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生活中如何實踐儒家「仁」的思想
: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准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人的表現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
對人則有愛心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范,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貳』 孔子說的「仁之方」指什麼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是「仁」字。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這么簡單。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他很苦悶。後來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家。 半夜裡,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家。 那個人說,後面有人追我。老漢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來了。 國王嚇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了。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家裡沒有別人。 後來追兵走了,那個被追捕的人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老漢關上門繼續睡覺。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這個故事,又可以做《論語》的注腳。 這些道理不是那些磚頭一樣的典籍,讓你要拿著放大鏡,翻著《辭海》非常吃力地去參悟一輩子。 真正的聖賢不會端著架子、板著面孔說話。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叄』 孔子所說的實踐仁德的行動綱領是什麼
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向遠大的"仁者",不會因貪生怕死損害"仁德",而會勇敢地犧牲自己以保全"仁德",這是對"仁德"志向的較高要求。後來,孟子據此提出了"捨生取義"的思想,對人們的道德志向產生深遠的影響。只要有"仁德",即使一貧如洗,也無怨無悔。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繫上,孔子總是教導學生不要貪圖物質享受,而應該追求道德上、精神上的完美,做一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惡",粗陋之意。意思是,讀書人應該立志於道德的修養,那些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的人,是不值得與他探討問題的。孔子又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強調的仍然是要以道德,即"仁德"為重,為了保全"仁德",甘願過清苦生活。總之,孔子認為有了"仁德"志向,立志於"仁",才會有"仁德"品質。
『肆』 孔子認為實踐仁的方法是什麼
概括來說分兩個方面:
1 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要勉強、強迫別人)
2 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讓給別人)
『伍』 孔子是怎樣實踐「仁」的
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就是對人要尊重、關心和體諒,「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
為了實踐「仁」,孔子十分重視「禮」,主張克制自己,使自己言論行為都符合禮的要求。對於夏、商、周三代的禮制,孔子昀贊賞的是周禮,認為它綜合了夏商之禮的優點。在他看來,周禮不僅繼承了夏、商之禮的許多形式和「親親」、「尊尊」的核心內容,而且大大增加了夏商之禮所缺乏的道德理性精神,把「有德」、「無德」作為遵禮與否的主要標准。
『陸』 孔子提倡的禮仁和誠信思想對當今社會有什麼作用
作用:
1、比如孔子「術業有專攻」,現代稱之為社會分工理論,已經成為現代發達國家的基本理論。也就是社會各個職業都應該遵從社會分工原則,由相應專業的人負責。按照這個理論鼓吹讓普通人決策的民粹思想是錯誤的,鼓吹工人或農民掌握國家的極權思想也是錯誤的。
2、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光輝的思想,應該是有教無類。在孔子之前,貴族階層壟斷了文化教育權,平民階級沒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僅僅是局限在最高統治階層范圍之內的事,辦教育的目的,也只是為統治者培養接班人。
由於孔子在教育方針上主張有教無類,在招收學生時也做到來者不拒,這樣,學生之間,在年齡、性格、愛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識基礎、學習態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3、在百家爭鳴的哲學萌芽時期一枝獨秀地提出了「入世」的觀點,為以後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提供了正統思想,並被一代一代的封建統治者所推崇,可以說在很長的時間內影響了所有炎黃子孫的世界觀。確定了君臣關系,倫常關系,社會禮儀等規范。
(6)孔子說什麼是實踐仁的方法擴展閱讀:
孔子「仁」思想核心:
1、「恭、寬、信、敏、惠」,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仁」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准則,他倡導立足於對人的關愛,以教化的方式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
2、孝悌。孔子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這是他實踐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強調一定要由自己的難處或願望想到別人的難處願望,同時,盡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總之,從統治階級,到家庭,再到個人修養,「仁」無所不在。體現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具體應從小事做起,落實到個人的一切行為中。聖人的仁德之心是隨時隨地都會流露出來的。
『柒』 孔子講述如何修習仁德的句子
「仁」在《論語》中出現頻次很高,據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注》中統計,「仁」共出現了109次。「仁」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說:「仁者,人也。」孔子希望通過人的提高和完善,來實現天下有道的目標。
仁者愛人
什麼是仁?按《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從字形上或許可以讀出兩個意思:一是說仁是在人當中存在的,動物中不存在仁,所謂「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是也;二是說仁在兩人以上中才會體現,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准則。說明仁的本質在於人類社會中人們之間相親相愛。
在《論語》中,孔子對仁沒有明確的定義,對象不同、時間不同,說法也不盡相同,即使針對同一個人,不同的場合說法也不一樣。孔子在《論語·顏淵》中回答學生樊遲問仁時最為簡潔,他說:「愛人。」
人與人之間親疏是有區別的,親誰愛誰呢?在《論語·學而》中,孔子弟子有若提出「孝弟為仁之本」。
孝,指善事父母;弟,同「悌」,指善事兄長。「仁者愛人」,首先要愛自己的親人,愛父母,愛兄弟姐妹,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人親人都不愛,很難會去愛別人,如果不「愛人」,也就不能說是仁者。所以,在儒家看來,「孝弟」是仁之本。
怎麼愛人?主要就是兩點:一是忠,一是恕。
在《論語·雍也》中,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所謂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幫助別人站得住;自己想發達,也要幫助別人一起發達。凡事能以自己作比想到他人,可以說就是施行仁的方法了。
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上一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從積極的方面說仁,是對他人的責任,是盡心幫助他人,重點在「忠」。這一點著重講「恕」,是對自己的約束,自己不想要的,不可強加給別人。也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合起來就是「忠恕之道」。這是仁的具體內容,也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
孔子論仁還有一句也為我們熟悉,那就是「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在《論語·顏淵》中孔子回答顏淵問仁時提出來的。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里講的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約束克制自己的慾望,二是言行符合禮制規定,兩者緊密結合。仁是內在的心性修養,禮是外在的各種規定,二者其實是相通的。所謂「克己復禮」就是每個人都規范自己的行動,自覺地使自己的思想、行為都符合禮(即社會倫理道德
『捌』 孔子提出的實踐仁德標準是什麼
孔子提出仁德的標准,這就是剛強、果斷、質朴、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5項標准,即:「恭、寬、信、敏、惠」,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玖』 孔子認為實行仁德的方法是什麼
孔子的「仁」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他包含了太多的政治、文化、教育、為人等方面的含義,而孔子認為實行「仁」的方法也並不是一條途徑,而是要體現在各方面的,比如,在社會政治方面,要君君,臣臣,要各安其分,君要實行大道,臣要謹守臣道,要懂得禮,崇尚祭祀,在文化教育方面,要向全社會民眾灌輸忠,孝、誠的理念,在為人方面,要結交好朋友,要多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要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孔子認為,如果在各方面都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了,那麼,他的仁德也就有了基礎,也就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