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作為一門方法論科學,具有自己完善的方法體系。統計研究的具體方法有很多,這將在後續課程中學習,而從大的方面看,其基本研究方法有:
一、大量觀察法
這是統計活動過程中搜集數據資料階段(即統計調查階段)的基本方法:即要對所研究現象總體中的足夠多數的個體進行觀察和研究,以期認識具有規律性的總體數量特徵。大量觀察法的數理依據是大數定律,大數定律是指雖然每個個體受偶然因素的影響作用不同而在數量上幾存有差異,但對總體而言可以相互抵消而呈現出穩定的規律性,因此只有對足夠多數的個體進行觀察,觀察值的綜合結果才會趨向穩定,建立在大量觀察法基礎上的數據資料才會給出一般的結論。統計學的各種調查方法都屬於大量觀察法。
二、統計分組法
由於所研究現象本身的復雜性、差異性及多層次性,需要我們對所研究現象進行分組或分類研究,以期在同質的基礎上探求不同組或類之間的差異性。統計分組在整個統計活動過程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在統計調查階段可通過統計分組法來搜集不同類的資料,並可使抽樣調查的樣本代表性得以提高(即分層抽樣方式);在統計整理階段可以通過統計分組法使各種數據資料得到分門別類的加工處理和儲存,並為編制分布數列提供基礎;在統計分析階段則可以通過統計分組法來劃分現象類型、研究總體內在結構、比較不同類或組之間的差異(顯著性檢驗)和分析不同變數之間的相關關系。統計學中的統計分組法有傳統分組法、判別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等。
三、綜合指標法
統計研究現象的數量方面的特徵是通過統計綜合指標來反映的。所謂綜合指標,是指用來從總體上反映所研究現象數量特徵和數量關系的范疇及其數值,常見的有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平均指標和標志變異指標等。綜合指標法在統計學、尤其是社會經濟統計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描述統計學的核心內容。如何最真實客觀地記錄、描述和反映所研究現象的數量特徵和數量關系,是統計指標理論研究的一大課題。
四、統計模型法
在以統計指標來反映所研究現象的數量特徵的同時,我們還經常需要對相關現象之間的數量變動關系進行定量研究,以了解某一(些)現象數量變動與另一(些)現象數量變動之間的關系及變動的影響程度。在研究這種數量變動關系時,需要根據具體的研究對象和一定的假定條件,用合適的數學方程來進行模擬,這種方法就叫做統計模型法。
五、統計推斷法
在統計認識活動中,我們所觀察的往往只是所研究現象總體中的一部分單位,掌握的只是具有隨機性的樣本觀察數據,而認識總體數量特徵是統計研究的目的,這就需要我們根據概率論和樣本分布理論,運用參數估計或假設檢驗的方法,由樣本觀測數據來推斷總體數量特徵。這種由樣本來推斷總體的方法就叫統計推斷法。統計推斷法已在統計研究的許多領域得到應用,除了最常見的總體指標推斷外,統計模型參數的估計和檢驗、統計預測中原時間序列的估計和檢驗等,也都屬於統計推斷的范疇,都存在著誤差和置信度的問題。在實踐中這是一種有效又經濟的方法,其應用范圍很廣泛,發展很快,統計推斷法已成為現代統計學的基本方法。
㈡ 常用的指標篩選方法
摘要 您好,我是網路咨詢的合作律師,已經收到您的問題了,目前咨詢的人比較多哈~請稍等2分鍾的哦,親親,正在幫您解決問題。
㈢ 統計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幾種
抽樣平均誤差是測定抽樣誤差的基本指標。它是隨機抽樣可變總體平均數(抽樣平均數的所有可能值)與全及平均數之間離差...這個指標反映抽樣平均數的所有可能值對全及平均數的平均離散程度,即反映誤差平均值的大小
分布數列是統計整理的一種重要形式,是統計描述和統計分析的一種重要方法,它可以說明總體的分布特徵、內部結構,並可據以研究總體某一標志值的平均水平及其變動的規律性。
1、統計學:是運用數理統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預防醫學和衛生事業管理中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門應用科學。具體地講,是按照設計方案去收集、整理、分析數據,並對數據結果進行解釋,從而做出比較正確的結論。
2、總體:是根據研究目的確定同質的所有觀察單位某種變數的集合。
3、變異:同一性質的事物,其觀察值(變數值)之間的差異。
4、抽樣研究:從所研究的總體中隨機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研究,用樣本指標推論總體,最終達到了解總體的目的。這種用樣本指標推論總體參數的方法稱為抽樣研究。
5、統計描述:用統計圖表或計算統計指標的方法表達一個特定群體的某種現象或特徵。
6、統計推斷:根據樣本資料的特性對總體的特性作估計或推論的方法稱統計推斷,常用方法是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
7、概率:是指某事件出現可能性大小的度量,以符號P表示。
8、醫學參考值范圍:參考值范圍又稱正常值范圍。醫學上常把包括絕大多數人某項指標的數值范圍稱為該指標的參考值范圍。
9、正態分布規律:實際工作中,經常需要了解正態曲線下橫軸上的一定區域的面積占總面積的百分數,用以估計該區間的觀察例數占總例數的百分數,或變數值落在該區間的頻數或概率。
10、可比性:是指對研究結果有影響的非處理因素在各處理組之間盡可能相
同或相近。
11、動態數列:是一系列按時間順序排列起來的統計指標,包括絕對數、相對數或平均數,用以說明事物在時間上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12、抽樣誤差:在同一總體中隨機抽取樣本含量相同的若干樣本時,樣本指標之間的差異以及樣本指標與總體指標的差異。
13、標准誤:表示樣本均數間變異程度。
14、率的抽樣誤差:抽樣過程中產生的同一總體中均數之間的差異稱為均數的抽樣誤差,率之間的差異稱為率的抽樣誤差。
15、參數估計:是指用樣本指標(稱為統計量)估計總體指標(稱為參數)。
16、可信區間:總體參數的所在范圍通常稱為參數的可信區間或置信區間,即該區間以一定的概率(如95%或99%)包含總體參數。
17、I型錯誤:拒絕了實際撒謊能夠成立的H0,這類「棄真」的錯誤稱為I型錯誤。
18、II型錯誤:接受了實際撒謊能夠不成立的H0,這類「存偽」的錯誤稱為II型錯誤。
19、檢驗效能:1-b稱為檢驗效能又稱為把握度。它的含義是:當兩總體確實有差別時,按規定的檢驗水準a,能夠發現兩總體間差別的能力。
20、四格表資料:兩個樣本率的資料又稱為四格表資料,在四格表資料中兩個樣本的實際發生頻數和實際未發生頻數為基本數據,其他數據均可由這四個基本數據推算出來。
21、列聯表資料:對同一樣本資料按其兩個無序分類變數(行變數和列變數)歸納成雙向交叉排列的統計表,其行變數可分為R類,列變數可分為C類,這種表稱為R*C列聯表。
22、參數檢驗:是一種要求樣本來自總體分布型是已知的(如正態分布),在這種假設的基礎上,對總體參數(如總體均數)進行統計推斷的假設檢驗。
23、非參數檢驗:是一種不依賴總體分布類型,也不對總體參數(如總體均數)進行統計推斷的假設檢驗。
24、秩次:即通常意義上的序號,實際上就是將觀察值按順序由小到大排列,並用序號代替了變數值本身。
25、直線相關系數:它是說明具有直線關系的兩個變數間,相關關系的密切程度與相關方向的統計指標。相關系數沒有單位,取值范圍是-1〈=r〈=1,r的絕對值越大表明兩變數的關系越密切。
26、完全負相關:這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負相關關系,從散點圖上可以看出,由x與y構成的散點完全分布在一條直線上,x增加,y相應減少,算得的相關系數r=-1。
27、正相關:它是說明具有直線關系的兩個變數間,存在有正的相關方向,即當x增加時,y有相應增大的趨勢,所算得的相關系數r為正值。
28、等級相關:是對等級數據作相關分析,它又稱為秩相關,是一種非參數統計方法。
29、評價:是通過對某些標准來判斷觀測結果,並賦予這種結果以一定的意義和價值的過程。
30、綜合評價:是指人們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選擇相應的評價形式,據此選擇多個因素或指標,並通過一定的數學模型,將多個評價因素或指標轉化為能反映評價對象總體特徵的信息。
31、優序法:為了比較某幾個事物或方案的優劣,在選定各項評價指標後,將待評價的對象或方案就各項評價指標的測量值大小分別排列,並分別對各序號(等級)以相應的評分值即優序數,然後綜合諸評價指標,分別計算評價對象的總賦優序數,並按總賦優序大小評定其優順序的方法即優序法。
32、Topsis:Topsis法常用於系統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標決策分析,此外,也可用於效益評價、衛生決策和衛生事業管理等多領域。
33、根本死因:WHO規定,根本死因是指:「(a)引起直接導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態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損傷,或者(b)造成致命損傷的事故或暴力的情況。」
34、衛生服務需要:是指人們因疾病影響健康,引起人體正常活動的障礙,實際應當接受各種衛生服務的需要(如預防保健、治療、康復)。
35、衛生服務調查統計:是衛生統計的主要內容之一,衛生服務調查統計是從衛生服務資料的設計、收集、整理、分析的角度,來闡述衛生服務研究的特點、研究方法和注意事項,以便使衛生服務研究服務更具有科學性。
36、衛生服務調查:是指對衛生服務狀況、人群健康的危險因素、人群衛生服務的需求和利用、衛生服務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所進行的一種社會調查。
37、統計表:是以表格的形式列出統計指標,它是對資料進行統計描述時的一種常用手段。
38、統計圖:是以各種幾何圖形(如點、線、面或立體)顯示數據的大小、升降、分布以及關系等,它也是對資料進行統計描述時的一種常用手段。
39、均數的抽樣誤差:統計學上,對於抽樣過程中產生的同一總體中均數之間的差異稱為均數的抽樣誤差。
㈣ 評價指標的選擇和量化途徑
一、評價指標的選擇
區域地殼穩定性是區域地殼現代活動程度的綜合反映,它受地質構造、地震活動、地形變場、地應力場、大地熱流場、崩滑流地質災害以及場地地層岩性和岩體結構等諸多因素的控制。因此,在區域地殼穩定性綜合評價過程中,指標的選擇既要能夠較好地反映上述因素,又要做到指標盡可能定量化,還要盡可能地避免因素或指標之間的重疊,這也是地學問題定量化的難點之一。鑒於此,結合研究區特點和相關指標獲取的可行性,針對上述影響因素分別選用了相應的評價指標:地質構造因素主要採用斷裂級別、活動時代和活動速率3項指標來反映,地震活動採用潛在震源區及其地震震級表示,岩性和岩體結構特徵採用區域工程地質岩組表示,地應力場採用地應力累積量表示,地形變場主要採用垂直應變梯度表示,大地熱流場採用地溫變化梯度或溫泉的近地表溫度表示,崩滑流地質災害因素採用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表示。根據各類指標的特點,經過適當量化,形成研究區地殼穩定性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表9-4)。
表9-4 地殼穩定性評價指標體系一覽表
二、評價指標的量化途徑
眾所周知,地質要素有的是可以定量表示的,有的是描述性的,不可能用絕對的數值來定量表示,只能採用半定量的辦法來反映它們在不同地段的差異。因此,目前地質研究的定量化實際上還處於半定量-定量階段。隨著研究程度的不斷深化,定量程度將不斷提高。按照上述指導思想,我們以滇藏鐵路沿線地殼穩定性評價為目標,對影響區域地殼穩定性的各類因素(指標)進行量化,評價指標的量化和最終的評價分析在ArcGIS 9.2軟體平台上完成。在量化過程中,對於能夠直接量化的指標,如地應力值、垂直應變梯度、地溫梯度等,先繪出等值線,然後進行不同級別的劃分。對於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標,採用評分比較的方法,根據平面分布特點,進行分區劃分等級。
(一)活動斷裂
1.斷裂規模
根據斷裂切割深度可以將斷裂劃分為岩石圈斷裂、地殼斷裂、基底斷裂和蓋層斷裂4個級別,其中岩石圈斷裂和地殼斷裂屬於深部構造,對地殼穩定性具有一定的控製作用,它們在空間上通常表現為構造縫合帶。在量化過程中,斷裂按切割深度劃分4個等級,分別給予賦值或評分:①岩石圈斷裂,賦值9~10分;②地殼斷裂,賦值7~8分;③基底斷裂,賦值4~5分;④蓋層斷裂,賦值<3分。不同斷裂影響區相交區域的分值,採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則,並對疊加區適當調高分值。一般地,隨著與斷裂帶距離的增大,受到影響的程度逐漸降低,因此,沿斷裂帶向周圍可以劃分出不同影響程度的條帶,劃分為高、中、低3級,分別按100%、60%、30%向外圍遞減,條帶寬度分別採用距斷層線5 km、10 km、20 km;對於活動的基底斷裂和蓋層斷裂,條帶寬度可以分別取2.5 km、5 km、10 km。由此可以得到活動斷裂規模的量化結果,也就是基於GIS評價中的一個圖層(圖9-2)。
圖9-2 活動斷裂穩定性綜合分區
2.斷裂活動時代與活動速率
斷裂活動時代的量化是在活動斷裂研究的基礎上獲得的,時代越新說明其活動性越強,其可以與斷裂活動速率一起考慮。研究區范圍內擁有157段規模不同的斷裂,其中51段有活動速率記錄,速率范圍:1.5~10.5 mm/a,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1.5~5.7 mm/a,僅有一條斷層的活動速率為10.5 mm/a,因活動速率記錄數據不完整,測量位置和測量方法存在差異,可靠性不是很強,在大區域的地殼穩定性評價中活動速率僅作為活動時代賦值的參考因素。因此,採用斷裂活動時代為主,活動速率為輔的方式,獲得斷裂活動強度的指標。按斷裂活動時代劃分為4個等級,分別賦值:①晚更新世-全新世斷裂,賦值8~10分;②早-中更新世斷裂,賦值5~7分;③推測活動斷裂,賦值3分。④無活動斷裂,賦值0分。取前3項兩側各20 km作為活動斷裂的影響區,影響區相交區域的分值取高不取低。
3.活動斷裂綜合量化
將斷裂規模和活動強度2個指標根據空間位置按權重進行疊加,其中斷裂規模權重取0.4,活動強度權重取0.6。將加權疊加的結果拉伸到0~10分范圍內,分別取2.5、5、7.5作為閾值,將活動斷裂對區域地殼穩定性的影響程度綜合劃分為4級(圖9-2)。
(1)強,賦值10分;(2)較強,賦值6分;
(3)較弱,賦值3分;(4)弱,賦值1分。
(二)地震活動
地震活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述,通過歷史地震分析和地震構造研究,我們編制了滇藏鐵路沿線潛在震源區劃分圖,在此基礎上,將研究區地震活動強度劃分為4個等級(圖9-3)。
圖9-3 研究區地震活動強度分區圖
(1)地震震級Ms>7.0或地震烈度I≥X度區,賦值9~10分,包含研究區范圍內的7.5級,8級地震區,分別賦值9分和10分;
(2)地震震級6.0≤Ms≤7.0或地震烈度I=Ⅷ,IX度區,賦值6~8分;包含研究區范圍內的6級,6.5級,7級地震區,分別賦值6分、7分和8分;
(3)地震震級5.0≤Ms<6.0或地震烈度I=Ⅶ度區,賦值5分;
(4)地震震級Ms<5.0或地震烈度I≤VI度區,賦值1分。
(三)地應力積聚強度分級
現今地應力集中程度主要按照有限元數值模擬結果,選擇最大剪應力作為評價指標,將其分為4級,分別給予賦值(圖9-4)。
(1)高值區,最大剪應力值大於15MPa,賦值8~10分;
(2)較高值區,最大剪應力值大於10~15MPa,賦值6~7分;
(3)中等區,最大剪應力值大於5.0~10MPa,賦值3~5分;
(4)低值區,最大剪應力值小於5.0MPa,賦值<3分。
圖9-4 研究區最大剪應力場分區圖
(四)地應變梯度分級
由於活動斷裂主要考慮了水平位移,為盡可能避免指標間的重疊,主要選取垂直應變梯度指標來反映地應變的變化(圖9-5),按照垂直應變梯度大致可以劃分為4級,分別給予賦值。
圖9-5 研究區垂直應變梯度等級分區圖
(1)高值區,垂直應變梯度>0.06 mm/km,賦值9~10分;
(2)中值區,垂直應變梯度0.04~0.05 mm/km,賦值7~8分;
(3)低值區,垂直應變梯度0.02~0.03 mm/km,賦值4~6分;
(4)極低值區,垂直應變梯度<0.02 mm/km,賦值1~3分。
(五)大地熱流場
地溫變化梯度可以反映大地熱流場,但由於研究區可以獲得的地溫參數不統一,且通過對比分析,研究區溫泉的近地表溫度等值線與地溫變化梯度變化基本一致,因此可以採用溫泉的近地表溫度等值線替代地溫變化梯度,生成地溫分區圖(圖9-6),然後根據溫泉近地表溫度劃分級別,並分別給予賦值。
圖9-6 研究區地溫場分區圖
(1)高值區,溫泉近地表溫度75~100℃,賦值10分;
(2)中值區,溫泉近地表溫度50~75℃,賦值8分;
(3)低值區,溫泉近地表溫度25~50℃,賦值6分;
(4)極低值區,溫泉近地表溫度<25℃,賦值4分。
(六)岩性特徵
根據研究區工程地質岩組分布特徵,將其分為4個級別(圖9-7),並按照不同岩類給予賦值(表9-5)。
表9-5 主要岩性特徵及分級評分表
圖9-7 研究區地質體工程地質性質分級圖
(1)極差,賦值8~10分,包括斷層帶、蛇綠岩、碎屑雜岩、各類特殊岩體以及新近紀(N)地層;
(2)差,賦值5~7分,包括古近紀(E)碎屑岩、以泥岩為主的軟硬相間岩層,白堊系(K)、侏羅系(J)、三疊系(T)中有煤的軟弱地層、坡度陡峭地帶的第四系(Q);
(3)中等,賦值2~4分,包括碳酸鹽岩、片麻岩、火山岩、厚層砂岩為主的岩性分布區,二疊系(P)和三疊系(T)分布的大部分地區,平緩地帶的第四系(Q)地區等;
(4)好,賦值1分,主要包括各種花崗岩岩體,沉積岩中的侵入體,如閃長岩脈(γ)、花崗岩脈(δ)等。
(七)地質災害易發程度
研究區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非常發育,是影響地面建築物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在前人資料分析和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易發程度作為評價因素之一,並盡可能考慮其與內動力作用的相關性,也按照4個等級分別給予賦值(圖9-8)。
(1)高易發區,主要位於山區及強烈差異升降帶,發育有大規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賦值10分;
(2)較高易發區,發育較小-中等規模的滑坡、崩塌、地裂縫、泥石流,賦值8分;
(3)中等易發區,主要發育各種小型地質災害,賦值6分;
(4)低易發區,基本無地質災害但屬於山區,賦值4分。
㈤ 研究指標設計的原則有哪些
設計研究指標應當注意遵循下述原則:
1、以理論假設為指導
設計研究指標,收集有關數據與資料,目的在於檢驗研究提出的理論假設,因此,研究指標必須支持理論假設的內容。在研究中,應當重視理論對設計研究指標的指導作用,克服主觀、隨意羅列指標的作法。指標設計工作常採用演繹方法,由理論假設到研究目標,從研究目標到研究變數,再由研究變數到研究指標。
可知,研究指標設計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由「研究假設→研究目標→研究變數→研究指標」的分解過程。設計時,應首先明確理論構思與假設,然後確定研究目標,弄清所涉及的各種研究變數,最後根據這些變數的客觀要求,來制定收集實際數據與資料的指標。並由此構成一個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完整的研究指標體系。
2、完整性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設計研究指標時,要注意使指標能全面、完整地反映理論假設與研究變數的主要維度。比如,用自陳問卷法了解被試自尊心的強弱,所選的幾個指標(即項目)應當能較全面地代表研究對象在實際生活中自尊心的一般、典型、有代表性的表現情況。了解學習環境或狀況,所設計項目應當能反映實際學習環境的各種狀況。貫徹整性原則的方法是,注意從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分析研究變數的各個測量維度,檢查所設計指標是否具有完備性、互斥性,保證既完備無殘缺、沒有遺漏,又不互相交叉、不互相重復。
3、簡明、可行性
研究指標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越復雜越好。復雜、繁多的研究指標,不但增加數據收集與分析的工作量,而且還可能影響研究完成的質量。在設計研究指標時,應盡可能刪去一切不必要的多餘指標,注意使研究指標簡化。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所設計指標的可行性,是特別需要考慮的問題。有的研究指標雖然簡單、明了,但被試由於種種原因可能不知道如何准確回答,或不願意如實回答。在這種情況下如強求被試回答,所得結果可能是不真實的。在實際研究工作中,研究者可通過理論分析、自己或他人以前的有關研究、日常生活經驗、預試等方法來制定所設計的研究指標的可行性。
使用操作定義明確的表述研究指標,保證它能夠被觀察、測量和重復操作。
㈥ 確定評價指標的實證研究方法有哪些
實證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談話法、測驗法、個案法、實驗法
(1)觀察法:研究者直接觀察他人的行為,並把觀察結果按時間順序系統地記錄下來,這種研究方法就叫觀察法。
(自然觀察與實驗室觀察;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
(2)談話法:是研究者通過與對象面對面的交談,在口頭信息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對象心理狀態的方法。
(分為有組織與無組織談話兩種。須注意:一是目標明確。二是講究方式。三是注意利用"居家優勢"。四是盡量做到言簡意賅。)
(3)測驗法:是指通過各種標准化的心理測量量表對被試者進行測驗,以評定和了解被試者心理特點的方法。
(問卷測試,操作測驗和投射測驗)
(4)個案法:對某一個體、群體或組織在較長時間里連續進行調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資料,從而研究其心理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種方法稱為個案法(個案研究)。
(5)實驗法:研究者在嚴密控制的環境條件下有目的地給被試者一定的刺激以引發其某種心理反應,並加以研究的方法稱為實驗法。(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兩種)
㈦ 確定評價指標的實證研究方法有哪些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祝你成功!朋友,加油。
㈧ 醫學科研中選擇研究指標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醫學科研評價是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科研管理的手段之一。隨著我國科研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化,科研基金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立科研評價制度,制定科學、合理的科研評價方法已經成為我國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科研評價指標體系已被採用並受到廣泛重視。本文就醫學科研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綜述如下。1評價指標體系的涵義及其功能指標是反映變化的參數,是具體化可測量的目標,一系列系統化了的指標集合稱為指標體系。評價是評價主體對評價對象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價值往往體現在標准(評價目標)上,進而又體現在一組具體的指標體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