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有哪些
談談幾種常見的閱讀教學方法
教師、學生、教材以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各種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信息傳遞方式。如果
不能從信息傳遞的基本方式上來把握這些教學方法,就會被紛紜繁雜的現象搞得眼花繚亂,無所
適從。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閱讀教學方法。
1、評點法。又稱串講法,講授法,講述法,講解法,講析法,講評法,講演法,講讀法,點撥法等。
我國古代的評點法始於唐代殷蟠編選的唐詩集《河嶽英靈集》,有簡明精闢的評點。南宋發展
成為有總批、眉批、夾批及圈點相結合的評點法。明代評點成風,最著名的是歸有光的《史
記》五色圈點本和李贄(卓吾)的《水滸傳》評點本。成就最高的評點家是明末清初的金聖嘆(1
068-1661),他原名金采,明亡後改名人瑞,號聖嘆。他桀驁不馴,致力學術,專注古籍評點。他的
代表作就是「腰斬水滸」,認為120回的《水滸傳》,前71回是傑作,後49回是敗筆。用歷史唯物
主義的眼光來看,後49回寫了農民起義找不到出路(要麼被鎮壓下去,要麼重建一個封建王朝)的
無可奈何的結局,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遠不如留下一個懸念,讓人們去思索,去尋找。我
國傳統評點法的最基本的特點是形象思維,用直覺、會意、頓悟的方法揭示真諦,其形式多是書
評合一,評點就是對書文的點解和評串(點者斷也,評者串也)。明人稱贊李贄《水滸傳》評點本
說:「若無老卓揭出一段精神,則作者和讀者千古俱成夢境。」這與西方基於抽象思維的歸納演
繹(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其形式多是寫成獨立的論文的文學評論,形成鮮明的對
照。現代的評點法是我國古代的文章評點法在閱讀教學中的繼承和發展,具體方法就是:
點,就是點解,又叫點撥。在讀中進行。要點在要害處,並要點破。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
的「鄒忌修八尺有餘」,要點「修」,是長而美或高而美,如茂林修竹、身材修頎等。蛇也很長,
但不叫「修」,因為它不美。電線桿子也很高,也不叫「修」,因為它不美,或者是另外一種美。
又如:「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要
點「私」——偏愛;「畏」——畏懼,害怕;「欲」——要滿足自己的慾望。總之,對重點詞語要
重錘敲打,使之濺出火花。
評,就是評串。即句子、段落之間和全篇的評論和關聯。要評出韻味來,評出思想感情來;要串
起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來,串起文章的階段性和連貫性來。評中有串,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和技
法來。具體來說,句與句間要評出語脈,使其「通」;語段與語段之間要評出層次,使其「順」;
結構段與結構段之間要評出邏輯,使其顯示出內在聯系;總評要評出主旨和技法,即中心思想和
寫作特點。如上文的第一句「鄒忌修八尺有餘」,寫身材高大;第二句「而形貌昳麗」,寫容貌
美麗。兩句總寫鄒忌是一個標致的美男子。在層次與層次之間,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
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二者的區別是有無「君美甚」。有則是真心的贊美,無則
是怯懦的奉承。段與段之間,如第一段:寫鄒忌與徐公比美。詳細描述他由受蒙蔽到了解事實真
相的過程,為進諫作鋪墊。第二段:寫鄒忌向齊王進諫。進諫的方式不是直接提出建議,而是用
以小喻大的方法,委婉,含蓄,動聽,易於使人接受。這種方法就叫做「諷」。第三四段:寫齊王
虛心納諫及取得的巨大效果。「三賞」「三變」及「四國來朝」是極言生趣的寫法,所以有誇
大之詞。如「四國來朝」就不副史實,「戰勝於朝廷」也屬於設想。總評:封建帝王納諫是為了
鞏固他們的統治,但在歷史上有一定的進步作用。因為他們廣開言路,修明政治,客觀上有利於
社會進步,並能給人民帶來某些好處。鄒忌委婉而諷的進諫方法,也值得我們在生活中和寫作中
借鑒。
評點法可以概括為四句話:一般的地方讀過,重點的地方講解,層次段落之間評論,全文講完後總
結。在具體運用中,哪些地方評點,哪些地方不評點,點多點少,評點如何結合等,都要依具體情
況而定。點得過少則不透,點得過多則淹沒重點,評點結合不好則會把文章講得支離破碎。教材
不同,對象不同,都要有所區別。如文言文一般要點多評少,現代文一般要點少評多,低年級一般
要點重於評,高年級一般要評重於點。
2015-02-06 逸豪_2015 文章來源 閱 5670 轉 32 分享: 微信 轉藏到我的圖書館
我的圖書館 搜文章 找館友 留言交流
1 贏順模擬版 7 macd金叉 13 文華財經
2 贏順期貨官網 8 buy360 14 鈦鎂合金型材
3 文華財經官網 9 成人高考試題 15 什麼是型材
4 kdj是什麼意思 10 kdj指標詳解 16 贏順模擬版
5 成人高考是什
么
11 鈦合金 17 贏順期貨官網
6 比特幣 12 成人高考題目 18 文華財經官網
不銹鋼自吸泵
關閉
關閉
評點法的優缺點及適用范圍。優點是,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
深刻性,在有限的時間內有計劃的完成對眾多對象的教學任務,方法也簡便易行。缺點是,不易
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易讓學生進行讀寫練習,不易照顧個性差異。它的優缺點,都是
由它的信息傳遞的單向注入式所決定的。張志公指出,教師一講到底是「笨的勞而少功的老辦
法」,備課只備教學內容而不必研究學生,也不必進行教學構思。也有人因此稱教師為「教書
匠」,即只教書不育人。這些話都是針對它的缺點說的。我們在運用時要揚長避短,注意適應學
生的認識規律,利用科學的啟迪和藝術的感染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於
以上的特點,它的適應范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教材來說,適應於內容較深、語言較難的文
章,一般文章中的精講部分,以及其他學生自學能力難以達到的地方。如較難的文言文,魯迅的
一些作品,文章的難點疑點等。就對象來說,年級愈低、自覺性主動性愈弱的學生,適應性就愈
差;反之,適應性愈強。如初中宜較少採用,高中可較多採用。
2、談話法。又稱提問法,問答法,疑問法,析疑法等。特點是以師生的相互問答為主要方式來組
織課堂教學活動。在我國古代教育中,曾有過運用談話法進行教學的傳統。例如《論語》,就教
育學的觀點來看,就是孔子用談話法和討論法教學的實錄。該書共記錄了117次問答,其中4次孔
子問弟子,11次弟子問弟子,102次弟子問孔子。並且正是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啟發式」教學,並
規定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式教學三原則。但在後來
長期的封建教育中,評點法逐步成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學方法,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演變成僵
死的注入式。直至近代和現代白話文進入語文教材之後,還是沿襲那種注入式的教文言文的方
法來教現代文,極大地阻礙了語文教學改革的進程。黎錦熙早就指出:「歷來全國中等學校之本
國國文成績殊不見佳,……症結何在?就在講讀教學時,不知道將白話文的教材與文言文的教材
分別處理,而只知道籠統的用一種大概相同的教學法。」打破評點法的一統天下,談話法和其他
教學方法的提倡和運用,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成果。談話法作為一種有理論指導的規范化的
教學實踐活動,是從1953年「紅領巾教學法」開始,逐步得到推廣的。其要點有:講究教師提問
的藝術,正確評價學生的回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正確處理面向集體提問和指名回答的關系
等。教學實踐中經常見到的現象是:平庸的提問引起學生有口無心的隨答;高深莫測的提問使學
生茫然不知所答;只有能夠牽動學生的神經,能夠激起學生思想感情浪花的提問,才具有魅力。
一連串具有思考價值和激發力量的緊密相連的問題,可以勾勒出一堂輪廓清晰、結構嚴謹的課
堂教學,不斷閃耀的智慧的火花,不斷湧起的感情的浪潮,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3、討論法。又稱議論法,辯論法,研究法,研討法,座談法等。是由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師生之間
的交流共同組成。組織課堂討論要注意三點:
明確目的。討論前要根據教學目的來確定討論的內容和形式。討論的問題要集中,要既有思考
價值又有明辨需要。這些問題往往是具有一定的鑒賞意義和評價意義的難點和疑點,並且與現
實生活有較密切的關系。討論的形式可以分組進行,也可以全班進行;可以用整個課時,也可以
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點撥。點,就是點明分歧的實質和焦點,使不同
的意見和對立的意見明朗化,引導討論步步深入。撥,就是調整方向,避開岔道,放過枝節,使討
論始終圍繞著中心問題進行。要根據主要問題辨明的程度,及時決定討論的結束或延續。最後
評價討論的結果也要集中在主要問題上。
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討論成敗的關鍵。北京市特級教師寧鴻彬用三不迷信和三個
允許的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不迷信是:不迷信古人,不迷信
名家,不迷信教師。三個允許是:允許有錯誤,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調
動起來了,他們是能夠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而且加以辨明的。例如《陳涉世家》:「陳勝、吳
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死國可乎?』」句中的單引號應去掉。《火刑》:「喬爾丹
諾?布魯諾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整個歐洲。」「足跡」與「踏遍」搭配不當。《虎吼雷鳴馬蕭
蕭》:「群山上松濤洶涌澎湃,無邊無涯。」不符合修辭格「通感」的運法,松濤是聲音,不能洶
涌澎湃,無邊無涯。《古代英雄的石像》:「歷史並不可靠。」應改為「歷史書並不完全可
靠」等。
教師要有民主的態度。在討論中,教師是組織者也是參加者。對爭論中的問題,要讓各方充分發
表意見,不能生硬的下結論。學生的意見如有錯誤要正確引導,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發
現自己有錯誤或疏漏,要勇於承認和改正。特別是對學生的正確意見要充分肯定,對有創見的看
法要充分尊重。《七根火柴》:「他的臉色舒展了。」有的學生提出,顏色只有紅黃藍白黑或深
淺的不同,沒有緊湊和舒展的區別。有的學生說,詞典上講「臉色」有「表情」的意思,所以
能「舒展」。教師肯定了後一種意見。但有的學生仍不服,認為表情有氣色、氣氛等,都是無形
的,只能說緊張或舒緩,也不能說「舒展」,只有面容才能「舒展」。教師表揚了這些同學的獨
立鑽研精神,並且表示暫不作結論,希望大家繼續研究。
我的圖書館 搜文章 找館友 留言交流
運用討論法要充分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徵。小學、初中學生尚處於心理開放期,表現在課堂上勇
於發言,不怕失誤,教師要在內容和技巧方面引導他們向高層次發展。高中學生進入心理封鎖
期,表現在課堂上發言審慎,必須經過深思熟慮,自認為確有把握時才發言。一次失誤,會導致以
後再不發言,甚至別人的失誤也會引以為戒。但同時,封鎖性愈強,「秘密」愈多,表現自我和渴
求別人理解的願望愈強烈。他們要借表現自己來顯示自我的存在與價值,來建立和調整自我與
周圍環境中的各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所以不是不開放,而是要看對象;不是不表現,而是要看價
值。
討論中要通過學生發言的聲音、表情、動作等,來觀察學生的心理活動。如沉默是思考,緘默是
不願發言,聲音小是膽怯,速度快是緊張,語言不簡練是思考不成熟,聲音平淡是積極性不高,望
老師是試探,環顧同學是尋求支持,態度平靜是胸有成竹,言辭激烈是有論敵等等。教師要了解
和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辯論是思想的競賽,也是說理的競賽,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論述能力。要能夠從眾多
的發言中發掘問題的本質,進行實事求是的連貫的清晰的論證,從而捍衛自己的觀點,還要能夠
正確評價別人的發言,准確的找出論證中的錯誤,抓問題的要害,進行有理有據的、令人信服的
駁斥。兩方面結合起來,使問題得到徹底的、明確的結論。所以培根說:「會談使人敏捷。」
4、導讀法。又稱教讀法,自讀法,探討法,探索法,發現法等。顧名思義,導讀就是教師指導學生
自己閱讀,以學生的閱讀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以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為主要目的。基
本作法是,教師提出一定的問題和要求,學生自己認讀,自己分析,自己綜合,互相質疑解難,共同
切磋琢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完成指定的作業等。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隨時指點。
導讀法的根本革新意義,正如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說:「拙劣的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優秀
的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真理。」二者的本質區別在於,「奉送」式授以知識本身,「發現」式
授以獲得知識的方法。關於「發現真理」,是指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並非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
現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美國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引導學生發現,不僅限於人類尚未
知曉的事物;確切的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即是要培養創造能
力,並不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有什麼創造。當然,如果能有一點,那是很可貴的。心理學還證明,
用發現法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是最有希望在記憶中「自由出入」的材料,即最容易形成熟練技
巧,能夠像自身的機能一樣,便於儲存和運用。目前許多優秀教師所進行的教學方法改革實驗,
多屬於這種類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特級語文教師錢夢龍的「三主四式導讀法」和
遼寧省特級語文教師魏書生的以語文「知識樹」為體系的「六步教學法」。
5、練習法。又稱鞏固法,總結法,復習法,智力競賽法等,是導讀的一種形式。其特點是,教師指
導學生在完成口頭作業和書面作業的過程中閱讀和理解課文,從中獲得知識,並把知識轉化為技
能和熟練技巧。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訓練。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必須進行各項內容和
各種形式的訓練。
練習法運用了「運動心理學」的原理,使學生在口、耳、眼、手、腦的有規律運動中強化訓練
效果。葉聖陶先生說:「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
好。」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練習課成敗的關鍵是能否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激發學生的興趣。葉聖陶稱贊朱熹說:「朱子注『學而時習之』道,『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
如鳥數飛也』。這個說法極好。」練習在教學過程的任何階段都可以進行。練習就是
練「飛」,預習就是嘗試著「飛」,訓練就是教師指導著「飛」,歷練就是實踐著「飛」,復習就
是來回往返的「飛」等等。技能練得純熟,才能自由翱翔。練習中糾正一種錯誤,能避免實踐中
的許多次錯誤。學生作業中經常出現各種錯誤,許多教師和家長歸究於「粗心」,其實是由於練
習不充分,沒有練成純熟的技能所致。
閱讀教學練習的內容主要有朗讀,默讀,視讀,吟誦,背誦,默寫,填空,答題,智力競賽,填表,制
圖,寫短文等。篇章教學的檢測階段、鞏固階段和運用階段,單元復習和學期復習,都經常採用
練習法。考試採用標准化試題以後,更促使了「課堂教學練習化」的發展。
練習法的一般程序為:(1)教師設計練習題,向學生說明練習的內容和方法; (2)指導學生開展練
習活動;(3)通過答問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饋信息;(4)調節和校正練習活動,保證教學計劃的實
施;(5)檢測評定練習成績,強化練習效果。而決定成敗的關鍵,是教師設計的練習題。練習題的
設計要作到:(1)體現教學目的,(2)體現知識和能力的體系,(3)本於教材而又有綜合性和靈活
性,(4)具有創造性和遷移性。練習法是以學生的獨立活動為主,但並不排除必要的學生之間的
研究討論,不能脫離教師的指導。
在各種練習方式中,智力競賽有特殊的意義。它能夠創設一種良好的智力發展背景,讓學生在競
我的圖書館 搜文章 找館友 留言交流
來自: 逸豪_2015 > 《我的圖書館》 以文找文 | 舉報
上一篇:搞定高考成語只需一天時間
下一篇:[轉] 水滸傳中的主要人物介紹
爭中探索新知、克服困難、體驗成功。實驗證明,處於競爭狀態中人的體力活動和智力活動的
強度和靈敏度都高出平時許多倍。就長遠意義來講,智力競賽也適宜於培養學生在充滿激烈競
爭的新世紀中,學會競爭、適應競爭和開拓進取的能力。
6、讀議講練法。這種方法是評點法、談話法、討論法、導讀法、練習法的綜合運用方式。以
上各種閱讀教學方法分別體現單向輸出、雙向交流、多向交流三種信息傳遞的方式及其逆向運
用的方式。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不是單獨使用哪一種方法,而要根據具體情況,或者以某種方
法為主而以其他方法的因素作補充,或者綜合使用各種方法共同組織課堂教學。上海育才中學
校長段力佩提出的「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教學法,就是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把教師、學
生的讀寫講練結合起來,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優化組合,以適應各種情境。所以這種
方法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是多數教師經常採用的教學方法。讀議講練法的一般程序為:
1)指導學生閱讀。主要用導讀法。
2)組織學生研討。主要用談話法和討論法。
3)精講。主要用評點法。
4)進行口頭或書面練習。主要用練習法。
例如《詩經?伐檀》讀議講練法教學設計:(1)指導學生閱讀,參照課本注釋自讀,利用工具書理
解字詞,了解課文大意,提出疑難問題。(2)組織學生討論的主要問題(或由教師提出,或從學生
的提問中選擇):為什麼要用重章疊唱的形式? (3)教師講解的重點:三章中不同的字詞,揭示課
文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結合欣賞配樂朗誦)(4)指導學生練習:熟讀,背誦,默寫。通過這樣
的欣賞、朗讀、背誦、默寫等訓練,使古代勞動人民悲壯遼闊的勞動場面和深沉鬱結的思想感
情印入學生的腦海,就會成為他們的心理素質。
7、情境教學法。又稱觀察法,欣賞法,電化教學法等。其特點是利用生活場景、圖片、幻燈、
投影、電影、電視、實驗室、錄音、錄像、微電子機、演課本劇、CAI課件等方法,創設一定的
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情境中觀察、體驗、思考、練習、從而掌握教學內容,完成訓練
任務。
情境教學法最大的優點,是教學方式的科學化和教學內容的情境化。科學化的手段打破了時空
限制,能把中外古今的社會現象和天南地北的自然景觀生動形象地搬進課堂,使豐富多樣的教學
內容化為具體直觀的情境呈現在學生面前。特別是某些想像力難以達到的宏觀景象,不易覺察
的微觀世界,抽象的意念,事物內部的變化形態等教學內容,情境教學具有特殊的優勢。例如,到
天文館里講《宇宙里有些什麼》,放映圖聲並茂的教學錄像《醉翁亭記》後教師再作講解,以
《開國大典》的歷史記錄為背景教學《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先聽《連升三級》的相聲
錄音後再讀課文,通過師生同台演出課本劇的方法教學《竇娥冤》等,都會有令人滿意的教學效
果。
誇美紐斯曾經指出,教育方法的嚴酷,使學校變成了「兒童恐怖的場所」,「才智的屠宰場」。
因為錯誤的方法違背學生的認識規律,破壞學生正常的認識活動,其惡果是磨滅學生的創造意
識,窒息學生智慧的火花。所以,只有運用正確的方法,才能收到絕佳的效果。
⑵ 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解題方法及提分技巧
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解題方法及提分技巧2017
高考近在眼前,如何合理利用時間使高考備考達到最好的效果,是廣大考生最關心的問題之一,閱讀理解所佔高考英語分數比例是比較大,因此想要穩定高考英語成績,就要提高閱讀理解的解題能力,下面為各位同學整理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解題方法及考試分析。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解題方法及提分技巧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閱讀理解考什麼和怎麼考
從以上統計中我們看出 ,高考對考生在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速度上是有要求的 ,而且這一要求在逐年提高。從目前的統計數字看 ,高考閱讀量還有提高的餘地。最新的高中課程標准對合格高中畢業生閱讀外語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鍾 70 - 80 個詞。
其次 ,閱讀理解文章的題材和體裁也更加多樣化 ,更貼近生活。每份試題中至少有十幾個單詞標中文注釋 ,除此之外 ,還有一些課本里沒有出現過的詞需要學生從文章的上下文中去猜詞義。另外 ,近幾年來高考英語閱讀理解試題中增加了“搜尋信息”的考查內容。例如 ,1996 年試題 E閱讀給出了 3 個賽事的通知 ,其後的第 70 小題就是這方面的考查內容:If youwant to find something to do for Saturday afternoon ,which telephone number will you call ?總的來說 ,高考英語篇章閱讀理解試題對
考生提出了如下的能力要求:
1.豐富的英語詞語知識和鞏固、扎實、熟練的英語語法知識。
2.綜合運用各項英語基礎知識和閱讀技巧 ,進行快速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
3.正確的閱讀方法、科學的閱讀技巧及合理的閱讀速度 達到大綱規定的要求 70 - 80wpm 。
4.正確分析認識文章結構 ,理解各段落、各層次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表達的方法。
5.良好的學習品質 ,敏捷的思維活動 ,正確的思考習慣。要求學生善於捕捉信息 ,理解深刻 ,推導合理 ,判斷准確。
6.豐富的閱歷 ,廣博的知識 ,多樣的背景知識。
閱讀理解的能力要求 ,主要是通過短文後的多項選擇試題進行檢測的。總體來說 ,其能力要求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a 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意圖;b 理解主題思想 ,進行總結概括;c 理解文章中所提供的細節 ,其中包括詞義、句義和段落大意。d 透過表面文字 ,挖掘和理解文章的深層次含義。通過分析對比 ,總結歸納 ,推理判斷等諸項思維活動 ,推導隱含的寓意。從歷年的高考試題來看這種能力要求反映在多項選擇題中 ,可分為:1 認定事實 ,理解主題;2 理解文章中所提供的細節 ,綜合概括並推導結論;3 推理判斷 ,聯想猜測 ,辨別語氣;4 理解人物性格 ,識別圖形等。如果把這些試題的考查內容概括起來;基本上分為4 類試題: ①猜測詞義試題: ②理解認定事實試題 直接理解和語義轉換理解 ; ③歸納概括試題; ④推理判斷題。
二、歷年高考的閱讀理解分析
閱讀中的難點主要可以分為 3 類:生詞、長而復雜句子、英美文化障礙。
(1) 猜測生詞詞義:閱讀中碰到生詞時,首先應根據句子的意思判斷出此單詞的詞性及其感情色彩和其在句子中所充當的成分;然後根據我們平常所學的構詞法知識,聯繫上下文和平時積累的常識,來推測這個單詞的意義。並且猜測單詞時,沒有必要猜測出其准確的意義,只要能猜出其大概意義即可。
① 根據構詞法猜測詞義:我們所學過的構詞法主要有 3 種:派生法、轉化法和合成法。
Most seaweed is red and brown in color. (seaweed由sea與weed合成,意為“海草”)
Invariably the background was the same. (invariably由in + vary + able + ly 構成,意為“不可改變地”)
You’ll be punished if you desert rubbish everywhere. (desert 由名詞 desert 轉化而成,意為“丟棄”)
② 根據上下文的語境猜測詞義:我們可利用定義、解釋、重述、用途、同義詞、反義詞、同義結構、反義結構及邏輯關系來猜測單詞。
Insects would make it impossible for us to live in the world; they would devour all our crops and kill our flocks and herds. (由 devour 與後面動詞 kill的並列結構得知 devour 意為“毀壞”)
Wood and skins have easily rotted away, but stone doesn’t decay. (根據 but 的反義結構可知 decay 意為“腐爛”)
③ 根據常識猜測詞義:我們可根據所學的知識及生活經驗來猜測單詞。
His name was Napoleon Bonaparte, and he finally became Emperor of France. (由常識“拿破崙是法國的皇帝”可知 Emperor 意為“皇帝”)
Modern alpinists try to climb mountains by a route which will give them good sport. (由句子的'意義可看出 alpinist 意為“把登山作為體育運動的人”)
(2) 分析理解長而難的句子:英語文章中,有時為了使表達准確、語言嚴謹,往往採用插入語、分隔結構、倒裝結構、同位結構、省略結構、分詞結構及 it 的句型再加上並列復合句、主從復合句,使句子很長而結構紛繁復雜,給閱讀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然而,考生們不要慌張,對於這類句子應從句子的層次入手,先抓主句的主幹,即:主、謂、賓、補、狀,再理清其枝葉,即從句及其他修飾成分。如:
It is animals and plants that lived in or near water whose remains are most likely to be preserved, for one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preservation is quick burial, and it is only in the seas and rivers, and sometimes lakes, where mud and silt(淤泥) have been continuously deposited(沉積), that bodies and the like can be rapidly covered over and preserved.
這個句子是由 and 連接兩個強調句型的並列句。第 1 個並列句子的主句為:It is animals and plants that lived in or near water,它的後面帶了一個原因狀語從句:for one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preservation is quick burial,而句子中whose所引導的句子是一個定語從句,隔位修飾前面的animals and plants 而不是 water;第 2 個並列句子的主句為:it is only in the seas and rivers, and sometimes lakes that bodies and the like can be rapidly covered over and preserved,而 where 所引導的句子為定語從句,對前面的the seas and rivers, and sometimes lakes 進行修飾。
通過上面的分析,這個長而復雜的句子也就不難理解:那些它們的屍體很可能被保存起來的動物和植物正是生活在水邊或水裡,因為,被保存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被迅速掩埋;也只有在海里或河裡,有時在湖裡,這些地方由於泥沙不停地沉積,屍體及此類東西才很快被掩埋,從而得到保存。
(3) 消除英美文化障礙:雖然,對英美文化的了解是一個長時間的積累過程,但是,對於具體的文化障礙,我們可以從上下文的語境中去理解,或通過中西方文化的比較或用生活的常識加以分析理解。如:
These days, it is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regulations, far more than tariffs that put sand in the wheels of trade between rich countries. (大家知道,自行車輪胎若粘滿了泥沙,車就不能前進,那麼,put sand in the wheels of trade 就意味著“阻礙貿易的進行”)
一、根據文體特徵,快速抓住要點
在上一節的知識必備中,我們講到了英語中各種不同文體的特徵。考生在英語考試中,就可以運用這方面的知識,根據文章的不同體裁的寫作方法,迅速提取文章的信息。
二、緊抓主題句,快速理解全文
無論是讀書,還是看報紙,我們首先見到的就是一篇文章的標題。標題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高度濃縮;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綱,統帥全文。它是我們藉以了解文章的內容、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圖的窗口。一般說來,我們只要讀懂了標題,就基本上把握了文章閱讀理解方向。
英語文章一般是按“總—分—總”這樣一種思路來寫的,也就是說,文章的第 1 句或第 2 句 多半為“總寫”,為文章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後面的文字就圍繞它展開論述;而最後一句(尾句)或倒數第 2 句,就是在論述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得出結論或發出感慨。同樣,往往每一段的第 1 句 又為這一段的主題句;末尾的句子又為這一段的結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考生可以從首尾句入手,推測全文的內容,從而迅速理解全文。當然,有些文章的主題句並不在句子的首、尾,而在文章的中間;有的文章甚至沒有主題句,這就要求考生靈活處理。
三、快速瀏覽全文,抓住事實和細節
事實是作者的思想和觀點的有力證據,是作者所寫文章的重要依據。而細節是使文章連成整體的主要手段,是使文章充滿活力的重要方式。換句話說,事實和細節是文章的血和肉。不論事件多麼驚人,也不論觀點如何新奇,若沒有事實和細節,這篇文章就顯得空洞無力。高考中,很多問題就是考查考生對事實和細節的把握,因此,考生在了解了文體特點和通過文章首尾句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必須快速瀏覽全文,抓住文中的事實和細節。並且在瀏覽的過程中,考生應根據短文後面的問題和選項,將與之有關的事實和細節用筆一一畫出,且標明其題的序號,以便研究答題。
四、抓住相關詞語,快速弄清作者的思想
相關詞語分為兩大類:其一是關鍵詞,即名詞、動詞、數詞和形容詞等實詞,根據這些詞語就能夠看出句子或文章的主要內容;其二是信息詞,即情態動詞(may, must, can, have to等),副詞(yet, however, therefore, otherwise,carefully, seriously 等)、連詞(but, while, though, if 等)等虛詞和短語(as if / though, on the contrary, by contrast, even if / though, in spite of 等),根據這些詞語就能夠推斷出文章中人物的精神狀態或作者的目的、意圖、觀點、立場、態度及文章的邏輯關系。
五、研究 重點,突破難點
在閱讀過程中,碰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這時,考生不必驚慌,而應冷靜頭腦,對問題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從而進行難點突破。因為高考中的閱讀畢竟是一種信息性的閱讀,只要能提取正確的信息就足夠了,因此對於那些不影響閱讀的問題,就不必理會。只有當它們影響了對句子或文章的理解、特別是當它們影響問題的解決時,我們才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這些難點進行研究,加以分析、解決。
一、如何備考
在考試前的最後幾個月里是綜合能力提高的關鍵時期。但是如果基礎知識仍然漏洞百出 ,就談不到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最後的幾個月一定要兩手一起抓:
1 狠抓基礎
經過一段時間的復習 ,每個同學都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有了基本估計 ,知道自己的薄弱點在什麼地方。之所以它們仍然是弱點 ,往往是因為害怕困難 ,不願意下大功夫去解決這個問題。外語的學習特點就是知識比較零碎 ,需要背和記的東西比較多 ,只要你肯下工夫 ,沒有學不會的。
2 加大閱讀的練習力度閱讀是語言的輸入過程 ,是學習的過程 ,是培養語感的過程。現在的高考命題一再強調加強對語篇的考查 ,因此閱讀理解的能力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讀一些有一定難度的文章 ,在高考中遇到生詞多的文章就不會發慌 ,心態穩定是考試時正常發揮的關鍵。平時的閱讀中可以復習到課本上出現過的單詞 ,還可以學到這些單詞在不同的文章中的不同用法 ,為做其他題型的題目時打下基礎。因此做每一篇閱讀文章都需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通過做題調整做題思路;二是通過閱讀擴大詞彙量和掌握詞的靈活用法。胡國燕:北京市英語特級教師。北京實驗中學外語教研組長、西城區兼職教研員。曾榮獲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西城區第一批中學外語科帶頭人、北京市市級中青年骨幹教師、全國優秀外語教師等光榮稱號。她撰寫的論文多次獲得市、區教育科研論文的一、二等獎。
二、如何提高閱讀理解成績
首先應該找出阻礙你正確理解文章的是什麼才能解決問題。可能成為閱讀理解障礙的有以下幾個問題:
a 單詞:單詞掌握不好 ,會影響對文章的理解 ,至少影響閱讀的速度。
b 句型不熟:高中學習的任務之一就是學會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樣的意思。
例如:
It’s time for class = It’s time to have class= It’s time that we have class.
Not all the students like sports = Not every student likes sports.
When he heard the cry for help ,he ran out immediately. = Hearing the cry for help , he dashed out. = On hearing the cry for help ,he ran out at once.
c長句子:有些同學從句掌握的不好 ,遇到長句子 ,尤其是從句中套從句的句子 ,讀起來比較困難。
如2000 年高考試題閱讀理解的第三篇:“Decision - think - ing is not unlike poker ──it often matters not only what you think ,but also what others you think and what you think they think you think.”在這一段 30 個詞的句子中think 出現了七次。往往需要讀幾遍才能讀懂這樣時間就用的比較多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 ,就會出現沒有真正看懂而不得不做題的情況因此 ,抓好基礎知識的落實就顯得非常重要。
d 平時訓練:平時訓練對自己要有一定的要求。閱讀文章的長度 ,生詞量等方面應該與高考的要求基本一致。至少不能低於高考的難度。在閱讀的速度上也應從嚴要求自己 ,否則不可能在高考時正常發揮。
e 發現自己經常易犯的錯誤 ,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
;⑶ 閱讀文答題技巧
一般的閱讀考題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有一個框架,只要不離這個答題框架太遠,閱讀也是很容易得分的。
下面,這些特級教師總結的閱讀答題套路,幾乎涵蓋了閱讀的主要題型,學會這,閱讀拿滿分不是問題!
一、文章開頭的作用
1、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記敘文)
2、開篇點題,提出中心(中心論點)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論點或論題(說明對象),激起讀者閱讀興趣。
二、文章結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華感情
2、篇末點題,提出中心或中心論點
3、總結上文,提出倡議,發出號召
三、一句話或一段話的作用
1、結構上的作用是: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2、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議論文中:
①充當事實論據,證明前(後)一句話,進而證明中心論點;
②充當道理論據,證明前(後)一句話,進而證明中心論點;
③說明了前(後)一話(說明事物的特徵)
四、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徵、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欲揚先抑、先抑後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運用典故、直接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
五、「這」、「它們」等指代什麼
1、一般是往前找,不會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合。
六、仿寫句子
1、話題。首先,仿句在話題上要與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緊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
2、句式。仿句句式要與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等。
3、修辭。仿句時應當運用與例句相同的修辭方法,所以應仔細研讀例句所用的辭格。
4、結構。仿句的成分組合方式、修飾限制語的構成方式,均應與例句保持一致。
5、表達。仿寫的句子應做到語言通順、用詞得當、簡潔明確。
6、色彩。這里「色彩」包括語體色彩和感情色彩。
7、字數。對於某些仿句題,仿寫時還應注意,字數上應與例句完全相當。
⑷ 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指導方法
教師在課堂上起指導和點撥作用,講授的東西少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就更多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練習,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指導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指導方法
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吸收、提高知識和技能不可或缺的途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重視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閱讀教學的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構建閱讀知識體系。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一是文字、圖片和音像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是教師范讀和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朗讀,通過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強弱高低,節奏的長短快慢,感受 文章 所表現的愛憎感情,走進文章的意境中去。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還能潛移默化地提高朗讀水平。
三是在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
二、 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學生對閱讀有了興趣才會產生閱讀的動力,從「要我讀」
轉化為「我要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知識廣博愛讀書的人,教師在課堂上妙語連珠旁徵博引常常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慾望。接著教師向學生推薦值得讀的書,讓學生去自己閱讀。最後讓學生向大家介紹或朗讀自己喜歡的文章。
三、 加強課堂的閱讀指導
教師一定要在了解學生、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篩選出教
學的重點難點,對教學難點教師要設計好坡度,讓學生有一種「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覺,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教學重點要新穎,這樣才能讓學生明白這節課要學會什麼,他們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
教師在課堂上起指導和點撥作用,講授的東西少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就更多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練習,在練習中要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參與學習過程。
2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指導方法
一 講究課堂導入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新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徵,精心設計導入的環節,創設適合學生情感思維發展的情境,讓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帶動下得以發展和延伸。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教師要開啟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探求知識,使之成為「樂之者」。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只要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學生就會有發自內心的原動力,自主地去學習。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法把枯燥無味的知識轉化為有趣的情境,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讓學生一上課就進入探索知識的情境中,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能激發學生戰勝學習語文的心理障礙,激發濃厚的求知慾,引導學生自主地去探索知識。
例如在教學《孔子拜師》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為什麼許多學校都掛孔子像呢?他是一位怎樣的人呢?讓我們隨著多媒體的播放一起了解孔子。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中國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 家……多媒體介紹了孔子講學、孔子論著及人們紀念孔子的場景。
看了這段視頻,你有何感想?也可以結合自己查找資料進行補充。為什麼孔子會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呢?大家認真閱讀一下《孔子拜師》這篇課文,也許你就能解開這個秘密了。
經過我這樣的介紹,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了新課的閱讀中,為接下來的教學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使他們處於「心求通而未通」的心境中,從而引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 教給學生閱讀技巧,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在學生閱讀課文時,教師應教給學生必要、高效的閱讀技巧。閱讀課文時要學會理解其中的詞語和 句子 ,能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才能理解作者表達的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學習寫作的重要途徑。
閱讀是要注意兩點:一是重視理解和運用,把「學」和「用」有機地聯系起來;二是注意文章或段落的開頭,這些詞語或句子一般有承上啟下、總領下文、點明中心、照應開頭、升華感情、畫龍點睛等作用。
例如在《草蟲的村落》的閱讀教學時,我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出重點的詞句,並討論它的意思和作用。「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無限的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這是文章開頭的第一句,一個「又」字點出了作者不止一次躺在田野里,說明了作者對田野有著不同尋常的特殊情感。
「靜謐」不僅是環境的清幽,更是作者心境的寧靜。「我目光追隨著爬行的小蟲,作了一次奇異的游歷。」這句話的作用是激發讀者的興趣,引起下文。在文章的結尾「我悠悠忽忽地漫遊了一個下午,直到夕陽親吻著西山的時候,紅鳩鳥的歌聲才把我的心靈喚回來」。
這一句「夕陽親吻著西山」和紅鳩鳥歸巢的鳴叫點明了時間已是傍晚;「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對奇異游歷的痴迷;「才把我的心靈喚回來」說明了作者的心靈還沉浸在奇異世界中的歡樂和得意。所以,只有教師精心、具體地培養和指導小學生的閱讀技巧,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 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古人雲:「學起與思,思源與疑。」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閱讀教學中,以思為核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起點,也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一種行之有效的 學習方法 。
教師要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學生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而當學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種煥發出來的自信心及由此激發出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師意料之外的。在《彩色的翅膀》的閱讀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行列出問題,然後讓全班同學討論。
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寶石島是一個什麼樣的海島呢?戰士們為什麼要到這樣一個人跡罕至的小島生活呢?為什麼要守著這樣一個環境惡劣的小島呢?這個小島可能位於祖國的什麼方位,如果沒有戰士駐守,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充分調動了學生自動參與課堂閱讀的積極性,並且體會了邊防戰士對祖國海島的熱愛之情。
四 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讀者。當學生進入文本與作者進行交流就會有不同的心理體驗,教師要鼓勵和保護學生的這種個性化解讀。如閱讀《落花生》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閱讀體會。
有些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感受:蘋果、石榴雖然掛在枝頭,長得好看,炫耀自己,但它們的確很有用,有炫耀的資本;做人既要像落花生那樣對別人有用,也要像蘋果、石榴那樣敢於推銷自己,讓別人看到你的優點和實力,才會得到重用……對於這些多元化、有個性、有創意的解讀,有些是積極的、正確的,有些卻是消極的,需要加以引導。
3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指導方法
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刻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說、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說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
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理解者,理解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後,就就應給學生充分的時刻藉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
為加深對課文的明白,教師就應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刻讓給學生閱讀、明白、品味、感悟。
新《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於學生的閱讀效果十分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就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好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後,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到達明白文章的目的;最後,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能夠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能夠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能夠寫 讀後感 。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 語文知識 不豐富,語文閱讀潛質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後三個階段下功夫。
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資料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麼問題,或想知道些什麼?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樣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願望。當學生懷著某種願望或為到達某種願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盼、思索和探索,始終持續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簡單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
閱讀教學結束後,教師要根據所學資料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資料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持續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潛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潛質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明白語言,不僅僅要明白語言所表達的具體資料,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個性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後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
後面描述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透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明白,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明白潛質和閱讀水平。
4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指導方法
一、自我閱讀、自我理解、自我感悟是基礎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掌握熟練的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力求做到善於精講、善於點撥、善與啟迪,把各種各樣的新的教學理念和 教學方法 自然地滲透到閱讀教學的每一環節,使學生在學習一篇篇生動、具體的課文時,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具體過程中感知學法。
加強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應該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反對機械灌輸的錯誤方法。如前所述,語文閱讀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的自我閱讀、自我理解、自我感悟為基礎,重視學生獨特的心靈感受和生活體驗,破其卷而取其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引導他們自覺地讀,主動地讀,鼓勵他們多讀書、讀好書、精讀書。
當然還要注重和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分享閱讀帶來的喜悅。同時還要給予學生及時的、積極的評價與鼓勵,努力培養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認同。
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閱讀的自由天地,才能構築起閱讀與學生心靈相同的平台與橋梁,才能為學生創造一個圖文並茂、音像俱佳、情感交織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世界,讓學生在這個美妙的氛圍中細細感悟閱讀的精彩以及無限的樂趣。
二、培養興趣是前提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獲得者楊振寧教授說過,「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在內心深處真正地喜歡學習語文。首要問題是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起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在學生學習閱讀課文前,教師精闢、巧妙的導語顯得十分重要,恰當的導語猶如畫龍點睛的神奇之筆,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同時語文教師還需要不斷錘煉和加工自己的語言,使語言充滿親切感、充滿激情、充滿幽默、充滿智慧、充滿力量、充滿啟迪等。
教師還要恰當地使用一定的形體語言,如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個親切的點頭示意、一個輕輕地愛撫等,都能極大地煥發起學生內心對知識的無限神往和眷戀。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學會發現技能,善於發現自己的本領,使學生品嘗到通過自身努力而發現的驚喜和成就感。
教師還要能把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渴望知識、追求成功體驗的信心和力量。一句話,教師要善於駕馭語文閱讀課堂的節奏,善於調控語文閱讀課堂的氛圍,善於感染學生的情緒,善於鼓舞學生的意志和進取的精神,力求讓學生在亢奮的心態下較好地完成閱讀任務。
三、喚醒情感共鳴是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教育根植於愛。」因此只有在教學中處處滲透「愛」,才能喚醒學生的情感因子,才能使學生在對文章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為此,教師要做到三點:
一是在閱讀課文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的生活 經驗 。
二是注重和加強閱讀的反復性,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初步形成對課文內容的大致了解。值得一提的是,教師一定要用飽滿激情的、抑揚頓挫的語調去朗讀那些精彩紛呈的語句和語段,這樣既能突出主題,又能渲染感情,還能讀出其中的韻味。
三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 逆向思維 。當然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可能會因為知識層次的差異、生活經驗的不同以及對事物感悟的不同而產生多樣化的認識,有時也會難免造成認識上的偏差,這時教師只能耐心地加以引導。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激情才會被點燃,學生的閱讀素養才能不斷提高。
四、優化教學,增強互動是重點
探究性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優化教學,增強師生間以及生生間的全方位互動。比如在課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准備,讓他們通過個人或小組學習共同探討課文的背景知識,疏通課文中的字詞,確定課文中的學習目標,並根據目標提出質疑和假設,同時標明自己的疑惑。
課堂上,通過師生間以及生生間的互動,共同確立目標,共同探究答案。對於那些確有難點的內容則由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和講解。這樣語文閱讀教學就會體現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將會更好地發揮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五、傳承國粹 文化 是助推
語文教學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於漪認為,「語文是民族之根。它無聲地記載著本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記載著民族文化的地質層,母語教育必須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連」。
語文教材 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散發著思想深刻、文筆雋永、語言凝練、意境悠遠的精神光芒,蘊含著極其豐富的人文素養內涵,她承載和傳承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就是讓學生和智慧親密接觸,讓學生和智者共勉。
學生在閱讀經典名著的同時,不但能感悟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持久生命力,而且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光輝燦爛文化的熏陶。因此,我們要在語文課堂上努力營造 傳統文化 與現代文化相融合的濃厚氛圍,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深入挖掘教材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品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秀美。
⑸ 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教學方法
一篇課文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通過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小學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語言的形象、展現豐富的想像,還可以幫助學生在表演中獲得全面的信息、經歷充分的體驗。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 教學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教學方法
小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 文章 思想,培養學生閱讀潛質的重要環節。
一、精心設計教學方法
作為一名教師,其教學對象是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作為閱讀課的教師對課堂教學方法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學內容決定著教學方法,如果沒有了教材內容,也就無所謂教學方法可言了。教學必須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同體裁的教學方法各不同。教學方法選擇一定要從教學內容出發,要避免花架子,不要用教學方法的展示沖淡了課文內容的學習。
同時,在設計教學方法時根據學生的實際來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基礎條件和個性特徵,要學生歡迎和接受。反之,對於學生來說缺乏感性認識的課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講授,而要盡量採用直觀的方法形象地進行教學。
由此可見,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管採用什麼方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才是最為重要的。總之,閱讀課堂教學是一個諸因素構成的動態系統,教師只有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養,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讓閱讀教學的課堂更加精彩。
二、課文內容重現的方法
一篇課文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通過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小學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語言的形象、展現豐富的想像,還可以幫助學生在表演中獲得全面的信息、經歷充分的體驗。
角色扮演法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但這種活動應該是在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進行了一定量的朗讀訓練以後才能進行的,而且教師心中應該有個「譜」:為什麼表演?絕不能為表演而表演,表演的目的是為了深化學生對課文中各種形象的特質的理解和感悟。另外,應該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只要意思差得不遠就行了,要給學生留有再創造的餘地。
三、問題情境創設法
書是靠學生自己去讀懂的,教會學生讀書可受用一輩子,語文課本充其量只是個例子而已。以啟發式教學為例,不少教師仍止步於「我問你答,我啟你發」的淺層次上,結果學生的主動性、求異性都受到傷害。其實,教師們不妨大膽嘗試,以學生為中心,留足夠時間讓學生先想、多想。教師給學生引路架橋,學生學會自己走路過橋。
方法上,注意運用「遷移」規律,變封閉式為開放式,使小課堂與家庭、學校、社會大課堂互相滲透。擴大信息量,創造機會,增加實踐,從深度、廣度和效度上鞏固知識技能,彌補小課堂之不足。
總之,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 語文學習 ,在活動中發展思維,開闊視野,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力求達到變教為學、會教會學、樂教樂學、活教活學的理想境界。語文教師應千方百計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
四、促進教師閱讀教學能力的提高
隨著基礎 教育 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廣大教師積極參加新的語文課程改革和實踐,教師和學生都充分認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並積極加強研究和實踐。
根據本人學習和教學實踐,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形成積極的 學習態度 ,發展學生探究學習和合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和判斷能力。我在語文日常閱讀課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創造性地實施了「問題情景教學法」的嘗試,形成了以下的認識:
在處理了語言點知識,對文章整體認識後,老師可精心設計一些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讓學生相互討論。進一步促使學生去了解作者觀點、態度,提高捕捉加工與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
以「問題」的形式,以「情景」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體驗閱讀的快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也正是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所提倡的。
五、在設計導入內容時,需注意的問題
第一,閱讀課的導入部分不宜佔用過長的上課時間。畢竟導入環節只是閱讀前的熱身活動,是為閱讀文章做准備,佔用時間過長,會導致學生難以把握教學重點,降低閱讀課效率。
第二,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兩者是可以有機結合的。比如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標題,想一些可能會出現在文章中的詞彙,這個活動既可以解決詞彙問題,也能激發學生回憶已有的、關於文章內容的背景知識。
第三,在設計導入部分的背景知識時,要認識到其原則是使學生們意識到他們並非對文章內容一無所知。每個人對他所讀的文章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了解,如果他們不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需要幫助他們建立相關的背景知識,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信息來理解文章的內容。
2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教學方法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讀制度」、「圖書交換制度方法」 「一幫一制度方法」等。這樣就能有序、有效的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當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並實施一段時間以後,學生在學習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有些習慣不是一天兩天能夠養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動腦筋、想辦法。
記得剛接手我現在任教的這個班時,在閱讀教學中,我就要求學生讀一篇課文必須先標上小節號,必須要了解主要內容。這就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二、把 學習方法 教給學生。
新課程標准中提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於教材的處理,應由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語文教學中,我將教材內容進行歸類。分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 「 說明文 」、「古詩」、「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類型文章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例如:「寫人記事」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
第一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
第二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敘述順序、理清課文的脈絡;
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寫人物有關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語句,反復讀去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
再例如:「寫景狀物」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文章,了解寫了什麼內容;第二步,了解寫作順序或觀察順序;第三步,讀,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寫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段反復朗讀去體味感情。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三、把主動權給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教師應該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個性化活動的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首先,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為要將讀書時間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不能讓讀書成為閱讀課上的形式,走過場,草草了事。那樣的讀是起不了效果的。
其次,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為應當在學生學習方法掌握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但是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特別是合作學習,除了明確學習目標外,還應當制定小組長職責。
讓小組長真正成為合作的組織者、領導者、發言者。使小組學習有序、有效的開展。小組長輪換制,調動每個學生參與。這樣,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是不是教師不聞不問了。
教師應在巡視的過程中,主動去發現問題,提醒學生有必要時甚至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聽取學生的不同見解。這樣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才有效果。最後,主動權給學生,在閱讀教學的匯報、交流時,往往一位學生答對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
一位學生答錯了,就請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答對了,於是,這個也就解決了。一位學生答對了,就能代表全班學生都懂了嗎?顯然,這是重結論、輕過程,面向少數人的表現。同時,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也較普遍,如:一些學生掌握了,另一些學生還沒有掌握,就會受到批評。
提出把主動權給學生,面向全體,注重個性,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四、提高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擴展和延伸,是學生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途徑,小學生除了學好教材以外,再閱讀一些其他書籍,既可以豐富詞語,又可以廣泛的學習語言表達方法,提高讀寫能力,養成自學的習慣。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呢?首先,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將一些淺顯易懂的課文當作 故事 課來上。
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調動學生的興趣。其次,組織讀書活動,檢查閱讀效果。組織生動活潑的讀書活動,有利於促進課外閱讀深入持久地開展。如:開展讀書競賽活動,看誰讀的書多;舉行故事會,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鞏固加深對課外讀物的理解;舉行 讀書心得 交流會,談體會,談收獲,相互啟發;還可以舉行詩歌朗誦會等活動。
通過這些檢查讀書效果。檢查後,認真 總結 ,表揚認真閱讀的學生,鼓勵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3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教學方法
一、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務必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好處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因此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潛質。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務必要構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正因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一樣,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務必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聯,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慣用心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就應給予表揚和鼓勵。
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必須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明白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明白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一樣時期提出不一樣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明白全篇資料。
二、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於學生深入明白課文資料。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持續注意力的穩定,有利於對課文資料的思維、明白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此外,朗讀能夠培養學生的表達潛質,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准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資料具體、清楚等。朗讀能夠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透過朗讀課文,學生能夠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 作文 潛質的提高。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帶給閱讀的背景,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資料的深入了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盼產生,期盼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盼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戶外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理解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盼。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盼,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
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用心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
小學生還處於 兒童 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戶外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
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述《月光曲》的資料時,透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
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四、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潛質
由於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於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明白培養思維潛質、擴大知識面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
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能夠抓住「借」字發問,為什麼用「借」而不用「騙」。
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齊是不是矛盾的?為什麼?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透過比較認識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麼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
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麼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4小學語文閱讀課文的教學方法
一、自我閱讀、自我理解、自我感悟是基礎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掌握熟練的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力求做到善於精講、善於點撥、善與啟迪,把各種各樣的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自然地滲透到閱讀教學的每一環節,使學生在學習一篇篇生動、具體的課文時,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具體過程中感知學法。
加強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應該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反對機械灌輸的錯誤方法。如前所述,語文閱讀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的自我閱讀、自我理解、自我感悟為基礎,重視學生獨特的心靈感受和生活體驗,破其卷而取其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引導他們自覺地讀,主動地讀,鼓勵他們多讀書、讀好書、精讀書。
當然還要注重和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分享閱讀帶來的喜悅。同時還要給予學生及時的、積極的評價與鼓勵,努力培養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認同。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閱讀的自由天地,才能構築起閱讀與學生心靈相同的平台與橋梁,才能為學生創造一個圖文並茂、音像俱佳、情感交織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世界,讓學生在這個美妙的氛圍中細細感悟閱讀的精彩以及無限的樂趣。
二、培養興趣是前提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獲得者楊振寧教授說過,「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在內心深處真正地喜歡學習語文。首要問題是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起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在學生學習閱讀課文前,教師精闢、巧妙的導語顯得十分重要,恰當的導語猶如畫龍點睛的神奇之筆,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同時語文教師還需要不斷錘煉和加工自己的語言,使語言充滿親切感、充滿激情、充滿幽默、充滿智慧、充滿力量、充滿啟迪等。
教師還要恰當地使用一定的形體語言,如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個親切的點頭示意、一個輕輕地愛撫等,都能極大地煥發起學生內心對知識的無限神往和眷戀。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學會發現技能,善於發現自己的本領,使學生品嘗到通過自身努力而發現的驚喜和成就感。
教師還要能把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渴望知識、追求成功體驗的信心和力量。一句話,教師要善於駕馭語文閱讀課堂的節奏,善於調控語文閱讀課堂的氛圍,善於感染學生的情緒,善於鼓舞學生的意志和進取的精神,力求讓學生在亢奮的心態下較好地完成閱讀任務。
三、喚醒情感共鳴是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教育根植於愛。」因此只有在教學中處處滲透「愛」,才能喚醒學生的情感因子,才能使學生在對文章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為此,教師要做到三點:一是在閱讀課文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的生活 經驗 。二是注重和加強閱讀的反復性,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初步形成對課文內容的大致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一定要用飽滿激情的、抑揚頓挫的語調去朗讀那些精彩紛呈的語句和語段,這樣既能突出主題,又能渲染感情,還能讀出其中的韻味。
三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 逆向思維 。當然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可能會因為知識層次的差異、生活經驗的不同以及對事物感悟的不同而產生多樣化的認識,有時也會難免造成認識上的偏差,這時教師只能耐心地加以引導。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激情才會被點燃,學生的閱讀素養才能不斷提高。
四、優化教學,增強互動是重點
探究性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優化教學,增強師生間以及生生間的全方位互動。比如在課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准備,讓他們通過個人或小組學習共同探討課文的背景知識,疏通課文中的字詞,確定課文中的學習目標,並根據目標提出質疑和假設,同時標明自己的疑惑。
課堂上,通過師生間以及生生間的互動,共同確立目標,共同探究答案。對於那些確有難點的內容則由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和講解。這樣語文閱讀教學就會體現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將會更好地發揮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五、傳承國粹 文化 是助推
語文教學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於漪認為,「語文是民族之根。它無聲地記載著本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記載著民族文化的地質層,母語教育必須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連」。 語文教材 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散發著思想深刻、文筆雋永、語言凝練、意境悠遠的精神光芒,蘊含著極其豐富的人文素養內涵,她承載和傳承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就是讓學生和智慧親密接觸,讓學生和智者共勉。學生在閱讀經典名著的同時,不但能感悟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持久生命力,而且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光輝燦爛文化的熏陶。
因此,我們要在語文課堂上努力營造 傳統文化 與現代文化相融合的濃厚氛圍,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深入挖掘教材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品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秀美。
⑹ 答題技巧閱讀
閱讀一直是初中語文試卷分值很重的題目,在中考試卷中約佔40分左右(含古詩文賞析),所以這部分題目的分一定要拿到。
今天老師給大家分享一位特級教師總結的閱讀解題技巧:
1. 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2. 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
3.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答: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表現了(贊美了)……。
4.劃分層次?
(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總分總
5.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時間(5)地點(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7.為文章擬標題。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記敘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補充交代的來歷(背景、遭遇、境況等),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為下文寫……作鋪墊。
9.語言特色?
寫作手法及作用?(表現手法)
什麼表現手法+怎樣寫+寫出什麼內容+表達什麼感情
(1)象徵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2)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3)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4)諷刺手法
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5)欲揚先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象徵、烘托、對比、諷刺、渲染、欲揚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側面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等
10.修辭方法及作用
什麼修辭+怎樣寫+寫出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感情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註: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⑺ 小學語文常用的閱讀方法有什麼
一、策略一即引趣激興,創設情境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1.實體情境。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適用於中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有條件的話,可讓學生觀察「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了解下雨前動物的特點;又如《找春天》、《秋天的圖畫》、《秋天的雨》此類涉及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的教學內容,如有條件,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情趣。
2.模擬情境。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和錄音帶,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能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寓教於趣,寓教於樂,提高教學效果。
如我在教《淺水窪里的小魚》一文時,充分地發揮了電教手段的優勢,創設了小魚在美麗的大海中游著,小魚後面藏著一些詞語,讓學生認讀,接著海上颳起了風暴,小魚被困在淺水窪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學習的內容,並用話語和音樂為輔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臨其境,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為學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3.語感情境。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渲染也是創設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學《美麗的公雞》,當公雞的圖象出現在孩子眼前時,老師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語言加以描繪:「看,這是一隻多麼美麗的大公雞,它紅紅的冠子,漂亮華麗的外衣,腳上還穿著一雙金黃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學生聽了老師的描繪,便能充分感受公雞的美麗。教師通過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能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
4.想像情境。運用擴散思維的方法,啟發學生合理想像,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強化感受,由「動情」到「悟理」。 如在教學《淺水窪里的小魚》中小男孩撿魚這一片段時,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想像他在撿魚扔魚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設身處地為小魚著想,為小男孩著想。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始終能以飽滿的情緒參與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策略二即有效提問,感悟文本
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只有充分利用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課堂教學的節奏和方向,突出授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從而成為課堂的主導。學生則會根據教師的提問,有選擇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上,使自己的思維處於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從而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對話文本。
1.抓題眼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導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導課的形式多種多樣,而問題導入最能激起學生的探究願望。我們可利用語文課程的有效資源,抓住課文題眼巧設問題。如《布衣元帥》一課,上課伊始,可讓學生質疑提問:什麼是布衣?布衣和元帥好像是不相乾的兩種人,怎麼會連在一起?由於問題來源於學生,在學習文本時,他們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去解決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想像,這堂課的學習會因了學生解決課前問題的濃厚興趣而輕松愉快。小學語文教材中類似的課題很多,比如《玩出了名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課前或由老師設問,或由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發學生閱讀期待,為學生進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2.抓關鍵詞句提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詞語是課文的基本單位,詞語學習是項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別是對課文中的關鍵詞、難懂詞語更應該不惜時間,深入理解。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拓展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從小處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發散學生思維,使詞義理解得更透徹。使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師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紋絲不動』的?」王老師就是抓住「紋絲不動」這個詞語組織教學,從大處著眼,有效地為學生感悟文本並和文本進行對話設下廣闊的背景。他緊扣文本,讓學生對「紋絲不動」的感悟層層深入:從對「紋絲不動」的字面意思到「紋絲不動」的原因及「紋絲不動」的結果,最後至不「紋絲不動」的後果,對話剝筍似的不斷深入,學生做到了多元解讀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偉大形象,體現了王老師精湛的閱讀教學藝術和高效率的教學課堂。
3.抓主要線索提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新課改中提出了自主學習,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朱熹也曾說過:「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引導學生對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本脈絡清晰,條理清楚,在文本教學時,教師如果抓住主要線索教學,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好漢查理》一文中,查理的變化和傑西的言行是兩條主要線索,為了讓學生明確「查理有哪些變化?查理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我讓學生讀悟交流,感受查理的變化,提問:查理有哪些變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後相機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談感受:a.「不,好漢查理從來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b.「謝謝!」查理顯得彬彬有禮。c.「當然可以。」d.「查理雖然調皮,但說話是算數的。整整一個暑假,他每天都陪傑西在草地上玩。」e.「傑西,我會做個好漢。」通過這幾句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引導學生體會到查理確實變了,變得有禮貌了,變得誠實、守信了,變得有上進心了,自信了。由於所提的問題起到了提綱契領的作用,整堂課避免了出現「滿堂問」的現象,學生在讀中思議,在讀中質疑釋疑,在讀中理解感悟,學得自主,學得愉悅,學得扎實。
三、策略三即巧用評價,激活課堂
新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正逐步由單一的教師評向多元評價轉變,也就是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為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內容進行巧用評價,激活學生的情緒,創造一種美妙的語境,讓課堂評價語言這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方式真正發揮其獨有的魅力,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於永正老師曾在一次公開課上不經意的讓一位男同學讀課文,這位同學把課文讀的正確、流利而又聲情並茂。於老師聽完他的朗讀後主動走上前去,微笑著和這位男生握手,並真誠的說:「你讀的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篇課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想再聽你朗讀一遍。」話音未落,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精彩表現的學生,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於老師。在這樣充滿愛意的課堂中,學生展現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語文的歡樂。
四、策略四即讀練結合,提高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基本知識和基本訓練都很重要,我們更要重訓練……」「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同時也訓練思想品德),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兒童時期打下的基礎極關重要。」如果學生在語文課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讀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不過關,那麼語文課程對學生的人文熏陶、生命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語文課應該把「練」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只有讓「讀」與「練」結合,在課堂中做到以讀為本,讀練相融,才能讓學生真正積累語言,感悟內化語言,遷移運用語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素養才能全面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才真正扎實有效。
讀練結合,切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對低段學生而言,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詞語的推敲和品味,設計靈活多樣的練習。其次以說代寫,融口語訓練和思想品德為一體。比如可以看動畫說,用詞語說,想像說,聯系實際生活說等等。如在教學《淺水窪里的小魚》最後一個環節里,我進行了兩個拓展訓練:1.出示海底世界畫面,說說小魚會對小男孩說些什麼?2.如果你看到了一種受傷的動物,你會怎麼做? 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啟發了他們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說話能力,又把問題引申到實際生活中。高段的練筆形式多樣,如仿寫,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等,我們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相關練筆。
⑻ 閱讀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解題步驟
1.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
2.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
3.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
4.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主要題型解題方法
一、題型:段意、主要內容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二、選擇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問答題都是根據中心解答的)
例如:談談你的收獲;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你有什麼啟發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寫人的,主要是贊美主人公的某些優秀品質;
寫景主要贊美景的美麗可愛。
寫物比較復雜一點,單純寫物,就是表達對物的喜歡;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類文章的結尾部分,仔細地揣摩,看它那些帶有議論性的話,如果有寫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說理的意思,那麼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義
所謂的含義就是蘊含在文章裡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來的,要通過我們仔細的揣摩,採取一找二寫的方法來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兩種。明的就是在文章結束那些議論性的話,你把它拿過來,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難度大一點,必須在通曉全文的基礎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關鍵詞摘錄出來,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四、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總起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結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篇末點題;照應開頭
五、修辭手法的運用和作用: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六、聯繫上下問解釋詞語的意思:
方法1、顧名思義,採用擴充關鍵字的意思,然後連接成一句話
方法2、找近義詞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順
方法3、結合這個詞所描述的對象具體描述
七、選擇正確的讀音
一般出現的是多音字,根據自己的積累和文章中的詞語作出恰當的選擇。
八、選擇恰當的字詞
1、仔細閱讀字詞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寫作目的。
2、認真分辨兩個詞語的區別是什麼,以1為依據作出選擇。
九、標點符號的作用
1、——的作用
① 解釋說明; ② 話題的轉換; ③表示話語的中斷; ④ 時間或聲音的延續。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舉的省略;③說話斷斷續續。
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義③強調意思 ④特定稱謂
十、給文章加上恰當的題目
1、根據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簡短的修飾語。(比較保險)
2、根據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詞作為題目。
十一、文章的寫作順序
1、時間先後順序。 2、地點變換的順序。
3、事情發展的順序。 4、按總後分、總分總、先分後總的的順序。
十二、填上合適的關聯詞
1、並列 ……一面……一面…… ……一會兒……一會兒…… ……既……又……
2、遞進 ……不僅……而且…… ……不但……還…… ……連……也……
3、選擇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寧可……也不……
4、轉折 盡管……可是…… 雖然……但是…… ……卻…… ……然而……
5、假設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麼……
6、條件 只要……就…… 只有……才…… 無論……都…… 不管……也……
7、因果 因為……所以…… 由於……因此…… 既然……那麼……
答題技巧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後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於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於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後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後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並與題目相照應。
2、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對於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後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 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文中某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於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丑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誇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像,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排比的作用在於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還有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麼作用?」,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託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
對以上類型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
6、文中某句話有什麼含義?或告訴我們什麼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
這種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並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准確地表達出來。
7、比較閱讀理解。
有時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於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以上是有關記敘文的常規問題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8、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對於說明文的閱讀理解,我們可以抓住三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就是三種: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最重要的是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引資料。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分類別的作用是可以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舉例子可以起到使內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跟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這種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列數據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具體,便於讀者理解相關內容。作比較跟修辭格上的對比是類似的,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在回答有關說明文的語言問題時,要注意說明文講求語言的准確性,語言風格又可以分為平實和生動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