組合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因素,並互相影響著。如果將光圈收小一級(例如由f/4收小至f/5.6),將快門速度調慢一倍(例如由1/60減至1/30),它們的曝光量是一樣的。
3、對焦的重要性
對焦是指將鏡頭對准被拍攝對象後,調整鏡頭的焦距,使圖像變得最清晰的過程。只有對焦正確圖像才可能清晰,否則圖像就是模糊的。
4、景深與光圈、距離、焦距的關系
景深的「景」是指我們要拍攝的景物,「深」就是清晰度的縱深范圍。當鏡頭對焦於拍攝目標時,這一點對應在CCD感光元件上能清晰成像。它前後一定范圍內的景物也能被記錄得較為清晰,這個范圍就是景深。
景深越大,縱深景物的清晰范圍也就越大。景深越小,縱深景物的清晰范圍也就越小。
影響景深的三大要素是:
(1)光圈:在鏡頭焦距及距離不變的情況下,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2)距離:在鏡頭焦距及光圈不變的情況下,越接近拍攝的目標,景深越小,越遠離拍攝的目標,景深越大。
(3)焦距:在距離及光圈不變的情況下,鏡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即短焦鏡頭的景深大,長焦鏡頭的景深小。
;❺ 攝影的基本知識和技巧是什麼
一、攝影的基本知識
1、光源越廣,光線越柔和。相反的,光源越窄,光線越硬。
廣泛的光源能夠弱化陰影、降低對比、抑制紋理,較窄的光源則作用相反。這是因為光源越廣,射在物體上光線的方向就越多,這會起到增加場景中的照明、減少陰影的作用。
小提示:將人像主體安排在一扇不受陽光直射且大而亮的窗戶邊,窗戶可以起到柔光箱的效果,不再需要影室專用設備。
2、光源越近,光線越柔和
相反的,光源越遠,光線越硬。這是因為當光源離被攝體越近,相對的就越大,也就是越廣;而當光源離被攝體越遠,相對的就越小,也就是越窄。
以太陽為例,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109倍,它本是一個相當廣的光源!但是太陽距地球9300萬英里(約1.5億千米),只佔地球天空非常小的一小部分,因此當陽光直射在物體上時光線就很硬。
小提示:在室內用現有燈光拍攝人像時,可以通過改變光源與被攝體間距離的方法使照片的光線更加動人。
3、漫散射能夠分散光線,使光源變廣、光線變柔
運用漫散射分散光線的實質還是使光源變廣,從而達到柔化光線的目的。當雲層遮擋住陽光,物體上的陰影會明顯減少,如果有霧,陰影則會消失。雲層、陰沉的天空和大霧都會使光線發生漫射,漫射會將光線分散向各個方向。陰天和霧天時,整個天空會變成一個非常廣的光源,一個天然的柔光箱。
小提示:半透明塑料或白色織物等材料都可以用來漫射強烈的光線。可以在人工光源─如影室閃光燈前加一個柔光罩;如果在明亮的陽光下,也可以使用柔光篷或柔光箱來柔化光線。
4、在反射中漫射光線
將一束較窄的光線射在一個較大的磨砂表面上,如牆壁、屋頂或磨砂反光板等,光線在反射的過程中會發生被漫射到較寬廣的區域。
小提示:將一大塊鋁箔揉成團,展開後將亮面向外,包在一塊紙板上,一塊柔光反光板就做好了。雖然這種自製反光板的漫射效果不如白色磨砂反光板,但它能在照片中增加閃閃發亮的光點。
5、光源越遠,光線的衰減越快,主體也越暗
舉例說明:如果將光源至被攝主體的距離增加1倍,那麼落在主體上的光線只有距離增加前的四分之一。光線會隨著光源的遠離而迅速衰減。這條規則應牢記,如果准備移動光源或被攝主體,一定要改變光線的品質。
小提示:在天氣條件很差的室外拍攝人像時應使用閃光燈(熱靴或彈出式均可),這樣即可以消除人臉部的陰影,也不會影響背景的曝光,因為閃光燈發出的光到達背景時已經弱到可以忽略不計了。
二、拍攝技巧
1、以長焦距鏡頭為主要拍攝鏡頭(120型相機的約250mm左右鏡頭,或135型相機的135mm左右鏡頭),取其短景深功能。
2、依人像公式構圖法的原則,直接框取特寫、半身、七分身或全身之構圖,大約是距離被拍者5—8步左右,即可輕易拍得。
3、曝光時,需依人像攝影的特點,多開1~2檔光圈補償,以使臉部質感較為亮麗。人物臉部的光線柔和亮麗,是拍攝此類型照片的重點。
4、為了製造亮麗的眼神,最好在人像前方置一塊反光板或白色板,以使眼睛反射雪亮光點。
5、沖印時,最好依後加工處理技巧加上沖印柔焦處理,全面性的柔化膚質後,即可達到整張照片柔美漂亮的效果。
攝影術語
1、像深
景深前界和景深後界分別共軛的兩個成像平面之間的距離。像深與景深相對應,像深越大,景深也就越大。確定景深的標准:135相機可允許的模糊圈直徑一般為1/30mm,即0.033mm。
2、超焦距:
當鏡頭聚焦在無限遠時,位於無限遠的景物結成清晰的影像,同時在有限距離某一點上的物體也能達到清晰的標准,近於這一點的物體就模糊起來,那麼,這個物體到鏡頭之間的距離就是超焦距。
3、焦距(Focal length):
透鏡中心到其焦點的距離。焦距的單位通常用mm(毫米)來表示,一個鏡頭的焦距一般都標在鏡頭的前面,如f=50mm(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標准鏡頭」,因為其視角於人眼視角相同故稱標准鏡頭),28-70mm(我們最常用的鏡頭)這個焦距段是最適合拍人像的、70-210mm(長焦鏡頭)等。
4、光圈(Aperture):
用於控制鏡頭通光量大小的裝置。光圈用F表示,有f1.0,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32,f44,f64。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攝影
❻ 攝影技巧教學
攝影技巧教學
下面就是我為您收集整理的攝影技巧教學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一、拍攝人像的技巧
對個別人物的生理缺陷,可以運用不同的光線照明,並採取不同的拍攝角度,適當加以彌補。現介紹以下幾種主要的彌補方法。
1、 臉形胖的人物不宜拍攝正面像,面部可略為側些,並適當提高照相機的位置,採取俯角拍攝。主燈光的照射角度宜稍高與稍側,使臉上產生投影,就能使臉形顯得瘦一些。對瘦的臉形,則可用相反的方法來彌補。
2、 對眼睛的大小不同的人物,可根據鏡頭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從稍側的角度拍攝,並使眼睛較小的一側靠近照相機,就能把較小的眼睛拍得稍大些,以便使兩隻眼睛大小顯得接近。也可以用燈光來處理,具體方法是,將較大的眼睛處於亮部較小的眼睛安排在暗部,藉以掩蓋缺陷。對眼睛深陷的人物,可將主光燈放低些,用較柔和的光線拍攝。拍攝突出眼珠的人物,可以使其適當降低視線,從而彌補缺陷。
3、 對口型不正的人物,可以採取稍側的角度,並運用不同的光線加以彌補。
4、 對鼻子過長的'人物,要放低主光燈和照相機的位置,並使人物的頭稍抬高些,從正面拍攝。鼻子扁平的人物,不宜拍側面像,而要用側光照明,使得鼻子的一側產生陰影,就不會顯得扁平。
5、 對臉形瘦削、額頭突出和下顎消瘦的人物,應該放低主光燈和照相機的位置,從正面拍攝。
6、 拍攝戴眼睛的人物,容易產生反光,如果讓他把頭稍微低一些。並將鏡架略微推高,同時,調整側面輔助光,就能減少眼鏡上的反光。
7、 其他兩頰、額角、眉毛等等缺陷,都可以通過變換拍攝角度和調整燈光位置等方法進行彌補。
二、怎樣為女性拍好照片
⑴ 表情自然拍照時,被攝體沒有必要雙眼直瞪鏡頭。其實,被攝體目光處在以鏡頭為中心的上下、左右10厘米范圍內,都可以拍出正面感的照片,不一定非注視鏡頭中心不可。
⑵ 把照片拍好,被攝體不一定非要大笑,其實略為微笑一下即可,但人物主體別忘了張亮眼睛,使雙眼充滿光輝,如此才顯得精神。
⑶ 被攝體手上拿著東西比較容易做出姿勢。拍照時,被攝體應稍挺胸、放鬆肩膀。而且,某一肩端宜稍偏向胸部,因為稍斜的站姿具有女性的自然之美。
三、如何防止紅眼
攝影者在室內較暗的環境下拍攝人物主體時,經常會產生「紅眼」現象。此時,攝影者可以利用數碼單反的防紅眼模式功能,進一步緩解紅眼現象。此外,攝影者還可以提高室內照明情況,以縮小瞳孔來減輕「紅眼」現象。
四、如何拍好肖像攝影
保持眼睛水平線的拍攝位置是改善肖像攝影最簡易的方法。此方法是從被攝體的眼睛水平線開始。比如,給小孩子拍照時,你就要彎下膝蓋,使相機與小孩的眼睛大體上處於同一水平上。以眼睛水平線為基準拍攝被攝體時,拍攝的照片會顯得更加「親切」,這是因為觀賞者會感覺到他們觀察的被攝體的「眼睛」,而眼睛往往是一個人最生動的地方。
五、如何在逆光的情況下拍攝清晰的照片
如果攝影者想要利用日落前無比絢爛的天空作為人像攝影的背景,又不想使人物成為剪影效果,但是使用閃光燈畫面又不夠好看。這種情況,攝影者可以嘗試關掉閃光燈,把鏡頭對准天空,然後半按快門,記錄下對天空的曝光值或者打開相機上的曝光鎖按鍵,然後鏡頭對准人物,對照片重新構圖,打開閃光燈,用閃光燈的光照亮人物。這樣的話,人物有足夠的閃光,但人物後面的天空看起來仍然不錯。
六、如何抓拍跳躍的瞬間
要想抓拍一個跳躍的瞬間,首先要選好跳躍主體和畫面背景。以天空作為背景會增強畫面的整體效果。選定好攝影地點後,把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並且降低三腳架的高度,並選擇構圖。為了拍攝人物跳躍的空中姿態,攝影者要加快相機的快門速度。當然,攝影者們還可以自己作為主體,此時就需要利用相機的自拍模式了。首先把構圖和曝光組合設定好,然後把自拍定時器設置為10秒。接下來,攝影者就可以在鏡頭前盡情地展示自己跳躍的姿態了。
七、體育攝影如何對焦
在體育攝影中,對焦是一門很難掌握的技巧,這是因為體育攝影的被攝對象都具有很強的動感,速度很快,攝影者沒有多少時間去琢磨著對焦。對於初學者來說,比較容易的方法就是藉助於相機上的自動對焦系統。雖然自動對焦系統可以迅速地對好焦點,但如果使用方法有誤,就不能發揮它應有的效用。也就是說,只有把被攝體恰到好處地留在取景窗中央的測距框內,才能達到准確對焦的目的。要是相機配備的鏡頭焦距不是很長,視角較大,把運動的被攝體安排在取景框中央的測距框內,還算容易;如果相機所配備的鏡頭是200毫米以上的長焦距鏡頭,由於視角較小,既要追蹤被攝體,又要對准測距框,可能會感到很吃力。為了適應這種場合,影友們不妨改變上述習慣,可暫時不考慮取景框的范圍如何,只利用測距框追蹤被攝體,這樣在感覺上可能會輕松一些。
拍體育照片時還有一種常用的對焦方法,那就是預先對焦來拍攝,即當被攝體進入預定焦點時隨即按下相機的快門。預先對焦很適用於體育攝影,例如,用此方法來拍攝跳高運動員飛過橫桿的動作就十分理想。拍攝時,可以先把焦點調在運動員可能越過橫桿的某一點,然後把焦點鎖定,使其不再前後移動。最後視運動員飛越橫桿時的情況按下快門,攝影者們即可拍攝到清晰度很高的照片。
;❼ 單反拍攝的基本知識教學
數碼單反相機以其高畫質、低成本的特點成為近些年視頻拍攝的新寵,但由於拍攝過程中自動聚焦比較困難,所以拍運動鏡頭時局限很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單反拍攝的基本知識,供大家參考!
單反拍攝的基本知識1:構圖十忌
出色的構圖,能使畫面主次分明,層次豐富,給人以美感。“畫有法,畫無定法”,此合乎辯證法之說也同樣適合於攝影構圖。但只有先掌握其基本規律才能獲得優異的影像。
一忌畫面撐得太滿
有些初學攝影者拍照時喜歡讓被攝主體頂天立地地充滿畫面,缺少空間,不僅給人以壓抑之感,且不利於照片後期製作過程中進行裁剪,畫面容易出現削頭砍足、景物殘缺的弊病。
二忌地平線傾斜
有的拍攝者為了將一些高大的景物(如寶塔、高樓大廈) 拍全,便在取景時採取了讓畫框傾斜的 方法 ,這勢必造成地平線傾斜,畫面失衡,視覺感受令人很不舒服。
三忌頭撞南牆
拍攝側面的人像或帶有向前沖勢態的物體時,沒有在畫面主體的前方留有一定的空間(或將大量空間留在了其後面),給人一種頭撞南牆之感,畫面顯得沉悶、壓抑。
四忌附加物纏身
背景選擇不當,產生了煙囪長在了肩膀上、腦袋上冒出大樹杈等現象,破壞了人物原來的形象。
五忌落格
當被攝者與高大的襯景在一起時,顧景不顧人,一味將鏡頭抬高,結果景是拍全了,人物在畫面上卻常常只剩下個腦袋,落在畫面的下端,非常難看。
六忌畫面分裂
取景時沒有處理好地平線的位置,將其置於畫面正中,於是畫面被一割為二,呈分裂狀,缺乏和諧、統一之感。像附圖,作者適當地處理好了地平線的位置,使畫面顯得很美好。
七忌喧賓奪主
在畫面中過多地表現了陪襯體,使主體處於次要的地位,反而不引人注目。
八忌缺乏趣味中心
取景時缺乏忍割愛的精神,“魚”取,“熊掌”也取,意欲兼收並蓄。反而造成了畫面無主次、少頭緒,結構鬆散、雜亂無章的現象。
九忌各顧東西
神情不一致在拍攝眾人合影照時,人物的位置沒有安排好,不能形成一個向核心靠攏的趨勢,畫面形勢呈分裂狀,與所表現的主題不相符合。
十忌畫面失衡
在構圖時沒有顧及畫面的影調結構、色彩結構的協調,造成畫面色彩、影調失衡,影響照片的效果
單反拍攝的基本知識2:“六防”美化構圖
一防“滿”
有些初學者在構圖時喜歡讓被攝主體頂天立地充滿畫面,這不利於照片後期製作的剪裁。而且由於畫面太滿:照片通過擴印機印放出來後,容易產生景物殘缺的現象。
二防“頂”
攝影者在拍攝側面人像或帶有前進趨勢的運動物體時,沒有在畫面主體的前方留下一定的空間(或將大量空間留在了主體後面),會使畫面顯得沉悶、壓抑。
三防“不當”
拍人物照時背景選擇不當,以致出現煙囪長在肩膀上,頭上冒出樹權等情況,破壞了人物形象。還有,當人物與高大的背景合影時,顧景不顧人,一味將鏡頭抬高,結果背景拍全了,可人物在畫面上只剩下人物的頭部,導致視覺不舒服。
四防“亂”
取景時沒有突出主體,造成了畫面無主次、結構鬆散、雜亂無章。有時在畫面中過多地表現了陪襯體,反而使主體處於次要的地位。
五防“平”
在構圖上,不同明暗的色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有了明和暗,畫面中的影像才會有立體感。應通過明暗色塊的巧妙配置,在最大程度上使被攝主體顯得鮮明突出。
六防“斜”
有些攝影者為了將一些高大的景物(如高塔、大廈)拍全,便在取景時將畫框傾斜,如此構圖,會造成地平線傾斜,使畫面失去平衡,視覺不舒服。其實,對此我們可在攝影時採用一些 措施 來解決弊病。如與被攝體拉開距離、採用長焦距鏡頭、選擇高角度拍攝等。
單反拍攝的基本知識3:有關藝術
光線: 光線是攝影構圖的基礎和靈魂。攝影主要是根據光線本身的色溫和強度來控制畫面.通過光線的照射角度來把個人情感融入照片之中。在選擇、處理光線時就必須隨時隨地考慮拍攝對象周圍的環境對畫面光影結構的影響.自然光是不可以控制的,但可以採取遮擋、反射等方法調節:人工光是可以控制的.我們可以隨意控製造型效果.並使之發生變化。在復雜的自然光和人工光源混合時.要注意控制色溫的一致。
色彩: 如果說光線賦予照片以生命,那麼.色彩就給照片注入了更多的情感。作為攝影構圖的重要元素之一.色彩在構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拍攝時通過畫面色彩構成的主觀控制.把色彩元素進行設計、提煉和選擇搭配.拍出來的照片就會獲得更好的藝術效果.從而渲染、烘托出主題和內容所需要的情緒基調和特定氛圍。
1、對比色的和諧:是指互補色之間的關系,如紅與綠配置得當也能得到和諧的效果。
2、鄰近色的和諧:如黃與橙、藍與綠等,會呈現出一派寧靜的色調,給人以一種超凡脫俗的和諧。
3、類似色的和諧:亦稱同種色的和諧,如深紅與淺紅、深藍與淺藍等。4、消色、光澤色與 其它 色的和諧:消色包括黑、白、灰三色,光澤色包括金、銀色。消色、光澤色與其它任何色彩搭配在一起,都能達到完美的色彩效果。 不同快門速度和光圈組合的作用
影調: 影調是指畫面中的影像所表現出的明暗層次和明暗關系.它是處理畫面造型、構圖及烘托氣氛、表達情感、反映創作意圖的重要手段。從黑白攝影來看.影調的主調可以分為三類:高調、低調、中調(灰色調)。不同的影調有其不同的感情色彩,如高調的明快、淡雅,低調的莊重、深沉,中間調的和諧、平穩等。影調只有與具體的形象、物象相結合.才能賦予作品以鮮明的、生動的感染力。
線條: 線條一般是指畫面所表現出的明暗分界線和形象之間的連接線.在構圖中合理地利用線條可以傳達不同的情感。根據線條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外部線條和內部線條。外部線條是指畫面形象的輪廓線.內部線條則是指被攝對象輪廓線范圍以內的線條。根據形式的不同,可將線條分為直線、曲線兩類,直線又有水平線、垂直線和斜線之分.水平線易產生寬闊之感。在拍攝風光時.常以水平線作為構圖的主線條。垂直線易傳達高聳、剛直之感,如林立的樓群、挺拔的樹木、高峻的山峰等:曲線則指一個點沿著一定的方向移動並發生變向後所形成的軌跡。曲線給人以優美,柔和、輕盈、流暢的感受。
單反拍攝的基本知識4:有關忠告
1:拍攝外景人像的時候光圈不要開的太小,這樣比較容易控制景深
2:盡量選擇在散射光線下拍攝,也可讓被攝者站在逆光環境下(利於被攝者的身體輪廓被太陽光勾畫出來)但是在拍攝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眩光的出現
3:躲避正午陽光的直射,外景人像拍攝應該選擇合適的天氣和時間
4:善於利用背景坐人物襯托和對比
5:光比,反差不要太大
6:多變換拍攝角度,試看從未拍過的角度來展現人物,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7:全方位觀察被攝者,抓住其最美的一面, 可以用抓拍,搶拍來抓取,效果一定不錯
8:人和背景不能重疊:外景人像的大忌是人和背景的重疊
9:靈活地運用景深:可以在拍攝時運用不同的景深來實現不同的表現效果
10:人景交融:外景人像雖然是以人為主體,但是景色不僅僅是一個陪襯
11:和諧的色調:再美的景色,如果不能和人物諧調,營造出和諧的氣氛來,都是失敗的
12:廣角來表現空間:在外景拍攝中,為了獲得更加豐富的空間效果,廣角的使用也非常廣泛
13:構圖的原則是平衡:不要機械的使用,黃金分割點"讓景物和陪襯體與主體人物相互應,這樣就取得了一種動態的平衡
14:構圖的另一原則就是簡潔:一幅畫面不能出現很多重點,這樣不僅會失去其應有的平衡,而且導致畫面的凌亂,不知所雲
15:對臉部測光:一般情況下,應該對臉部進行測光
16:一雙賊眼,一雙快手:把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都記錄下來,准備應用 舞台攝影的要點 :
單反拍攝的基本知識5:速成技巧
1、拍靜物、花卉魚蟲
A檔,光圈F5.6以上盡量大,焦距50以上,靠近被攝物可使背景虛化。光線強iso100,光線弱iso400以內。鮮艷模式,中央或點測光,注意對焦,可用居中、對比構圖(四周留空間),機位降低、半蹲或平視。圖片太暗適當+0.7EV曝光補償。
2、拍人
A、M檔。若拍人物特寫:參照拍靜物,銳度適中,注意對焦在眼睛或重點部位,居中構圖;若拍人景搭配,中等光圈F8,焦距最廣,構圖三分、黃金分割。iso100盡量低,raw格式,注意臉部曝光正確,因寬容度不足導致其他部位過黑、過曝,可後期曲線拉回。人物著裝顏色要區別背景。動作姿態:頭痛牙痛肚子痛腿痛、仰望天俯視地、落寞背影、舒展起跳等,可藉助身邊道具。
3、拍景
A、M檔。晴天iso100,、F8、1/200左右,陰天iso400,A檔整體測光。廣角體現廣闊(有畸變),中焦寫實,長焦切割空間造虛化。注意安全快門。介紹幾種濾鏡:UV(紫外線濾光鏡),作用保護鏡頭鍍膜;CPL(偏振鏡),作用增色、消除玻璃水面反光;ND(中灰密度鏡),作用減少進光量、延時,拍水神器;GND(中灰漸變濾鏡),作用前期天空顏色漸變,有藍橙綠灰等種類。如遇光比過大(天太亮景太黑),則保證景物正常曝光,鏡頭中天空部分用黑卡紙遮一會兒,減少進光量。
4、拍夜景
M檔。上三腳架iso100,沒有則iso1600以內,自定義白平衡或白熾燈,開啟降噪,raw格式。1、F8以上小光圈(如F11)可以使燈光出現星光,注意安全快門。2、凈化場景:延長曝光時間(如F22,iso100,快門10-30秒),行人可從畫面上消失,不留痕跡,反光板預升減少機震,遮住取注意安全快門景器、避免雜光從後進入影響畫質。流動車軌同理。3、拍光斑:最大光圈,最遠焦距,正對散布的光源,手動對焦擰出光斑,或對焦最近的前景。
5、夜間人像
M、夜間人像檔。原理是採集二次曝光(一次閃捕捉人物,一次閃捕捉背景)。上腳架、或穩定依託調,自動白平衡,iso400左右。M檔:F2.8-8,慢速同步閃光,後簾閃光模式。夜間人像檔:參數無需調整。此時閃光燈會閃兩次,按下快門閃一次,曝光結束前再閃一次,所以中途人不要離開和晃動。可實現人物清晰,背景霓虹也漂亮,不至於一團黑。
6、追拍,拉焦,旋焦
追拍:T檔,快門1/30左右,對焦按快門同時,鏡頭以合適的速度追著車輛移動(有腳架便於控制方向),可營造動感的車輛效果。運動中的人同理。光強弱決定iso大小。
拉焦:T檔,快門1/30左右(需搭配變焦鏡頭),先對焦,按快門瞬間擰動變焦環,即拉伸鏡頭(過程中保持手臂穩定),可拍出徑向縮放、光線拉伸效果。上腳架可延緩拉焦動作,如小光圈配合快門2秒勻速擰動,可實現更細膩更有變化的效果。
旋焦:T檔,快門1/30左右,先對焦,按快門瞬間,以鏡頭中心為軸(Z軸),小角度晃動機身(XY平面內),過程中保持身體穩定,可拍出徑向旋轉效果。多用於小物件在中央部位,四周陪襯雜亂的場景。
7、拍流水或噴泉
T檔。噴泉:快門1/200足以凝固水珠。適當光圈,注意對焦。流水:上腳架,iso100,快門1/50左右,可拍出綢緞絲感。若在黃昏天色漸暗,F16,快門2-10秒,可使絲綢感更細膩。運用ND濾鏡效果更佳。注意構圖和機位,前景中景遠景需俱全。
8、拍煙花
M檔,使用快門線,三腳架,F8,B快門:從煙火騰空瞬間按住快門,綻放墜落後松開。在2枚煙火間隔時間,用黑板紙遮住鏡頭,可拍出多煙花重疊效果。水平轉動機身角度,可拍出整排壯觀煙火。
9、拍鳥和月亮
拍鳥:A檔,iso100,長焦鏡頭(200以上焦段),最大光圈,如機器高端可追焦,則設置連續自動對焦,放連拍。如機器普通,則上腳架耐心等候,預先對焦在鳥兒可能落的位置,後切換手動對焦,取消raw格式(因SD卡讀寫速度限制),放連拍。
拍月亮:M檔,上腳架,iso100,長焦鏡頭(300以上焦段),F8-10,快門根據夜色明暗調整,最好液晶屏取景,放大手動對焦。
10、拍水滴和煙霧
水滴:M檔,iso100,F8,快門1/200,無線引閃器,外置閃光燈(指數1/8左右)。機位與水面接近,容器和背景要干凈,用滴管或者吊水瓶上方固定位置,用鉛筆點住落點,自動對焦後切換手動對焦,閃光燈放正上方、側後方、正後方效果均不同。掌握滴落的節奏,放連拍。多多耐心嘗試。
煙霧:設置同拍水滴。深色背景,閃光燈放側後方,對焦方式同拍水滴。
單反拍攝的基本知識相關 文章 :
1. 單反機攝影入門知識
2. 單反入門知識攝影技巧
3. 2016新手認識單反基礎知識
4. 單反相機入門知識
5. 單反零基礎入門知識教學
6. 單反攝影入門知識
❽ 攝影的基礎知識
攝影的基礎知識
你知道攝影的基礎知識有哪些嗎?攝影小白一般都不太知道攝影有什麼基礎知識,為了尋求進步,努力成為一名攝影師,我精心為大家整理了攝影的基礎知識相關的知識和信息,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①攝影人的基本道德——永遠別做一個讓人討厭的攝影人
1、慎用閃光燈——永遠不要在會議、舞台或者音樂會等這一類場合上使用閃光燈,原因是,你的閃光燈會影響到別人,你想拍照的時候,會影響台上人發揮,另外其他觀眾也在看。其次,機頂閃光燈肯定不夠用,因為有「閃光指數」這種東西!另外也破壞自己圖片的光影。對應辦法,大光圈、提高ISO!
2、抓拍。當你突然發現一個很值得拍攝的情形的時候,不妨把這一刻記錄下來,但當你的照片當中有人物的正面,或者以該人物作為主要構圖對象的時候,應該得到當事人的許可,否則就就盡量不要發表,除非你是新聞記者。(如果當事人不喜被人拍,不要偷拍,那是一種不尊重)
好照片= 對相機的熟練調節 + 拍攝的角度 + 拍攝的時機 + 良好的構圖 + 內在的思想 + 拍攝的經驗
②攝影的「立意」
單反相機模仿人的視覺,你眼睛看到的東西,用單反相機准確還原成照片,傳遞給別人,使他們身臨其境。
當我們端起相機准備拍照的時侯,問題就在眼前:你想拍什麼?或者說想通過照片傳達什麼,是一個人物,一件事,還是某人某事? 攝影的表達如同寫文章,在下筆之前你就必須為你的文章「立意」,創立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叫趣味中心。
確立一張照片的「立意」很重要,沒有立意的照片等同一張「廢片」。看一張照片就如同在聽一個「語無倫次」的人說話一樣,你無法明白他到底想說什麼。
一張照片只能用來說明一件事!
如果我們試圖在一張照片中表達許多問題,可以說是失敗的。構圖時捨不得許多無用的元素,這也漂亮,那也有意思,許多漂亮的東西在一起,造成觀察者的視覺游離,從而使得「立意」下降。
繪畫構圖是加法,簡單的攝影構圖是減法。而真正的攝影構圖是在不影響畫面立意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增加信息和元素。一切都需視傳達的目的而定(此如證件照或人物肖像類的特殊攝影除外)。
③基本知識
1、正確的姿勢握持相機.能有效的避免相機地抖動。避免單手握持.雙手握持時,一手握持相機手柄.一手用虎口握持鏡頭的變焦或對焦環.兩手不要在一條直線上.而應形成一個夾角,相對更穩定。握持相機時應大臂使勁夾緊身體.小臂放鬆,否則容易產生抖動。兩臂一前一後交錯放置.以形成穩定夾角。
2、多使用光學取景器或EVF 取景器。三角形的支撐是最穩定的.多使用光學或EVF 取景器取景.盡量避免使用LCD 取景。因為光學或EVF 取景器取景,人的眉骨可以很緊密地貼在取景窗上.配合雙手形成三角形穩定支撐。
3、正確的站立姿勢。拍攝時,應一腳前。一腳後.而不要讓兩個腳處於同一條直線上.此外.拍攝中應大腿綳緊、小腿放鬆.以避免根基抖動影響穩定。
4、學會調整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由於心跳和呼吸.人其實在任何時候都是晃動的.但我們可以在拍攝時先深吸一口氣,使自己穩定下來,然後吐氣.再平穩地吸氣。按動快門瞬間要屏息,將抖動降低到最小。
5、學會半按快門。不要看到景物就直接按下快門。相機快門的行程分成兩步.即半按快門相機開始自動對焦和測光.再向下全部壓下時快門才會啟動。否則無法正確測光或對焦,圖像虛且曝光不準。按動快門的一瞬也應保持穩定和柔和
6、在安全快門時間范圍內進行曝光。
7、手持時,有防抖盡量開防抖。上三腳架時,關閉防抖,避免防抖系統干擾。
8、不要背攝影包或手裡提東西拍照。若長時間曝光,將身上的裝備全部放下,額外的負重會導致身體失去平衡。容易導致身體疲勞和抖動。
9、尋找穩定的依託。如果測光值顯示的快門速度遠長於安全快門速度.而手頭又沒有三腳架.這時候.就可以尋找一些穩定的依託物來進行應急拍攝。例如.將身體靠在樹木或牆壁上就要比無倚靠站立穩定。曝光時間在1—3秒之間的情況下.用雙手將相機緊緊的抵在支撐物上使其保持穩定,也經常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 有的時候.可以將相機直接放在地上或牆頭這樣的平面上進行拍攝.其穩定性堪比三腳架。如果拍攝的是風景等對象,還可以把相機放在攝影包或豆袋上用自拍來拍攝。豆袋是一種裡面裝滿豆子或陶粒的'布袋,可隨意變形,還不易磨損相機。
10、善用三腳架 、獨腳架。「三腳架看出攝影師的態度」。剛開始接觸相機的人,最大的困擾就是無法保持拿相機的手穩定不晃動。雖然很多相機都有防抖功能,但也應付不了較大的晃動。尤其在夜間拍攝時,晃動更容易造成對焦不準和照片模糊。除了多拍多練習外,將相機裝在三腳架上拍攝是最可靠的。
11、善用RAW格式!存儲卡夠大,風景,就用RAW格式.這樣可以保留更多的亮部和暗部細節,白平衡、色調也更容易糾正,為後期處理提供最大的空間。
攝影三大基礎知識
1、眼神是焦點
一張人像照片最重要的就是人物的特徵與神韻,如果無法將人物的特徵與神韻展現出來,那麼人像照會顯得很暗淡。而人的眼睛是心靈之窗,想要展現出人物的神韻,就要抓人的眼睛。這也是很多攝影師強調拍人像要將對焦點對在人物眼睛上的原因。
2、光線運用
拍人像可以藉助不同的光線和景緻來撲捉人物的特點,想要利用不同的光線來撲捉人物的特點,那麼你就要懂光線、會利用光線。
3、活用焦段
不同的焦段的鏡頭拍人像有著不同的效果,具體看你怎麼選。一般來說35mm更適合拍全身人像,同時可以將周圍的畫面拍進去。但是用焦段越廣的鏡頭拍人像,對背景的要求就更高,背景最好是簡潔、明了的,不會對人物形成干擾。
❾ 攝影入門基礎知識講解
攝影入門基礎知識講解
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一定的基礎才能更好的深入攝影。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攝影入門基礎知識講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歡迎分享!
攝影入門基礎知識:
焦距(Focal length):
從鏡頭的中心點到膠片平面(其它感光材料)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間的距離。焦距通常以毫米(mm)為單位,一般會標在鏡頭前面,例如我們最常用的是27-30mm、50mm(也是我們所說的」標准鏡頭」,指對於35mm的膠片)、70mm等(長焦鏡頭)。
光圈(Aperture):
控制鏡頭通光量大小的裝置。開大一檔光圈,進入相機的光量就會增加一倍,縮小一檔光圈光量將減半。光圈大小用F值來表示,序列如下: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f 值越小,光圈越大)。拓展閱讀:光圈的應用
快門(Shutter):
控制曝光時間長短的裝置。一般可分為鏡間快門和點焦平面快門。
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
快門開啟的時間。它是指光線掃過膠片(CCD)的時間(曝光時間)。例如,「1/30」是指曝光時間為1/30秒。1/60秒的快門是1/30秒快門速度的兩倍。其餘以此類推。
景深(Depth of field):
影像相對清晰的范圍。景深的長短取決於三個因素:焦距、攝距和光圈大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1)焦距越長,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長;(2)攝距越長,景深越長;(3)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拓展閱讀:什麼是景深
景深預覽(Depth of field preview):
為了看到實際的景深,有的相機提供了景深預覽按鈕,按下按鈕,把光圈收縮到選定的大小,看到場景就和拍攝後膠片(記憶卡)紀錄的場景一樣。
感光度(ISO):
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單位用「度」或「定」來表示,如「ISO100/21」表示感光度為100度/21定的膠卷。感光度越高,膠片越靈敏(就是在同樣的'拍攝環境下正常拍攝同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光線越少,其表現為能用更高的快門或更小的光圈)。
色溫(Color temperature):
各種不同的光所含的不同色素稱為「色溫」。單位為「K」。我們通常所用的日光型彩色負片所能適應的色溫為5400K-5600K;燈光型A型、B型所能適應的色溫分別為3400K和3200K。所以,我們要根據拍攝對象、環境來選擇不同類型的膠卷,否則就會出現偏色現象(除非用濾色鏡校正色溫)。
白平衡(White balance):
由於不同的光照條件的光譜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會偏色,例如,在日光燈下會偏藍、在白熾燈下會偏黃等。為了消除或減輕這種色偏,數碼相機可根據不同的光線條件調節色彩設置,使照片顏色盡量不失真。因為這種調節常常以白色為基準,故稱白平衡。
曝光(Exposure):
光到達膠片表面使膠片感光的過程。需注意的是,我們說的曝光是指膠片感光,這是我們要得到照片所必需經過的一個過程。它常取決於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因此又有曝光組合一詞。比如,用測光表測得快門為1/30秒時,光圈應用5.6,這樣,F5.6、1/30秒就是一個曝光組合。
「Stop」:
網上沒有對應的中文詞,英文全稱是The unit of exposure。它只是一個衡量亮度的單位,但前提是必須有參照物。你不能說某個物體是3個Stop的亮度,但你可以說物體A比物體B亮3個 Stop。但是翻成曝光的單位也不完全符合它的本意。它是一個單位的亮度變化。但前提是必須有參照物。使用這種方法是因為沒有標準的界限來限定明亮和黑暗。一塊黑石頭在很亮的地方看上去會比在暗處的灰色石頭要亮。
模糊:
畫面不清晰。可能是由失焦,相機晃動等原因造成。
像素(pixel):
簡單來說就是CCD/CMOS上光電感應元件的數量,一個感光元件經過感光,光電信號轉換,A/D轉換等步驟以後,在輸出的照片上就形成一個點,我們如果把影像放大數倍,會發現這些連續色調其實是由許多色彩相近的小方點所組成,這些小方點就是構成影像的最小單位「像素」 。像素分為CCD像素和有效像素,現在市場上的數碼相機標示的大部分是CCD的像素而不是有效像素。
解析度(ppi/dpi):
指的是單位長度中,所表達或擷取的像素數目。和像素一樣,解析度也分為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影像解析度,我們通常說的數碼相機輸出照片最大解析度,指的就是影像解析度,單位是ppi(Pixel per Inch)。
紅眼(Red eye):
數碼相機在閃光燈模式下拍攝人像時,在照片上人眼的瞳孔呈現紅色斑點的現象。在較暗的環境中,人眼的瞳孔會放大,此時強烈的閃光燈光線會通過人的眼底反射入鏡頭,眼底有豐富的毛細血管,這些血管是紅色的,所以就形成了紅色的光斑。防紅眼是閃光燈的一種功能,是在正式閃光之前預閃一次,使人眼的瞳孔縮小,從而減輕紅眼現象。
CCD:
譯為「電子耦合組件」(Charged Coupled Device),它就像傳統相機的底片一樣。CCD像素數目越多、單一像素尺寸越大,收集到的圖像就會越清晰。因此,盡管CCD數目並不是決定圖像品質的唯一重點,我們仍然可以把它當成相機等級的重要判准之一。
CMOS:
「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功能相當於CCD。
SM快閃記憶體卡:
即Smart Media,智能媒體卡,一種存儲媒介。SM卡採用了SSFDG/Flash內存卡,具有超小超薄超輕等特性,體積37(長)×45(寬)×0.76(厚)毫米,重量是1.8g,功耗低,容易升級,SM轉換卡也有PCMCIA界面,方便用戶進行數據傳送。
光學變焦(Optical Zoom):
遠距離拍攝時放大物體,因為取決於鏡頭的焦距,所以成像不影響畫面清晰度。與數字變焦相反。
數字變焦(Digital Zoom):
只能將原先的圖像尺寸裁小,讓圖像在LCD屏幕上變得比較大,但並不會有助於使細節更清晰。
單反相機(SLR):
攝影者可以從取景器中直接觀察到通過鏡頭的影像。光線透過鏡頭到達反光鏡後,折射到上面的對焦屏並結成影像,透過接目鏡和五棱鏡,我們可以在觀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這種結構完全透過鏡頭對焦拍攝的,它能使觀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膠片上永遠一樣。
噪點(Noise):
數字圖像中的「顆粒」,產生的原因往往是高ISO設置、長時間曝光、或在電腦上對曝光嚴重不足的圖像進行過度的提高亮度處理。
Mega:
英文中「百萬」的前綴,如,百萬像素(MP)。
飽和度(Saturation):
表示色彩鮮艷程度。
鏡頭光斑(Lens flares):
雜亂的光線會聚到屏上形成模糊不清的像叫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