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流變學的兩種主要方法

研究流變學的兩種主要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2 17:47:46

1. 流變學的介紹

流變學,指從應力、應變、溫度和時間等方面來研究物質變形和(或)流動的物理力學。

2. 流變的研究方法

流變學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門實驗基礎學科發展起來的,因此實驗是研究流變學的主要方法之一。它通過宏觀試驗,獲得物理概念,發展新的宏觀理論。例如利用材料試件的拉壓剪試驗,探求應力、應變與時間的關系,研究屈服規律和材料的長期強度。通過微觀實驗,了解材料的微觀結構性質,如多晶體材料顆粒中的缺陷、顆粒邊界的性質,以及位錯狀態等基本性質,探討材料流變的機制。 對流體材料一般用粘度計進行試驗。比如,通過計算球體在流體中因自重作用沉落的時間,據以計算牛頓粘滯系數的落球粘度計法;通過研究的流體在管式粘度計中流動時,管內兩端的壓力差和流體的流量,以求得牛頓粘滯系數和賓厄姆流體屈服值的管式粘度計法;利用同軸的雙層圓柱筒,使外筒產生一定速度的轉動,利用儀器測定內筒的轉角,以求得兩筒間的流體的牛頓粘滯系數與轉角的關系的轉筒法等。
對彈性和粘彈性材料的實驗方法分為蠕變試驗、應力鬆弛試驗和動力試驗三種: 除蠕變和應力鬆弛這類靜力試驗外,還可進動力試驗行,即對材料試件施加一定頻譜范圍內的正弦振動作用,研究材料的動力效應。此法特別適用於高分子類線性粘彈性材料。通過這種試驗可以求得兩個物理量:由於材料發生形變而在材料內部積累起來的彈性能量;每一振動循環的能量耗散。動力試驗可以測量能量耗散和頻率的關系,通過這個規律可以與蠕變試驗比較分析,建立模型。
在上述的各種試驗工作中,還要研究並應用各種現代測量原理和方法,大型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對流變學領域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對於非線性材料的大應變、大位移的復雜課題已用有限元法或有限差分方法進行研究。

3. 流變學的研究內容

流變學研究內容是各種材料的蠕變和應力鬆弛的現象、屈服值以及材料的流變模型和本構方程。
材料的流變性能主要表現在蠕變和應力鬆弛兩個方面。蠕變是指材料在恆定載荷作用下,變形隨時間而增大的過程。蠕變是由材料的分子和原子結構的重新調整引起的,這一過程可用延滯時間來表徵。當卸去載荷時,材料的變形部分地回復或完全地回復到起始狀態,這就是結構重新調整的另一現象。
材料在恆定應變下,應力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減小至某個有限值,這一過程稱為應力鬆弛。這是材料的結構重新調整的另一種現象。
蠕變和應力鬆弛是物質內部結構變化的外部顯現。這種可觀測的物理性質取決於材料分子(或原子)結構的統計特性。因此在一定應力范圍內,單個分子(或原子)的位置雖會有改變,但材料結構的統計特徵卻可能不會變化。
當作用在材料上的剪應力小於某一數值時,材料僅產生彈性形變;而當剪應力大於該數值時,材料將產生部分或完全永久變形。則此數值就是這種材料的屈服值。屈服值標志著材料由完全彈性進入具有流動現象的界限值,所以又稱彈性極限、屈服極限或流動極限。同一材料可能會存在幾種不同的屈服值,比如蠕變極限、斷裂極限等。在對材料的研究中一般都是先研究材料的各種屈服值。
在不同物理條件下(如溫度、壓力、濕度、輻射、電磁場等),以應力、應變和時間的物理變數來定量描述材料的狀態的方程,叫作流變狀態方程或本構方程。材料的流變特性一般可用兩種方法來模擬,即力學模型和物理模型:
在簡單情況(單軸壓縮或拉伸,單剪或純剪)下,應力應變特性可用力學流變模型描述。在評價蠕變或應力鬆弛試驗結果時,利用力學流變模型有助於了解材料的流變性能。這種模型已用了幾十年,它們比較簡單,可用來預測在任意應力歷史和溫度變化下的材料變形。
力學模型的流變模型沒有考慮材料的內部物理特性,如分子運動、位錯運動、裂紋擴張等。當前對材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如高強度超韌性的金屬、高強度耐高溫的陶瓷、高強度聚合物等。對它們的研究就必須考慮材料的內部物理特性,因此發展了高溫蠕變理論。這個理論通過考慮了固體晶體內部和晶粒顆粒邊界存在的缺陷對材料流變性能的影響,表達出材料內部結構的物理常數,亦即材料的物理流變模型。
它適用於具有復雜結構的物質,包括泥漿、污泥、懸浮液、聚合物、食品、體液和其他生物材料。這些物質的流動在固定溫度下不能用單一粘度值來表徵——反而其他一些因素影響粘度的改變。例如,搖動番茄醬可以減小它的粘度,但是水卻不行。自從艾薩克·牛頓提出粘度的概念,粘度可變的液體研究也被稱作非牛頓流體力學。

4. 什麼是流變學

流變學,指從應力、應變、溫度和時間等方面來研究物質變形和(或)流動的物理力學。
流變學是力學的一個新分支,它主要研究物理材料在應力、應變、溫度濕度、輻射等條件下與時間因素有關的變形和流動的規律。
流變學研究的是在外力作用下,物體的變形和流動的學科,研究對象主要是流體,還有軟固體或者在某些條件下固體可以流動而不是彈性形變,它適用於具有復雜結構的物質。「流變學」一詞由拉法耶特學院的尤金·庫克·賓漢教授根據他的同事馬爾克斯·雷納建議於1920年首創。這個詞從誤傳為赫拉克利特的名言"Panta Rei",即「一切可流」(實際上來自辛普里丘著作)。

5. 血液流變學是什麼

血液流變學越來越廣泛應用於臨床疾病的診斷-本文討論了血液成分對流變流動的影響,考察了血液粘彈性與疾病之間的相關性,結合典型應用綜述了血液流變學在臨床診斷中的進展。

1、前言
血液流變學是生物流變學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有關血液的變形性與流動性的科學.血液流變學包括兩部分內容:宏觀血液流變學和微觀血液流變學.前者包括血液粘度、血漿粘度、血沉,血液及管壁應力分布;後者包括紅細胞聚集性、紅細胞變形性,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粘附性等,故又稱為細胞流變學,隨著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後者又進一步深入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包括血漿蛋白成分對血液粘度的影響,介質對細胞膜的影響、受體作用等,故稱為分子血液流變學.由於血液流變學近十幾年來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疾病的診斷、治療、療效判定和預防等均有重要的意義。

2、血液組成成分生理特點與其對血液流動的影響
2.1、血漿的基本特徵對流動的影響
血漿是具有粘稠性的黃色半透明的液體,具有凝固能力.血漿由水、有機物和無機物組成.其中水佔90%-92%.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佔8%-10%,其中白蛋白含暈最多,它的分子量最小,主要的生理功能是產生血漿膠體滲透壓和吸附低分子物質運轉功能;球蛋白其次,它主要是一種結合蛋白,如日球蛋白和脂質結合成脂蛋白,血液中的脂類有75%是和β球蛋白結合.我們臨床上測定的血脂,即是測定脂蛋白的含暈;纖維蛋白原最少,但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可轉變成纖維蛋白,參與凝血.另外,還有各種酶、激素、糖,無機鹽和一些代謝產物。

由於血漿中含有可溶性的纖維蛋白原,所以它的生理特點與此相關。第一,具有粘稠性,當血漿中血漿蛋白的含量與比例發生變化,如纖維蛋白原的增多,會導致血漿的粘度的增加。第二,與血液凝固有關,當血液從血管中流出後,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變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使血液凝固,具有止血作用。將纖維蛋白原除掉後,剩餘的淡黃色液體就是血清,不凝固。第三,是機體物質交換的必經之路,關系著氧的釋放與傳輸速度。

2.2、紅細胞的變形性和聚集,性等流變學特性
在血細胞中,紅細咆的數量最多:其生理功能是血液主要的生理功能最直接的體現,即運輸氧和二氧化碳,維持機體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這種生理功能是依靠紅細胞所含的血紅蛋白來完成。許多血液流變性參數都是關於紅細胞的,或與紅細咆密切相關,如血液粘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變形性、紅細胞的剛性、紅細胞聚集性等。

2.3、血小板的聚集性和粘附性
血小板是血細胞中體積最小的細胞,它的超微結構非常復雜。它的生理特性卞要是具有粘附,聚集和釋放功能,在機體的止血、凝血和體內血栓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粘附功能指血小板具有被血管內皮破損處的內皮下組織激活,並迅速粘附到損傷的血管壁卜的功能.這種功能,可因損傷組織處的血流發生異常的改變而增強:這種異常的血流引起血小板表面活性增加,可促使血小板的激活,同時,也可損傷紅細胞膜.血小板的這種功能是機體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啟動步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臨床可用血小板粘附性測定來反映血小板的粘附功能。

聚集功能為血小板之間可相互粘著、聚合成團的功能,血小板的聚集可分為兩個期:第一時相聚集:是血小板最先發生的聚集,發生的非常迅速,但血小板聚集後還町解聚,故屆町逆性聚集。第二時相聚集:是血小板在第一時相聚集後,釋放了內源性的ADP,而隨後發生的聚集,聚集發生的緩慢,但聚集是不可逆轉,臨床可應用血小板聚集儀測定血小板的聚集性。

釋放功能,即血小板被激活後,將其細胞器中的顆粒分泌出來的功能。血小板釋放的生物活性物質很多,血小板釋放分為兩時相。第一時相,又稱原發性釋放,主要釋放緻密顆粒內容物,如ADP,5-羥色胺等,第二時相,稱為繼發性釋放,主要釋放。顆粒內容物,和各種溶酶體酶。不同的誘聚物引起的釋放反應也不同。弱的誘聚物,如ADP,腎上腺素,只能引起血小板釋放TXA27中等的誘聚物,如花生四烯酸可引起血小板。顆粒、緻密顆粒,TXA2釋放、強誘聚物,如膠原、凝血酶可使血小板釋放全部的顆粒內容物,血小板釋放顆粒內容物後稱為空泡,細胞膜仍保持完整。

3、血液粘彈性特徵
通常,固體才具有彈性,液體只具有粘性,而血液既具有粘性又具有彈性,稱為血液的粘彈性。血液粘彈性的存在是由於血液其有形成分,尤其是紅細胞的存在。在切變率近於零時,紅細胞相互之間聚集形成聚集體,這種由紅細胞聚集體形成的網路結構可以儲存一定的能量,這就賦予血液粘彈性。血液的這種粘彈性使血液具有在受到外力作用發生變形後要恢復原狀的反彈力。血液粘彈性是由於紅細胞聚集體的存在所產生的。因此,當各種疾病造成紅細胞聚集性增加,血流中紅細胞聚集體增多時,血液的粘彈性增加。

對腦梗塞患者的血液凝血過程中的粘彈性測定發現,與健康人比較,患者的血液凝聚時間明顯比健康人縮短,血液凝固傾向增強,形成的凝血塊的堅固性增強。另外的研究也發現,腦梗塞患者的粘性分量、彈性分量和彈性模量明顯高於健康人。表明腦梗塞患者紅細胞聚集體增多,所形成的網路的強度也增強,易形成血栓;同時,紅細胞的釋氧功能降低,造成血液粘度增加,血流灌注障礙,使腦血流量減少。

由於血液的粘彈性還受到起著紅細胞聚集橋聯作用的血漿蛋白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對高粘滯血症,如雷諾氏症疾病的患者,應用血漿去除法治療,可使血漿粘度降低、血漿中的高分子蛋白質濃度降低,對紅細胞聚集的橋聯作用減弱,血液粘彈性測定發現,患者血液的粘性分量和彈性分量明顯降低,表明該療法對高粘滯血症有改善作剛。

4、血液流變學在臨床診斷檢驗中的意義
血液流變學在疾病的診斷、治療、療效判定和預防等均有新進展,主要的研究重點如下。

4.1、高血粘滯綜合征
是由於機體一種或多種血液粘滯因素升高而造成。例如:血漿粘度升高、全血粘度升高、紅細胞剛性升高、紅細胞聚集性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升高、血小板粘附性升高、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栓形成趨勢增加等。這些因素的異常改變,將造成機體血液循環特別是微循環障礙,導致組織、細胞缺血和缺氧。

臨床上常見有缺血性腦血管病、感染性休克,糖尿病、肺心病。冠心病等。在高血粘滯綜合症的治療中除治療原發病,消除激原,如感染、理化因素等對機體的繼續作用外,提出了葯物療法與非葯物療法兩大類基本療法。(1)葯物療法-葯物稀釋療法,使用葯物如肝素,潘生丁、阿司匹林、強心甙、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川芎等使血液變稀,有形成分疏散,血管擴張。紅細胞變形能力增強,達到血液稀釋之目的;中西醫結合對血液流變學的研究,提出了許多降低血粘度的治療方法,如丹參加蝮蛇抗栓酶[1]。西紅花(又叫番紅花,藏紅花)改善脂肪肝患者的症狀及肝功能療效顯著,血液流變的影響顯著[2]近年引起國內外關注的紅茶及茶色素葯理作用研究及臨床應用[3.4]。(2)非葯物療法-血液稀釋療法,主要是凋整血容量使紅細胞壓積下降.通常所謂的血液稀釋療法為等容血液稀釋療法.該方法就是基於血液流變學的理論,先將血液放出,分離紅細胞,再回輸血漿與補充相應的液體,這樣可使血容量穩定,但紅細胞積壓下降,血液粘滯性降低,從而改善廠血液的流變特性,使微循環改善,組織細胞缺血缺氧狀況好轉:近年來,由於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與死亡率的逐年增高,血液稀釋也越來越被更多的臨床醫生所接受.但在臨床應用中有成功的實例,也存在失敗的例子,這表明了它的復雜性,需要在此領域中不斷去探討[5]。

4.2、低粘滯血綜合征
主要表現為血液粘滯性低於正常,形成低粘滯血征的原因主要是紅細胞壓積降低,多見於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

4.3、某些疾病的鑒別診斷
血液流變性改變在臨床上可用於某些疾病的鑒別診斷,例如,紅細胞變形能力的降低可用於鑒別急性心肌梗塞與重度心絞痛。

4.4、治療療效的判斷指標
高粘滯血征和低粘滯血征寸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為臨床觀察的重要指標,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患者的紅細胞壓積和血液粘度是判斷臨床療效的指標。

4.5、葯物副作用的檢測
如在應用蛇毒注射液治療中風病、應用溶栓療法治療急性心肌梗塞過程中,應隨時檢測患者的血液粘度、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以防止患者繼發性出血性疾病。

4.6、血液流變性檢測
對疾病的預防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健康人的一生中,血液流變學的參數的變化幅度較小,但在某些情況下,當尚無表現出臨床症狀時,某些血液流變性參數就已經出現異常,如臨床觀察到,紅細胞壓積升高寸,腦梗塞發生的危險性增加,當紅細胞壓積為36%-45%時,腦梗塞的發生率為18.3%,當紅細胞壓積升至 46%-50%時,腦梗塞發生率增加到43.6%.恰當地運用血液流變性檢測,可及時檢測人的半健康狀態,並指導醫生和患者對這種半健康狀態做出積極的反應,及時改善機體的失調,有效地阻止疾病的發生,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也避免廠治療疾病過稈中人力物力的耗費。

6. 「流變」是什麼意思

流變學是研究在外力作用下,物體的變形和流動的學科。1920年利哈伊大學教授尤金·賓漢正式提出這一名稱,來源於赫拉克利特的經典名言「一切皆流」

為了研究力引起的變形,流變學有實驗與理論模擬兩個互相促進的途徑。試驗方面採用多種流變儀,比如毛細管流變儀來測量在不同剪切應力作用下,流體粘度、流速等的變化,再進行分析,從中得出該物質的模量、分子量等重要性質。醫學檢查上常用的血流變測定也是此原理。也可以通過流變儀模擬流體在注射等成型過程中所受的應力和流體的變形,使得流變學成為研究高分子加工過程所必需的內容。

理論模擬是通過實驗數據提出符合此類物質的物理背景,將其與普適的數學模型相結合。目標是可以通過數學計算描述流體運動。其物理背景較為復雜,對於純彈性物體,可以用胡克定律來描述,即應力與應變成正比。對於牛頓流體,可以用應力=粘度×應變速率來描述。但是現實中的固體存在不符合胡克定律的塑性變形,液體也全是非牛頓流體。特別對於高分子,具有粘彈性性質,情況復雜。其數學模型主要藉助於連續介質力學。目前對於一般流體的簡單流動,理論模擬效果較好,但是對於復雜流道,由於存在很多復雜的邊界效應,目前的計算能力還無法給出比較好的結果,這也成為近來流變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流變學作為一門研究物質流動與變形的學科,與化學特別是膠體化學、高分子化學密切相關。隨著三大合成材料工業的不斷發展,近年來流變學研究也迅速發展起來,世界各國尤其是各工業發達國家紛紛成立了流變學會,如英國、德國、法國、荷蘭、瑞典、日本、墨西哥、加拿大等。由於流變學具有交叉邊緣學科的特點,因此它的應用范圍相當廣泛。
在石油、石化行業中的應用
由於從原油開采技術,如三次採油、完井等,到原油儲運、短線運輸、酸化壓裂、聚合物壓裂以及清潔膠束壓裂液,無不與流變學有關。因此,流變學在該行業得到了廣泛重視,並得到了良好的普及。
強化採油 新打的油井能保持一定的壓力,自噴出一部分原油,但當油井壓力開始下降時,二次採油即將開始。注水時在油水界面容易產生粘性指進現象,不利於採油,此時尚有50%的原油未能采出。強化採油即三次採油的潛力很大。三次採油的方法之一為高分子溶液灌注,所選材料有較柔性的聚丙烯醯胺和較剛性的黃原膠,雖然它們在剪切流場中行為相似,但在拉伸流場中則迥然不同,這點必須用流變學的觀點判斷清楚。
聚合物加工 通常聚合物必須經過再加工才能應用,而加工又分為注塑、擠出、壓延、吹塑、紡絲等過程。但是,不管什麼形式的加工,其中都充滿了流變學的問題。歐美等工業發達國家均有專家專門研究聚合物加工發達國家均有專家專門研究聚合物加工流變學,每年還召開年會進行學術交流。由於國外已經開發出以流變學為基礎計算機設計應用軟體,因此,可以製造出大型塑料汽車鑄件和大型飛機機身鑄件。
農用薄膜的製造通常採用吹塑工藝。吹塑主要是通過聚合熔體進行,即熔體以管或泡的形式從擠壓機出來後拉成薄膜,使其達到最終的厚度和分子取向。此時原料的拉伸粘度很明顯是重要的流變參數。所以,流變學中拉伸粘度的測定被認為是具有工業重要性的研究,也就不足為奇了。
潤滑油製造 潤滑油中添加高分子稠化劑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粘度隨溫度激烈變化的程度,使其在高溫時可以保持良好的動力潤滑,低溫時也不會有過多的磨損。汽車用油的粘度用等級來代表,採用流變添加劑可製成滿足多種等級需要的汽油。添加劑可以使基礎油的粘度增加3倍以上。在潤滑油中可以測出粘彈性效應,但是潤滑劑流變學認為,粘彈性和增大的粘度均有利於支撐負荷。
在醫葯領域中的應用
生物流變學 如果說傳統的流變學是應工業需要發展起來的,那麼,生物流變學則是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應運而生的。在生物流變學中目前研究最廣泛深入的是血液和血管流變學,是現代醫學和理工科學之間的一門重要邊緣學科。
此外,還應用在臨床醫學、制葯等領域。
在輕工領域中的應用
輕工產品如牙膏、化妝品、清潔劑中必須用流變學指標控制質量和調節配方。以牙膏為例,人們使用牙膏時擠出要容易,擠出後要求挺括,在牙刷上不能下陷,刷牙時又要輕松,這就是要求牙膏遇剪時粘度迅速下降,而靜止時又要具備一定的屈服應力,以保持堅挺。
我國流變學的應用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60年代還只有個別自發研究,目前的應用研究領域較少,甚至連流變學賴以發展的聚合物加工行業也知之不多。以塑料製品為例,塑料廠引進的模具「吃」進口的聚合物粒子時,製品光滑、美觀,可以和國外的同類產品相媲美,而一旦換成國產原料粒子時,產品質量就下降。這是因為所使用的模具是按國外原料的流變性能設計的,而國產原料的流變性與進口原料並不完全相同,所以製品質量下降。盡管生產廠對模具進行完善修改,但也只是憑經驗做機械上的改動,並未考慮到粒子的流變性。
目前,流變學應用研究在我國遠未普及,更談不上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為加強我國流變學的研究,建議相關部門在政策上對流變學這類交叉學科予以扶持,同時在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的有關專業,如化學工程、聚合物加工等,開設流變學課程,特別是對碩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級研究人才的培養更為迫切和重要。

7. 流變的基本信息

【意思】 在外力作用下,物體的變形和流動。研究流變的學科成為流變學。
流變學
流變學是力學的一個新分支,它主要研究材料在應力、應變、溫度濕度、輻射等條件下與時間因素有關的變形和流動的規律。

8. 流變學的釋義

流變學是力學的一個新分支,它主要研究物理材料在應力、應變、溫度濕度、輻射等條件下與時間因素有關的變形和流動的規律。
流變學研究的是在外力作用下,物體的變形和流動的學科,研究對象主要是流體,還有軟固體或者在某些條件下固體可以流動而不是彈性形變,它適用於具有復雜結構的物質。「流變學」一詞由拉法耶特學院的尤金·庫克·賓漢教授根據他的同事馬爾克斯·雷納建議於1920年首創。這個詞從誤傳為赫拉克利特的名言Panta Rei,即「一切可流」(實際上來自辛普里丘著作)。
流變學測量是觀察高分子材料內部結構的窗口,通過高分子材料,諸如塑料、橡膠、樹脂中不同尺度分子鏈的響應,可以表徵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能快速、簡便、有效地進行原材料、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質量檢測和質量控制。流變測量在高聚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支化度與加工性能之間構架了一座橋梁,所以它提供了一種直接的聯系,幫助用戶進行原料檢驗、加工工藝設計和預測產品性能。

9. 文學上流變什麼意思

拆詞分析嘛。流一般指流派,變就是變化,延伸。所以故名思議,大體就是一個流派在基本的主張上隨著時間時代等作用下在作品的延伸發展和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延伸的,也可能是本質的。
流變:原意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即變遷,變化。 清 阮元 《文韻說》:「是以聲韻流變,而成四六,亦祇論章句中之平仄,不復有押腳韻也。」 陳毅 《湖海詩社開徵引》:「封建為基礎,流變益瘍潰。」

10. 求流變學的物理學史!!

流變學是力學的一個新分支,它主要研究材料在應力、應變、溫度濕度、輻射等條件下與時間因素有關的變形和流動的規律。 流變學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學者們在研究橡膠、塑料、油漆、玻璃、混凝土,以及金屬等工業材料;岩石、土、石油、礦物等地質材料;以及血液、肌肉骨骼等生物材料的性質過程中,發現使用古典彈性理論、塑性理論和牛頓流體理論已不能說明這些材料的復雜特性,於是就產生了流變學的思想。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和開爾文很早就認識到材料的變化與時間存在緊密聯系的時間效應。 麥克斯韋在1869年發現,材料可以是彈性的,又可以是粘性的。對於粘性材料,應力不能保持恆定,而是以某一速率減小到零,其速率取決於施加的起始應力值和材料的性質。這種現象稱為應力鬆弛。許多學者還發現,應力雖然不變,材料棒卻可隨時間繼續變形,這種性能就是蠕變或流動。 經過長期探索,人們終於得知,一切材料都具有時間效應,於是出現了流變學,並在20世紀30年代後得到蓬勃發展。1929年,美國在賓厄姆教授的倡議下,創建流變學會;1939年,荷蘭皇家科學院成立了以伯格斯教授為首的流變學小組;1940年英國出現了流變學家學會。當時,荷蘭的工作處於領先地位,1948年國際流變學會議就是在荷蘭舉行的。法國、日本、瑞典、澳大利亞、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義大利、比利時等國也先後成立了流變學會。 流變學的發展同世界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現代工業需要耐蠕變、耐高溫的高質量金屬、合金、陶瓷和高強度的聚合物等,因此同固體蠕變、粘彈性和蠕變斷裂有關的流變學迅速發展起來。核工業中核反應堆和粒子加速器的發展,為研究由輻射產生的變形打開新的領域。 在地球科學中,人們很早就知道時間過程這一重要因素。流變學為研究地殼中極有趣的地球物理現象提供了物理-數學工具,如冰川期以後的上升、層狀岩層的褶皺、造山作用、地震成因以及成礦作用等。對於地球內部過程,如岩漿活動、地幔熱對流等,現在則可利用高溫、高壓岩石流變試驗來模擬,從而發展了地球動力學。 在土木工程中,建築的土地基的變形可延續數十年之久。地下隧道竣工數十年後,仍可出現蠕變斷裂。因此,土流變性能和岩石流變性能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

閱讀全文

與研究流變學的兩種主要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廚房漏水怎麼辦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201
十一個月寶寶濕疹快速消退方法 瀏覽:238
螺絲刀撬開保險櫃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150
失眠有效簡單的方法 瀏覽:70
蜜俏的使用方法 瀏覽:690
修麗可發光瓶使用方法 瀏覽:654
接發方法及步驟 瀏覽:749
上海雜質硅膠解決方法 瀏覽:98
快速讓傷口癒合的方法 瀏覽:34
華為照片導入到iphone最簡單方法 瀏覽:554
醫院洗牙有什麼方法 瀏覽:622
怎麼糾正自卑的方法 瀏覽:276
如何快速剝濕蒜的方法 瀏覽:234
韓國紅參的食用方法 瀏覽:349
鉗形表溫度測量方法 瀏覽:531
創造的心是如何方法 瀏覽:884
美縫紙的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873
阿咖酚散的的食用方法 瀏覽:470
彎折的最佳方法 瀏覽:267
管理會計案例分析的方法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