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分析滑鼠產生所用的創新方法

分析滑鼠產生所用的創新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3 10:21:21

『壹』 滑鼠是誰發明的

最原始的滑鼠為道格拉斯博士於1964年所設計,它是利用滑鼠移動時引發電阻變化來實現游標的定位和控制的。原始滑鼠的結構較為簡單,底部裝有兩個互相垂直的片狀圓輪(非球形),每個圓輪分別帶動一個機械變阻器,當滑鼠移動之時會改變變阻器的電阻值。如果施加的電壓固定不變,那麼滑鼠所反饋的電信號強度就會發生變化,而利用這個變化的反饋信號參數,系統就可以計算出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位移,進而產生一組隨滑鼠移動而變化的動態坐標。這個動態坐標就決定了滑鼠在屏幕上所處的位置和移動的情況,於是它便可以代替鍵盤的上、下、左、右四個鍵,讓使用者可將游標定位在屏幕的各個地方。由於原始滑鼠的尾部拖著一條數據連線,看起來很像一隻小老鼠,後來人們乾脆就直接將它稱為「Mouse」,這也就是「滑鼠」的得名由來。1968年,為其設計申請了專利。
當然,若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原始滑鼠的確顯得相當簡陋,它使用全木質外殼,稜角分明,龐大且笨重,而且需要配備一個額外的電源才能夠正常工作,用起來並不方便。加上使用了大量的機械組件,隨著時間的積累,滑鼠會出現非常嚴重的磨損問題。另外,原始滑鼠使用的是模擬技術,反應靈敏度和定位精度都不理想。種種弊端加在一起,導致沒有多少人願意用它。但作為初生的新產品,我們不能對它苛求太多。原始滑鼠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的誕生意味著計算機輸入設備有了更多樣的選擇,並為操作系統採用圖形界面技術奠定了基礎,我們很難想像,如果只有鍵盤,用戶們該如何操作Windows或者Mac
OS。
道格拉斯博士1968年設計的原始滑鼠,是今天所有滑鼠的鼻祖。

『貳』 無線滑鼠解決"線"的麻煩,其創新點體現了檢核表法中哪個檢核項

體現了檢核表法中「能否縮小」的檢核項。能否縮小,考慮現有的創新可否縮小體積、減輕重量或者分割化小等,或者縮小或減少不必要的部分。

『叄』 關於垂直滑鼠

連教授介紹說,在一般情況下,手腕的正常活動並不會妨礙或損傷手部的正中神經與相關血管。但由於電腦鍵盤和滑鼠都有一定的高度,而當今市售的滑鼠大多『趴』在桌面,其左右按鍵與桌面平行。所以人們在操作鍵盤和(或)使用滑鼠時,其手腕必須背屈相應角度;此時腕部實際上處於強迫體位,而不能自然伸展,腕管處壓力增大。且掌側與桌面接觸摩擦,腕部反復受擠壓,腕管內的神經血管可受損產生相應症狀。
實際上,所謂「滑鼠手」是指長期不恰當使用滑鼠時,人手的正中神經及進出手部的血管,在腕管處受到擠壓所產生的「腕管綜合症」;其症狀群主要表現包括食指中指僵硬疼痛、麻木,以及拇指肌肉無力感等。此外,在長時間使用鍵盤和滑鼠時,肩部的不恰當角度和前臂旋轉扭曲,還會導致肩頸和手臂疲勞不適。
因而「滑鼠手」的形成,確與不恰當的滑鼠造型有密切關系。有必要依據人體生理結構及工程力學原理,重新設計更符合健康要求的新型滑鼠。近期,有廠商專門針對「滑鼠手」的預防,著力研發新型滑鼠。如最近推出一款垂直造型的立鍵,人體工學滑鼠ev滑鼠,據稱可有效預防「滑鼠手」。記者將垂直滑鼠請連教授試用。
連教授仔細觀察這種造型頗為獨特的垂直滑鼠,並認真試用、分析研究該型滑鼠的創新改變及優缺點。連教授提出,把握這款垂直造型的滑鼠時,人手可自然舒展,避免腕部處於扭曲狀態,產生「滑鼠手」的病理機製得以消除。此外他還提出,移動滑鼠時手掌側下部能獲得一個支撐,使滑鼠的操作更為便捷舒適,滑鼠定位亦更加准確。但人們在把握這款新滑鼠時,須較大改變傳統「卧式」滑鼠的使用習慣,並需經歷一段時間該款「立式」滑鼠予以適應。
垂直滑鼠確能預防「滑鼠手」。但在忙碌的辦公節奏中,亦應適時讓手腕休息。更需作手部功能鍛煉,以促進腕部血液循環,使手指手腕的關節肌肉和神經組織得到充分的呵護。或抽空到大自然中去,身心得以放鬆而愉悅。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預防「滑鼠手」,並保持手部及整體的健康與活力。■

EV人體工學滑鼠
1.滑鼠用的是內置充電電池,附件有USB電源線; 2.滑鼠雖然個頭大,但重量控製得很合適;

3.DPI切換按鈕在掌心位置,但並不會誤壓;
4.底部有NANO的收納槽,實用;
5.鐳射燈的效果相當出彩,不過有點耗電;
6.安裝驅動後可實現按鍵自定義;
有一點缺點:1.拇指按返回鍵(拇指下方)時,需要挪動的距離較遠,影響操作的流暢感。總評:個人感覺此款滑鼠從設計、用料到做工完勝。值得購買。

『肆』 介紹一下滑鼠的歷史

40年滑鼠故事:從木頭盒子到光學滑鼠器

眾所周知,第一個微軟滑鼠誕生於1983年,但鮮有人知早在1963年,斯坦福大學便設計出了第一個原型滑鼠;而最早的數字式滑鼠,是由施樂公司設計的.

今天的滑鼠和當年Doug Engelbart設計的木頭盒子相比已經有很大不同,最新的微軟光學滑鼠的光學信號拾取器可以達到每秒6000次的采樣頻率,而滑鼠的位置信息可以通過無線方式傳遞給計算機,但是滑鼠的基本工作思想和原理,仍然延續的是40年前 Doug Engelbart博士的創新設計...

1963年的滑鼠原型

1963年,Doug Engelbart 在斯坦福大學設計了第一個原型滑鼠,這個滑鼠使用木頭製作,當時配合Augment計算機使用,這最初的滑鼠設備今天看起來非常簡陋,它是一個模擬設備,依靠底部的兩個金屬輪,帶動與輪軸相連接的可變電阻來產生滑鼠位移信號。但是它的基本設計理念和當今的滑鼠差不多,通過移動滑鼠來帶動屏幕上的游標移動。

到了70年代早期,著名的施樂公司Palo Alto 研究中心開始研究數字式滑鼠,並且計劃將滑鼠作為其Alto計算機的標准配備,雖然Alto計算機市場反應不佳,但是卻為未來的個人計算機和滑鼠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施樂公司也在繼續開發滑鼠規格標准。

微軟滑鼠的黏土模型

1982年,前施樂公司員工 查爾斯-西蒙尼加入微軟公司,他希望為Microsoft Word 增加對滑鼠的支持,就在同時,Palo Alto 研究中心對滑鼠的研究引起了微軟公司創始者們的注意,比爾-蓋茲,保羅-艾倫以及Raleigh Roark也希望探索硬體產品領域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成立了硬體產品團隊開始設計滑鼠。

1982年的微軟公司還是一個小公司,根本沒有自己的設計師,而當時微軟公司當時的多數設計工作都是交給西雅圖的一個圖形設計師David Strong進行的,就是這位設計師設計了今天我們非常熟悉的Microsoft 標志以及微軟公司使用的基本顏色體系。因此微軟公司很自然的將滑鼠設計任務也交給了他。

微軟的人告訴了David Strong他們基本的要求:一個小巧的,適合手持的滑鼠設備,大小足夠放下內部的電路就可以了。於是,David Strong很快按照微軟的要求製作了一個黏土模型,大約4英寸長,1.25英寸高,然後在下面釘了三個按釘模仿滑鼠球。他把這個模型交給微軟,微軟公司的一群人圍著會議桌,拿著這個黏土模型在桌面上前後滑動,來設想其使用的感覺,雖然大家對於這個東西是不是就是他們需要都拿不準,不過微軟最終認可了這個模型的基本設計以及尺寸標准。

隨後Raleigh Roark與當時微軟的副總裁西勝彥(Kay Nishi) 拿著這個模型飛到東京,與日本的製造商討論其生產的可能性,但是這次會談進行的很不順利,日本的工程師一開始都認為滑鼠的編碼器不可能放到這么小的設備中,Raleigh Roark回憶說:「當時對方提出了一大堆的理由,反正就是說這個東西製造不出來。突然,會場安靜了,對方的總工程師說『我們的工程師要離開這個房間討論一個小時,回來就能找到解決辦法。』,於是所有日本工程師都出去了,當這些工程師再次回到會議中的時候,他們真的找到了一個可行的方案,就這樣微軟有了第一個滑鼠產品。」

微軟的第一款滑鼠產品
1983年,微軟推出了第一款滑鼠,這種兩鍵的滑鼠是匯流排型滑鼠,需要一個適配卡才能接到計算機上,它依靠下面的一個金屬球的運動來傳送位置變化信號。滑鼠內部包含了一個Intel 8255 可編程外設晶元和一些控制晶元。

一年以後,微軟公司又推出了第一款串口滑鼠,這種滑鼠算是一個大的技術突破,它意味著滑鼠可以連接在任何具備RS232介面的計算機上,而再不需要額外的電源和適配卡了。

到了1985年,微軟公司推出了第二代滑鼠,這種滑鼠的按鍵更大,滑鼠內的小球也由純金屬的改變為金屬外覆蓋橡膠,更重要的是,這款滑鼠將精度提高到了200ppi,用戶再也不需要為了移動游標而在整個桌子上移動滑鼠了。同時微軟的滑鼠驅動程序也在不斷改進,使更多應用程序可以很方便的支持滑鼠。

微軟1987年推出的第三代滑鼠產品

1987年,微軟推出了第三代滑鼠,這種設計更加緊湊,舒適的滑鼠已經可以說是「現代滑鼠」了,它具備了現代的機械滑鼠的所有特徵。1987年9月22日出版的《個人電腦》雜志上,專欄作家John C. Dvorak 評論這種滑鼠說:「這種新的看起來象Dove肥皂盒的微軟滑鼠,帶有重新設置的滑鼠球和明顯改善的機械機構,使一切都變的不同了。」此後不久,微軟將這種滑鼠的采樣解析度提升到了400ppi, 也就是滑鼠移動1英寸,可以采樣400次。使得它更適合在普通辦公著上狹小的空間使用。

1988年夏天,微軟為銷售第100萬個滑鼠舉行了慶祝,而自此以後,滑鼠的銷售量幾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微軟的滑鼠產品也不斷推陳出新,在1991年,微軟設計出了為便攜電腦設計的軌跡球產品,1993年,發布了符合人體工程學的Microsoft Mouse 2.0,在1997年,發布了第一款帶有滾輪的滑鼠產品,滑鼠滾輪這一看起來很簡單的發明,卻成為近年來滑鼠產品最重要,最實用的改進之一。

1999年,微軟又發布了光學滑鼠器,使滑鼠終於拋棄了使用多年的滑鼠球。今天,滑鼠已經是電腦配備的最普遍的定位設備, 今天的滑鼠和當年Doug Engelbart設計的木頭盒子相比已經有很大不同,最新的微軟光學滑鼠的光學信號拾取器可以達到每秒6000次的采樣頻率,而滑鼠的位置信息可以通過無線方式傳遞給計算機,但是滑鼠的基本工作思想和原理,仍然延續的是40年前 Doug Engelbart博士的創新設計。

『伍』 智能滑鼠的創新特點是什麼

創新的特點有:
智能化,用科技的手段實現功能的創新,節省生活或辦公使用文件處理的時間。
便利化,說一說就能打字,這樣就能使不會打字的小孩或老年都能用智能滑鼠。
狐狼智能滑鼠就是挺好的智能滑鼠,能滿足不同年齡段人的需求。

『陸』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來分,有____,____,____幾種

滑鼠按工作原理來分,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滾球滑鼠:
橡膠球傳動至光柵輪帶發光二極體及光敏三極體之晶元脈沖信號感測器;

2、光電滑鼠:
紅外線散射的光斑照射粒子帶發光半導體及光電感應器的光源脈沖信號感測器;

3、無線滑鼠:
利用DRF技術把滑鼠在X或Y軸上的移動、按鍵按下或抬起的信息轉換成無線信號並發送給主機。

【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是計算機的一種輸入設備,因形似老鼠而得名。

滑鼠的使用:
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快捷,代替了鍵盤那繁瑣的指令。

『柒』 滑鼠的祖宗是什麼樣的它又是誰發明的

滑鼠 「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它從出現到現在已經有38年的歷史了。滑鼠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 滑鼠的介面類型:滑鼠按介面類型可分為串列滑鼠、PS/2滑鼠、匯流排滑鼠三種。串列滑鼠是通過串列口與計算機相連,有9針介面和25針介面兩種。PS/2滑鼠通過一個六針微型DIN介面與計算機相連,它與鍵盤的介面非常相似,使用時注意區分。匯流排滑鼠的介面在匯流排介面卡上。 滑鼠的工作原理: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再通過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的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另外,滑鼠還可按外形分為兩鍵滑鼠、三鍵滑鼠、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兩鍵滑鼠和三鍵滑鼠的左右按鍵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況下,我們用不著三鍵滑鼠的中間按鍵,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軟體時(如AutoCAD等),這個鍵也會起一些作用;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轉動滑鼠中間的小圓球,或在感應板上移動手指,游標就會向相應方向移動,當游標到達預定位置時,按一下滑鼠或感應板,就可執行相應功能。 無線滑鼠和3D滑鼠:新出現無線滑鼠和3D振動滑鼠都是比較新穎的滑鼠。無線滑鼠器是為了適應大屏幕顯示器而生產的。所謂「無線」,即沒有電線連接,而是採用二節七號電池無線搖控,滑鼠器有自動休眠功能,電池可用上一年,接收范圍在1.8米以內。3D振動滑鼠是一種新型的滑鼠器,它不僅可以當作普通的滑鼠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具有全方位立體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移動方向,而且可以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動方向。 (2) 外形和普通滑鼠不同。一般由一個扇形的底座和一個能夠活動的控制器構成。 (3) 具有振動功能,即觸覺回饋功能。玩某些游戲時,當你被敵人擊中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滑鼠也振動了。 (4) 是真正的三鍵式滑鼠。無論DOS或Windows環境下,滑鼠的中間鍵和右鍵都大派用場。 四種滑鼠的區別: 光機滑鼠:是在純機械式滑鼠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引入光學技術來提高滑鼠的定位精度。與純機械式滑鼠一樣,光機滑鼠同樣擁有一個膠質的小滾球,並連接著X、Y轉軸,所不同的是光機滑鼠不再有圓形的解碼輪,代之的是兩個帶有柵縫的光柵碼盤,並且增加了發光二極體和感光晶元。當滑鼠在桌面上移動時,滾球會帶動X、Y轉軸的兩只光柵碼盤轉動,而X、Y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便會照射在光柵碼盤上,由於光柵碼盤存在柵縫,在恰當時機二極體發射出的光便可透過柵縫直接照射在兩顆感光晶元組成的檢測頭上。如果接收到光信號,感光晶元便會產生「1」信號,若無接收到光信號,則將之定為信號「0」。接下來,這些信號被送入專門的控制晶元內運算生成對應的坐標偏移量,確定游標在屏幕上的位置。 光學滑鼠:它的底部沒有滾輪,也不需要藉助反射板來實現定位,其核心部件是發光二極體、微型攝像頭、光學引擎和控制晶元。工作時發光二極體發射光線照亮滑鼠底部的表面,同時微型攝像頭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不斷進行圖像拍攝。滑鼠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圖像傳送給光學引擎進行數字化處理,最後再由光學引擎中的定位DSP晶元對所產生的圖像數字矩陣進行分析。由於相鄰的兩幅圖像總會存在相同的特徵,通過對比這些特徵點的位置變化信息,便可以判斷出滑鼠的移動方向與距離,這個分析結果最終被轉換為坐標偏移量實現游標的定位。 機械滑鼠:底部沒有相互垂直的片狀圓輪,而是改用一個可四向滾動的膠質小球。這個小球在滾動時會帶動一對轉軸轉動(分別為X轉軸、Y轉軸),在轉軸的末端都有一個圓形的解碼輪,解碼輪上附有金屬導電片與電刷直接接觸。當轉軸轉動時,這些金屬導電片與電刷就會依次接觸,出現「接通」或「斷開」兩種形態,前者對應二進制數「1」、後者對應二進制數「0」。接下來,這些二進制信號被送交滑鼠內部的專用晶元作解析處理並產生對應的坐標變化信號。只要滑鼠在平面上移動,小球就會帶動轉軸轉動,進而使解碼輪的通斷情況發生變化,產生一組組不同的坐標偏移量,反應到屏幕上,就是游標可隨著滑鼠的移動而移動。 光電滑鼠:與光機滑鼠發展的同一時代,出現一種完全沒有機械結構的數字化光電滑鼠。設計這種光電滑鼠的初衷是將滑鼠的精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使之可充分滿足專業應用的需求。這種光電滑鼠沒有傳統的滾球、轉軸等設計,其主要部件為兩個發光二極體、感光晶元、控制晶元和一個帶有網格的反射板(相當於專用途的滑鼠墊)。工作時光電滑鼠必須在反射板上移動,X發光二極體和Y發光二極體會分別發射出光線照射在反射板上,接著光線會被反射板反射回去,經過鏡頭組件傳遞後照射在感光晶元上。感光晶元將光信號轉變為對應的數字信號後將之送到定位晶元中專門處理,進而產生X-Y坐標偏移數據。 此種光電滑鼠在精度指標上的確有所進步,但它在後來的應用中暴露出大量的缺陷。首先,光電滑鼠必須依賴反射板,它的位置數據完全依據反射板中的網格信息來生成,倘若反射板有些弄臟或者磨損,光電滑鼠便無法判斷游標的位置所在。倘若反射板不慎被嚴重損壞或遺失,那麼整個滑鼠便就此報廢;其次,光電滑鼠使用非常不人性化,它的移動方向必須與反射板上的網格紋理相垂直,用戶不可能快速地將游標直接從屏幕的左上角移動到右下角;第三,光電滑鼠的造價頗為高昂,數百元的價格在今天來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只願意為滑鼠付出20元左右資金,光電滑鼠的高價位顯得不近情理。由於存在大量的弊端,這種光電滑鼠並未得到流行,充其量也只是在少數專業作圖場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隨著光機滑鼠的全面流行,這種光電滑鼠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滑鼠發展里程碑: .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 1981年,第一隻商業化滑鼠誕生,仍舊是機械滑鼠,出現滾球滑鼠; . 1983年,羅技發明了第一隻光學機械式滑鼠,成為日後的行業標准; . 8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代光電滑鼠,它需要特殊的有柵格的滑鼠墊,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 1999年,微軟公司與安捷倫公司合作發布了IntelliEye光學引擎,以及第一隻光學滑鼠。 1968年12月9日,全世界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他製作的滑鼠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屏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自此,滑鼠和PC就結下了那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不解之緣。 自從有了計算機,鍵盤就一直陪伴著它,也一直扮演著主要輸入設備的角色。用鍵盤打字確實不錯,但用來移動游標時,就顯示出其局限性了。於是,就職於美國航空航天局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的恩格爾伯特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是否可以用「點控」的方法代替敲擊鍵盤呢? 經過多年努力,在1982年,恩格爾伯特的想法總算變為現實:一種名為「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的產品問世了。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控制屏幕上游標的移動,二是代替回車鍵。不過,它的名字太長,實在不便稱呼。 一天,在恩格爾伯特工作的實驗室中,一個「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從電腦桌上掉下來,由於有連線與主機相連,它就懸在半空,從側面看恰似一隻拖著長尾巴的老鼠,此景觸發了恩格爾伯特的靈感,於是,「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便有了「Mouse」(老鼠)這個名稱。當「Mouse」這種計算機輸入設備在我國使用後,人們將它譯為「滑鼠」,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這種設備的外觀和功用。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 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閱讀全文

與分析滑鼠產生所用的創新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廚房漏水怎麼辦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201
十一個月寶寶濕疹快速消退方法 瀏覽:238
螺絲刀撬開保險櫃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150
失眠有效簡單的方法 瀏覽:70
蜜俏的使用方法 瀏覽:690
修麗可發光瓶使用方法 瀏覽:654
接發方法及步驟 瀏覽:749
上海雜質硅膠解決方法 瀏覽:98
快速讓傷口癒合的方法 瀏覽:34
華為照片導入到iphone最簡單方法 瀏覽:554
醫院洗牙有什麼方法 瀏覽:622
怎麼糾正自卑的方法 瀏覽:276
如何快速剝濕蒜的方法 瀏覽:234
韓國紅參的食用方法 瀏覽:349
鉗形表溫度測量方法 瀏覽:531
創造的心是如何方法 瀏覽:884
美縫紙的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873
阿咖酚散的的食用方法 瀏覽:470
彎折的最佳方法 瀏覽:267
管理會計案例分析的方法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