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涵洞施工工藝流程
2、施工工藝
2.1砌築工藝
2.1.1開始砌築前,對於石質基底或基礎用水潤濕,砌築用片石也須用水濕潤。
2.2.2砌體採用擠漿法分層、分段砌築。分段位置設在沉降縫或伸縮縫處,兩相鄰段的砌築高度不得大於120cm,分層水平砌縫應大致水平。各砌塊的砌縫應相互錯開,砌縫應飽滿。
2.2.3各砌層應採用先砌外圈定位砌塊,並與里層砌塊交錯連接在一體,一般採用一順一丁或兩順一丁的砌築方式,其中丁石伸入里層砌體不得低於40cm。定位砌縫應鋪滿砂漿,不得鑲嵌小石塊。鑲面石斷面方向必須丁順搭配砌築,丁順長度界限為30cm,丁石與順石搭配在1/3~1/2之間砌築,在鑲面石面嚴禁用小於15cm以下的片石塞縫。
2.2.4定位砌塊砌完後,應先在圈內底部鋪一層砂漿,其厚度應使石料在擠壓安砌時能緊密連接,且砌縫砂漿密實、飽滿。砌築腹石時,石料間的砌縫應互相交錯、咬搭,砂漿密實。石料不得無砂漿直接接觸,也不得干填石料後鋪灌砂漿;石料應大小搭配,較大的石料應以大面為底,較寬的砌築縫可用小石塊擠塞。擠漿時可用小錘敲打石料,將砌縫擠緊,不得留有空隙。
2.2.5砌築高度過半後應計算剩餘層數,搭配好用料,砌築到頂後應控制好頂面標高。
2.2.6砌體表面砌縫採用凹縫,凹縫寬度統一設置成1.5cm,深1.0cm。勾縫前將砌縫內的干硬砂漿鑿深2~3cm並用掃把清理干凈,勾縫前用水濕潤整個砌體面積,尤其是縫隙間更要濕潤透。勾縫時採用特製的勾縫器進行,將勾縫水泥填滿縫隙後,用勾縫器從一端緊壓平抹,使勾成的縫平順、光滑,滿足寬度、深度要求,勾縫完成後要及時進行砌體表面清理,做到勾縫無毛邊,砌體表面無污染。強度不得低於砌體所用的砂漿強度。
2.2.7砌縫應控制在3cm左右, 砌體表面與三塊相鄰石料相切的內切圓直徑不得大於7cm,兩層間的錯縫不得小於8cm。
2.2鋼筋工程
2.2.1鋼筋加工
2.2.1.1鋼筋在加工彎制前應調直,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鋼筋表面的油漬、漆污、水泥漿和用錘擊能剝落的浮皮、鐵銹等均應清除干凈。
鋼筋應平直,無局部折曲。
加工後的鋼筋,表面不應有削弱鋼筋截面的傷痕。
當利用冷拉法矯直鋼筋時,鋼筋的矯直伸長率為:I級鋼筋不得大於2%;Ⅱ級、Ⅲ級 鋼筋不得大於1%。
2.2.1.2彎起鋼筋應彎成平滑的曲線,其曲率半徑不宜小於鋼筋直徑的10倍(光圓鋼筋)或12倍(帶肋鋼筋)。
2.2.1.3用光圓鋼筋製成的箍筋,其末端應有彎鉤(半圓形、直角形或斜彎鉤);彎鉤的彎曲內直徑應大於受力鋼筋直徑,且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2.5倍;彎鉤平直部分的長度:一般結構不宜小於箍筋直徑的5倍,有抗震要求的結構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10倍。
2.2.1.4鋼筋宜在常溫狀態下加工,不宜加熱。彎制鋼筋宜從中部開始,逐步彎向兩端,彎鉤應一次彎成。
2.2.2鋼筋接頭
2.2.2.1鋼筋的接頭,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熱軋鋼筋均採用雙面焊縫搭接焊。
2.2.2.2焊縫高度應等於或大於0.3d(d為鋼筋的直徑),並不得小於4mm,焊縫寬度應等於或大於0.7d,並不得小於8mm。進行搭接焊時,搭接長度應等於或大於鋼筋直徑的4倍(I級鋼筋)或5倍(II級鋼筋)。
2.2.2.3鋼筋接頭應設置在承受應力較小處,並應分散布置。鋼筋接頭應避開鋼筋彎曲處,距彎曲點不應小於10d。
2.2.3鋼筋安裝
2.2.3.1安裝鋼筋時,鋼筋的位置和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在多排鋼筋之間,必要時可墊入短鋼筋頭或其他適當的鋼墊,但短鋼筋頭或鋼墊的端頭不得伸入混凝土保護層內。
2.2.3.2當設計中未註明保護層厚度時,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從鋼筋外側到混凝土表面的凈距)不應小於30mm,亦不應大於50mm;對於厚度在300mm以內的結構,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20mm。箍筋或不計算應力的次要鋼筋,其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15mm。對於環境介質的分外侵蝕性的工程或大體積基礎工程,保護層厚度宜增加。
在鋼筋與模板之間可用水泥砂漿墊塊支墊,其強度不應小於設計的混凝土強度。
墊塊應互相錯開,分散布置,並不得橫貫保護層的全部截面。
2.2.3.3綁扎和焊接的鋼筋骨(網)架,在運輸、安裝和澆築混凝土過程中不得有變形、開焊或松脫現象,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在鋼筋的交叉點處,應用直徑0.7-2.0mm的鐵絲,按逐點改變繞絲方向(8字形)交錯扎結,或按雙對角線(十字形)方式扎結。
除設計有要求外,鋼筋骨架的箍筋,應與主筋垂直圍緊;箍筋與主筋交叉點處應以鐵絲綁扎;構件拐角處的交叉點應全部綁扎;中間平直部分的交叉點,可交錯扎結。
根據安裝需要可配以必要數量的架立鋼筋。
2.2.3.4鋼筋骨(網)架宜先行預制,並應有足夠的剛度,必要時可補入輔助鋼筋或在鋼筋的某些交叉點處焊牢,但不得在主筋上起弧。
2.2.3.5安裝鋼筋骨(網)架時,應保證其在模型中的正確位置,不得傾斜、扭曲,也不得變更保護層的規定厚度。在混凝土澆築過程中安裝鋼筋骨(網)架時,不應妨礙澆築工作正常進行,並不應造成施工接縫。
2.2.3.6鋼筋骨(網)架經預制、安裝就位後,應進行檢查,作出記錄並妥加保護,不得在其上行走和遞送材料。
2.3混凝土工程
2.3.1混凝土拌制
2.3.1.1混凝土必須嚴格按照試驗室提供的施工配合比拌制,砼中所用水泥、細骨料、粗骨料、外加劑等必須採用保障部或試驗室提供的原材料,不可擅自使用未交底的材料。
2.3.1.2混凝土的拌制採用電子計量強制式攪拌機現場拌制,與拌和站集中拌和相結合,攪拌前各種原材料應根據施工配合比准確計量。
2.3.1.3混凝土攪拌時,自投料完成算起,攪拌時間:強制式攪拌機不得少於1.5分鍾;自落式攪拌機不得少於2分鍾。當摻用外加劑時,攪拌時間應適當延長1~2分鍾。
2.3.2混凝土運輸
2.3.2.1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不應發生離析、漏漿、嚴重泌水及坍落度損失過多等現象。當運至澆築地點發生離析現象時,應在澆築前進行二次攪拌,但不得再次加水。
2.3.2.2用手推車運輸混凝土時,道路的縱坡不宜大於15%。
2.3.2.3混凝土在倒裝、分配或傾注時,應採用滑槽、串筒或漏斗等金屬器具。當採用木製器具時,應內襯鐵皮。
2.3.3混凝土澆築
2.3.3.1澆築混凝土前以及澆築過程中,應對模板、支架、鋼筋骨架和預埋件等加以檢查,確定固定合格後方可澆注。如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並作記錄。
2.3.3.2澆注混凝土前應將模板內的雜物和鋼筋上的油污等清除干凈;當模板有縫隙和孔洞時,應予堵塞,不得漏漿。
2.3.3.3混凝土澆築可以用吊車配合集料斗進行澆注,要控制好混凝土的下落高度,防止混凝土離析。若自由傾落高度不得大於2m,當大於2m時,應用滑槽、串筒、漏斗、溜管或振動溜管等器具澆築。出料口混凝土堆積高度不宜超過1米。混凝土澆注時採用分層斜交法,通道箱涵的兩側牆身要同時澆注。
2.3.3.4採用機械振搗混凝土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插入式振搗器的移動間距不宜大於振搗器作用半徑的1.5倍,以300mm為宜,梅花型布置。插入下層混凝土內的深度宜為5~10cm。
機械振搗時,振搗棒與模板保持5—10cm的距離,嚴禁碰撞模板、鋼筋和預埋部件。
振搗採用快插慢拔的方式,振搗器布置均勻,間距差異不要過大。每一振點的振搗延續時間宜為20~40s,不宜過長,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現氣泡,表面呈現浮漿為度。
混凝土澆築應分層進行,分層厚度宜為振搗器作用部分長度的1.25倍。
2.3.3.5混凝土澆築應連續進行。當因故間歇時,間歇時間宜縮短。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超出規定時間時設置施工縫。
2.3.3.6當混凝土表面出現析水時,應採取措施予以消除,不得擾動已澆築的混凝土。
2.3.3.7澆注涵身混凝土時,在頂板上要苫蓋彩條布,防止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掉到頂板模板上,不慎掉落的,要及時清除。避免澆注頂板時出現表面粗糙,影響外觀質量。
2.3.4混凝土養護
2.3.4.1混凝土澆築後,12h內即應覆蓋和灑水,直至規定的養護時間。
當日平均氣溫低於5℃時,應採取保溫養護措施,並不得對混凝土灑水養護。
2.3.4.2混凝土養護時間根據水泥的種類及外部相對濕度現場施工時確定。
2.3.4.3當採用塑料布覆蓋養護時,應將剛澆完的混凝土表面用塑料布覆蓋嚴密。塑料布內應具有凝結水,並應經常檢查。
2.3.4.4當新澆築混凝土的強度未達到1.2Mpa以前,不得在其表面行走或架設上層結構用的支撐和模板等設施。
2.3.5預制混凝土構件
2.3.5.1製作預制構件的基礎應平整堅實,並應有防、排水設施。
2.3.5.2構件預制完畢後,應在每個構件上寫明編號和製作日期,以便於養護和吊裝。
2.3.5.3預制構件起吊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構件起吊時的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未提出要求時,混凝土強度不應小於設計強度的75%,且吊點位置及吊環的配置均應通過計算確定。
起吊繩索與構件水平面所成的角度不宜小於45°。起吊過程中應輕起輕落,專人指揮,不得發生碰撞。
2.4模板
2.4.1大孔徑涵洞的外露部分必須採用大塊鋼模板。通道涵模板長度不小於3米,寬度不小於2米;其他涵洞模板長度不小於2米,寬度不小於0.5米。
2.4.2模板安裝時,連接處用密封條密封,防止漏漿。
2.4.3用機油作為脫模劑時,必須用新機油。模板安裝過程中,每天在涵洞周圍撒水,安裝好後用塑料布或彩條布苫蓋,防止灰塵進入,影響混凝土外觀質量。澆注混凝土時,苫布邊注邊撤除。
2.4.4箱涵內模拆除要在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標准強度的75%時才能拆除。外模在混凝土強度達到2.5Mpa時可以拆除。蓋板涵基礎和涵身模板在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標准強度的75%才能拆除。
2.4.5模板周轉變形後,要及時進行修整。對變形較大、不能修復的,不得使用。
⑵ 涵洞加固,下沉、沖蝕、挖空...解決方案
坡面侵蝕是指松軟岩土因表面徑流沖蝕形成沖溝,可發展成坍塌。 ... 沖斷, 處理好涵洞 的位置、進出口與相關排水設施的關系,清除淤積堵塞、加固涵洞或擴大過流凈空。
渠系涵洞(管)通常建造在土基上,易遭雨水和洪水的沖刷和淘刷。涵洞斷面形式各異,既可以現場澆築,也可以預制拼裝,而涵管則通常是提預制拼裝的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圓管。
一、涵洞(管)的水毀類型及原因
1.涵洞(管)滲漏破壞
涵洞(管)的滲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洪水超標,洞(管)內水壓力過大,加之洞(管)接縫止水老化,易使止水破裂或脫落。另一種是涵洞(管)內周圍填土不密實或未設截水環,在高水頭差作用下,水流沿洞(管)外壁形成集中滲漏。兩種滲漏都易使涵洞(管)基礎淘空、沉陷,導致涵洞(管)斷裂、土方陷塌。
2.水壓力超截破壞
水壓力超截破壞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涵洞(管)的內水壓力過大,引起涵洞(管)壁破裂。另一種是涵洞(管)外壁承受的壓力水頭過大而使涵洞(管)壁破裂。
3.翼牆受洪水沖刷破壞
進口翼牆直接承受洪水迎面沖刷或出口段長度不足,擴散角太大而引起迴流對翼牆淘刷,使得翼牆填土被淘空,導致翼牆傾斜、斷裂、沖垮。
二、水毀涵洞(管)的修復
1.涵洞(管)裂縫及滲漏的修補
(1)用水泥砂漿或環氧砂漿將進行表面處理
涵洞的一般裂縫和漏水,無需結構補強時,可用水泥砂漿或環氧砂漿進行表面處理。
(2)灌漿處理
當壩(堤)下涵管漏水尚未引起基礎沉陷時,可在涵管內壁布孔灌漿;當已引起基礎沉陷時,除在內壁布孔外,還需要在壩面布孔灌漿。如條件充許,灌漿最好能沿涵管全線進行。灌漿方法,可根據涵管內徑的大小而定。當涵管直徑較大,人能進入管內,則直接在管內打孔灌漿;否則採用引管灌漿。灌注的漿液,以粘土水泥漿為宜。如需採用其它漿液,應通過試驗後確定。
(3)開挖回填
當涵洞周圍填土因夯實不良而產生滲漏時,如開挖工程量不大,並能保證安全的條件下,可採用沿涵洞(管)軸線開挖回填措施。涵管兩側開挖寬度不小於1.0m,全部清除淤泥軟土,按照與基礎相同的土料和要求,分層回填夯實。必要時,可在涵洞進口段的填土中摻入3~5%的水泥,以增加填土的密實性,並提高其抗滲性能。
(4)開挖回填與灌漿相結合
根據情況,能開挖的管段,採用開挖回填,其餘未開挖的管段,則採用灌漿處理。
(5)裂縫的處理方法詳見本章第二節。
2.涵洞(管)斷裂的加固及修復措施
(1)涵洞地基加固
地基加固的方法應按地質條件和涵洞斷裂的位置而定。當斷裂發生在洞(管)口附近,且壩(堤)身不很高,可直接開挖壩(堤)身或岸坡進行處理。對於軟基,應先拆除破壞部分的涵洞(管),然後清除基礎部分的表土、鬆土和淤泥,直至開挖到堅實土層。均勻夯打後,再用漿砌石或混凝土回填密實。對於岩石基礎軟弱地帶的加固,主要是在岩石裂隙中進行充填灌漿或固結灌漿。如為斷層帶,需開挖回填混凝土。當斷裂發生在涵洞中部,且壩(堤)身比較高,全部開挖處理有困難,而洞徑又較大時,可在洞內進行灌漿處理。灌漿前要將斷裂處用混凝土、鋼筋砼或鋼環封閉好。
(2)涵洞進出口翼牆加固和改造
翼牆的形式盡可能做成扭曲面漸變段,其長度應大於渠道設計水面寬度的1.5~2.0倍,翼牆基礎應深入到地基0.5m,材料可用漿砌塊石,並做好翼牆與涵洞的連接。
(3)補設必要的伸縮縫
對於原來伸縮縫的設置不能滿足工程要求的涵洞,可選取現有較大的貫穿性(橫向)裂縫,沿裂縫處開鑿5cm左右的環形縫,直至基底,並截斷其間鋼筋,在內壁設置可靠止水,如採用PT膠泥,PU2彈性材料填塞,以及表面用環氧樹脂粘貼橡膠封閉等。在外壁,為保工程安全,也可加設鋼筋砼套管,並設置允許相對變位的墊層,使之沿縱向可以自由伸縮,防止溫度變化產生新的裂縫。
(4)洞身設置沉陷縫
對於洞身受力不均勻處,或地基沉陷相差較大處,應設置沉陷縫。止水結構一般用止水片和多層油氈組成。止水片最好是採用紫銅片,也可採用塑料止水片、鋁片等。
(5)涵洞內襯砌補強處理
當材料強度不夠,涵洞內產生裂縫或斷裂時,可採用襯砌補強進行處理。常用的方法有:採用鋼管、鋼筋混凝土管、鋼網水泥管等製成的成品管,與原洞壁間充填水泥砂漿或埋骨料灌漿而成;在洞內採用現澆混凝土、漿砌塊石、漿砌混凝土預制塊,或支架鋼絲網噴水泥砂漿等方法襯砌。無論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使新老管壁結合良好。
⑶ 涵洞牆倒角支模方法
摘要 1)蓋板:
⑷ 涵洞怎麼施工
⑸ 涵洞施工工藝流程圖
涵洞施工工藝流程圖,如圖所示:
涵洞是指在公路工程建設中,為了使公路順利通過水渠不妨礙交通,設於路基下修築於路面以下的排水孔道(過水通道),通過這種結構可以讓水從公路的下面流過。用於跨越天然溝谷窪地排泄洪水,或橫跨大小道路作為人、畜和車輛的立交通道,或農田灌溉作為水渠。
涵洞主要由洞身、基礎、端和翼牆等。涵洞是根據連通器的原理,常用磚、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築成。一般孔徑較小,形狀有管形、箱形及拱形等。
⑹ 涵洞施工工藝
涵洞具體的施工工藝如下:
一、施工准備
根據招投標文件、施工合同,設計文件及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做好測量資料的復核及導線點、水準點位的復測,將施工組織設計、測量資料的復核及砼的施工配合比設計報監理工程師審批。審批通過後,架設全站儀精確放出箱涵基礎的四個角,測出原地面的標高。
二、施工方法
1、基坑開挖。
基坑開挖採用人工配合挖掘機作業,當挖至高於設計0.3~0.4m時,用人工配合繼續開挖修整成型。基底的平面尺寸要比基礎的平面尺寸寬出1m多,基坑挖的不深且土質良好,基坑坑壁不用支護加固。
基底經監理工程師檢驗地基承載力符合設計要求並簽訂隱蔽檢查證書後,且按照圖紙設計回填20cm砂礫墊層並夯實檢測後,才能進行基礎砼澆築 。
2、澆築基礎砼。
砼用料採用符合設計要求的砂、卵石和水泥,卵石粒徑不得超過結構物最小尺寸的1/4和鋼筋最小凈距的3/4。水泥採用普通硅酸鹽水泥32.5R,砼採用SF60型水泥砼拌和樓出料,以確保砼的標號和質量。
每隔4m在板接縫處設一道沉降縫,縫寬1~2cm,沉降縫平行路中線布設,在澆築時用符合設計要求的泡沫材料填塞。基礎砼一次澆築,不留施工縫[1]。
3、箱底澆築。箱底採用60cm厚的C30的鋼筋砼。在基礎上清刷干凈後綁扎鋼筋,支立定型鋼模板,自檢合格後報監理工程師,檢驗合格簽字確認後澆築砼。圖紙設計整個涵洞分兩次澆築,先澆築地板及腹板內壁以上30cm。為了保證兩次澆築有良好的接觸面,第一次澆築完成後應刷毛處理。
4、涵身澆築。
涵洞牆身砼用料和第一次澆築板底的砼相同。涵洞牆身採用搭支架、支立定型鋼模板現澆施工。支架的立柱應保持穩定,並用斜撐拉桿固定;安裝側模板時,應防止模板位移和凸出。模板安裝完畢後,必須嚴格檢查其各個平面位置尺寸的准確性和垂直度、頂面標高、節點聯系及縱橫向穩定性。
經自檢無誤後,報監理工程師驗收簽字確認後,方可澆築砼。每隔4m在板接縫處設一道沉降縫,縫寬2cm,沉降縫平行路中線布設,在每澆築一次之後用符合設計要求的泡沫材料填塞。砼澆築時按順序和方向分層、分班澆築,每層不超過30cm,上下兩班同時澆築,上層和下層的前後澆築距離要大於1.5以上。
使用插入式振動器,振搗時振動棒移動間距不能超過振動棒作業半徑的1.5倍;與側模要保持50~100mm的距離;插入下層砼50~100mm;對每一振動部位,必須振動到該部位砼停止下沉,不在有氣泡冒出,表面呈現平坦、泛漿為止,但也不可過振。
每一處振動完畢後,要邊振動邊徐徐提出振動棒,避免振動棒碰撞模板、鋼筋及其他錨栓等預埋件。拆模時要避免大的震動,遵循先支後拆、後支先拆的順序,拆時嚴禁亂拋亂扔。養護採用土工布覆蓋灑水養生,並常保持砼表面濕潤 。
5、蓋板現澆。
支立滿堂式鋼管支架並保證其穩定性、強度及剛度。在支架上鋪設底模,模板應保持其表面平整,接縫密實不漏漿,測量模板面標高並保證與設計標高一致。
在模板上綁扎鋼筋,鋼筋應用鐵絲綁扎結實,間距勻稱,接頭布置在內力較小處並錯開布置。鋼筋與底模間設置墊塊,墊塊要與鋼筋綁扎結實。側模板安裝要設立支撐固定、拉桿,力求牢穩。經自檢合格後報監理工程師,驗收簽字確認後方可澆築砼。養護同樣採用土工布覆蓋灑水養生,並常保持砼表面濕潤 。
6、涵背兩側的填築。
在涵洞防水層作好且頂板砼強度達到100%後,方可安排涵洞台背回填,涵洞兩側應對稱均勻分層同步進行填築施工。
在涵洞兩側不少於2倍孔徑范圍內對稱進行,涵台背後1m范圍內採用輕型夯實機械施工,當頂部填築厚度大於1m後允許使用重型施工機械。涵洞台背回填必須分層填築壓實,並檢測每一層壓實度,符合規范要求則報監理,確認後再進行下一層填築,分層填築厚度為20cm 。
(6)涵洞牆身的主要方法和研究進展擴展閱讀:
涵洞的作用是迅速排除公路沿線的地表水,保證路基安全。作為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涵洞在公路工程中占較大比例,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在工程數量和工程造價上。
據有關資料介紹:涵洞工程數量約占橋涵總數的60% 一70%,平原地區,每公里約有1~3座;山嶺重丘區,每公里平均約有4~6座。涵洞工程造價約佔到橋涵總額的40%左右 。
⑺ 國內外對牆身裂縫的研究進展
形成原因:
1、由變形引起的裂縫:包括結構因溫度濕度變化、收縮、膨脹、不均勻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縫。
2、由外荷載(動、靜荷載)直接應力引起的裂縫和次應力引起的裂縫。
目前常用的混凝土裂縫的修補措施主要有:
1、混凝土置換法。該方法是將嚴重損壞或失效的混凝土除掉,置換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
2、表面封閉。這是一種在微細裂縫(寬度一般<012mm)的表面塗膜以提高其防水性及耐久性的方法,是一種極簡單和最普通的裂縫修補方法。
3、堵漏法。
4、電化學防護法。