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理咨詢四大流派的理論和技術特點
1、精神分析學派,又稱「心理動力學派」。創始人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其主要觀點認為一切的心理活動的動力並不在於意識表面,而在於被壓抑的潛意識層。造成潛意識動力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弗洛伊德和他的後人們也眾說紛紜,但歸根到底離不開內在的動力基礎,故稱「心理動力學」。而心理問題和障礙原因,是由於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創傷性事件形成情結進入到潛意識內未被患者覺察,導致以破壞性的方式爆發,由於形成心理沖突和障礙。同時,由於症狀本身滿足了患者潛意識里的一些心理需要而得以持續存在。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挖掘這些被壓抑的潛意識,使其能夠被患者覺察認可,自然釋放了被壓抑的能量而得以治癒。由於潛意識分析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因此精神分析一個療程的持續時間較長(一般至少在一、兩年以上),故在現代追求快節奏生活的西方不太流行。
2、行為治療學派。其理論基礎是以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Broa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開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該學派以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為基礎,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就是將外界刺激和個體原有的本能行為捆綁在一起的條件反射過程,比如將鈴聲的刺激和狗看到食物流口水捆綁在一起不斷強化,由此形成當狗聽到鈴聲以後也會流口水。早期的行為學派完全否定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也不願意鑽研在行為產生過程中的認知變化。之後,華生由於個人原因離開心理學界,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在華生的基礎了建立了新行為主義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即個體在無意識觸發某個行為以後,給予相應的獎勵/懲罰,就能增加/減少該行為,由此形成強調個體主動性的新行為主義觀點;再往後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ra,1925—)又通過實驗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即不需要通過針對個體的直接強化,通過社會觀察也能形成相應的條件反射,由此行為主義開始進入關注認知研究的時代。
基於這些理論基礎,行為治療認為一切的心理問題不過是不良的「刺激-反應」聯結在一起的過程。只要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條件反射就能減少並消除該行為。由此,以20年代開創的「生物反饋法」為開始,創立了行為治療的各種技術。包括放鬆治療、系統脫敏、洪水療法、厭惡療法、代幣法、去聯結法、行為示範法等多種技術。其主要特點就在於簡單、實用且效果顯著,但前提是必須找到一個需要改變的目標症狀(靶行為)才能進行條件反射的操作。只是缺點在於過於強調外在行為而忽視內在認知的變化,往往導致治標不治本。
3、認知治療。在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爭論中自然產生,本身沒有明確的創始人。其主要原因是應用了以皮亞傑、維果斯基、凱利等人開創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踐中。該學派認為,個體一切的心理問題和障礙都源自於內在錯誤的認知系統,使其在錯誤觀念的支配下產生了錯誤的行為和症狀。因此,關鍵在於使患者能夠認識到自己觀念的錯誤,並且敢於和不良的觀念作斗爭、化解、消除它,這樣自然就能解決內在的心理問題。
認知治療的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9月27日 – 2007年7月24日),在心理學家人稱「老妖」。其發明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技術(REBT)一直深受美國人的歡迎。簡單來說,也就是通過個體的心理問題症狀反應(C)找到引發的事件(A),再推出事件背後的不合理觀念(B),同時使個體認識到這一點以後積極與不合理觀念展開辯論(D),並且能夠使個體領悟到正確的觀念(E),同時在行為上能夠加以實踐並帶來新的體驗(F),所以REBT的理論稱為「ABCDEF」理論。與艾利斯同時代的認知治療專家還有亞倫.貝克(Aaron. T. Back,1921-),其理論與艾利斯的療法大同小異,只是針對認知偏誤(不合理觀念)的干預技術有不同,貝克所使用的是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所創的「產婆術」對話方式。
由於認知治療到最後離不開行為上的更新,所以後期認知治療也與行為主義合作演變為「認知-行為治療」。其特點在於關注患者內在的觀念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直接針對病灶本源,方便快捷。但缺點在於過份主觀,因為「是與非」的評判標准都在認知咨詢師自己的手中,往往有時缺乏對患者的足夠理解。
4、人本主義學派。創始人為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和卡爾羅傑斯(C ·R· Rogers,1902-1987),其所開創的該學派被稱為心理學界的「第三勢力」。當時所有的心理治療學派都建立在治療者本身給患者擬定的理論模式中,而羅傑斯認為這是錯誤的做法,認為精神分析不過是「傷殘心理學」,而強調環境干預本能的行為治療是「幼稚心理學」。人本主義學派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動力,能夠通過自我的力量走出心理疾病的陰影。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是現實環境對其太多干涉和影響,以至於其失去了自我,而心理干預所要做的就是通過非指導性的談話幫助他認識到自己本身的寶貴,建立自信從而達到自我治療的目的。故人本主義積極倡導給予人們鼓勵、關愛和理解,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信心,並由此演變為對美國社會的一場變革,即「人本主義思潮」。包括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概念也是由羅傑斯開創。
人本主義心理咨詢沒有太多復雜的技術,只是簡單地通過表達理解與體貼的「同理心」(empathy)來干預對方。雖然簡單,卻因為深得人心而後成為所有心理咨詢學派的基礎。但是人本主義過於追求理想主義,往往缺乏太多務實的精神,其所認為「擁有完美自信的人」在現實中真正實現的極少,故一般很難單獨使用該派技巧。
② 心理治療的方法有哪幾種
當心理疾病出現問題的時候建議大家可以到正規的專科醫院接受看診治療,因為這一疾病的出現對於人們的生活傷害是比較大的,所以一定要及時看診治療,當下心理治療方法有哪些呢?
支持療法:指的是醫務人員對病人進行指導、疏導、勸說、安慰、保證,使病人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消除或減輕對疾病的恐懼與焦慮,恢復對周圍環境的適應。
精神分析療法:也稱心理分析療法,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心理障礙起源於無意識沖突。精神分析是藉助於自由聯想法對病人進行治療。病人通過自由聯想把壓抑在無意識中的創傷或痛苦體驗挖掘或暴露出來,醫生對病人進行疏導,使病人徹底領悟並重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的人格,改變原來的行為模式,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催眠療法:是使病人處在催眠狀態,醫務人員對病人進行暗示,使病人消除恐懼的情緒,達到治療的目的。例如,醫生對處在催眠狀態下的焦慮症患者說:「經過這種治療後,你的心情很快就能變得平靜,不再有不安和焦慮,頭痛很快就能減輕和消失,睡眠會一天一天好轉,會睡得很熟很深」。
行為療法:是一種新興的心理治療法,主要是在1960年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越來越受到醫學界與心理學界的重視。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是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和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化原理。行為療法的指導思想是認為人具有自我控制與自我調節能力。人的行為都是從外界環境中學習而來的。行為療法認為人的病態心理與軀體症狀是一種異常行為,是人與環境不協調的表現。它是可以通過學習來進行調整與改造的,因此行為療法又稱為行為矯正療法。
③ 心理咨詢的精神分析法和認知分析法他們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精神分析法是從精神上面去突出一個人是否?有良好的邏輯思維。額,認知分析法是通過他們對新事物的認知來判定他們能否繼續活在這個社會上面。所以讓他們都各自有自己的優點,然後缺點就是精神分析法可能。對於部分邏輯比較正常的精神病人來說是。測不出來的會有一定的隱患。認知分析法對。一些腦部退化的人來說是。直接是一家一個很大的阻礙力。所以總會有一些不太准確的地方。
④ 心理咨詢的手段有哪些
1、精神分析療法
以弗洛伊德首創的精神分析理論為指導,探討病人的深層心理,識別潛意識的慾望和動機,解釋病理與症狀的心理意義,協助病人對本我的剖析,解除自我的過分防禦,調節超我的適當管制,善用病人與治療者的移情關系,來改善病人的人際關系,調整心理結構,消除內心症結,促進人格的成熟,提高適應能力。
適應症: 癔病、心理創傷、性心理障礙、人際關系障礙、焦慮症、抑鬱性神經症、強迫症、恐怖症、抑鬱症、適應障礙。
2、支持性心理治療
善用治療者與病人所建立的良好關系,利用治療者的權威、專業知識,來關懷、支持病人,使病人發揮其潛在能力,提高應付危機的技巧,提高適應困難的能力,舒緩精神壓力,幫助走出心理困境。避免精神發生崩潰。
適應症:工作壓力、學生困難、人際關系緊張、戀愛失敗、婚姻危機、禁用詞語行為、自然災害所引發的心理危機。
3、森田療法
具有神經質傾向的人求生慾望強烈,內省力強,將專注力指向自己的生命安全,當專注力過分集中在某種內感不適上,這些不適就會越演越烈,形成惡性循環。森田療法就是要打破這種精神交互作用,同時協調慾望和壓抑之間的相互拮抗關系,主張順應自然、為所當為。
適應症:神經質、強迫症、疑病症、焦慮症、抑鬱性神經症。
4、催眠療法
通過催眠方法,將人誘導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將醫生的言語或動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維和情感,從而產生治療效果。適應症:癔病、疑病症、恐怖症、身心疾病。
(4)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詢方法擴展閱讀
心理咨詢最一般、最主要的對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群,它有別於極健康人群,也和心理治療的主要對象有所不同。根據咨詢的內容,心理咨詢可以分為發展咨詢和健康咨詢;根據咨詢的規模,可分為個體咨詢與團體咨詢;根據咨詢採用的形式,可分為門診咨詢、電話咨詢和互聯網咨詢。
⑤ 心理咨詢是如何起作用的有哪些流派
【導讀】截至目前,心理咨詢有很多的流派,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以某個流派為主,比如精神動力、認知行為、家庭治療、催眠等等;
一類是整合派,比如將精神動力和認知行為整合。
當然,還有咨詢師會說,我是人本主義。
無論是哪個流派,都有其自身的理論框架和治療結構。
二、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精神動力的咨詢師就是在幫助來訪者的潛意識意識化。
來訪者通過表達自己的情緒體驗,來讓潛意識松動,不再固著在原有的創傷體驗中。
就好比一個裝滿垃圾的房間,怎麼可能有空間去容納新的事物進來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將垃圾清掃出去,騰出空間來容納你真正想要容納的東西。
只有先把「恨」釋放出來,愛才有地方流動。
在這個釋放的過程中,咨詢師會陪伴來訪者,傾聽來訪者,共情來訪者。
三、心理咨詢師非常重要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幫助來訪者建立新的客體關系。
精神分析認為,母嬰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三歲之後基本你的性格就成型了。這也常常會讓人誤解為「原生家庭皆禍害」。
我們回顧原生家庭的目的,不是在於改變父母,而是理解我們為何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在我們與父母的互動關系中,我們內化了與父母的關系,形成了我們「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孩子」。
這世界上所有愛的都是為了在一起,唯有父母和咨詢師的愛是指向分離。
綜上所述,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的關於心理咨詢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⑥ 心理咨詢流派分別有哪些
其中最常見的有「精神分析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來詢者中心療法」、「現實療法」、「行為療法」、「交互療法」、「格式塔療法」及「理性情緒療法」等。據美國心理咨詢協會的統計,現已記錄在冊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療法已有300種之多,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⑦ 心理咨詢的主要理論與方法有哪些
心理咨詢的理論流派和模式眾多。 從本世紀20年代初始到如今,各種理論此起彼伏,發展迅速。其中,對心理咨詢過程的性質、目標、方法等方面影響最大的有四個流派的理論,即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認知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為佛洛伊德,該理論強調無意識的沖突對行為主導作用和重要影響,認為非理性的意欲與外界現實在內心引起的沖突是精神異常的原因。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納等人,該理論強調環境和情況決定人的行為,行為的產生受當時行為條件的制約,即行為會因情境而改變。人本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傑斯等人,該理論強調研究對個人和社會有意義的問題,關心的是個人的創造性和自我實現。認知理論強調認知的決定性作用,認為心理障礙源於不正確的認知,主張以改變認知以糾正心理障礙。 在眾多理論的影響下,心理咨詢的方法也眾說紛紜,多達四百多種。這里只能簡要地介紹幾種國內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常用的方法。 (1)支持療法。 支持療法通過支持與鼓勵,細聽傾訴和解釋指導,使面臨困難產生心理問題的人得到依靠,恢復自信,從而減輕心理負擔,培養合理的適應方式。 (2)心理分析法。 即精神分析法。其理論依據是精神分析理論。心理分析法力圖破除來訪者的心理阻抗,把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沖突誘發出來,使來訪者明了症狀的實質,從而使症狀失去存在的意義而消失。 (3)行為療法。 (4)人本主義療法。 基於人本主義理論而創立。人本主義療法強調創造一種良好的環境,形成真誠相待,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氣氛,幫助來訪者進行自我探索,認識自身的價值和潛能,發現真正的自我,對自己的成長負責,並朝著自我實現的目標前進。 (5)認知療法。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行為受人的認知所支配,某些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於在錯誤前提下對現實曲解的結果。咨詢的關鍵就在於指導來訪者改變原來的認知結構,解除歪曲的想法,糾正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改變行為。 (6)森田療法。 由日本學者森田正馬創立。主張「順應自然」,即指導來訪者接受自己的症狀而不企圖排斥它,帶著症狀生活,象正常人一樣,這樣症狀就會慢慢淡化而消失。還主張「為所當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例如人的行為。團體咨詢的對象可由背景、問題相似的人組成,其好處在於每個人都能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了解自己於他人的聯系及行為方式,增進理解與溝通太
⑧ 精神分析法的輔導方法
1.基本原理: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來訪者所不知曉的症狀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意義,通過挖掘潛意識的心理過程將其招架到意識范圍內,使來訪者真正了解症狀的真實意義,便可使症狀消失。
2.輔導目標:一是使潛意識意識化,使潛意識沖突表面化從而幫助來訪者重新認識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幫助來訪者克服潛意識沖突。
3.輔導關系:強調輔導員隱藏的角色,以使來訪者能將他們的情感投身到輔導員向上。
4.輔導過程:一般分為准備期、預備治療期和治療一至三期。
5.具體方法:一般採用自由聯想、釋夢、移情、阻抗、闡釋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1)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認為浮現在腦海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關系的,藉此可挖掘出潛意識中的症結。自由聯想就是讓病人自由訴說心中想到的任何東西,鼓勵病人盡量回憶童年時期所遭受的精神創傷。 (2)釋夢(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將夢境分為兩層次:當事人所記憶者稱為顯性夢境(manifest dream-content),顯性夢境並非夢的真正內容。另一為當事人所不能記憶者為隱性夢境(latent dream-thought),隱性夢境中隱含更重要的意義。心理治療的目的,即在根據患者顯性夢去解析其隱性夢的涵義,從而找出當事人潛意識中的問題。
(3)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對心理醫生的情感反應。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負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將積極的情感轉移到醫生身上,負移情是患者將消極的情感轉移到醫生身上。藉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結加以重現,重新經歷往日的情感,進而幫助他解決這些心理沖突。
其中釋夢是精神分析的一種重要方法,「夢的工作」包括以下六種規律:
(1)象徵化:用一種中性事物來象徵、替代一種所忌諱的事物,以減少或引起夢中自我的痛苦或創傷。
(2)移置:在夢中將對某個對象的情感轉移和投身於另一個對象方面去。
(3)凝縮:在夢中將內心所愛或恨的幾個對象凝縮成一個形象表現出來。
(4)投射:在夢中將自己某些不好的願望或意念投射於他人,以減輕對自我的譴責。
(5)變形:在夢中將潛意識的慾望或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現出來。
(6)二次加工
⑨ 常用的心理輔導方法有哪些
心理輔導並不是一個規范的詞,從專業角度來講是指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他們也是同一類概念,做的專業工作、專業內容本質上一樣。
從真正大的類別來講,心理咨詢的基本方法有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方法、認知和行為療法、認知和行為相結合的療法、人本主義中心類療法等。掌握這些療法和概念,沒有哪個療法絕對比哪個療法好,關鍵是所對的人是屬於哪種狀況,也要看心理咨詢s接受過的訓練,制定的方案適合不適合所對的人的情況,採取針對其本人個體的治療方法。能夠幫助其本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不要去過分在意名稱,不要從名詞來判斷心理治療的方法。
常用的心理輔導方法又分為以下幾種方法:1.強化法
某一個行為發生後,緊跟著一個強化刺激,從而增強該行為出現的頻率。例如,一個學生不敢同老師說話,學習上遇到了疑難問題也沒有勇氣向老師求教,當他一旦敢於主動向老師請教,老師就給予表揚,並耐心解答問題,從而增強這個學生主動向老師請教的行為。
2.行為塑造法
行為塑造指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復雜的行為。例如:某少年行為不良,抽煙、酗酒、對於學習方面也不夠積極,利用行為塑造法,我們可以先去改變少年抽煙的行為,當少年戒掉抽煙的習慣時,給予獎勵;再去改變少年酗酒的行為,當酗酒的行為改變後,再次給予獎勵;最後改變兒童不良學習習慣,培養其對學習的興趣。整個過程是對一個復雜行為的塑造。
3.示範法
通過呈現學習榜樣,促使學生向榜樣學習。如通過播放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跡,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進而向榜樣學習,做出良好的行為。
以上就是我對問題的具體分析,滿意請採納。
⑩ 心理咨詢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行業中有著眾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見的有 「精神分析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來詢者中心療法」、 「現實療法」、「行為療法」、「交互療法」、「格式塔療法」及「理
性情緒療法」等。
據美國心理咨詢協會的統計,已記錄在冊的心理 咨詢與治療的療法已有300種之多,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所有這些 療法可大多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認知領悟療法」,旨在通過改變
提高人的認知方式來緩解其心理困惑和障礙;另一類是「行為矯正 療法」,旨在以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來矯正人的不良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