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電影數據的分析方法

電影數據的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1 20:26:39

A. 分析電影數據的用哪個分析方法

有啊 ,比如最簡單的一個比方,《青春期》。這電影爛的不能在爛,但是用了一些觀眾數據很輕松對了 不知道多少錢,反正是賺了不少 幾千萬那樣子吧

B. 如何分析一部影片的攝影手法

1、考察要點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基本要求是文字通順,無錯別字,並具有較高的寫作技巧。其次,是考察考生對於影片某些特殊的處理手法的理解,如張藝謀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黑白、彩色兩種色調的運用;再如《秋菊打官司》中紀實手法的運用等。第三,考察考生對於一部影片的主題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理解影片的深層含義和社會性。如《離開雷鋒的日子》所討論的主題是:在自由競爭、個人利益備受關注的社會轉型時期,雷鋒所代表的自我犧牲精神、集體主義卻並未過時。
2、影片分析的寫作方法與格式
要寫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確定寫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很多,有的考生一會說說影片的主題思想,一會又分析劇作結構,一會又分析視聽語言方面的特色,覺得方方面面都想說一說,但又說得不深入,一篇優秀的影片分析永遠不是面面俱到的,永遠都是抓住其中一兩個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論述。
首先,可以對影片作社會學分析,即作品如何反映時代的某個社會問題,作品所包含的社會內容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作品是如何展開這一社會主題的。如《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影片給觀眾展示了一幅中國普通農村的真實生活畫卷,通過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卑微的小人物執著的要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個說法的故事,揭開了一個關於法律觀念的主題:每個人都有用法律保護尊嚴的權力,中國的法制觀念徹底普及還需要很長的路。
其次,也可以影片作敘事分析,也就是影片劇作技巧的分析,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建立一種敘事關系,也就是如何講故事,影片的創作者如何通過情節的鋪排、細節的設置、人物形象地塑造來一步一步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的。
再次,可以從技術的層面對影片的導演手法、視聽語言的技巧進行分析,分析作品如何建立時空關系、影片敘事的鏡頭體系、導演如何進行場面調度等。如侯孝賢的影片中視聽語言突出的特色就是長鏡頭的運用,那麼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在侯孝賢的影片中,長鏡頭是如何具體運用的,長鏡頭給觀眾的視覺和心理感覺是怎樣的,長鏡頭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民族審美心理。再如陳凱歌的《和你在一起》中運用了大量的音樂來烘托影片的主題,考生也可就視聽中的「聽」來進行分析。當然,對於參加本可入學考試的考生而言,大多數都未進行過專業的視聽語言方面的訓練,因此導演手法、視聽語言的分析不宜涉及的過多,考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找出影片中一兩個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則可以進行視聽分析,如果不能找出影片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也不要不懂裝懂,可以避開視聽的分析,轉而進行社會學的主題分析或敘事技巧的分析。

C. 收視率調查的方式有哪幾種

按照《廣播電視詞典》的解釋:收視率是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收視率分為家庭收視率和個人收視率,一般而言,家庭收視率大於個人收視率。北京廣播學院教授、電視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劉燕南說,目前業內以人數而不是家戶數為統計標準的做法更加普遍一些,劉燕南所著的《電視收視率解析———調查、分析與應用》是國內系統研究收視率的第一本專著。

■收視率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採用的收視率數據採集方法有兩種,即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日記法是指通過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填寫日記卡來收集收視信息的方法。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包括收看的頻道和時間段)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日記卡上所列的時間間隔為15分鍾。每一張日記卡可記錄一周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是指利用「人員測量儀」來收集電視收視信息的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收視調查手段。樣本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而且還留有客人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鍾為時間段(甚至可以精確到秒)儲存下來,然後通過電話線傳送到總部的中心計算機\(或通過掌上電腦入戶取數據\)。

收視率多久能夠出來?有的是一周,有的是兩周,有的是一天。劉燕南說,這主要取決於採用什麼樣的測量方法,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只是人員測量儀成本比較高。

■電視劇收視率能否和《新聞聯播》比較?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在提供收視率時採用這樣的提法:某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僅次於《新聞聯播》,這種比較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

劉燕南認為,兩者沒有可比性,首先電視劇和《新聞聯播》不在同一個播出時段;其次,兩者面臨的不是同一個市場,《新聞聯播》面向全國,而更多的電視劇是區域性的,面向一個省或者一個城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提法,主要是在大家的印象中《新聞聯播》的收視率很高,想以此來證明該電視劇的收視率很高,但最好不要做這樣的比較。」其次,劉燕南介紹,在某些地方,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可能高於《新聞聯播》,比如《還珠格格》在某些地方的收視率達到60%,因為《新聞聯播》是面向全國的,統計的基數太大。

那應該拿什麼數據作為某一部電視劇收視率的比較標准呢?劉燕南說,業內一般都是以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所播電視劇的收視率作為比較的標准,或者以某一部有代表性的、曾經創造過收視神話的電視劇作為衡量標准。

■收視率能衡量電視劇的質量嗎?

劉燕南指出,收視分析中另一比較常見的現象,是將收視率高低與內容好壞簡單掛鉤。當收視率走高或走低時,便時常可以看到諸如「這是因為節目內容好(或不好)」之類的斷言。一般來說,收視率與節目內容之間存在相互關系,後者對前者的變化通常具有很明顯的影響作用,但這不是絕對的。劉燕南說,衡量一個節目或者電視劇的好壞,不能用收視率作為唯一標准,還應該有滿意度的指標,「如果說收視率衡量的是量的因素,那滿意度衡量的則是質的因素,而且是更重要的因素。」據介紹,有的電視劇收視率很高但滿意度很低,甚至會出現大家都看一部電視劇但邊看邊罵的現象;有的電視劇收視率可能不是很高,但滿意度很高,比如《雍正王朝》,「以前我們不重視收視率,而現在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惟收視率馬首是瞻,這兩種情形都不對。」

其次是收視率也有造假現象。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曾在「2002中國傳播論壇—————中國電視劇傳播學術研討會」上痛斥假收視率的現象。他說自己所在的山東省一家電視台有一個欄目已經停播三個月了,但是收視調查公司根本不知道,依舊提供該欄目的收視率,而且收視率還高達30%。

■央視索福瑞和AC尼爾森提供的收視率為何不一樣?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和AC尼爾森公司是中國目前最主要的兩家收視率調查公司。據業內人士分析,在電視收視率市場上,央視—索福瑞占據了全國85%左右的市場份額,AC尼爾森公司占據10%左右,另外兩家比較大的公司是AC尼爾森媒介研究和上海的廣播電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業內人士經常會有這樣的印象,即使是同一地區同一時段同一部電視劇,AC尼爾森和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提供的收視率數據並不相同,有時還相差挺大。比如央視一套播出的《浪漫的事》,尼爾森的平均收視率是7%,而央視—索福瑞則為6%;又如2000年1月1日到9月23日杭州地區《新聞聯播》的平均收視率,央視—索福瑞提供的數據是22.1%,AC尼爾森為4.6%。究竟哪一個數據更加准確呢?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於調查公司來說,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因為測量手段不一樣造成的:日記法和儀器測量法的結果肯定會有差異,應該說儀器測量法更准確一些,日記法往往是通過事後回憶來填寫的,因此誤差會大一些,而人員測量儀數據可以精確到1分鍾,這樣得到的收視率就會低很多。此外,由於樣本戶數不同、採用的計算體系不一樣等,也會造成收視率不一樣,「一般來說,雖然數字不一樣,但趨勢應該是一致的,否則用戶就會糊塗了。」

哪些因素影響收視率?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的畢江燕則分析了影響電視劇收視率的五種因素:①地區因素。《劉老根》在東北的收視率高達22%,在南方卻只有幾個百分點。②季節因素。2002年的12個月中,前五個月平均收視率為3.66%,6月份是電視劇收視的低谷,只有2.82%。暑假收視率有了回升,並達到了全年的最高點3.85%。③時段因素。在收視上表現最好的則是19:00-20:00這個時段,收視率超過了5%,從這里可以看出,時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劇的收視率。④頻道因素。同一部電視劇在不同頻道播出,它的收視率也不同。比如《橘子紅了》在甘肅一套(省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13.97%,福建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有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37%,中央八套(中央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29%。⑤播出輪次因素。同樣在武漢地區播出的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第四部》,2002年10月份在武漢二套播出時收視率9.39%,而在11月份武漢四套播出時收視率不到4%。

■相關鏈接

收視率之現實一種

根據2002年CSM提供的全國33個城市156個頻道的電視劇報告,在晚間17:00到24:00共播出1564部電視劇,平均收視率為3.57%,其中國內劇為1461部,平均收視率為3.70%。2002年,全國七個地區中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是不同的,華北是《鐵齒銅牙紀曉嵐》,東北是《末路之中國刑偵一號案》,華東是《射鵰英雄傳》,華中是《火鳳凰》,華南是《風雲必勝》,西南是《少林武王》,西北是《浮華背後》。

2004年北京地區各月的收視冠軍(資料提供:央視—索福瑞)1月《天龍八部》11.5%,2月《關中往事》11.8%,3月《林海雪原》20.8%,4月《無鹽女》10.1%。

D. 怎樣全方位的對一部影片進行分析

不知你是要詳細的講解還是要概述的。我這里有一份講解詳細的!也是曾經從別人那裡COPY 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在看完電影以後所總結、歸納出來的「心得體會」、「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而是電影創作者的目標追求和靈魂凈化。
電影藝術的主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義的。需要我們整體的把握。
通常人們理解的影片主題應該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層次:
1.影片的內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什麼。這一點我們從影片的敘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號,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體現在充滿
視覺造型特點的銀幕效果上。
2.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
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的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9)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10)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不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們所感受。感悟到的東西。要反復地、深入地分析這種理解和感受,解釋出對主題的認識、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題不搞清楚,分析就無法透徹。
關於影片主題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閱讀、段落拉片。同學間討論和分析寫作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二 結 構
影片分析中對影片結構的分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們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學經常會忽略分析影片結構,甚至,根本不去關注。其實,電影的結構是電影的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導演根據影片的主題、內容、人物塑造的需要,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將各諸要素合理、有機、完整地組成一個視聽整體,達到藝術上的統一。
影片的結構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統工程,我們認定的電影的結構分析應該包括:
二.劇作結構分析:
劇作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設置,情節的組織進行系統的分析。
從電影的創作規律研究表明:戲劇性結構的電影無非是無數件有因果關系、有內在聯系的事件,有機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終構成一種結局。
縱觀世界各國故事片電影的樣式,電影的敘事結構、電影 的劇作結構及故事的結局基本是四種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預料之中;
B、情理之外,預料之中;
C、情理之中,預料之外;
D、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非戲劇性結構的電影,在表面構成上,會更為隨意,更為自然和偶然的,許許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機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後形成上,無非是形成兩種模式「n個體無意識形成集體的有意識。2)整體有意識形成風格的有意識」。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表現在劇作的合情與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構成上分析,合情比
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
情節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體分析。
傳統的電影情節,往往是順序型的,線型的排列關系,現代電影的情節則更為復雜,更為混淆。但電影的情節和細節是影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的敘事情節,在總體上構成影片的框架;電影的細節與元素構成影片的內容;電影情節的推動,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著重依賴於人物的動作和細節的設置。
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
現代電影中,對於敘事中的細節越來越重視,用細節的動作和細節的場面積累來推動情節。這種電影的特點是:重視細節的強調,重視細節的重復,形成影片內在的結構,注重細
節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對人物的塑造和對情節的幫助。
總體來講,影片的結構是導演風格和主題思想表達的最重要的手段。經分析發現,電影的敘事結構、劇作結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
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三 人 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
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
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
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
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四 場 景
場景——是影片敘事的基本載體和影片特定的空間環境。
場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現代電影的場景,可以是現實空間環境,也可以是非現實空間環境,但是,這兩種場景的存在,都要求要體現和反映劇本中規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場景存在的方式和種類,大體上可以劃分成如下六種:
1) 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現代電影中,電影場景的構成有如下的幾種特點:
1) 影片的銀幕空間是由多種類型的場景以不同的順序和方式組成的。
2) 同一場景內,可以開展和表現一場戲,也可以開展、表現多場戲。
3) 一場戲可以在一組場景或多組場景中展開。
4) 影片中的場景的視覺效果,參與影片的敘事和造型,從而推動影片情節的發展。
5) 場景的變化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
6) 影片的構成上,場景交替變化、交替運用越來越頻繁。
7)刀特技合成,虛擬現實的場景的出現和使用越來越廣泛。
8)影片中的場景在視覺造型和視覺風格上越來越影響和決定影片的風格。
電影場景,首先是一個空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影片某一個段落的人物、敘事、動作對話的構成與處理。場景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例如:操場(街道、河邊、廚房、衛生間、車內。影片中的場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沒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區的別墅,嚴格的意義應該是一個場景,但是,在具體的拍攝中,室內的戲和室外的戲,我們在拍攝和表述上往往又分為兩個不同的場景。
電影場景其次有一個時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這個場景所表達的敘事、動作的時間關系。正如我們經常講的:就影片敘事而言,換鏡頭就是隔時間;換場景就是換時間Z換場景就是換空間。
通過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們發現,電影中場景的選擇、利用、排列、構成,會影響到以下幾個問題: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場景的選擇和具體的運用,在宏觀上就決定了影片的敘事風格和造型風格。我們常常講: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的光線運用;實景利於
影片的空間表達。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電影中外景的出,現,無論場次的長短、多少,都會在影片中形成一種整體的空間規模。感覺和效果。而在內景的拍攝中,我們會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感覺,顯得影片空間變化較多,但不完整。
3)場景制約人物形象的塑造:電影中外景的應用,使得人物的表達更為有環境依據,使人物在敘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內景的應用,優化了攝影的造型
元素,在視覺上更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於人物的「戲」的表現。
4)場景關系影片的影調構成:由於影片中場景的有意 識、無意識的變化,影片中的地調關系會有很大的變化,可以構成影片的不同場景的不同的初調效果。
5)場是決定一段敘事情節的完整: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可以清晰、明確地完成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敘事情節,也可以僅僅是表達敘事情節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我們也要關注場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場戲,是一個表述性的語言,是一個實際增節的稱呼,更是一個獨立的事件的表達方式。實際增況往往是;一場戲有可能在一個場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幾個場景中完成。
由於電廠中場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們在選擇場景的時候要特別地道憧和准確。
根據我們對現代電影的分析,電影中的場景構成方式越來越靈活,場景的數量越來越豐富,這樣,有利於影片的敘事,有利於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於影片的風格表達。因此,電影場景的運用規律是我們要進行細化分析的東西。

五 景 別
電影的景別,是一個電影鏡頭和畫面的視黨形式的表述語言。表面上是一個造型元素,實際上是一個教事的手段。
景別最最根本的含義,是表達畫面所包括的范圍。電影景別的劃分大體上有如下的幾種形式;l)大遠景,2)遠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對近景,8)特寫,9)大特寫。
電影中的景別,是影片視覺效果、導演語言風格的外在形式之—。決定影片風格,決定敘事風格,決定視黨風格,決定導演風格。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過程中,對於影片的是別的把握重點是在於全片,而不在於具體的某一個鏡頭。分析的重點在如下幾個方面:
1.影片全片的敘事過程中,以什麼樣的鏡頭畫面景別為主?在影片中是一種什麼樣的主導趨勢?對影片的風格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2.場景中重要的人物對話鏡頭是以什麼樣的鏡頭景別為主?鏡頭景別變化之間有什麼樣的規律和特點?對於影片中的人物刻畫和敘事的推動有什麼樣的幫助?
3.電影場景中的內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外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這兩種景別交織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特別是要分析景別分別在外景和內景當中對於人物、敘事、對
話、動作的表現和表達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4.每一個場景的開始的鏡頭和結束的鏡頭的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鏡頭剪接中景別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規律?
5.全片中,鏡頭畫面的景別的變化幅度是什麼?對影片的節奏有什麼樣的影響?景別的這種變化對影片的敘事有什麼樣的幫助?
6.分析在動作的場景中,人物的動作和鏡頭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形式?
7.景別的運用以及最終畫面完成的效果對於影片的風格有什麼樣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別運用,對於畫面的構圖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幫助?
9.分析景別的應用對於環境的氣氛,空間的表達,場景有什麼樣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別對人物形象和人物動作的表達。我們看到的影片,有的時候,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個特定的景別,在有些情況下,不同的景別對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敘
事內容、不同的情緒要求、不同的動作表達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電影的景別對影片的節奏所起的作用。
因為字數太多,我就分成兩次回答了

E. 數據分析需要掌握些什麼知識

我們先從整體上了解數據分析師要掌握的技能有哪些,然後再從具體職位類別來看,不同的職位具體要掌握的技能有哪些。

這樣你就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准備和學習。

一、數據分析的勝任力模型是什麼?

從整體上來看,數據分析師需要掌握的能力有很多,從總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這些能力構成了數據分析師的能力模型。


1)理論基礎,包括統計學

2)數據分析工具,常用的分析工具有 Excel,SQL,Python 等

3)可視化工具,常用的有 Excel,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

4)業務知識,包括常用的指標、某行業的業務流程

5)數據分析思維,包括常用的分析方法

6)通用能力,包括 PPT、溝通能力

下面我們來詳細看下每一種能力的要求。

  1. 理論基礎:統計學

  2. 數據分析背後的理論基礎是統計學。所以,掌握了統計學以後我們才能去看懂數據表達的意義是什麼。舉個例子,給你一家公司員工的工資,是平均值能代表這家公司的工資水平,還是中位數能代表?

  3. 如果沒學過統計學,那麼可能只認識這里的平均值,而不知道中位數這個知識。但是,如果你學過了統計學就會知道,中位數比平均值更能反映出數據的集中表現。

  4. 統計學的內容比較多,詳細又可以分為兩類內容:描述統計分析、推論統計分析。

  5. 什麼是描述統計分析?

  6. 對大量信息進行歸納是處理數據時最基本的任務。中國約有 14 億人,一張記錄每位中國人的姓名和收入的電子表格包含了我們衡量這個國家經濟健康狀況所需的所有信息,通常我們也將多個數據集合在一起的東東叫「簡稱數據集」。但這張信息過量的表格其實相當於什麼都沒有告訴我們。這就是讓人覺得諷刺的地方:經常是數據越多,事實越模糊。

  7. 因此,我們需要簡化,將一系列復雜的數據減少為幾個能夠起到描述作用的數字,正如奧運會體操比賽中,我們將一套多難度組合的復雜動作濃縮為一個得分:9.8 分。

  8. 描述統計分析就是將一系列復雜的數據減少為幾個能夠起到描述作用的數字,用這些有代表性的數字來代表所有的數據。這樣在面對一大堆數據時,你可在不知道所有數據的情況下就能知道數據的整體情況。

  9. 這就好比,我們通常一說起美女,能想到的是這樣幾個指標:長腿,大眼睛,臉蛋好看。雖然全國有那麼多美女,你也沒有見過全部的美女,但是你卻能通過這樣幾個代表美女的指標就可以大概知道什麼是美女。

同樣的,描述統計學的關鍵點在於,找到幾個關鍵的數字來描述數據的整體情況。那麼,問題就來了,能擔當起這樣重要責任的數字有哪些呢?描述數據的整體情況,我們可以用 4 個指標來做,分別是:平均值、四分位數、標准差和標准分。例如,前面我們在拿到工資數據,就可以用「中位數」這樣的數字來描述工資的整體情況。

所以,描述統計分析就是掌握 4 個指標:平均值,四分位數,標准差和標准分。

什麼是推論統計分析?

推論統計分析就是通過樣本來推斷出總體。需要掌握的知識包括概率分布、中心極限定、如何用樣本估計總體、置信區間、假設檢驗。例如,互聯網常用的 AB 測試背後的原理就是假設檢驗,如果不掌握推論統計分析,那麼連 AB 測試的結果也看不懂,更不用說完成一個 AB 測試實驗。

2.數據分析工具

很多人看到現在 Python 很火,就不管自己的能力水平如何,就一頭扎進學習 Python 的大潮,最後發現其實自己學不會,或者學完用不上。

這其實是不對的,真正工作里最常用的數據分析工具其實是 Excel,SQL。所以,如果你的零基礎,不建議一上來就學 Python,而是先學會 Excel 分析數據,然後學會 SQL。

這樣你學會了常用的分析工具,然後再學 Python 才是加分項。同時,這樣學習的順序還有一個好處,如果你是零基礎沒學過編程,一上來學 Python,大概率是學不會的。但是如果你學過用 Excel、SQL 處理數據,那麼就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再學 Python,很多概念就會理解起來比較容易。

這就好比,一個嬰兒不是一上來就學習跑步(Python),而是先把走路學會,具備了走路(Excel、SQL)的基礎,再跑步就容易多了。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是工作必須要求的,其他少部分公司用的工具其實不需要學習。比如有些公司要求其他編程語言,例如 R、SPSS、SAS 這些工具。

現在 Pyhon 已經是人工智慧排名第一的編程語言了,大部分公司要求 Python,很少部分的公司要求其他的編程語言,所以學習市場要求最多的那個技能才能找到更多機會。如果你學習了少部分公司才要求的工具,那麼意味著你找工作或者跳槽只能選擇這些公司,而會錯失其他大部分公司的求職機會,對你整個職業生涯不利。

TIOBE 編程語言排行榜是全球編程語言流行趨勢的一個指標,每月更新,官網地址(https://www.tiobe.com/tiobe-index)。下圖是 2021 年 2 月份排名前 10 的編程語言的變化圖,其中橙色曲線是 Python,我們會發現 Python 的流行趨勢越來越高。

3.可視化工具

常用的可視化工具包括 Excel、商業智能(BI)。

一般的可視化圖表用 Excel 里的圖表功能就可以實現,而且使用起來也方便。如果是要經常做報表,並且要求實現報表自動化,那麼就需要用到商業智能(BI)工具。

那什麼是商業智能(BI)呢?

微軟官方給的定義是「使用用於自助服務和企業商業智能 (BI) 的統一、可擴展平台(該平台易於使用,可幫助獲取更深入的數據見解),連接到任何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可視化。 」

毫無懸念,看這種官方定義就是看不懂。簡單來說就是把數據導入商業智能(BI)工具中,就可以快速對數據可視化。例如下圖就是把數據導入用商業智能(BI)工具中,通過可視化數據來分析。


IDC《2019 年下半年中國商業智能軟體市場數據跟蹤報告》顯示,在中國商業智能軟體子市場中,報表分析仍是目前市場最主要的需求,2019 年全年年市場份額佔比為 79.0%。高級分析和預測分析市場份額佔比 21.0%(下圖)。


常用的商業智能(BI)工具有哪些呢?

目前使用最多的商業智能(BI)工具是 Power BI、Tableau、帆軟,選擇其中任意一種學習就可以了。

4.業務知識

因為數據分析是用來解決具體行業問題的,需要從業務的角度出發,了解各個指標,以及每個指標之間的關系,還需要聯系業務去理解數據。所以,工作中數據分析脫離不了業務,在分析中要找到導致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而不只是單純的統計數據。

因此需要具備某個行業的業務知識才能去理解這個行業里的術語、業務問題等。

業務知識包括某個行業的常用指標、業務流程。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行業的指標、業務流程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學習的時候針對你的目標行業去學習准備。例如,下圖分別是金融信貸行業、在線教育行業的業務流程。

金融信貸行業業務流程(來自書《數據分析思維》)

在線教育業務流程(來自書《數據分析思維》)

如果是剛入門,這塊內容做到了解即可,等進入工作以後,再慢慢深入業務,積累業務經驗。具體某個行業的常用指標、業務流程可以看書《數據分析思維》,這本書里涉及了 10 多個行業的指標、業務流程。

5.數據分析思維

在數據分析相關的職位里經常會寫這么一條招聘要求「具備數據分析思維」。在工作或者面試中,會經常聽到分析思維、分析思路、分析方法。這三個詞語有什麼關系呢?其實簡單來說,它們都是指分析方法。

數據分析思維需要你掌握 10 種常用的分析方法。

數據分析 10 種常用的分析方法

如果你的分析目的是想將復雜問題變得簡單,就可以使用邏輯樹分析方法,例如經典的費米問題就可以用這個分析方法。

如果你的分析目的是做行業分析,那麼就可以用 PEST 分析方法,例如你想要研究中國少兒編程行業。

如果你想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那麼就可以用多維度拆解分析方法,例如找相親對象,需要從多個角度去分析是否合適。

如果你想進行對比分析,就要用到對比分析方法,例如你朋友問自己胖嗎,就是在對比。

如果你想找到問題發生的原因,那麼就要用到假設檢驗分析方法,其實破案劇里警察就是用這個方法來破案的。

如果你想知道 A 和 B 有什麼關系,就要用到相關分析方法,例如豆瓣在我們喜歡的電影下面推薦和這部分電影相關的電影。

如果你想對用戶留存和流失分析,就要用到群組分析方法,例如微博用戶留存分析。

如果你想對用戶按價值分類,那麼就要用到 RFM 分析方法,例如信用卡的會員服務,就是對用戶按價值分類,對不同用戶使用不同的營銷策略,從而做到精細化運營。

如果你想分析用戶的行為或者做產品運營,就要用到 AARRR 模型分析方法,例如對拼多多的用戶進行分析。

如果你想分析用戶的轉化,就要用到漏斗分析方法,例如店鋪本周銷量下降,想知道是中間哪個業務環節出了問題。

6.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包括 PPT 製作分析報告、溝通能力。

在工作中,要經常做分析結果做成數據分析報告,然後展示給業務部門、上級領導、客戶等,而這種展示數據分析報告的場景常用的工具就是 PPT,所以就要求你會用 PPT 製作數據分析報告,有較好的的文字、書面總結能力。

職業社交網站領英發布的《2018 新興工作崗位報告》報告里說,最大的技能缺口是軟技能,比如口頭交流、領導力和時間管理等。這份報告中建議,職場人士需要在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並保持軟技能,因為擁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具備更大的職場優勢。

其實,任何職位都需要溝通能力,但是,數據分析師對溝通能力的要求更高。因為,數據分析師解決的是實際的問題,需要跨部門溝通業務,做好的數據分析報告也要展示給各個部門、領導、客戶,只有好的溝通能力,才能讓你的分析結果得到用戶的認可。 那麼這些通用能力如何提升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寫文章來提升。

通過寫作可以同時提升你下面 3 個能力:

1)邏輯能力

寫作的本質其實是把一件事情講清楚,而邏輯能力強的人寫出來的內容,讀起來更順暢。

2)文字表達能力

數據分析師要經常做數據分析報告,和通過郵件匯報分析結果。這體現的其實就是文字表達能力,提高這個能力的辦法就是不斷去寫作。

3)溝通能力

寫作其實就是把想說的話通過文字和你的用戶去溝通。另外,經常在社群里提問和解答他人的問題,也可以提高你的溝通能力。你會看到不同人提問的水平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以完整的把一個問題描述清楚,有的人說完,其他人也不明白他的問題是什麼。這其實就是體現了溝通能力。

二、不同職位的數據分析能力要求有什麼不一樣?

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從整體上知道了數據分析師需要掌握的能力。但並不是說,這些能力全都掌握了你才能找到一份數據分析師的工作。因為不同的職位的要求不一樣的。在《職業發展前景:數據分析師的晉升通道》章節我們知道了數據分析相關職位的分類。


我把勝任力模型中的這些能力對應到不同的職位,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對應職位的能力要求(下圖)。


有一個誤區,很多人以為只要掌握了分析工具,就掌握了數據分析,其實不是的。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個數據分析職位都需要的能力是:業務知識、分析思維、PPT、溝通能力。這些能力才可以讓你從一個只會舞弄工具的普通職場人變成真正解決業務問題的職場高手。

很多人以為數據分析師需要掌握很高大的工具,其實不是的。例如騰訊里有一個崗位叫「商業數據分析師」,這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這個職位對應的就是上圖初級數據分析師的能力要求,也就是理論基礎(描述統計分析),分析工具(Excel),可視化工具(Excel)。

上圖中黃色標出的是相對於前一職位多出來的能力。中級數據分析師在初級數據分析師要求的能力上增加了分析工具(SQL),可視化工具(商業智能 BI)。高級數據分析師在中級數據分析師要求的能力上增加了理論基礎(推論統計分析),分析工具(Python)。

Excel、SQL、Python 要掌握到什麼程度?

我們知道了數據分析師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是 Excel、SQL、Python。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分析工具具體掌握哪些內容呢?

F. 收視率、收聽率 這些數據是怎麼得到的

收視率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採用的收視率數據採集方法有兩種,即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日記法是指通過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填寫日記卡來收集收視信息的方法。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包括收看的頻道和時間段)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日記卡上所列的時間間隔為15分鍾。每一張日記卡可記錄一周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是指利用「人員測量儀」來收集電視收視信息的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收視調查手段。樣本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而且還留有客人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鍾為時間段(甚至可以精確到秒)儲存下來,然後通過電話線傳送到總部的中心計算機(或通過掌上電腦入戶取數據)。

收視率多久能夠出來?有的是一周,有的是兩周,有的是一天。劉燕南說,這主要取決於採用什麼樣的測量方法,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只是人員測量儀成本比較高。 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顯然有一定的滯後性,而且在精確度方面也不容樂觀;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甚至更快的世間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測量儀成本自然就比較高。

收視率,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當然,除了節目的收視率,還有時段收視率等相關的統計指標。

在正式調查前 先安排幾次不同數量的實驗調查在實驗調查中運用統計學原理 然後再在很大的群體里 調用一小部分群體 用比如打電話的方法抽樣
收視數據是為了解節目收視情況以便實現科學管理的有效手段。我國多數電台和電視台都越來越注重收視數據的作用。媒介經營從「拍腦袋」、憑經驗到相信客觀數據是媒介經營管理和節目設置的一大進步。但是,數據的主要作用是為人所用,這些數據最終能用來干什麼,怎樣從繁雜的數據中獲得有用信息,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數據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探討。本文試圖為收視數據的利用提供一些建議。

收視數據指的是通過調查獲得的關於廣播電視節目收視情況的數據。按照使用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電視的收看數據和廣播的收聽數據。按照獲得數據的內容不同又可以分為收視數據和滿意度數據。我國主要採用收視數據。滿意度數據在香港和日本有一定的應用,這種數據主要是借鑒了商品的用戶滿意度指數,用來了解受眾對某媒體或某節目的滿意程度。我國從80年代中期才開始逐步從國外引進收視數據。1996年,當時的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發了「關於在廣播電視系統推薦使用全國電視觀眾調查網電視收視率的通知」後,收視數據正式確立了地位。特別是最近幾年,各台都比較注重收視數據的作用,普遍都花錢從統計局、專業的收視率調查公司或市場調查公司購買數據。但是,無庸置言,我國對收視數據的有效分析、利用程度還比較低,收視數據的真正作用並沒有發揮出來。

一、收視數據的作用

眼下,多數電台和電視台主要把收視數據用於台內的管理。比如什麼節目該上馬,什麼節目該裁掉;用來評獎和評優等。理論界也主要關注如何利用收視數據形成科學的節目評價體系。可以說,這種利用還停留在比較粗淺的水平上,沒有明確收視數據的真正用途,還沒有開發數據的主要作用。台內考評只是收視數據的用途之一,它在收視數據的諸方面的作用中不應該佔主要作用。想要了解收視數據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它的產生過程。

收視數據是利用統計方法,在作為總體的收視人群中抽取部分樣本,根據樣本的情況來推斷總體情況。它一般從以下幾種方式獲得:1、人員測量儀:一種可以記錄受眾收看或收聽時間的專門儀器,可以定時反饋給數據中心。2、日記卡:由受訪者填寫特定格式的表格,記錄自己的收視行為。3、面訪:通過上門或攔截訪問了解受眾的收視行為。4、電話訪問:由訪員向目標受眾打電話了解受眾的收視行為。

由於現在的電視收視率行業發展比較快,這兩種方法獲得的數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要好一點,有效訪問的成功率也比較高,特別是採用人員測量儀,數據的客觀性可以進一步的提高。所以這兩種方式在電視受眾調查中使用的比較多。後兩種方式主要用在廣播中的受眾調查中。

在問卷設計中(人員測量儀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問卷,但是它要求樣本戶提供背景資料。比如年齡、家庭人口數、收入等等)如果主要關注的是受眾收視的行為和動向,而不是不關心受眾對特定節目和欄目的滿意程度,那麼獲得的數據就是收視率;如果主要想了解受眾對特定頻道、欄目和節目的滿意程度,那麼數據就是收視滿意度。總之,無論是通過哪種方式得到的數據,無論數據是收視率還是滿意度,目的都是為了了解受眾,受眾的眼球才是媒體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收視率首先是用來了解受眾需求,從而為節目編排提供指導。專業人員收到每個樣本的收視情況後,都要匯總。把這些數據建立在一個大的資料庫裡面,然後進行分析。首先要分析節目和頻道的走勢,一般都要通過圖表體現出來。然後在傳播學知識的指導之下,利用高級的統計分析方法找出復雜的數據背後的規律。可以了解到哪些人在收看或收聽節目,他們的社會屬性如何,具有這種社會屬性的人對節目的興趣點在哪個地方。從而能夠調節節目的類型、風格等。讓節目更加適合這些受眾。

收視數據還可以幫助媒體了解到節目的實際受眾和目標受眾和目標受眾之間有哪些差別;節目的潛在受眾是哪些人,利用什麼途徑可以吸引這些潛在的受眾。根據這些信息再改進節目的風格,就可以有針對地提高節目的受眾人數的受歡迎程度。如果收視數據有變動,那麼變動的原因是受眾還是節目本身。找到這些原因就可以為長期的規劃提供幫助。

其次、收視數據可以協調媒體、廣告商和商家之間的關系。

隨著媒介市場的多元化,受眾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所以每個媒介都面臨著爭奪有限市場份額的局面。媒介市場已經從賣方市場過度到買方市場:媒體已經不可能憑借自己的意願支配廣告客戶。廣告客戶在媒體中做廣告,首先要考慮這個廣告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效果。現在,我國的廣告效果監測手段還很不發達,在幾乎沒有能給特定廣告提供專業的效果監測的情況下,廣告客戶就只能憑借收視數據來確定在哪個地方做廣告。如果廣告是通過廣告公司 的代理,那麼商家首先就會問廣告商,為什麼選擇這個時段而不是選擇別的時段。廣告公司也只有通過收視數據才能給商家一個交代。總之,收視數據是聯系媒體、廣告商和商家的紐帶,在這三者中間起著調節作用。那些可以達到比較高的收視水平的媒體必然會在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商家也可以利用更高的「接受人群」,達到好的經濟效益。

但是,收視數據在協調這些關系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局限。廣告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購買行為。受眾的最終購買一般要經過知(收看或收聽廣告)、情(對廣告從而對產品有好感)、意(購買的意願)、行(購買行為)四個階段。商家最關注的是第四個階段,也就是廣告是否刺激了商品的銷售行為。如果有了這種刺激作用,那麼廣告的投入產出比例是否合適。而收視數據主要關注的是收視行為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說通過它只能了解到受眾是否觀看或收聽了廣告。卻不能確定這種廣告能不能轉化成最後的購買行為。廣告客戶通過收視數據來了解廣告效果時,其實是用第一個階段來推測第四個階段,所以經常會有誤差。比如,有的節目收視或收聽率很高,但是它的受眾可能集中在購買力有限的階層。那麼中高檔的消費品廣告就不會有太大的實際效果。雖然收視數據有這樣的缺陷,但是在缺乏其他可信資料的情況下,還是媒介、廣告商和商家的最佳選擇。

二、收視數據的充分利用

收視數據的主要優點是它比經驗和常識更加科學。它可以突破個人的視野、情感的局限,提供更加實證的結論。媒體購買的收視數據一般有兩種形式:原始數據和已經作好的分析結果。除了很專業的媒介調查公司以外,多數的公司都不具有傳播學知識,對數據用戶的實際情況也不夠了解,所以最好媒體自己還要做進一步的分析。當媒體獲得原始數據獲得以後,得到的僅僅是節目的收聽和收看的指標。有些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指標;這數據的升降說明了什麼;它和那些因素有相關關系,或者有因果關系;怎樣利用這些數據進行節目的定位和調整。這些都必須進行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甚至要做專門的調查尋求答案。.

如前文所說,收視數據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了解受眾,從而為節目製作提供信息。所以,了解節目的收視指數的上升或下降是比較初級的利用。媒體購買的收視數據還要盡可能的包括受眾的背景資料(主要是經過分析而挑選出來的、與受眾的收視行為有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的背景資料)。然後可以使用高級的統計分析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尋找真正影響收視行為的因素。針對這些因素的節目調整才能夠提高節目的接受程度。單純的收視率或收聽率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例如,收視數據的上升或- 3 -下降不僅是受眾數量的改變,很可能是受眾群體的整體流動;持平的收視數據並不代表受眾屬性的穩定。比如,某個節目的收視調查中,收視率沒有明顯的改變,但是經過分析卻發現,受眾的個人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卻在上升。表面上來看,節目的收視率比較穩定,所以節目不應該有大變動。但是實質上受眾本身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那麼就應該改變節目的設計:或者使節目適合以前的受眾,以增加節目的收視;或者向高收入和高文化的水平靠攏,找出這類受眾感興趣的地方(訴求點),然後整個節目的設置向這方面靠攏,以便開發出節目的潛在受眾。

從目前來看,獲得收視數據主要通過以下程序:1、抽樣:由於收視數據涉及到某個地區的全部的擁有某種接收設備的人,所以人數很大。由於時間和經費的限制,所以不可能進行全面的普查來了解該地區每個人的收視情況。這樣做不僅客觀條件不允許,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所以一般都是採用科學的抽樣方法,從目標人群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樣本,來推測全體受眾的情況。科學的抽樣是影響最後數據有效性的關鍵。2、實施:有些是建立固定的被調查人群,長期對他們追蹤訪問;有些是每次都更換新樣本,每次都調查不同的人群。然後利用訪員記錄受訪者的收視行為。3、匯總、分析:把所有收集起來的數據錄入電腦做分析。4、總結結果:根據專門的傳播知識解釋這些數據,並且提供節目、欄目和頻道建議。為節目的設置、競爭廣告和媒介管理提供建議。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

1、因為的樣本是按照隨機原則抽取的,所以必然有隨機波動,收視數據在一定范圍內的波動是正常的。它可以反映受眾總體的大致情況,卻不能完全代表全體受眾,所以比較這個月和上個月,這一周和上一周的收視數據的上升或下降的意義不太大。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分析出收視數據的回歸線(回歸方程),看節目的中長期的收視水平相對於回歸線(回歸方程)的上升和下降水平。並且看這些上升和下降是不是可以用偶然的波動來解釋。即使有非偶然的波動、也要找出合理的理論和事實解釋,才能夠確實得出節目收視情況的結論。輕易給節目和欄目下結論是很不可取的。

2、因為採用的是抽樣調查而不是普查,所以一些特定受眾的真實情況不可能得到反映,特別是當這些受眾的比例比較小的時候。比如說廣告商想做一個給占人口少數的特定人群使用的產品的廣告,他首先要了解這種人群的節目收視情況。如果媒體採用一般的收視數據,那麼由於數據是抽樣調查得到的,只訪問了總體中的一小部分,要了解的受眾又是少數人群,那麼在收視數據中這類人的數量就非常少,根本不具備代表性。在當媒體想要深入了解節目的收視情況時,經常出現這種情況。這時候,普通的收視數據的不足就暴露出來了。所以,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就必須針對這部分受眾組織專門的調查,用定量方法或質的研究方法來解決。

3、整體的數據來源於每個受訪者,在受訪者和最終數據之間有很多的中間環節。在現實中,有些數據採集公司對用戶不負責,數據採集的管理工作不完善,所以會影響數據的可信性。有時甚至完全不能反映受眾的真實情況。當媒體根據收視數據做決定時,首先要想這些數據的可信度有多高。避免在錯誤的信息基礎上作出錯誤的決定。

4、收視數據反映的是受眾的總體收視情況,發現不了受眾的態度。比如說,收視數據可以發現觀眾是否打開了電視(國外已經研製出來可以測量電視前是否有大型動物(它還分不清人和狗之間的區別)的收視儀,它可以監測出電視是否被開著,但是根本被觀看。但是,同樣遇到了一個問題,有時,電視前只蹲了一條狗;有時受眾開著電視,卻在呼呼大睡。)但是,受眾觀看電視的行為本身和態度卻很難被發現。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節目的收視率不是很高,但是,節目有自己固定的、忠誠度很高的節目。這些受眾對這些節目往往持有很肯定的態度。無論是節目改革還是台內評估,對這些節目都應該慎重考慮,不能僅僅根據收視數據做決定。

三、數據的長期利用

隨著大家對收視數據的重視和數據獲得手段的改進,從節目播出到獲得收視數據之間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例如,電視的收視率調查已經逐漸用人員測量儀代替了日記卡。日記卡是讓樣本戶自己記錄收視行為,然後由訪員定期回收的方法。一般來說回收周期是一周。也就是說,中間的時間間隔最少是一星期。人員測量儀是一種可以自動記錄受眾收視行為的儀器,比較先進的人員測量儀可以通過電話線傳輸當天記錄下來的數據。數據的短期利用也就越來越方便。但是,無論是評估節目還是為尋找影響收視行為的相關因素,僅僅是短期分析是遠遠不夠的。

從節目的評估來看,節目的短期升降說明不了太多問題。節目的收視數據是圍繞一條回歸線上下波動的,短期底於這條線或高於這條線並不能得出結論說這個節目更加受歡迎了,或者受歡迎的程度有所下降。收視數據反映的是收視的總體趨勢,而不是幾次確定的數目。這一點很象股票的走勢圖,它反映的也是升降的總體趨勢。股價的升降要從總體的走勢來分析,而不是偶然的升降。

此外收視數據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只有經過長期的數據積累才能發現規律。比如受季節的影響。實踐證明,收視指數一般在冬季會達到最高點,在夏季會達到最低點。所以,進行中短期分析的時候,最好參照已經積累的數據和規律。現在建立大型的資料庫是比較方便的。資料庫最好能記錄盡可能長的收視數據和影響收視數據的相關因素。越多的信息中就越能發現新規律,數據也越有說服力,結論就越有價值。

最後,還應該在大型事件和突發事件出現時,進行有針對的數據收集工作。突發事件和大型事件在媒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往通過這些事件可以尋找出受眾對媒介的信任程度、第一求訴率、信息深度要求等。這些數據對媒介有很有價值,在媒介的經營和節目策劃非常重要。

總之,收視數據作為一種科學、系統的信息,在媒介經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開發好、利用好收視數據可以起到節目調整、聯系廣告商和說服受眾等作用。當然它也有缺陷:只能記錄收視行為,不能記錄行為背後的情感和節目忠誠度。如果利用好收視數據,再結合其它方法,完全可以給媒介的內部經營和外部發展帶來全新的理念。

閱讀全文

與電影數據的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油鋸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353
蘋果6s手機桌面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30
沼氣池冒泡有什麼方法整治 瀏覽:680
陽光過敏的治療方法 瀏覽:25
用有限元的方法分析應力張量 瀏覽:807
簡單實用減肥小方法 瀏覽:175
治療腋臭的小方法 瀏覽:801
油豆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774
缺鈣最佳鍛煉方法 瀏覽:168
快速收集寶箱的方法 瀏覽:300
下橫叉的正確方法男生 瀏覽:264
手機合成足球形狀的圖片方法 瀏覽:22
香梨鑒別方法 瀏覽:296
噴槍噴漆槍的使用方法 瀏覽:597
檢測水泥的含泥量的方法 瀏覽:351
餐廳排長隊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534
節稅十種方法和技巧 瀏覽:492
土方計算方法的適用范圍和條件 瀏覽:33
名人有哪些讀書方法 瀏覽:569
茶室泡茶的方法步驟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