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文化人類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實地參與觀察法、全面考察法、比較法。 比較法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中無時無刻不在使用。例如,當一位文化人類學家在印度的其一村落中研究其社會結構時,他道德了解村民是怎樣自己組織起來的,然後通過對比村落里各個不同的群體,來確認他們之間的異同。雍容華貴比較法可以運用在所有水平上的分析之中。
全書一共有九章。第一章「人看人」,講人類學主要研究的兩大方面:人類的體質特徵和文化創造,而認定文化人類學是人類學的核心。第二章「他者的目光」,以「文化互為主體性」如何成為學科基本觀念的經過,講述了近代人類學學科的歷史。第三章「離我遠去」,通過對民族中心主義和現代中心主義的介紹,強調了人類學方法——田野調查的重要性,並且指出研究的四個主要方面:親屬制度、經濟人類學、政治人類學和宗教人類學。第四章「邁進人文世界」,介紹了在以上這四個方面人類學的主要觀點。第五章「生活的節律」,講到人類生活的這四個方面並不是孤立的,它們以時間為線索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第六章「天的演化」,講到社會制度的變遷,以及人類學對這種變化的思考。第七章「看別人,看自己」,以作者在法國的一項微型研究為例,展示了人類學家的工作。第八章「人類學家的成年」,主要講個「人類學家是如何煉成的」,也講述了20世紀以來的人類學歷史。第九章「 富有意義的洞察」,探討了人類學的作用,也介紹了中國人類學的歷史,以及中國人類學家的使命。
❸ 《人類學是什麼》讀後感
為什麼選擇讀這本書呢?選擇《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我們在上這門課的時候,專業課老師會在課上講到很多關於人類學的專業知識、著名學者、理論。單單是去硬背這些知識,是很困難的。但是《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就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去理解人類學這門課程。相對於教材來說,這本書算是人類學的入門書籍。它深入淺出地講解人類學這個專業、課程的內容、前人學者的貢獻。這本書能在專業課程之外給我們梳理人類學的知識。同時,這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的教授,他畢業於廈門大學,後留學英國獲得人類學博士,相信以他的知識積累能帶給我們很好的人類學的入門。
《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適合很多年齡層的人閱讀。作為一名大學生,而且是修了文化人類學這門專業課的大學生,這本書就十分適合我們。這本書分為九個章節,九個章節是有層次遞進性的,可以給閱讀的人深入淺出地理解人類學。首先第一章「人看人」,講的是人類學中一些重點概念的梳理,比如說「人」、「文化中的人」、」不一樣文化中的人「、「價值觀」。第二章」他者的眼光「,講的是各人類學家的觀點及人類學觀點的發展。從」人「的發現講到現代人類學。第三章」離我遠去「,講的是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在這里需要我們明白的是,「離我遠去」,是一個人類學家要培養的能力,就是去一個自己不習慣的地方,體會人的生活的面貌。這其中的「我「是」自己「,但不單指個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第四章「邁入人文世界」,講的是人文世界、社會的構成。不同的人類學家認為的構成的因素不同,有的人類學家認為親屬組成的社會,有的人類學認為人文世界是基於互惠、分配與交換的,有的人類學家認為權力與權威是一些社會的骨架,有的人類學家認為信仰、禮儀與秩序也是構成人文世界的因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講的是人類學中的三個具體的內容,通過講解的方式,來讓讀者明白人類學的發展。第八章「人類學者的成年」,講的是如何成為一名人類學家。如果想要成為一名人類學家,就要完成「學院-田野-學院」這個程序。第九章「富有意義的洞察」,講的是人類學的人文主義、用途、還有它的「中國心」。
這本書中的第一到第五章的內容相對後面的幾章來說,讀起來比較吃力,因為這幾章的內容比較多專業的理論知識,但是也是極其重要的內容。在第一章的第三部分「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文化」中,有一句話是作者說得非常好的。「在世界上眾多的人類學家當中,可能由於社會觀念、理解方式和價值觀的不同,而分化為不同取向的和風格的人類學。有些人類學家注重研究不同社會、不同民族和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創造性,他們以展示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為己任,他們的成就顯示出一種強烈的人文學追求。另外一派的人類學家則更像社會科學家,他們有的注重從經驗事實。如果脫離於社會科學理論的推理便無法解釋。」作者闡述了這兩類人類學家的分支,也讓我們正視到人類學家的分支和我們接觸到的人類學理論是由這兩類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但是無論是哪一派的人類學家,他們的共同關注點都是關注文化。現在,「人類學」這個名詞,一般就是指作為人文學和社會科學的人類學,通常不需要以「體質」和「文化」來區分。書中,作者也說到「當一個學者告訴你他是一名人類學家,你就知道他也是人文學和社會科學家。」
總的來說,《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給了我非常全面的視角去理解人類學這門課。在專業學習之餘,閱讀這本書也能夠加深我們學習專業知識。在專業知識積累上面也有所體現。但是這本書也有美中不足,就是這本書的知識過於龐雜,對專業知識有很好的梳理,但是整本書的條理有所欠缺,讓人感到疲憊。所以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閱讀筆記和思維導圖,不然就會被冗長的專業知識擊敗閱讀的興趣。
❹ 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田野調查法
田野調查法也稱為田野工作,是一種對一個社會及其生活方式親身從事的長期性的調查和體會工作。
2.實地參與觀察法
這是文化人類學最有特色的研究法。文化人類學家特別注重通過直接的觀察,收集每一手證據。
3.全面考察法
採用這種方法,人們在選擇研究一種人類行為時,必須全面考察與之相關聯的問題。
4.比較法
比較法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中無時無刻不在使用。
5.概念分析法
概念分析法即構建一個或若干個概念以分析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它首先從個別文化的經驗材料中歸納出一般原則,然後把它作為分析文化的工具,以分析其他文化現象。
❺ 如何將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和新聞傳播學結合起來
總體上講,目前國際上社會文化(socio-cultural)人類學的趨勢是跨學科和跨專業發展。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田野調查」(fieldwork),理論基礎則有很多。新聞傳播學的說法比較籠統,即新聞傳播學類,可以分為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大類,理論方法各不相同。如果簡單地講新聞傳播學類和人類學結合,可以考慮下「影視人類學」、「影視民族志」以及「民族志傳播學」等方向。另外,從研究對象上看,人類學和新聞傳播學界限模糊,只要是文化現象都可以作為前者研究對象,同理,只要是傳播現象都可以為後者研究對象,只不過是立場和角度不同,即研究視野不一樣罷了。以上觀點均為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用。
❻ 政治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在政治人類學誕生以前,政治學就已形成了其有顯著特色的研究方法。傳統的政治學主要集中於對政府的正式機構和與此相關的法律和憲法文件的研究,所使用的是國家、政府、主權、聯邦制和立憲政體等基本概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各種文件——憲法、條約、法令、官方備忘錄以及少量的投票統計數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受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政治學廣泛借鑒和採納了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不斷拓展其研究范圍,從而形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行為主義革命」。但無論政治學的研究方法發生什麼樣的改變,有一個主要的特徵是沒有改變的,即政治學者始終只關注政治權力的研究,包括權力的分配、組織、操作及其斗爭等,而忽略了更廣泛的社會文化系統對政治的影響,在政治與非政治之間預先設定了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
政治人類學則不同,它反對主要依賴各種文獻材料,而是把根扎在田野調查之中,運用人類學傳統的參與觀察法,揭示各種政治制度之間的本質差異以及政治過程在不同的社會中是如何展開的。另一方面,它反對把政治作為一個孤立的領域來看待,而把它視為以文化為模式的各種社會活動的結晶,放在作為整體的社會文化體系中加以考察,從而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政治。
政治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歸根結底就是人類學的參與觀察法,這是政治人類學的立足之本。在其理論分析的過程中,政治人類學除了採用既有的一些人類學研究方法之外,又隨著不同發展階段研究重點的變化,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研究方法。綜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起源分析法。這種方法側重於研究原始社會中各種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的起源、原始國家的形成過程、血緣社會向政治社會轉變的動因、不平等的起源、約束力的起源、規范的形成等等。早期的人類學者一般都採用這種政治分析方法,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資料和證據,他們的觀點難免落入臆想和猜測。後來的人類學者如莫頓·弗雷德和馬文·哈里斯等人立足考古學的證據,探討國家社會的演化過程,取得了相當的成果。例如弗雷德關於原生國家和次生國家的區分,就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關注。
2.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來源於英國的功能學派,創始人是拉德克里夫—布朗和馬凌諾夫斯基。這種方法不關心政治的起源和性質,而把社會視作一個有機的整體,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動在社會整體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一些社會文化因素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在政治人類學研究中,功能分析法很少單獨運用,而是被作為進行類型分析的基礎,因為它雖然有助於界定各種政治關系和政治制度,但卻無法說明政治現象的本質。
3.結構分析法。這種方法主要受拉德克里夫—布朗社會結構論的影響,致力於探討原始社會中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的結構模型。使用這種分析方法的政治人類學者認為,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是表現個人和團體之間權力關系的形式,政治結構和其它一切社會結構一樣是一種抽象體系。這種方法所要做的就是梳理政治體系中各個不同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然後建構這個政治體系的結構模式,籍以對這個政治體系作出說明。結構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都是政治人類學創立初期通常採用的方法。
4.類型分析法。這種方法建立在功能分析和結構分析的基礎之上,把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結構的體系歸為一類。政治人類學研究首先就是從類型分析入手的,首倡者是埃文斯一普里查德。它側重於確定原始社會制度的類別,並對各種政治形式、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進行分類。例如,將各種原始社會分為有政治體系的和無政治體系的兩類,或者將政治體系分為中央集權和非中央集權兩類,或者分為政治充分分化和政治不分化兩類。各種分類的標准不同,有的屬於描述性分類,有的屬於演繹性分類。他們想通過分類來確定各種不同原始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原始社會與現代社會之間的關系。
5.術語分析法。這種方法是政治人類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形成的一種方法,它側重於對政治人類學所使用的一些專門概念進行界定。政治人類學在研究中遇到許多現代國家社會所沒有的特殊范疇,因而必須確立一些專門的術語來表述這些范疇,以說明原始社會中政治活動和政治關系的性質,同時為政治人類學研究提供一套概念工具。政治人類學所界定的術語包括武力、權力、權威、競爭、合法、支持、行政等等。此外,這項研究還包括怎樣用合適的語言來翻譯和表述異域社會所特有的政治概念。
6.過程分析法。這種方法由斯沃茲、特納和圖登首先提出來,它反對對政治體系作靜態的結構—功能分析,主張對政治活動的過程包括對政治變遷、政治黨派和政治策略等作動態的歷時性分析,認為只有在動態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揭示和說明原始社會的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過程分析方法的引入,導致政治人類學研究發生一個極為重要的變化,即從對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動的結構——功能分析,轉向對政治過程和政治行為的動態分析。
7.行為分析法。這種方法是過程分析法的深化,它側重研究原始社會中的個人或小團體是如何操作文化特別是象徵體系來獲得權力、保持權力和作出決策的。最早運用行為分析法的是特納,他在《一個非洲社會分裂和延續》(1957)一書中,通過對一個特定的個案的分析,揭示出政治競技場中的個人是如何操作社會的規范和價值體系的來競爭政治權力的。與過程分析法相比較,行為分析法更為深入、具體,所關注的政治活動范圍更為狹小。
此外,當代政治學採用的一些新方法也被政治人類學所借鑒,系統論、博弈論在政治人類學領域中也得到廣泛的運用。熵、信息、正反饋、負反饋、系統的自我發展和自我維持等概念在一些政治人類學著作中比比皆是。例如喬利((Jolly)和普洛克(Plog)在對墨西哥的原始民族社會所做的系統論研究中提出,在特定的情況下,人口增長可以成為原始的刺激,向均衡的系統施加壓力,從而引起系統的變化。面對來自人口增長的壓力,系統可以有多種選擇:通過殺嬰或其它文化手段來減少人口,一部分人向新的地區移民,或者提高生產力等等。在這些選擇中,只有最後一種選擇會導致國家的形成。系統要做出這一選擇,還需要多方面的外部條件,如耕地、氣候、心理、文化等因素。作出選擇之後,其結果就會向系統做出反饋,導致系統的分層、分化和中央集權化,等等。
❼ 宗教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主要內容簡介:盡管宗教人類學並不像歷史學那樣注重有關宗教信仰之社會文化事實的考證,或像神學研究那樣關切宗教信仰的真理或精神的體證,卻不能迴避宗教信仰與歷史社會事實或地方文化體系之間的整體關聯,也不能迴避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世界的緊密連體關系,更不能迴避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所呈現的多重維度和象徵意義。因此,對於「宗教」的人類學研究的旨向,不僅僅是為了增長我們有限的宗教知識,而是要透過對域內與域外的宗教生活場景的了解,對日常的宗教實踐與信仰生活的意義、象徵的多重把握,藉以促進自我的心性體會以及不同國家或社群間的相互理解。
❽ 經濟人類學中應用的最主要的人類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生活在品牌爆炸的年代,我們身邊如今隨時隨地地充斥著各類品牌,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作出選擇。「如何讓我們成為消費者的首選?」也就成了每位品牌經理需要考慮的問題。郭莉博士指出,從便利商超到餐飲酒水,從出行到服飾,你的產品特性和產品體驗或許只和競對有0.01%的差異,但對消費者來說,一分一厘的不同都可能意味著100%的選擇。
如何找到品牌間真正的差異?如何真正洞察消費者?這正是睿叢文化在做的事。
郭莉博士提出,要做到以上兩點,只能通過尋找「真正的」目標群體、「真正」理解消費者、找到他們「真正的」張力等三個關鍵步驟。
而要發現並進而闡釋表象背後的「真相」、收集並洞察消費者偏好及行業趨勢,社科積淀深厚的睿叢選擇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中的文化人類學路徑——田野調查、「民族志」(引申為「生活志」)與文化解碼。
郭莉博士笑稱,除了獲得新知,對於人類學家(研究員)而言,在由「outsider」變為「insider」的田野調查過程中,最有趣也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就在於,他們可以通過對受訪者的參與式觀察,體驗到多種不同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也能夠因此豐富起來。
除此之外,郭莉博士還介紹了生活志的幾大優勢。
首先,事實的真。「眼見為實」,與訪談相比,研究者可以還原真實情境,進入消費者真實的場景中,更加全息地獲取真實生動的信息,同時還能發現消費者言行不一致之處,由此還能看出他們對品牌、價值觀的偏好,由此歸結出品牌的族群特徵
❾ 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廣泛的比較研究。
❿ 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如何使用「深描」方法」舉例說明
摘要 與「深描」相對的傳統民族志方法被格爾茲稱為「淺描」,筆者認為將「淺描」稱為「細描」更為恰當。因為這種方法是如同照相機般地將人類學者觀察到的細節一一拍攝下來,力求客觀與細致。在「眨眼」的案例中,格爾茲顯然將兩種方法對立起來了,認為只有「深描」的方法能夠區分出四種不同的眨眼,判別出其中蘊含的不同意義,而「細描」會將四種眨眼看作不帶有意義的同樣的動作。誠然如是,但是筆者認為「深描」是建立在「細描」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描」的細致觀察無法發展出「深描」的解釋方法。格爾茲同樣將巴厘島上的儀式、氣質等等特徵一一刻畫下來。因此二者並非對立而是傳承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